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哭,后半部分就开始啜泣,一度哭到窒息,哽咽着不敢问自己是谁,不敢想自己的生活,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
为何如此悲伤,为何而哭,我想不出,所谓想不出,也许是,不,一定是完完全全为了那彻头彻尾的孤独,。
没有铺天盖地的旁白,没有浓墨重彩的铺垫,一切之前的为之落泪的镜头,与《初学者》相比都太过娇柔造作,太过浮夸恶心,。
真正的走心电影就是这样,台词少,场景少,你只知道,你被感动,你很孤独,。
而我呢,拿起我还沾着方便面油脂的墙壁,眼圈红着呼吸热着在这所有东西都沉睡了的晚上写下这些文字,写完,今夜是睡不着了…我是初学者,我很孤独,如果我邂逅了Anna ,我的故事里,在某个某个晚上,我还抱着她入睡,可早上醒来,她不见了,从此杳无音讯,天各一方,我又重归我那艮古的孤寂,。
可世上没有那么多的如果,我不可能遇见AnNa(可能很小很小),而且正当我以为奥利弗的A要消失时…Anna :“我睡不着,怕吵醒你,出来走走,。
你已经失去了那么多,我不能陪你走到最后怎么办”“如果你觉得这是种负担,那我们就分手吧”我永远也忘记不了那个场景,女主用手拄着头,男主深深低垂的目光,晚上没人的空空的餐厅,。
以及一切一切的景象,奥利弗和andy的那个拥抱,奥利弗开不了口的心软,与父亲买书响起的小提琴,父亲和andy在一起的开心面容,男主无时无刻不显示的忧伤,以及我沙哑的声音,。
我特想说句发条橙子里的台词,我完全康复了,。
我也想带着我的AnNa,把对她的情话涂鸦在整个城市,带她去吃路边的小吃,陪她买书,陪她尝试所有的sex …我想拥抱第一个走进我世界的人…我的AnNa,where are you !蕃外:孤独是那么难熬,可他的孤独比我的孤独精彩,我的AnNa,会不会更精彩呢?
好啦!
睡觉!
失眠君,我不怕你!
看过他80%的片子。
他出名的《天鹅绒金矿》和《猜火车》这类飙演技的我就不说了,有很多人分析了;星战系列也不说了,这种片应该是电影本身凌驾于演员个人表演的;《逃出克隆岛》和《黑鹰坠落》这种片也不谈了,老美商业大片就别提演技了;《艾玛》和《以眼杀人》我也不说了,因为真有点忘了他演的啥了。。。。
我想单从喜欢上他的原因说说:他演的那些讨喜的或温暖或温柔的角色。
(角色讨喜对演员本身也挺重要的,至今觉得寡姐还好估计就是小时候看她演小三演的忒多了)他戏路是广,能演狡诈的,能演叛逆的,但我觉得他其实最擅长演的还是那种闷骚有些单纯有些害羞的角色,而且他演的这些角色换其他同年龄段男演员演都演不出那个味道。
《小嗓门》:应该是看他的第一部片子,只不过当时还不知他是谁。
不知是不是他那时的本色出演,反正把小男生青涩暗恋女生的那面演的惟妙惟肖,看时想这男孩子好可爱。
《大鱼》:这片奠定粉丝地位,他站在窗下的黄水仙花田中等女主的场面可算是爱情片中的经典。
梦幻有趣加暖男特质,好父亲,好丈夫。
《初学者》:本片中他和女主堪称我心中情侣经典之一,超级配的小清新夫妇。
他把那种寂寞,在表面和平实则隔阂的家庭中长大的男孩演活了,面对喜欢的女孩时起初退缩后来勇敢,面对父亲的出柜纠结但支持,被感动到了。
相信我,英国男加法国女的搭配无敌。
《波特小姐》:这片本来就是个现实童话。
一个单纯的大龄剩女遇到了同样单纯的出版商小公子,最后小公子生病去世天人永隔女主一直怀念的故事。
尽管伊万这角色有点平淡,但把幽默执着的恋人的感觉演出来就好了。
《红磨坊》:他在这里演的作家倒是单纯而欢脱的,没什么腼腆,歌声好好听。
《我爱你莫里斯》:尽管没觉得他跟金凯瑞多配,但内向害羞的无辜小受是演得活灵活现,让人觉得要真有这么一个羸弱美貌的同志,保护欲爆棚也是不可避免的。
《天使与魔鬼》:这片主要就是看禁欲神父的吧。。。。。
尽管没爱情供伊万展现,但细节也抓得蛮准。
从一开始的楚楚可怜到后来计划实施的小得意,再到后面的慌乱,天使容貌蛇蝎心肠啊。
《生死停留》&《影子写手》:这俩放一起主要是西装控。。。
两个角色都很斯文优雅,然后。。。
有点花瓶?
