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一直觉得看悬疑片一直在那猜结局是件很无聊的事情,但是不得不说这可能是观赏该类影片时唯一能干的事情了。
其实,在小孩他爹被撞死的时候我就一直觉得只有这小子才有作为凶手的可能。
但是我的假设却立刻被我自己推翻,因为从杀人的细节来看这根本不可能。
于是,编剧生猛地用了“人格分裂”这个早已被玩烂的梗来解释这一切。
这特么算是什么玩意?
一般来讲,悬疑推理的精髓之处就是在最后利用合理的逻辑来解释之前铺垫的不合理之处。
而在这些解释之中,“人格分裂”绝对是最残障的一种手法,因为它明确的告诉你,之前的那些,都!
是!
假!
的!
所以最后想怎么解释都行,完全不必去顾忌之前那些闹人心的不合理之处。
这特么是在玩我?
总的来讲,这片唯一的创意之处就是将两个万年老梗合在了一处。
一开始的暴风雪山庄杀人事件,以及之后的精神疾病破解谜题。
这两个梗在上个世纪的中期基本就已经被各路悬疑作家给玩烂了。
希区柯克60年拍的精神病逗比都比这玩的要惊悚。
但是,这可是03年的片!
难道把两个用烂的套路合在一块就能叫创意?
就能叫经典了不成?
真心令人难以理解。
+++++本文严重剧透,为你观影的高潮感不打折扣,未看慎入+++++++这部电影我上个月初看时,不能说喜欢,至少没跟任何人推荐过。
电影一开始背景被设定在一个风雨大作通讯中断的乡村旅馆,十个身份迥异的房客和行事鬼祟的旅店老板,就在这样费心营造的孤岛环境下,故事由此展开,而杀戮也接踵而至。
或许一开始你会像我一样被惊悚的氛围和房客一个个按门牌号莫名惨死吓到,但演到最后可能你又很失望地发现剧情难以经得起推敲:比如房客们由一系列车祸在motel巧合的相遇,比如最后消失的尸体,所有人名字中的秘密和生日的一致,而意外的结局却没让我感到过瘾,反而是被戏耍的感觉:原来一切都是开头那个死胖子人格分裂的一场梦!
好吧,这样一来你的逻辑再经不起推敲,你的不可能犯罪再难以自圆其说都可以编织出一场梦完美落幕——这不是故弄玄虚糊弄观众么?
所以你带着高潮后受骗的不满骂骂咧咧一句“什么烂片”关掉视频。
如果以上就是你看完本片的状态,或许你如那时的我一样还没看懂。
但一个月后的如今,如果是我,我会告诉你这是部很值得玩味深究的好电影。
是怎样的因由让这部片子在作者认知中来了个大逆转呢?
你肯定觉得很不可思议,怎么会时隔一月我却悉数想起电影里的剧情,这说明它情节上确实做到了让人印象深刻,但读出跟多的细节和隐匿的玄机我要先给你讲个真实案例,这是我在一本精神病人研究书籍上看到的。
患者A,男,五大三粗标准的汉子模样。
但是在学者前期观察采访中,他一直是以“她”的面目出现的,而据“她”所言,“她"还有个体贴照顾”她“的哥哥,而”她“所犯之罪全是由”她“哥哥干的——是”她“哥哥杀了”她“同居男友 。
但事实上呢,这位患者的家人亲朋都对这个哥哥的存在做出了否认,只是他母亲承认,在患者A出生前两年,的确有过一个早夭的男孩子,而这或许就是他哥哥的原型。
至于这个早夭的哥哥如何侵入到他人格中的或许要追溯到他小时成长经历,据”她“所言,小的时候每当”她“淘气时常常被母亲拿来跟哥哥比较:”哥哥比你听话,又不淘气,不会不要这个又不要那个……“从这一点上来讲,一个人小时候的遭遇或许你看来根本就不是个事儿的事情,对一个人的成长尤其是人格塑造会起到至关重要也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个成长的诱因在患者A身上导致的就是双重人格的特质。
关于小时候的经历这点我必须强调,因为试图解开《致命ID 》这是关键的线索之一,还记得电影里那句诗吗?
