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这部剧是二月河“帝王三部曲”存在感最低的,似乎基本没在卫视频道露过脸,更遑论央视,因为对一本小说的喜爱发现了一部积灰佳作,差点错过。
大部分是正史,少量野史戏说穿插,清缅战争等事件时间线有提前植入。
感觉可能经费不足,乾隆大爷的大排场没怎么表现极致,但瑕不掩瑜,不能否认是部提升历史思辨能力的好剧。
乾隆无疑是华夏史上福气最好的一位帝王,拿着“执政周期”最长的毕业证“寿终正寝”,且守着承平盛世,十全武功、《四库全书》、六次南巡等无论“崇文”还是“宣武”所彰显的功绩哪一件都可以吹一波。
但这部剧走向有点逆主流,直接从乾隆中后期的朝政时局切入正题,评分低的原因大概率是戳到了正史里统治阶层的痛点,毕竟弘四爷老年穷奢极侈耽于享乐、闭关锁国逆时代发展趋势、吏治腐败涣散欺上瞒下,整个国家机构的运行都在围绕“盛世”极尽吹捧掩饰之能事,而被钉上春秋耻辱柱的权相和珅,却摘下了以往戏说剧里的“头号墨吏”的刻板脸谱,查贪官、解难事、殚精竭虐维持整个清廷财政运转。
对上,他尽忠尽责付出一生;对下,他用尽心机倒转腾挪长袖善舞;人性刻画得相当复杂,早就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了,作为乾隆的白手套一直在台前卖力扮演他主子希望他扮演的一切角色,权极一时却是被架在高位上烈火烹油,进退难自已。
可能观众觉得对所谓的“贪腐巨鳄”和珅着墨过多,且表现得有洗白嫌疑,毕竟当朝也不乐于见到被盖棺定论的“奸臣”翻案,同时乾隆朝官场潜规则的积弊对现世确实也有一些讽刺,老皇帝明知乱象丛生却还要闭目塞听,无视盛世这一袭华服下的虱子,如果让老百姓看透了这高层的纵贪纵欲却让能臣干吏背千古黑锅怎么得了?
这部剧能拍出来也是真不容易,放现在估计备案都过不了审 让你借古讽今!!!!
看了好几遍乾隆王朝,每次都是隔了很久,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想要再看一遍。
有人说这是个一部和珅的个人传记,这个还是比较认同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个是和珅的传记,也是整个王朝从兴盛多衰落的一部写照。
通过写和珅的发家和陨落,穿针引线,以此为线索,描述了整个乾隆王朝,实为一部经典的历史巨作。
评:和珅:聪敏能干,为人谦和,善揣人心,广受人民群众爱戴。
但有时候对权力太过于追崇。
看完了《乾隆王朝》,几方面感受:1.关于故事本身。
把和珅完全作为一个正面形象来刻画,竭尽心力向乾隆尽忠,但受制于时代,受制于皇帝的狭隘,受制于已经积重难返的帝国政治,真是再好的灯芯也救不了油尽的枯灯,清帝国在前两王朝时已经是一种体制性的衰败,除非整个改变体制,单靠官员本身,再高的素质也没有用。
2.关于本片的艺术性。
艺术追求显然还是比较高的,目标不是《康熙王朝》那样的辫子偶像剧,而是《雍正王朝》这样的历史政治剧(和真实历史相差不少,似乎并不能称为历史剧),以至于许多人都是雍正王朝原班人马。
主题立意上做到了比较高的追求,很多故事情节确实刻画出了一些真切的官场生态、官员心态,对清帝国衰败的批判也有一定的深度。
(比如关于凤桐的剧情。
)但是制片、导演功力不足,具体情节的细节上有太多纰漏(比如说英国的贡品有一个是蒸汽机的模型,其他的时代错误也不少,太小儿科的情节细节和不大恰当的台词也不少),摄影和台词都乏善可陈。
角色方面,乾隆帝和和珅都是很过硬的表演,但是其他配角除了嘉庆还有点意思有点层次感之外,其他角色或是类型单薄(几个女角色、以及额森特都是)或是面目模糊(刘墉纪晓岚)或是杂乱无章(普道昭、刘全显然是被赋予了表达意愿的,但导演似乎也不太明白究竟要通过他们表达什么),总之这些配角都不太鲜活。
故事看到第21集的时候,编剧勾勒演绎出一段史实作背景,即英国船员圣诞开炮误伤船员一案。
我就没想到这案子还有给和珅喊冤叫屈的。
恰巧这案子我还有一点了解,其背景就在于广为诟病的“闭关锁国”。
乾隆好大喜功是不假,他特别能花钱,诸位去故宫也能看到他有多会花钱。
再加上连年战争,那还真是靠金山银山堆出来的。
钱从哪儿来?
