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爷爷,但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幸福小杰的眉眼太像过去认识的某个人我想要写一些给自己的东西有时候坐在电脑前面,很多东西会写不出来,也许没有纸笔的质感,思绪也会这样被打断小美有一次出逃,和那个互相很懂的男孩子一起,虽然最后像碎片一样漫天砸下来,虽然少了一个再见,毕竟所有所得所获,不如一夜的星空而我,也许终其一生也无法拥有这样的放逐,人在成为社会人之后,牵绊太多,束缚太多,同时也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却又害怕孤独像是今晚,不过是一个人的电影而已,我是下了多大的决心,把所有可能的相伴全部斩断,才有一个人的空间在散场之后的影院里把最后的绘本看完,回来的路上,冷风把头发全部吹起来,耳机里面单曲循环着那首《星空》,在操场上望着天空绕着圈,我才觉得真正的自己又回来了其实在眼泪快要掉下来的时候能微笑起来,本身也就是幸福吧关心过一些不关心我的情和景,在意过一些不在意我的人和事,而那个最叛逆的我,已经死在那一次出逃的起点上跟父母吵架,跟身边最好的朋友甩脸色,在泥潭中深陷不可自拔,那时候想,那时候也想,如果你什么都愿意告诉我,如果你真的需要我,就算抛弃全世界,我也会坚定的和你站在一起可是,可是世界上还有一个词,叫“可是”可是,我的一辈子,拿出来已经没有人要了可是,我掏心掏肺,捧在手里一团血肉模糊,已经没有人要了可是,那是负担曾经尖锐的棱角在一次次的跟头里被磨平,心也有了一层厚厚的壳,可是这之前有东西在里面,这之后,里面的想出来,外面的想进去,不可得如果有这样的一个人,你说什么他都会听,你还会把所有的心事藏起来么如果我说,我什么都不在乎,只在乎你的想法如果我说,我什么都不在乎了多渴望有一次青春的叛逃,可以不顾一切的扔下所有牵挂的东西,跟着心一直走最后却发现,那一团血肉模糊,已经不知道丢去哪里了任何事物都会盛极而衰,美到极点,便会颓败下去,所以,宁可在最美的时刻罢手可以为他寂寞长,可以为他点流光,可以为他理残妆此情此景,又是多么相似之后,我醒了,我回来了没有踏上的征程,我从起点的地方,回来了回到家里,和父母温暖的笑着,周末乖乖的去上课,认真整齐的做着笔记和各种习题回到宿舍,和姑娘们一起笑一起闹,早早的睡觉,想要早早的起床,就算逃避,新的一天还是会来回到那个地方,和每一个人打招呼,好像已经一年没有来过的样子,其实离了我,没有什么东西会变化,不可以把自己想得太重要这个时候,之前的自己,才活过来了带着没心没肺的身体,安静的去上课,去看书,去做题,只是在抬头看着窗外的时候,回想起之前的自己,会轻轻的笑把空闲时间排的满满当当的,一周看三场电影,找各种朋友,只是在开心的笑声里。
回想起之前的自己,后悔当时为什么不走得更远是,我做好了一切的准备,我已经站在了起点上,可是步子还没有迈出去,身边的人不见了何必呢硬撑着一个人走,又是何必呢无论是缘来缘离没法懂还是曾同行寒夜雪中,方向没有了,动力没有了,所以我没有一个人去实现两个人的梦想,我回来了那个离经叛道的我,就这样,死在了出发的地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而今天的我,怎么可以允许自己再一次的如此的依赖,在那么相似的一个坑旁边,把自己再扔进去一次事隔多年我终于云淡风轻的面对当年的事,其实我们谁都没有错就算有错,错在我把承诺当承诺,况且有时候,根本就没有承诺是我的感情太重难以承受么情深不寿,强极则辱也许,淡然的去面对所有的事,就不会受伤如果从来没有进到心里,也不会变成一根刺,拔得时候牵心动魄敏感从来都不是什么好事那个反射弧最长的我,才是最开心的我 一切都是一场迷梦,一切都会醒来醒来之前,有多紧,就要抓多紧醒来之后,还是要一个人走下去 可是,如果我真的拥有,只属于我一个人的星空……
