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好当!
尤其是深陷老公出轨、孩子教育的各种问题。
生活哪有一帆风顺,不就是给你制造一堆问题,然后问你“还继续么?
” 没有经历疯狂20代的30代的女性喜剧电影。
和男性R级电影相比,我确实还是喜欢这类女性电影。
里面的各种段子、行为感情、处事思维……包括结局的处理,都还算不错,甚至还带点玛丽苏的感觉。
最后,在这个女人的世界里,果然男人们都是窝囊废了23333333之前看新闻的时候说《坏妈妈》是暑假档北美黑马,就预告片和简介并不算特别吸引,但考虑到导演编剧是乔恩•卢卡斯和 斯考特•摩尔,这两个家伙之前合作了很多喜剧,《宿醉》系列就出自他们的脑洞。
但从编剧到导演,他们第一部作品《21岁派对》有太多《宿醉》的影子,让我对他们的新作品既是期待又怕失望。
事实上看完之后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坏妈妈》票房高涨口碑暴跌的事实,这部充斥着喜剧元素、镜头满是柔光、BGM动感到爆炸、加上适时的黄段子,足以让你忍不住笑了起来,这是属于师奶们的幻想曲。
就算剧情再空洞,剪辑再生硬,可爱的孩子们、性感的师奶大叔、几乎只存在于电影世界的疯狂宣泄,也足以让它成为一部颇有受众的爆米花电影。
即使冷饭炒了又炒,总有人喜欢这味道。
女人不爱,男人不坏,这句俗语放到今天仍然是相当有理。
毕竟并非每个人看电影都是为了思考,(我就不爱动脑子)《坏妈妈》一直传达着一个主题——及时行乐。
比如三个师奶们丢下工作丢下孩子,跑去电影院看帅哥们的胸肌,还像十六年少女那样尖叫起来。
生活总是忙不完,与其让自己总是身处于压抑的氛围,所有人都需要一个尽情嘶吼放纵自我的空间。
叛逆不是青少年的专利,歇斯底里的师奶们也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狂欢,生活太规矩需要加点料。
如同插曲《Cake By The Ocean》所说的,“Let's lose our minds and go fucking crazy!
”对于兢兢业业、贤妻良母的Amy,过去12年一直努力维持这种三点一线的生活,直到发现和孩子的关系并非想象中亲密,而丈夫沉溺于网上裸聊,世界观顿时崩溃。
寻求放纵之余认识了另外两位师奶——没有朋友的全职妈妈和纵情声色的单亲妈妈,从此开始“坏妈妈”的快活时光。
就剧情来说完全经不起推敲,但却足以让那些被生活折磨得歇斯底里的妈妈级人物哄堂大笑。
那些耍泼行径和淑女形象大相径庭,尤其是在超市的桥段疯狂到不可思议。
而对于家庭主妇而言,她们在酒吧的那些幻想生活遥远得如同乌托邦,但事实上只需要勇敢迈出第一步,逃一个无关紧要的课,在工作中偷个小懒,你自然会发现天堂。
但这些放纵的情节并非是电影基调,不循惯例的Amy以新的视角去解读人生,试图真正地享受生活,她与过往截然不同的行径隐约地凸显女权主义。
而放肆的好日子终究没有太久,Amy的女儿因女人之间的斗争不能在球赛中上场,工作也丢掉了,一时间沦为孤家寡人。
当然在好姐妹的开导下决定卷土重来,Gwen是家长会的领袖人物,这种坏妈妈挑战官方权威的场景已经见惯不怪了。
坏妈妈们尝试让Amy家长委员会的会长,这段戏份是电影的高潮,包括竞选party和心灵鸡汤式的宣言。
坏妈妈们并非是要挑战社会道德,她们只是长期被社会形象套上了枷锁,作为新一代的女性却仍然为工作、家庭和独立所束手束脚。
电影中也为Amy安排了新的男性对象,脾气好又很酷的Jessie,饰演者正是《自杀小队》中的复仇恶魔。
在这部女性色彩浓重的R级喜剧中很好地充当了性幻想角色,虽然完全没有福利镜头。
而电影结局也出奇的温暖,每个家庭都变得更好了,坏妈妈和好妈妈其实都是同一类人,在互相掩饰的外表下都是为了诠释母亲这个角色而不断奔波的人群,就算时代进步了她们最初的职能也是与生俱来,但她们有权力在闲暇之余真正地感受母亲以外的角色生活。