” When I was going up the stairs I met a man who wasn't thereHe wasn't there again today I wish I wish he'd go away “——这便是暗喻多重人格的佐证。
再回到患者A身上,后来”她“怎样了?
在持续采访的一个月后,”她“的性格突然消失了,坐在研究者面前的是思路清晰且确切知道自己有多重人格的那个他。
而如果这就是患者的那个本我的话,如果他很清醒地意识到加害受害人的当时便是自己的本我人格的话,那么从法律上讲这个他是要负刑事责任的。
至于书里有句很感性的话:”如果’她‘真的不在了倒好,因为犯罪的是这个男人,那么他应该接受法律的制裁。
但如果‘她’还在,那人和惩罚都是针对两个人的,就是说两种人格,这似乎不合理“。
我粗略地查了下刑法对精神病人量刑准则,简单地从法律层面讲,这话的意思就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但如果你的多重人格作祟,你在其他人格支配下是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背了大多数人认为的正常行为而要承担刑事责任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精神病人往往经过有效鉴定下,是有可能避免履行刑事责任的,比如说,免除死刑。
这一点,跟电影里又是极其相似,你现在明白为什么有个心理医生从头到尾贯穿电影了吧?
他的任务就是找到那个未知人格的真凶,甚至可以说,这一场恐怖的杀戮都是由这位医生在药物治疗下一手制造的,关于这个观点,我会稍后解释。
又回到患者A,这个真实案例真的给我很多启发,或许精神病人的世界本是共通的,唯一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们有自己的一套世界观,活在与我们异次元的时空中。
好,言归正传,那位患者的本我(多种研究证实这个患者只具备两种人格),他回来了,那“她”去哪了?
第五次面谈后他告诉研究员说:“我把她杀了”。
为什么,他坦言因为他急于被法律制裁,至于动机,很复杂,更值得研究,书里有详细介绍我就不说了,你有兴趣可以去找那本号称国内第一本的精神病人访谈录《精神病人的世界》来看看,它更为总所周知的一个名字叫做《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那么你猜到我要说什么了吗,没错,多重人格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被消灭,大多数是药物治疗,比如《致命ID》中心理医生用的正是这种手法(这个开篇就提到了,当时医生提到了某种药物,面对谈话录音在纸上十个小人标志上逐一画叉),而导致的后果,就是你们看到的这场惊心刺激的杀人游戏的上演。
对,那是十个人都是胖子的不同人格而已。
所以这部戏的精彩不是单纯的关于杀人游戏里谁才是凶手的推理,它最大的悬疑就是在心理干预下人格间的厮杀,谁才是杀死那些人格真正的凶手,是试图药物干预找出人格真凶的心理医生还是那个藏得最的深那个孩子的人格?
我们再看看电影里这十种人格:过气女星,新婚夫妇,曾当过警察的司机,假警察,假旅店老板,一家三口的母亲,一家三口的父亲,越狱犯,妓女。
我们可以稍稍猜测下这十种人格的形成,就像我们之前看到的患者A那样,每种人格或许都有胖子儿时的烙印。
比如过气女星,我们可以猜测她是胖子虚荣的一面,别忘了他母亲档案上犯有盗窃罪,或许关于母亲的这个记忆和影响便是诱因?
还有越狱犯和假警察,这个是胖子的邪恶和伪善的一面。
而对母亲的记忆还创造出了那个一家三口母亲的人格,以及,妓女。
胖子的母亲是个妓女。
这里面唯一看似善良人的就是那个司机了,他会是胖子的本我吗?
可他后来跟假警察同归于尽了。
而心理医生由于在听证会上成功地唤醒过胖子的其中一个人格——司机,而使胖子因为我们之前了解到的关于精神病人量刑办法,成功地让胖子逃过了死刑。
好了,现在杀人游戏告一段落,只剩那个从良的妓女留下了,她去了南方种柳丁。
那她就是胖子仅剩的人格了?
你又猜错了,真正的ID,出乎医生和你我的预料,不是十个,而是十一个,对,那个孩子。
他代表胖子杀了那个给胖子带来童年阴影的母亲所化身的妓女。
而这第十一号人格,也是那首诗里的he。
跳出杀人游戏的局,我想说说心理医生的角色。
正如这篇评论的标题所示的那样,关于这类精神病,人格分裂的案例,怎样的裁定才合乎法理伦理,这两者又是怎样互为根据和界定的?
