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本不想写些什么的..却又想来絮絮叨叨..电影是分两次看完的..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电影无趣极了..甚至有想要删除的冲动..因为感觉电影的基调过于缓慢..让人等不及..总是想要预知..下一刻会发生什么..索性没有删..第二次看想要完整..亦想对自己的近一个小时的荒废有个交待..冲了凉..安安静静的继续看下去..到了片子末尾..眼角有一丝微凉..我想..人们都有不想面对现实的时候..当面对我们爱的人离我们而去的时候..无论他(她)是活着还是死去..我们都不想面对..当人们从没想过要直面现实的时候..通常..人们会选择逃避..里面的她即如此..能够理解她的不安与抓狂..能够理解她对自己的行为的不确定性..她找回来Jerry究竟是为了什么..其实她自己也不甚了解..并不是为了消遣孤独..因为他们太不一样..然而..冥冥之中总是有点什么..像线一样..连着不断..她一直觉得不公..她觉得发生在Brian身上的事情..原本应该发生在Jerry的身上..她不相信这一切..我喜欢Harber..她有着不属于她的年龄的睿智..她有着不属于她的年龄的敏感..她有着不属于她的年龄的思考..片中总是无数次展现着一个个特写镜头..最多的便是Andery的眼睛..那深深的眼窝..那种无法离去的疼痛..她是难过了..因为那个无微不至的他不在了..她是自责了..因为总是他在一直为她做着什么..而她.连原谅他最亲近的朋友都没有做过..只好在.他死后去做..去努力了..于是她这样做了..连她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做..而至于他们之后摩擦出的火花另当别论..这无关于寂寞..源自于信任..源自于宽容..源自于存在于人体内的另一种爱..相信我..人是有好多种爱的..他们也是占有一种的..只不过..和平常的那种爱不尽相同罢了..看他们的生活..她的平静里暗藏汹涌..他的嘈杂里暗藏平静..那么失衡..却异常对称..或许这也能解释最后的那点火花的原因吧..有关于恶梦..大概是人世里各种羁绊的续写曲..并不是你想解脱就可以解脱的..因而恶梦通常存在于人最隐蔽的真实里..安全而潮湿..如果将其暴露..便立刻变成烟..消失殆尽..像他最后絮叨的那样..他已在那瞬间得到解脱..Accept The Good....
關於影片
導演也并未在片中安排疾風驟雨般的悲痛情緒整個故事都在安安靜靜的氛圍中前行著甚至很少安排音樂出場 印象深刻的是男主角的CD竟是地下絲絨那該有半個世紀了的曲子導演是個明白人 這樣的老歌 一段旋律便已足夠勾起你真正深刻的回憶而當我們又不得不再次面對這些在年華逝去中焚燒的記憶時片中安靜的氛圍 已經給足了我們答案不需要激烈的情緒微微火光中 或許還有最後的一絲溫暖
好爱本尼西奥。
曾经《毒品网络》中配角的他成就了我对性感的认知。
性感就是想和他上床啊。
和长得帅是两回事,更主观更感性。
喜欢他的眼神和嗓音。
啊啊啊啊,心跳加速。
人和事都不完美,一直理性太过无趣,要多去感受美好的部分,取长补短。
女主居然嫉妒潦倒的他比她更受子女的喜爱。
但是呢感情是不由自主控制的,还是那句话去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锻炼感受美妙的能力,接受好东西。
哈莉·贝瑞确实很漂亮,但演这样一部电影确实也没多少表现空间。
片中的男人间的朋友关系很让人感动的。
它更告诉我们,在这个人们总想先保护自己的世界上,不要忘记分一些爱,给那些绝望中的人很小的帮助,也许就能挽救一颗灵魂。
因为,谁都会有绝望的时候,需要一点点外力把你从深渊拉出来
电影大约100分钟那里,死者妻子第一次放声大哭,挣扎着问“为什么,为什么”。
那时候我想到一句话“All sufferings are the same. Suffering is.. suffering.”(所有的受难都是一样的。
受难就是。。。
受难。
)听到这话是星期二,参加教堂的某秋季讨论班,主题是shared suffering(分享受难——并不是关于耶稣基督十字架,就是很人性化的受难)。
当时我听了,想,还是不一样的。
其实我在想,有一些受难看的见,譬如贫穷,譬如疾病,譬如灾难。
可是有些看不见,譬如你看一个人好好的,财政也好好的,前途也好好的,感情也好好的,也没有火烧水淹,没有生离死别,连长得都是好好的,但是他其实不好。
那是他比较可怜,有这样表面上看不到的不好。
还是他比较活该,有这么多还要作。
或者是生活比较公平,正因为有了这些好所以应该要遭遇些不好呢在那一刻,看到那挣扎,那质问,我突然明白了。
都是一样的死者的妻子,死者最好的朋友(也是和毒瘾做斗争的落魄男),10岁的小女孩,6岁的小男孩,即使是死者妻子的弟弟,都在受难,原因和内容各不相同。
可是无关紧要,因为一切受难都是一样的。
