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 更新一下 其实这部影片也是给我最近生活状态的一种灵感 去观察 老教授说观察是最难的事 影片里女主既是观察者也是被凝视的对象 甚至演员都没有大段的台词 好几次被人问过你在想什么 但我觉得她也没有在想什么 只是在感受 我更多代入的是女主的视觉 她这一辈子 作为观察者真的很淋漓尽致 体验但又不沉迷 保持独立性且一直思考人类的奥义 这样的人是很独特的 不止是她的美 所以教授才说她那么的与众不同 我也很喜欢教授 他对女主的支持是同类的欣赏 是类似父亲的怜爱 更多的是他没把女主当成凝视的美丽宝物 而把她当成独特的人类 其实我焦虑很大一部分是对我荒废的时间 剩下的是对抓不住的他人 好吧 我的时间也是抓不住的 人真正能抓住的东西有多少 好像没有任何 人类好像只能不停的学习感受 去体验 因为最后一切都会消失 但感受本身是真实的 哪怕想起来的时候它已是昨日梦幻泡影 所以不要想留住什么 尽可能的多读多想多走多看 但不要执着 这是我对自己说的
生活在极端之城那不勒斯的人间尤物帕特诺普,如同一朵绝望之谷的玫瑰,鲜活地孤独着,美得不可方物。
她“ 忧郁又轻浮,坚定又倦怠 ”,爱情成了她唯一的生存意志和生活方式——以爱求生。
但她从未认真过。
她人尽可夫,对一个从直升机上发来邀约的富豪说,欲望是迷,而性是它的坟墓。
她想陪一个同性恋作家散步,作家却用最浪漫的语言回绝了她,我不想偷走你青春的任何一刻。
男人想占有她,女人也想,但当红影星却说她成不了明星,因为她的眼神和那不勒斯一样死气沉沉。
那不勒斯之王(贫民窟之王)罗伯托归来,以受人拥戴的表象征服了她……每个人都想知道帕特诺普“在想什么”,有人说她脑子里一片空白,也有人说她在想如何永远给出正确答案。
教授则说,你们年轻人只想得到答案,却从不会提问。
但恰因帕特诺普提出了问题,才让教授看见了一个与自己年轻时重叠的影子。
帕特诺普的哥哥因为无法与 帕特诺普的男友共享她而自杀,她便把毕业论文的方向定为自杀的人类学动因。
然而直等到教授退休,她才得到“什么是人类学”的答案:观察。
教授告诉她,当爱情、青春、欲望、悸动、欢愉消逝后,观察是人生最后的课题,是现象的总结,而教授本人最后的观察,是他那形似一座小山无法行动的巨婴儿子。
最终是足球和马拉多纳拯救了这座丧城,伴随那不勒斯焕发新生的,是一代佳人帕特诺普的老去。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保罗·索伦蒂诺的《帕特诺普》是一曲献给存在主义的安魂曲,用那不勒斯的咸涩海风与希腊神话的腐朽尸骸,熬煮出一锅辛辣的现代寓言。
影片不提供答案,只抛出锋利的诘问——正如女主角帕特诺普在论文答辩时被教授反问:“你们年轻人只想要答案,却不会提问。
”一、神话的倒影:塞壬的现代性困境“我们就叫她帕耳忒诺珀!
”——老船长以教父的身份为新生儿命名时,这句看似庄重的宣言,实则暗含权力的温柔暴力。
作为女主角父亲的老友,他用神话之名将帕特诺普锚定在家族与城市的命运中。
当他说出“这种事我最清楚”时,那不勒斯湾的浪涛正拍打着塞壬的古老尸骸——被命名的宿命与反抗的暗流在此交织。
帕特诺普的觉醒始于对命名的解构:“我叫帕耳忒诺珀,从不感到羞耻。
”这句自白撕开了权力者赋予的符号外衣,将神话从枷锁变为武器。
二、导演的天主教批判:圣血与堕胎钳的并置索伦蒂诺对天主教的嘲讽近乎亵渎:信仰的闹剧:圣杰纳罗血溶化仪式中,信徒高呼“圣徒显灵了!
