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片子的吐槽點太多了!
但是第一條就是 3D的不坑人 幾乎每一個盡頭都是3D 記得以前看什麽Green Lantern啥的只有那些所謂的大長面才是3D 其他的都不是 深感坑人啊話說一開始看trailer的時候 我竟然以為這是個科幻電影 因為我記得有一個鏡頭是機器人發光還邊成人身?!
(難道是我記錯了??
)所以才非要吵著去看故事從Hugo的修鐘生活開始 其實前面的一部份看得我好氣憤啊...什麽被個爛老頭強行收走自己的本子 自己的爸爸被燒死反而被趕出自己的房子被迫流浪 在火車站還被欺負 最可氣的是裏面的小女孩(Chloë Moretz 影片里叫啥竟然忘了)給我感覺就是個bitch...特別是那眼神 Hugo一心想修復父親留下的一個從廢舊的博物館里撈的機器人 從而才做起了小偷 去偷一些零件來修復 最后經過重重困難 終於完成 可是他這才發現 這只是故事的開始 因為這個機器人身後 藏著一個關於電影的秘密(不劇透啊 透了就還看啥)話說其實看這個電影之前沒讀過書(因為好厚 囧) 然後當機器人畫出那個月亮的海報的時候 我才反應過來 這不是Georges Méliès的Le voyage dans la lune 么(來個連接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4310/)!
好驚喜啊 我很慶倖自己沒看電影簡介啥的 因為電影看得就是驚喜 後來還有那一部Georges Méliès的自己變臉 因為他曾經是魔術師 所以開始拍電影之後也有很多魔術元素很慶倖在這個整天看“大片”的年代 追逐那些高科技新方法拍攝電影的今天 能有一部電影還記得向老電影人們致敬 其實這個不是一部孩子電影 只是一個打著孩子電影旗號把你騙進影院 然後告訴你這些老電影究竟有多美 在享受那些高科技的同時也不能忘了老電影們 這個故事很長 很美 就算是對老電影沒興趣 那 巴黎 舊時光 蘿莉 正太之類的關鍵字也能吸引你PS:對Georges Méliès始終是又愛又恨啊
本片让我想起今年92届奥斯卡典礼上关于马丁·斯科塞斯的梗:这一点都不cinema。
在这之前的一些日子76岁的他在伦敦电影节上宣传新作<爱尔兰人>时,谈到了“漫威电影不是电影”的看法引起了热议(热议的一部分原因是媒体对他原话的断章取义),同时他还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解释这个说法,文章很长,写出了他对电影概念的看法,同时对目前电影业界各方面的变化产生担忧:今日的很多电影都是为快速消费而生产的完美产品,其中很多都是由才华横溢的人们组成的团队做出来的,同样,它们缺乏了一个电影必须拥有的要素:单独一位艺术家使之成为一体的视野。
以及艺术家与商业之间的矛盾催生伟大电影的现象不复存在,视听娱乐与电影偶尔有重叠但大部分情况下都处于分离状态,而拥有经济支配地位的一方会令另一方更加边缘化存在。
上述说的都是截取他原文中的部分观点,一位一直在实验的社会学家并一直在稳定输出的老牌导演,他的个性和观念很难让人揣摩甚至有时候感觉互相矛盾。
他表现出对电影发展方向的担忧,也是希望这一艺术形式能更多的向艺术靠拢并产出很多形式内容上优秀的作品。
现探讨下他2011年的<雨果>,凭借着优秀的视觉效果和充满细节的画面斩获了五项奥斯卡金像奖,展现了上个世纪好像是30年代巴黎的城市样貌,其中也参杂了不少虚构想象的成分。
除了真实布景和数字影像,后期调色也下足了功夫,无论是精致的机械细节还是大场景,色彩细节都是十分丰富的并且迎合了儿童的喜好,又中和了柔和复古影调讲述过去的故事,使得画面趋于平衡的舒适状态。
大部分画面中近景暖橘黄色和远景冷宝蓝色的对比让画面不单调,这也是很多西方奇幻剧或电影经常出现的一种冷暖色对比的画面,使得一出现两者的结合就能让观众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奇幻感受。
有着非常强的电影质感,非常适合大荧幕观看。
