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黑镜第三季

Black Mirror Season 3,黑镜子 第三季

主演:古古·姆巴塔-劳,麦肯兹·戴维斯,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凯莉·麦克唐纳,杰罗姆·弗林,埃里克斯·劳瑟,爱丽丝·伊芙,詹姆斯·诺顿,迈克尔·凯利,马拉基·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黑镜第三季》剧照

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2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3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4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5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6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3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4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5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6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7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8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9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20

《黑镜第三季》剧情介绍

黑镜第三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莱西(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 Bryce Dallas Howard 饰)生活在一个十分看重个人评分的世界之中,在这个世界里,你可以给你遇到的所有人打分,自身分数越高的人,给他人打分的权重就越高。每个人的分数决定了他们能够过上怎样的生活。 库珀(瓦耶特·鲁塞尔 Wyatt Russell 饰)是一位喜欢游历世界的青年,某次,旅费吃紧的他参加了一项游戏测试的工作,没想到这份收入优渥的工作却给他的人生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内向木讷的男孩肯尼(亚历克斯·劳瑟 Alex Lawther 饰)发现自己的一举一动均被他人所监视着,为了守住秘密不被泄露,肯尼成为了黑客肆意操纵的傀儡。 风景优美的圣朱尼佩罗,内向平凡的女孩约克夏(麦肯兹·戴维斯 Mackenzie Davis 饰)邂逅了光芒四射的凯丽(古古·玛芭塔劳 Gugu Mbatha-Raw 饰),两人之间产...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心动不可耻还很可爱唐顿庄园第三季情花谷失控游戏夜女神的救赎熊镇尸咒放弃我,抓紧我将军在下求救信号我和男友的三个前妻致命紫罗兰日落松饼与麻薯迷失太空第三季恶之源午夜佩拉宫睡着即死共产党人刘少奇给女人的爱叶问之九龙城寨陋室夜魔驶民间圣诞节机器人帝国我的人格合租屋卧底:费瑞的故事烟草罗米炎之蜃气楼:水际的反叛者

《黑镜第三季》长篇影评

 1 ) 关于第二集见解-我认为最后主角并没有死

1.Sonja-我看影评很多说Sonja有目的性,从一开始卡被盗刷,银行就通知他说是在泰国被盗刷(如果有什么技术可以改变银行刷卡位置这个另外讨论)再来也是男主自己主动发现Sonja家里有游戏滴,而不是Sonja引导男主,最后男主想通过APP来赚钱,也是自己自发的,他完全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来赚些钱,但他选择APP,这也不是Sonja引导他的。

2.关机-黑女人想要关机时,画面上确实出现关机符号..而不是暧昧不明的标志让人产生误解,所以手机确实是关机了..而后出现手机响而影响机器运作,这只是主角自己脑补解释了开头5点38分的这段想像..3.斋藤的衣服-再杂志上出现了斋藤穿白色T的图案,但是接下来出现的斋藤却多件套衫,这件套衫跟男主片头一开始出现的款式相似,所以这个斋藤A就是他一开始按自己逻辑、审美想象出来的。

而斋藤B全身黑的出现,是主角自己想象出来整件事的最后是自己的死亡..这刚好说明了他与母亲的关系,从他的内心里是最表层的害怕母亲也变成老年痴呆,从他要进二楼房间就可以看出他内心是极深爱自己的母亲,所以第一件事就是想象房间里会出现母亲上吊的画面..所以真正害怕的是母亲也离开他..第二害怕就是老年痴呆..所以想象里母亲出现了老年痴呆,母亲离死亡也不远了...那么这样的情况下,主角就有死了的心..于是这个梦境的想象被打破..出现了他死亡的这个想象,脑补继续解释他从来还没见过斋藤..所以斋藤B出现(之所以是黑衣,因为出席葬礼都会穿上黑衣)..4.如果这集最后的结局是主角死了..那整个故事就显示太过平庸..而如果结局是主角依然没有从幻境里出来..还有更多幻境在影片的后面..更能说明这个技术可怕之处..也许在现实中别人以为你只是进入了几秒或几分钟的游戏,而你在游戏里说不定经历了比自己存活时间更长段的时间..你陷入了幻境想要逃脱却找不到方法...这才是真正的恐怖游戏....

 2 ) 网飞没有那么不堪!

