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Egon Schiele: Tod und Mädchen,席勒:死神与少女(台),埃贡·席勒,那个死去的女孩,Egon Schiele: Death and the Maiden

主演:诺亚·萨维德拉,马蕾茜·里格纳,瓦莱丽·帕赫纳,玛丽·容,拉里萨·布赖德巴赫,伊丽莎白·乌姆劳夫特,托马斯·舒伯特,丹尼尔·施特雷塞尔,科内利乌斯·奥

类型:电影地区:奥地利,卢森堡语言:德语年份:2016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热门推荐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剧照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1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2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3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4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5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6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13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14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15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16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17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18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19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剧照 NO.20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剧情介绍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二十世纪初,埃贡•席勒是维也纳最受争议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生活与作品常受美丽女子及其所生活的行将末路的时代所驱动。其中两个女人对他产生持续影响——他的妹妹葛尔蒂是他的首位缪斯,而十七岁的瓦莉也逐渐成为其真爱,并在代表作《死神与少女》中留下永恒身影。席勒的极端绘画成为维也纳的丑闻,但诸如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等大胆的艺术家和艺术商却领略到其中的不寻常之处。然而,席勒也准备好翻越自己的痛苦,为艺术牺牲爱情与生命。(小易甫字幕组)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帕纳约蒂斯·帕斯科特:只差一点点新郎不是我分瓶队长小翼第二季青少年篇丹尼·科林斯成长不容易第四季通灵王爱情的尸检报告你教会了我什么最重要七人乐队假面骑士×假面骑士×假面骑士THEMOVIE超电王三部曲EPISODERED零诺斯篇二楼传来的歌声倔强甜心婆媳过招假面骑士空我双胞胎历险记通天狄仁杰手册哥本哈根牛仔摩亚男孩第三季朝鲜名侦探:吸血怪魔的秘密海底大冒险初瓣凯马克沉默之枪四叶游戏末代御医午夜迷案格子间女人我凭本事谈恋爱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长篇影评

 1 ) 传记电影根本无法表现出人物本身的魅力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看名字就知道是讲述大画家席勒的一生。

看了这许多名人的传记电影,尤其是艺术家的,画家也好诗人也好歌星也好,电影拍得再好也还是没有办法完全复刻出来人物本身的力量。

就拿这个电影来说,画面美得像油画,人物衣着打扮也非常贴近自画像非常美,男主的颜值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配乐也是古典美钢琴小提琴恰到好处。

故事基本上就是百度百科上能看到的故事,疑似和妹妹的乱伦、和灵感缪斯的灵肉互融、被迫另娶,都很大程度上美化了甚至诗化了席勒的形象。

但也是因为忠于事实吧,整个故事缺少了一点戏剧冲突,传记故事的平淡基本上是所有这类故事的通病。

最重要的一点是,画面穿插了很多席勒的作品,即使是这样也没有办法带来作品本身的魅力和画家本人的灵性。

这不是电影的错,这大概是无解的难题。

或者只能从画家内心的故事去挖掘,但哪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即使有,能不能拍出来也未可知。

同样的感受,在看《明亮的星》、《王尔德》、《波西米亚狂想曲》这些电影的时候也是一样。

 2 ) 別愛藝術家

我必須要承認一開始打算看這部電影是爲了男主的顏值。

我不是說我對他有多了解或是之前就知道他很帥怎樣,真的只是因為在瀏覽網頁時剛好看到一張劇照而已。

https://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370599186/(我當時看到劇照的時候就在想:這應該是席勒本人吧)我經常有疑問覺得不知道現代人的審美究竟落在什麽區間里。

畢竟現在俘獲少女們芳心那些小鮮肉和流量明星我是真的很難苟同。

我覺得女生全部都長得和姐妹一樣,男生們各有各的丑和彆扭(請原諒我自己長相醜陋還在對別人說三道四,畢竟他們就是吃這碗飯的,我小小的抒發一下自己的想法也是OK的吧)都說每個人對美的定義是不一樣的,但是隨著一批批工業化流水線網紅的誕生,大眾的審美也日趨接近,女生要白幼瘦,胸大屁股圓,男生最少都要1米8,高富帥最重要的就是高了。