唔,你说伊万木有得过欧洲三大和奥斯卡金球的肯定?
那又怎样,伊万好看,他老婆&基友老爷与华生如是说。
PS:他代言从大卫杜夫到Moto Guzzi到Belstaff之类也是五花八门,共同特点是不接地气。。。。
迷妹们要是响应他号召买东西也是蛮辛苦。。。。
看完Beginners这部自传性很强的电影后,还是有点小小的感动。
剧本几乎是按照导演Mike Mills的亲身经历所改编的。
Oliver的父母是绝对的非主流:父亲从13岁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同性恋,母亲从13岁开始才知道自己有一半的犹太血统。
尽管母亲从一开始就知道父亲的性取向,尽管美国在六七十年代将同性恋当作病症,他们还是相爱了,并组合了一个奇特但并非缺爱的家庭。
作为父母的独子,Oliver在感情上一直是非常依赖父母的……但他也察觉到了父母的幸福有些不完整,因此他得出的结论是:”你们并没有相爱过“。
因此,他曾”不相信爱情“。
在母亲去世后,75岁的父亲出柜-被诊断为肺癌晚期患者-去世 的这一段时间内,Oliver重新审视了父母之间的关系,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以及自己与相恋过的女人们的关系。
因为需要经常照顾重病的父亲Hal,Oliver与曾经因为工作很少在家的Hal演绎了一段全新的父子情谊。
虽然已走到人生的尽头,Hal却犹如获得了新生,他积极地投入各种同性恋组织的活动,并在男伴Andy怀中找到了完整的爱情。
虽然Oliver诧异地看着父亲的蜕变,却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所在,并又一次”相信爱情“了。
Oliver与Anna的爱情故事依我看来却是该片的薄弱环节。
在叙事中植入Mike Mills本人做的插图有些故弄文艺嫌疑,而Mélanie Laurent塑造的这个不断挤眉弄眼、天马行空的法国妞有些故弄古怪,不够生活自然,远不如Natalie Portman在《Garden State》与Zoey Deschanel在《500 days with Summer》中塑造的精灵姑娘深入人心。
(不过不得不说,作为一个法国演员,她的英语是相当棒的!
)两位男主演都是相当优秀的,Ewan McGregor将Oliver的低调性格与Christopher Plummer将Hal的高调出柜都阐释得恰到好处,观众无不为这一对父子的第二次成长所需的勇气和慷慨胸怀而动容。
灵气十足的小狗Arthur更是演技出众,算是再一次为Jack Russell这个在欧洲相当受欢迎的品种挣了光吧 : ) 。
可是原本该是本片一大亮点的Oliver与Arthur的无声“对话”,却让人略感蛇足,如果他们的对话内容更丰富一些,效果也许将会更佳。
老爸选择了一个自己完全没有想到的方向,haul勇敢地跨出了45年的婚姻——出柜。
他把他的勇气化作了登报征友,去聚会上和他的gay愉快相处。
你能想象一个充满无限温馨的房子里三个大男人身着暖色家居服赤脚在地毯上肆意和一条狗撒欢吗?
老爸和老妈同时隐瞒了他们十三岁才发现的秘密,老妈拥有犹太人血统和老爸是同志。
当老爸向老妈在谈恋爱前坦白的时候,老妈竟然说,她可以扳直他。
然后老爸就想,何尝不试一下呢?
天啊,看到这里我真想说一句,jesus!
得有多聪慧和直白要向她喜欢的人说出这句话呢?
