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个电影值得每个人看,那些关于正义,宗教,信仰,信任,爱与被爱,在这部电影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有些人有些事,那些困惑的,想不通的,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觉得现在能看开放下了。
印度电影最高级的地方是敢于触碰敏感题材,拥有宽广博大的价值观,它告诉人们最普世的价值观是爱与善,在它们面前所谓国界,民族,宗教其实都不重要,世上没有不能被放下的偏见与仇恨。
一部为了煽情而煽情的电影。
情节不符合逻辑,立意也并不立足现实。
第一,小萝莉为什么要偷警察手铐没有交代清楚,纯属恶作剧觉得好玩吗,他大叔印度人的身份被警察发现什么后果,阿希达小姑娘不是最清楚吗?
还是导演仅仅为了制造矛盾冲突而故意制造这个情节呢,小姑娘偷手铐-警察询问-神猴叔信奉的宗教不能撒谎,所以全部交待出自己没有护照,从边境得到许可过来的事实-这才引发被怀疑印度间谍。
第二,别人边境叔叔那么同情你放你过去,就算你不撒谎也可以选择性的只说一部分事实,这样子出卖一个帮助你的人合适吗。
在被边境部队发现的时候也是,边境大哥都暗示自己离开十分钟了,你可以偷偷过去了,否则回来开枪蹦了你,但是我们神猴叔一定要得到口头的允许才走。
如果那个大哥没有心软,直接抓起来拷问,关一个三五年怎么办。
当然电影有主角光环嘛,所以就是边境警察为这种执着的精神感动允许神猴叔走了。
估计如果知道神猴叔一遇到警察盘问就轻松供出事实,内心应该会无数只草泥马奔腾而过吧。
不过想到神猴叔轻松供出那几条地道和帮他偷渡的人,也就见怪不怪了。
断人钱财杀人父母啊,大叔,那些偷渡的是什么牛鬼神蛇啊,你轻松供出不怕别人报复啊。
有信仰是好的,但是有信仰也要立足现实啊,真心不赞同那些说印度是一个有伟大宗教信仰的国家。
因为什么原因印度在历史上被征服过无数次,在历史上一直在打酱油,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宗教呀,有兴趣的自己去了解下印度的历史。
然而印度依旧选择用这种宗教外衣包装着爱与宽容去麻痹自己,欺骗他人。
看海报以为又是一个超能大叔拯救小萝莉的故事,结果真是一部比《天将雄师》还主旋律的电影,三观正到以为成龙附体。
大叔配萝莉,干活不觉累,比如冉阿让与珂赛特,比如里昂与玛蒂尔达,比如本片的猴神与穆妮。
只有恶搞才能拍出喜剧?
只有露点才能吸引眼球?
我们总在斥责广电总局的剪刀手(截止今天,你懂的),这真的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桎梏吗?
《小鞋子》、《一次别离》、《三傻》、《我滴个神》,伊朗和印度电影的存在证明了某些镣铐永远不可能真正阻碍优秀电影的诞生,审核制度不过是卢瑟的借口。
随时随地的歌舞表演、动辄120min+的时长、上下部播放的传统是印度电影的一大特色,据说是为了照顾那些没钱经常看电影的印度贫民,对他们来说,看一次电影就是一次狂欢,一定要值回票价。
猴神的出场就在一片歌舞中,结果被走失的小萝莉一眼相中,谁让你那么爱现,还边唱边教人自拍。
老爸想把他培养成文韬武略的奇才,结果猴神二十岁才上高中,高中毕业考试考了十一次才通过,没有正当职业,唯一的优点就是虔诚的信仰印度教。
有信仰的人是最幸福的,因为有了信仰便会心存敬畏,从而也会有所底线;因为信仰是指路的明灯,可以让我们不再彷徨;因为信仰可以让我们无所畏惧。
这是一部三观正到爆的主旋律电影,很俗气,很温暖,因为有些东西对人类来说是相通的。
不管你是印度人还是巴基斯坦人,不管你是朝鲜人还是韩国人,不管你是大陆人还是台湾人。
就像影片结尾警官对士兵的问话:“如果这个人送回家的是你的孩子,你还会阻止吗?
