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里诗书 脑洞大开的奇幻构思,演技精湛的演员,然而《脱皮爸爸》最终却并没能如很多的同类佳作那样动人以情,导演对节奏把控的不善,不仅令其有着颇为刻意尴尬的舞台剧痕迹,同时过于直白的说教,也令本自慰籍心灵的感动,变成了索然无味的空洞。
如果单从剧情构思上来看《脱皮爸爸》,吴镇宇饰演的79岁痴呆父亲田一雄突然开始蜕皮,在六天的时间里不断变的更为年轻,电影以此为展开,既含乃了人到中年的危机,也有着如何面对生活的人生启迪,而以亲情为引,用奇幻色彩营造的脉络,同样亦能让人眼前一亮,并不夸张的说电影蓝本上与大卫·芬奇的经典佳作《本杰明·巴顿奇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在这中肯的创意下,拙劣杂乱的展现并没能支撑起这一天马行空的奇想作为一部根据舞台剧制的改编,其是极为糟糕的,各种场景感的搭建放在一部并非在形式是标新立异的作品中,反而不伦不类,让人无所适从。
无厘头的滥用,更使电影在一个本就是童话故事般的构思中,完全失真,由此即便透过吴镇宇一次次的脱皮蜕变,年龄不断回溯的演技担当,也只是让人看到了些许佳句的精彩,却始终无法令其预想透过亲情彰显的生活真谛,真正变成一篇打动人心的华章。
同时《脱皮爸爸》的问题,不单单只是场景,面对这样一个好的故事,导演还预想将个人与香港时代结合起来,透过小人物得见于时代的脉搏,岁月的情怀,并透过时代来抖包袱,逗人一笑,但面对一个完全没有真实感的场景,这种做法实则只是令电影变的更为虚假浅薄,与此同时电影在台词上也只是单调的在给人灌输鸡汤,所谓的人生道理透过演员的说教表述而出,使电影在形式上反倒变的像一出浅薄的儿童寓言童话般。
《脱皮爸爸》是一部预想用童话展现温情的电影,奈何呈现上的种种诟病使电影最终脱去了那层童话的皮囊,却并没有令人真正对这份温情产生共鸣。
相对而言,舞台剧的受众比电影的受众要更前卫、更有文化一些。
根据舞台剧改编的电影,常常会在其主题或价值观方面,令人眼前一亮。
比如《驴得水》,为水性杨花的女人争取水性杨花的权利,这对许多电影观众来说,似乎就有点超前,接受起来并不是太容易。
《脱皮爸爸》,根据日本剧作家佃典彦的同名舞台剧改编,同样有一些让人颇感到新鲜的地方。
在这曲时光的哀歌里,主人公田力行(古天乐饰),通过一场近似于时间旅行的回溯追忆之旅,重新认识了他的父亲,并找见了解决人生困境的方法。
如果说它有一个打动人心的戏剧之核,这个核便是人面对时光流逝、生命更迭时的无可奈何,是对人之必死命运发出的一种疑问、一声叹息。
它关涉存在,关涉形而上的思考,在以往的华语电影中,这类主题更多出现在诸如侯孝贤、杨德昌等大师的作品中,出现在一些人文气息颇为浓厚的艺术片中。
如此,作为一部商业诉求明显、格局有限的轻喜剧,《脱皮爸爸》给它的这一类型带来了一种新的气息。
从故事结构来论,这部电影采用的,亦是一种不太被商业片看重的松散结构。
段落与段落之间,没有强烈的因果关系,以一种接近于并置的方式串在一起,服务于情感的渲染或主题的营造。
这很有勇气,不过却谈不上什么创造性,它之所以做出如此安排,或许是因为受制于原作,当然,也可能是由于这种结构操作起来更为简便。
大致来说,初执导筒的新导演、电影的门外汉,以及,有个人表达需要的文艺片导演,往往都对这种结构青睐有加。
像郭德纲的《祖宗十九代》,采用的就是这种结构。
而本片导演司徒慧焯,既是一位新导演,显然也能看出他有表达自我的强烈愿望。
遗憾的是,司徒慧焯的导演能力实在有限,以至于这部电影无论在主题表达方面有着怎么样的野心,最终却几乎没有丝毫落到实处。
这同时意味着,松散串联起来的桥段,几乎没有一处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或渲染情绪,或营造主题。
问题有些直接便出现在剧本上。