伴隨著外表審美的趨同,人們對藝術的審美和創作也漸漸難有創新。

席勒的畫在當時也是很難被接受的存在,當然我們現在可以說他是表現主義,但是在當時的環境下他挑戰的除了畫派應該還有世俗的環境吧。

出演席勒的Noah Saavedra確實也是很英俊,不過你要說他多麼多麼帥氣我覺得也還好,更多加分項是他演出了席勒作為藝術家的氣質和個性。

片中的席勒一直在畫畫,不停的畫畫,和別人爭吵是爲了畫畫,接受徒有其表的婚姻也是爲了畫畫,模特換了一個又一個,永遠吃著鍋裡的看著碗裡的。

他是個渣男沒錯,但是也一個太能捕捉美的渣男。

雖然很不想承認,但是藝術家們好像真的多少都會有點與衆不同的地方,有好也有壞。

從感情角度來說如果我在現實生活中碰到席勒大概會上去甩巴掌,但是從藝術角度來看,我又會升起一顆悲天憫人的心,算了吧,藝術家都有點不正常的。

劇中的Valerie Wally Neuzil也不是絕對意義上的美女。

不過席勒一直把她當成自己的繆斯,他也一再強調不是好看就能做模特的。

要有獨特的氣質。

我記得自己看過一個專門寫人體模特的貼文,大概也是說這麼一個意思,就是要美的有特點,不要美的千篇一律(網紅臉拜拜)

這個世界上,好像很多事情都很難兩全,比如你要一個藝術家成就很高,但是做人方面也要是個道德楷模,再比如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是事少錢多離家近,但事實上能達到一兩個點已經很不容易,很多人是任何一個都沒法get到。

偉大如席勒也是英年早逝,留下洋洋灑灑幾百張手稿,每次想到這些藝術家們都這麼早早就離開了人世真的是讓人扼腕歎息,不知道他們還有多少數不清的想法沒來得及表達。

 3 ) “不要妄想抓住风”——潇洒多情的画家埃贡席勒

我一直说服自己席勒是爱Wally的,那个眼神那个笑容真的让我深信不疑。

可是当他告诉wally他要娶别人时,wally真的非常伤心和失望,他挽留了她,原因竟是我需要你,来完成那幅画。

看到这里,我不确定席勒是不是渣男,因为他是画家,一个富有天赋的画家,在他所到达的境界里,可能画画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包括爱情。

而wally爱惨了席勒甚至于超越了自己。

所以当两个人对于爱情的看法不一致,为爱情所能够付出的不相当,必然会有受伤的一方。

看完电影,我仍然相信wally是席勒的缪斯,我仍然把它当做一段美好的爱情,只是会告诉我自己,一定要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否则不要轻易交出自己的心。

席勒也许只爱画画吧,女孩们跟他在一起只想结婚,绑住他,拥有他,而他跟女孩们在一起只是把她们当做自己的灵感来源,一开始的相处目的就不同,是想法完全不一致的两类人。

他是浪子,他注定是谁也无法拥有的风。

在我看来,他是不应该结婚的...他不适合。

席勒是风,谁也无法抓住他,谁也不应该沉迷于他。

 4 ) 01

即使是很喜欢席勒的我,也忍不住要说句公道话,这部电影确实美化他不少。

席勒是自由的,就像Adele对他的描述,他完全以自己为中心,他只爱他自己。

他也是不自由的,为了生活抛弃情人投靠中产,创作生活也被参军入伍限制,就连自己的艺术风格也是被不同阶段的女人所影响。

而Wally是自由且通透的,那张“我不爱世上任何人”的契约叫人惊艳,对席勒的“妥协”没有作出让步,离开之后毅然踏上战线。

这样看来,席勒是配不上Wally的。

电影主要着墨在席勒的感情生活,而对他的艺术天赋、美学造诣几乎只字未提,称不上传记片倒像是部爱情片。

但稍稍琢磨一下,Gerti对席勒的照顾更多是源于亲情,Moa找上席勒却只是为了名声,Edith和席勒结婚后大失所望,她想要安稳的生活和伴侣,只有Wally是付出了真爱。

而席勒对于这些女人,都只有出于灵感来源或生活便利这样的目的。

也算是有趣,一部没什么爱情的爱情片。

很久没有看过画面这么漂亮的电影,上一次也许还是《悬崖上的野餐》,还挺巧,那里也有个Edith。

说起来,上一部看完的还是《沉静如海》,欧洲的片子和它自己一样精致,然后德语系的男孩儿真的是宝藏,吹爆Noah的脸。

 5 ) 神级开场,正片垮掉

被一开场的雷声、喘息声和火车奏鸣声的紧凑交织瞬间拖入剧情,然后逐渐被空洞平庸、松散拼接的正片深深地无聊到…原本期待一部钢琴家般的杰作,看到的只有虎头蛇身蚯蚓尾。

少年时父亲因梅毒早逝,与妹妹病态的依恋与掌控欲,与非洲优伶的露水情缘,与金主彼此利用与放弃,与山谷中的云雀坠入爱河,在维也纳引诱了对面无辜的中产姑娘…最终在战争加剧的窘境中贫病交加死去…导演讲故事的手法实在平庸,众多剧情看不到关联,感受不到内心的波澜,只看到埃贡一边享受着女人们的保护,一边利用着她们的深情。