并且她还成功的让她丈夫为之爱一生。
虽然他75岁,他想尝试不一样,却爱她妻子。
像所有的桥段一样,他的生活他的四度癌症他的乐观勇气:“不是快要挂了而是我经历了所有的痛”他说的那么随意和乐观,因而临死前还让医生给他头发抹上摩丝。
haul教会了儿子如何去爱和生活,他遇见了安娜,他告诉她自己的老爸,那些冷幽默和令人惊叹的事。
没有多少痛切,恋了就恋了,他们交谈甚欢,住在酒店里,等待对方,搬到一起。
又分离,可是没有吵闹,只有“are you okay?”和泪水,当然也有亲吻,欢乐,性生活。
从头至尾,arthur那条狗见证的够彻底。
囊括他老爸的gay对象和anna,它应该有观察过他们,会问和anna会结婚吗?
它喜欢表露真性情的人们,于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里,分分合合哪里真像琼瑶奶奶写的那么撕心裂肺?
当haul的妻子死后,haul就重新开始了,聚会里放烟火说“fuck”,他儿子始终陪伴左右,想教会他一件事,那就是学会重新开始,像一个初学者一样。
当然haul会怀念一下,他的妻子尽管不美丽,但四十五年也不可能很快烟飞云散。
oliver因父亲的“新生”重获了对爱情的解释,谁知道呢,分离短暂,而古怪女孩终会回来。
我承认我是因为Mélanie Laurent才看这部电影,但是它的好看是出乎意料的。
故事分成2条主线,诉说了怎样学习去爱的主题。
相同的主题在一些法式小清新中也略有所见,只是这次的演员换成了老牌英国帅哥(却操着标准美式口音)的伊万还有好莱坞新的法国宠儿Mélanie.先说说浪漫的爱情主线。
我觉得所有的好莱坞导演都看到了Melanie身上那种俏皮,灵气,独立,自有的个性,而这种俏皮不同于因天使爱美丽而出名的Audrey,金发碧眼的Melanie真的美得好精致,却是一种聪明的美丽。
这部电影里的爱情主线,实在是只能用浪漫来形容,还能听到她那充满法式语调的英语(虽然已经说得很好了)还有让人忍俊不禁的法语对白。
对着动物说话的桥段不经让人想起了重庆森林中的梁朝伟和金城武。
这样一个崇尚自由的女孩和一个充满创意却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大男孩走在了一起。
只是她走过了那么多地方,却从未停留。
说起她的家庭,她都不会掉下眼泪,唯一让她哭泣的竟然就是将她禁锢在一个地方,哪怕那里有她的爱情。
”有座空房子在等我,可是在房子外面才是自有。
“我想我很能理解这种心态,只可惜那个16岁就离开家的女孩却依然感觉不到足够的自有。
很高兴在片中发现了她小时候的真实照片。
说说伊万饰演的角色,我觉得这真是一个可以饰演任何角色的演员。
他也的确做到了。
我很难将Big fish以及这部影片这样的小清新和当年惊世骇俗的天鹅绒金矿联系在一起。
在片中的这个男孩有些颓废,有些孤僻,却充满创意(那些体恤太棒了)。
只可惜因为家庭的关系,一个父母之间只有恩情没有爱情的家庭让他对感情有着困惑,也害怕真正地爱上人。
当他愿意接纳自己的爱人,成为家中的一份子,却发现其实她从未打算在此久留时,有着深刻的受伤感。
beginner,他在学着去爱,在38岁的年纪。
老人的戏份很重,这位生还癌症78岁出柜的老人其实代表了一种态度。
我想他和那位他并不爱的妻子的爱情才让人动容,不然他就没必要再她死其才出柜。
从妻子的角度来说也是一样的。
至于他的乐观,他的gay pride,也只是他的精神的一部分吧。
说到同志,我觉得这并不是本片的主题。
本片想传达的还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尝试去接受,去摸索的态度。
这种态度和年纪无关。
有些情感极其个人化,将极其私人化的情感影像化,其实有很大难度,但是情感依然是共通的,Universal的。
我真的觉得Melanie好美。
如果她不是法国人,甜美的长相会让她会成为另一个Meg Ryan,可是身为法国人,就有了天生的或者是被附加的一种无所谓,和灵气的气质。
我想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女孩,有灵气有性格的美丽女孩。
一片又一片无奈,一片又一片坚强,一片又一片寂寞,一片又一片陪伴,一片接着一片......婚姻应该是什么样呢,婚姻,或许原本就是一件残缺的艺术品。
男人为维持生计而奔忙,女人要照顾家庭小孩。
激情早就化作平淡,剩下的只有一天天例行公事,再不找点有趣的事情做肯定会有爆发的一天。
何况是在一个家庭里,父亲是同性恋,母亲常日独守空房,带着一个独生儿子闲着没事老是出去东游西逛,走在行为失控的边缘。
而对于这个儿子呢?