”,镜头却切至实验室检测经血的仪器嗡鸣。
神父泰索罗内自嘲“我可是撒旦”,揭穿宗教权威的虚伪性。
身体的战场:当帕特诺普在非法堕胎诊所说出“我的子宫不属于这座城市”,隔壁教堂正举行“圣母怜子”弥撒。
导演用蒙太奇将宗教对女性的规训与身体的自主权暴力对撞。
神权的溃败:红衣主教宣称“我要成为教皇”的野心,与街头妓女“上帝不爱大海”的戏谑低语形成复调,信仰的崇高性在世俗欲望中土崩瓦解。
三、红色旅的幽灵:暴力记忆的当代显影尽管未直接提及“红色旅”,索伦蒂诺通过意象投射意大利1970年代的政治创伤:街头暴力编码:学生举着“团结就是一切”的红色标语与警察对峙,催泪瓦斯中飘扬的头巾令人想起莫罗事件中红色旅的标志性装束。
革命的异化:摩托车青年一夜情后消失的设定,暗喻革命理想从激情到虚无的畸变——正如红色旅从知识分子运动沦为恐怖主义。
代际沉默:教授对“自杀动因”研究的回避,映射意大利社会对“铅色年代”的集体失语。
帕特诺普的论文成为被压抑历史的替罪羊。
四、知识的困境:人类学的黑色幽默“人类学的真谛是观察。
”马洛塔教授的这句断言,在索伦蒂诺的镜头下成为辛辣讽刺。
当帕特诺普追问“什么是人类学”,得到的却是教授的反讽:“正确答案?
不,这只是你能够理解的答案。
”学术殿堂的虚伪在30分优等的评分制度中暴露无遗——学生因怀孕获赦免(“下次考试时她会有个年幼的孩子,她不会再回来了”),论文通过的标准竟是“具备发表价值”而非真理。
最荒诞的莫过于对圣杰纳罗血祭的学术解构:“现在连假月经都编出来了。
”信仰与科学在体液的红中媾和,知识分子的清醒沦为另一种疯癫。
五、那不勒斯:腐烂的永恒之城“我爱那不勒斯”的集体谎言,在葛丽泰·酷儿的咆哮中粉碎:“你们深陷抑郁却不自知!
与丑恶为伍却毫无察觉!
”索伦蒂诺借角色之口撕开城市的伤疤:“贫穷懦弱、哭哭啼啼、偷鸡摸狗还演技拙劣。
”但更残忍的是帕特诺普的清醒:“在世界最美之地无法获得幸福。
”这座城市的光影矛盾在台词中具象化:一边是“从凡尔赛宫直运而来”的镀金谎言,一边是“亲吻美丽双唇却舔到缺牙牙龈”的贫穷爱情。
当游客询问“为什么不做肉酱面”,得到的回答是“这是传统”——传统在此成为遮羞布,掩盖着腐烂的真相。
六、台词的炼金术:从戏谑到暴烈索伦蒂诺的台词设计充满戏剧张力:阶级的嘲讽:“真正的那不勒斯人不去卡普里,要么太穷要么太懒。
”这句看似轻佻的调侃,实则是南方经济衰败的残酷注脚。
艺术的幻灭:“美人总是不断被伤害。
”过气女演员芙罗拉·马尔瓦的叹息,道尽美貌作为商品的宿命。
存在的荒诞:“上帝是有限的,祂没给我们孩子足够的娱乐。
”老船长醉后的呓语,将神性解构为一场失败的育儿实验。
结语:观察者的墓志铭当帕特诺普最终说出“我鲜活地孤独着”,我们终于看清:这不是关于一个女人的史诗,而是所有被困在“观察与被观察”悖论中的现代人的墓志铭。
索伦蒂诺用镜头证明:真正的艺术从不需要正确答案,它只需要像帕特诺普的论文一样,“具备发表价值”的勇气。
正如那句被海风卷走的台词:“我们是否真的需要答案,还是仅仅在观察中抵达存在的真实?