这份自私和薄情之下,他对绘画的热情都显得那么虚伪。

纵然不能用今时的道德观审视过往,我却很难不将自己的世界观代入电影。

要讲好这个不易被现代价值观理解的故事,需要更强的情绪、更深的触动、更纯粹的艺术感染。

而我只看到了帅而无味的男主,演技被wally吊打,自始至终未看到席勒内心的澎湃汹涌,只看到被女人们保护的渣男在自我陶醉,总觉得对不起这如画的风景和配乐。

 6 ) TOD und Mädchen

刚学法语的时候,兴致来了想找法语片,结果找到就找到这个德语片当法语片看。

席勒作为维也纳分离派的代表之一,其第一位女模特是自己的亲妹妹,充满少女气息的画作,一丝不挂的少女,让还不是很开明的法国民众对席勒和其画作充满争议。

席勒的第二位对其画作有影响力的女模特是一名妓女,张扬的个性、光芒四射的性格让席勒在该时期的画作更为狂放。

后期使得席勒绘画风格发生转变的缪斯是瓦莉,这个时期的席勒不再如少年时期的贪玩放纵画作的线条也日趋柔和。

但在艺术家眼里,当画画与爱情发生冲突的时候他的眼里只有画作。

而这幅TOD und Mädchen画的就是瓦莉。

最后席勒娶了艾迪丝,瓦莉在部队死于猩红热。

看完整部电影以后,我的内心是崩溃且混乱的,电影中我感受到席勒的不羁、放荡和急迫想要安放的爱情,但是好像哪里都不家,哪里都是过客。

最后把自己送给了上帝…哎…

 7 ) 从Edith和Wally的照片就能看出席勒选Edith的目的,以及深层次的原因

Edith生于1893年,比Wally大1岁,离世时年方25。

这张照片看着35都打不住,眼窝深陷,泪线明显,最重要的是眼睛没神。

评论家说席勒画的她像木偶,也许不是画成那样,是本来长得和气质就那样。

Edith和席勒。

这张更显老,有点像英王查尔斯现任妻子卡米拉中年的时候。

《席勒纪录片》第12分,收藏席勒作品最多的维也纳丽城博物馆(Leopold Museum)馆长弗兰斯·斯莫拉(Dr Franz Smola)说“Edith家是小资产阶级,所以不喜欢席勒以前的作品。

她拒绝为席勒当模特,她甚至要求席勒不能再画模特,更别说果体画了。

她导致席勒在创意上有所停滞,这是肯定的”。

【现代绘画大师】06/35 埃贡·席勒 | 2018 | 中法双字 | 表现主义 | 维也纳分离派 | Egon Schiele_哔哩哔哩_bilibili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席勒结婚后风格不再那么锋芒毕露和强烈了,因为受到制约了。

有多少艺术家喜欢自己的创作受到别人的限制(席勒可是很抨击过那些批评他艺术的人,但这次为了经济屈从了)?

有多少艺术家会和不欣赏自己作品、甚至不喜欢自己绘画风格、和自己在艺术上心灵不相同的人结婚?

这肯定说不上出于爱或心灵契合、灵魂伴侣。

再说Edith的长相和气质,和美丽不可方物,年轻漂亮、气质非同凡响也沾不上边,就是普通人一个。

席勒和Edith认识前,Wally和他度假的单人照。

眼神深邃有神,带着探究和热烈,有点勾人。

这张眼神坚定而宁静,透着强大,就像席勒画的他们俩的双人自画像中Wally的眼神一样。

Wally虽然只比Edith小1岁,但看着比她年轻多了。

而且和席勒相识与十几岁的少女时期,席勒一直喜欢画年轻的少女。

和Edith结婚肯定也不是因为她年轻灵动。

但是Edith比Wally家境好得多,虽然只是小康家庭,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但生活安逸稳定,父母双全且有房产,资源人脉也都是这个阶层的。

而Wally是个私生女,父母在她出生后才结婚,后面有3个妹妹,前面还有一个异父姐姐(不知是不是婚生)。

父亲早亡,母亲身体不好,而且居无定所、朝不保夕,从1911到1917年7年间原生家庭搬家23次(意味着没有房产,也许交房租都艰难)。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Wally才小小年纪出来当果体模特,完全是生活所迫。