法律的审判是针对肉体还是灵魂,多重人格症患者的法律责任的判定依据背后是怎样的法律宗旨甚至人性和人权宗旨,很可惜我所学有限而这些在我所能查到的资料上也都没有令人满意的清晰的描述,所以这个问题在这部电影之后是最值得探讨的。
胖子最后肯定是应该伏法的,只是医生没料到胖子现今还剩第十一种人格,而医生更没料到用药物一手协助了旅店杀人游戏的他最后被潜藏的第十一种人格杀害,明明一心想帮胖子免除死刑却被其杀害,很讽刺是吧,可如果你认同每种人格都是客居这肉身的一个灵魂,或许这就是对杀害十种人格的帮凶的报复呢。
人格,personality一具躯体的确可以有不同的人格,37岁的虐待狂,也可以是2岁的黑人小男孩,Identity里面,更是多达10个人格混战一起这些人格如何产生?
如何存在?
是我们的subconscious? 还是仅仅理解为大脑病变?
原先对双重人格本就不怎么信服,如今多重人格早已不鲜见某40多岁的妇女刚做完17个人格的融合,当和一个左撇子人格融合初期,连生活都无法自理做这样一个想象好似上帝打盹时扔多了几个灵魂进同一个身体那如何区别人与人的不同?
依据灵魂?
还是依据身体?
一个杀人犯因为体内的凶手人格得到替换就被判免死罪也许我们识别一个人标准,再也不能仅仅依照生物特征而如何又能判定你表现出来的一些异常行为,即是另一重人格的征兆,而非只是突然性情产生了变化?
回头再来讨论这件事情的可信度人格如何产生?
我究竟如何之为我?
“我”是环境的产物还是远在出生之前我的一切都取决于某种叫做super power的东西?
若环境造就人格,两个完全矛盾的人格如何同时诞生于同一环境?
当然“我”并非指的这个盘膝于电脑前,手指飞快的移动,满足于喝完一杯荸荠汁,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的女青年而是指在她躯体内,那个赋予她一举一动的意义的存在体假使我有两重人格,那“我”是否可以变成“我们”?
那我是否还能称为一个人?
一个individual?
还是“我”就是“我”,这个概念之下有两个子概念:我1和我2还是用时下当红的话讲:你不是一个人!
你被……&*灵魂附体!
而人格,是否等同于灵魂?
而灵魂,除了它的宗教意义之外,是否能有助于我们理解本文讨论的问题?
可这件事的tricky之处还在于:无论你有几个人格,能同时表现出来的只有一个这里多少回答了“我”能不能变成“我们”你不能自己和自己打招呼:hi Jason this is Jenny, how are u doing, I'm gonna take over the body today!也不能去超市买东西说sorry, WE are out of changes变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格无法意识到别的人格的存在除非在极特殊的情况下,用医学的方法引导这些人格“见面”,从而达到人格的融合Identity里的motel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场景,且不论专家们采用了什么方式让他们见面了乱七八糟的人格一个个死去,触目惊心且荒诞但却意味着凶手严重的精神分裂在逐渐愈合可惜最后留下的那个人格在说了一句:whore doesn't deserve a second chance之后善良的妓女人格被消灭,凶手人格彻底占据了身体(惊人的是居然通过小孩子的形象)即便多重人格可信,为何直到今天我们才逐渐开始正视这个问题?
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可不孕不育的增多,五花八门的过敏症让我们恨不得待在无菌室是人类越来越变态?
还是认知水平的提高让我们得以创造新的概念和理论来解释本就客观存在的问题?
