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蛮生气的啊!!!
看这片子不乐还不许人说了吗?
你们看乐的值回票价就开心吧,干嘛非要和没看乐的找不痛快。
没乐的人还要当义工给你们笑了的陪笑吗?
只要没笑的就给人家扣帽子,文青,装。
又不是机器人,能人人一样吗?!
你觉得好看的就好看吧,但是为什么只要有觉得不好看的,马上就跳出来在呐喊:水军吧,又装了吧。
谁装了,你才装了,你才是水军吧!
看着真气人!
不笑还说被人说有病悲哀生活压力很大吧,你笑了,你就正常了,你就人了啊,你就生活无压力,妹子少年钞票从天上掉下来了啊!
不贬低非议毁谤别人很难受吗?
你就看个电影笑出来了,你至于这么有成就感吗?!
本来去看泰囧就是图一个乐,我从来没有在此之上的要求,从没有想过看到内涵或是什么其他的。
但是现实就是我没有乐!!!!!
我也不分析,我也不条框,你要是问我真的完全没笑,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就是没有让我感觉到欢乐!
连很轻松的心情都没有!
郭德纲的相声我觉得很欢乐,我爱我家,武林外传,功夫,甲方乙方,康熙来了,非常了得,的士速递我都觉得好好笑。
甚至TVB轻喜剧,谁家灶头无烟火,爱 回家我都觉得有趣很轻松!
没乐没乐就是没乐!
没乐就算了,本来也没什么,每个人笑点不同。
为毛一堆人搞得你没乐是错的一样,法西斯啊。
突然觉得有时候大众真是个讨厌的东西,连快乐的方式都要被指责。
如果真的是有人刷好评,给一部喜剧刷好评真的是更恶劣!!!
连开心都要被指导,那还有开心而言吗?!
这部片子和人在囧途1无论从人物,故事还是风格上都如出一辙。
都是两个男人在旅途上,前半部分徐峥扮演的白领对王宝强演二愣子各种欺骗利用,制造笑料,最后两人被这趟旅途折腾得狼狈不堪,白领情绪失控。
后半部分升华主题,白领被二愣子的单纯善良所打动,虽然没有跟二愣子在一起,但是做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并与二愣子成为至交。
主旨思想都是教育大家要多多关心老婆孩子,不要欺负旅途中遇到的一些看起来有点二的朋友。
这种风格活像一部加长版的春晚小品。
徐峥是一个有喜剧气质的演员,但不能算是一个很有喜剧天赋的导演。
喜剧导演必须具有的一个特质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让观众意想不到才会笑得出来。
可惜在这部片子上,很多的笑料是观众可以提前预见的,这已经丧失了一个导演讲述故事的作用。
而最后的煽情部分更进一步证实这只是一部包裹着喜剧外衣的温情小品。
能看到徐峥想拍好一部电影的诚意,可惜在喜剧部分缺乏想象力,在温情部分又缺乏对生活深刻的洞察力,这两部分都让我觉得很做作。
我既没有被愉悦到,也没有被打动的感觉。
听说有观众在影院笑到缺氧,难道说大家的生活压力已经大到把观众的笑点拉低到这种程度的地步了?
如果这片子都能拿5亿票房,我只能替大陆的电影市场感到悲哀。
看样子稍微有点资源的人,随便撺掇一个轻松点的电影就能赚钱。
我也是一个没有想象力的人,只想到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段子,人傻钱多速来。
在看泰囧之前,在微博上看到“傻逼国家的傻逼奇迹”之语的时候,我自己也是冷哼一声:看人家票房高了就酸成这样,出息。
但是看完电影之后,我起码自我反思了一下:你凭什么在连电影都没看的时候,就妄自判定批评之语是出于嫉妒?