因为是一部致敬影史的电影,场景中有大量的细节都在暗暗致敬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位艺术家,据说连路人中都能看到名人的影子。
这种过于着重视觉效果的行为本身也是向梅里爱如魔术般创作电影画面的致敬。
imdb和豆瓣上好的评分大部分都是基于惊叹的视觉呈现和电影情怀作出评价的,毫无疑问这是<雨果>两个非常突出的闪光点,大部分影迷看到还原梅里爱创作时的情景都非常感叹。
历年来致敬的作品和关于电影的电影也不少,一部分大量依赖影迷的情怀,一部分只是拿它作为一个引子,例如2018年情人节上映的日本奇幻片<今夜在浪漫剧场>,同样是献给影迷的情话,甚至致敬了那些淹没在时光长河中慢慢被大部分人抹去记忆的电影,但我认为它将情怀与爱情故事结合的十分巧妙,脱离了其中一点另外的部分都不能成立,同时情怀上又不给人刻意做作的感觉。
个人感觉<西游记>在贩卖情怀上用力过猛,在很多综艺节目上亮相,诉说过去设备简陋的情况下拍戏如何艰苦,重现表演以前的片段。
我不否认他们所有人对艺术的贡献,只是觉得第一次看到时是最感动的时候,随着次数的增加大脑对刺激的敏感度降低,慢慢的就免疫了甚至起到了反作用。
<雨果>在情怀的呈现上也是非常认真不敷衍的,所以能打动大部分的观众。
但因为它是斯科塞斯的作品并获得了那么多的奖项,对它的期待值也增高了不少,同时也能挖掘出很多不足的地方。
对推动发展最重要的角色梅里爱和起着重要引导作用的雨果父亲刻画都浮于表面。
前期对梅里爱的“秘密”铺垫了很多,感觉兜了一个很大的包袱,展现了他想要忘记往事闭口不谈的悲伤,引起了观众的好奇想要窥探他情绪背后的秘密和一切的起因,甚至让我觉得本片能挖掘出梅里爱更深层次的东西;但实际上只是因为事业受到打击而悲伤,只是因为战争导致观众不再看他虚幻的作品而着眼于真实的东西,实际上只是他被观众冷落了。
对这一点感觉很失望,不单单是弧光变化太突兀,<雨果>里的梅里爱带着幼稚的情绪化,感觉像是参杂了主观想象,虽然这些都是人的正常情绪反应但影片只是片面的展现了他的这一方面,最终解开他心结的还是观众认可,好像他所有动机都是是否获得观众认可而进行的。
而另一个起着主要引导的角色,雨果的父亲,虽然能描写篇幅有限,但我觉得人设还是太单薄。
一位爱机械爱孩子的慈祥父亲,最后就像一个没用处的NPC一样死掉了。
此外还有几条小的趣味性的支线与主线几乎没有贴合,浪费了一些本应该精益求精的镜头。
但本片里也有用小篇幅塑造形象非常好的例子,很多儿童片里都要出现一个与主人公英雄相反的无趣的大人角色,<雨果>里的大人角色那个巡逻员,虽然有些脸谱化,但还是展现了关于他的多面性。
他和雨果同样是一个孤儿,这里可以作为一个假设,假设雨果没有慈祥的父亲也没有遇见梅里爱,那么他可能是处于哪一个成长方向?
巡逻员就是这一面镜子,缺爱的孤独和战争的创伤让他的心理停滞成长,在片中经常能看到他属于一种小孩子般的状态里,敏感脆弱又要维持表面上的尊严,孤独只能通过和大狗子说话来排解,看到另一个孤儿又产生了我没有你也别想得到的报复心理,他像卖花女孩求爱也是希望能得到外界关怀的强烈呼唤。
最终他觉得自己的“报复”马上就能成功的时候,梅里爱出现了收留的雨果,团聚里的画面只出现了他的一个胳膊,但那是属于他的视角镜头,足以感受到他的心酸、羡慕等等复杂的情绪,这时雨果得到的东西是他一直在渴求的。
最终将卖花女“安排”给了他,为了使他在最后大圆满结局里不那么突兀。
除去华丽的视觉呈现和致敬情怀还存在着不少硬伤,很多人觉得剧作层面上的不行再华丽的视觉效果都无法挽回,我觉得剧本是电影的本质,画面也是电影的本质,简单的将二者划分谁占统领地位是不明智的。
大众化的人物还有偶尔出现的刻意的表演细节,加上悬念不够的情节,个人感觉大概是处于中规中矩的电影。
可能是出于商业考虑以及两小时篇幅的限定,也许做成纪录片会更好。
读影史就很无聊,读《低俗电影:米拉麦克斯、圣丹斯和独立电影的兴起》就很有意思。
去了解最早一批电影人是如何工作的,经历了什么,后来的电影保护工作者又干了什么,以至于今天你可以下载到梅里爱的全集,或是任何一个你喜欢的老导演的作品,看一部《雨果》远比读一本苦涩的书来得有趣。
毕竟大多数人愿意被少女引路而非老妪。