田力行的人生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空怀电影梦想无力实现,二是欠了一屁股债,三是老婆跟他提出离婚。
不管这些设置出自原作者,还是影片编剧在改编时加进去的,我们都不禁会想,本片的剧作者实在是一位懒汉。
这么老套的创意,即便是一位剧作的外行,坐马桶的时间也能想出十来个。
撇去这点不说,如果这三个困境能被编排得委婉一点,以曲折的方式将其丰富度展现出来,也可以产生让观众对主人公移情的效用。
结果,剧作者在这一方面也懒得费心思。
欠债通过逼债来表现,而逼债的恰恰是我们最常在银幕上见到的那种,喜欢虚张声势、暴力恐吓的黑社会分子。
老婆提出离婚也仅仅就止于提出离婚,没有探入到这段夫妻关系的情感深层。
电影梦和电影梦的崩毁,则干脆通过一种倾诉衷肠的方式,由田力行直接对他父亲(吴镇宇饰)说出来,而他之所以会突然如此多愁善感,则是因为父亲提出来让他说。
最后这点,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之举了。
大部分的电影人,都受制于电影「要展示而非讲述」、「动作高于对白」等种种教谕的压力,不敢贸然让人物用大段对白来交代剧情,这部电影突破了这一界限。
只是,田力行的这段回忆,并没有让观众感受到他的渴望、他的痛苦。
那就仿佛一段剧本创作前期的人物小传,本着节约光荣的精神被移入片中,却未与电影的人和事建立起真正的联系。
我们仍然感觉,田力行的过去,可以是另外一种过去,而那段人物小传,也可以安到田力行之外的另一个人的身上。
这,当然就得归咎到导演的头上了。
在抒情、展示和发展人物关系乃至呈现主题方面,司徒慧焯表现出一种全面的乏力与无能。
这部电影的第二幕,亦即其剧情主体,是田力行的父亲逐步返老还童,田力行依次和不同年龄段的父亲共度了一段时光,并与之一同追忆父亲相应年龄段时的家庭往事。
处理这样的剧情,最重要的也是最起码的,是要让观众生出一种时光不再的怅惘感来。
无论剧情编排上怎样偷懒,只要能让观众生出怅惘,那相应场景就可以说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不仅对时间的哲思要以这种情感为前提,连父子间关系的转折,也要以这样的情感作为基础。
在父亲刚开始返老还童没多久,田力行和他一起去了一个足球场。
两个人没聊别的,就聊父子俩曾经在这里度过的那些时光,父亲假装正在观看过去的一场比赛,开始呐喊欢呼,儿子则配合父亲高涨的情绪,与其一同呐喊。
无疑,这不是一个戏剧性的时刻,而是一个日常的时刻,一个抒情的时刻。
一个——从其结果来看——很傻的时刻。
没有产生丝毫感触的观众,可能会怪罪剧本本身写得太傻、太应付,然而,我不认为剧本是导致该场景失败的根本原因。
看过《刺客聂隐娘》的观众,不妨回忆一下聂隐娘刚回到魏博的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母亲向她讲述过去发生的一些事。
尽管镜头几乎没有挪动,尽管母亲的声音平稳、克制,尽管同样没有利用闪回,然而在她讲述的中途,我们就已经和聂隐娘一样生出一种悲伤来。
区别在哪里?
无它,在镜头的设计、在演员的状态、在镜头中的那些静物,侯孝贤费尽心思把握的东西,在司徒慧焯的操持之下,全都被破坏掉了。
如果侯孝贤不是利用一种整体的精确与和谐才达到这一效果,那就可以说,司徒慧焯在这方方面面的操作,每一个都正好与他所欲达成的目的背道而驰。
作为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却恰恰对电影一无所知,这,或许便是《脱皮爸爸》最悲哀的地方。
这个分数首先说,是给演员的。
里面的每个角色演技都在线,很好。
优点:演技在线。
场景布置很喜欢,特别是最后那个家的时候。
有些细节安排很好,就是表现了一个家的样子。
缺点:剧情嫁接不是很流畅,有些插进去的情节觉得莫名其妙,删除了好像也可以。
还有就是角色情感跳跃太快!
上一秒还沉浸在悲伤中,下一秒就喜剧了。
另外我觉得古天乐有些地方,略显浮夸?