实际上,关于泰囧的评论,已经成了这么一种趋势。
因为票房的大卖,这片子已经批评不得。
业内人士批评,那就是犯了红眼病酸葡萄心理自己净拍烂片还妒贤嫉能。
非从业人员批评,那就是装逼犯自命清高观众们都用脚投票了你y还说个p。
但是,连指环王都有人说不好看,连阿甘都有人说评价过高名不副实,连肖申克都有人骂装逼。。。。
一部泰囧,怎么就成了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作为一个喜欢《夜店》喜欢《人在囧途》的影迷,泰囧那就是一个结结实实的失望。
虽然泰囧跟人在囧途一脉相承,都是一穷一富在一条越来越灾难的路上折腾最后回归家庭的故事。
但是人在囧途里,有车辆、酒店、天气等各种环境的问题,其中一部分是相当真实可信甚至我们在生活中都碰到过的,虽然都凑到一起有点极端,但还不至于过分到让人嗤鼻。
再加上徐铮王宝强的对比碰撞,我自己反正是笑到脸裂。
但是到了泰囧,王宝强成了唯一的灾难来源。
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把徐铮的图毁掉。
人是会有审美疲劳的好吗,审丑疲劳的更快好吗。
人在囧途里王宝强还有好心办坏事的时候,在泰囧里他就是一神经病好吗。
而且在咨询如此发达的今天,在徐铮的同事黄渤能够轻松装入手机病毒安装跟踪器的时候,徐铮的秘书,在有了那个庙的照片的情况下,就是找不到庙的名字。。。。
徐铮在情急之下把自己的手机扔出去之前还是留下了手机卡是吗?
既然他能收到老婆的短信与电话,他怎么就不能给自己的秘书打一次,告诉她用google图片把内庙的图上传之后搜索,一分钟就可以找到庙的名字了好吗。
还有,谁先找到大股东谁就能拿到授权书?
大股东是摆设吗?
y自己没有脑子没有判断没有打算吗?
2边既然在研究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不一致,难道不会早就拼命联系最大的股东争取他的支持吗?
这一条不是在任何商家或者科研机关都是最最重要的吗?
家庭和工作就是一组完全不能调和的矛盾是吗?
徐铮只有放弃千辛万苦做出来死去活来争到手的成果,才有资格回归家庭?
徐铮忙于工作顾不上家庭的时候,他老婆怎么就宁可离婚也不能自己带孩子去趟海洋馆呢?
这他妈算个什么设定?
最后,请告诉我一下,范冰冰是为嘛出现在王宝强的面前的?!
如果是徐铮给她讲了一个孝子安慰生病的老妈的故事她来的,那这就是一个类似《奇迹》的温情故事。
如果是徐铮作为一个有钱人拍出一摞钞票在她面前,她就过来拉着王宝强的手“听说有人要找我度蜜月?
来嘛,我们合个影”既然影片不肯花半分钟的时间给我们个交代,那就是说,随观众自己想象喽???
十多亿的票房,真的都是屌丝yy出来的咩?????
我好像总是错过很火的片子,可能骨子里就有一种逆反的心理吧,看的人越多我就越不想看,以至于这部片子最后是在家里的电脑上看完的。
也就没法感受到电影院大屏幕,一大群人一起哈哈大笑的乐趣了。
其实像这样的片子你没法用艺术的角度去评论它(当然,我也不懂艺术。
)当我一本正经的坐在电脑前,抱着挑刺的甚至是不屑的心态开始观看时,我没法想到5分钟后的自己会看着电脑屏幕笑得眼泪横流。
单纯的想要圆梦的宝宝,带着商业竞争和合同去到泰国的黄渤徐峥,种种的巧合种种的无奈片碰撞出了太多太多的笑点,并且笑点不低俗(就这点就比港囧强N+1倍)也不是网上的段子,它所有的笑点是由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来一一展开的,观看的同时也感叹徐峥的倒霉。
这部片子得成功在它的票房上已经得到充分的验证。
而不得不提的是徐峥,对他一直以来的印象就是猪哥哥和李卫当官里面的李卫,所以实在想不到他还这么有才。