这就是我的观影感受之前听过多次,而且很喜欢的一段话,关于“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在这里也有用到。
按照关键字serenity prayer(安宁祷告词)搜了一下,全文如下(第二段过于宗教的部分不必太在意)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上帝,赐我以安宁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来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事情;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赐我以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以及智慧,来区分两者。
Living one day at a time; 生活,以天计算;Enjoying one moment at a time; 享受,以刻计算;Accepting hardships as the pathway to peace; 接受通往宁静路上的艰辛;Taking, as He did, this sinful world 承担,如祂承担这个罪恶的世界 as it is, not as I would have it; 就是现状,而非我宁可想要的样子;Trusting that He will make all things right 相信祂会让一切正直if I surrender to His Will; 如果我臣服于祂的意愿;That I may be reasonably happy in this life 于是我可以在此生里感到相当的快乐and supremely happy with Him 并在和祂一起的时候无上的幸福Forever in the next. 直到永远。
Amen. 阿门。
--Reinhold Niebuhr
这部电影是我喜欢的类型,节奏缓慢,充满了温情。
让人感到真实的生活的气息。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拥有四口之家的妻子失去了疼爱她的丈夫,一个瘾君子失去了世界上唯一的好朋友。
这个男人的死讲故事串联起来。
他死去了,但他仍然活在大家的心里。
人们不断地在生活中忆起他,忆起和他有关的事情。
妻子在看到曾经在火中遗失的物品清单之后爆发,她嘶声裂肺的哭泣令所有的观众为之动容;哈波尔每年的一周都逃学和爸爸一起去看黑白电影,爸爸去世的这一年的这一周她仍然去了;杰瑞因为朋友的死而毒瘾一再反复的发作。
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是杰瑞。
他虽然是个瘾君子,但他就像一个智者,他总是显得放荡不羁,总是挂着耳机听着爵士乐,叼着烟卷,一副怪怪的表情,但是说出的话总是那么深刻。
接受好的。
他和死者是那么多年的好朋友,他们无话不谈。
一个功成名就,一个穷困潦倒。
死者没有因为他的窘困而放弃他。
他可以为了他的生日而将妻子放置一边。
他可以和他潇洒地在超市购物。
他可以告诉他妻子都不知道的事情。
他可以为了他的尊严和妻子不愉快。
这就是朋友,这就是友情。
杰瑞在朋友死后的一系列表现,让演员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感情不是表现出来的,而是自然的流露,是一种深沉的,深到骨髓的痛苦,一生都不能摆脱。
但生活还要继续,女主人奥德丽努力从伤痛中恢复,杰瑞奋力从毒瘾中解脱。
他们和孩子们更要幸福的生活下去,虽然往事并不如烟,但就让它们藏在心底吧,这应该是最好解决方式。
她的脸很有雕塑感。
他颓废、沧桑、落魄更贫寒。
他的脸,用中国话说,是特别有戏的脸。
他不惜各种自毁形象,尤其是表现吸毒后的各种扭曲。
他的五官、气质,完全是一个长坏了的布拉德皮特,是上帝之吻吻错了地方。
导演特别特别钟爱逆光,特别特别钟爱给一只眼睛拍大特写,用微焦。
自我重复在一部片子里,实在可惜。
他和她的各种一只眼,各种眼周的皱纹和神经跳动,看多了。
……电影节奏很慢,很细腻,大特写多,亲情爱情友情的表现温暖深入,人物心理变化情绪培养很令人信服,有不少泪点。
他们都是好人,他们都很纯洁,他们的关系也很纯洁。
密闭镜头里的拥抱着入睡或者蜻蜓点水地亲吻嘴唇,在特殊的布光中有了圣洁温暖的味道。
也好像有点被提纯了的纯洁。
…………当然,这种节奏,这种叙事的走向,这种无高潮的片子,也没有干柴烈火的床上运动,在中国,估计票房很差,没有多少人喜欢。
因为趣味不够丰富,不够浓烈。
整部影片前半部分的悲伤,回忆的拼凑,定了下整体一种忧伤的基调,不是歇斯底里的痛苦,是那一种淡淡的渗透到人的血液里的悲伤,不过分的强调,而且柔和,似乎都显示出女性导演的那种细腻。