只怕是对宇宙的探求孜孜不倦,对自身的探索也将永无止尽
先谈谈很多人所说的所谓的押运2个囚犯的警察和在冻柜里的死人,他们并不属于11重人格之一,因为很明显的,他们没有领到进入旅馆的生死牌。
很多人可能很在意主角的人格分析,而我却对一开始的心理医生在听录音记录十分感兴趣,心理医生明显的犯了一个致命的失误,他在根据录音里不同的声色,态度判断出主角具有10重人格,其实他遗漏掉了最重要的那重本我人格,在他看来只要砍除其中的9重,但是我们注意到,进入旅馆的有11个人,为什么有一重人格医生没发现,很简单,那个小孩子从来不说话,他的本我人格是沉默的,不外露的,医生从影片最初的录音记录中并不能发现最致命的人格,直到最后在车上勒死医生前致命人格才说了一句话~~~~
通篇在讲不同的人奇奇怪怪的死去。
结果最后解释是人格分裂幻想出来的就结束电影了。
一个多小时积累下来的好奇心(人怎么死的,为什么死的这么奇怪,强调这么多的死的顺序意义是什么,是有鬼么等等等等)完全没得到合理解答和满足。
逻辑性严重不够。
虽然最后解释了多重人格,却没有给之前那么长的故事一个个合理的让人恍然大悟的解释。
一个个人死去代表了一个个人格的死去竟然需要用台词告诉观众。。。
举个例子,女演员花了好几分钟找信号最后惨死,而且第一个死。
她是怎么死的呢?
为什么第一个要搞死她?
精神病都能同时想象十一个身份了,竟然没有把杀死女演员的手法和画面想成一个360度无死角无破绽的定格画面。
我不接受这个精神病!
这不是多重人格的精神世界!
精神病的世界应该是缜密和华丽的才对!
天马行空乱想一通是神经病不是精神病!
所以,我不觉得出彩。
首先声明,这不是一部适合多人观赏的大众娱乐片。
其次,本片适合独自静静欣赏并且反复斟酌。
最后鉴定,这是一部牛片。
本片吸引人的地方并不是悬疑的剧情和紧张的气氛,最重要的是,本片不是一部简单的杀人游戏的惊悚片,而是一部地地道道讨论人格分裂的片子。
本片在结构处理上与04年的《机械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详见《《机械师》:非典型性记忆碎片》),当然还不要忘了那部惊世骇俗的《搏击俱乐部》。
这是一部逻辑性很强的片子,而且片中线索和暗喻众多,一不小心就会漏掉什么,狐狸在看完影片后第一件事就是返回去看开头.......片子不作评论,在这里只滤清一下片子复杂的结构:片子的主人公实际上就是那个没露几面的肥猪神经病Malcom,因杀了6个人而面临死刑,他的心理医生分析了他的动机。
此君在童年遭遇强烈的精神创伤,从而造成了精神分裂而产生了多重人格,叫做多重人格症(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并由此产生出11个性格各异的分裂人格。
这11个人格分别是前警察兼司机Ed、假警察Eodes、囚犯、motel冒牌经理Larry、从良妓女Paris、小孩Timmy与他的母亲和继父、一对情侣、一个女明星。
他们都被困于神经病Malcom幻想的精神世界里:一个与世隔绝的Motel(汽车旅店)。
而这几种人格中有一个强势人格,他的人格要求统一,所以不断的杀掉其他的人格,从而达到减少人格数量的目的。
由于幻觉的驱使使Malcom在现实中杀了6个人,也对应了在Motel中最先被杀的6个人格。
4年前Malcom杀的六个人,就是他脑内一个非常强势的人格同其他人格火拼并消灭他们的结果,这个人格每在脑内消灭另外一个人格,他的躯体就会相应杀害一个无辜的在场者,而他大脑里头所能够记住的只是他自己所杀的人格的化身,而不是自己的躯体所进行的谋杀行为。
片中尸体的消失则代表那种人格最终消亡。
而作为一直阻碍其杀人的一个人格Ed,在心理医生的诱导下逐渐成为强势人格,最后Ed和假警察Eodes同归于尽,而他们一直认为那个Eodes是以前的凶手,心理医生以为促使他杀人的那个人格已经死了,最后只留下了Paris的性格。
但其实在他的思维中,真正邪恶的人格是那个小孩Timmy,他在一次爆炸中失踪,大家都以为他早已死亡,但是他才是那个杀掉所有人格的罪魁祸首。
当最后Timmy有主导地位时,Malcom又开始杀人了......其实,狐狸认为,这应该是心理医生的一点忽略,因为那个小孩Timmy是他的人格隐藏较深的一个,因为片中曾经告诉我们,小孩从未说过话。