疗伤系、治愈系、纯美系、清新系、恋萌系必看。
老了的庾澄庆和刘若英,大了的徐娇,从齐头帘到偏分的明星成长历程必看。
华谊大手笔投出来的雪花、蓝色的大象、恐龙、火车、小兔子折纸动物必看。
桂纶镁的现在,林晖闵的未来,台湾文艺气质青黄接代必看。
曾江爷爷演的好慈祥,好慈祥,好慈祥啊,必看。
名画拼图随片大卖,是一块块碎掉的幸福,还是温馨讲述拼图的由来都必看。
请温柔的对待13岁,唯一长大的好像只有我自己,13岁周边必看。
虽然一切都会过去,但是在放手之前,想要抓多紧,就要抓多紧,请抓紧必看。
一二三,到台湾台湾有个阿里山阿里山,有神木我们明年回大陆据说,这是台湾的一首民谣。
现在的中老年人,很多人小时候都念过。
《星空》进了阿里山,影片也在内地公映,但是,它的故事并没有回到大陆,而是去了预设中的巴黎。
但不得不说,这一年的华语片里头,《星空》的想象力和纯真记忆确实很少见的,尤其是少年少女上阿里山的段落,神奇迷人。
又跟民谣里唱的,一个接一个的台湾导演,他们“回到”了内地市场。
淘金也好、练习也罢,若要等到内地观众真正接受台湾导演的那一天(以票房成功或者热门话题为标志),那还尚需时日。
就像是莫名巧合,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用梵高《星空》当海报,主人公不停穿越,试图寻找理想的黄金时代。
结果,在《星空》这部电影里,导演一直在憋着什么东西,最后果不出其然,主人公还是要回到巴黎,重续那个有点俗套的前缘。
那《星空》是一副怎样的画,狂乱、神秘还是美妙?
画《星空》的时候,梵高在精神病院治疗。
画上的村庄叫圣雷米,他一个人在那。
或许这么说来,《星空》所隐藏的孤独感便出来了。
从一家人拼图到一个人拼图,然后还拼不好——最亮的那块找不到了。
小美显然丢失了某种东西,陷入到成长的孤独中。
如果对应后来的梦,电影主题已经呼之欲出。
在少女的成长时代,她无可依靠,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
在小美的梦里,相比小杰和父母,好像就只有爷爷的存在才是可以碰触的,只有他不会消失。
但事实则是,现实中消失离去的是爷爷。
两组碎掉的拼图,就好似《盗梦空间》的梦境坍塌,不得不说,导演的想法非常棒,情感也铺垫得很到位。
《星空》先是展现了虚伪造作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
三人餐桌,一家人中间都有无形的距离感,正式得有点冷漠,缺乏了传统东方家庭的亲密亲近。
刘若英继续以怨妇形象出现,她不停秀法语、喝红酒、吃西餐,表情放空。
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印象被颠覆了,无比讨厌来着。
后来一想,大概是导演有意为之吧。
要表现这个家令人厌烦,令小美想逃离,那么刘若英饰演的妈妈就是必须出现的。
从听的歌、跳的舞到墙上张挂的画,这个家庭完全西化。
可往深处说,这种西化给人的感觉是肤浅表面,其怪异感让我想起了金知云的《蔷花红莲》,始终有点阴冷恐怖。
不知是否受到了原绘本的影响,林书宇有意无意去营造恐怖气氛,用以来表现少女的成长压抑。
且不说隔着玻璃拍小美的某些段落,再到入山后,两人选择左右两条路,之后迷路,很自然地想到了会不会来段鬼打墙之类。
好在,这种恐怖情绪又很快被冲淡,但又时不时被溜放出来。
当小美遇见小杰,两个同样压抑的孩子,他们必然需要一次突然的出行,逃出家、离开学校。