不过这本来就是这种剧,似乎也能理解。
这部影片是自己无意中在免费电影榜中看到的,开始看到名字的时候以为是一个类似于返老还童回顾自己年轻一生的故事,看完之后发现其实跟自己想的差不多,至于自己为什么还要写这篇影评,主要是看的其中能够得到什么:一,中国式父爱总是默默无声、总是以行动取胜,对于影片中力行(男主1)的境遇,他自己一直都在强调我的人生跌倒了谷底,已经是倒霉到不能再倒霉了,但他忘记了只有跌倒谷底才能实现上升。
所以他被自己的遭遇给打趴下了,他随意这个世界对他的蹂躏,只有接受是现在最不费力气能够接受的现实吧。
而吴镇宇的饰演的爸爸不是苦口婆心的告诉自己儿子,你要坚强,你要走下去。
电影通过父亲脱皮,一次次蜕变更加年轻,让儿子去感受父亲那个年代经历的事情,让他自己去感受父亲在遇到他的生活挫折时的勇气和决心。
我们总说父爱如山,有时候这种沉默不说反而更加有力。
二、告诉我们“对不起”不要轻易说出口。
也许是习惯性的口头禅,也许是习惯性的认怂,爸爸告诉儿子对不起是不要轻易说不口,因为这代表着你辜负了别人,你真的办不到。
生活中总是有一些小差错出现,应该说不好意思而不是对不起。
因为当你把对不起说出来的时候,听到的人也会失落,那就真的对不起“对不起”的意义了。
在影片中有一段债主绑架了儿子,父亲开车摩托英雄豪迈的走来,随后就被打败在地,父亲说的不是对不起,而是不好意思,债主头目就想听他说一句对不起,在威逼利诱之下父亲在儿子面前做到了不要轻易说对不起。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对不起,因为说的多了形成一种习惯,我们更习惯对我们亲人肆无忌惮的伤害后以一句对不起结束,殊不知对不起抹去了我们的无意伤害,却给对方留下更加伤痛的一面。
我们习惯性把对不起作为我们做错事的挡箭牌,说了朋友坏话说一句对不起,我不应该背后说别人、打了别人一耳光说对不起,我一时没忍住、交代的任务没有做完说对不起,我实现是尽力了。。。。。。
对不起,给了我们太多的宽限和包容,让对方无法认真的反驳,因为你都对不起了再因为这件事起干戈就变成较真了。
三、生活不是你亲妈,不会总是按照你的意愿,所以遇到不顺意的事情不是跑到妈妈怀里告诉她你欺负我了,我不开心了,因为即使你哭的口干舌燥、寻死觅活,她也不会就是罢手。
所以遇到事情,可以沉浸在你的不易当中,但是不是浸泡。
沉浸是你有选择,你可以沉浸一段自己后发现自己不能这样颓废,可以再次觉醒,重新整装出发;而浸泡则是你被淹在里面,想想自己都淹在里面哪还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最终只能是自怨自艾。
所以生活不会因为你说自己不如意就放弃对你的折磨,因为本身生活就是折磨人的小妖精。
既然不能在你不顺中就此停止,那么我们为啥要停住前进的脚步。
不管生活怎么摧残你,你都要想方设法反击回去,而最后的办法就是告诉她,尽管你不是我亲妈,但是我会按照亲妈期望的样子活下去。
以舞台剧的故事改编,所以整部影片也是偏舞台剧的表演形式呈现。
一些地方用了比较夸张的手法,但在我个人接受范围之内。
排片不多,还是坚持要看粤语原声,原汁原味最好。
吴镇宇和古天乐演技当然在线。
接近尾段时候,六个爸爸一起出现,一家人围坐一桌吃面。
然后一个一个跳上飞机与儿子再见,情节非常天马行空,但演绎出来的效果我很喜欢,当中的感情很深刻。
春夏和费曼也给影片带来了很多惊喜。
春夏的大眼睛和笑起来的样子,美丽动人,片中吴镇宇对她也是一见钟情。
其次,又一次听到春夏的粤语,进步还是很大的,表演上也很贴切角色设定。
还有费曼的特别出演,鬼马搞怪。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个人觉得还是可以的,当然中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不过可能有的观众会接受不到这浓浓的舞台剧风格吧。
1)这是我见过的极少数有明星、有演技、剧情有创意、有温情的前提下还能把片子玩砸的。
看过无数演技不在线,或者编剧瞎几把整给整成烂片的,这片全不沾边,就算《道士下山》也有点类似的玩脱法,但毕竟吴建豪和房祖名要背点锅的,本片并没有哪个演员拖后腿,相反表现都很好,实在让人无语啊。
2)影片讲了古天乐演的田力行在生活上遇到重重危机,母亲病逝、工作不顺、妻子要离婚,还要照顾时常失禁的父亲(吴镇宇饰),苦不堪言,这时父亲却突然脱皮,从79岁变成60、52、37、28、19岁,以六个阶段呈现,使得田力行重新认识了六个阶段的父亲,渐渐找到人生的出路。
这个剧情和我前几天推荐的《本杰明巴顿》有点类似,和《童梦奇缘》正好互补。
儿子认识某个阶段的爹,了解他的内心处境,有时就会理解他所做的不合理的事情,最后尽弃前嫌,从这个角度讲,整体剧情是成立且有创意的。
3)我想来想去问题到底出在哪,就是导演想得很多,然而走得太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忽略了观众体验。
从片名就可以看出来——这个片名就可以挡住不少观众,人脱皮,往往给人起鸡皮疙瘩的不愉悦感,和后面原本要表达的温情完全悖离,而影片中竟然也是这么做的,好端端讲父子情,却拿父亲蜕的皮玩恐怖梗,给观众的感觉是很不好的。
还有父亲突然年轻以后还能对儿子的妻子、前女友左拥右抱?