靠地税?
靠盐税?
除了激起民变,这些钱只能拿去塞牙缝。
乾隆靠的就是对外贸易,靠的就是洋鬼子送钱。
明朝一朝,真正掌握对外贸易的,只有成祖朱棣。
他靠郑和打通了朝廷和世界的海上贸易网,丝绸茶叶瓷器等等生意都是国家带头做,换句话说就是成立国企搞贸易。
成化年间,有说兵部尚书刘大夏说出海费钱,把航海图烧了。
出海不费钱,反而是充实国库最重要的进项。
烧航海图只有一个原因:这笔钱太多了,另外有人盯上了。
盯上的也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就是东南沿海一带的地主富户。
至明朝中后期,朝廷几次想夺回对外贸易权,全部失败。
不得不禁海了事。
等到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实质就是:对外贸易这笔钱,由谁来赚?
是朝廷,还是沿海官绅集团?
乾隆那【广州十三行】可不是个小当铺,那是清朝海关,外贸所有钱都得过乾隆的手。
海关关税富得流油。
全部进了国库和乾隆内库。
干啥都够了。
而且乾隆还干了一件事:进出口贸易只接受白银支付,不接受英镑、法郎等外币支付。
明白的读者不用说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乾隆不傻,他就信白银。
明朝白银支付坑了朝廷祸害了百姓,钱全进了官绅的钱袋子,进而控制国家财政。
老百姓换白银坑两笔(以物易币刮一道,私人火耗刮一道),交税再坑两笔(苛捐杂税给刮一道,官方火耗再刮一道)。
北方战事不绝,朝廷却一两银子收不上来,成就江南资本主义萌芽蓬勃发展,北方三饷哭爹喊娘。
可乾隆搞白银支付却捏住了世界各国的卵蛋。
你可以不来。
你不来有的是人来。
可这笔钱在谁手里,是关乎国本的事。
乾隆49年11月底,也就是马嘎尔尼那次著名的出访的八年以前,英国商船“休斯女士号”鸣放礼炮误杀一名渔民,伤两人。
乾隆朝法律:外国人犯罪,罪加一等。
船长知道这规矩吗?
知道,所以他直接去找领事馆(划掉)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英国政府了。
英国正好趁此机会希望拿到“治外法权”。
时任两广总督相当头疼,对外贸易英国占一半。
那些洋人可以说是他的上帝。
结果两方谈崩了,要动手。
英国人拉来了所有欧美国家还有坚船利炮,想提前让中国尝尝贸易战和一鸦二鸦的滋味。
两广总督怂了,干脆不跟洋人玩了,直接一道奏折给了乾隆。
乾隆火了,干了三件事:一、回复两广总督:我不差钱,你就是个大傻叉。
一命抵一命,我才不管你是不是误杀。
二、给其他国家发消息:英国人不想来中国赚钱,市场我全分给你们, 中国市场量大管饱,法国荷兰你俩要不要来试试?
三、组装所有大鸟船对准英国武装商船,所有能拿出来的重炮对准英国商会。
英国你看着办。
最终结果:英国怂了,杀人水手绞刑,广州全体洋人观斩。
回到电视剧:依照大清律例,外国人犯罪,罪加一等。
剧里死了三个渔民,必须三命抵三命。
这是法律。
姑息洋人,这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再说了,他说是误伤就是误伤?
商船在其他国家港口上开炮,你什么意思?
还说什么要跟英国人做生意,狗屁,法国人荷兰人巴不得呢。
跟中国做生意就是暴利,一桶茶叶运回去转眼就十倍百倍的暴利。
当英国人傻叉不成?
清朝做外贸生意把全世界白银都收缴干净了,给欧洲搞了次白银通缩。
想想这是多少钱?
还开放海禁?
我告诉诸位,这就跟让国际资本把持中国海关没区别。
还恩准外夷通商?
谁来负责?
“民间”搞走私可不交税不报账。
能做这笔生意的也不会是普通小老百姓。
纯纯的取祸之策。
这就化成了乾隆那灵魂一问:和珅你赚了多少钱?