值得讽刺的是,虽然《坏妈妈》在我心目中就是及格水平的电影,作为打发时间调剂心情相当不错,而外国上对这部电影的口碑却是两极分化,在师奶心目中是一剂加糖红茶,在男性评论家口中却是无法咽下的毒药。
事实上这种正能量喜剧电影节奏轻快,无需过分解读,是好莱坞标准的喜剧流水线产品,符合大众人群的口味,欢快易懂,这种荤片调调更是大家都懂。
片末关于演员们和她们妈妈之间的小故事可谓是很符合主题的彩蛋,算是点睛之笔。
当全世界都告诉我们,你要当一个好妈妈,这部电影却告诉我们,偶尔当个坏妈妈,也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
影片的一开头就让人觉得窒息,却又那样真实,有多少职场妈妈都是这样过来的啊:艾米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每天一大早起床为全家人准备早餐,匆匆忙忙送孩子去学校,紧赶慢赶上班还是迟到了,于是不可避免地被领导训斥一顿,然后一下班又冲到学校送孩子去各种特长班,她还坚持每周去锻炼一次,同时要帮孩子完成各种高难度的作业……每天至少有一次,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很糟糕的妈妈,却只能一个人躲在车里痛哭流涕,然后擦干眼泪换上笑脸继续接送孩子。
在我看来,艾米真的已经做得很棒了,她把两个孩子照顾得很好,公司的事也基本上都是她在做。
可是她还是要忍受外人的嘲笑,学校家长委员会主席格温多林和她的两个跟班明里暗里讽刺艾米没把孩子放在心上,居然能把孩子一整天都丢在学校然后去上班;公司的领导则觉得艾米每次开会都迟到,每次都没给她好脸色。
而她的丈夫迈克,在她忙得晕头转向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过搭把手,甚至还等着艾米去照顾他。
最可笑的是,这个男人没有挣钱养家也就算了,还出轨了。
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终于有一天,艾米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了,她果断地拒绝了格温多林让她担任那无聊透顶的糕点义卖的警力人员的命令,将出轨的丈夫赶出家门,和另外两个妈妈在酒吧买醉,直接向老板辞职(因为她已经工作了很多年却还没有转正,但她做的事永远比正式员工还多),她甚至不再给孩子准备早餐,自然也不会再帮儿子完成作业……这真的很疯狂,同为妈妈的我,也忍不住担心为她担心。
可是结果呢,她拥有了两个好闺蜜,可以一起聊天逛街看电影;她的孩子不再依赖她,学会了自己做早餐和自觉完成作业;她的老板在她离职后才意识到她其实很重要,忙不迭地打电话请她回来;还有那个全校学生的妈妈都关注的单身爸爸杰西,也向艾米传达了自己的好感……这其实有些失真,生活才没有这么好说话,当你觉醒了打算改变了就会一切顺利,果然,艾米马上遭遇了危机。
因为她不断挑战格温多林的权威,不按对方的要求去做事,格温多林便陷害艾米的女儿藏毒让她失去足球队员的资格。
天底下所有妈妈都是一样的,有什么事你可以冲着我来,但你不能欺负我的孩子!
艾米在两个好朋友的鼓励下继续和格温多林竞争家委会主席的位置。
当格温多林在台上发表着她的长篇大论,台下的妈妈们其实早已昏昏欲睡。
然后,艾米来了,她并没有说一些振奋人心的演讲词,她只是告诉大家,其实我们可以选择当一个坏妈妈。
坏妈妈绝对不是对自己的孩子毫不关心,而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成长。
当妈妈的一定要学会放过自己,不要整天活在对家人的愧疚之中,觉得自己哪里都没有做好。
在作为一个妈妈的同时,我们还是一个人,我们也要拥有自己的人生!