他当然爱他的父母,他的父母也爱他,可是他们的生活却缺少快乐。
影片里的狗狗阿瑟,并没有给电影增加几分轻松愉悦,基调里的淡淡的钢琴声缓缓流出,无力穿透这生活的薄雾。
安妮和奥利弗在一起,分开,又在一起,努力寻找着出路,他们都是爱的初学者。
導演用電影告訴我:越是個人的,越能引發共鳴。
導演又用自己真實的故事告訴我:做出自己的選擇,只是一個開始,隨之而來的事情才會真正改變你。
如果問我看電影有什麽嗜好的話,我答我喜歡看有旁白的電影。
所以我在這部電影裡聽到看到很多耐人琢磨的話。
例如這個故事:有的人一直希望有一天能等到一隻獅子,等啊等,等啊等,獅子一直沒來,卻來了一隻長頸鹿,你可以一個人,也可以和長頸鹿在一起。
又如,其實你是抓狐狸的一種狗,傑克羅素犬,但人類擅自覺得你很可愛,所以就把你們當成可愛的狗在養。
Another one, First couple to marry for wrong reasons. Here one more, Let's not rush out and tell everyone. 再例如:黑人音樂是最深刻的,因為他們受苦最多;AND, You make me laugh, but it’s not funny ... 而我哭,是因為你留給我兩個空抽屜那一刻的感動。
Here, here is SIMPLE and HAPPY that’s what I mean to give you.簡單,快樂,如「童言」——我給女兒的名字。
初為人父,我們時常站在「初學者」這條起跑線上。
要拥有真实,需要在反复撕扯中变得多么勇敢,才可以做到。
电影镜头零碎穿插,反复呈现人的欢笑,眼睛,悲伤,吃饭的样子。
都是个人化的求索,试探,内敛,孤独,却如同藤曼悄无声息爬满内心向外敞露的窗口,静静覆盖,在内心深处投下碧绿浓浓的阴翳。
也许繁琐细小的个体化的情愫,反而比大众信仰的信条更有这种缓缓沁入的力量,个体化的东西,注重一刻之间内心深壑中上涌的气流,它冲撞随意,却也湿润清洁。
大众的信奉往往更像一种解释,一种维护,人们信奉它是因为需要它遮盖缺口,需要它来把世界的运行,自身的行为说通说圆。
普遍的信奉是必需品,人们要,但未必真实渴望,或者深深认同,它不过是一种让生活继续维持运转的需索。
个人化的情感与陈述,反而更能引起普遍的回声。
同性恋的父亲在母亲过世,自己已经70多岁时终于出柜,但随后又发现身患癌症。
从小郁郁寡欢的他,看着父亲和年轻的男人相爱,一起聚会,一起跳舞,一起参加各类支持同性恋的活动;看着已经晚期的父亲对身边的人说自己正在好转;看着父亲买下大量书籍,衣物,盆栽植物,雇佣秘书帮自己整理多年以来的各种资料,文字,照片。
画面流淌而过,他反复问父亲:“为什么……”,为什么不告诉男友自己患了癌症,为什么买这么多东西,为什么告诉别人自己在好转,为什么不肯承认自己的疾病。
他的父亲只是笑笑,然后顾左右而言他。
父亲走后,他一个人住在那所冷清的房子里,牵着那条冷清的狗,自己也冷清地沉默着,工作,回家,工作,回家,没有聚会,没有谈天话,只是不断想起父亲的一切。
直到他遇见她,在狂欢人群中一眼看出他风趣伪装的女子,她不说话,她直接却又婉转,她眼睛灵活转动,知晓人心。
他们花时间相处,互相述说,了解。
她开始害怕,他失去的太多,自己填补不了;他开始心疼,这个总是行为诡谲,善于微笑的女子,也有自己独自承受的黑暗。
最终,他们依然相依,他开始理解父亲,知道生命尽头去做真实的自己,拥有内心真实向往的爱对他是多么重要。
他们都开始懂得承受真实。
这真实疼痛也卑微,但是除了这疼痛的肉身,和这卑微的人性,又要用什么相爱?