这也是让观众特别别扭的。
4)还有,6个阶段的父亲,极其容易让观众产生重复的不耐烦感,特别是后来的父子对白,冗长到几乎不能忍,很明显,如果从观众体验角度出发,3个阶段的父亲就够了,多而杂更不容易驾驭。
甚至于,让6个父亲出现在同一镜头里,或许从炫技角度讲,吴镇宇这段表演是炸裂的、令人惊叹的,而另一个方面,这个体验是极度糟糕的,试想一下,6个爸爸(还有失禁的那个)一同出现在你眼前,他一句你一句,你是不是很崩溃?
5)顺便说下,片子父亲为什么会脱皮没有交代,虽然可以说这是梦,但是和《本杰明巴顿》相比,观众就会多一丝疑虑,这里也是减分项。
既然是梦,是否可以用《无问西东》那样的手法,分别生动叙述一段父子故事,这样对观众体验而言,是不是就容易感同身受好多?
6)不得不说,影片亮点还是颇多的,无论是春夏的出场、和田父偶遇的恋情,还是吴镇宇古天乐的演技,其中还有一些对逝去港味的一些缅怀,有些地方也很有教育寓意,如不要把对不起当口头禅。
但是这些越多,越让人觉得扼腕可惜。
总体而言电影还是很有诚意的,开头的节奏略微有点拉,后面渐入佳境。
尤其是不同年龄段的吴振宇在一起飙戏,表演的难度,场景的调度,可以说是近年来看到的港片当中最出彩的一段戏。
故事主要是讲古天乐饰演的田力行人到中年,面临种种困境,却在濒临绝境的时候经历了一场与父亲不断和解的奇幻历程。
你可以认为整个过程都是儿子的幻想,也可以认为是父亲在弥留之际给儿子上了最后一堂课。
爸爸脱的皮是故事的外衣,其实映射着父亲不断自我剖析的过程,借此给观众抽丝剥茧的呈现了一个男人一生的跌宕起伏。
影片开始,力行对父亲充满不屑与怨恨,认为父亲一生碌碌无为,毫无用处。
父子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与隔阂,甚至可以说古天乐将自己失败的人生归咎于父亲。
影片的立意起点很好,因为每个人其实都在受着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好也有坏,但是随着影片的推进,我们会好奇父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这鸿沟与隔阂究竟从何而起?
