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囧蛋同学千里迢迢的给我拷了米尔克的超清版,还给我电脑装了各种奇怪的插件,并且还试图把我的电脑上的输入法的兔斯基图标给弄掉,然后还很鄙视我的说,我电脑屏幕什么都没有....靠,什么都没有有什么好拽的啊!
我同学才跩咧!
下A片也放在桌面上!
多大方啊!
哼!
臭屁男。
《米尔克》是西恩潘的片子,说实话,假如不是因为我觉得海报有点意思,假如不是好几个人推荐我看,假如不是囧蛋刚好有这部片子,(错,他什么片子都有...)假如不是因为我某天晚上吃完饭就睡觉,可能那部片子会和之前我电脑里面的什么《柳条公园》《热泪伤痕》或者《once》一样,大概过上十个月我可能也不会想要去看。
刚好我打开了那片子,然后刚好片头的调调是我喜欢的那种怀旧情绪,于是我就躺在我温暖的床上看米尔克。
其实像很多片子是不适合两个人看的,在我心中一直觉得,适合两个人一起看的要么是恐怖片,要么是喜剧片,不能一起笑至少可以一起惊声尖叫,不能一起哭至少可以紧抱着彼此感受一下心跳。
可是这部片子要怎么说?
好笑?
有点。
感人?
有点。
惊悚,也不是没有。
说它是纪录片?
算。
说它是情爱片,也算。
说它是同志片?
明显。
说它是励志片,好像也可以。
假如要我这个无语的人来简述这个电影的故事情节的话,可能一大票电影上纲上线政治论爱好者要砸死我,可是他妈的我最讨厌那一票没事就把电影往政治上扯的人,不是和你没关系,可是每个你都扯上去未免也太无聊了吧。
而且扯了有意思你爱怎么扯就怎么扯,他妈的你又扯到***有人权没人权的事情,哎这都心知肚明的你还扯它干嘛.....好吧我还是以我正常的干巴的描述风格,来描述一下这个同志片的内容吧。
就是一个干巴巴的同性恋叫做米尔克,在他四十岁的时候遇见了他人生的第四个伴侣。
这个伴侣超级帅,剧中是一个爱尔兰人,他遇见米尔克的时候和他说,你应该改变自己,你都40岁了。
于是这个40岁的商人就开始了改变之路。
哇这算不算励志!
四十岁的时候在爱情的激动下换了一个城市,换了一个地点,换了一种生活方式,从头开始。
他们一起搬到了纽约,在一个街道里面开了一家摄影器材店(貌似),但是他们开店的时候遭到了当时天主教徒的阻挠,以及社会的阻挠。
他们穿着喇叭裤留着络腮胡在街区里面张扬的接吻。
可是阻力越来越大,天主教徒们得到议员的支持,开始了大规模的击毙同志议题支持活动,于是gay这边惊恐了,作为一个摄影店的老板,同时也是一个gay,并且力图改变自己做一件能让自己为之自豪的事情的米尔克,决定要参加参议院选举。
因为黑人有黑人头领,华人有华人头领,天主教有天主教头领,那么gay也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人物,来支持他们,保护他们,维护他们的应有权利。
他做了大量的努力,在这期间他遇见了一个戴着大眼镜的准备去西班牙和他的情人共度一生的小同志。
(这个人我认为长的非常的让我喜欢,但是我也没注意到底是谁演的,因为我完全没办法认清欧美明星。
)这个小同志成为他政坛生涯中的得力助手,和他演着双簧,是他最得力的助手。
这个小同志去了西班牙回来之后对着米尔克大哭,他在那个阴暗的小工作间里面,拿下黑框眼镜擦了擦,说:“我还以为我可以和他共度一生。
”眼角酸酸的,我突然想到燕州牧曾经对我说的话,你要习惯一些事情,比如自己一个人接受那些悲欢离合,以及被爱护被抛弃被欺骗。
我在某些事情之后确实是默默的接受了一些事情,但是到目前来说我还是无法像他话语中那样做到平静的接受。
跟着那些人就开始了选举的历程,而那个帅气的伴侣在第四次选举的时候离开了米尔克,尽管他们看起来眼神里面那么相爱。
milk在他离开时坐在一个舒服的椅子上默默地看着他,他走了他把文件从膝盖上移开,奔到窗前看那个背影。
大概还是要说那一句话,为什么明明相爱的人却不能够在一起。
相爱算个屁啊。
之后他们彼此有了另一个伴侣。
milk有了一个叫做杰克的伴侣,他任性娇气矫情,做作幼稚俗气甚至流里流气。
milk的同伴以及我开始都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会和他在一起。
看完之后我才明白,每个人都有保护欲,而杰克是弱势,并且虽然他有种种不好,可是他最大的好处可能就是全心全意的对待着milk,因为milk是他的全部。
一个人把你当做是他的全部的时候,那种依赖感还有满足感应该是无法抵挡的。
更何况,忙碌一天之后回家有人在家等待,做着沙拉等你回来吃,多窝心。
然后越来越忙越来越忙,和政客们忙着辩论吵架周旋,为了利益关系斡旋在各种派系之间,milk他说我好烦。
可是杰克还是打电话问他几点回家,他说六点一刻。
等他回家的时候,发现满屋子贴满了最后的纸笺,写着我爱你,写着再见,写着这是我最后的表演你喜欢么?
