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季节更替,大地换装的时候,心里总是有很多感慨,人生一次,草生一秋。
春天里,小草破土而出,昭昭若示,蛮是生机;小动物也来了活力,伸伸懒腰,活动筋骨,探头探脑出来晃悠,气温回升,冬眠的家伙们也结束了休假,雪水融化,踏着溪涧汇入山谷,欢乐的相聚,奔向大海,跳跃着生命的乐章。
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生命,都在世界里留下自己的痕迹。
世界的颜色变得丰富起来,虫儿鸟儿开始了成长,每一天每一刻,大自然的生命都在绽放,无名的小草也在努力生长,多少年来,大自然就这样周而复始,永不停息的向世人展示着有规律的变化。
每一个存在的生命都在自己的舞台上表演,无论有没有观众,有没有票房,只是自在的开始,经历,然后结束。
每一刻的生命过程都是个体留下的痕迹,不为谁,也不必为谁。
也不受牵制,因为那是生命独有的痕迹。
看了中国远征军,感受每一位军人的悲壮和尊严,在异国他乡恪守军人使命,践行生命的痕迹,每一刻得存在都有价值,都值得尊重,因为那是生命的痕迹。
韩绍功、谢孝章、戴安澜、大秦、杨文、木匠李木生、李克己、杨四木、史迪威、金尼森、罗星……这一个个人的名字,不知不觉地烙印在我心里,嵌入我的骨子里,浸透我的血液里,在整部《中国远征军》里,我一直是感动着,被他们深深的感动着。
他们是一类人,是一种人,是有情有义的那一种人,是真诚的人,是磊落的人,是好儿女,是真汉子,是我们人类的高贵。
我哭了,我无声的心绞般地哭了。
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无法抑制我内心的悲伤,更无法控制我内心的感动。
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动?!
胜利了!
我们用众多可贵生命换取来的胜利终于来了。
但我们曾经熟识的亲人,兄弟呢?
……回忆他们的音容笑貌,是那么的生动,那么的可爱。
他们牺牲了。
牺牲是什么?
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情感。
他们为什么要牺牲,我想,因为我们心里有比我们更重要的那样东西,那是正义,是感情,是我们值得为之牺牲的人。
因为我们爱,爱这个和平的世界,爱我们身边的人。
兄弟们,请容许我这样叫你们一声兄弟,我想与你们同在。
倘若能,我和你们并肩作战;倘若能,我也为你们而牺牲。
英雄们永垂不朽!
敬礼!
2020年12月为了国殇墓园专门去了腾冲,疫情期间还需要预约,去了三天国殇墓园包括12.13国家公祭日当天。
后来自驾走了一段滇缅公路,从腾冲出发经过松山战场、滇缅公路、老虎嘴、惠通桥、707界碑,经过限速20左手塌方右手悬崖的旧滇缅公路,每隔不到五百米就是一个连续急转弯,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到达707界碑。
回来后专门找了这部剧来看,虽然跟史实有些出入(比如强化了共党的作用),部分情节有明显的模式化,但作为普及片还是要给五星。
松山战场
惠通桥1.国军两次入缅,实际情况只会更惨烈 军事重地松山,在战时几乎整座山都被日军挖空了,里面全是弹药和足够两年的补给(现场军人解说语)。
中国远征军于1944年6月4日进攻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历时95天,每天都冲锋,都死很多人。
山头不大,现在是松山战役纪念馆,满是坑道。
我去的时候没什么人,跳下坑道顺着一直走(不要学我),可以直面感受到国军的猫耳洞,仰攻多么多么难,国军的坑道多么劣势,面对日军上下六层的堡垒如何被压着打。
而且武器还不占优势,体力也不占优势,日军拼刺刀技术在当时是明显优于国军的。
就是拼命,一条命一条命地拼,一个团一个团地去拼。
松山有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山坡,插个牌子写着“肉搏山”,“……过后清理战场,敌我双方缠斗撕咬,死在一起的士兵就有62对,阵地上被咬掉的耳朵、被抠出的眼珠和被扯出的肠子随处可见,除了尸体还是尸体,后人将此山头改名为‘肉搏山’”。
肉搏山 当年这里有62具敌我抱着缠打撕咬尸首难分的尸体,看着那个山坡眼泪立刻就下来了,小日本王八蛋!