1.社交一直一来就是带有虚伪性质的活动模式,新式媒介出现所带来的便利和面具性更加剧了虚伪的滋生。

我们多少人在社交媒体经营自己的人设,微信微博QQ豆瓣ins,不同的平台不同的面目。

当然我们大多是出于自己的选择,剧中的人物上升到被规则所制约,一旦选择自由就是反叛和对抗。

那我们呢,在各种隐形规则的重压之下,我们敢于直面真实的自己,去咆哮吗?五星,最后的婚礼的爆发有点过了,想要传达的深得我心,暖色系的画面很晴朗,构建了这个表面人人如沐春风的未来世界,与内部人心的虚伪形成反差。

与之对应的是电影《她》,相同的画面美学为的是与人心的孤独产生对比。

她 (2013)8.42013 / 美国 / 剧情 爱情 科幻 / 斯派克·琼斯 / 华金·菲尼克斯 斯嘉丽·约翰逊2.身边事物潜移默化地对我们产生影响,现实与虚拟迷糊到分不清边界。

自我怀疑的态度到对世界产生怀疑,包括类型上梦中梦的反转,盗梦空间的影子。

四星,是个有意思的故事。

但为了悬疑而悬疑为了反转而反转,有太多同类型的所谓烧脑片,没有什么新意。

盗梦空间 (2010)9.42010 / 美国 英国 / 剧情 科幻 悬疑 冒险 / 克里斯托弗·诺兰 /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3.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这种邪恶面是我们不希望别人发现的存在。

纸包不住火,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行的端,坐的正,也自然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三星,特别平的一个故事,最后他们完成了任务但依然被曝光,狼狈狗屎。

其实最细思极恐的是那背后的势力,他们到底是什么人,他们手眼通天到了什么程度。

是恶趣味的政府?

还是某些恶趣味的暗网黑客?

真相不得而知。

这种窥探感也让我想到了一部关于暗网的电影。

解除好友2:暗网 (2018)7.92018 / 美国 / 恐怖 犯罪 / 斯蒂芬·苏斯科 / 科林·伍德尔 斯蒂芬妮·诺格拉斯4.拉拉的故事,爱情观人生观的二元对立,背景设定到后半段才露出水面。

真的没有谁对谁错,心里都有暧昧的火花,可是自己也有自己的选择。

最后的结局不喜欢,一个轮回一个永生,一个向生一个沉沦,那才有意思。

三星,很有风格化和年代感的故事,极具文学性和诗意。

迷影和爱好流行文化的朋友们应该能抓到让自己兴奋的细节。

5.政府的控制,真的不要因为领导者政府组织的决定,就去骂那个国家的人民和士兵,真的是迫于无奈。

除了这个还有愚民,不经大脑思考,无止境的歧视,只因为上面的片面之词。

放到所有国家都贴合的故事。

两星,低饱和度冷色系,拍摄风格廉价,故事也过于直白简单。

6.讲的东西最多的一集,新型高科武的不可控制性;随意在网上宣泄情绪的键盘侠们,明明不了解光缆另一端的人到底发生了什么有着什么样的无奈,就站在道德制高点一顿狂喷,污言秽语;环境问题;还黑了一把政府,无时无刻对民众进行监控。

氛围最凝重的一集,也是拍摄最高级的一集,最后的结局也很值得回味深思,五星。

 3 ) 「San Junipero」的哲学思索:生和死、选择和意义、爱和自由

别人在讨论结局是不是happy ending,我则只想聊聊剧里的3个哲学思索:1. 生和死2. 选择和意义3. 爱和自由--没有事实,只有诠释1)生和死:永恒的生命 vs 永久的死去每个人在出生之后,都拥有这么一个选择:活着or死去。

正如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写过的这句经典:"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加缪也曾以这样一段话开始讲述《西西弗斯的神话》:"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生活是否值得过,这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其余的……都在其次……必须首先给出回答。

" 活着的人现在之所以还活着,一部分是其主动选择了活着,另一部分则是其并未意识到自己可以作出生死选择而被动的活着。

而剧中的人物,比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多了一次生命的选择——不仅在出生后可以选择活着或死去,在其生命结束前还可以作另一次选择:永生or永死。

如果你是剧中的人物,拥有永生永死的选择权,你会如何选择?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停下几秒钟想想另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生命,还会有死亡吗?

我们从不认为石头有生命,所以我们也从不曾忧虑石头的死亡。

那是否可以这么认为:死亡存在的前提,是生命的存在?

换言之:要先有生命之后才有所谓死亡。

如果我们接受这个观点:死亡的存在以生命的存在为前提,那么:既然生命都已经逝去,又何来永恒的死亡(永死)需要忧虑呢?!

再反过来追问:如果没有死亡,还存在生命吗?

同样,对我们而言,我们从不曾认为石头有所谓的死亡,故而也不会认为石头存在生命。

那是否可以认为:生命的存在,同样要以死亡的存在未前提?

换言之:生命和死亡相互为其存在的前提,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

如果我们接受生命和死亡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那么:San Junipero里没有死亡,其中的生活又何谈是「永生」?