爱是剖析,它要人看到掩盖在被世界认可的壳之下的疾病,溃烂,虚妄,暗昧,它通过日积月累让这些东西一点点暴露,让人察觉一段关系中到底有多少其实是自己的幻觉。
但爱也远远不止这些,它更是这种解剖过后的宽恕,相惜,人终于开始学会,就算因为体察到人性的不堪一击而愤怒、失望,也不再想要去强行扭转,不再去刺激这与生俱来的创口。
人开始懂得好生相待那些漏洞百出的人,开始加以维护保全。
知晓他,或者她,都和自己一样,并不容易。
可见爱是与生俱来的情感,却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
要真正能够去爱,需要有能力察觉到什么是真实,不抱虚妄,摒弃幻觉;更需要强大的宽恕理解怜悯,去继续与维系。
Beginners,中文译作《初学者》,暗暗与我的理解有会通之处。
里面的男主人公,三十多岁,才开始渐渐学会如何去爱,如何去爱并且承受真实。
与其在自己的幻觉中挣扎,不如一起开始积累与建设。
情节中引用《The Velveteen Rabbit》中兔子与马的对话,久久回味。
虽然疼痛,却仍然要选择真实。
一旦真实,没有丑陋,只有不理解的人。
本来觉得节奏不适合我,结果看完之后却抑制不住的想记下点什么的冲动,不经意间让我思考了许多,算是一点小意外。
尤其喜欢这种叙述的奇怪调调。
看了一遍,写的时候又看了一遍,越看越喜欢。
喜欢男主的妈妈,她的性格,她和男主的相处方式。
喜欢爸爸和他男朋友之间有爱的互动,手中藏着的虫子,那束花,相依睡觉。
喜欢女主,从惊天魔盗团,到你脚上的鞋子,再到这次的初学者。
喜欢那只狗,酒店的过道,男主的画和涂鸦,女主的法语。
喜欢······到最后,发现自己满满的都是喜欢,真奇怪。
三个泪点,第一是在酒店的过道上偶遇一个很像爸爸的老人。
第二是爸爸的男朋友抱着狗噙着泪光说,他记得我。
第三是最后读完爸爸的征友广告说的那句,他从未放弃。
对,我的泪点就是这么奇怪。
喜欢的台词吧!THE HISTORY OF SADNESS 忧伤的历史Earth begins,sadness not yet invented. 地球初始,还未有忧伤这事儿。
Quote From The Velveteen RabbitThe stuffed rabbit asked ,"What is real?" 绒毛兔子问,真实是什么?And the rabbit asked,"Does it hurt?" 兔子又问,痛吗?
And the horse said,"Sometimes." 马说,偶尔。
"Does it happen all at once?" 疼痛是瞬间的吗?"It takes a long time. Generally, by the time you are real, most of your hair has been loved off, your eyes dropped out and you get loose in the joints and very shabby. But these things don't matter at all, because you are real.You can't be ugly except to people who don't understand."会疼很长时间的。
总之,当你变成真的,你的毛发会被撕扯,你将失去眼睛,变得残缺。
但是没有关系,因为你变得真实起来,那些不理解的人才觉得你是丑陋的。
Here.Here is simple and happy.That's what i meant to give you.给,这个代表简单和开心,也正是我希望给你的。
恩,我的点很奇怪。
现在是什么情况呢?
我不知道。
怎么会这样呢?
结束了么?