父亲第1次蜕皮成为六十多岁的老者,原来这个时期的父亲虽然到处欠债,但是父亲依然活在当下,没有抱怨,默默承受着生活的冷与热。
第2次蜕皮父亲变成了一个似乎洞穿世事的中年,我们看到一个父亲陪伴儿子度过了他的青葱岁月,他们一起看球吃小吃,一起跟母亲打打闹闹。
年幼的力行甚至快忘记了父亲作为一个男人曾经也是对家庭有所担当的。
父亲教导力行不要总说对不起,不然的话,讲多了就会变成口头禅,忘记了自己也应该对这三个字负责任,慢慢的对不起这三个字。
父亲告诉儿子:为人处世要做到几乎就让人讨厌,但又没真到这个地步。
这样别人才会尊重你。
可以说父亲一辈子都在遵循这样的人生准则。
确实父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成功的人,但是并不代表他没有自己的生存智慧。
从这里开始古天乐对父亲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3次蜕皮,父亲变成了蛇形刁手里成龙的模样,那是七十年代香港的黄金时期。
他每天拿着小吉他,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甚至想和儿子的妻子和情人组建乐队。
原来,父亲有自己的才华和梦想。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变成了后来这个样子。
影片给了伏笔,那就是一个发夹。
虽然父亲很满意自己这个时期的皮囊,但是力行坚定地告诉父亲,即使只是一张皮,他也不会让父亲流落在外,于是冒雨捡回了父亲的皮。
这段剧情是在隐喻儿子对中年时期的父亲十分尊重,因为这个时期的父亲给了儿子重要的人生经验。
但是接下来剧情就直转之下,力行忆起了自己小的时候父亲的堕落。
他拿家用去赌钱,每天喝的醉醺醺的,只有靠自己的妈妈打工挣钱维持这个家。
父亲甚至还养小三,这些记忆都令力行痛苦不已,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不思进取,为什么会堕落。
他所有的怨恨几乎都来自己于父亲这个时期的不堪,两人矛盾激化,打起架来……现实中,儿子被债主威逼,父亲为解救儿子困境完成了第4次的蜕皮。
一句始终无法说出口的对不起,更让我们看到了父亲身上那种坚韧执着的一面。
即便父亲没有为这个家拼尽全力,但是看到自己身陷困境的时候,父亲仍然会挺身而出,父子感情升级。
在危难之际,父亲第5次蜕皮,变成了壮硕的青年。
这个阶段的父亲是充满迷茫,充满困顿的。
他和力行母亲从大陆偷渡到香港,为了一口吃的,活得毫无尊严,也由此变得玩世不恭,郁郁不得志。
但此时我们仍然无法得知父亲为何沦落至此,剧情在父亲第6次蜕皮之后开始揭开谜底。
父亲变成了十几岁的少年,原来父亲口中的天路式战斗机曾真实地属于他的人生,并不是力行以为的吹牛。
曾几何时,父亲也曾翱翔于天际,可因为一次偶然事故,也就是那个发夹,导致了自己左眼失去了二成的视力,从此再也无法成为飞行员。
影片通过古天乐的视觉,详细的介绍了父亲如何坠入爱河,曾经是多么的意气风发。
至此,故事基本讲完,但是导演又安排了6个时期的吴镇宇互相飙戏的桥段,也可以算是影片的华彩篇章。
6个父亲代表六个人生阶段,每个阶段的父亲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缺憾,他们相互推诿责任,追咎着不完美人生的原委。
但是古天乐的母亲表现出了对父亲极大的包容,因为她原谅、接受了父亲所有的缺点。
自大也好,固执也好,倔强也好,幼稚也好,堕落也好,母亲始终如一的陪伴着父亲,陪伴着力行,陪伴着这个家的起起落落。
由此力行也明白,一个家其实不需要多么辉煌多么富贵,两个人的相濡以沫,执手偕老,才是幸福才是成功。
6个父亲最后再次登上飞机,向终于成长的儿子挥手告别。
回顾父亲人生的同时,影片也穿插了古天乐个人的人生经历与感情纠葛。
原来他曾经是一名导演,红极一时,但是随着影片不再卖座,人生的剧本也急转直下。
面对女人的诱惑也没有把持住自己,整个片场也因为一把火而燃烧殆尽。
这是为什么妻子执意要离开自己。
不是因为他人生困顿,而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再振作起来过。
在亲历了父亲的人生后,他决定重新开始,签署了妻子给自己的离婚协议,跟着又拿出了结婚申请,并且郑重的向妻子说了那句对不起。
这个时候的对不起已经具有不一样的意义,他代表古天乐将为这三个字负起责任并从此开启了新的人生。
古天乐在此片中贡献了较为出彩的演技,但是和吴镇宇充满层次,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的表演相比,还是逊色不少。
尤其是6个时期的父亲,虽然有化妆和特效的加成,但是每个时期那种感觉还是拿捏的很精准的。
少年时期的懵懂青涩,青年时期的迷茫困惑,中年时期的浪荡不羁,壮年时期的成熟洒脱,还有老年时期的睿智淡然,最后是临终前的神志不清,都演绎的十分具有辨识度。
我个人感觉豆瓣的评分偏低了,略微看了一下影评,大致的意思就是说这部电影拍的过于直白。
确实,影片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就艺术价值而言,影片确实无法达到世界级电影的高度,格局还是偏小,很多地方似乎是怕观众看不懂,还要去解释。
比方说有一段古天乐的独白,十分清晰的表达了影片当中知了这个意象的隐喻,在我看来虽然不突兀吧,但是略有些尴尬,和剧情的缝合不是那么的自然流畅。
总的而言形式很新颖,但是故事内核是十分老套的。
无非讲了一个失败的男人,通过追溯父亲的人生历程得到了自我救赎的故事。
但我想说的是在近年来,港片逐渐式微的大背景下,依然有导演愿意如此用心的去讲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我十分感激这样的初衷。
我还是那样的观点,真正具有电影情怀的人一定会抱着宽容之心去看待每一部电影,只要这部电影是用心去拍的,那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拿它去对标世界顶级?