诸位明白了?
卡夫卡说,以同样的绝望和同样的希望,我们的人民尊崇着皇帝,可是他们并不知道是哪一位皇帝在位,甚至对王朝的名字也漠不关心。
在王朝的制度下,很难把个人的过错和制度的失败分开。
个人应尽最大的努力,用自我的才干和自我的牺牲来掩盖制度的弱点。
身居高位的文武官僚与皇帝,如果最后的结果是错的,那他们的评价肯定也是错的。
和珅结局是错的,那必然他的个人是十恶不赦的,乾隆时代中国落后于西方,那乾隆也得是混蛋富二代。
但你不知道,他们所为的努力。
你也不想知道,一个失败者会有什么可学习的地方。
最可笑的弘历呀,一个自信的人,他是如此自信,他能够用数字用金融用财政用洞察人心来治理一个3亿人口的国家,治理难度之高。
这呼唤一个现代政府,乾隆觉得自己做到了,确实也很辉煌,但是最后证明还是输了。
历史的后人哈哈嘲笑,你看那个人多傻,自信变成自负愚昧不可及。
和大人就如同中国的精英古老的诅咒一样,越是位高,越是要有作为,越是孤独,越是被怀疑,越是死得很惨。
人治呀人治,一个单靠人的智慧,单靠少数的精英,单靠批评与自我批评,单靠不忘初心的理想,单靠道德代替法治代替经济代替技术来治国。
那就是卡夫卡的长城,永远到不了终点,人民永远不会理解的你们努力。
十年多前写了一个《散打乾隆朝》,名字叫的不伦不类,最近的又看了一遍。
又写了一些想法。
再说《乾隆王朝》上 一,电视剧仅仅演的是乾隆后半生。
《乾隆王朝》是2003年拍的电视剧,可能到现也都没有人看过。
相对于《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来说,《乾隆王朝》太遭人冷遇了。
想必是因为主题不够积极向上,导致电视台的重播率不高。
《雍正王朝》表达的是改革除弊,《康熙王朝》描写是王朝崛起,《乾隆王朝》总体基调就是腐败,而且是难以割除的腐败。
如果说剧情和史实有很多出入,其实《康熙王朝》也不少不符合,但是大致的框架《康熙王朝》比较大,演出了康熙一生的波澜壮阔,擒鳌拜、收台湾、平三藩,像明珠、索额图、杨起隆这样的人物历史存在过。
《乾隆王朝》视角比较窄,清朝的经过顺治,康熙、雍正后,宫廷没有什么大的矛盾,没有爆发什么大的内战,更多的问题边境。
乾隆对西藏,新疆的战略,可以说他对于边疆的寸土不让,在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雍正对于边疆问题基本是守势,他前半生是争夺宫廷权力,后半生是大刀阔斧的改革。
因为国库没有银两,有道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所有说在边境战争是惨败。
乾隆登基后,雍正给国库留下不少银子,换了消极怠工的将领,很快瓦解了苗疆的联盟,最终大获全胜。
这些地方电视剧里没有涉及,主要就是官僚腐败为中心展开,以和珅作为官场整体的牵线人,有些事儿也不是和珅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人物,有助于让故事更鲜明化。
电视机的拍摄手法还是按照正剧来拍的,和珅没有找王刚来演,陈锐演的和珅,确实符合和珅的历史形象。
乾隆25岁登基,又过了35年才菜遇到了和珅,这时乾隆已经60岁了。
从这个年龄来看,焦晃老爷子的扮相比较符合。
电视剧的开头演就的乾隆晚期,乾隆朝最主要的人物刘统勋已经过世了,因为纪晓岚和刘墉的民间名气比较大,直接提前拔高了他们的官职。
刘墉常年在外当官,乾隆快退位了才调回北京。
纪晓岚不过就是翰林学士,这里搞的像军机大臣似得。
戏归戏,史归史,不影响整体故事的格局。
乾隆前半生有精力,也有洞察力,才能管理好这样大国家。
随着年龄增长,精力也跟不上,又过于好大喜功。
乾隆在康熙盛世中成长,有日益强大的自信,加上对边境战局的胜利,导致了世界观赏上的狭隘。
因为喜欢铺张浪费,和珅只好辗转腾挪,议罪银制度,等于把官员犯罪合法化,用来维持了乾隆一朝繁荣假象。