推开门杰克吊死在浴室里面。
他抱着杰克的尸体躺在地板上崩溃大哭,我也大哭。
为什么。
我不知道。
我真的不知道,我只是想哭。
然后后来他赢了那个选举。
并且之后又干了一些大的事情,可是那不重要。
他最后被人杀了。
他被杀的那一刻对面的窗户上挂着他最喜爱的歌剧托斯卡海报。
前天我从2号线回家的时候也看到了托斯卡的海报。
囧蛋还在海报前面看了小半天。
可是我现在真的好讨厌和别人分开的感觉。
我记得那时候我回宿舍都是师兄把我送到宿舍门口,然后再自己回去。
可是现在连半夜去机场,也都要自己一个人打车过去宾馆,晚上回家一个人坐公交车,原来毕业之后就真的统统变成残花败柳昨日黄花一毛钱也不值了。
我想摸着圆圆的肚子,还有比我大的胸部的人睡觉。
我想每个冬天的被窝里面都是暖暖的,然后我蜷缩在一边的时候,另一个蜷缩的人敲我说抱着我的背,我没安全感。
啊想想就觉得好好笑啊。
可是啊那不都是不可能的嘛。
原来我的人生开始变成悲剧的了。
没彩色,滚开。
就人物传记来说,《米尔克》在主题选取、剧情节奏和主演的选择上,无疑是成功的。
今年的奥斯卡将“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主角”颁给了它和它的主演西恩.潘也算是名至实归。
巧的是,在看它之前,刚看了另一部著名同性恋人物的传记式电影,《王尔德的情人》。
王尔德的情人中,那位最让他深爱的,也因此而改变他一帆风顺命运的俊美少年 Bosie 乍一出场便让人觉得眼光闪耀,没有比 裘得.洛 更适合的人去演这样的角色了。
影片是十多年前拍摄的,彼时的 裘得.洛 脸上完全没有现如今的成熟线条,眼神清澈,充满激情,拥有完美五官的脸庞配上清瘦均匀的身型,一派高贵的英伦气息逼人而来。
Bosie 年轻而任性,侯爵父亲的古板冷酷让他对王尔德的爱情更加炙热。
而王尔德对他极尽宽容和近乎疼爱的深情最终将自己引向了牢狱之灾,创作之路霎时转弯。
与王尔德的中年不幸相对比的是,米尔克在他40岁之后的不惑年龄,终于找寻到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这条道路不仅将米尔克带入这个自由国度的政治舞台,而且它造福了米尔克所代表的同性恋群体的社会权力和世人的正视。
两个相隔了近一个多世纪的不同国度且活跃在不同阶层舞台的著名人物,皆因正视了的真正的自我而与他们当时所在的社会艰难地抗争,同时也享受着他们所追寻的感情的美好滋养。
结局一个凄凉一个凄惨。
王尔德病逝时年仅46岁。
米尔克在他政治生涯的高峰期被人枪杀,不到50岁。
看到王尔德的一句语录,觉得能刚好地形容这两位满心温柔、胸怀才情而又内心坚强广大的男人,“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我们都处在沟中,但是其中一些人在仰望着天空中的星星)。
”
哈维.米尔克(Harvey Milk)是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出的20世纪百大英雄人物之一,他是美国(也是全世界)第一位公开以同性恋身份从政的政治家。
哈维亲手缔造了美国旧金山的卡斯特罗同性恋区,推动了七十年代的同性恋民权运动,他年仅48岁,在职位上被刺杀,身中五枪,震惊全国。
我搬来旧金山已经两年多,住在游人如织的海边小意大利,平日里并不常去同性恋们的大本营卡斯特罗街,身边亲朋也少有同性恋人士。
若不是为了旧金山这段传奇色彩的历史,为了Gus Van Sant这位我非常喜爱的导演,对政治家哈维.米尔克,并没有多大的兴趣。
尽管知道是以冷静客观著称的Gus Van Sant作品,对这样的人物传记片还是有所担心的——担心角度偏颇,哈维.米尔克被塑造成高大全的勇士形象,政客一面被刻意忽略;担心这个人物脸谱化,过分宣扬他的死亡牺牲,过分煽情而失了历史的份量跟力度;担心剧情僵硬,走激励——成功——悲剧的套路,只面向同性恋人士,失去大众基础。
11月26日,在哈维.米尔克遇刺30周年之际,《米尔克》在旧金山独立“地标”影院提前点映。
购票的队伍排成长龙,基本三小时前便全部售罄。
我提前一个多钟头排在队伍中间等待进场,坐在影院地上,努力的想从刚散场出来的观众脸上看出些端倪,未果——这大概是好兆头,起码影片没有刻意赚人眼泪。
西恩.潘的出场对于并不很熟悉哈维.米尔克的我其实并无特别的震撼效果——之前听过一些拍摄花絮的描述,很多哈维.米尔克的旧识看到化好妆的西恩都几乎情绪崩溃,以为哈维还魂。
但西恩的表演确实一下子就抓住,甚至打动了我,就在影片开始不久表现哈维于纽约地铁站邂逅后来的情人斯科特.史密斯的当口。
西恩的表演有一种柔软和幽默在里面,近景镜头的角度也取得好,大多是侧面,目光的焦点集中在西恩笑起来后眼角与嘴角的纹路之上,这样略微女性化的笑意传达出一种私密的亲切感,从一开始,Gus Van Sant要刻画与表现的哈维,就是这样一种带有幽默感的个人化的形象,这倒也暗合了后来哈维竞选旧金山立法院下院议员的口号:哈维.米尔克对抗政治机器。
片中哈维的政治生涯和个人生活与他多次收到暗杀威胁后录制暗杀遗言的片段交错出现,通过遗言中哈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政治理念的剖析作为线索,来串联起他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我最喜欢Gus Van Sant与剧本作者达斯汀.兰斯.布莱克点出哈维发生思想转变的小细节,比如哈维从简单的街区社团活动中意识到团结抗争的力量,对斯科特讲述自己对政治运动的看法,还有他在加州立法院下院竞选失败后,对手艾格诺斯教给哈维至关重要的一点——除了告诉选民你反对对抗什么之外,你所支持的究竟又是什么?