本来Wally是席勒老师、40多岁的克里米特的模特,有传闻还是他的情人之一。

这个年龄差能发展为情人,还甘当情人之一,多半也是为了有个依靠,有个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

后来席勒和她合作工作,并没有一开始就发展出特别稳定的关系,也没有画那么多她的肖像。

是她在席勒入狱后的奔走努力、不离不弃,才让席勒对她另眼相看,感情进一步紧密。

这里有她善良、爱席勒的原因,但恐怕也有她想和席勒长期稳定工作的原因,毕竟比起在40多岁、有很多情人的克里米特的身边,在20出头、还是单身的席勒身边更好,也更稳定(因为没有那么多情人竞争,工作机会也更多一些)。

爱情固然很美好也重要,但是对于无依无靠的Wally来说,生存更为重要,首先要生存下去。

她当时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不跟席勒就得去跟克里米特,或做其他不稳定、朝不保夕的工作。

Wally积极配合席勒的工作,管理其他模特,对此毫无嫉妒,同时照顾席勒的生活,甚至百依百顺,也没有逼迫席勒和她结婚,其中固然因为她陷入了爱情之中,但更重要的是她想在这里有个栖身之地,能够稳定的生存。

席勒好友、后来的妹夫安东·佩诗卡(Anton Peschka) 甚至觉得Wally是计女,满足席勒的欲望,迎合讨好他。

可是,对于十几岁无依无靠、贫穷的Wally来说,她还有更好的活下去的选择吗?

再说,她不是光满足欲望,她也支持着席勒的艺术创作。

而且自从跟了席勒,并没有再跟别人,也没有朝三暮四,而是有情有义。

当时席勒的经济状况并不好,有一次Wally甚至向一位席勒作品的收藏家 Heinrich Benesch 借钱,因为席勒和她去了维也纳布格剧院Burgtheater,又带她吃了一顿饭,用最后一笔钱坐电车回来。

有一个全身心支持自己、懂自己爱自己的人是非常难得的,也是美好的,但是席勒和Wally在一起也面临着迫切的生存压力。

席勒父亲早逝,亲戚也断了对他的经济供应,纯靠卖画挣钱,维持两个人的生活。

Wally积极地奔走卖画,联系收藏家,也是为了两个人的收入能多一些(Wally一直是个面对生活和困难积极、有勇气和执行力的人,无论是为席勒出狱奔走还是为卖画奔走)。

席勒和Wally一起长达4年,但一直没有结婚,不止因为Wally的身份出身问题,同时有更现实的问题,他对以后的生活没有那么大的信心和把握。

但是肯定,他是爱Wally的,要不也会和她在一起那么久,毕竟他自己都没有稳定的收入,想要和另一个人长期维持关系(而非偶尔约会)会花更多钱。

Wally还是大意了,认为席勒喜欢年轻少女,对于把已经20出头、容貌气质也不出众的邻居Edith介绍给席勒认识觉得没什么。

却不知在这种不定生活状态下的席勒正好渴望能有个稳定富足的生活,可以他的艺术创作提供经济保障。

Edith本人没什么,但她背后的阶层却是席勒渴望的。

席勒认识姐妹俩时,甚至没想好追求哪一个,但是就是要追求,因为他追求的是进入这个阶层。

反倒是那些和Wally一样出身的模特,其中不乏年轻漂亮的,席勒虽然见了很多,但都没有改为追求她们,因为她们和Wally处于同一状态,给不了席勒想要的生活。

如果和Edith姐妹中的一个联姻,席勒就不再面对生存压力,因为就算自己养不起Edith,Edith娘家也会继续提供帮助。

而Wally的娘家可能还需要Wally去帮助。

就算像和Wally在一起时又遇到花光所有钱的情况,需要去借,也不用去伸手向收藏家借,Edith的父母和亲戚都能资助。

等于和Edith在一起,再没有生存的后顾之忧。

席勒的打算是既和Edith联姻取得经济稳定,也继续和理解他艺术、全力支持他爱他、顺从他,而且很有魅力灵气的Wally在一起,不过无法两全。

Edith让他和Wally断绝关系,他折中地要和Wally每年度假。

可是对于Wally来说,她不仅失去了长期爱人,也失去了长期稳定的工作机会,席勒结婚意味着她没法再给席勒当模特了,又陷入了生活无着。

同时一年度假一次,能给她多大的帮助呢。

当席勒和Edith接触时,Wally都没有因此离开他,因为她无处可去(或没有更稳定的去处),席勒以为这次她还是不会走,但他又无法再给她提供一个栖身之所和稳定的生活。