自编自导自演,从泰囧这部片子看来,他在编导方面也很有天赋,至于演,在催眠大师里也看到了他的演技。
其实泰囧已经到达了这样一个高度,那么接下来任何囧的出现也就注定了会被观众带着吐槽的心理走进电影院,比如这次的港囧,无力吐槽。
《泰囧》卫星升天似的票房,并不令人太惊讶,毕竟喜剧片是最有群众基础的娱乐片。
有人觉得你情我爱太做作,有人嫌枪林弹雨太暴力,有人看鬼神和杀人狂会吓出心脏病,但只要没有患下颌关节炎,人人都乐于被喜剧逗的前俯后合。
一部动作片如果90分钟全是打斗,最狂热的动作迷也要审美疲劳,但一部喜剧片能叫人笑足90分钟,却能获得由衷的赞叹,笑声本身就是肯定。
很多时候,一个叫人胃痉挛的爆笑段子,远比耗资上千万的特效镜头更叫人觉得值回票价,因此投入回报比遥遥领先的总是喜剧片,比如《我盛大的希腊婚礼》,连吸金王卡梅隆都要甘拜下风。
《泰囧》中等预算却有一线大片的商业成绩,是异数也是常态。
当然,一样的菜式,顾客难以下咽还是吮指回味,还得看大厨的手艺。
如果拍喜剧就能卖座,咱们也没必要设什么保护月了。
徐铮自导自演《泰囧》,是摸熟了喜剧片的创作公式,成竹在胸,有备而来。
他特地钻研过卓别林经典,分析过周星驰无厘头,还借鉴了芬奇和索尔金创作《社交网络》的工作方式,心怀谦虚和诚意博采众长,自然能独领风骚。
比起前一部《人在囧途》只从一部好莱坞公路片《落难见真情》取经,这次的佐料更丰富,想象力更大胆,技法更成熟,观众当然也更买账。
有人说,因此看到了大陆喜剧片的希望,我倒觉得,虽然片中全是大陆演员,也荡漾着十足的“北”味儿,却能嗅到浓浓的港片黄金年代的气味。
那快的像车轮飞驰的场景变换,那叫人拍大腿的鬼马逻辑,那多路人马齐当搅屎棍的冲突设置,甚至一追车就要往集市里冲的套路,都实在唤起港片的印记,反而与宁浩的赛车系列明显不是一路。
新世纪以来的大陆喜剧,越来越喜欢借用几句网络用语来挠咯吱窝,偷懒、突兀又落俗,而且除了雷人和幼稚的,竟贡献不出几句原创的、值得铭记的谐趣台词,典型的捞一票心态加豆腐渣工程。
《泰囧》难能可贵的反此常态,网络笑话去无踪,对白是高度符合人物个性的,幽默、误会、尴尬和丛生的“囧”是自然而然从情境中诞生的,虽然仍没能留下太有嚼头的台词,但已足够看的肃然起敬。
其实喜剧片虽千变万化,经典叙述结构早在默片时代就成型,多年发展,只是换上各种包装。
如果一部喜剧片是一个玻璃瓶,编制情节、填充笑料就是一个装石头、倒沙子、最后倒水的过程。
本片的“石头”是印象深刻的几个大桥段,徐铮狼狈爬行躲避宾馆男女,黄渤和王宝强出发点不同的错乱对话,杂耍式的癫狂追车等,支撑起整个剧作大纲,仔细想来都不算新gag,但胜在与传统有不同演绎,宾馆一场与王宝强按摩平行剪辑,两者还在节奏上有某种喜感照应,黄王处处双关的对话到竟以一方轻信作结,引出了后面关于“喜当爹”的多重花样,飞车追逐则巧妙纳入了泰国风情和民俗,俗套焕发了新生命,老段子制造了新娱乐。
而“沙子”指代叫人抿嘴的歪点子,比如黄渤飞跃栏杆的大头朝下,电梯调侃人妖不成蚀把米,泼水节,吸蛇毒之类,冷不丁就冒出来,填补笑声。
“石头”讲究编排起承转合,节奏感控制得好,便能叫人腰肌崩溃,“沙子”注重出其不意,大多是灵机一动的小聪明,猝不及防时来上一把,如果被预料到了,就丝毫不好笑了,最后灌上“水”,顺圆故事,就大功告成。
想想好莱坞动画大片,90年代港产片,甚至相声和栋笃笑这样的舞台艺术,某种程度上也遵照这个规则,张弛有度,起伏有致,抖出源源不断的大小包袱,足以叫人乐在其中。
另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动画效果般的转场,真是锦上添花的最佳注解,想想《太极》中无处不在的字幕,起初也给人这般眼前一亮的惊喜,但后者一味卖弄这些小花招,竟把故事晾在了一边,舍本逐末,成了绣花枕头,真该跟《泰囧》好好学学。