除了电影拍摄的这些片段,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镜头也交织其中,通过平实又顺畅的剪辑,行云流水般的穿插,既与影片既定的叙事节奏相融合,又营造出一种七十年代嬉皮风格的怀旧感触,着实精彩。
Gus Van Sant这位个人风格强烈的导演,在这部传记电影中几乎完全藏匿到了镜头后面,影片以叙事为主,展现个人情绪为辅,Gus标记性的长镜头故而凤毛麟角,仅在表现哈维竞选班子各自反应的一个环绕镜头中鲜露端倪,让人浅尝《迷幻公园》或者《大象》的熟稔风采。
他的冷静与克制让影片保持了难能可贵的中立地位,让哈维形象的塑造真实客观可信。
除了镜头语言的冷静与沉着,剧本作者达斯汀.兰斯.布莱克对刻画视角的选择对增强哈维的可信度也功不可没。
哈维.米尔克除了乐观开朗充满激情,善于演说鼓动群众之外,还是一位天才的政治家,他作为政客的精明,甚至无情,在影片中都得到了相当篇幅的展现。
他不仅身体力行参加卡斯特罗区同性恋民众游行,带领并确保游行不演变为暴乱;他也很会使用政治手腕,当选为旧金山市政管理委员会委员后,让自己的同僚借助一次即将发生的暴乱,先一定程度上煽动群众的情绪,然后自己作为中间调解人的身份在媒体的聚光灯中出场缓解政府与民众的矛盾。
他虽然在根本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毫不退缩,但在处理与旧金山管理委员会委员丹.怀特的关系上却从狡猾的政治交易开始——影片对政治策略上的进退,竞选设计上的考量表述都很详尽,并没有刻意回避哈维政客的一面。
尽管身为政客,哈维.米尔克依然拥有震慑心魄的人格魅力——这一点我想要再次归功于达斯汀.兰斯.布莱克的视角与西恩无懈可击的表演。
哈维在一次一次的竞选挫败后从不气馁,这位草根出身“不知哪里冒出来”的民间政治活动家的着眼点不是单纯的“赢”或个人权益,他全部身心的实践着他所信仰的“宪法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念,他认为同性恋人士不能仅仅依靠自由派人士自上而下的施舍,而要勇敢 “出柜”,自下而上的斗争,相互扶持,壮大自己的声势,对一切歧视与不平等宣战。
尽管他的许多行为都离不开政治策略的影响与对媒体注意力的争取,但草根出身的他确实在任职期间切实为市民做出了实事。
在对抗1978年的加州第六号提案过程中,他一意孤行要深入加州最为保守的橘子县与六号提案的支持者,州长竞选人约翰.布莱格斯进行公开电视辩论;面对可能的失败,他沮丧焦虑,却依然心存希望——“我们必须给人们希望,希望更美好的人间,希望更美好的明天”。
在终于获选旧金山管理委员会委员后,他告诉自己的同性恋幕僚,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该穿最紧身的牛仔裤就穿”,西恩刻画此时的哈维笑容像孩子一样纯真,眼睛里有故意恶作剧的调皮可爱;在听完一场自己最喜欢的歌剧表演后,暗夜里哈维给旧爱斯科特打电话诉说衷情,目光中真情流露,泪光闪烁,又动人之极。
这样的哈维.米尔克,是一位非常立体真实的人物,他首先是一位富有激情乐观开朗的普通人,其次才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政治家,二者层次分明又相互渗透。
影片的成功离不开导演Gus Van Sant一贯客观冷静的导演风格,但考虑到他本人也是同性恋,要说电影不表现他个人的政治倾向也是不现实的。
电影多次展现的同性恋游行镜头,还有展示哈维.米尔克在得知终于战胜加州六号提案后激动喜悦表情的细节,都显示出导演幕后对哈维.米尔克以及他领导的旧金山同性恋平权运动的尊重与支持。
但影片最令人欣慰的一点,是非常淡薄的说教意味,我想,这大概是源于主创人员对哈维.米尔克强烈人格魅力的信心与他所表达的“为人间缔造希望”理念的信仰。
除此之外,电影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同性恋民权运动之上,哈维的经历,他所带来的启示几乎适用于任何少数族裔或利益团体——权利不靠施舍,平等不分寡众。
电影在表现哈维领导民权运动对抗加州六号提案时只侧重了他们不眠不休的策划、努力,并没有给出为何能近乎“奇迹”般打败保守中坚势力的原因。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加州最近刚通过的2008年第八号提案,取消同性恋人士婚姻的法律效益。
确实,传记电影《米尔克》并不是鼓动同性恋人士再次团结起来的宣传片,也不能为具体的民权运动提供切实的细节参考;它最为重大的意义,便是真实又客观的展现了同性恋人权斗士哈维.米尔克的从政经历,他的信仰,他的斗争,他的希望。
是的,希望,三十年并未间断的希望。
我想起11月4日加州八号提案投票那天,我在旧金山城里滨海路上看到一位八号提案反对者,举着小小的“反对八号提案”的牌子孤独的站在路边,沉默而又执着的面对着大海跟过往的车辆,料峭海风里一动不动。
我开车过去,从反光镜里不住的看他的背影,一瞬间眼眶突然就湿润了,一个人能够为了自己的信仰孤独的奋斗着,不计较别人的眼光,也不管最后是不是终于有所回报,这世界上理想主义的火苗,就是这样一个人又一个人的传递下去啊,不气馁,不放弃,摔倒了,爬起来再战。
我想,这便是希望的全部意义吧。
《电影世界》2009年一月稿
做为时代杂志评选的20世纪百大英雄人物之一,哈维米尔克(Harvey Milk) 不愧为那面彩色旗帜骄傲的代表,今天是他30周年祭。
不知道这是否算一件惭愧的事,但我第一次看见男人和男人在街上牵手,确是在两年前的旧金山。
这个夏季之爱和自由言论的起源地,着实让我耳目一新。
但那已经是2006年了,没有人会认为难以接受,三十年前却完全不是这样。
大概是从1920年开始,美国人开始慢慢接受少数的同性恋人群,但一直到现在,同性恋者们为自己权利的抗争就一直就没有停息过。
米尔克大学时代所代表的一类人就被隐讳地称作“男人的男人”。
70年代,随着67年自由之爱的发展,演变成了一个同性恋者权利抗争的高峰期。
1970年,警察会在同性恋酒吧随便抓人,栽赃嫁祸,当时口交还是一项重罪,所以为了避免在租来的房子里被抓,又恐慌在酒吧被无缘由的带走,很多同性恋就选择了夜晚的公园。
1970年,旧金山警署纪录在案的由于在公众场合性行为而被捕的人有90个,而1971年这个数字增长到了2800。
霍吉斯托(Richard Hongisto)及一些人经过长年的努力暂时缓和了局势。
但不可否认,是有人该站出来说话了。
1973年,哈维米尔克因为自己同性恋的身份受到歧视而要交更多的税时,他站出来了,他说:“我终于到达了一个选择的时刻,要么参与,要么闭嘴。
” 不论最后的结局怎样,他选择了参与。
由于缺乏经验,他在市议员的竞选中只排在了32人中的第10位而落选,但他还是成了“卡斯特罗街的老大” (mayor of castro street). 虽然失败,但他政治家的天赋还是展录无疑,富有激情,善于表达自己,自信,言情并茂。