和坤和严嵩真是太像了,都是在两大帝国由盛转衰之时当白手,最终不得善终。
二,王亶望案 第一个案子是王亶望案,王亶望是个官二代,考个举人,然后凭借家里的关系就花了点钱就买了个官。
关系硬,官运亨通,一步步的就升到了甘肃布政使。
布政使始于明朝,朱元璋为了防止地方大员权力集中,来一个朱氏的三权分立。
布政使管行政和钱袋,按察使管监察和司法,指挥使管兵马,互相可以制衡。
制衡难免有各种问题,不得不派巡抚去检查评估,本来巡抚是个临时工,随着地方的问题越来越多,巡抚成了地方的正式工,这样巡抚就成了一把手。
明代中后期沿海总被倭寇骚扰,随着边境问题诞生,需要几个省协同作战,这就不得不设立总督,统筹沿海一带的军务。
王亶望的腐败其实是投机倒把,电视剧里没有仔细说如何腐败的。
读书人要做官,就要考上秀才,所谓“学而优则仕”。
如果考不上,还有其他的方式,比如花钱。
朝廷为了给穷人一个出路,如果只能花钱等于让富人垄断了,规定是捐粮。
这样捐的粮食,可以灾荒年用于赈灾。
作为地方官的王亶望发现有利可图,“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说连年灾荒,只能捐钱。
这样一来,粮价贱时,就收银子。
粮价贵时,就把银价压低。
官府能中间吃差价,整个地方的官僚,几乎都进入了这个腐败体系。
官员集体作弊,以赈灾济民的名义瓜分。
电视剧里和珅这里抢了阿桂的戏码,其实是因为当地发生暴乱。
阿贵剿匪在甘肃遭遇大雨,乾隆收到的奏折竟然是连年旱灾。
皇帝老子吃了信息不对称的亏,如果没有这场暴乱王亶望的腐败真不会曝光。
乾隆派了一个宠信之臣陈辉祖,查抄王亶望的家当。
这个陈辉祖演员有点老,陈辉祖也是官二代,因为父亲深受乾隆的信任,官阶是也直线上升,做了几个地方总督,比王亶望厉害多了。
和珅又抢了阿桂的戏码,间接揭露了陈辉祖的腐败。
有着美学功底鉴赏能力的乾隆,在和珅上交的珠宝中大怒,简直是设计老套,做工粗鄙,这就是王亶望家里的宝贝吗?
果不其然,王亶望家里的奇珍异宝陈辉祖被扣下了三分之二。
三,万福楼 位于北海公园方殿(原名观音殿,又名"海岛",俗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公元1770年,乾隆为其母亲(孝圣皇太后)做八十大寿时所建。
楼内原藏有金质无量寿佛一万尊,但于1900年被八国联军抢劫一空,建筑也被破坏殆尽。
乾隆祝母亲80大寿,要盖一个万福楼。
史料记载楼内无量寿佛一万尊,和珅做了一个预算这么也得一百万两,这惹的乾隆很不高兴,说他只配当个书办,最终和珅恍然大悟,需要三百万两才够格。
围绕这个万福楼,两条线在并行。
一条是和珅这样循吏,按照乾隆的意思要有鱼池,还有走廊什么的。
和珅投机所好,夸下海口说不拿国库的银子也能盖完。
思来想去,开始搞募捐,这京官捐钱才不到100万两,和预算差远了。
和珅收留了王亶望的小妾,小妾拿出一枚首饰说这么也值五六万两,闲谈之中说这京官油水还不如地方官多。
这才解了和珅的燃眉之急,于是把捐款扩大到了地方官。
地方官随随便便的就捐了400多万两,哪曾想被乾隆知道后大怒,认为里面一定有贪官。
一条钱峰和尹壮图这样的清流。
从得知300万的预算开始私下吐槽,这得花多少钱,用多少工人挑银子。
京官都捐款了,自己竟然拿不出来多少钱,钱峰是乾隆朝里唯一敢和和珅针锋相对的,而且是正面硬杠,二十余年的为官生涯,都在与贪官做斗争。
临死时还在枕头还有一张的参奏和珅的草稿,列举了和珅20余条大罪。
史实里他没有自杀。
这样的人,可能把是非看的清,活的比较沉重,不到60就病死了。
尹壮图这个演员在《走向共和》演康有为,史上是上书反对议罪银的人。
钱峰一下子状告十多个地方大元,这和《雍正王朝》里百官行述,《大宋提刑官》里刁光斗的八口箱子一样,如果按照钱峰的办法就去做,会引起朝廷塌方。
乾隆与太后谈话里谈起内心的隐忧,说贪官之弊不能根除。
太后以家室比国事,说不能把所有儿子都撵出去吧!