”当然,巴基斯坦、印度问题,巴勒斯坦、以色列问题,以及诸如此类的民族宗教冲突,不可能像电影般美好,就让电影保留住一些理想国吧。
对了,六岁的小萝莉太萌了,孩子的可爱在于她的纯真,每个年龄应该有每个年龄的美,这比那些少年老成的小大人好太多了。
之前在宿舍看完的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就泪奔了,真的特别感人,也在这里推荐给大家看这部电影。
在一场激烈的印巴板球比赛中,一个女孩儿在巴基斯坦呱呱落地,母亲按场上一位球星的名字给女孩儿起名叫沙希达哈尔莎莉·马尔霍特拉。
时间如梭,转眼沙希达已经六岁了,可仍然不会讲话,心急如焚的母亲带着她去印度德里的大清真封朝圣祈愿。
在乘火车返回巴基斯坦的途中,小沙希达在母亲沉睡之时下了火车,随着火车隆隆起动,母女两人就这样活生生生地被分隔在国境两端,虽近在眼前,可又不啻远在天边。
这是电影的开头,由一位母亲开始,很能引起共鸣。
这部电影一开始就预言了,小姑娘最终一定会回到她自己的国家,并且将带来一个新的国家的和平。
虽然不知道这样一个国家是否能真正实现和平,但导演的意图无疑是非常动人的。
这部影片最值得反思的就是宗教战争,当大叔独自一人带着小女孩跨越边境却遭到拒绝的时候,看见的是战争宗教矛盾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还有一位重要的人物就是记者,记者把整个事件记录下来,并真实地反映给了全国各地的人们,这一事件也让所有人潸然泪下。
而在爱情上一路坎坷的大叔最终也因为自己的善良收获了幸福。
该片虔诚的印度教徒甚至是一个顽固的婆罗门,最终接纳了虔诚的伊斯兰教徒,而伊斯兰世界的人民也以同样的热情和爱回馈了善良的印度人。
如果主角不是那么固执到甚至有点愚蠢的人,这样的接纳和回馈都不像现在所呈现的这样让人动容。
正因为他的固执,正因为他毫无保留地坦诚自己印度教的身份,才让这种接纳更有意义。
这部印度电影还有着独特的风格。
说艺术的野心,它的高度超越了政治、宗教的分野,甚至创造出了《西游记》里孙大圣一般的宿命感和英雄形象。
按接地气的说法,它也晒出了男神鲜肉和萝莉萌颜,讲出了印度啼笑皆非的社会现象,让感同身受的观众会心一笑,由衷一叹。
还值得一看的就是小萝莉,真的是很漂亮的一个小女孩,推荐给所有人。
涉及剧透。
这部电影和三傻一样是被名字拖了后腿的电影,导演把阶层、价值观、宗教、国家之间的矛盾关系处理得很好。
这部影片像绝大多数影片一样,有全民歌舞片段,猴神跳舞的时候整个人都在发光。
猴神大叔善良正直,一根筋,他是虔诚的信徒,但对小女孩纯的爱帮助他破除了信仰之间的壁垒。
他从妓院救出小女孩,眼眶含泪,一手干翻一个的时候,太帅了。
他和女友的相处看得出来,他正直得有些傻气,在偷渡者帮助下边界,又因为信仰不愿说谎,冒着被枪毙的风险和保卫队“沟通”,老实人果然吃了拳头。
后半段躲避警察追捕,入狱,舆论施压,逼他承认间谍身份,剧情惊险一气呵成。
在社会阶级压迫下,底层往往不得已做出妥协,庆幸猴神遇到了同样正直的人。
警察瞒着上级放了他,那位记者帮他报道事情真相,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
“清真寺欢迎所有人”信仰是平等的,自由的。
这世界上有很多歧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或者宗教歧视。
正如电影里两个国家之间互相对立,给对方打上丑恶仇恨的烙印,这种矛盾会更加明显。
这种矛盾需要时间慢慢化解。
故事的最后是美好的结局,两国人民聚集边界互送男主回国。
“以后要再来,办张签证过来”“一定”
搬家前最后一夜,突然停电,插着充电宝看完一部近三小时的神电影,名字一如既往的烂,但完爆前面火那个外星人pk地球醉汉。
1.应情应景的印度洗脑歌曲舞蹈,好听好看。
2.巴基斯坦萌萝莉和印度奶爸大叔完美搭配。
3.寻亲主题贯穿始终,少凄苦多温情不累人。
4.宗教以及国家冲突印度电影能升华到破题。
5.冰冷现实和国情下的浪漫主义是真的浪漫。
6.散播仇恨如顺流而下,传播爱需要大本事。
7.结局半小时耶稣受难记神迹出现令人泪奔。
8.摸爬滚打仍褒赤子之心契合核心价值体系。
希望广电总局及相关影视制作单位观摩思考,咋还给阿三超了,老娱乐至死是时候谈谈真善美爱了。