《泰囧》是一部生逢其时的喜剧片,在这个王晶蚕食老本,黄百鸣后劲乏力,周星驰动辄四五年磨一剑的时代,观众太需要这么一部不低俗、不弱智、不打情色擦边球、不玩屎尿屁更不往观众咯吱窝里塞鸡毛的喜剧来激活细胞,抖擞精神,笑着面对将信将疑的末日逼近。
新世纪也有成功的喜剧片,但几乎找不出成功的“纯喜剧片”,一旦刨除爱情、时尚、职场等元素挂的羊头,只留下全军覆没,哀鸿遍野。
徐铮之所以能赢得空前热烈的掌声,还在于他明白,喜剧片不能毫无追求的嘻嘻哈哈,需要找到“符合老百姓的审美和内在的情感需求的普世价值”,因此《泰囧》有一个情感充沛、基调相对严肃的结局升华。
此处是需要多点逻辑感,少点怪趣味的,因此一直不靠谱的王宝强也很自觉的靠谱了起来。
即使递进有点生硬,如今的观众需要这样一抹有现实感的温情收束,旧式贺岁片那种所有麻烦自动解决,然后一堆人出来齐喊“恭喜发财”的结尾,在新时代已经不太玩得转了,这也是黄百鸣新贺岁片持续遇冷的原因之一。
徐铮为了兄弟挺身相助的决然,他动情忏悔后夫妻团聚的美满,王宝强终于和女神海滩“蜜月”,一部喜剧片需要这些来给人回味,否则即便笑足全场,观众也会觉得仿佛少了点什么。
但是,千万别想当然这又是一个逆袭屌丝的俗套,王宝强的角色不但有个大款哥们儿照应,连他自己都月入三万呢,被励志到的朋友千万别对号入座想入非非了,看完电影早点睡,明天还得搬砖呢。
文/方聿南
看泰囧就是图一个乐,这片子还是有得乐的,这点要肯定,我相信绝大多数观众都能笑出来。
应该说,泰囧完成了贺岁片应有的使命,让大家到电影院找了点乐子。
故事又是围绕王宝强这样一个正直犯二青年展开的,徐铮又是在王宝强的乐观、耿直和信任中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涤和救赎,并回归了一个正常人的幸福。
笑料虽有那么一点低俗,情节又是屌丝逆袭的老套重演,但架不住观众喜欢,电影情节至少是紧凑的,矛盾冲突和高潮也营造得有板有眼。
至于电影中出现的某些难以自圆其说的情节,就不要去深究了,因为泰囧这种故事本来就不大可能在现实中发生。
但我还是没有推荐,可能是《人在囧途》让我有了期待,看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也许是又用了人囧的人设梗让我没有了新鲜感吧。
其实,相较这部电影,我个人更喜欢囧途一的故事,更自然流畅,也更让人有共鸣。
但是,刚才发现《人在囧途》豆瓣评分竟然微微低于泰囧。。。
这是一部既没有什么文化艺术内涵,也不代表行业顶尖水平,但是至少做到了扎实稳健,忠于类型的合格喜剧片。
结合国情来看,它还符合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幽默及审美趣味。
对这样一部主流贺岁片,你喜欢,可以,不喜欢,可以,不管你看完这个片子是什么反应都合情合理。
在影片的败笔上,这两部电影也是如此相似。
如影片最后舒淇、吴彦祖、范冰冰的出场,都是为了制造影片的“爆点”,制造贺岁的喜剧气氛,但《人再囧途之泰囧》中王宝实现了愿望,和范冰冰渡了蜜月是给人如此不真实的感觉。
《人再囧途之泰囧》,讲述的是小人物王宝和徐朗的兄弟情,影片重点也是放在这个上面的,人生本就不圆满,范冰冰的出现让这个故事就梦幻了一百倍了。
观影的观众虽知道这个故事是梦幻的,但幽默的剧情会让人暂时忘了这个事实,但范冰冰一出现,观众就会立马发现这个故事就是一个梦幻的童话罢了。
《泰囧》三日内破亿的票房不时给我一些思路,暂且在此做出分析:1,筹码。
《泰囧》严格的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完全拿的出手的东西,没有绝对的大牌和商业气息,只有几个演技俱佳的演员,况且他们都是喜剧出身。
其次,徐峥成功的借用了《人在囧途》的良好口碑,即便不看介绍,不看海报,不看预告片,看到《人再囧途之泰囧》这个片名就会有许多观众买票入场。