本来国产电影起步相对西方而言就较晚,就好比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少年,我们见过中年的睿智,就一定要苛责这少年的幼稚么?
如果我们希望这少年健康成长,难道不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与关心吗?
我给这部电影打4颗星。
为着人到中年,还在苦苦力撑香港电影的吴镇宇和古天乐。
当然春夏饰演的母亲角色也非常出彩。
1.光解构理解,不结构行动,没法理解本片的精髓。
以工科来说,这里提供了一种方式思维工具,去量化年龄纬度下的6-3-1教育观念传承或反转,然后以关系-重新play card+某种定量和解下的拨乱反正。
2 毕竟,结果主义至上。
从行为实践来说,以大多数人带面具伪装却要求别人真心付出的利己性格,不辩证0.5、设计不同阶段的和和合格线,则无法实用。
相关例子:也如本杰明巴顿其事。
注:本文干私货同等多。
且非从艺术角度讨论。
3月份的国内影院是外语片的天下——既有《环太平洋·雷霆再起》《古墓丽影·源起之战》《黑豹》这样的好莱坞大片,又有《水形物语》《三块广告牌》这样的奥斯卡获奖新贵。
华语电影只能纷纷避走。
有限的电影通告中,有一部华语电影非常显眼——《脱皮爸爸》本片此前曾入围第2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男主角吴镇宇还凭此片获得了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当然还有新晋影帝古天乐。
一夜成名的年轻影后春夏。
然而,看完电影后,我无法被所谓的中国电影的诚意打动,一向厚道皮薄的杉姐真切感到豆瓣5.7的评分实在太高了,平心而论,2·5分已经是我能给的最高分。
2.5分中,1分给吴镇宇的演技,1分给春夏的颜值,0·5分给竹升面。
首先,故事的创意不错。
中年失意的儿子田力行(古天乐饰)是一位导演,少年时小有成就,却在中年遭遇危机,赔光了所有的钱还欠下一大笔债。
失意之际偶遇初恋,稀里糊涂出轨。
母亲病逝、妻子要求离婚、追债的每天堵在家门口要他割肾还债。
没有比这更丧的油腻中年了,这还不算。
家里还有一个年迈的痴呆父亲(吴镇宇饰演)。
父亲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已经认不出儿子,还大小便失禁。
田力行酒后把父亲关在厕所,第二天却看到了一张父亲的皮。
从此之后,父亲每天脱一次皮。
从79岁到60岁、52岁、37岁、28岁、19岁,一天天变嫩,一天一天恢复青春活力。
是不是让你想起了什么——那个大帅比皮特从一出生的老头到回到襁褓里的婴儿的故事?
老实说,故事创意借用都无妨,关键是能否抓住这类电影的灵魂。
一个人,返老还童的过程有太多好玩之处和人性深度了,我们继续看本片的表现。
父亲变成了一个比田力行还要年轻的帅气小伙。
60岁的父亲不再大小便失禁,在街上四处逛四处跑,健康重新回归。
52岁的父亲开始吸烟、偷了老板的票带儿子去球场看球。
37岁的父亲生龙活虎,在外面找女人、和大街上的小流氓混在一起,甚至还觊觎儿子的初恋情人、妻子。
这段真我替编剧捏了把汗,如果父亲真的和儿子的妻子情人有任何不伦之恋,不敢相信这位能力不逮的编剧能有什么妙招来圆。
28岁,父亲是一个非常羞涩、腼腆的大男孩,有空军飞行员的梦想。
19岁,父亲和母亲刚刚谈恋爱。
19岁是父亲和母亲相遇的那一年,儿子在一旁见证了父亲认识母亲以来的点点滴滴。
儿子看到老年失禁的父亲时的不耐烦与不理解,父亲干脆脱皮让儿子看看自己年轻时风华正茂、英气逼人的样子,比儿子男人气多多了。
应该说,故事创意很好,编剧还加入了个人成长与香港城市变迁、老年人养老问题、历史问题等一系列私货。
可惜,导演多时空叙事的能力显然没有经受考验。
父亲的脱皮没有《本杰明·巴顿奇事》那样的特效和化妆技,作为本片最大的看点,导演似乎无心表现,甚至港片传统的搞笑能力也完全欠奉。
父亲是从大陆来的,在香港白手讨生活一路非常不易,本以为编剧此处该有闪光,但这样的经历都随着母亲的一句其实你父亲最不容易这样的话而轻轻带过。
拜托,电影是干什么的?