之前也有一部电影,同样是冲着“奇幻”去看的,看完发现和奇幻无关,就是《仙境之桥》。
我毫不后悔看了这部电影,反而是非常感恩,看了两遍,哭了两遍。
说一个笑话,许鞍华说,让你猜不到下一秒的剧本,才是好剧本。
比如在影院里坐在我旁边的两个老人,说,诶,钥匙怎么掉火车轨上了,其实是在做梦;说,啊,胶片肯定要断掉,最后胶片没断完整的放完了。
好吧,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笑话,证明了这片子剧情有多么不坎坷。
跟《仙境之桥》类似,这也是讲了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情。
你要开始接受与你一起做梦的好友去世的事实,也要开始接受梦想与事业被破灭的事实。
但是这些让你快乐的事情存在过,不会跟着时间一起消失。
这部电影3D效果绝佳,画面感大赞,配色非常抢眼,是我看过的最赏心悦目的电影。
经典童书《造梦的雨果》改编。
是我翻过一遍再没看过,但当时却很感动的作品。
原著书籍是全铅笔的素描画面,文字很少。
就目前改编的电影来看,也完全遵照了原著。
——所以你们其实是没有画分镜的吧!!!
作为一部改编电影来讲,《雨果》非常中规中矩。
画面还行,故事还行,表演也还行。
看到最后也如原著一般,确实感动到我。
其实它的意义更多的是在对电影先驱们的致敬吧。
有人看不懂,有人大捧,都能理解。
作为献礼片,它已经很到位了。
看不懂的,想必是因为站的角度不同,把它当作普通的美国影片来看。
至于有人问:为什么一部美国片是英国口音但是又在巴黎?
我想说:原著是美国人撰写绘画的,讲的一个发生在巴黎的故事。
估计导演觉得英国口音在现代大众意义上讲,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战那个年代吧。
原著在此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026354/
这部电影在新加坡上映的比其他国家晚了三个月,所以昨天才去影院欣赏了它的3D版。
必须承认我被其精致的画面和色彩吸引了,无论开场如齿轮般的城市环岛,还是一上来那个在火车站内穿行的长镜头,都透着一种像孩子眼中玩具一样的美。
略微不适应的是穿行镜头前进速度快了点,恍惚中有种坐过山车的感觉。
情节的确是略显沉闷的,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不同于大家所习惯的“大片”套路,前面伏笔无数加上点笑料,后面大场面跌宕起伏出人意表。
这里更像一个安静而繁华的梦境,前面的铺垫在于帮你感受这个属于电影的世界,后面再把电影史的故事娓娓道来。
当女孩儿说“I love secret”的时候,梅里埃的夫人说“It is not the sadness child should take”,Hugo说“You should understand”的时候,我觉得这里的演技都足够足够好了。
另外想单独提一下的,其一是通往梅里埃(那个玩具店的老头)家里路上的那8个阴森森的雕像,前后出现大概三次,第一次看到时候色彩渲染的宛若目地的幽灵。
总以为后面会交代一句,比如是以前的电影道具什么的,然而却没有出现。
倒是小雨果自己的梦里好好的惊悚了一把,火车冲出站台的场景在预告片里看过后一直以为会出现在最终的追逐中,却没想到是在梦中梦里,而第二个梦,当小男孩看到自己变成齿轮和法条的胸膛,配合上当时的音乐,我俨然觉得自己穿越到了咒怨的世界,真不敢相信这还是“儿童片”的范畴。
其二是预告片里的蒙太奇运用真是各种误导,虽然似乎这种手法在各种预告片里屡见不鲜,还是让我有一种“错过了什么情节和画面”的感觉。
比如只看预告片,火车站管理员肯定是要撞进蛋糕里的,而小男孩是在慌乱逃窜中撞上的梅里埃的养女,而实际上都不是。
这片绝不仅仅是致敬那么简单。
你真觉得火车站保安的戏份是多余的吗?
看看他是怎么瘸的?
战争啊。
看看梅丽爱是因为什么停止了拍电影?
战争啊。
人们在战争中已经看过了太过的现实,经历过太多的伤痛,谁还会去看梅丽爱的那些美丽幻想呢?
那你以为这是讲战争的?