(《人在囧途》剧照)其次,由于徐峥和宁浩有过多次合作,在徐峥的第一次指导上给予了他莫大的思路和经验。
不难看出,影片从开篇处就在效仿宁浩的疯狂系列,利用一段较为隐藏的剧情开启,并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滑稽的戏份,毫不保留的丢给观众,即便你觉得前半段不好笑,但是这种手法的处理会强迫你进入剧情所框架出的喜感之中,到后半段让人沉溺在欢笑之中,让你忘掉瑕疵,像病毒一样,扩散全身。
2,技巧处理。
自从宁浩的《疯狂的石头》开创了多线索并进,略带悬疑氛围的喜剧模式之后,让这一类型喜剧拥有了一大批影迷和拥蹙着。
而徐峥也正式笔下门徒,看看影片的角色设置就很明了:王宝是丑角,负责全篇大部分的笑点,角色随机性很强,靠卖萌和耍宝吸引住观众的眼睛。
徐朗就是等待被处理的“赝品”,这个角色负责误导观众,观众会理性的认为剧情应该按照徐朗开篇处的计划进行,而王宝则是颠覆你正常思想范畴的必要条件。
高博是路障,负责牵引剧情发展。
在你根据剧情思考下一步走势之时,不时的出现在关键剧情点位,然后让其顺着泥泞的轨迹上运行。
徐峥不仅利用好了这个让人很难保持理性的编排,更在剪辑和制作上下足了功夫。
影片从开篇10分钟不到开始便充分利用“多米诺效应”,剧情连贯程度很难让人独立思考,只得跟着徐廊和王宝踏上囧途。
只有几段两人分手后的感情戏份留下空档,给观众一个缓冲,再继续下面的剧情。
如果不是徐峥经历过多次此类型喜剧片的演出,不会让人相信第一部作品便会如次把握卖点。
3,把握观众心理。
在这一点徐峥也用足了心。
首先,三位主演的三个角色都是各自擅长发挥的,徐峥并没有因此做出调整和改变,而是更加放大了他们。
因为你从没看过王宝强在片中耍起蹩脚的功夫,没见过他的傻瓜蘑菇头。
同样,你也没见过黄渤作为第三视角牵引剧情,更不可能看过徐峥和王宝强如次的基情。
当然这一切并非最好的卖点,但是会放大观众的心理。
当然,徐峥也在乎到了女性观众心理,虽然片中煽情和说教的戏份并不多,但处处运用恰当。
有三场戏份都是点睛之笔:一场汽车抛锚淋雨,一场二人吵翻徐郎撕掉王宝日记,还有最后一场王宝搏击被揍。
三场戏份前后加起来不超过10分钟,但是充分做到了让观众笑中带泪的效果,观众会主动的把一些徐郎人格的分裂面和王宝的善良单纯联系在一起,自然而然的站在王宝这边,感人但不催泪。
其次,档期的选择十分讨巧,徐峥不仅直面冯小刚和陆川的对决,而且成功的不战而胜。
原因想一想其实很简单,两部都是历史大剧,历史的厚重感和沉重只会给观众深思和叹息,宣扬正面的东西略显疲软。
而徐峥是这个档期唯一一部带给观众笑容的作品,如果只有一张电影票,我依然会毫不考虑的去看《泰囧》,并非对历史不尊重与不关注,只是观众需要在休息的时候带给自己更多的快乐。
所以我相信绝大部分观众也是这样,《泰囧》的成功也是必然发生的一幕。
以上观点仅本人略见,才殊智短,还请大家见谅。
《泰囧》的优缺点都很显著。
先说优点: 1、用力很集中,将人物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冲突所制造的喜剧效果极致化,这是尊重和善用套路的结果。
2、比《人在囧途》要好,笑料更自然,趣味更纯粹一些。
其实这里最有趣的地方是集中于人妖、spa、床震这些元素上的,虽然这有点低级趣味,但对于喜剧来讲,这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
3、基本的技术手段都尽可能做到位了,音乐尤其突出,节奏感烘托得不错。
4、黄渤演得好。
再说缺点: 1、授权书的情节设定是最大的问题,很不严密,公司决策不是谁先见到大股东就可以拿掉决策权那么简单的事情,从半程开始这个问题就开始困扰我,说穿了这是一个自说自话的冲突设置。