Wally不得不什么都靠自己,没着没落,又恢复了为他出狱奔走、两人建立稳定关系前的状态。

Wally的顺服、不要求结婚(她不奢求婚姻,只想要个栖身之所和依靠)、也不干涉席勒交往其他女性是建立在席勒能给她提供生活的基础上,当不能提供了,她就没有再顺服,也没有顺服的必要了,因为这个男人已经不能再给自己什么,甚至连饮食住处都无法给自己提供(Wally的原生家庭在1911到1917年间搬了23次家,居无定所的她是需要这些基本保障的)。

如果彻底分手,Wally可能还能拿到一笔分手费或补偿,可是如果答应一年度假一次,等于没有分手,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Wally去当护士也是迫于生存,和平时期她没有当护士的机会,只能去当果体模特,这份工作还不稳定(除了和席勒建立稳定关系后),战争时战地医院大量需要护士,她才有了护士的固定工作,终于可以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席勒和Wally的故事体现出当时艺术家和Wally这种底层出身的人的无奈,想在一起但又不得不考虑更多。

贫穷和生活的朝不保夕很大程度地影响了爱情。

如果席勒像毕加索那样自己就很有钱,根本不用去巴结Edith的家庭,不用受这个家庭对他艺术的限制,不用屈从于根本不理解自己艺术的人。

如果他有足够的钱,仍然能保证Wally的生活,Wally也不会离开他,冒战争和生命的风险去当护士来赚取生活。

席勒如果有钱给Wally租或买一套固定住房,每月给她足够生活费,即使他结婚了,他一年不得不搬家3次以上、到处颠沛流离的爱人还是会和他在一起。

但他的经济水平远远没有达到。

爱情很美好,但在生活面前却充满了无奈。

席勒做一切去保证自己艺术创作的资本基础,Wally做一切去保证自己的生存。

对于比席勒家庭条件更不好的Wally而言,她往往没有选择,说她利用年轻美丽的自身条件也好,说她百般顺从讨好也好,和席勒在一起时,她靠着他生活,根本没有能力和底气去和他讨价还价,惟有无条件顺从,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

《死神和少女》这幅画少女抱住死神,不光有深深的爱和依恋,也因死神曾是她的生存依靠,她不想放手,她很年轻、无依无靠、没有家庭背景支持。

而死神席勒,想和她在一起,又想去拥有自己的经济依靠,和中产阶级小康家庭联姻后,要供养家庭和妻子,以后可能还要供养孩子,没有经济实力再去供养她,自己的金钱只够每年和她度假一次。

 8 ) 艺术与道德决然无关

这周回去看了席勒的自传《席勒 死神和少女》,了解一个艺术家的生平更利于了解他的作品。

艺术家情感经历影响着一生的作品和创作思路,席勒一生离不开女人,影响最大的当然是他未成年的表妹,是他的初恋,也是席勒代表作《死神和少女》中的少女,他们这段不伦之恋,要是把搬上现代的舞台,那一定是惊爆眼球的媒体谈资和社会风闻。

王尔德就说过,“艺术只传达自己,绝无其他内容”。

惠斯勒也说过,“艺术与道德绝然无关”。

判断艺术家艺术行为的对错及其艺术价值的高低,以及其艺术观念本质的正邪,这都是需要经历时间洗礼和文明进步来为其正名的。

我认为艺术和性是紧密相连的,譬如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压抑自己性取向,通过作品表达出自己隐藏多年的情感;摄影大师荒木经惟,他的摄影作品,大多来源于女人,有人评价他每一张照片都流露出性暴力。

大多数艺术家的情感经历是跌宕起伏的,他们借助于画笔把情感宣泄出来。

艺术家也常常是多情的,他们总是以变化的眼光去看事物,除了对艺术,其他一切的都像是附属品。

包括爱情。

席勒的作品如枝干般棱角分明的线条充满生命力,扭曲的人体描边,他的每一笔都记录下他古怪的,偏执的情感,他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

 9 ) 艺术家的传记电影用的都不是艺术家的视角

埃贡·席勒 Egon Schiele,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

不是18世纪的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

埃贡·席勒,20世纪表现主义代表画家,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画家,从师于古斯塔夫•克林姆特,维也纳分离派初期理念、核心理念:是反对学院派,并为艺术自由高呼。