不!这,只是个开始。
美国电影《初学者》(新手人生)Beginners幕后制作和花絮
幕后制作 来源于生活的故事 影片的故事来源于自导演迈克·米尔斯的生活,那一年他的父亲75岁,已经结婚45年了。
可是那个时候,他的父亲突然要去过一种以前从来没有的生活,而且这种愿望极其强烈,几乎没有人能阻拦。
米尔斯的父亲此前过着一种稳定的家庭生活,但是很显然,这不是老人需要的。
做出改变之后,米尔斯的父亲过上了一种令人迷惑的、时不时令人痛苦,但是很有趣又发人深省的生活。
即使他的父亲在80岁的时候去世,但是他的这种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却在米尔斯的心里扎了根。
米尔斯带着一种“越是个人的,就越能引发共鸣”的想法开始了影片剧本的撰写工作。
米尔斯说:“这是我自己所亲历的生活,影片中的幽默、笑话、情感都是我个人的体验。
我相信,那些和我有过相似经历的人一定能感受到和我相似的情感;那些没有过这种经历的人,也会被打动。
有的时候,越是个人的情感体验,就愈能引起集体性的共鸣。
整部影片由两条线组成,第一是哈尔教会了奥利弗如何去爱安娜;另一条是奥利弗和安娜的关系,他的爱情故事表明了他从来就没有真正理解自己的父亲。
这两个故事表述了两种存在的状态,哈尔是一个老年人,代表着一种1950年代的青年人的老年形象,守旧、害怕同性记忆癌症,这是一种外在、能看得到的观念。
而他的儿子奥利弗则代表着1960年代的孩子。
他们会隐藏自己的想法、爱情观开放而且大胆,对社会和舆论没有太多的顾虑,这是一种内在的观念。
不过,故事中有了转折,哈尔是一个同性恋,他用正常的婚姻掩盖了自己的性取向,不过他自己最后迈出了这重要的一部步。
而奥利弗呢,他在哈尔的教导之下,渐渐学会了如何去打开身上的枷锁--这些枷锁有社会给的、有家人给的,但更多的是他自己为自己创造的,并教会了他如何去面对爱情和生活。
” 在米尔斯的设计中,这是一部“小电影”--小格局、小故事,但是他的另一个设计是,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大情感大生命。
米尔斯说:“我想通过电影展示出来生命的趣味性,尤其想告诉别人在那种人生的关键时刻,生命会多么有趣。
其实有的时候把事情做了,才会发现不会有什么后果。
换句话说,对于个人的生活作出自己的选择,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随之而来的事情才会真正改变你的生活。
在人与人相处的大学问中,实际上所有人都只是初学者而已。
”在决定好了影片的基调之后,米尔斯需要寻找合适的演员来扮演影片中的父子--这是这部独立电影成败的关键。
他想到了伊万·麦克格雷格和老演员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于是他给两位演员写了邮件,邀请他们来出演这部电影。
大牌演员出演 在给伊万·麦克格雷格和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的邀请信中,米尔斯详细地讲述了影片的故事和细节,以及他对两个角色的理解和认知。
这两封信写得情真意切,当时就打动了这两位演员。
尤其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他冥冥之中甚至觉得这就是为他创作的角色,而且普卢默当时也有80多岁了,对这个角色有着感同身受的喜爱和认同。
他说:“我从来没有在银幕上扮演过这样的角色,这个角色让我有些目眩神迷,而且我觉得这其中的一部分是完完全全为我创造的。
谁知道我在80好几的时候会干些什么呢?
”一开始,米尔斯和剧组同仁的目标是借用自己父亲的故事,讲述一个老人对于生活的选择。
可是在修改的过程中,这个故事被一遍又一遍地刷上了米尔斯的个人色彩,直到最终完全变成了他的一种“自述”--影片中的那些父子关系完全就是米尔斯生活的写照,他和自己的父亲就是这么生活的。
米尔斯曾经表示说,普卢默长得挺像自己的父亲,看到他就有一种亲切的感觉。
米尔斯的父亲是一个艺术史的学者、在博物馆工作,或许还是一个艺术家,他“伪装”自己是一个直男,直到临死前才说出了秘密。
虽然极为喜爱这个故事,但是普卢默还是很紧张,因为他扮演的是导演的父亲,他担心自己的表演和这部电影会伤害到米尔斯。
普卢默说:“这是他自己创作的故事,让我感同身受。
我担心的是米尔斯会在拍摄过程中受到伤害,毕竟影片中大多是一些私人的情感。
影片很纯真、很纯粹,是一个让我真心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电影。
” 请伊万·麦克格雷格来扮演儿子奥利弗是米尔斯很早的想法,在剧本还没有竣工的时候,他就希望伊万能扮演这个角色。
米尔斯觉得伊万的气质和米尔斯相若,不过他的英伦口音会是影片的障碍所以伊万要求米尔斯将剧本朗读给他听,以便从中学到地道的美式口音。