有一个故事是说当时的总统杰拉德福特造访旧金山,一个叫沙拉珍摩尔的肇事女举枪正准备行刺,却被路人奥利佛西普(Oliver "Bill" Sipple) 拦下,奥利佛正是米尔克前前前男友的前男友,这看似不靠谱的事连奥利佛自己都不愿承认,但米尔克却认为这正是同性恋战友们露脸的好机会,于是私自联系了旧金山新闻报(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大张旗鼓的报道了这件事。
也许是考虑到同性恋的问题,福特总统只是写了张小纸条表扬了奥利佛。
1976年,米尔克又在投入了很多精力的州议院竞选中落败,这其中自然牵扯到官僚斗争,无须赘述。
但幸运的是年底由于竞选条件的改变,米尔克顺利地成为卡斯特罗街社区的代表市议员。
从1978年1月开始他正式加入了旧金山市领导班子,这让他成为了这个星球上第一个通过竞选成功而加入重要政府部门的男同。
当然,并不像贵国的市政府班子们,米尔克们在位子上还是做了实事的,他主要的工作是为同性恋者争取各种权利,同时也为旧金山市民的个人权利考虑而提出不少议案。
米尔克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对个体的重视,或者说从基础做起。
当他还是卡斯特罗街老大时,他的所有竞选活动都是从他不起眼的卡斯特罗街照相店开始的,然后发展他的朋友帮他一个一个人的做宣传。
在当市议员时,他做的也都是最基础的工作,比如对私人养狗的管理。
你可以看出可爱的同性恋们,即使在政界,也能表现出他们纤细而敏锐的认知感。
再往大了说,贵国很多人害怕自由主义会因为太强调个人而会暴露许多由个人主义而引出的问题,但实际上,你只有从最基础的个体开始才能调和人际之间的问题。
1977年夏天,有250000人参加了旧金山的同性恋集会,1978年甚至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20000人。
正当一切工作,在同性恋者眼中进展顺利的时候,丹怀特(Dan White), 一个刚从议会辞职又想回来的家伙,枪杀了市长,像是顺手牵羊般又杀了米尔克。
说他顺手,因为他似乎是碰巧遇上了米尔克,但其实他朝这个正准备开始大展身手的人连开了5枪。
丹尼的罪名最后是“无动机杀人”,判了7年多,5年就放了。
之后的白夜暴乱(white night riots) 和对米尔克的纪念我就不再说了,我所说的都能在维基上找到。
开始想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兴奋,但写到现在。。。
或许是很久没写这么多字的原因,或真的觉得沉重了。
为自由而战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不是在动物园散步。
今天看到挺多人把米尔克和奥巴马联系在一起,第一个同性恋官员,第一个黑人总统,人总是在不断的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但只是去掉这一个不字,要赔上多少条命啊?
我们自然会想中国什么时候才会有第一个xxx,这种事也总是想想容易。
当然,年轻的国民们也会想:我什么时候才能把第一次解决啊?
等着吧。
“And the young gay people in the Altoona, Pennsylvanias and the Richmond, Minnesotas who are coming out and hear Anita Bryant in television and her story. The only thing they have to look forward to is hope. And you have to give them hope. Hope for a better world, hope for a better tomorrow, hope for a better place to come to if the pressures at home are too great. Hope that all will be all right. Without hope, not only gays, but the blacks, the seniors, the handicapped, the us'es, the us'es will give up. And if you help elect to the central committee and other offices, more gay people, that gives a green light to all who feel disenfranchised, a green light to move forward. It means hope to a nation that has given up, because if a gay person makes it, the doors are open to everyone.”Harvey Bernard Milk马上要上映一部 Gus van sant 拍的讲米尔克的电影,西恩潘演米尔克,丫还真有点儿神似!
看过,想哭。
应该是被片尾街巷上成千上万手捧蜡烛的人感动了,听着耳边很平实很坚定的男声说着:“I would want five, ten, a hundred, a thousand to rise.”然后镜头扯远,一条街巷蔓延成烛光的海洋。
许是希望,以这样强大的力量超越了其他。
“I know you can't live on hope alone, but without hope,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Milk四十岁之后的生活,就是为了希望。
印象很深是他和Scott的争吵,Scott怒斥他曾经是藏得最深柜的gay,而现在却一次次地呼吁着所有人出柜。
就是在那一瞬间猛地懂得Milk之所以伟大的原因。
没有人希望被歧视,被鄙夷,但大多数人选择藏起自己,以伪装来换取一个暂时平和的假象,而Milk则要毫不留情地摧毁这世上的其他人自以为是的信仰,他向那守旧的、陈腐的世界下了战书,执意要掀开一场至今尚未结束的战争的帷幕。
他希望自己能被当作正常人,享有权利、被尊重,而他追寻希望的方式不是掩盖,而是以一种无比坦然的态度昭告天下他所身处的群体和这世界上其他人没有任何差异,同样享有被尊重,理解的权利。
当你对某些事物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你就不会大惊小怪什么,当某些群体强大到你无法忽视,无法匹敌,就如同这自然界千百年来优胜劣汰的规律一样,你要么作为上一个时代遗留下来的腐朽的思想代表灭亡,要么接受、妥协,以和平共处的方式继续生活。
不会说豪言壮语的话,所以文字会在此刻拙劣得可怕,那心里澎湃的波澜,此刻竟无语凝噎。
然而还是不能不说Milk和Scott的感情,看到心痛的情感。
时光流转,有一份真情抽离一切繁华之外,只剩一份铅华洗尽的安然。