年轻时候,很多人都会有离家出走的冲动或者欲望,小到去找远方的亲人,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的是去一个陌生地方,遇到了莫不相识的人。
类似的成长烦恼跟困惑,电影里还用了偷东西等段落去表现。
整体说来,《星空》的阿里山段落好于学校段落,学校段落又要好于家庭戏段落。
只是登陆成功后,林书宇还是缺少了一些自己的东西,那些台湾电影特有的东西。
更多时候,《星空》会跟几米绑在一起。
虽有孤单,却还是围绕情调和文艺腔说事。
或许,当林书宇把短片《海巡尖兵》拍成长片,挖掘出自己作品中更黑暗的一面。
我们才会发现,那是他真正想要的东西。
关注《星空》因为林书宇。
当年看《九降风》系列,记住了他和麦曦茵,个人更喜欢麦曦茵女性特有的细腻,但是觉得林书宇前途不可限量,当听说《星空》这个项目时,第一担心是华谊能给于多大支持,现在看来,陈国富给予了一个新导演难以想象的帮助。
对于这样一部片子,我觉得可以放下分析方法,谈谈看片时最直接的情感体验,而我在看片过程中,不停想起一个故事。
当然,这故事是真人真事。
认识个女孩,成天都是一副笑呵呵模样,一次闲谈时她对我们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谈起她13岁那年发生的故事,她讲的时候脸庞沉浸在烛光里,几个朋友都完全听傻了。
因为当一个已经为人母的女人,突然讲起13岁时候故事,瞬间就有一个人把自己掰断开来给你看的错觉,那错觉关于另一个人的疼痛,你可以感同身受。
故事发生在冬天。
女孩,暂且就叫她小白吧。
小白是乌鲁木齐人,在她13岁那年,父母正经历冷战、甚至闹到要离婚的地步,那时的小白,正是心灵最敏感的时候,她说每天回家都怕听到任何一点动静,因为,那恐怕就是父母吵架的开始,她养成了轻手轻脚、轻拿轻放的习惯,尽力不给父母争吵以任何由头。
但是,家里仿佛永远只有两个人,只要三个人在一起,总是免不了一番大战。
让小白最难过是,父母从来没有把责任添加给小白,反而总是在说,跟小白无关,这让她更加难过,因为要是跟她有关的话,她可以改,那样家,就能像以前一样了。
小白班上有个男生,比她大一岁,因为是事业单位的学校,两家的楼离得很近,小白总能在窗户看到男孩家的灯熄灭与否。
父母冷战,经常彻夜不归,小白害怕,养成了永远把家里灯都打开的习惯,就算被父母教训太费电, 也依然一意孤行,直到一个夜晚,家里灯被父母强行关了,小白害怕地躲在床上,却偶然透过窗帘发现,男生房间的灯一直亮着。
慢慢的小白开始注意起来,只要自己在家,男孩房间的灯就会亮着,仿佛陪着她,有了男孩房间的灯,小白也突然觉得安全起来。
偶然的机会,小白因为学校组织表演认识了男孩,两人莫名其妙的就慢慢越来越亲近,变得上下学也一起走了。
小白说,现在她都记不起来,到底是怎么跟男孩就关系越来越亲密了,就算老师当着父母面指责小白早恋,她也无所谓,因为觉得,如果恋爱就是让自己安全起来,那早恋就早恋了,何况还能引起父母关心,但父母忙于彼此分离吵的不可开交,完全没工夫搭理小白。
那时,小白和男孩养成一个习惯,每天晚上,两人都打很久电话,甚至不挂电话,小白要在电话里听着男孩呼吸声,才能入眠,如果对面挂断电话,小白会突然惊醒。
日子就这样时断时续的苟延残喘着。
直到那一年冬天,小白说,乌鲁木齐下了最大一场雪,父母当着小白摊牌了,吵了一架,分别离去。
只剩孤零零的小白,她绝望异常,第一次在深夜找了男孩出来,希望男孩赔自己出去走走。
两人走在路灯下,小白也不哭也不闹,只是静静地说,我爸妈要离婚了,男孩完全不适应这种突发情况,因为两人在一起很少聊起彼此家里得事。
小白哭了,哭得无比伤心,天上飘着鹅毛大雪,万籁俱寂,高挑路灯的光晕下,小白哭得都快昏厥过去了。
男孩才说,我做什么你能好受点。
小白说,能接你胸口给我一下么?