这一点比较直接的反映使Malcom因童年遭遇而产生心理才是罪魁祸首,因为他曾经遭到遗弃。
其实孩子作为最后的隐藏人格,更映射他童年时期的遭遇,而死掉的人格同时也代表Malcom因童年童年创伤产生的阴暗面:杀死继父表明其童年深受其害,杀死女明星是杀死虚荣,杀死那对情人是杀死滥交嫖妓,杀死假冒牌经理Larry是杀死贪欲赌博,最后杀死妓女可能暗示他对他妓女母亲的恨意......片中有很多地方在暗示场景的虚幻:Ed的车上有一本书的特写是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与虚无》;片中11个人的生日都是5月10日,也就是Malcom的生日;那个在冰箱里的正真motel经理,就代表着现实生活中真正死掉的人,别忘了他与冒牌经理同名,也叫Larry......本片没有什么大牌明星助阵,倒是眼熟的很多:除了John Cusack和已发福的Ray Liotta,还有《婚礼傲客》中的Amanda Peet,《荒野大飚客》里的变态巡警John C. McGinley(此人与John Cusack是现实生活中的好友),《蜘蛛侠2》里的章鱼博士Alfred Molina,还有《星河舰队》里的“老尖”Jake Busey,那个饰演Malcom的胖子就是《海上钢琴师》里的MAX。
《致命ID》的导演是年轻有为的James Mangold,看看他的导演年表吓我一跳:从《禁锢的女孩》、《越空情缘》到《勇往直前》和《决斗犹马镇》,部部佳作。
IMDB:7.3/10观赏性:★★★★娱乐性:★★回味性:★★★★总 评:★★★☆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d8c4a501000ar7.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是一部严重被高估的电影,并不是说这片不好,反而可看性不弱,但先进的也只是概念(也只是当时),以电影的角度剖析,可以分成两大块,一部分提供惊悚悬疑(这部分容易欺骗不注意细节的观众),是脑中影,一部分提供现实世界的真相和分析进程,但问题就在于概念之外的部分不够精到,大环节间衔接松散,部分演员发挥不佳,调度上也没有什么出彩之处,单就杀人部分来说,镜头和布局也并不比二流凶杀电影高明,气氛的烘托几乎都不足以令人投入,让观众既不害怕也不后怕(就算不是真的你也得拍的敬业点吧)。
有装逼之人认为不喜欢此片的要么智商低看不懂要么是推理电影迷被耍了不爽泄愤,我觉得蛮好笑,如此浅显的心理设局有多少需要动脑子的地方?
推理迷注重逻辑不假,但是他们看到最后必然能看明白杀人设局都是无需逻辑的,甚至有人中盘就看到了结局,也注定不会被“耍”。
所有内容都围绕一个死胖子的人格械斗以及此事如何影响了他的命运,到头来能确定的只有专家不靠谱五个字。
无隐事无真情无禅意无哲思,有的只是浅显的暗喻和略有意味的开放结局,立意如此之低,难称经典。
这片子如果能在世界影坛被奉为上品被传承下去,我就一口吃了显示器。
再谈谈豆瓣评分,在大概念上,吊胃口的能力和反转印象方面的确是有过人之处,但比起saw1,记忆拼图,无论从叙事手法的独特性和结尾的震撼力都差一个等级,概念和新奇上又不够心慌方、移魂都市这么极致,角色张力达不到一级恐惧的高度,影像风格和给人的深刻印象上更是无法与林奇电影相提并论。
充其量和万能钥匙1(这个片也比以前涨了)与芬奇的Game是一个档次,何德何能盖过西北偏北,闪灵,妖夜荒踪,与saw,非常嫌犯齐平?
这片我05,06年那阵看的,一部电影不能因为是悬疑类型就抬高他,大家都可以比比其它类型8.4分的片子是什么水准,别说8.4了,7.4都有点过誉了。
(分偏高的还有布鲁克斯先生) 感觉豆瓣有个很大的问题,光写个惊悚就低,一打上悬疑惊悚,就高,如果再打上个恐怖,那完了,好片也低分。
大部分恐怖惊悚类7分的片子从总体水平上能盖过悬疑惊悚类7.5的片子。
如果前面再加个科幻,擦,等死吧。
看看小岛惊魂,深空失忆,第六感,怪形,REC,再看看惊悚类电影豆瓣最高分,竟然是前一阵炒作的调音师的短片。
感情全世界拍惊悚片的都死光了?