这乾隆纵然想整顿朝纲,也无可奈何,不得不和贪官集团妥协,步子不能迈得太大!
其实乾隆不知道制度的本身造就这样的贪污,他本身就是最大的贪污犯。
雍正一朝就有“养廉银”,这是让官员贪污合法化,那么“议罪银”,官员犯罪合法化。
和珅虽然这里渐渐腐化,却能帮乾隆解决财政问题的,钱峰和尹壮图之流虽然清廉,却不能“解君父之忧”。
四,山东巡抚国泰案 此时的乾隆还不算糊涂,为了自己的私欲去罢黜忠良,那样会江山不稳。
也不能完全同意钱峰的话,如果都查实了,谁来当官呢?
先维护稳定,不扩大打击面,又不能阻挡钱峰的言论。
其实与和珅的对话,和珅已经说明了,钱峰不懂策略,这样大张旗鼓的告,地方大员不能说没有准备。
这是乾隆另一个顾虑,贪官抓了,如果不能如数追缴失去的银子,这才是关键。
乾隆需要的忠于自己的私心,又能把事情办的漂亮的官员。
果不其然,钱峰作为钦差,几个省都没有查出半点问题。
皇帝借太后大寿宴请地方大员,学着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乾隆这杯酒敲打是地方大员,并且当着面的赞赏钱峰的忠心,说别人捐的是钱,钱峰捐的是忠心。
乾隆的举动和《大明王朝1566》最后一集嘉靖对海瑞说的话一样,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嘉靖说:“君既不是山,臣便不是江。
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
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
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
长江之水灌溉数省两岸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两岸数省之田地,不能只因水清而偏用,也不能只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
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疏里只要朕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
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等人的道理。
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
” 和珅猜透了乾隆的心,杀一两个贪官,给其他地方大员以震慑。
乾隆再次派和珅和钱峰专查国泰。
和珅和钱峰不是利益共同体,同去的刘墉是第三方观察员,这就是帝王的制衡之道。
国泰反咬和珅,说那按照和珅的指示,借钱充库的。
陈锐的眼神真的绝了,在大殿上,乾隆让钱峰查抄国泰家发现和珅写国泰的信读一遍。
原来内容不过是墨宝之事,没有什么通风报信之事。
和珅到底给没给国泰通信,请观众自己去猜?
和珅没有漏出马脚,这就是乾隆认为的能臣。
国泰结案后,钱峰和尹壮图外放,和珅加官进爵。
五,乾隆下江南 十集以后乾隆就为下江南做了一系列的部署,不过电视剧为了让故事更好看,下江南之时还加了一个影视熟人纪晓岚,其实是纪晓岚主要的任务是编撰《四库全书》,并不像电视剧里演得那么受乾隆恩宠,也没有陪乾隆下过江南。
在不影响大的故事脉络下,改一下人物,为了方便让观众理解。
下江南,反腐,议罪银,文字狱,红颜美女就一个一个串联了起来,再一次突显了乾隆的政治手段。
和珅从十格格那儿看到乾隆刚刚写就的《山东即景》一诗,顿悟乾隆要走水路,给前来探听消息的河南巡抚苏纪一个错误的消息。
乾隆又借十五子永琰和十格格之口,以国泰案中假信一事提点和珅,朕不是什么都不知道。
一张一弛,可谓的宽严相济。
这下江南是表达物质的盛世,乾隆自己想不到他的南巡本身就是劳民伤财。
苏纪为大修跸道和普道昭造百里长堤,为了政绩而百姓生死于不顾,可谓是趁机横征暴敛中饱私囊。
苏纪成了“议罪银”制度的第一个受罚,这群官僚摸不清皇帝的心理,行宫奢华不行,装扮寒酸也不行。
乾隆要放松心情去了老臣曹元龙的庄园,要远离纷繁的政务,突然羡慕这个退休官员。
焦晃的台词充满磁性,在曹元龙的庄园里,诵读了苏轼的一首词,“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不过编剧引用的这首词和乾隆心情不一样,不如改一首陆游的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苏轼的这首词,是被贬官后,那种得过且过消磨情绪。
和曹元龙的对话里,发现汉族文人内心对满族统治仍有不服,他要在精神上消灭一切异端思想,要达到一种完美盛世局面。
在物质盛世的另一面,也要做到精神上的盛世,曹元龙是剧里文字狱波及的第一文,曹元龙历史上没有这个名字,历史上的曹家在雍正年已经被抄家,乾隆不可能去看这样的一个老臣。
此时的曹家早已经一蹶不振,曹家后人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写了一本书叫《石头记》。
只能给2分了,这剧名都写错了明明应该是《和珅王朝》或者叫《和珅洗白纪》,生生的改成了乾隆王朝通篇,真的是通篇都在写和珅办这个也行,办那个也行,又忠君又体恤君父,想皇上之所想急皇上之所急当然了,历史上的和珅办事也确实可以,要不然也不能一步步走上权利的巅峰可是和珅不在以后皇上对大臣们一问三不知是怎么回事儿,京城下多少雪没人知道,百姓该收多少税没人知道,工程要用多少料没人知道?