然后,小白就趴在男孩的胸口,耳朵和脸贴在男孩心脏的位置,那有力的心跳声如一剂良药,小白瞬间就不难过了,觉得安全了,即使那是乌鲁木齐凌晨12点、安静的十字马路。
后来,小白每一个最难过的时刻,都是靠着男孩心跳声坚持过来的。
再后来,小白父母在老人主持下还是没有离婚,但家里关系大不如前,小白过了15岁,对于一切也能因对自如了,并且锻炼出了乐观和积极向上的性格,永远像个教科书里开心的女孩子一般。
男孩后没多久就转学了。
他们也永远的失去了联系。
小白那之后再没有谈过恋爱直到结婚,即便不乏追求者,但是她说,再没有找到那么让她有安全感的心跳声,到今天为止,她依然保留着当年的两个习惯,只要在家,房间灯必须全打开,只要她心情不好,就要靠在一个胸膛听着心跳声。
故事讲完了,小白没有自我总结。
到今天,已经更多过去了,我想给小白打个电话,建议她看《星空》,因为,不止她自己,在我们开始长大最需要爱护的时候,都有过那个极端敏感和脆弱的年纪,都有过需要疼爱、呵护的时刻,那个时候遇到的那个人,给我们的不是爱情,更准确说,是爱。
如今,小白已经为人母人妻,我想,她已经不用再害怕黑暗了,因为枕边永远有结实的呼吸声。
《星空》在我看来,所讲述的,就是我们开始成长之初,吐出嫩芽最娇嫩的时刻,最需要爱的时刻的故事,电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看到纯之极致时的自己。
跟这份感动比较起来,什么特效之类的,与我而言在,只是装饰而已。
我想说,这并不是关于小萝莉与小正太的早恋故事,不是青少年校园暴力研究,也不是挑唆少年偷窃或者离家出走的反面教材,更不是家庭问题对于少年成长影响的写实报告。
这部电影的内容是十三岁的孩子所看不懂的。
它的主题,与爱情无关,与成长无关。
或许一个脱胎于稚纯,经历过些许世事颠簸,但棱角尚未打磨殆尽、内心尚存净土的成年人,坐在电影院里,能够体会到电影所想传达的某种普适的审美与共鸣。
这是一场关于每个人的自我的童话。
十三岁是稚嫩美好的年龄。
十三岁的感情是知足的、纯粹的不参杂任何情欲的感情。
梵高莫奈雷诺阿是感情热烈的纯粹艺术家。
艺术是感情纯粹集中的表达。
法国是所有人心目中有关艺术的世外桃源。
爵士乐、红酒和地毯是上等阶级的代名词。
没有蚊虫叮咬的森林,摆满蜡烛的废弃教堂,森林里干净隐蔽的小木屋,平静湖面上的小木船……导演用尽一切手段,布景、环境、室内、室外、音乐、特效,来渲染一种“唯美”的氛围。
一切的一切,都是一种生命中“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故事要建立在这种“美好”之上。
一双幼小的主人公,是观众窝藏在内心身处的自我,是心里那块净土。
那个幼小的自我很容易感动,会在心里感激对窗传来陌生的音乐;那个幼小的自我很敏感,会因模仿关注对象的一举一动而快乐;那个幼小的自我很易怒,会躲在楼上捶打汽油桶宣泄;那个幼小的自我很自尊,会拒绝一切外来的关心;那个幼小的自我也可以很勇敢,会为了想要保护的东西奋不顾身大打出手。
拼图,是幼小内心一种完美主义倾向。
拼图缺失的一块代表着生活出现裂缝,不再完美。
“爷爷”是疼爱和保护幼小自我的意象,爷爷的逝去代表着幼小自我失去了庇护。
需要独自面对外界的风暴。
父母的离异代表着一切成人世界里所要面对的破碎和无奈;而校园比赛以及后来引出的暴力事件代表着来自同辈的竞争和压力。
一个是远虑,一个是近忧。
面对这些,每个人内心那个幼小的自我,首先想到的当然是逃避,而最佳的避难所则是曾经为自己提供庇护的,爷爷的住处——一所远离成人纷争、同辈倾轧的隐世山林中的木屋。
这次逃家的目的只有一个:看星星。
而为什么要“看星星”呢?
因为辽阔的星空会让人觉得自己的烦恼都变小了。
一种自欺的、形而上的思维方式。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以生存。
逃逸,和躲藏。
是在污浊纷扰人世中,保留内心幼小自我的唯一方式。
然而,幼小的自我实在是太羸弱了,以至于一场雨就淋坏了身子,不得不提前结束这场旅程。
这也是暗示着某种纯粹美好事物的脆弱和短暂性。
为什么说与爱情无关?
因为没有性。
只有灯照剪影的一点点浅尝辄止的性暗示。
像甜汤里加的辛辣作料,用以吸引观众。
一双小儿女之间,只能说是,寒冷中相互依偎着取暖的一对小兽。
牵牵手,吻额头。
只是温暖。
为什么说与成长无关?