即使这世界在身边飞速流逝,总有一个人的容颜你这辈子无法忘记,叫作刻骨铭心。
他会在生日会上说想念他,然后吻他,再落寞地离开;他会在他失去爱人时陪在他身边,安慰他;他会在他的辩论中坐在第一排,我想这将是个许多年无法忘却的镜头,他只是坐在那里,眼中却有我读不懂化不开的深情。
然后他给他打电话,让他看日出,然后他说:“I'm proud of you, Harvey,"。
我想这是那句他从四十岁生日就开始等待的话。
所以才有力量看他痛彻心肺的死亡,因为他得到的是超越生命的感情,更足已超越死亡。
如果,那些被某些人唾弃的,鄙夷的事物,却有他们穷其一生都寻找不到的温暖与纯净,那只能说他们自己才是那些虚伪,恶劣的生物。
如果,这个世界上所谓的正统意味着欺骗与背叛,那我愿得一心人与我携手逆流而行,白首不相离……
《米尔克》拥有格斯·范·桑特电影的标准元素:同性恋、死亡、青春……但也有更多的非格斯·范·桑特典型风格的元素,比如:政治、史实、传记……格斯·范·桑特此前也不是没拍过以现实人物为题材的电影,比如表现柯本最后时光的《最后的日子》,但那更多还是他个人迷离风格的体现。
而在本片中,他的个人风格烙印几乎淡去,那些标志性的悠长镜头也难觅踪迹。
格斯·范·桑特热衷表现同性恋不假,但是除了《巴黎我爱你》中的那个小短片外,他几乎很少展现同性爱情浪漫的一面。
而本片开头却奉献了我在电影中所见过的最飞速的一见钟情——仅仅是在地铁站里匆匆擦身而过,观众甚至连人影都还没看清,米尔克就已经认定了要与他共度40岁生日的人——Scott。
影片最梦幻的部分全部集中在开篇,Milk与Scott的第一次亲昵,两人离开纽约开车奔赴旧金山,以及两人初到旧金山开了自己的小店后,旁若无人地在路边一坐一蹲的接吻……这些段落依稀还能感觉到格斯·范·桑特的风格,斑驳晃动的画面,诗意的镜头,还有欢快的音乐,流露出他惯有的抒情气质。
当然,这部电影不是爱情片。
电影大约开始10分钟后,就几乎再难寻觅这样有点梦幻的段落。
相反,整个电影充满了70年代纪实的气息,纪录片画面与仿旧的电影画面相互穿插融合,近乎难以区分。
难得的是,尽管影片中不时有游行、抗争的场面,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陈词、辩论,但是整体感觉却并不愤怒。
电影就是将那些活生生的现实摆在观众面前,让你自己去看,自己去思考。
那些在我看来简直是荒诞不经、匪夷所思的观点竟然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借以GOD的名义,如此“正气昂扬”的宣讲,甚至赢得台下热烈支持的掌声,不能不令人深思。
即便今天看来,这样的场面依然极具现实意义,30年过去,从6号提案到8号提案,同性恋者的抗争由工作转变为婚姻,这究竟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回到原点的原地踏步?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几处抒情段落。
Milk看完歌剧《托斯卡》的清晨,给Scott打电话,两人简单的对话充满了不足为外人道的深情,Scott那句“我想让你知道,我为你骄傲”,令Milk激动难抑,那心酸又幸福的微笑以及泛红的双眼即便是黎明前的昏暗也无法遮掩。
将近结尾,米尔克被枪杀的场景,画面变为慢镜,中枪的米尔克转身面向窗外,那里悬挂的正是预示了他悲剧命运的歌剧《托斯卡》的巨幅海报,而后镜头叠画,再次中弹的米尔克扑到在地。
整个画面也有着歌剧般的肃穆与震撼,格斯·范·桑特又一次充分展现了他美而伤的经典气质。
然后电影再次循环往复到影片开始不久Milk与Scott在床上的对话场景。
有意思的是,这前后两段同样的场面,如果对比来看就会发现,导演用的并不是同一条拍摄胶片,二者对话虽相同,但演员动作、神态都有些许差异,而且后面这条的镜头明显更为靠近两人的脸部。
言犹在耳,似曾相识,一语成谶的“我不知道能不能活到50岁”,却是在无奈地放大那份悲凉。
格斯·范·桑特的电影里永远不会缺少美少年,尽管只是担当配角,尽管掩盖在70年代老土的装扮中,影片里还是星罗棋布的埋伏着许多乍看上去也许没觉得很美的美少年XD不过这次不谈美少年,只说说两位主角。
西恩·潘其实已没什么好说的,这个家伙的表演永远不会令人失望,而且常常超出预期。
已往我是很喜欢他皱紧眉头,苦大仇深的男人样,不过这部电影里他完全改变了。
脸上时常挂着那种柔情蜜意的笑容(对西恩·潘用这样的形容词在过往绝对是不可想象的啊),连那些阡陌纵横的皱纹都变得柔软起来,即便他在台上慷慨陈词时,举手投足之间也微微有点“娘”——这是一个活生生的男人,他的可爱与刚硬,他的聪明与狡猾,他的孤独与抗争,他的疲惫与坚持,一切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长相根本不漂亮的男人却能深深吸引你的眼球,打动你的心,这就是超凡魅力的奇妙之处啊。
还有不能不提的James Franco。
我绝对是很久以前就注意了这位大帅哥,只可惜总觉得他不是出现在不好不坏的电影里,就是扮演着不温不火的角色,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在这部电影里他依旧很“温”,却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温”——每当他出现在画面里,就会感觉这部充满了不公与抗争的电影变得柔和起来,对,他是一个非常舒服的存在,不乍眼又难以忽视,若隐若现地让人感受到一缕温情。
最后想说的可能更像是题外话。
《米尔克》不是一部典型的格斯·范·桑特风格的作品,但却又是一部格斯·范·桑特作品经典。
历经一番番的远离与回归,借助多年独立制作的累积,格斯·范·桑特在再次转向主流电影后,又迈上一层新境界。
我从来不认为主流电影就是丧失个性、面目模糊的老好人,就如同我也从不认为独立制作就是个性鲜明、言之有物的新新人类。
其实,在我看过的那些表现同性恋题材的“不佳”电影中,独立制作恐怕是占了多数。
它们的通病概括起来大约是不安心于老老实实讲故事,急切地想表达自己所谓的“新意思”,过分纠结于同性恋者的愤怒、压抑、怪诞,从而放弃了与大多数人情感交流共融的可能,最终沦为一种自说自话,甚至是无病呻吟。
反之,这也可以解释我何以会欣赏《费城故事》的平和与自尊,《断背山》的含蓄与包容,以及本片的抗争而不愤怒,因为这些电影带来的感动和感触可能触及任何人的灵魂,因而也就具有了根植于人性、存活于人心的更深远的生命力。
时隔17年,这是Gus Van Sant再次执导同志题材的电影。
第一次他成就了River Phoenix的永恒,“黄风车,颤抖眼睛,38口径枪,你和我,逃走。
”青春的欲言又止被铭刻在多少少年心头,每个同志心头都有一个Idaho。
这一次他借着Sean Penn,抛出了一段“史前史”,借着前几天读Sontag《AIDS and its Metaphors》的后劲儿,看这部新鲜的电影,好像刚刚好。
如果Milk活过83年,不知道他最后是会死于同僚的枪下还是被称为“同性恋癌症”的艾滋病?