最后向罗摩神保证,这电影能给人带来幸福的观影体验。
阿米尔·汗曾这样评价《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这部电影应该永远不下映,我还要再看至少十遍。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导演萨尔曼·汗是阿米尔·汗的好友,正是看到米叔的电影在中国受欢迎,才决定把《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带到中国。
豆瓣8.6分,好于96%的喜剧片,好于92%的剧情片。
电影讲述的印度男人帕万帮助巴基斯坦哑女沙希达与父母重聚的故事。
这一路是历经坎坷,千辛万苦,但是帕万至始至终也没有放弃让沙希达与家人团聚的心愿。
萝莉和大叔是电影里常见的搭配,比如《这个杀手不太冷》《孤胆特工》《怒火救援》《大地惊雷》等等。
萝莉的稚嫩、大叔的成熟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强烈的戏剧性。
稚嫩会创造趣味,成熟会带来温暖,因此这类电影通常是又有趣又温暖。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趣味十足,有萝莉的地方就有乐趣。
电影中有两次“报地名”和“报站名”的桥段,一次是大巴乘客为了猜测沙希达的家乡,把自己知道的地名报出来;一次是巴基斯坦司机不断报站名,看有没有沙希达的家乡。
报地名和报站名的做法看似傻乎乎的,但就是这么傻乎乎的做法帮助沙希达找到了家乡。
这两个片段,第一次看只是觉得有趣,第二次看非常治愈。
帕万也是“傻乎乎”的,他“傻”到不会撒谎,他“傻”到试图用真诚打动世俗之人。
在这个说假话能骗取同情,发假新闻能获得流量的时代,诚实更显得难能可贵。
帕万懂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帕万这种傻傻的信念,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因为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而帕万拥有的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执念,也使无数观众落泪。
其次,本片也非常温暖。
帕万身为印度人,亲自把身为巴基斯坦人的沙希达送回家,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感动的事情。
当帕万把他送沙希达回家的故事告诉大巴售票员的时候,我们本以为售票员会报警,结果帕万得到了褒赞:我希望我们两国都能有更多像你这样的人。
就像电影中的记者说的:警察最多帮沙希达找一两天,然后他们就会把她送去孤儿院,只有你会倾尽全力地为沙希达找到家。
帕万送沙希达回家的做法,表面上不太现实,其实完全符合逻辑。
他把沙希达送到警察局,警察局不收留她;他去巴基斯坦大使馆求助,却遭到拒绝;他让旅行社送沙希达回家,旅行社把沙希达卖了……他屡屡碰壁,经历重重困难,遭受万千磨难。
于是,亲自送沙希达回家,成了必然的选择。
即便是做了这样的决定,但这仍然是一个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
好在帕万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疆的大爱。
跨越国境之后,帕万没有偷偷离开,而是征求边防军的同意。
他遭到拒绝,之后又遭到毒打,甚至边防军扬言要击毙他,帕万始终没有屈服。
正是他的诚实、真心、对沙希达的爱,感化了边防军。
无独有偶,记者与帕万化敌为友,大巴售票员说“希望有更多帕万这样的人”,清真寺阿訇(相当于神父)帮助帕万躲过警方追查,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善良,是他们爱沙希达;另一方面是他们被帕万对沙希达的爱所感动。
换言之,原本帕万是没有丝毫可能将沙希达送回家的,是帕万对沙希达的爱,以及人们对沙希达的爱,克服了一切困难,排除了一切障碍。