因为没有拔节。
小姑娘所有的青春只凝结为一句话,请温柔的对待我们。
成长的只会是我们的身体、心智和阅历。
这个幼小的自我,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要么躲藏,要么死亡。
永远不会成长。
这也是为什么我并不喜欢这个结局的原因。
即便桂纶镁如何美丽窈窕,我扔不愿见苍白无辜的小女孩换了面孔。
本来与爱情无关的电影,非要加上一个言情的结局。
最后的相遇,更像是一种狗尾续貂,用以取悦观众的补丁。
为了故事而故事,为了圆满而圆满。
这种“圆满”是通过每一幅拼图缺失来表达的——女孩作为最后缺失的一块,最终回到了男孩的心上。
也暗合了圣经里夏娃是亚当的一根肋骨的一种回归。
缺憾,一直是几米漫画的几大主题之一,他一直企图用一种完美的方式来诉说不完美的存在,好让这种教化看起来不那么残忍。
成人童话,应该是。
整场电影下来,两个小时,就好像跟着小女孩坐着火车到星空减遨游一番,完成了一场舒适的心理按摩。
我只记住了一句话:虽然,一切都会过去,在放手之前,想要抓多紧,就抓多紧。
这次遁逃,那么美,美的让人无法释怀。
这部电影汇集了所有十三岁的我喜欢的元素,朦胧唯美的故事线,青梅竹马的伙伴,偶像明星的主题曲,考究的画面转帧。
电影里的小女孩,都像极了我从小一起长大的堂妹,尖尖的下巴颔,清丽干净的脸蛋。
她的家庭,装潢消费、梵高莫奈,优渥的生活,精致的器物,优雅时尚的父母。
甚至刘若英举着红酒坐在桌前的端庄举止都像极了年轻美丽的婶婶。
是的,蔓延了整个童年的向往、艳羡,关于幸福的幼稚定义,都在这部电影里。
但我只给了它四颗星。
因为我不再是十三岁,不再憧憬羡慕那样的生活。
因为我觉得这部电影缺少一种优秀电影所具备的精神内核,一种对现实的关怀。
电影只做出了一种形而上学的陈述,并没有探讨女孩的成长问题,没有解决幼小自我的生存问题:是任其死亡还是建立起强大的外壳将其深锁?
纯善敏感的自我与风雨交加的外界之间的冲突,绝对不是一场遁逃就可以一劳永逸解决的矛盾。
就像是,灯亮了,散场了,不管在电影院再坐多久,观众们还是要回到现实中去。
电影够美,但不够真。
所以离开的一刻,愈发显得残忍。
你上一次抬头仰望星空,是什么时候?
那灿若心事的满天星斗,又会让你想起谁?
是曾经的曾经,那个令你怦然心动的初恋,还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年少时候的情事总是令人难以忘怀。
这部电影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个弥漫着淡淡忧伤,同时又温情脉脉的初恋故事。
徐娇和林晖闵这对小儿女在镜头前隐忍地悲伤,静静地流泪,肆意地奔跑,尽情地欢笑,展现了他们既忧伤又明媚的无邪青春。
是不是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
是不是成人的世界如少了一块的拼图画一样,纵是再美,也总有残缺?
关于成长,关于人生,关于爱,在小美的心里,有太多太多的疑问。
即便是提问小杰:“你觉得两个人之间的爱会消失吗?
”得到对方肯定答复时,她心里其实也并没有最终的答案。
其实,这一切,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可惜年少时候,我们和小美一样,并不懂这些。
而当我们懂得的时候,我们已不再年少。
要知道,你不是小美,我不是小杰,不管从前有过怎样相濡与沫的真挚情谊,刻骨铭心的共同经历,一旦离别,很可能,就是永别。
曾经的一切,就如那一夜的星光,无论多么灿烂深邃,也终只能在记忆的夜空里寂寞闪烁。
所以,若曾爱,请深爱。
說實話,我喜歡劉若英,喜歡幾米,喜歡桂綸鎂,所以對這部電影期待了很久。
香港亞洲電影節的時候,沒能搶到《星空》的票還很沮喪。
當然,除了有我喜歡的演員之外,電影的宣傳文案也是吸引我的重要因素。
電影簡介里寫著“這是一部聽得見心跳的電影”,“看完這部電影,你將想起曾經也有那樣一個人,讓你不顧一切地產生驚人的能量,無論如何,要和他一起去冒險,看看這世界的美好”⋯⋯這些話讓我在film editing的課上思緒一直徘徊在回憶里。
但是,事實證明這是一部完全無法讓人入戲的電影,相當失望。
跟我同去的朋友看到一半忍無可忍提前離場了,而我堅持看完的原因只有一個:如果我沒有把電影看完就來評價的話顯得太不客觀了。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有非常明顯的技術問題,不過這個問題我稍後再說,因為我知道大多數觀眾是不會去關注電影的技術的,大家關注的更多的是劇情,那我就先來說一下劇情好了。
作為一部改編自幾米漫畫的電影,故事原本應該是一個優勢。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正因為原著是以漫畫的形式呈現的,而漫畫和電影的媒介特質差別太大了,因此如果改編不好的話,故事就會走入另一個極端——矫揉造作不自然。
首先,台词真的非常糟糕,这不是生活中两个活生生的“人类”之间会出现的对话,太书面,太刻意了,导演急着想把那些带有人生哲理的话语告诉观众,但是他忘记了,电影最大的特质存在于视觉元素,用我的Film Production课的老师的话说,如果一部电影关掉画面以后丝毫不影响观众理解的话,那就没有必要拍成一部电影了,那就是一个广播剧。
这就是《星空》的最大软肋,影片的主旨不是灌输的,而是借着情节的发展让观众自己去体会的。
影片一开始便出现了那句点题的旁白:当你寂寞的时候,只要仰望星空,世界就会变得好大好大。
那么,我想问一句:然后呢?