当然不是了,这是讲电影带给人们的快乐,这是讲老马对于电影的热爱。
现实的残酷与电影的快乐,这就是老马童年的写照。
斯科塞斯在这部电影中将他的现实藏了起来,将那份一直存在于他最心底的纯粹快乐搬上了荧幕,从这个角度说,关于“情感幼稚”的批评越多,他的这部电影就越好。
对于电影最原始的爱以及反过来电影带给人的最原始的快乐,这些东西才是老马想要说的。
正如roger ebert所说,“这不像他任何一部作品,却最接近他的内心。
”也许每一个现实的头脑下面都有一颗纯真到不能再纯真的心。
关于保安那条线我简要说下:保安那条线其实不只是点明“战争”,更是在讲战争带给他的心理(自卑,对于流浪儿的粗暴)和生理(瘸腿)创伤,保安的几段戏立马让这个人物饱满了起来,1.保安第一次想找卖花女说话,然后腿上的支架卡不住了,然后离去。
2.第二次找卖花女说话,谈到了战争,这一段萨莎·拜伦·科恩的表演非常棒,几个表情就把这个人物的内心表现了出来。
3.和小女孩谈到诗人christina,保安的自卑。
4.保安犹豫片刻带走雨果。
5.保安把雨果关到笼子后说的几句话。
这5段是我想到的塑造保安完整形象的几个段落,我觉得缺一不可。
只有保安这个形象丰满了,“战争”这个潜文本才能真正立了起来(当然梅丽爱的那一段也不可缺少),要不然就只是蜻蜓点水无关痛痒了。
这片其实上面这些东西都不是直接打动我的地方,真正直接让我流泪的地方是梅丽爱说“happy ending only happen in the movies”时,看到那一段我一下子就被打动了,这里面透着的纯粹以及那种对于美好的向往仿佛让我看到了老马最心底的东西,一种心灵上的乌托邦PS.当然这片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绝对不能掩盖这部电影的好。
文章也没什么条理,大家将就看吧
从反思意义上来说,雨果对于我是一部意义非凡的片子,它在开头5分钟就让我深刻地明白:我不想看怎样的电影。
当镜头移动在特效制作出的喧闹的火车站,雨果被警察追赶, 警察洋相百出跌倒在人群中,眼神单纯的女花匠注视着跛脚的警察,一对男女在通过宠物狗进行滑稽的交往,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的目光被集中在一个无比虚幻的舞台,我也许看到了影片所有的角色和伏笔,却看不到作为一个观众所追求和愿意相信的,真相。
对于风情片,我想看到属于古城巴黎独特的细节,对于剧情片,我想看到立体的人物和他们值得同情的立场;对于幻想片,我想看到孩子在新奇世界的冒险,对于动作喜剧片,我想看到成龙片里那样伴随着种种紧张的笑点……然而什么都没有,眼前的一切如此浮华空洞,仿佛一场又一场过场戏的堆砌,没有任何镜头进入了心里。
到底是为了什么,电影竟满足于童话风格的故事和彩色画面的拼接?
从头到尾我都有一种被草草糊弄的感觉,挣扎着想要逃出影院,却因为是自己出面邀请朋友观看此片,而被迫原地纠结……大家关心的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和他风情万种的巴黎城:啥都没有,大家放心。
大家关心的哥特系小正太:实在是不讨人喜欢,没啥表情,脸还脏脏的……比哈里波特差远了,也许以后能演个冷血吸血鬼什么的……见仁见智吧。
顺便一提,女主角也毫无特色,除了身为老头的养孙可以带雨果进门外对剧情毫无推动力,只是衬托了一下雨果的别扭性格……以及也没发生爱情……大家关心的3D和视觉特效以及蒸汽朋克什么的:假3D,人物部分都是2D的小片片浮在背景上。
都懂了吧。
全部背景CG味浓厚,我怀疑全部镜头为棚拍。
巴黎城的CG特效假到了家。
还有几处与其说粗糙不如说太奇怪的特效和剪辑。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幻想戏,钟楼和摄影棚的设计并无特色,火车站确实有蒸汽火车头又怎样,伪造的“蒸汽朋克”的感觉虚无缥缈。
没有动作戏。
和剧情无关的生硬的警察抓小偷的情节反复上演。。。
其余基本就是雨果这个扑克脸死鱼眼孩子在各处钟表之间游荡,以及和所有人物进行对话。
挺无聊的……于是全片腻死人的粉金色的场景和响个不停的幻想系背景音乐,你对感官还能有什么更多要求呢?