当帕万要再次穿越国境、回到印度的时候,遭到巴基斯坦的百般阻挠。
在万千百姓的支持下,边防军大开国门,放帕万回家。
帕万能得到百姓和边防军的支持,是因为他得到了民心。
而他之所以得到民心,也是因为他真诚、博爱、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他没有把沙希达当成巴基斯坦人,或者仇人,而是当做一个普通的小女孩。
看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并非意淫,心诚则灵。
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帕万心中的无疆大爱,和他的身体力行、不懈努力帮助他成功送沙希达回家。
就像记者说的:帕万来到这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爱。
我们两国的孩子,要在爱的滋润下长大,而不是仇恨。
爱能让军人违抗命令,能让阿訇、记者、售票员与巴基斯坦为敌……爱能战胜一切。
故事的最后,沙希达看着帕万的背影,终于开口喊出来“叔叔”,也是出于爱。
没错,妈妈带沙希达去了一次神殿,沙希达没能开口说话;帕万带沙希达第二次去神殿,沙希达也没能开口说话。
让沙希达开口说话的,不是神殿,不是神灵,而是爱。
听起来很假,但事实就是如此。
“用爱发电”的剧情看似老套,但你完整看完电影就会感动得热泪盈眶,毕竟电影是剧本、表演、剪辑、摄影等众多元素构成的,绝不是“用爱发电”四个字能概括的。
就像《泰坦尼克号》也绝不是“富家女和穷小子的爱情”所能概括的。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像一个童话故事,同时也有黑暗的桥段。
比如旅行社卖了沙希达,比如巴基斯坦将帕万关起来毒打。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坏。
岳父第一次看见帕万,本以为岳父会反对这门亲事,但他给帕万提供了机会。
帕万越过边境的时候,本以为边防军会枪毙他,边防军却放走了他;本以为大巴售票员会报警,他却帮助帕万等人躲避搜查。
本以为军人会执行命令,他却打开了国门……本以为清真寺阿訇会拒绝帕万进入,阿訇却说:这里欢迎所有人,所以我从不锁门。
我们总是看到一两件黑暗的事情,就以为全世界都是黑暗的。
其实,这个世界没你想得那么好,也没你想得那么坏。
这些意料之外的惊喜、情理之中的转折,非常治愈,给观众带来了美好和希望。
帕万坚持不撒谎,因为他觉得撒谎会让事情变得更坏。
但正是他教记者撒谎,说他们正启程去戈杰拉,才给他们送沙希达回家提供了充足时间。
这个世界不一定是对的,撒谎不一定是对的,凡事都不一定是对的,只有“爱”永远都是对的。
我们被萝莉沙希达的可爱、机灵、乖巧、稚嫩所打动,又被大叔帕万的信念、毅力、勇气、坚持所折服。
萝莉的柔,可以把人萌哭;大叔的刚,让人感到无比贴心。
刚柔并济,恰到好处。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充满趣味和幽默,又非常温暖和治愈,可以说是感人肺腑,笑中带泪。
看完电影,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美好了。
1.影片里另一个小男孩对莫妮的喜爱,莫妮住在猴神的老丈人家,几乎所有人对莫妮的爱都有所保留,因为大家的宗教不同,就连猴神也有犹豫,但是男孩一直对莫妮很好,孩子的感情是最单纯的,没有宗教,没有政治。
2.影片最后,两人相拥的地点,即不是印度国境线内,也不是巴基斯坦国境线内,而是两条国境线的中间,在中间这段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地方,两人相拥,画面定格,导演想要表达的也呼之欲出:政治是强大的,人民是无辜的,而爱,是不分地域的!3.当然还有最后边防帅哥那句: 上级有指令,我们不能放他回去,但是...我们势单力薄,你们人多势众...
那个记者,他不招人待见,媒体圈里混的很差,急于发表个大新闻。
但是当他知道故事的真相时,眼睛里全是愧疚,内心流淌着的是善良和爱。
他是真正懂得世态炎凉,还能敢于面对并且挑战的人,他是真正的勇士!