”
电影前半段被一句句富有哲学意味的台词所触动,沉醉于一幅幅绝美的画面,在性与爱之间探寻,悠扬,惆怅。
心想,哇,这就是我爱的电影!
到后面看到帕特诺普和老头子做那里我真的被恶心到了,非要来这么一段满足老白男的xing欲吗?
不知道是不是我能力有 限理解电影不够透彻,但这段我属实是搞不懂,虽然是全片凝视感都很重😑****
昨晚刚看完,延续了索伦蒂诺独有的风格,他总能精准捕捉一座城市的灵魂。
从《绝美之城》里罗马的浮华与颓败,到《Parthenope》中Napoli的混乱与诗意,他一次次将意大利的古典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不勒斯杂乱无序、充满矛盾,但在他的镜头下,它成为了一座被时间浸润、回忆与欲望交织的诗意之城。
他不粉饰破败与喧嚣,而是在粗粝之中挖掘美感,让现实与幻象交错,构筑出迷人的电影语言。
如果说《绝美之城》的罗马是对昔日辉煌的哀叹,《Parthenope》里的那不勒斯则象征着更原始的生命力——青春、欲望、命运在此交汇,每一道光影都流淌着隐秘的情感,每一次海浪的拍打都是宿命的回响。
索伦蒂诺擅长用影像书写时间,让回忆在现实中游荡,过往与当下交错成一首无尽的诗篇。
Parthenope更像是一种意大利式的乡愁,对美的永恒追寻。
这种美脆弱而易逝,却真实动人,像电影中的女主角,像那不勒斯,像索伦蒂诺所有作品里流淌的灵魂。
什么是美好?
美好是放松?
是海岛绝美的风光,是逃离琐事的度假,是不被打扰的放空,是仰望后倾坠入水中迎接死亡的从容?
美好是放纵?
是肉体的优美,是年轻的健康与活力,是餐厅的美食、舞厅的华尔兹、酒吧的音乐与酒精的迷醉?
美好是爱情?
恋爱是无忧无虑的假象,性爱是欲望的坟墓,婚姻是毫无意义的承诺与枷锁。
美好是文艺?
是那不勒斯的表面优雅,还是那不勒斯的高傲与虚伪,贫穷懦弱、哭哭啼啼、偷鸡摸狗、演技拙劣。
美好是奇观?
是无数凝视下的欲望,是无数期待下的神迹显灵,是无数珠宝华服下的诱惑?
美好是人性。
所有人都友善,尊重,理解,便能收获无尽的喜悦与幸福。
什么是人类学?
人类学是文化宗教艺术?
是历史语言演化?
是维基百科介绍的好几万字,还是参考文献里的几百篇著作,又或是deepseek的671B参数?
人类学是冲突反抗理想?
是追求自由的勇气,是团结一致的决心,是革命激情的昙花一现?
人类学是复杂深奥的理论?
是学术圈里黑话,是学生考试的门槛,是科学殿堂的虚伪。
人类学就只是观察,享受当下,融入生活,做个人类!