等等等等编剧你TM这是认真的嘛雨雪风霜的事儿不问钦天监税收的事儿不问户部工程的事儿不问造办处不问工部最后还闹个没人会办事,你真TM会问大清没有和珅不行了呗,得提前王国呗,洗啥呢
能看得懂此剧的基本都是有自我判断能力的人,而不是人云亦云。
所谓透过表象看实质,这剧咋看确实历史时间线是混乱的,经不起推敲,容易被诟病,确实是比较大的瑕疵。
而此剧不受待见的最大原因是因为它不再描写帝王的个人崇拜,不再能满足每个人的所谓盖世情怀。
而是运用乾隆和珅双主线双视角方式描绘两代帝王和臣子的复杂权利关系,看不明白的只能说不适合而已。
云南灾荒,却因乾隆庆典,不能报;最后实在不行,报上去了,杀巡抚平民愤花钱如流水,表面盛世,其实国力已弱;要求英使给皇帝磕头,最终还是不同意通商。
赶走外商,因与体制不合。
但皇帝的老师和兄弟都参股外商企业。
普道昭以小财沽名钓誉,尔后在水利工程上以库银谋私安徽以凤桐拉动当地经济,开发地方矿产,治世能臣却被斥为贪官;缅人之战,败绩被说成胜利,以满足十大武功。
河南吏治糟糕;和绅一代能臣,也只能修补漏洞,无力推动改革,最后反而身败名裂
和珅送给皇后拙劣的宝物,利用皇后让皇上知道运送王亶望抄家物品的官员贪污了,让皇上来选择怎么处理,而不是在殿上直接说出有些有风险的折子不要自己出面,要用别人出面,还不牵扯到自己。
一开始为了不耽误太后的寿诞,贪官捐了钱修万福楼,和珅给贪污的官吏通风报信,让钦差查不到罪证,后来太后寿诞过去,皇上说要查贪官,和珅又让刘全偷偷把信换了,吹捧纪晓岚和皇上的书法,还在信中表现了自己刚正不阿的一面,在皇上的眼里,一个优秀的奴才,是能洞悉他的心里,帮他去做脏事,但又能不被这件事牵扯进去的人才。
皇上睡觉被知了吵到,和珅抓知了,皇太后上山抬轿颠簸,和珅训练士兵抬轿子,无微不至安徽巡抚吴之承,有钱的不一定是贪官,也可能是能臣,善于提升地方经济,纵然有一些违规的地方,民心所向,也可以被皇上谅解,所赚的钱没有一分贪污,全部用于造福百姓。
作为臣子,不仅要敢于进言,更要善于进言,不要打乱皇上的全盘计划,不扰了皇上的兴致才是最首要的,所以和珅前期不仅是个忠臣,更是个能臣。
一定要站在自己领导的角度看问题,做他喜欢的事。
皇上让和珅筹措军饷,让他带着云南省的官员,意思就是让他放心大胆的做,有背锅的,朝廷没钱,和珅就从几个贪官那里诈了400万两,说出他们贪污腐败的事情,知己知彼才能威慑住敌人,让那个官员写借据,背锅成功。
几个贪官是阿哥府里的人,和珅回到京城筹集另外的400万两,跟十一阿哥说,早有御史要弹劾这几个人,怕连累十一阿哥,和珅一直在压这件事,后来才想让这几个人出了这些银子做军饷才把这件事摆平的。
十一阿哥监国,极其吝啬,并且又和十五阿哥不对付,不愿意动压库银,而且这是根据旧例的,占理,皇上即使有心动,也不能出明旨,和珅就借十一阿哥吃死马肉为由,在皇上面前告了状,皇上申饬阿哥吝啬,刘墉就旁敲侧击皇上一向宽厚,不涉及到军国大事,一般不会申饬的。
皇上一开始急得想杀钱峰,但是有违祖制,和珅就劝皇上,并且做钱峰的思想工作,让他认罪,后来皇上改变主意,一定要杀钱峰,和珅就毒死了钱峰,伪装成自杀,让皇上在不违祖制的情况下除掉了钱峰。
做臣子的什么事都要为领导着想,想到领导前面去,这样才能赢得欢心。