我承认这句话本身很有feel,但是影片却没有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仰望星空可以让世界变得好大好大。
其次,电影尽管改变自漫画,有点魔幻超现实主义的意思,但片中人物的每一个行动都应该符合逻辑吧。
什么叫符合逻辑?
简单地说就是A推出B,B推出C,C推出D⋯⋯以此类推。
这样才能让整部电影看起来流畅自然。
导演林书宇,同时作为编剧,他始终扮演着上帝之手的角色。
他希望主角做甚麼,因此,情節安排相當隨意,整體顯得鬆散不緊湊,即便觀眾遲到了或是中途睡著了,都不至於影響其對故事的理解。
再次,我表示兩個小朋友的演技實在太稚嫩了。
徐嬌表演太用力,極盡誇張之能事,這暴露了她其實根本不了解小美這個角色的內心世界。
小潔則是另一個極端,一味地扮酷,樣子太欠抽了⋯⋯兩個主角的對手戲顯得生硬乾澀,完全沒有表現出兩個來自破碎家庭的小孩只見的惺惺相惜,又談何給彼此勇氣和力量去面對這個不怎麼完美的世界呢?
而劉若英、庾澄慶和桂綸鎂又完全沒有發揮的空間。
一部電影最重要的是戲好,戲不好,一味地追求技術,難免淪為形式主義。
我個人認為“導演”之所以叫“導演”,是因為導演最重要的職責是指導演員演戲。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裡面的所有演員都沒有在認真演戲,如果連演員都是跳脫在故事之外的,觀眾要如何入戲?
好了,講完劇情講技術好了。
簡單地說一下,說多了說細緻了也沒有任何意義,豆瓣畢竟不是適合進行學術博弈的平台,我知道在這裡大家講究的都是feeling,甚至有人說技術甚麼的都是浮雲,feeling才是最重要的。
對此,我百分之一百地不認同,但是我也無意去爭論,畢竟如果隨便哪個觀眾都能把技術細節揪出來,就不存在專業的電影從業者了。
在吐槽以前,先說一下我認為該片也並非一無是處,起碼收音和美術很出色的。
杜篤之不愧是侯孝賢的御用,水準相當穩定。
美術組整個還原了幾米漫畫的氛圍,相當出色。
但是,攝影和燈光就太有問題了。
首先最基本的,居然多處出現out focus的情況,對於一部上院線的電影,這怎麼可以接受!!
其次,光圈開太大了(這是幾乎所有台灣小清新電影的通病),景深根本沒必要那麼淺,深焦鏡頭反而可以做更多調度上的變化。
再次是廣角畸變的問題,幾乎所有室內戲都有這個問題——畫面邊緣出現球面變形。
我不知道是不是導演追求的就是這種效果,如果是的話,我表示無語。
還有就是燈光的問題。
燈光根本就是在醜化演員,庾澄慶的所有畫面都非常難看,光很硬,臉上的明暗對比相當強烈,而且陰影部分把演員的五官缺點都放大了,甚至小美和小傑在樹林里的那一段太有恐怖片的氛圍了⋯⋯剪輯是我最不能忍的地方,以至於在我無意識的情況下我在電影院裡對該片的剪輯暴了粗口。
剪輯非常地跳,連最基本的motion continuum都沒有做到,幾乎所有的動作剪輯點都是不對的。
除此之外,音樂的入點和出點也沒有掌握好,頗有靠音樂就剪輯的嫌疑。
拼圖是電影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道具,從一定程度上說也是貫穿始終的意向。
但是,我想說的是拍電影不是拼拼圖。
不是說把一個一個零碎的情節片拼在一起就能構成完整的敘事。
電影的每個場景都是彼此聯繫,彼此推動的,否則電影便淪為了生活,談何藝術的再創造?