大家关心的白痴剧情,也就是被称作电影核心的那个剧情:(以下大量剧透)小表匠雨果,有强大的机械制作能力,是他爸爸生前教授他的,自从父亲死后他就边在火车站偷窃度日边继续父亲的遗作。
他的日子很苦,每天警察都会抓他,并且在这一次的行窃中,他的宝贝工程图被老头抢走了。
这个开头符合逻辑,引人期待。
于是按照正常的逻辑,故事应该是这样的,在害死父亲的势力以及邪恶老头的阻挠下,雨果最终夺回了自己的宝藏,最终制作出来的机械帮助他了解了父亲,结束了他的困苦生活并且给他的生命带来了惊喜……但是,后面的剧情每每出乎意料,而且让人想问“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本片中,雨果的父亲死得莫名其妙,也许根本没有人害死过父亲。
所有阻挠雨果前进的力量只是一个傻冒警察而已。
雨果的探险没有和他身世相连的任何使命。
雨果从父亲那里继承的能力也没有帮助他开拓自己的世界。
自从影片的一半,雨果完成了父亲的遗作后,雨果就再也没有制作过机械。
开头埋下的几个种子沉入了水底葬身鱼腹。
更为搞笑的是,全力追捕雨果的警察,追捕雨果也没有任何个人理由,我觉得完全是为了拖延影片时间,雨果的探险太顺利了简直就没有任何剧情起伏可言,所以每当雨果快要接近答案时警察就出现了,然后乱追一通,整个火车站开始表演闹剧。
尤其让我不解的一个剧情是,警察当着雨果的面误逮捕了一个可怜的小孩,把他当作小偷关起来,最后送上了去局里的马车。
此举吓雨果不浅。
他一直注视着那个小孩离开……后来,那个小孩怎么样了?
为什么我们的主人公没有去救那个小孩?
为什么他没有内疚?
为什么警察没有被(哪怕是上天)惩罚?
雨果唯一一个和警察正面冲突,并且解决自己命运的机会被放弃了,是的,对于铺垫了很久的这个反派和这段命运,主人公选择了——无视……这段剧情到底是为了什么?
最让我难以置信的是,这样的警察竟然在同一个火车站里收获了他的爱情。
而且同样的,这份爱情也和主人公毫不相关。
火车站里还发生了另一段爱情,总之,这个特效稀烂的火车站发生了许多逻辑稀烂的温情叙事,就如故事的最后警察因为恋爱了心情好而放过了雨果一样不可思议。
一切的一切,都互相不联结,互相没有关系!
于是,让我们回到影片正题,那么影片想讲什么?
是的,影片有它的目的,在后半段,雨果的人生贡献给了另一个人:出场时颇为邪恶的那个老头。
原来,老头是个没落的电影导演,他想要忘掉过去的荣光。
而雨果父亲遗留的机器人在终于被雨果修好的那刻,却画出了老头当年的电影草图。
于是后面雨果和老人的孙女对历史的探索,就变成了对早期电影人的同情和致敬。
两个小孩傻兮兮眼巴巴地看着古老的胶片被放映(向我们展示这些早期电影片段实在占用了本片相当长的时间),感到自己和世界有了神奇的联结。
老头正视了自己的成就,雨果被老头收养,故事结束。
原来雨果的苦难就是为了给老头作嫁衣!
纵然雨果的父亲也是老头的崇拜者,但是,把主人公的命运出让给第三者,是不能被容忍的。
电影人顾影自怜,意在发扬电影人本身的魅力,却借助无辜小孩的好奇心和神棍技能,以近似意淫的方式自我膨胀,割裂了影片叙事的完整性,出卖了电影本身。
或许导演会辩解道:你没发现故事还有一条反战主题的暗线吗?
雨果的父亲至少是在战争期间死去的,警察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这也许成为他奋力抓小偷的理由,并因为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卖花女的理解而放弃了抓捕雨果的坚持,还有老头,也是因为战争才失去他的事业的呀,这些冥冥之中不都是相关联的吗?
So what? 一个故事都讲不顺,还期待观众发现什么人文关怀吗?