剧里有这个情节,实际情况是打完仗后是腾冲百姓去收尸的,目睹了这一幕记录了下来。
建议去实地的人去坑道里待一会,想想当时的战况,战争的残酷会瞬间奔袭而来躲都躲不开。
腾冲市内的来凤山也是遍布坑道的战场遗址,最近的坑道距离来凤寺只有三十米,不能更多了,就打了几百上千条人命。
2.很多人猎奇的野人山 滇西抗战博物馆(国殇墓园内)对野人山也比较客观的描述,它没什么神秘的,就是一座有瘴气、有毒虫、无食物、有猎人族存在的环境恶劣的丛林。
猎人族是主要是克钦人,现在没有了,博物馆里有克钦族的一些日用品展示,还有说明了他们有猎人头的风俗。
后来美军修路也修到了野人山,博物馆里有照片。
杜聿明带了四万人进山送死,这不是天灾,完完全全是人祸。
老蒋和杜聿明这个锅背得实实的。
之前看到有史料里为杜聿明开脱,说他是老蒋的嫡系,必须要完全听蒋的话,老蒋让他回国就得回国。
军队不是私人团伙,杜聿明如果把军队带到印度整修完毕再回来给蒋打仗,跟队伍都死在野人山里这两个选项让老蒋选,你觉得蒋会选哪个?
对未来情况的判断失误,就是将领的死刑。
杜聿明就应该上军事法庭!
3.滇缅公路 电视剧里对这块描述不多,其实整个战役都是围绕整条公路展开。
当年也是云南集全省妇孺之力修建的石子公路。
为什么是妇孺呢?
因为男人都去前线打仗了。
现有的图片上好多背着婴儿的妇女,七八岁的幼童在那里敲石头,如果你觉得难以置信,那再想想松山战役里13岁的娃娃兵吧!
石子路当年号称“搓板路”,开起来就像行驶在搓衣板上那般颠簸,噪音极大。
现在的汽车抗震都做得很好了,还是限速20不能开快,想想当年的卡车吧,还有随之奋斗的南洋机工。
现在滇缅公路在国内仍存,国家在部分危险的地方拓宽了道路,就是往山里多砸点空间出来,面对悬崖那侧建个混凝土路挡。
很多地方现在还是有塌方,开车要小心。
4.埋着远征军的国殇墓园 现存三千多墓碑,是腾冲百姓在文革中一块块保存下来的。
当年的国军尸体限于条件是一起焚烧的,然后按照人名分成八千多份,每个墓碑里埋一份骨灰。
有的墓碑上还有后人祭祀的痕迹,插个太阳灯的莲花,不舍昼夜在诵经超度。
在墓园里看到一个花圈,是一位已百岁尚健在的老兵献上的,给他的军长及兄弟们。
老兵尚在,心有安慰,希望他过得平安健康。
国殇墓园安息!
暂且不说导演水平高低,现在拍的这些电视剧根本不能去细看,常识性的错误无处不在啊。
第22集正片播放宣布任命张问德为腾冲县长时挂着国民党旗,那按照常规必然唱当时的国歌,但是居然唱的是《义勇军进行曲》,疑问是如果是唱国歌,那也不应该是这个啊(当时的国歌暂且没有去考究)。
真正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位国歌是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之后。
话说回来,如果当时是为激励民众而唱的话也无可厚非。
如果是作为国歌的话,这显然就有点冲突了。
师出缅甸,舍生死,力斗凶顽。
念妻儿,月下俯首,几声长叹。
浴血八荒惊天地,陪都歌舞三春寒。
归国路,星殒野人山,惜安澜!
战事尽,乾坤暖;英魂逝,黎庶安。
繁荣处,寰宇又起硝烟。
壮志于胸追烈士,一腔热血报家国。
杯同举,愿华夏九州,日高悬。
刚看了20分钟,两段文戏和一场战斗戏。
第一眼看上去就有种小品的感觉,或者情景喜剧之类的感觉——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呢?