这番话说到了妈妈们的心坎里,最后大家都把票投给了艾米。
艾米在兴奋之余发现格温多林一个人躲在车里哭。
那一刻她才明白,原来每个妈妈都不容易,不管她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多么坚强。
希望所有妈妈都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当然要爱我们的孩子,但我们也要过好自己的生活。
还记得早几年在网上疯传的一篇小学生作文——“我的妈妈是一个家庭主妇,没有工作,每天就待在家里,什么都不干……”这样的文章看了真的很让妈妈们心寒,但事实就是如此啊,如果你整天围着丈夫孩子转,将他们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们却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还会觉得你真的很烦。
在他们的眼中,你一文不值,明明你为他们操碎了心,他们还觉得你每天都很轻松。
再想想这两天的新闻热点,李靓蕾发长文痛斥王力宏。
她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婚后八年为王力宏生了三个孩子,全心全意地照顾着那个家。
结果呢,王力宏毫不留情地选择和她离婚,理由是不想以后遇到喜欢的女孩子让她当小三。
而在他们结婚的八年里,王力宏无数次出轨,经常性地对妻子实施冷暴力,作为孩子的父亲,他在孩子们生日那天也一直是缺席的。
我们先不说李靓蕾爆料的真实性(我打心底里认为是真的),我们就思考一个问题,2021年这么多明星夫妻离婚了,如果你在婚姻中没有话语权,你能保证自己不会被离婚吗?
最惨的是,你可能还得不到孩子的抚养权。
妈妈们,醒醒吧,已经是21世纪了,不要再当一个24小时围着孩子转的好妈妈了。
当我们不断完善自己,你的孩子会自觉地跟上你的脚步,变得像你一样优秀!
比较开朗,也比较幻化的心想事成片……但适合给女生看,不是看多励志,是看自己到底有多勇敢。
我把这么一部没什么头脑的电影能看出花儿来,是有故事背景的,正值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中的归程,给了自己自由,给了自己享受生活,思考生活态度的理由。
满心欢喜归来总会有很多难以抒发的感觉,然后在飞机✈飞机上就看了这么一篇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的电影。
全片最让我感到有意思的是女主决心要改变自己,不再做饭,不再准时为工作奉献,当然还有为救狗🐶奔波忙碌。
她懂得珍惜生活的每一样、也懂得去改变什么。
而不是直接推卸责任。
你还会为了保护什么,喜欢什么去执着么。
很难了吧。
世界依旧冰凉,可你得学会自己去面对,温暖,甚至培养。
你想要的,还是那么重要么,你执着的,对你来讲意义又会有多大,你的理解,在大多数眼里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
难道这不该是应该想明白的事情么……或者,我们给自己画的条条框框,对自己来讲,真的是必须的不是?
多出去走走,必然的后果就是把事都看的分开,责任感也会随之减轻。
这时候你又会坚持什么。
我觉得好人坏人可能真的只是那么一瞬间,好坏其实也只是暂时的假象,你试过么?
说实话豆瓣评分这么低还有一点点失望,我觉得影片评分是在于它有没有很好表达它所处的类型,比如科幻片就应该是酷炫的场面,光影交织什么的;古装片就得有宏大的场景,宏伟悠扬的纯音乐BGM什么的。
说实话,我觉得这个挺好的,看过之后让人有过几次捧腹大笑,电影也不遗留一些失望沮丧遗憾的负能量,看完之后我不一定会过段时间多看几遍,但是我看完这一次时心情真的是很舒畅我觉得看一部电影有获得就行了,就已经可以让人满意了。
况且主题也还好啊,看简介好像就是个爆米花,但其实情节还是一点都不俗套的。
尽管这只是一部爆米花片,但我愿意把它当做小小的女权主义电影,这世界有多少女人从小被这样洗脑,你是一个女人,你就应该做家务带孩子,你应该把全部都贡献给家庭,你只有工作劳动的义务,你没有享受的权力。
你又要工作养家又要带孩子做家务,你忙得连口饭都吃不上,而你的丈夫却要抱怨你没能让他“性福”,你偶尔一次没做早饭都要被孩子说是“玩忽职守”,拜托什么时候做家务就是女人天经地义的工作?