过半差不多整个片子的基调开始明朗起来,清晰起来,似乎走入了寻常故事片的情调,但是个人觉的似乎轻快的有些过早了,如果在AUDERY放声大哭的那晚,然后开始转边或许能更契合主人翁的心情。
后半部分的关于毒品的显的时间过于拉长了,对于家庭中失去父亲的阴影带入的不足。
而且HARPER和DORY对于JERRY的亲密来的都过于的不自然,因为从AUDERY的反映来看,JERRY跟孩子的接触应该不会很多的,如果说失去父亲后,然后对父亲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的亲密感也显得过于亲近。
虽然影片没有变成一个按照寻常情节,比如JERRY戒毒然后和AUDERY成为一家的俗套情节发展,但是出人意外的走向似乎没有朝特别好的方向发展。
Suanne Bier的电影,总是试图讨论人性所缺失的以及人们为之矛盾的事情。
尽管她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她的影片透露出的人文关怀总能够让人对支离破碎的生活充满希望。
一个被生活抛弃的人,在失去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关心他的朋友之后开始试图改变。
这部电影却似乎并没有探讨关于救赎的问题。
Jerry本是一个瘾君子,他不知道该如何专注生活。
Brian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会关心他的人。
他记得他的生日。
他会不顾妻子的挽留,在深夜驱车去破旧的公寓看Jerry。
他陪着这个被世界抛弃的人在超市选购生活用品,陪他在街边的餐厅吃晚餐。
Jerry能够记得的唯一一件事或许就是美联储加息,因为那与自己好朋友的利益息息相关。
对于Jerry来说,Brian意味着他生活的全部。
你要知道,在这个世界离你远去的时候总会有人走在你的身边。
Brian的意外死亡改变了他妻子的生活。
她无法接受一个曾经对她那么重要的人突然离去。
她曾对Jerry说,Why wasn't it you, Jerry? Why wasn't it you?我们都曾被绝望击倒,但从未被它击败。
Jerry进入了Audrey的生活。
导演Suanne Bier试图让这两个伤痕累累的人彼此安慰,重获新生。
这并不是通过爱情。
当Audrey的孩子问Jerry为何不做他们的父亲时,他只是淡淡的说,那样你的父亲就像从未出现在我的生活里一样。
在这里,友情不仅仅意味着互相帮助,还有尊重。
超乎生命之外的尊重。
这正是我们生活缺乏的。
Accept the good。
这是Jerry给Audrey的最后一句话。
他最终还是选择过自己的生活。
我想Audrey也明白的该如何继续。
Suanne Bier喜欢用那种简单,掷地有声的故事传达她的信仰。
这也是她的魅力所在。
The things we lost in the fire。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思绪一度混乱,悬疑片,还是文艺,前好律师,沧桑颓废得几近神秘,想不透为何突然去吸毒,海洛英毁了前程,真实生活成谜,对女毒友讲育有一子一女,却有心情经常在外去平民窟沉沦。
为情所伤还是中了黑涩会,谁知道。
死者的生活剪辑得错落有致。
回忆有限,那些过去的铭记,遗失在火中。
生活无法经历同一条河流,那踏入同一座游泳池呢。
电影的对白平实而睿智。
你想追求最初的那种感觉,却始终做不到。
我只想知道解脱是什么滋味。
上帝赐予我平静,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赐予我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
赐予我智慧把两者分辨。
演员演的很好,特别是本尼西奥
2008-08-23,故事太烂了。
Accept the good.
四星半 心痛失去的
==1==r 还可以吧。。
表演很好,风景无敌@_@我是苏珊比耶尔的粉丝
这种太真实太细腻的电影可能有很多人不喜欢,我觉得它不错。生活中好的坏的,爱与痛苦反反复复,直到最后。。。“accept the good”接受美意。 Benicio很适合这种角色。
全看男主演技
2。5
北欧硬插好莱坞。两败小伤。男猪女猪演得有点过。
家人朋友的言语中拼凑出优秀的丈夫、父亲、好友,中间父女的秘密电影时刻,没看出毒虫朋友有什么值得爱和拯救的
我们只是在火焰里烧毁了事物和往事 但彼此还好都在
失去亲人朋友后两个人的相互扶持,最后终能面对各自的生活,前半段的镜头很精彩。
可以看一看
冷色调暧昧~
是燃烧的回忆使他们在灰烬中重生
看的不紧不慢的,最后五分钟才有点味道,特别是吸毒的男主角讲解时候
一部悲伤安静的电影~
故事情节太慢了,看的累死
非常反感男一的表演,对女一印象也很一般。奥奖的品味,越来越和我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