琢磨琢磨,发现几个原因 1.做旧均匀,场景服饰虽然故意做旧,涂污,但很均匀,一看就是假的,还达不到a货的档次,也就是粗仿。
它让我想起刚学ps的时候,做的那种“老照片”。
均匀的加了一层噪点,非常的光滑明净。
2.景别基本集中在中近景,近景和特写一个接一个。
一场恶战下来,画框里最多同时出现过10来个人。
《亮剑》也这样,但人家好歹还知道把镜头切快点,各种角度乱晃,粉饰一下,给你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你忘记镜头里没几个人。
偏偏本剧还爱用七八米高的机位缓缓扫过战场,或者给个七八秒的固定镜头,难道是为了告诉观众,看,我这布景不错吧,横店的;看,我们专门做了几个瓦砾堆呢,花了三千多块。
3..对战斗场面的表现非常儿童化,四条步枪和一只冲锋枪就挡住了日军的装甲汽车、掷弹筒和步兵炮,至少歼灭了三五十个敌人。。。
过家家一样。
为了表现对日军的仇恨,在战火中,还给我军一初级指挥官设计了一段内心镜头——居然是日军残杀同胞的历史镜头。
连过家家也不如。
但最终的最重要的最牛逼的,是用光。
那光线既不是白天也不是晚上,也不是阳光也不是月光也不是火光,而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摄像灯光。
武林外传、家有儿女、所有的话剧,都是这样的光线啊。
导演啊,您是为了告诉观众,您租了好几盏昂贵的牛逼的灯吗?
不但能照亮室内,还能照亮半条街呢。
好了我知道了,我没有在看网络DV。
这部剧算是差强人意吧。
后面场面确实有些粗制滥造。
三星给埋在异国他乡的忠魂,一星给编剧导演演员及所有的工作人员。
这段历史不该被埋没,我也常看到大多数人都拿这部剧和团长比,说实话,我是爱团长胜于远征军,但是中国远征军也不像评论里那么差。
同古会战,野人山撤退,蓝姆迦集训,密支那战役,甚至于只言片语提到的豫湘桂大溃败都有提及。
我始终觉得它有它的闪光之处。
我常把它和团长结合看,相对微观和相对宏观的展现方式。
也可能是我历史不好,团长第一遍我根本就没搞懂时间线,后来自己查资料才看懂(太笨辽。。。
)。
看了这部剧突然间豁然开朗了。
从缅甸撤退到第二次入缅……所以我对这部剧是持有欣赏的态度的。
毕竟关于远征军的电视剧不算多,不是优品,这趁得上合格,所以想看的不要打退堂鼓啊。
最后要说的是罗星的爱情,好多人对加这一段感情戏直呼尴尬。
我倒是很喜欢这段故事。
虽然她与韩绍功并无结果,就像妹妹说的那样,他是一个既宿命又悲情的男人。
“祈求上帝给子弹都装上天使般的眼睛让它不要伤害到你,不要伤害到你的同伴兄弟”好可爱善良的女孩!
这该是多少战火纷飞的战士心里人儿的缩影。
我觉得拍的不咋地,至少从一开头看是这样,跟国内军旅题材差不多的套路,上来就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美女跑到军队里,我一看就喷血了,这简直是国内军类题材必用的低俗路数,我说咱不能改一改么?
再者那些扮演士兵的群众演员严重龙套,战斗场面失真严重,是CG技术大场面制作都有限制,但是学学《团长》里德表演细节好不好,《团长》里面的日本兵不管是服装细节还是演员的细微动作就让人感觉很贴近真实,单兵战术动作让人感觉更像个军人,而《远征军》里面让人感觉是群没怎么训练过的土匪下山了。。。
一下就脱离了那个剧情该渲染出的历史氛围。。
技术上和国外影视作品比有差距那没办法,可是剧情和表演还是太老一套了,没体现出地方台的优势啊,地方台的优势就是没那么主旋律,没那么样板的啊至于道具渲染之类的,有人说的3D制作的飞机问题,水品限制,虽然有点假,但是看着还凑合。
开头出现了一辆貌似是英军坦克的镜头,从形制上看感觉至少制作组在道具真实感上做了研究,其他怎么样还要往后看剧集的整体了。
相信不久各大军坛就会有军迷做相应的讨论。
配乐就不说什么了,没任何感觉。。
开头的配音旁白更让我想上去给这片子掸掸灰扯扯蜘蛛网。。
总之感觉评为三星和三星半没什么不对的,这里面已经包含了鼓励的成分了高要求下这帮国内的臭编剧导演们才能进步
观看此剧,想起曾经远征军将士的艰难,倍感悲伤;想起国人还没有忘记他们,倍感欣慰!