与他类似的画家还有挪威现代表现主义画家蒙克 ,高更,梵高,野兽派马蒂斯。

埃贡•席勒英年早逝,从他的肖像上看,是那种带着神经质的、大头卡通青年。

他的画风用色混浊,造型夸张扭曲、奇特,不是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而是意在凸显内心的矛盾和情感冲突。

虽然色彩是杂乱的,但却表现得完整而和谐,有装饰性和戏剧性、和抽象现实性的感受。

他的素描线条虽然卷曲、流畅生动,然而现代的许多画者都能画出这种笔触的素描来。

相较绘画作品更加压抑的如上例举的画家,他的画仍然没有彻底脱出传统绘画审美,仍然是重人的形体表现,不过较过去的裸像画、肖像画多了感性的表达。

他绘画的突出性在于具有装饰性,和象征主义初期的特征。

另外负面压力的一点就是,他使用了少年人作为模特作画,这是不被允许的。

而这成为了公众舆论的公案而被司法拘留,产生了非议及入狱危险。

这部传记电影大略把他的短暂一生所经历的事件表现出来了。

不过在电影中,他被刻画成了一个情感败类。

可能是电影演绎的夸张和想象重构了他在生活中与身边女性相处的行为方式。

而大概这不是通常的情况。

__________另一方面,在他与女友沃利Valerie Wally Neuzil之间的关系中,他和大多数现代人的说法一样,所谓把爱情关系和婚姻分开。

在前者中,他表现出了不负责任的态度,认为沃利不是适合的婚姻对象。

而又迅速、草率并预先地决定了自己的婚姻,然而在婚姻生活中,他对妻子爱迪丝Edith Harms也是自私自利的。

而沃利,人们对真实的维拉尼•沃利了解得很少,不仅长相、年龄,还有真实表现,可能都并非像电影那样。

不过我在电影中,看到了这样隐私化的表现:一个特别自由、热情奔放、和深情的女性。

她的自由表现在亲密关系没有主导性的约束,她也可以玩笑般地签下:“我不爱任何人”,这种所谓艺术家或荡妇角色才会说出的话。

我觉得这是她犯的一个情绪化的错误。

从往后,在电影和实录中,我们会发现,她不仅在与席勒生活的各方面支持他,在他从军后,她也去做了志愿医护,最后猩红热而死。

1911年初遇席勒并给他当人体模特时,她还是个17岁的女子,当然比起十三、四岁的女孩,她已经成年了。

从1911年到席勒订婚的1915年,期间也才四年时间,包括同居、恋爱、绘画和为生计奔走。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勒服役。

1918年秋天,西班牙感冒席卷欧洲,也传染到维也纳。

席勒和他后来组建的家庭也相继因为流感病逝。

席勒15岁时,父亲死于梅毒。

读书时,他因为个人天赋而经推荐,接受维也纳分离派先驱,装饰画家克林姆特的指导,而成为奥地利象征主义绘画的一员。

 10 ) “不大不小”的席勒

冥冥之中,皆存联系。

无关这种联系会在某个时刻,突然跳出来将你吓得目瞪口呆;还是悄无声息地汹涛暗涌,推波助澜,都不可置疑于它密切存在你我的一切人生轨迹之中。

比如这部电影,昨夜某个可爱的人儿无意得提及,或许只是因为拼错了本片名字的字母顺序,而直接导致我在接收到相关信息时,完全没有在大脑里get到与其相关的信息联系。

倘若当时得到了那样的联系,我可能会不禁感叹“巧了!

”(大半年后竟完全看不懂自己说这句的意思)因为在这段谈话的三个小时前,我正在读一本艺术史的书,而且正正好读到这位任何一本艺术史相关书籍都不可能不提及的人物,一个一生颇受争论的“不大不小”的人物-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1918),“不小”是由于他作为一代知名表现主义画家的名望;而却只活到28岁,实在是“不大”。

这么一个倘若活在当下可能会被以“不可描述的罪名”告到死的(当然在他那个时代也被以同样的缘由告到呆萌);也皆可能会被现在社会女性的道德眼光视为“渣男”的艺术家,短短的一生可谓波澜起伏。

在此,我不想过多着墨于这位倒霉蛋的各种花边的真伪,因为我们要看电影。

看电影起先,我们先来感受一下男主的那该死的令人嫉妒的颜值:

恩!

的确让人看着有点嫉妒。

好吧!