我们说电影可以以结构和声画为主,也可以以叙事为主,两者结合肯定是最好的,它可以严谨地表达意见,也可以浪漫地抒发情怀,但我从来没见过,剧情如此松散和无逻辑,制作如此不精致,整体如此不知所云的电影,纵然它有粉金色的钟表和(造型也弱爆了的)神奇机器人,以及巴黎和雨果这么可爱的名字,但是它没有让我们感受到爱和冒险的体验,它没有带我们走入一个人的灵魂,它连一个故事都算不上。
我不太明白这电影的各种设置“到底是为了什么”。
补充:发完此文后才得知这个电影是在向导演乔治·梅里耶致敬,片中“有24个电影的梗”,片中的幻想电影和导演生平都是现实存在的。
“没看过这些电影的人不会看懂”。
我就奇怪,出于这个目的,为什么不干脆把这个电影拍成纪录片哩?
对于我们这些没看过梅里耶电影的人,占故事篇幅一半的雨果蹩脚的冒险,对于介绍这位导演真的有好处吗?
我还是那句话, 一个故事都讲不顺,还期待观众发现什么人文关怀吗?
影片叙事手法几乎上是顺叙,仅有雨果父亲遇难前后是插叙,使得整部片子有人物传记的效果。
金色闪耀的齿轮和发条,从熠熠生辉的凯旋门、埃菲尔,到漫天大雪中缓缓进站的蒸汽火车,华丽丽的长镜头探索出小雨果那双美丽的湛蓝色瞳仁和略显呆滞的脸庞。
蒸汽、管道、齿轮、发条,小主角穿梭于零件迷宫之间,一边维护车站大大小小的机械钟表,一边修复着一具会写字画画的神奇机器人,他相信它连接着过去,会给他带来死去父亲的讯息。
甚至包括滑稽的车站警察左腿上的辅助金属,机械的魅力引人入胜,直到雨果仿佛赐予新生一般修复了机械老鼠,这一切达到最高。
这个剧本是十分成功的,节奏很快,令人目不暇给,总是让观影者处在兴奋之中。
在主体故事下,有次生情节,如:车站保安与买花女孩儿的爱情,两位老人和两只小狗的交汇,开书店的老爷爷赠书等等。
它们都同时指向了影片的中心思想,每个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有一个目的,有的人很明确,有的人还没有发现自己的目的,但是最终都会走到这一步。
而每个次生情节,都是一部完整的小电影,有开始,发展,高潮,结束的每一个部分,使得整的影片更加的饱满,富有浪漫主义气质。
而这些小故事围绕着主情节好莱坞模式的发展,将之巧妙的调剂和增色。
很多的岁月流逝了,很多的人都被淡忘了,而梅里爱与他的默片时代却通过电影巨作《雨果》而再次明灯闪烁,一路照耀了电影历史最有创意,最可歌可泣的漫漫旅途, 宛若重新找回的底片,再次回顾的时侯,禁不住温暖了我们的心底。
我真想跟老头子说,你知道一个叫海明威的人么?
他因为写不出东西又得了性病,干脆自杀了;你连淋病都得不动了还活着干嘛?
艺术家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职业,它和邮递员、IT工程师以及银行高管不同,不是受人委派,而是自我认知、自我发现的结果,自愿承担的一件工作,将自己的感悟以特定的艺术形式加以表达和转述。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职业不存在其他工种才有的入职、升职、退休的过程,也不存在不可兼职、同业竞争等等限制条约;有点类似于卖笑行业,全凭自愿。
然而,这个行业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不仅上限无限向造神的方向逼近,下限也早已超越卖笑行业的娱乐和敛财功能(天上人间倒闭之后,北影的价钱上调了不少);所以这种赖着不走的人也愈发明显(斯特里普亦是如此。
) 无须从巴赞说起,就从片中致敬的乔治•梅里埃本人在后期的电影理论中,也主要强调电影就是“一场梦”,讲述一个故事,无论是虚幻还是真实,其目的都是触动人的情感,激发人的带入情绪。
老马的这个故事何其糟糕!