这部电影实在太独特了,画面太美以至于忘记剧情不知所云。
女主角这么美居然一部片都没演过。
真的像是广告片,索伦蒂诺看似什么都没表达,但又什么都包含了。
平淡真实又美好奇幻。
没有商业片扣人心弦的情节与特效,没有纪录片的无聊说教,没有国产动画的搞怪犯贱。
只可惜没有百亿票房,也没有获奖,没什么人看,太小众以至于豆瓣只有6条影评。
但我觉得实在经典,称得上帕特诺普的美好传说。
电影充满导演个人风格,相比《绝美之城》,迷人风景、镜头美学、美女、浮华、宗教、荒诞与隐喻、性元素的熟悉配方,一个不少,另外增加了相对连贯的故事情节,使得电影可看性大大提升。
电影从叙事角度出发是一部非常纯粹的以女性为第一视角的片子。
女主的名字作为隐喻,既暗示女主的惊人美貌,也象征女主所在城市那不勒斯。
可以看出导演对影片立意上的野心,但看下来不能说肤浅,但也谈不上深刻。
女主作为美人,不走寻常路,始终坚持学业,将学霸人设一以贯之,这其中大部分是个性原因,也有个人命运使然。
她之所以与众不同,一方面是头脑聪慧爱思考的特性,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个性上的过于理性,使得她过于依赖从知识中获得人生中遇到困惑的答案。
她本科学习人类学,后又以优异成绩再随教授留校深造,这里面最深的动机是她无法解释和面对人生中遇到的种种挫折和现象,她一生中最难以释怀的事情就是哥哥为她自杀。
学习人类学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疗愈,她无法从中真正得到什么答案,她的成长事实上是靠她尝试做演员,以及认识一名黑帮头目所看到和经历的一切所带来。
可以说女主一方面头脑绝顶聪明,一方面在情感上却非常弱智,她所无法解释的种种事情其实就是人性,哥哥的自杀也好,父母的不原谅也好,初恋情人后来不再重归于好也罢,很多发生的事情不能用理性来解释,也无法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她只有躬身入局去真正尝试了解对方所想,才能得到答案。
就像有句话说,真正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要用心去感受。
女主缺乏的,恰恰就是这种共情力、感受力,她太过于理性,以至于无法理解基本的人性。
或许这是导演刻意安排的结果,再次安排一名类似观察者的主角来审视这座城市,审视人生,就像《绝美之城》》一样。
当然,女主没有听从教授的建议,一直留在那不勒斯任教至退休,且终身未婚,某种程度上说,是导演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也是女主对自身的救赎,对哥哥的怀念。
她办公桌上一直放着与哥哥的那张合照,她的人生自从那次悲剧发生后就定格了,她永远活在了昔日的时光里,活在了这座城市,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这份心底的爱。
摄影机的镜头的对焦本就是一种凝视,不可避免的凝视。
不过作为技术手段的摄影机,我们更期待它是一个非性化的他者。
意即纯粹凝视而并非男凝女凝。
然而这种期盼也许正是要剥夺电影作为人类的艺术手段其中蕴藏的欲望和感情。
但这种期盼也想要尽力拉开电影沦为一种监控录像。
看吧,观众的期盼其实也是一团含糊不清的欲望。
绝望地讲,这些模糊的欲望也许就是人文绕不开的,甚至是赖以生存的东西。
这个电影里用人类学作为引子,说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就是观察,也许这种观察,最理想的形式就是像一台非性化的摄影机一样,总是想要拍出最纯净的影像。
同样还是索伦蒂诺早就用过的福楼拜想写一本没有情节什么都不讲,全是辞藻的书,如同字典一样(其实字典也蕴藏着机构的官方解释,这是一个更大的国家机器的欲望)。
但这种理想的观察是不存在的。
人作为观察的主体和客体,总是会在所谓的观察中落入主体间性交错的鏖战(陷阱,状态,现象…愈发中性的词汇的选取也同样重要)。
人很难突破观察背后的立场,就像一定会有人在操作那台摄影机一样。
因此,人和人之间就算没有联系但也早就处在一种行动者之网中而相互影响了。
但就是因为预先已经有了一个立场,所以就正如Parthenope一样,没有办法跟人达成另一种理想的完全的联系之中。
终极孤独被揭露之后也许就是这样。
看完电影后还是希望人们就算在误读和失察之中也能够拼命地相互靠近。
企图用学术解读情感也是绝望之人才会做的事情了。
电影看了两遍,第一遍是在午后艳阳正好时,面对着陡然跳跃的剧情一边做饭一边懵。
第二遍是在黄昏时,配合着渐落的夕阳,斜倚在沙发上,细细看着每一处画面。
女主演的这张脸,搭配运镜和场景处理,说不出来的美。
在南意,风吹海浪和飘扬的裙角,带着滴落水珠的湿发,就有着如此别致的风情感在。
所以这也是Panthenope的故事,也是Naples的故事。
一句话总结的话,就是一个人如何成长着也观察着自己,借由几场情事,试图解答着什么是人类学?