以艾滋病的发现为界限,同志的世界乃至整个世界被再次一分为二,从这点来看,我甚至庆幸Milk死于“史前”,也许过了这个界限,Milk的故事可能就会被迅速地淹没在米歇尔福柯和基斯哈林的另一种激进中。
影片开头的黑白纪录很耐人寻味:这是真的!
条子会去gay bar抓同性恋!
镜头下那些衣冠楚楚的小尤物跟老尤物们,一个个眼神战战兢兢,用手挡脸,没有恼羞没有对抗,像被腌好的咸鱼般被推搡入狭小的警车带走,这个夜晚终于太平了……尊严哪儿去了?
自诩人权平等的神话起码在那时的美国是不成立的,现在……哦,今晚是周六,工体西路的DES应该正红火,不管你喜不喜欢,但是那里有百态,条子也不会来抄家。
拿“史前”的历史做比较,中国的中古时期对同性恋的问题似乎非常开明,断袖分桃书童戏子……让人浮想联翩。
而与之对应的西方中世纪——直接烧死!
所以这个态度换到20世纪60、70年代,给几棍子、在夜间的小巷子里捅你几刀,已经算很大的进步了。
此种粗暴的根源和美国之所以迅速崛起的原因相同——新教伦理,新移民当自强不仅仅表现在如饥似渴的经济扩张中,家庭观念的巩固为这个国家带来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稳定的“高级”人口,在这样的一派祥和下,同性恋无疑是最不和谐的音符,没有生产就没有道德,盎格鲁-撒克逊的后裔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在自己的国家发生。
所以粗暴在这个国家从来就没有断绝,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借着方兴未艾的摇滚、嬉皮、反战、大麻、女权运动的劲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走上街头,振臂狂呼:GAY RIGHTS NOW!
因为他们很坦荡。
本来可以一直这样坦荡下去,直到取得胜利,因为同性恋没有“辫子”。
新教伦理在追求自由市场中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它衍生的副产物是个人自由,这与它倡导的稳定家庭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矛盾的,这是它一直理亏的地方。
所以这场实打实的、针锋相对的政治激进运动本来可以在英雄主义的光芒下画上圆满的句号,并且,无论Milk死没死,他都应该是这场运动的号角——直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出现为止。
AIDS最初被发现于一些同性恋人群中,那些患病的人消瘦、溃烂、呼吸衰竭,死相可谓惨烈,他们死于免疫系统全线崩溃所造成的各种并发症——艾滋病毒侵入人体免疫细胞,并且复制、扩散,导致整个免疫系统功能的丧失,这个时侯,一个感冒就能致命。
当艾滋病被第一时间和同性恋联系在一起时,这个隐喻就再也没有在人们的观念里消退:艾滋病是上帝对同性恋的惩罚!
而这个惩罚又因为他们被扩散到了那些“无辜”的人群,整个世界都会因为这个而灭亡。
站在道德正确一方的人们自动将台面上针锋相对的斗争转入了象征领域,这个象征太可怕了,它瞬间瓦解了同性恋人群心理的坦荡,自觉将群体归入了“不仁不义”的境地,理亏接着词穷,这场胜利一半的战斗不战而败。
真的是这样么?
我当然无法彻底解惑,但是客观上(我不想用科学这个词,因为科学同样受隐喻左右)一个HIV阴性的男人和一个HIV阴性的女人同一个HIV呈阳性的男人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做爱,他们的感染几率是相同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避孕套”被唤为“安全套”,语词变迁的背后更多的是功能和意识形态的驱动和影响,“安全”除了“避孕”之外还有“避病”的意思,不管男女,这是公平的。
艾滋病的隐喻就这样在人群中挥之不去了,病毒侵入人体的方式像一种“攻城战”,而医学对待疾病的方式就像一场“反击战”,只是反击的对象在无声无息中从病毒被偷换成了病人本身。
在和艾滋病的这场战争中,伦理“把战争转化为对大众进行意识形态动员的时机……用于一切形式的、其目的是打败'敌人'的那些改善运动”。
再也没有振臂高呼“GAY RIGHTS NOW”的穿梭于街垒的肉搏勇士,而只剩下在文化象征领域一记记刺入“权力-话语”机制心脏的乌托邦战士。
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那般复杂,各种盘根交错的表象背后潜藏的是某些从来就没有改变也不打算改变的噬人本质,隐喻切实地围绕在我们周围,而本质却像幽灵般时隐时现。
我还是庆幸Milk死于“史前”,因为之后的路上不止荆棘密布,而且到处是食人树,这时候,“单纯”不再是一种引导你奔向胜利曙光的好品质,反而会在你不断振臂时拉开你与真实的距离,不知最后他是否看着远去的太阳疲惫地倒向土地,却还不知那太阳也只是空气折射的幻影。
Milk这样的英雄只会出现在艾滋病出现以前,也只有在艾滋病出现以前他才算是英雄,整个人类命运的阴霾被笼罩在他们身上之后,坦荡被自怨自艾取代,对比着看看那部《长期伙伴》,或者就知道,他们承受的是什么。
首先声明,我不是腐女。
对于男男BL的场面,我一般是看不下去,多半不得不看的時候也是眼睛转向别处。
没有歧视,只不过隐约觉得他们也许会疼。
从汤姆汉克斯到李安到潘,特别是8号法案通过之后,这样的得奖显得特别有意义。
对于倒退的如此的保守派,即便是活到现在,Milk断然也是会老泪纵横。
不是,估计是轮到他拿枪杀人了。
Sean把Milk的风情万种表现出来了,当然神似也得形似。
不过,总是觉得他稍欠意味,不知是那种风韵,还是因为对他的印象已经定型,又抑或是无形中把Milk想象的太过伟岸(众人已经连他是同性恋中的马丁路德金都提出来了,唉,有必要么)。
我就是commie, homo-loving sons-of-guns,非常庆幸自己在性观念和爱情观成熟的时候成长在重庆。
和美国南部相比,中国南方要开放太多。
老师肆无忌惮的在课堂上告诉大家哪些是GAY BAR,然后鼓吹你去了解一下。
而走过希尔顿天桥时候遇上的一对对忧郁的眼睛,更忧郁的是,那些眼睛是不看我的,哈哈这幽怨不是因为什么物竞天择的落败,而是,这些弯弯中确实太多才华了!