你偶尔去外面吃个饭、泡个吧、看个电影都被认为不是好女人、好妈妈,凭什么女人就只能付出,不能享受生活?
很典型的有点污的美国式鸡汤喜剧,可能因为身边几个朋友都做了妈妈,所以推荐给她们看,结果却引起了一场集体倒苦水。
和美国妈妈一样,中国的妈妈们也面对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不少来自身边人的judge。
我一个朋友,以前也是个潇洒爱美的人,出门必须把自己收拾得很妥帖,但是现在出门不用说收拾打扮了,连画眉毛这件事都放弃了(无眉星人都懂的)。
曾经我们的话题总离不开化妆品护肤品衣服鞋子,但是现在话题都是孩子孩子孩子。
为了孩子,她每天辛苦工作,因为一切的生活都离不开钱;她学习海淘奶粉和各种营养品,因为更省钱更安全;我们从每天联系聊天变成偶尔小孩睡着之后抽空谈两句......在我看来,她真的已经做到了最好,换我,我可能无法为了小孩全心全意付出,然而,她告诉我,她会收到来自她妈妈和老公的指责,指责她是个坏妈妈,因为她偶尔玩手机,甚至指责她太会花钱,哪怕她买的东西都是给她女儿用的。
她的老公,因为准时上下班、大部分钱用到小孩身上、上下班空隙偶尔抱几分钟小孩、偶尔换换尿布冲下奶粉,被称为一个“好爸爸”;而她,准时上下班、大部分钱用到小孩身上、上下班空闲时间几乎都在照顾小孩,就因为偶尔玩一玩手机或者给自己买个护肤品衣服就成了“坏妈妈”。
而她自己,甚至会因为偶尔的偷懒而感到愧疚,似乎不为小孩奉献一切竟是种罪过。
也许可笑也许可悲,整个社会都对“妈妈”这个角色特别苛刻,更可悲的是,“妈妈”所受到的苛责大多数来自于女性甚至自己。
也许这部电影没有什么深度,但是起码说对了一句话,being a mom is impossible these days。
笑点超多的!
全场中老年女性居多,各种歇斯底里地大笑,衬托出如今妈妈们的生活有多么压抑。
不过说真的女主太美了,感觉说她狼狈没什么说服力,跟废物渣老公一起那么多年到底图啥。
污点重重的正能量烂喜剧,华谊兄弟的眼光依然很low。
应该尽量减少这种烂片在北美市场的存在感,它们与超级英雄烂片一样支撑着愚众的集体乌托邦,唯一的区别是受众年龄的差距。
《坏妈妈》,今年北美票房的一匹黑马,一上映票房就破一亿美元,成为今年第一部票房破亿的R级片。
《坏妈妈》这名字乍一听还有点美式鸡汤的嫌疑,那来听听这译名吧,c奶同学会,呃,预测剧情很丰(feng)富(man)。
女主角Amy,是曾经在《黑天鹅》里面饰演腹黑女二的米拉库尼斯,
身材好到爆炸,《男人帮》2013年度“全球最性感女星”榜单排名第1,
喜剧经验丰富,2012年演了《泰迪熊》。
《坏妈妈》里面的Amy看上去总是光鲜亮丽,老公、一双儿女、狗,应有尽有,生活看似完美无瑕,生活的真面目,从某一天清晨狗狗突发眩晕症,才初现端倪,
张爱玲说了,人生就是一张内里爬满虱子的旗袍。
原来,像所有妈咪一样,Amy每天的生活就是马不停蹄的接送儿女上学,
还要面对整天做春梦的sb上司,应付着“操着卖白粉的心,拿着卖白菜的薪水”的工作,
晚饭没时间吃,只能边开车边解决,
一个急刹车还得“面条糊脸”,
自从20岁生了第一个孩子之后,她这12年就总是迟到,老公倒是好,能说出“今天开了两个会,然后睡了一会儿,累死了 ”这种话就罢了,
被Amy抓包上网裸聊之后,他的解释是“我觉得这不算出轨亲爱的!