米尔斯说:“伊万在口音这个问题上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要我朗读剧本给他。
但是我希望他别效仿我的声音和语气,如果他被我的风格限制住了,将会是一个灾难。
后来我录了音,他修正了自己的口音,而且还按照自己对人物的理解,给人物加入了一些语气词和发音的小习惯。
应该说,伊万朗诵台词的能力是全世界一流的,他的声线非常完美,在影片中绝对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 除了这两位主演,影片中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角色”--一条狗。
这条狗见证了哈尔的离世和奥利弗的爱情。
谈到“执导”狗的“表演”时,米尔斯说:“其实执导狗和执导人是一样的,你只要把它当成是一个真的演员就好了。
它们有自己的训练师,到哪里都很安静,而且还会展示出来必要的眼神和动作之类的。
有的时候你和它说话,它似乎真的能理解你。
”花絮·影片改编自导演迈克·米尔斯和他父亲的真实故事。
发生影片中讲述的故事的那一年米尔斯的父亲75岁,5年之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影片中出现的那条狗叫做Cosmo,它是一条明星狗,已经出现在了很多电影中。
·本片的两位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和克里斯托弗·普卢默都曾经在不同版本中的《奥赛罗》中扮演过伊阿古。
·导演迈克·米尔斯是纽约著名的艺术家,曾为诸如Beastie Boys、Beck、Sonic Youth与Ol’ Dirty Bastard等著名乐队设计过专辑封套,后来他转行开始拍广告、MV,与Moby、小野洋子、Air等人都有合作,颇为成功。
2005年,迈克·米尔斯首度进军大银幕,导演了处女作《吮拇指的人》。
老头儿一线很有亮点。不知道男女主人公到底在他妈的搞什么。。。
基爸爱留情(港)【我要给港译跪下了
温情小品,叙事干脆利落,强烈的自传色彩。还有那只狗可以和老父亲一起入围最佳男配了,那销魂的小眼神小表情。。。
原来他不经意间的一些举动,都是若干年前父母曾经示范过的。通过闪回,你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个片名。看时心里不免会泛起阵阵温暖,还有感触。只是儿子后来的感情纠葛过于刻意,电影也有点拿腔拿调的沉闷。
我们都是初学者,在生活中摸索着,在生活中探索着,最后我们才明白,爱一个人原来是需要学习的。
片子真的不差,我想我也大概或许可能明白想要表达的是对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不要放弃~但是无奈还是太过文艺~两颗星并非针对电影的好坏,而是对于我来说,无法静下来去欣赏这种平静下缓缓流动的人生感悟。
heart broken...
七夕宅着看爱情片吧。。帅帅同学推荐的。。姐表示看完之后一点印象都没有,囧哩个囧。。。
平淡温情也真挚动人,喜欢这样一种将生活中种种看似无关紧要的琐事拼凑在一起的感觉。我们该如何面对爱情与生活,这个问题会一直伴随着我们,开心与否全靠自己把握。克里斯托弗献出了完美的表演,伊万仍然很萌演技很棒~
我以为是部喜剧才看的~原来是个小资~伊万的声音真好听
老年出櫃的父親和中年迷茫的兒子開始各自人生的新旅程,重新學習去面對生活中的難題。Christopher Plummer本次戲份雖少卻亮眼,明年Oscar最佳男配角有力競爭者。Ewan McGregor這回沒有露屌,只裸了上半身而已。全片太過清湯寡水,戲劇衝突不強烈,一不小心就走神了,但淡然得讓人舒服。
非文艺青年发条表示看后无感,色女饺子表示看后梦见穿黑色大衣配红蓝格的围巾小麦,还闻到了他身上重重的呢子料子的味道。。。。。。
一定是我欣赏水平不够。。
一个绝症想再爱一次的老gay。一个不相信婚姻不知道如何爱的忧郁中年男。老照片加独白很文艺范。节奏很慢很温带着抑郁。奥利弗小时候与母亲的生活片段。奥利弗与生前几个月开始出轨的父亲的生活。奥利弗与奇怪的法国女孩恋爱的片段。都是在说在生活在感情面前我们都是初学者。要有勇气再一次成长
太过文艺的腔调和视角 不断穿插的卡片 涂鸦 绘画和蒙太奇的叙事 这类电影对有的人来说是平淡舒缓 对有的人来说却是痛苦难熬 就看有没有被戳中点了 PS 伊万穿得真好看
75岁才开始自己真正的初恋。只要你不放弃,一切都不算晚。
父亲与儿子的故事似乎是被生硬地拼凑到了一起,我看不见他们之间的联系,也丝毫不受启发。
孤独。PS,女主有点像Emma Roberts。
闷。
以如此高的口碑来说,的确是有些失望。但惊艳地看到Ewan McGregor在淡中怒放。最喜欢的是影片淡而硬沉的色调。这是冷地不动声色,也是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