我想,對於林書宇導演來說,他也丟失了一塊很重要的拼圖。
除了眼泪,就是沉默。
阴郁的童年,害怕看到父母争吵,害怕周末。
一个人被关在屋子里,漫无目的不知道做什么好,想着想着就又流下了眼泪。
我的童年不快乐,连一个可以把自己藏匿起来的森林小屋亦没有。
可是不管你是快乐或是不快乐,成人世界的伤痛都会从门缝指尖传递过来,加注到你身上。
拥有没心没肺童年的孩子,不会懂电影里那些支离破碎的隐晦片段。
大人们活的不开心,我该怎么办?
对爱情与婚姻,未来我该心存侥幸的期望吗?
同龄人无法理解你的孤独,更看不到你时刻准备叛逃出这里的心情,我该怎么办?
十几岁,正是一个孩子对大人世界的怀疑与否定,最容易濒临破碎的年龄。
在那一年的夏天,她的星空永恒失去了那颗最亮的心,她以为它再也不会出现了。
后来,她看到了他背上的那道疤痕。
不管大人或者小孩,他们对自我人生的释怀,总是因为看到了更苦难的同类。
因为了解人世更悲苦残忍的一面,所以开始懂得宽容与体谅。
老人说,每个人都有一颗属于自己的星星,它会跟你眨眼,它会跟你说话。
于是,他就出现了。
比她更阴郁,更孤绝、更冷漠,更不关心周遭,只会和她一起笑,只会关心她,只会陪伴她。
尽管这段旅程是短暂的,却已经是足够明亮。
导演很用力。
一个成年导演试图去捕捉孩子眼睛里看到的世界,那些欲言又止,那些看不懂的大人们的爱情,那些浅显妒忌和暴力。
当这些破碎的片段散乱在一个孩子的头脑里时,她最后拼出的是什么,会决定她最后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的人拼出对全世界的不信任与自我毁灭,有的人拼出一个腹黑并且肆意伤害他人不会觉得对不起的自己。
只有幸运的那一个,才可以遇到点亮自己的那颗星。
几米的漫画有一个特质,他总试图用一种漫不经心的手法和腔调,带你进入一个看似多彩的世界,却用一种冷眼旁观的智慧瞬间击中你暗藏已久的伤痕。
或许你以为你忘记了,然而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努力了多久,才赶跑那些噩梦,才能假装平安和顺的活的像个大人。
导演说,他忍不住想拍一个happy ending。
因为活着已经辛苦,怎忍心连童话都不给一个开心的结尾。
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那颗星。
其实,不管我们活到多老,那个孩子般的自己都藏在心里,至死相随着。
火车上,小美乘着火车漫游在她的星空中时,小杰是睡着的。
草地上,小杰抬头望着头顶璀璨的星空时,生病的小美在他的背上睡着了。
他们谁也没有看到对方的星空。
那片只要抬头就能看见的天空,其实只属于一个人,只属于自己。
所以呢?
难道我没有走进你的心中,而你也没有走进我的心中吗?
不是的。
只是我的星空藏在我的心里,我无法将它拿出来给你看,无法告诉你爷爷的离开所带给我的打击,无法告诉你破碎的家庭对我的意义,无法告诉那片遗失的拼图带给我的失落。
你,也一样吧?
你告诉我你的故事,我也只能静静的听着,听着时光在你的话语中流逝,听着你的眼泪打在你的星空中。
即使再难过,再心痛,我也只能静静的听,因为我无法回去陪你度过那段难过的日子。
我只是你生命中的一个客人,来过,陪你走过13岁那年的春末夏初,然后匆匆离开。
你,也一样吧?