其实席勒本人是长成这样:

所以个人觉得真人更加像卷福剧里头号坏蛋——莫里亚蒂

反正我第一眼就觉得像这个坏蛋,骨子里透着相似的邪气,以至于他在自己的艺术领域里也是足够的“邪魅狂狷”。

毕竟是部讲述艺术家的传记电影,所以电影的画面已倾向于更多的艺术性表达,诸如这样的场景人物场景 :

简直就是德拉克罗瓦的人物静景画。

再看风景场景

是不是相当印象派啊?

总之电影画面表演力还是不错的。

故事嘛!

基本还原事实。

起初啊,少女Wally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还以为导演要让席勒的妹妹Gerti代替其在这个倒霉蛋人生故事中的位置,因为这个妹妹是如此依恋她的兄长,以至于席勒早期画作里的裸露少女都是她的身影。

被和谐了!

可爱的Gerti

这一举动在当时可谓是“惊世骇俗”,估计即便是在当下可能也会风波不小,何况妹妹Gerti当时还是未成年少女,你亦可以想象这要是当下某位知名艺术家的如此行径,那一定是惊爆眼球的媒体谈资和社会风闻。

而当时的席勒哥哥也的确遭受了“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指控。

然而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就是会在诸多方面与其当下的道德甚至法律规则发生冲突而无可避免。

王尔德就说过,“艺术只传达自己,绝无其他内容”。

惠斯勒也说过,“艺术与道德绝然无关”。

判断艺术家艺术行为的对错及其艺术价值的高低,以及其艺术观念本质的正邪,这都是需要经历时间洗礼和文明进步来为其正名的。

看看席勒小哥是怎么说的:

电影演到一半,伟大的情人Wally终于登场了!

嗯!

算不上美人,换个场景看,也是很美的。

但她拥有着一颗完全忠诚和迷恋席勒小哥的心。

并且她也就是那副伟大画作《死神与少女》中,与化身成“死神”的席勒紧紧相拥的少女

《死神与少女》现馆藏于Leopold Museum-奥地利

《死神与少女》局部也是本部电影演员中演技个人认为最出彩的一位。

以至于当后来被“渣男”席勒“无情抛弃”后(据说是因为经济问题不得不分手),我为其流了足足三分多钟的眼泪(女人的嫉妒真是一种可与死亡媲美的力量)。

她可能是席勒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可惜的是,“渣男”席勒直到失去她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一点,而这幅《死神与少女》也可能正是表达作者的心中的这份悔恨和悲情。

后来,离开席勒的Wally上了战场,当了一名卫生员,最后因为猩红热感染而病逝。

电影中也描述了这一悲伤的场景。

这窄窄的note已是少女Wally最后的生命痕迹。

席勒小哥这时可能意识到,正是自己“无情的”放手,才是导致Wally不幸死去的原因,所以他将画名“男人与少女”改成“死神与少女”。

好了! 电影到这里也就演的差不多了,毕竟已经将大标题的故事交代清楚了,后面无非就剩下倒霉蛋席勒感染流感后风华正茂地死去。

啊!

他要死了!

他要死了!

死了!

最终,一代表现主义画派“鬼才”带着遗憾追随情人脚步西去了。

相对于商业电影,这种传记题材的电影必然会显得有些闷,当然这种电影也是为特定人群而创造的,如果你对艺术史兴趣缺缺的话,就不用那么麻烦去找片源了,你一定不喜欢。

当然对于某些“有特殊兴趣“的人,也可以当限制级影片来观赏,镜头还是蛮多的哦!

最后,我个人说说埃贡席勒这个人,看过他的画作的人都应该感受到,在他的作品中往往伴随着极度悲伤情绪在里面,然而席勒本人在现实中却十足吊儿郎当,风流快活的样子,这似乎有些令人不可理解。

但我认为,可能正是这样内外矛盾的人才更容易抓住凡人最细微缥缈的情绪痕迹并能将其表达出来。

席勒的好友帕里斯.冯.居特斯洛曾这样描述过,“恰恰因为席勒的本性趋向悲伤,他才需要把笑声当做解药而随身携带”。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短评

真没想到他比毕加索更渣,刚好不是我能欣赏的作品了

6分钟前
  • holifey
  • 很差

艺术家的境界自然不是一般人能懂的

10分钟前
  • kitty62888
  • 还行

艺术家自己都是献身艺术的,更何况是爱上他的你呢。可以爱上艺术,但是不要爱上艺术家。当然也可以爱,爱像灵感,是瞬间光芒,但求绽放,不求恒久。#男主太好看了,好看得出戏,好看得超越了所有女演员,甚至超越了艺术家……只能是明星,或者牛郎。#