于是她顺由己心,把自己放到不同的环境里,再怎么感受,也保留一双在观察的眼睛,和世界形成互文。
这种疏离带来的神秘感为她的美丽增添一抹暗纱,更显迷人。
拥有爱,拥有性,拥有仰慕,也被占有。
同样迷人的还有女主的从容感,摇曳生姿的步伐,反问但肯定的语气,那双扫视众人但定睛的眼眸闪动感。
太迷人。
镜头同样转向那不勒斯人,床上如小兽般脆弱易碎的情人,同样填补父母子女之情的师生,直视且巧妙利用欲望的神父,以及如海浪般易碎的家人。
那些炽热的爱恋,夏天和青春。
最后都成为了嘴角一抹笑意。
一座山,一个人,一滩水。
下定决心看这部电影或许很难,戛纳电影节颗粒无收的战绩,开分6.0被称作那不勒斯的旅游宣传片的满屏攻击。
于是,“美作为一种罪过”不仅是渗透在电影表达中,更是在这部电影的观者心态里了。
但除了帕特诺普的美貌,除了那不勒斯的盛景,我以为还有不少东西,我愿称之为美的感觉。
被帕特诺普的美貌深深折服了呀这部电影最大的矛盾在于情,具体就是哥哥跳海自杀事件。
影片对其的表现很有意思,哥哥总是头朝后入水耍酷,却在那一次泪流满面,然后彻底沉入水中。
而这一切竟是因为自己的妹妹(帕特诺普)和她的情人腻歪。
影片设计的很妙,这竟使学人类学的她开始探索自杀的人类学动因。
曾经醉生梦死的三人影片也绝没有旅游宣传片那么简单,描绘了各色人物,作家,富豪,演员,教授,慈善家,教父等等,虽然都不细腻地描绘,却旁逸斜出,也共同构成了帕特诺普的独有的品格。
帕特诺普与作家保罗延续了他在《年轻气盛》(只看过这一部)里的思考,有关年轻与衰老,奢华与贫穷,以及折射出的各个人追索的人生意义。
帕特诺普这一生如何评价呢?
哥哥自杀的巨大冲击,让她曾经迷失;但人类学以及巨婴的“观察”似乎唤醒了她内心的一些部分,不再为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生生死死。
可“情”真的微不足道吗,情已逝,我相信她望向大海,总会怀念那“三人游”的时光。
巨婴,很有意思的构图另外有不少《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影子,美构成一种罪过,成了男性凝视的产物,也意味着易逝与脆弱。
和西西里的玛莲娜一样,她不喜欢收敛自己的锋芒,却懂得节制自己的美貌。
那个经纪人和演员说她眼神空洞,我却认为是一种忧郁的迷人。
多次出现的物化象征每个人都想知道帕特诺普在想什么,但或许她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因为她只要静静在那儿,无论沉思与否,都俨然是那不勒斯最迷人的风景。
美的感觉因为美的感觉,总是超越美的。
無論你們影評人怎麼說,PS就是我認為在世最好的導演,完美把握電影語言的詩意性和節奏感,只是與不同演員合作導致水平時高時低,女主美得讓人過目不忘,教授看透世故的成熟魅力,兩部素描般的那不勒斯電影後,PS應該到達全新境界
一个女人的史诗。导演用意很明显,可惜必竟不是谁都能当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莫尼卡贝鲁奇世上只有一个。诱惑不了观众,说服不了观众。一切都成了惘然。
比阿莫多瓦的电影更适合在商场里卖电视那里做测试片源滚动播出。。。哦对了还有加里奥德曼的下巴,和功夫里梁小龙练蛤蟆功时候有一拼了。。。
帕特诺普,你在想什么。又一首很美很美到忧郁到美的诗。配乐那么多愁善感。忧郁也没有放过海水与日光之城。古时负责蛊惑水手的海妖,在当世安静耐心地,活过了观察者的一生。帕特诺普,我在想什么。