一个小孩子,身世飘零,匠艺精湛,住在巨大的钟表里,泡比自己大的姑娘,很好的开头,结果竟然都是为了烘托一个中年事业危机自我否定和放任的老屁。
这个故事就像这部片子本身,最好的技术团队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好的人才,讲了一个不知所云的故事。
奥斯卡委员会神目如电,发了六个最佳技术奖,从最佳音效/视效/艺术指导到剪辑,就是没有导演、编剧、演员什么事儿,因为这是个非常差劲和牵强的故事。
以向过去致敬的名义,重现诸多过去的场景、诸多经典影片中的桥段,诸多类型片中的元素,陈腐气息铺面而来难以呼吸。
不得不说,从技术角度,这部片子很不错,但是跟阿凡达相比,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差异实在不可以道理计;只能说算是货架上最贵的货而已,我也就不评论了,钦此。
看完雨果,震了。
中午十一点四十五才从学校出发赶十二点二十五的雨果。
坐上汽车的一瞬就开始不爽,趁着一个老人上车赶紧让个座,顺便自己站起来吹吹风。
一路上各种不顺,各种私家车抢道,各种红灯,各种行人乱穿马路。
拼命咒骂着,到站立即飞奔,但到电影院已经十二点二十一了。
一进购票区,彻底傻眼了……放眼望去全是一拖一一拖二一拖三的家长与小朋友组成的大军,没办法,硬着头皮排吧。
一路排一路说服自己放弃,队伍缓慢的前进,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我的意志力一点一点的被消磨掉,在卡口排到我的时候我已经快成功命令自己放弃掉了。
因为这时候已经十二点四十了,距离开场都十五分钟过去了。
我的心已经打定主意要离场,可我的腿却似乎另有主意。
于是,当引导员礼貌的伸手请我向前走时,我径直冲向了二号购票台。
递手机,刷二维码,选座,拿票。
不到十五秒就转身走人。
所幸,我错过的仅仅是电影的开头。
在我坐定的几分钟之后HUGO这个大LOGO才出现在大屏幕上,身旁的寥寥数人才一齐发出惊叹声:原来才开始啊。
心定,一个声音在胸中响起:值了!
我承认,电影的一开始我有点浮。
虽然早就抱定主意要看,但是已经在网上看过太多长长短短的评论。
大多数人都诟病剧情,不少人在挑剔配乐,这让这部电影还未看就已经在我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层阴影在电影刚开始的十数分钟不断的影响我,让我有点心神不宁。
而此时影片的慢节奏也似乎要让我昏昏欲睡了。
好在,一切开始走向正轨,我不断在内心之中要求自己:平静下来!
沉静使人善于观察,阿沙·巴特菲尔德出人意料早熟的演技则填补了这部片子起头略显缓慢的节奏带来的空白。
科洛·莫瑞兹则美的让人炫目……这种美不是你用一张静止的照片就能表现的,甚至你下载高清版的影像放映在电脑上也不行。
这种灵动与魅惑比最真实的3D还能穿透屏幕,并在你身处影院时才能最逼真的感受出来。
天鹅绒的小圆帽,针织开衫,亚麻短裙,棉绒袜和俏皮的小靴子让人爱怜不已。
尤其是那一头齐耳的短发,让莫瑞兹的青春活力瞬间绽放而出。
电影的色调是丰满和完美的,巴黎的城景是精致而梦幻的,全息影像与3D的搭配更是精美绝伦。
看过雨果才知道什么是3D,之前的各种出屏又怎么比的上这完美的景深?
你若是放开自己的想象力遨游,便会有数次坠入电影世界和如梦场景的神奇体验。
无论是塞纳河上的横桥日落还是公寓阁楼的雕塑雪景,一切都是如此的真实,真实到“比真的更像真的”。
你在现实世界中能感受到的美的极致的一刹那,在这部电影中都完美的、拉长的体现了出来。
电影的剧情无须太过曲折而使人惊心,电影的节奏也无须急速而让人气促。
雨果比爆米花、可乐、薯片、啤酒更佳,它只是清茶一杯,但醇香绵延萦绕不绝。
你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也不知该度量它是快了还是慢了。
两个小时没有让人给它一个长久还是短暂的定义就这样一丝一丝的流逝了,而你所需要做的只是说服自己沉浸其中,不要过于焦躁,也不要急着拨开云山雾绕,去求得那个黑屏带给你的结局。
雨果中最出彩的莫过于当情节一步一步推展到机器人带来的秘密时,电影向电影史上诸多经典致敬时的情景。
当那本书奇异的翻转,荧幕上显现出影史上诸多里程碑式的或人或事的镜头时,影片展现出了一种史诗气质。
这种由历史感,复古主义带来的强大气场是胡编乱造,斧凿造作所无法比拟的。
在影院里我激动的盯着屏幕,感觉自己要哭出来了!
一个尘封而被人遗忘的故事就这样被展开了。
它充满着理想主义,罗曼蒂克,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带着历史赋予它的浑厚的质感。
当看着画面上那过去的电影的单调的情节,滑稽的动作,夸张的演技,简陋的“特效”,不得已而为之的演员或导演的妥协或“土法子”,我没有笑,在场的观众也都没有笑。
因为今天电影所抵达的这样的高度和它屡屡登峰造极的艺术性正是从这样微小的地方发展出来的,正是从一个又一个简单的想法生长而来的,正是由一个又一个今天看来甚至有些幼稚的技巧中积累质变而成的。
面对这些艺术家的辛勤与智慧写下的史诗,又有谁不会为之而震撼呢?