因为过多的邻苯二甲酸盐,导致现在雄性激素的发育受到影响,这也可能和现在很多直男也出现阴柔的表征相关吧,不过,这又何妨?
想想Milk,又想想那一众可人儿,觉得世界也未尝不因此而变得更多彩。
虽然没有走过卡斯特罗街,但是听迈克细说那风起云涌的年代,也相信夏菲米克的声音会是怎样的振聋发聩。
自古有少爷和书童之恋,也有雅典学园的师生爱慕,到了现代却徒然更多桎梏,觉得悲凉。
仔细想想,女孩是真的喜欢受的,这个原因我一直没有想明白。
为什么呢?
这种喜欢不同于喜欢直男的感情,又超越了朋友的无私,其实很微妙。
他们可以和我们一鼻子出气的呛声老女人的暴殄天物,可以一起看张爱玲小说的丝丝入扣,或者对着摄影机说“红楼大噩梦”。
哈哈哈哈哈哈有时看他们无所畏惧的表现出的尖酸刻薄,觉得释放了自己,也更加珍惜他们。
他们能打破别人眼光的牢笼,不必装成男人的正人君子和道貌岸然,然后也不需要具备女人的贤良淑德和故作矜持,是不是很快意人生呢?
至于Milk高呼的出柜,可能因为影片拍得太具煽动性,我也转变了想法。
原来我认为同性恋婚姻立法是不太需要的,出柜也不是很必须的,因为你看待这段感情犹如婚姻,那就不需要那张纸给你画押,何况在中国立法也没有什么实际效力。
但正如Milk他们秉承的理念,没有宽容的环境让他们出柜,那就需要一纸法文来昭告天下,你,不能歧视我,不能阻挠我!
究竟有多少人因此而结了婚,倒是次要。
所以立法意图不以法的最终适用效率来判定是正确的。
目前为止,我所知道和认识的所有GAY和LES中,出柜的绝对比不出柜的过的幸福的多。
很多时候,牢笼的坚固程度和打破它的决心成反比。
不过,不管出不出,自我认可是绝对重要的。
不管是因为基因搭错线,还是妈妈接触了太多邻苯二甲酸盐,或者从小在女人堆里长,都无所谓。
想违心的时候,想想Milk吧。
毕竟,人无法取悦所有人,至少要让自己开心。
还好男人多数还是以貌取人的,还是下半身思考的,不然,女人啊,你们是敌不过这些可人儿了。
PS:呃,林奕华、迈克、张国荣、蔡康永、亲爱的Fry大叔、阿苏(啊,不是不是,哈哈哈)、欧阳叔叔(我一直怀疑他是不是咧?
),差不多是我倾慕的人里的80%了。。。。。。。。
《Rescue Me》的主角说过,现在的电视都被gay们占领了,以前觉得是玩笑。
30年河东,30年河西,时间到了09年初,当我大致浏览了08年的部分电影后,我只想说,我要漂白,我真的真的很想漂白。
在这个全民出柜的年代里,坚持straight的道路才是难能可贵的事,不过,狼性难移,腐是本能,我也很无奈……兹已证明《Milk》:和异性恋导演总在窥测这个异色世界不同,Gus Von Sant用理所当然的平常心叙述的个人传奇更惹人怜爱,无需当作政治片来看。
《情色自拍》:超人小哥、Fuckback Mountain、荷兰双转盘不是搞基《爱因斯坦与爱丁顿》:科学可以无视国籍、无视立场、无视距离、无视爱情,但不能无视知己,爱丁顿同学更是直接被BBC逼良为gay。
《RocknRolla》:只要你愿意,人人都可以是双插。
《故园风雨后》:伊夫林沃变成了E.M. Forster。
除以上尚有《午夜巴塞罗那》的养眼couple、《九降风》的苦情小受,《热带惊雷》的美型预告片,等等等。
重大嫌疑《Doubt》:gay不一定有恋童癖,恋童癖也不都是gay。
《The Oxford Murders》:先碰到一个老变态已经够不幸了,接着又碰到一个小变态,最不幸的是这两个变态还甩了你搞到了一起。
《赤壁(上下)》:不赘述《梅兰芳》:男人跟男人呷醋,男人跟女人呷醋,女人跟女人呷醋,今年的几部国产大制作都可以套用著名句式改一下名,如:人人都爱梅兰芳,人人都爱诸葛亮,人人都爱叶问……《Righteous Kill》:从《盗火线》到本片于我的意义如同从《大决斗》到《无名英雄》《In Bruges》:我其实挺不忍心把它排在这里,毕竟推荐给别人时用的理由是难得英国拍男人戏一点都不gay。
轻微倾向《暗堡里的三恶人》:看到黑武士出场我以为要出现经典台词,没想到黑武士和猩猩有不得不说的过去,最后猴子离开了公主和另一只猴子在沙滩欢乐的追逐。
《剑蝶》:一直想落实梁山伯是基佬这个观点……纯属YY《Frost/Nixon》:意大利鞋、剑桥幸存下来的,刨除掉单主角奋斗史(《The Wrestler》、《七磅》),一个萝卜一个坑(《本杰明·巴顿》、《革命之路》),N个萝卜配N个坑(《女人不坏》、《桃花运》),甚至一个茶壶N个茶杯(《金瓶梅》),一个茶杯N个茶壶(《爱情呼叫转移2》),或者不知所云的傻X片(《硬汉》),有着一个以上的同性主角且有大量对手戏,剧情正常台词正常演员正常的,所剩寥寥。
我决定郑重提名《Pride and Glory》为年度straight电影。
1.1969年6月27日夜,美国纽约市发生了同性恋群体发动的著名的“石墙事件”,事件的影响很快地就波及了整个世界,然而亚洲区包括中国在内,似乎是这股浪潮中缺失的一环,它的主体力量是在西方世界。
但是这并不能表明:中国的同性恋群体的生活图景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是一片的空白,他们没有背负社会主流群体所给与他们的压力,即使与西方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他们并未遭受来自宗教势力的更为极端的压力与干涉。
总之,痛苦肯定是有的,从现今不断在媒体上陆续报道出来的一些事和人来讲,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同志肯定是背负者着更多的寂寞和压抑……2.Milk的到来可以看作是这场浪潮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继续延续,影片在今年没有飘扬过海来到中国之前,我相信中国的大部分观众仍然不太了解这个人,我也是一样的。
因此,对于今年我们的同志电影视界渠道相对缩水的一年来说,这样好的影片的出现,应该讲是弥足珍贵的。
所有异性恋者和同性恋者,所有带有偏见或正在被偏见误解和遭受漠视的人们都应该带着“人本”的心态和角度去看一次这部电影。
对于你如何才可以看到这部电影,我只想说:只要你想看,你就可以看得到。
3.如今我在大学的教学楼的卫生间里面仍然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密密麻麻的手机号码的留言,小的时候看见诸如此类的东西时,潜意识里就会觉得这都得是一些“不好的人”或“坏人”留下的东西,他们的意图就是在于坑蒙拐骗……等到自己长大了,发现自己原来其实是和他们一样的人:一群只因为想找一个和自己性别一样的人相爱,而不能大大方方地在外界的阳光下面晾晒幸福的人,他们只能把自己的一些愿望和幸福写在阴暗的角落里。
然而,你们的幸福不应该只写在墙上。
4.从人本的角度来讲,没有人不渴望幸福,即使是坏人内心也希望他的朋友是一个好人,素质高的人。
所以给同志群体“贴标签”这件事是非常不正确的。
滥交、艾滋病、性交易、不忠贞的爱情,请问是先从异性恋文化中而来,还是同性恋文化中而来?