而且紧接着他决定加入大叔,帮助萝莉回家,在后续的过程中对付被迫背叛的同党的机智,用网络的力量寻求帮助的聪明,最后在监狱长的帮助下发动群众的气场,无不令人感动
猴神就不多说了,我来说说其他小角色。
到边境时,原本以为猴神和莫妮遇到强盗了,没想到听到猴神说他要送莫妮回巴基斯坦后,“强盗”主动为他们引路。
还有到巴基斯坦之后,公交车上的售票员和乘客,清真寺院的阿匍,听到猴神来自印度,送一位与亲人走散的巴基斯坦小姑娘回家之后,没有怀疑,没有报警,而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猴神和小姑娘。
还有清真寺的阿匍,那位睿智的老人。
看到猴神不小心用伊斯兰教的礼仪表达问候而略显局促尴尬,他大大方方地问猴神他们如何表达,然后大大方方地用猴神的信仰礼仪表示问候。
那一刻,说真的,此前我听了太多极端的清真教徒的劣行,我都要对他们产生一种油然地恐惧了,然后这个举动,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想法——不因为一恶,而认为他们都是恶。
电影中一个虔诚信教的印度人帕万护送一个走丢了并且不会说话的小女孩回到自己巴基斯坦家中的故事主线,一切都像是上天的安排,逃不过的宿命感;一切又都这样恰如其分,带着爱和温暖。
从百万富翁到三傻,再到我滴神,这部算是最普通的了。小女孩太美了。笑起来一切都灿烂,大概就是说的她
印度电影真是长到让人膀胱要炸,歌舞多得你出去上个厕所打个电话回来还在又唱又跳。前一个小时冗长无聊,也就看看可爱的小萝莉。Love conquers all这种被说烂了的议题在宗教冲突政治对立的现实里根本屁用没有。
满满都是爱呀!
白痴才会相信一个小姑娘走失在强奸之国会有那么幸运的遭遇,也就豆瓣的傻逼文艺女青年会喜欢这种片子了
很扯淡,很理想主义。不过这是电影,也无可厚非。但要让人震撼的话,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情结是无法做到的。因为太扯,所以没泪点。
宗教有关的电影在印度个人不看好
烂的挺老派的从剧本到摄影都是这样
故事很童话,现实很残酷,细节只适合用喜剧来衡量。印片和韩片有着共同的特点:夸张,但前者注入的感情更加真挚。★★★☆
印度人民真情绪化啊……本能里的真善被夸张出来还是挺好看的
看哭了,很感人的电影,这是一个爱和信仰的故事,印巴问题主要来源于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间的宗教矛盾,可看着猴神大叔为了莎希达,一次又一次突破自己的信仰,踏足辗转于清真寺的时候,真的很感动,当猴神在穆斯林神庙听着唱诵而流泪的时候,内心一定很震撼,毕竟,爱和信仰,本来就没有国界之分阿!
为什么评分超高的印度片,我都觉得还好……居然还有人把这算作他此生看过最好的电影……Bajrangi这样的男人好吗?反正我绝对不嫁……
好看!印度电影其实看不太习惯,但是真的不得不说好看的真的很好看
为什么我看到快睡着了... 如此老套情节还拖沓没过几分钟就上演大型印度舞蹈mv的电影到底为什么这么高分
印度电影真是一次次让我失望,关键情节的诠释几乎都是反智的,结尾又臭又长就差把“赚你眼泪”写在屏幕上了,聊不完的印巴冲突/情谊却还是把巴基斯坦警察刻画得又愚蠢又残忍。
5星拿走!每天活的够现实了,你还要求电影里处处现实干什么呢。预祝拿奖。
巴基斯坦的穆斯林小萝莉和印度的印度教大叔,一段跨国的《中央车站》,国家、宗教、种姓、民族穿插其中,最终大叔施以穆斯林礼,女孩施以印度教礼,在印巴边界划下一个句号。
多看正能量片也是很有好处的。
推推推,重要事说三遍
成人童话 我没法信的 结局是摩西分开海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