正是这样的努力让电影在一百年后发展到了今天这样的高度,而今天我们也能看到有一部如此出色的致敬电影用如此巧夺天工的技术锻造出来,专门用来向电影史上的那些光辉时刻致敬。
电影在黑白与彩色之间不断流转,有如蜻蜓点水,却又触动人心。
从细微的角度映射百年前拍摄一部电影的某种细节,或是专注于表现一个镜头的制作与某种主题的表现。
籍由马丁·斯科塞斯的功力,这种极容易落入俗套,归于沉闷的桥段变得既复古又新颖,既怀旧又出新,既欢乐又感怀,既文艺又清新。
观众像进入了一个值得被怀念的过去的影像所组成的万花筒,缤纷色彩之中走马观花了一场,带着好奇进入故事里的故事,又从愉悦的满足中抽身而出,重新走回故事主角的现在时。
”现在时“是神奇的,因为它是在电影之中表现的过去故事的一隅,当你走进影院从故事里的故事抽身而出时,如同从三层梦境里脱出一般,身心充满着不可思议。
当乔治·梅里埃在所有人的起立、鼓掌与致敬中重温旧梦,当雨果梳着整齐的发型和体面的西服把玩着魔术的把戏,当巡警装备着完美的机械腿和心爱的姑娘手拉着手,当两只杜宾犬牵起一段姻缘,当伊丽莎白微笑着转过身在这一美好的一晚中记下她注定永生难忘的感叹,你不会感觉突兀,你不会感觉虚伪,你不会感觉做作,你只会感觉自己心中荡漾着和伊丽莎白一样动人又衷心的微笑,你内心之中的那个自己也旋转着这样的一种像舞步一样的圆,仿佛一眠不觉,仿佛一梦百年。
最终,电影在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的氛围中结束了,留给了观众无数回味的空间,还有赋予的深藏于内心之中的美好。
梅里埃对着那个他永远不会忘掉其声响的手摇式放映机所感叹的“只有电影才会拥有如此快乐的结局”在此刻也再一次得到印证。
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当我摘下一个插翅而飞的梦想眼镜,缓步走出电影院,在一个又一个孩子们兴奋的欢笑声中返回现实世界,迎着太阳坐车返程,而太阳比任何一刻都要炫目……电影的快乐结局已经根深蒂固的埋藏在我心中,这一场梦也注定要被长久铭记。
何止梅里爱,还包括电影本身、电影史、电影保护修复、电影与时间、电影与人类情感等讲解。一颗星是加给看不到的3D效果——回头去香港,但好像也赶不上2.23上画的3D版了……
every man has his purpose in the world. Once he lost his purpose, he&#39;s broken. But there&#39;s someone there who will fix him.
很好的一部电影。音乐和视觉超棒。这是一部致敬老影人的电影,导演用了很多经典的桥段。我并不苛求它要用什么创新的手法来表现。
就风格以及里面的人物来说,感觉还行;不足是剧情平淡,剧情描述不够细致,场面不大。
每一帧画面,每一个摆设,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微小的部分。
画面控
精密的仪器和默片能够窥见此片背后做的巨大工作,真诚电影
传说中火车站版雾都孤儿,扯淡。这分明就是戏说梅丽爱嘛!
a film about dream
曲高必定和寡,看不懂的人很多,不是魔幻片,而是献礼片。
天哪!怎么会有这么造作冷漠的电影,这两个小孩没有一点生命力,像两个坏掉的提线木偶,眼神是死透的,身体却是癫狂的
光线,角度,布景都非常好,演员也特别到位,传说中的3D唯美片。可惜剧情弱了点,Hugo他爹的死莫名其妙,最后他自己也追着追着就不问这事了......
致敬情怀什么的,居然一点也没打动到我。两个小孩总在出戏,感觉更适合演小兵张嘎之类的电影呢?
不是不喜欢儿童片,而是这部实在是看不进去!
片子
除了画面很美,其他毫无新意。觉得很幼稚~
49773
看预告我以为是科幻片或者穿越片。。。
这类片子,恕我我不懂得欣赏
那老头还真是深藏不漏啊,虽然他拍的电影都好荒诞。。开始看了半天都没看懂,后来才明白过来。。好多镜头一看都是给3D设计的,电脑前效果差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