如果故事说不圆,不妨退到最经典或者说最俗套的剧情模式,如寻宝,只要把过程做扎实、有新意,比这样的假嗨要好。
2、笑料过分集中在王宝强的非正常人格上,开始有新鲜感,堆砌到最后就审美疲劳了,因为观众对王宝强的二百五举动有精神准备了。
当然不排除有从头笑到尾的,但比起看一个有心智缺陷的人一味地装疯卖傻,看几个正常人一本正经地做一件可笑的事情是更高级的喜剧,要而且可回味。
《泰囧》的笑料可回味空间不大,它与《疯狂的石头》最主要的差距在于,很多笑料只依托人物而不是依托于情节产生的。
3、可以看出来在制作阶段创作者信心并不是很足,有的能做大的冲突和场面都拘着,比如误闯黑社会一场,本来应该是一场很hi的戏,但动作场面都极其敷衍,只突出了王宝强的绝杀技。
这个系列肯定还会往下拍,特别是在《泰囧》的成功以后,我也相信在后续的创作中会在这些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善和升级,再动手,他们要做的就是一个喜剧大片了,而不是现在这样误打误撞的超级黑马。
遗憾的是,我看完以后,并没有找到这部电影受到如此追捧的必然性,它合格,但并不优秀,它值得鼓励,成功却难以复制,因为内在的决定性因素不够。
这也可说明我们以前所做的喜剧都太枉顾创作规律和观众体验了,所以这不是一件多么令人欣喜的事情,它证明了以前很多人的努力实际上是徒劳的,在这一类型片上,我们还站在起跑线上。
泰囧是我真正意义上看的比较早的喜剧电影了,在老哥的推荐下看了这个,王宝宝傻傻的,却也足够可爱,一路上真的是发生了挺多的事,经历了一路,体验了一路,他们最终也在这条路上得到了成长,挺好的看这个的时候真的可不喜欢黄渤了,这个大概也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人的存在,完全就是一个坏人的形象,不过后来了解的多一点,也发自肺腑地对这个人感到敬佩,在演员这条路上他走的肯定会艰辛,长相不够,努力来凑,现在还蛮喜欢的,至于徐峥导演,对他的印象很多都是来自以前的猪哥哥,那时候还是很喜欢的,相对于这一系列别的影片,这部算是比较成功的了
国内里算不错,全篇最有存在感台词“你睡了他”
①确实很好笑,我觉得不比国外的公路喜剧差,而且因为笑点都很接地气,国内观众会理解的更容易②王宝强比我想象中演的好不少,虽然演的还是自己,徐铮黄渤更不用说③有些桥段略微造作了些,结尾撕授权书和夫妻重逢更是让我有种在看芒果台师奶剧的错觉,堪称败笔
三星半
开开心心,老百姓的电影。电影院里很少见全堂哄笑的场面,或许平时都压抑坏了吧,这片适合解压。
徐峥了不起!大拇指!
什么东西嘛...这...
徐铮你大牛了!秒杀超越第一部的第二部!!期待再接再厉!!!
诚意十足。
没意思
单纯从笑果上来讲,甚至没超越前作,编排上也不尽如人意,但却反映出徐铮的创作自觉性。对一些经典公路喜剧的成熟化借鉴与转化,让其与之前廉价的天朝式山寨喜剧与冯式嘴皮子幽默区别开来,也是这两年新派小成本喜剧风潮下的回馈。至少他有新气象,密集不饱和,明快却又节制,有代入感,怪趣味
觉得泰囧好好笑的基本可以绝交
是一部笑过就不记得的片子。虽然笑点很硬。黄渤表现没传说那么好,王宝强有点过,徐峥有点晦暗。
爆笑推荐
傻根演了回文艺青年
分数太囧
评分如此之高?! 我觉得只是还行,
虽然影片节奏有点拖、笑点不够新、故事太闹腾,但起码在类型片上做得很像模像样,有尿点有煽情有基腐,再加之档期选择无强敌,票房如此牛掰可以想象,至于这个高分…… (First Movie with G.Lin……
低俗喜剧的精品
这部电影的营销是个奇迹,尤其是在电影本身这么傻逼的情况下,更奇迹
也就是一部票房比较高的喜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