再看看悬疑,盗梦空间9.2啊,什么概念啊这是,我晓得诺兰是个天才,但此片作为电影只能说是(不算新鲜)超强的概念和电影奇观,没有深入的情感没有人类的本源甚至没有思考,何德何能这么高?
何德何能与肖申克,FC,leon这些面面俱到的电影相提并论?
至于这个致命ID不知道是约翰库萨克的明星效应还是有人想要暴炒,亦或是近几年好的悬疑电影太tm少了?
嫌少再多翻翻啊。
香港银映铁三角的《神探》比这片子只强不弱。
才8.2
一个雨夜!
11个人被困在一个汽车旅馆中,一个一个死去,而且死后尸体都不见了,貌似本格推理的架构,实则叙述性诡计的内核,暴风雨山庄模式与戏中戏模式的完美结合,非常完整且精细打磨的剧情,缜密通顺的逻辑,还有时不时出现绝妙的小细节,一次非常棒的观影体验。
导演很精心也很严谨,每个细节都有所指,会照应一个疑点,这部悬疑片的规律,开头是是倒叙,片头一二十分钟一头雾水,但当凶手被带到法官处质询以及小男孩、Ginny一起爆炸尸体却消失了之后基本上答案就全部揭晓了,实际上第十一个人或者说人格,所有人都会忽视的小男孩Timmy同时就是真凶Malcolm,而妓女, 也就是他的母亲为这一系列犯罪画上了句点。
剧情环环相扣悬念迭生,基本找不出任何弱点,悬疑片中的上乘之作。
这部电影不像《死亡幻觉》那样故弄玄虚让人反胃,同时导演没有像大卫林奇那样故意刁难观众。
虽然带有烧脑片色彩但目的并不是烧脑,其悬疑以及少量惊悚的气氛才是影片重点。
本篇中文译名为<<致命ID>>,起初不太明白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在看到其英文原名为 Identity 之后就更不明白了.但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读了一本有关西方哲学的书,才恍然大悟!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 三部分组成.其中本我追求的是纯粹的快乐原则.是原始欲望的自然表现.它具有一个被宠坏的孩子的品质,当想要得到时,就要得到想要得到的.本我是没有理性,逻辑,价值观,道德感和伦理信条的.总而言之,本我是过分的,冲动的,盲目的,非理性的,非社会化的,自私的,并且是纵情享乐的. 而本我的英译就是 ID.所以,所谓 致命ID 其实就是 致命本我.同样,自我则依据现实原则,本能的满足被延迟直到适当的时机,以使多数愉悦包含最小限度的痛苦和否定性的结果.超我,简言之,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所以,我们可以在电影中分别找到代表自我,超我的角色,当然还有诠释本我的小男孩.
其实这是个家庭教育片,教育父母善待自己的孩子。
主角因为小时候的种种不幸的遭遇,精神受到创,得了人格分裂,最后在四年前中的四年前杀害了一幢大楼上的6名住户。
在最后被判死刑前夕,他的主治精神病医生马力克发现了一本麦肯·瑞夫小时候的日记,这本日记更加印证了医生对于麦肯·瑞夫杀人是由于他有人格分裂造成的学说,于是医生告知法官要紧急提审麦肯·瑞夫,马力克医生和麦肯·瑞夫在法官面前对话要他消灭身体里所有邪恶的人格,于是便出现了旅店里11个人互相厮杀的戏。
而在这场连环凶杀中,最后的凶手是小男孩所代表着的受妓女母亲虐待而产生的的人格。
导演用心良苦地告诉我们,善待孩子的重要性。
不要因为你的原因,毁了孩子一生[央视脸]。
“人格分裂”这个梗是非常好用的。前半段先拍一段几个人被困在一个地方相互残杀的剧情,然后最后再告诉你,就是个人格分裂的场景。这样故弄玄虚一番,这就神作啦。
刚看片子我就有谁是凶手的第六感,忽然觉得推理片看多了都是一个套路。看电影时候没觉得惊悚,事后和老公讲述这个电影时居然后背发凉~~~
一部以杀人游戏为主要内容的惊悚电影,剧情情节一气呵成,结尾部分出人意料。
又一部向阿婆《无人生还》致敬的电影,但是这种精神病题材很好写,就是怎么玄乎怎么来,根本不需要有逻辑,不需要交代凶手怎么装炸弹怎么把尸体弄没了的。不像阿婆写侦探小说就一定得把场给圆清楚,这样看来编剧的水平就高下立现了。
难怪说是对多重人格的污名化…带着相关知识看这部剧确实漏洞百出…原本觉得编剧设定有点意思,回过神来又觉得艺术创作不该踩在别人的伤疤上,甚至还肆意扭曲、嘲笑那伤疤长得有趣。是一种具有侮辱性的不尊重。
好片!!!!!!!!!!!!!!!!!!!!!!!!!!!!!!!!!!!!!!!!!!!!!!!!!!!!!!!!!!!!!!!!!!!!!!!!!!!!!!!!!!!!!!!!!!!!!!!!!!!!!!!!!!!!不知道评论什么了.