现在很流行!
”Excuse me ?!
女儿成绩不错,但是脾气暴躁,一言不合就撕逼,
儿子倒是安静乖巧,也就偶尔吞吞笔帽,
围着家庭、儿女转,Amy甚至没有一丝喘气的空间,Amy的梦想很简单,只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吃一顿早餐。
俗话说,不怕当妈累,就怕姐妹不Play,一次在家长会上出糗之后,艾米寻找到了两个奇葩姐妹。
一个是放浪形骸,有着宇宙超级大波,嘴炮功夫无敌的Carla,
平时说话的画风都是这样,
一个是生了四个孩子,从娇小萝莉变身主妇丧比的kiki, 全职太太,在家里没地位,出门没朋友,哦不有一个朋友——谷歌地图的女声!
于是,三个碧池凑在一起,决定疯狂一把!
她们在影院对着撕开上衣露出胸大肌的男主yy,欢呼,在超市调戏良家妇男,
她们虽然在超市疯狂胡闹(那段真的燃炸了),却在看到一个萌小孩之后不约而同的泛滥“花痴妈咪脸”,没错,虽然这时候她们看上去是不靠谱的绝望主妇,但身为人母的她们,再怎么疯狂,也脱不掉自己“母亲的身份”!
人们都说,再不疯狂就老啦!
但是疯狂之后,Amy和老公离了婚,被女儿指责不负责任,丢了工作,糟糕透顶!
但是,故事要是这样发展就太没劲了,真正的高潮是后面的惊天大逆袭!
难道身为母亲,就不能对这个要求苛刻的世界大声说“fuck”了么?
那个每天忙的团团转,却总是被人指责“还不够好”的女人,不是那个更应该大声说fuck的人么?
整个故事就是满屏污笑话,
噼里啪啦的笑点无比密集,炸的你屁滚尿流,
节奏快的还让你在哭哭笑笑中回不过神,
虽然故事略显俗套,但是没有槽点全程开挂的故事,也让全片瑕不掩瑜!
毕竟导演是曾经拍过《宿醉》这种优质喜剧的托德·菲利普斯!
母亲是一种什么生物,是战斗力爆表,永不言弃的女超人!
人们谈起母亲,就觉得她们是坚强的活体代言人!
就算做不到无坚不摧,至少不能轻易流泪!
把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仿佛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她们除了是母亲之外,她们也只是普通的、平凡的、需要被关爱、需要被关注,偶尔会感伤,偶尔也需要自由的,普普通通的,人!
面对孩子们的青春期和怪脾气,她们也是第一次做妈妈!
在时时刻刻要努力做一个好妈妈这件事上,她们真的已经拼尽全力了,但是一个360度无死角的好妈妈,这事,真的没人能做到!
她也许做到了好妈妈,就不是个好员工!
也许能做到一个好员工,又不是一个好妻子!
我们很辛苦,尽管自己的小孩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毫无自豪之处,但是我们很爱很爱自己的小孩,愿意为他们做任何事,觉得他们对自己来说就是礼物,这就是妈妈的伟大之处,不是吗?
《坏妈妈》之所以能成为票房黑马,绝对不单单是因为那些让人笑的屁滚尿流的喜剧因素,更多的是关于“妈妈群体”的深度关注,和一种令人感同身受的解读!
哦对了,忘记说,电影最好的部分其实是在全片结束之后,最后的那个彩蛋,绝对是最值得看的彩蛋,没有之一!