谢谢你曾经在那段最难过的日子里陪我。
即使你走了,即使我很难过,即使我的星空依旧寂寞……但是谢谢你,给我带来了永生难忘的珍贵回忆。
谢谢你,我仍会走下去。
当拼图变得完整,它缺少的是一点遗憾。
看《星空》前,我想到一部影片,叫做《情定日落桥》。
关于表现小朋友之间淡淡爱慕的影片并不多,而《情定日落桥》无疑是这些少数中翘楚。
我至今也难以忘记影片中的两个小主人公坐着小船,经过日落桥底,在夕阳下接吻的那一幕——这是到目前为止,我看过荧幕上最美丽的接吻,没有之一。
我希望,《星空》会是华语版的《情定日落桥》,希望徐娇会在她最花季的年龄,在荧幕上留下最美丽最纯洁的一吻。
但看完电影后才发现,《星空》不是一部华语版《情定日落桥》,中国人的内敛使这部讲述少男少女初恋的影片显得更加含蓄。
但,我仍然喜欢《星空》。
看过几米的原著的观众可以发现,荧幕上的《星空》和原著相比,已做了相当大胆的改编,少男少女的孤独感,在荧幕上表现得比原著更为彻底,可以说,电影版《星空》更像一部青春爱情片。
由于我本身不是几米粉丝,因此对于影片中的诸多改编,几乎都在我可以接受的范围,虽然电影没有我想象的洒脱,却有我意想不到的美丽。
坦白说,如果用同样的手法,甚至同样俗套的桥段来拍摄一部成年人的爱情故事,我会拍案怒骂。
然而《星空》好就好在,就是用了那一套我们可能认为烂俗的桥段来讲故事,依然可以将男女主角之间若即若离的感觉、以及淡淡的忧伤感舒展得淋漓尽致。
尽管《星空》不像《情定日落桥》那般热情奔放——虽然两片都涉及到了“私奔”,但后者则是用一种极度张扬的手法来表现奔放的爱情,两人牵手奔跑于大街小巷中的桥段让人难忘——,但反而是这种极其安静的相互依赖,使这部影片在情感的传递上,没有出现一丝不和谐的感觉,这让这部影片宛如一部长篇纯爱MV,处处都是美到让人窒息的画面,加上那动听的音乐,会时不时触动观众心中那根最单纯的琴弦——火车飞天的那一幕,更是全片最美轮美奂的景色——。
因此,观看《星空》对我而言,是一次非常愉悦的旅行,在这个讲究快节奏,讲究剪辑凌厉,讲究剧情曲折的华语影坛里,《星空》的舒缓让人有沉浸到画面里尽情享受的冲动。
而这种十足的小清醒的风格,也只有台湾人可以可以拿捏得如此准确,换句话说,《星空》也只有台湾人能拍得出来。
徐娇的幸运的。
她在自己最美丽的年龄,拍了一部可以永远留下她最美丽身影的电影。
不管日后对《星空》的评价如何,这部电影都应该成为这种类型片的代表作;不管徐娇日后出落成如何,《星空》都应该是一部真正属于她的电影。
毕竟,自《长江七号》之后,这个曾经的假小子,终于可以在一部颇具重量的影片中,真正演了一回真实的自己。
尽管不少网友对最后的一段独白不大满意,但却恰恰是那段独白让我的眼眶湿润。
看着那一段段回忆般的画面,耳边回荡着徐娇平淡清脆的女声,难免不会让自己生起对自己那已逝去青春的无限回忆,希望自己会再次回到那个“年少无知”的年代,或在雨中、或在林荫……去抓紧那些从指间漏去的青春,而这种感觉,就是我在看《蓝色大门》时也不曾有的。
如果不是最后成年后巴黎偶遇的桥段,对我而言,《星空》不仅有了一个完美的开头,也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尾。
你还记得吗?那年夏天最灿烂最寂寞的星空~~
很喜欢 最后出场的桂纶镁
看得我好感动啊啊啊啊。。。真美好~~
除了编剧和原创外,其他人都可以拿满分,但这又有什么用
如果心灵深处的某种东西可以与之分享,,,
最让我感同身受的,不是初恋,不是青春期,不是星空的梦幻和美丽,而是“你有在听我说话吗”的怯怯的质询
原以为会是和第36个故事一样的蛋逼小清新 倒是比预想得好很多 只能说雷光夏也没能救起第36个故事 World's End Girlfriend救了星空
很一般~
一..........般..............................
没有想象中好看,但小清新的电影还是可看的~
不行,不伦不类,这个不太好看,就这样。。作为成人片太幼稚、作为儿童片太矫情、作为商业片又硬往文艺的路子上靠、作为文艺片又明显没有那个气质。。囧!!
年前要学会弹这首歌
美轮美奂又暧昧温暖的摄影,以及带着淡淡忧伤的真挚的故事,发生在一座最美丽的城市。台湾姑娘算是亚洲姑娘最值得娶的啦。
看似《天使爱美丽》,但又没那么浪漫;看似《质数的孤独》,结局却发现只是幻觉;虽然有着台湾文艺小清新的味道,但总让人觉得矫情。
改编的很大胆,很唯美很纯净。
各种小言经典桥段低龄版;周宇杰同学你真是忠犬;拼图崩坏让我想起了sola
我买了这拼图
没看过几米的星空 没有先入为主(有,也是林导之前的#九降风#) 坐定开映起 之前的各种曲折都变成了好事多磨的序曲了 那些梦幻的颜色 那些熟悉的情景 不自覺的会心的笑 不及防落在仍上扬的嘴角的眼泪 正式公映以后我一定会再去看
烂片
青春无限, 林晖闵好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