13分钟前
  • 惘然
  • 还行

太难看了,分了三天才看完。确实,男主美过里面所有女性,一部画家传记片,作品镜头寥寥无几就算了,拍的少女线也不好看啊。

18分钟前
  • 月夜刺死燕尾蝶
  • 较差

略微遗憾 没有看透席勒的内心世界 这片子的中文译名给了太多遐想 少女 死神 片里的元素 又是维也纳 又是雪 无尽的性 把期待值拔得太高了。额 男主很漂亮

21分钟前
  • ikhswayhni
  • 较差

《海王の忏悔录:艺术家的狗血人生》,帅得惨绝人寰但渣得理直气壮,三观稀碎,但脸在江山在,道德卫士禁看。

22分钟前
  • 老人与海带
  • 推荐

看了不少艺术家传记,梵高的遭遇,莫迪里阿尼的遭遇,甚至席勒的一些遭遇。跟当代艺术在某些国家,当下的遭遇没区别。科技发展了有用吗?现在是21世纪了有用吗?依然是不了解,不关注,不学习,无知当光荣。一边缅怀着梵高们,一边做着跟梵高时代鄙视和嘲笑梵高的人一样的事。

25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有这样毁灭之态的童年和如此狂浪的生涯,可怜只抓住了琐碎的细枝末节,更像是Neuzil小姐作为情人的秘史以及为描写一战前期的维也纳社会现象,完全本末倒置。由此片真的想说奥地利出一个哈内克就够了,其他不如玩音乐吧。

27分钟前
  • 停用
  • 较差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被剪的原因电影看起来太支离破碎了。男主颜值固然在线但是表演本身没有特别动人,倒是真的因为电影里展示的画被席勒圈粉了

30分钟前
  • Maybo
  • 很差

人们都太过于擅长去遗忘那些精巧且脆弱的东西,比如与席勒对艺术理解一同抽条的生机,如同初春荒凉的田野,和世界坦然交锋。

33分钟前
  • LowLands
  • 较差

男主很帅,女演员都很一般。影片画面光感很棒,音乐非常好,夜晚雪中打闹的戏很生动。很可惜这个28岁去世的画家,影片没有着意渲染悲情,情绪戏、情欲戏都把控得恰如其分。

35分钟前
  • 天D行者
  • 推荐

整个电影都是裸体霸屏。

39分钟前
  • Raven
  • 较差

美术、摄影和音乐都和席勒画的风格很贴。但以真实人物为基础得有取舍吧,几个女性人物突如其来,又无痕消失,细微的东西看不到。也看不到席勒的内心世界,不就是一个会画画的天才渣渣吗,选角和表演不对吧,没有心没有灵魂,看不到一点情感流动和复杂情绪,就是一张秀美轻浮有余深邃不足的脸,好看在这里显得很滑稽苍白。好看和舒服是两回事啊,男演员没有味道。演出了自私,但这样的简单化拍成电影没意义。最出彩的还是被抛弃的瓦丽的部分,《死神与少女》中的女主角,他们两个有爱情,但他不会和她结婚,因为她没有钱,哭。最后她客死他乡,表演拿捏太好,揪心死了,女人真蠢真动人啊。

41分钟前
  • thintoy
  • 推荐

乘着克鲁矛的风,跌入维也纳的雪,画下爱过的每一个少女,再把她们无情抛弃。你需要钻石换来的奎宁,涉水堤岸途经的河流,痴迷空谷啁啾的山雀,却选择了最安稳的一笔素描。和她签订最不公的订婚契约,留她一个人去看杂志里海边的房子。用很多年才懂得,克鲁矛没有风,维也纳没有雪,他没有爱过一个人。

4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繆斯是存在的!真心疼~之前他的畫就超喜歡~只是男主也太帥了吧!

46分钟前
  • 空空野
  • 推荐

更喜欢81版,这部有点流水账,太过寡淡,匆匆忙忙的把席勒的一生讲完而已。不过男主很帅!!!

51分钟前
  • Lady Raven
  • 还行

着重点不在画家的艺术,更多的是表现席勒的情欲,对于社会与艺术的冲突描摹的不够有力量,还是觉得比较遗憾。但是摄影和配乐非常美,又有些悲伤的氛围。男主长得太漂亮了,可惜少了一些艺术家的锐气,演技也很一般,演Wally的女演员给人的印象倒是很深刻。

53分钟前
  • 水上乌鸦
  • 还行

很渣

55分钟前
  • L
  • 很差

太无聊,太表面了。

59分钟前
  • 幽天临渊
  • 较差

男主滥交

60分钟前
  • yoooshina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