艾咪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有美好的婚姻家庭、品学兼优的孩子,还有稳定的工作,生活看似完美无瑕。
她总是把家庭放在第一位,但要维持美好的家庭生活令她备感压力,幼稚的丈夫和挑剔的孩子,她早已受够每天不断为家庭操劳付出;还有工作的主管更让她耗尽精力,元气大伤;还得被其他妈妈们欺压,精神濒临崩溃。
忍无可忍的她决定断开家庭、抛夫弃子,揪她两名人妻闺蜜一起摆脱家庭,展开一场“醉后”之旅,狂欢整夜,不醉不归,享受睽违已久的放荡生活。
放纵快活、狂欢畅饮享受婚后丧失的自由,但这场冒险之旅却极度失控。
看过之后反思:我们是不是也像影片中女主角的孩子一样,对妈妈的付出太过于习惯,以至于认为她为我们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而不懂体会妈妈的难处,也不会体谅她。
一旦女人升级为母亲,就几乎想要用所有的爱来包裹孩子,不但占据了自己的所有时间,也因事无巨细的照顾反而让孩子们产生了极大的不满,自己忙的要死苦不堪言不说,还没有人能够体会到自己的良苦用心,就在这种母爱催生下的忙碌之中,能够换来孩子们的感激的话语,那就仿佛置身天堂一般的无比喜悦。
电影就是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以米拉.库妮丝为典型代表的全能妈妈,是如何为我们展现出她对于孩子在教育上做出的改变。
而且这个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来了社会现状,让女性在工作与生活上的各种不公平的遭遇表现出来,而且最有意思的是,同时身为母亲的其他家长,在自己找不到心理慰藉的同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选择用特殊权利来欺压别人,从而满足自己内心失落的不平衡,不得不说这种情况几乎比比皆是。
电影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制造出来了一个追求公平、正义、放松的这样一个环境,不但痛快淋漓的宣泄出作为孩子母亲内心的各种负面情绪,也为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让孩子与母亲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轻松愉快做出了改变,当所有的妈妈都站出来为自己不公平且忙碌烦躁的生活想办法的时候,这才发现原来追求自己的美好幸福生活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只要撇开自己心中的执念,了解孩子究竟想要什么,不在固执的把自己当成孩子的附庸,追逐自己的个人生活,你会发现,原来世界竟然如此美丽。
当然,故事并不仅仅局限在了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个人生活问题与感情问题都是电影的切入点,全方位的展示出来了身为一个女性除了孩子教育问题以外,所有面临的实际困境与感情困境,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不只是单纯的聚集在某一个问题上,这样才能带给我们最真实的感受,也引导着我们朝电影所描述的问题上去想去思考,因为电影中的问题,也是我们现实中的问题。
就是因为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让这部限制级喜剧显得十分好看,尤其是对于感情的处理上,直截了当的将独立女性的那种简单直接表达出来,一点都不遮遮掩掩扭扭捏捏,看似有些放纵,但没有这样更让人感觉轻松自然的了。
电影中也为我们展现出这样一副场景,就是为了争夺选票而进行的两场派对的对比,一个是光鲜亮丽,高档优雅的上流社会的聚会,伴随着优美的古典音乐,大家都举止得体谈吐优雅,努力地保持着自己的完美形象,而且还有社会名流的参与,更将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展现出来;而另外一个聚会则不是这个样子,粗狂的音乐,喝不完的劣质酒,可以放纵自由的舞动自己的腰肢,不会介意别人任何不文明的举动,你可以大声欢笑大吐苦水,更可以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完全享受无所顾忌的快乐。
我想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参加后面这个派对,因为对于我们来说,参加派对是为了放松自己的,而不是为了交际关系故意装出自己不喜欢的样子,轻松自由才是我们喜欢的,而我们大多数时间都会装作我们不喜欢的样子。
这部以女性视角为主线的电影,展现出来了现实生活中作为母亲的女人们的尴尬处境,她们努力工作,还要尽心尽力的照顾孩子,操持家务,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开不完的家长会,即便是像电影中克里斯蒂娜.贝尔扮演的全职母亲那样,也是忙于照顾小孩子而没有自己的一点时间,而且还要遭受来自男人们的抱怨与不满。
虽然电影中的她在表演上显得十分刻意,完全没有她以往的那种独立自主,坚强勇敢的性格,而且她所演绎的母亲也似乎有着和她完全不相称的感觉,但依然不妨碍电影中由她所代表的那一类母亲,所面临的困境与压力。
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所谓的好妈妈与坏妈妈的区别,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所认为的好妈妈向我们所认为的坏妈妈形象转变,这种转变是明显的直接的,同时也带出来了真正对母亲问题上存在的那种心理问题,是我们过度的在保护自己的孩子,也过度的在给予别人我们所认为好的事情,而从来没有想过这些做法到底对不对应不应该?