8/10.那不勒斯女神的一生。她的美超凡脱俗,爱的不寻常,活得也不寻常。下至贩夫走卒,上至红衣主教,她的爱从不为谁停留。青春短暂,激情消失,死亡让人成熟,学术代表人生。她的一生就像是那不勒斯本身,充满美丽,热情和破败,也是文化,学术和宗教的集合。这是保罗索伦蒂诺的写意之作,是献给家乡的人类学研究。卡普里岛的经历改变了女主的一生,那里也是《我的天才女友》中改变双女主一生的地方。女主角塞莱斯特·达拉·波塔也很美,这居然是她的处女作。
是会在某时想起留恋事物瞬间的美好,亦会抵达胜利,理想中关于记忆最好的缅怀方式~
魔幻。个人风格。
知性之所措-02/23/25 at AMC Garden State Plaza 16
余音绕梁的配乐,诗意的摄影,索伦蒂诺将这部电影拍成了一部5A级那不勒斯风光大片➕女主写真集。说实话,令人感到惬意且舒适的试听体验。 但是华丽的外表无法隐藏起空洞的内心。剧情,角色塑造全都过于空洞。
那不勒斯海边是真的美,可电影太抽象了,夯哧夯哧看半天发现进度条才一半,实在受不了
今年第一部五星电影
十年前看绝美之城,美则美矣,没看懂;十年后看帕特诺普,依然绝美,却还是没看懂,我好像一点长进没有,但是似乎被当成了人类学观察的案例
6分 2025.04.19 你到底在想什么
保罗索伦蒂诺,一个wjh爱而我爱不起来的导演。又又又见[风流一代]啊,这是索伦蒂诺献给自己故乡拿坡里的一首情诗,不知道是不是该偷偷庆幸我不是安排自己刷索伦蒂诺,不然搞不好连着还要看[绝美之城]可能高度重叠。我觉得导演在这部电影里的拟人符号化的这种处理方式特别拙劣,不好看,没意义,无聊;有没有人觉得Celeste长得好像玛格丽特奎利?这个片子竟然是A24的,可能是A24的片子里面也相当不酷的一部吧,全片充斥着一股老人味儿,咋回事儿啊,导演才55岁。6分我都是顶格给,就算是广告也不会是我喜欢的那种广告。
意大利电影是最像电影梦的
【2分】一流的YSL广告大片,不入流的电影,此部看完对索伦蒂诺失望到一定地步。在唯美但虚无的城市小岛风光上用镜头一遍遍探测一个女性的成长,但从未深入,只留下肤浅的塑料的空洞的“美”的影像,所谓的生命体验就像17岁看的青春疼痛小说一样,只存在于虚无的想象和自怜自伤中,索伦蒂诺对于影像的把控完全让后者沦为被机械摆弄的道具。
呃~~~就是觉得老男人味还挺足的
看过La Grande Bellezza就对Paolo Sorrentino完全祛魅了,几乎可以被列入和Wes Anderson齐名的我讨厌的导演名单,对这一部自然也没有任何信心和期待。能够想象这位一生爱拍老白男怀春的导演想要塑造一位异性恋男性心目中神圣化的完美女性的心态,打造了这样一部“伪大女主”电影,这是什么那不勒斯的美丽传说吗?导演作为HBO版My Brilliant Friend的制片人,好像只学到了“独立女性成长”这个时髦立意的皮毛,而内核依然是厌女式的男性凝视和意淫,实在不免令人作呕。刻奇广告片和旅游风景片的质感,配上恢宏如史诗般的BGM,充满了屎上雕花的矫揉造作。P.S. 片尾有人鼓掌,有人大喊“Malísimo”,不愧是坡。@ the projector
这是一段那不勒斯的情话,是索伦蒂诺对家乡的爱以及对费里尼们(本土电影)的爱。时间掠过这座城市的女儿帕特诺普的身体,眉眼、肩背和秀发间,她不曾衰老又慢慢逝去,虚无的绝美和乡土的眷恋变成了人类学家冷眼旁观的论文纸张,从古典到现在,时间流逝,青春如一座城市衰老离开,爱情如一个女人渴望放纵又回归理性。回想起阿彼察邦的《记忆》里那一声几千年前的巨响,索伦蒂诺执拗的将一个绝美海妖几十年的一生算作是对家乡的一首现实与幻想中的情诗也算说的过去。
我对索伦蒂诺有爱,但爱不到能包容这部电影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