心理疾病真的是解圍神裝置
剧情经得起推敲,隐藏情节反现的很完整,不拖沓,引人入胜!这就是好悬疑片啊!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是另一个人格存在导致杀人,这种人也该死啊!完全不理解精神病杀人不犯法的理论,潜在危险分子为什么要留着?最后杀死医生真是痛快人心,叫你圣母!叫你玛丽苏!
吓得我都要人格分裂了!!!以后打死都不要再看恐怖烧脑片!!!!!
深夜看此片简直有如恐怖片,但是当一切揭晓时有种上当受骗的愤怒感:这处理不大自然,用人格分裂来解释并不能弥补前面的一些并无法自圆其说。同样是人格分裂,搏击俱乐部好多了吧。
考虑到03年拍这种类型悬疑片,那年还没诺兰啥事,精分题材也没被拍烂,有时代分的加成。但是对于我这种被阿加莎奶奶惯坏胃口的人来说,转折也没那么震撼,最不可能的人往往就是凶手。导演借Larry应该是致敬了阿加莎的《无人生还》。其实想给4星,但是自从的《邪不压正》、《信条》和《小丑》后我就对故弄玄虚和讨巧的影片非常有恶感,你说从悬疑片故事的角度讲有漏洞,他就大谈佛洛依德、荣格心理学比上课还要阵势。你从社会学、心理学认真讨论吧,他又电影能够表现出这些已经很不错了,干嘛那么吹毛求疵。
一般人格分裂的悬疑片子都挺难处理好分裂出来的人格之间的关系的,更何况导演居然把一人分裂成了九个人格,忒牛逼的。所以全五星啦,早日希望咱们大陆也能出一部人格分裂的片子。
惊悚片还是很难收场的,如果要撒谎就一直撒下去,撒出个弥天大谎,为何要执着于回归正常。看了N多惊悚片,我的结论是,所有的惊悚情节我转身就会忘记
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医生为了治愈杀人犯的人格分裂,对他进行特殊的药物治疗,而这种药物使得主角的脑海中的众多人物出现在旅馆中,再分别进行消灭,最终达到只保留一个善良的人格:妓女。然而,医生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在最终结尾真正的凶手突然出现,重新占据了主角的人格,使他又恢复了残暴的本性。
1.出色惊悚,失败悬疑。提前一步猜到凶手是某某某影响整体观感。2.分裂出几种人格,雨夜小旅馆展开的一场逃杀,音效和刻意冲突折损了开场多线交叉带来的紧张感,好在后段制造了几场反转戏码增添几许趣味。3.人格哪有这么容易被消灭,警察太天真。结尾台词为电影挽回不少。
多重人格的片完全是戏耍观众,喜欢看精神病片的大概率也有精神病,同病才能相鸣
讲述的是一个精神分裂者,人格分裂达到8重人格,这些人格产生了一场精彩的凶杀案。
按此逻辑所有的片都能用一场梦或者人格分裂来解释了
很爽很赞!(幸好我勒着室友脖子不许她剧透
其实气氛营造的很成功。一般电影的意外结局总是为电影加分,这他妈电影的结局像是故意戏耍观众智商一样。好了我承认我没猜到是谁,导演你满意了吧?操他妈的好电影就被这样糟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