孩子们需要独立自主的空间,我们也需要独立自主的空间,在过度干预孩子空间的同时也消磨掉了自己的那一份空间,让自己的生活从而变得一团糟。
作为一个母亲如何做回自己真的很重要,有了孩子以后渐渐地将自己迷失在了生活中,再也找不到原来只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生活,这既痛苦又折磨,电影就是展现出来了这养的三个妈妈的生活,不过幸运的是她们已经找到了自我转变的方法,也重新找到了另外一种幸福生活的方式,不再像以前那样的管家婆一样的生活,而是重新变成了独立女性去引导家庭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虽然米拉.库妮丝与克里斯蒂娜.贝尔不怎么像一个母亲的样子,但丝毫不妨碍电影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有趣的故事,作为一个大团圆结局的电影,电影当中的他们都找到了一个正确的人生轨道,只是现实生活并不是像电影中那样会有一个大团圆结局,我们的生活仍然在煎熬与苦难中进行,想要成为电影中那样似乎永远都不可能,也许我们也应该解放自己,重新找回一下自我的感觉,哪怕是一天也好,不被孩子与工作所累,肆意的放纵与狂欢,发泄心中那些日益积深的哀怨,重新用一种光彩照人的形象示人。
还算不错的一部电影,很值得一看。
We just wanna be ordinary. 时不时就需要松一松弦。
很搞笑的女权主义电影 三个主演也各有千秋 性格迥异
not that bad~这种一看开场就能猜到结局的片子在周五晚上加完班看看还挺有意思的,里面也是各种污啊!
kiki竟然不离!?
中规中矩的轻喜剧。
逼飞奶炸。软惊天。这字幕组绝了。三个女人一台戏啊。用帽衫来比喻包皮也是绝了。
三点五颗星。华谊在好莱坞越投越顺了嘛
现在好需要一些喜剧爽片 (mother Hahn adopt me🥹🥹💞💞🌋🌋
浪费时间的烂片
合格的喜剧,包皮那点笑抽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女性污言秽语却还不有趣,作为喜剧片还挺失败的。
标标准准喜剧片 其实两个女配角很出彩 可惜被女主盖了风头 总之 华谊兄弟的这次投资不错哟
程式化
要不是米拉库尼斯连看的兴趣都没有。或许这不好,也在意料之中
屌丝妈妈
这一通西方价值观无脑输出……
亲妈上阵是唯一的亮点。
很有共鸣,好笑又感人,真是一边笑一边哭.全场至少两次掌声且观众反映热烈,男观众笑的比女观众还厉害!影片虽然也有耍酒疯的地方就像是校园青春片只是角色都换成母亲,但台词写得太好,还有用很多影视剧隐喻,比如game of throne提到很多次,比喻作母亲是12 years a slave,很贴切.
后面开始选举之后就俗套了,但是细节方面还蛮可爱的。结构失衡,收尾有点太随意。
真是不好看,撑得住场的演技也就1-2人,群戏更是看得让人尴尬。女主是因为便宜才拿到这个角色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