一切无非只是“爱”的问题,对于同性恋者来说,到最后,人们最好的关注就是从此再也没有关注。
5.既然没有宗教的阻力,没有极端的恐同势力,中国的同性恋者权益进程就没有产生偏左色彩图景的前提和必要;然而共建‘和谐社会’和‘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的社会共识,必然会促使这个群体的人发出自己的呼声和诉求,这一切就使得这个问题在中国有它自己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到哪一步应该到提什么样的程度,需要实事求是、需要智慧。
而不是犯盲目地犯幼稚主义病,效从西方的模式。
此外,本剧的导演曾经对电影里的唯一一个华裔主要演员说出过一些有关种族方面的不屑的“轻视”和“贬低”之词……这件事虽然说是个小插曲——但是对那些有点“泛崇拜”和“全盘崇拜”人士来说,还算是个有益的提示,希望他们遇事儿能够冷静、客观,西边的太阳不因为你和他们有些某方面的共同,就一直会冲着你发亮。
6.然而从“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是最主要的一条原则。
虽然中国同性恋者权益事业不应该操之过急、过激,但是也不是说要“过于沉睡”,最终睡了过去,反而会给“反人性”的群体与思潮以可乘之机,最终将变成“洗脑式”净化,形成最终的“合法沉默”。
7.在中国,目前对于这个问题最最关键的还是“改变人们心中形成的一些对于同性恋现象的错误观念与看法”,然而,这恐怕也是最难的一个层面,改变什么也没有改变人们心中固有的意识难,这就使得这个问题在中国看似没有庞大阻力,却实有最难改变的阻力——心灵阻力。
在中国这个群体意识、从众认同意识文化依赖度非常高的国家,这项工作需要时间、还需要有智慧的、积极的人。
8.默默是我最熟悉陌生人,我们之间并不认识,但是我们同在一个宿舍楼。
我的gaydar让我知道他是一个同志。
他有着让人刻骨铭心地瘦,同时,背一个非常耀眼的女生才背的的时装包。
他从校园走过去的时候,周围总是投来异样的目光,谁都会多看他几眼。
包括我,也免不了俗,每次和直男哥们儿遇到他时,我都会装着和直男们一起把他鄙视一番。
你看,这就说明,我也是有意是无意识地在隐藏着自己的真实态度,在众人和自己两边分裂出两个“我”,其实,反而是默默活得比我潇洒得多了……像我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我不是说谁错了或是谁对了,我只是想说,希望大家以后可以更真实一些、更宽容一些……其实默默的气质一点也不C,只是喜欢把自己穿得更“优雅”一些罢了。
借此机会,向默默表达一下我内心的小小歉意吧,即使我们以后仍然没有认识的机缘,就祝他好。
看睡着了
Sean演的很好
每一帧都充斥着 我想得奖 这不是我的格斯范桑特啊 / 丹白是深柜吧
一般
果然政治就是以嘴炮为主要战斗武器的黑社会吧。。或者说黑社会其实就是政治,而“合法”政治只是其中一种?
腾讯,原声,128分钟。不好。
百大英雄却打动不了咱。
其实没有看完,这些人群中的大部分人的存在让我觉得厌恶,如果他们个个都是米尔克一类,正大光明,这个世界会完美一些。可大部分人是偷偷摸摸行事的,他们外表道貌岸然,往往还有贤妻娇儿,他们自己看不起自己,披着正常人的外衣,破坏两个正常人的生活,真让人恶心
奥斯卡是有原因的~
gay makes me sick
看了一半决定不再妥协.若一开始就没多大兴趣的片儿不该相信之后会有转机.除了james franco够帅以外.
补登
这厮演的真好!!!
西恩潘不错,别的都太一般
因为实在不是我的菜 所以看了一大半就做放弃
以米尔克的遗书开始倒叙。在39岁的最后一天,米尔克认识了活力的男友,两人离开纽约来到更开放的旧金山开照相馆,但同性恋身份让他们被商会排斥,米尔克为了开展生意招揽了很多同性恋,渐渐的变成的集会中心。可是警察还是经常无故伤人,米尔克决定竞选市政府参事,但是由于有的同性恋不支持过分张扬,第一次参选失败了。连续三次失败,让男友受挫离开。通过反对保守派游行增加影响力,米尔克终于当选参事。通过游行抗议和关注公众利益,同性恋反歧视法令通过,米尔克与保守派同事丹的关系也恶化。新男友因为米尔克工作太忙被忽视而自杀,但米尔克开始6号法案的反对投票,米尔克取得胜利,丹气愤离职后复职无望,杀死了市长和米尔克。作为电影,枯燥了点。
西恩潘演技的确毋庸置疑,在这里的确你看他就是个同性恋,但是电影还是无法掩盖他自身的光芒
不太感兴趣涉及政治的题材。
在达到政治正确的道路上却充满了程序不正义。我觉得同性恋平权的片子最好的还是《费城故事》,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问题。通过一个小样本统计量我推断出我不喜欢西恩潘的表演。@中国电影资料馆 @2011-07-15 21:37:22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