铺垫、前戏是用来干什么的?
不就是为了让故事该发光的时候发光、该搞笑的时候搞笑、该升华的时候升华。
脱皮这样重要的创意不就是为了展示普通叙事所展示不出来的人物光芒吗?
《脱皮爸爸》如此就沦为了一篇记录父亲经历的流水账。
还有特别想问问导演,男主脱皮后身上那个黏糊糊的东西是什么,羊水吗?
父亲一开飞机导演就忘了化妆和磨皮,但是隔着面具也能让人发现人物跳戏了啊。
本片最大的亮点是吴镇宇的表演。
吴镇宇饰演的父亲从79岁脱皮到19随,年龄跨度达60岁。
他把37岁之前的父亲演得帅呆了,而且每个年龄段都有清晰的表演落差,所以当六个爸爸围在一个桌上吃饭的时候,你不认为那是同一个人。
古天乐和春夏的表现灰常一般,古天乐饰演的儿子大半时间流于表面,该出戏的桥段都没有响声;春夏的贤妻良母处处跳戏,她不像六个父亲中任何一个人的妻子,更不像一个母亲,唯一剩下的就只有颜值了。
我想,豆瓣之所以给这部电影打5.7分的原因在于,电影虽然有很多BUG,但也有泪点。
最精彩的一场戏当属吃竹升面那一场。
父亲每次脱皮都会把皮放在家中的某个角落收好,本以为那些老年面孔会一去不复返,但是没想到母亲的一锅竹升面让其他五张人皮一起复活,大家就像睡完一觉起来吃早饭一样自然从柜子里爬了出来围成一桌。
这锅竹升面是父亲对母亲最美好的记忆,它能唤醒每一个时期的父亲。
六个父亲你责备我、我责备你,最后把所有的罪过都推到了那个和小流氓混在一起的37岁父亲,后来才发现这个看上去最无可救药的父亲却承担起了家庭中最艰难的时光。
每一个年龄的父亲都是不同的人,但他们都是父亲。
有一句话,父亲就象冰箱里的灯——每家都有一个,但冰箱门一关上,谁也不知道他在里面干什么。
这句话用来嘲讽那些庸碌的形同虚设的父亲,可这句话同样可以赞美那些默默地把家庭重担扛起的父亲。
六个父亲带着母亲坐飞机飞向了远方,只剩下儿子在那里和他们挥手告别,歌曲《长大就是这样》渲染的刚刚好,成功戳中泪点。
电影的闪光之处是这么孤立,以至于我被电影感动之处却丝毫不能拉高它的分值。
很多人说《脱皮爸爸》是一部有诚意的作品,可是诚意难道仅仅是中心思想,难道诚意不代表对剧本的匠心沉潜,不代表对电影细节的极致展现?