和珅深谙官场的游戏规则,处理事情总能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有一套无懈可击的逻辑,又能巧妙地让对方接受,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最典型的事件是劝说乾隆征缅。
在这一事件中,与缅甸接壤的云南地方官为了能免去云南一年赋税,刻意渲染事态甚至故意挑起边境争端,自然是接到奏报就被立刻驳回。
但和珅为了成全乾隆的“十全武功”,一反惟命是从的常态,极力劝说乾隆征缅。
这一仗本可打可不打,但和珅摸透了好大喜功的乾隆,知道表达出“十全武功”这层意思就不会拒绝,就耍了欲擒故纵的把戏,让乾隆自己觉得这一仗是非打不可,还让储君捞了把政绩。
虽然出发点不够磊落,也存了刻意逢迎的私心,到头来但却并不让人觉得吃相难看。
而且从结果看来,和珅要讨好的各方都得到了“战争红利”,云南百姓也免去了一年的赋税。
和珅只不过是借题发挥钻了空子,不用付出任何代价承担任何责任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足见其处事之圆滑、心机之深。
纪晓岚激流勇退,正值乾隆60岁要退位,阿哥们争权夺利的危急关头,纪晓岚故意放了个把柄给15阿哥,十五阿哥参了纪晓岚一本,纪晓岚就被发配边疆,是给15阿哥立威。
更重要的是,有一些事比如编撰四库全书,肯定是少不了纪晓岚的,所以最终还是要把他请回来。
嘉庆让和珅管辖所有的部门,表面上是重用,实际上是想累死和珅,让和珅想尽办法找银子,不得不惩治贪官,得罪所有的人,最后落得无人帮忙的境地,再收拾和珅。
比起康熙乾隆,这一部和珅是主角,理财有方忠于皇上鞠躬尽瘁嫉恶如仇,不能说一股清流也是一个能臣,但比起来那两部人物更生动又形象,像邬思道李卫田文镜十三爷周培公明珠姚启圣,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乾隆王朝看的时候挺吸引人但是过后感觉又没留下什么回味的东西,也许需要再看看
剧情烂,里面和珅神了,乾隆的感情戏也太长了
这版乾隆太黑了,和珅也带感,我喜
康雍乾三朝剧排第一。
四平八稳,戏说较多,对待政史如蜻蜓点水,不太好不太好。
嘉庆这演员选得好,第一眼看上去就很阴险毒辣的样子
乾隆是面子,和珅是里子,就像一对CP,谁也离不开谁。乾隆就是个富二代,好面子,他所谓的盛世就是花钱造出来的吧。这部剧应该叫“和珅传”...这部剧对和珅有点过于洗白了。如果不出原则性问题,企业主应该都会喜欢和珅这样滴...
导演太弱,还有那莫名其妙的恢弘配乐,除了打断剧情外毫无意义,浪费了焦晃老爷子的演技
这个应该改名为《和珅传》,还是“平反”后的
比老两部差远了
焦晃老师在演完康熙了以后又演了他孙子
还行
应该叫和珅传,和珅被彻底洗白了……
和珅的洗白之路。
以为是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的延续,看了才真是感慨这是什么狗屁大剧,简直是“和珅王朝”,整部电视剧都围绕着和珅的清廉正直、为国为民展开的,什么玩意!零星差评!
焦晃演技可以,但是年龄太大了。对和珅的洗白有点过,不看剧名还以为主角是和珅,干脆改成《和珅王朝》算了。
补标
远超预期
看了四五集,弃剧
致斋,你何苦来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