仅就该剧而言,题材很好,也真的该有一部反映远征军的片子了,演员演技较好,战争场面也不错。
但细节上还是粗糙了些。
尤其是在装备上,29集在印度的训练场上,那时已经更换了国外的装备,可剧中还是汉阳造和三八大盖得混合,日军装备里也不乏汉阳造的出现,最可气的是每次出现的那架制作粗糙顶点的飞机,连机身都做不好,假的透顶,(也不知制造者吃了多少回扣)等等不在赘述。
可能是经费原因吧,真的希望在题材好的情况下,能拍出经典。
不要像《亮剑》那样,题材经典,演员很棒,但细节上拍的比该剧还粗糙,令人遗憾!
只是好久没有令人别开生面的题材,所以才取的了很好的收视率。
我倒是觉得《生死线》和《高粱红了》题材一般,但拍的不错。
记住历史,记住为国捐躯的将士们。
同时也要记住抗日的正面战场是国民党打的,虽然胜仗较少,但也不乏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那个党都希望自己国家不受侵略,都希望国富民强。
现在的媒体较以往客观了些,也算是进步吧。
爱国之心,国人皆有。
但真当国难,真希望还能像抗日战争那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我很难理解,如此好的题材猪脚却不是缅甸战争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东方隆美尔孙将军。
那个上校连长演技真的很差,很多情节看似小品一般搞笑看着怪怪的。
作为配角的张丰毅饰演的孙立人也很是差强人意,跟我们想象中的丛林之狐差很多。
要知道孙立人作为中国近代战史中最杰出的军事家创造了许多以弱胜强史诗级的神话般的战争奇迹,其卓越的战法本应是本剧中最大的看点。
虽然我还未看完还在继续观赏,只希望后面的情节不要改动太多历史原型,在历史中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本第18师团的覆灭希望会按历史原型演绎下去,被孙立人将军全灭,俘虏被全部坑杀还有孙立人将军的新一军军歌很是热血沸腾,不知本剧为何取消?
觉得很好,历史是不能被遗忘的,我们现在正缺少对生命的敬畏感
演员表现都不错,不过,剧本情节漏洞多,还有那些特别设定的角色装逼剧情,低级的让人恶心,总体值得一看
很少见的以国民党部队为主题的电视剧,剧情不错,演员演技也很自然。
其实本身 也没那么差 和同类电视剧比还不错 不过在虚构人物上这个把握太差了 主角简直无敌 任何时候都洞察先机 任何时候都无比正确 而且身为军人特别喜欢抗命 这是无法原谅的 关于运输统计局也很过分 其实没多大权利 但是描写的 好像多牛逼一样
这里面几个大人物(比如史迪威)的形象都是严格按照党史标准来刻画的
如果能写的再大些就好了,那段历史应该被记住。戴安澜这个角色从此和别的不一样了~
不好看!
补标。
“快餐”,玉不掩瑕。
两颗星,不解释
差评。很不喜欢老太太和杨文。拍的深度不如我的团长我的团,和民族主义主旋律大同小异。
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虽然拍的不怎么样。
开局定调便瞎姬霸来
国内为数不多说得过去的连续剧…至少历史情节上真实…
总体来说还不错,就是感觉少了点什么……
不太好看
以后提起缅甸不再只想起尔康和大象,有一群伟大的人值得铭记!
屎一样
看过
英国鬼子真 TM 的废物。翻越野人山太惨不忍睹了。戴师长骨头真硬、信念如铁。孙立人将军真乃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