抱歉,这样的诚意我get不到,豆瓣5.7分那样宽容的评分对于我这样宽容的人来说太魔幻了。
当情怀与努力和一部电影的水平是两回事时,答案很简单,那是伪情怀。
想拍出好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
本文首发今日头条《电影烂番茄》,作者:杉姐,转载,联系请豆邮,或微信公众平台(《1895电影评论》)留言
这是一个失意的男人和一个失败的爸爸之间关于人生的一场对话。
影片讲述了中年失意的儿子田力行,正处于苦不堪言的困境中时,他的79岁的痴呆父亲却突如一只再生的蝉,一而再再而三的蜕皮变得越来越年轻。
父亲一生中六个阶段再现,让田力行重新认识了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父亲。
在父亲波折一生的故事中,他也找到了重新出发的力量。
影片结尾,六个年龄段的父亲围坐在饭桌旁,开启了一段关于人生的对话。
激昂向上的青年,为了生活疲于奔波的中年,日薄西山的老年...每个年龄的爸爸都为自己的碌碌寻找借口,指责之前的自己不够努力。
这是一场鲜血淋漓的对话,直面惨淡的人生。
当一个男人耄耋之年,佝偻着身躯蜷缩在病床上时,是否还能忆起那个曾经迎着风奔跑,健步如飞的少年;那个发誓要做一只遨游天际的飞鸟,追逐阳光和梦想的少年,却渐渐变成了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方向和力量...这也是一场平凡的对话,大多数人的一生不过如此: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生,平凡地活着。
没有太多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没有奇幻瑰丽的故事,有的只是生、老、病、死,结婚生子,爱情,家庭,最后曲终人散...这更是一场伟大的对话,一个再平凡的父亲,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对于他的家庭而言,他就是盖世英雄。
什么经世济民,什么人生价值,什么主义什么理想,统统没有,有的只是赚钱养家,让自己的家人生活的更好。
茫茫人生,好似荒野,任世间再冷酷,只要有爸爸的肩膀,就能给孩儿一个依靠的港湾。
影片中爸爸的一生波折不断,性情也随着年龄而变化,而至始至终没有改变的是妈妈对这个家的呵护。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
山,沉稳厚重;水,温柔灵动。
世间最具力量的,恰是如水的温柔,清澈而又包容。
这清澈的爱,涤荡了生活的尘埃;这温柔的爱,抚平了家庭的创伤。
在这部父子对话略带苦味的电影中,妈妈犹如天边的一抹晚霞,为黄昏增添了些许亮丽和温暖。
人生没有蜕皮,且行且珍惜!
两大影帝配戏,还算是一个有些魔幻的题材,结果导演一味温情,硬生生变成尴尬的伦理片,前半段不错,到后半段简直杂乱无章,勉强给个三星及格吧
后面那段6个爸爸齐坐一桌的桥段还是挺有趣的,让我想起《玛格丽塔小镇》。但总感觉整部电影的节奏把控得不太好,刚有点感动,还未来得及酝酿就滑到下一个画面了。
逻辑混乱,但看一群吴镇宇还是挺有趣。为可爱的Feynman多给一颗星!
16年的奇幻亲情片,在当时应该还是比较轰动的,放在当下的环境来看,当然只觉平凡了,却不可否认它在特定年代里所具有的能量。如果年老色衰之际遇可以来一次脱皮奇遇,会是人生最后阶段的美妙时光旅行吧。
有一瞬间的泪目
呃
实话实说,算是比较优秀的港片,就是主题扣得不紧,中心不太明确,若果古仔角色稳一个年轻演员可能更给力,春夏的粤语依然一般般,不过睇得出,演技在线的,吴镇宇也是演技很好!打6分以下的都是耍流氓或者一一群不爱看粤语文化的人
欣赏不来
没那么差,但也没啥可多说,毕竟把一个还可以的题材拍得一般般
这个分数我真的不服 节奏不太舒服 但是仿佛看到了老吴在教育费曼 讲述了大多数人的一生 艰辛而平凡 春夏真的美 作为老吴的粉丝 看到了老吴的一生各位形态 很满足
忆苦思甜,蜕变重生
后面一半很棒,前面一半也不错,其实很喜欢香港的感觉,但香港的老建筑总是和日本的夕阳一同给人时间流逝,悲伤的感觉,同时也不希望古天乐这样的演员老去,一个经典的香港电影演员的时代。
很感人的亲情片!也是一部励志片!看到最后那段屋子飞上天时,眼泪都下来了!好温情的一部片子!
有点无从说起的感觉
可以看到试图把个人史和时代叙事结合的野心,但是话讲那么白还要电影做咩?什么都讲一点导致各个年龄阶段也很呆板,没有主次,强行煽情+段子组合。性别关系我就不说了,说了显得我很女权癌。有点想象力的合格鸡汤,还是祝票房好。但是吴镇宇就坐我后面的后面啊!!!此生无憾
依然是港式无厘头+温情父子档,奇幻元素有点浮夸不合情理了。
全程看下来有点感人。虽然整体感觉有点乱。里面饰演古天乐他妈年轻时的演员 春夏,电影里真的很好看。耐看。
结束后访问时得知原剧本为舞台剧时顿时恍然大悟。舞台剧的场景感比比皆是、用在电影里就显得略为跳脱,司徒慧焯无法完美驾驭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很多片段还是很精彩很感悟。吴镇宇十分出彩。
不好看,无聊又无趣,想表达的东西表达不出来,有点致敬经典的倾向,却又致敬得很失败。古天乐和吴镇宇的演技也拯救不了的片子
有个创意点,但是感觉拍得还是平庸了,说教也较多,不够预期。里面两首歌都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