故此,基于以上日常语义层面对生死的理解,「永死」和「永生」都不存在。

更准确一点:永恒的"生命"或永久的"死亡",其并不是我们日常语义层面的生命或死亡,它们只是一种「存在」,一种无所谓生死的存在,一如石头。

让我们来看看,剧中人是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的,或者说编剧想通过剧中人给我们传递怎样的回答。

剧里的人,死前拥有两个选择:-Option 1: Pass(Just Gone,永久的死亡)-Option 2: Pass Over(活在云端San Junipero,永恒的生命)面对Option 1和Option 2——永死 vs 永生,剧中人物如何选择?

- Richard(Kelly的丈夫)选择了「永死」- Yorkie希望选择「永生」,在自己努力和他人的帮助下,最后成功选择「永生」- Yorkie的父母希望让自己的女儿被动选择「永死」- Kelly先是因丈夫Richard选择「永死」而伤心,自己后来却又拒绝Yorkie一起「永生」的邀请,最后她却再次改变决定,幡然决然地选择「永生」他们为何作出这样截然不同或前后矛盾的选择?

——意义!

-2)选择和意义:你如何定义意义,决定你作出怎样的选择。

我们选择,源于我们相信。

而我们之所以相信,之所以拥有这样的信念,源于自己对生命意义的定义。

剧中的人作出其生死的选择,也是源于其所持有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背后,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义:-Richard拒绝在云端永生,因为他有自己的信念——How can I spend eternity in this fucking graveyard, when she (他深爱的女儿) missed out, how can I?。

他有自己坚信的事情,也有自己拒绝相信的事情。

而云端的永恒生命,却是他所拒绝相信的众多事情之一。

( He had his viewpoint. There were things he believed and things he did'nt believe in, and this place was on of them. Wouldn't even visit, take the trial run.--by Kelly) 他对生命意义的定义,在于其所爱的人。

一个没有他所爱的人的世界,生活不具有意义。

他拒绝过没有(他相信的)意义的生活。

-Yorkie在体验San Junipero的云端生活之真实后,毫不犹豫的选择死后pass over至云端永生,而非just gone永死。

她在得知Kelly的丈夫拒绝接受「永生」时,吃惊的问:why? why wouldn't anyone take it? (一个从21岁就瘫痪成植物人、在病床上生活整整四十多年的人,对"感觉"无比真实的五彩世界的即刻沉迷,并不难以想象和理解。

)她对生活意义的定义,是能够"真实"感知和体验。

San Junipero的生活足够真实,对她而言就具有意义。

-Yorkie的父母为何拒绝其女儿Pass Over至云端?

因为他们是虔诚的教徒,他们相信人死后有灵魂,生活的全部意义是让灵魂生活在天堂,而不是活在云端San Junipero。

(人死后还有什么?

你相信灵魂吗?

)-Kelly先是希望丈夫选择永生,后又拒绝Yorkie的永生邀请,最后终又选择永生。

她的转变源于什么?

她相信什么?

她所认为的值得过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Kelly不相信灵魂或天堂,她只相信存在。

她说:I wish I could believe that he (其丈夫Richard) is with our daughter now(在天堂重聚), but I don't. I believe they're nowhere. Just Gone(只是不再存在)。

她最初希望丈夫死后能够选择Pass over永生,源于她和丈夫之间的「爱」——牵绊、承诺、厌倦、渴望、欢笑、牺牲和彼此付出——the bond, the commitment, the boredom, the yearning, the laughter, the love of it…the fucking love, you just cannot know!…every thing we sacrificed, the years I gave him, the years he gives me。

她拒绝Yorkie永生的邀请,又何尝不是源于相同的信念:who can ever make sense of forever? ——她反问,How can I spend eternity in this fucking graveyard, when he (他深爱的丈夫) missed out, how can I? 在一个找不到feeling的世界,行尸走肉般的生活有何意义?

她最终幡然决定pass over和Yorkie在San Junipero永生,也是基于相同的信念——她和Yorkie之间的「爱」。

-3)爱和自由:人性的起源——逃避自由萨特认为,我们人类生而是自由的,并注定是自由的。

很多人会反对这样的观点,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感受到种种约束的人们。

他们认为:生活更像是一个不断挣脱束缚走向自由的过程。

自由和束缚真的如同白天黑夜般不可共存吗?

从人类的现实状况来看,恰恰相反——它们于人类而言,注定是永恒的共存。

永生(如剧中Yorkie对forever的定义:however long you want) ,意味着有足够的时间、资源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这可以说是最大程度的自由。

而Richard和Kelly都拒绝永恒的生命,拒绝这种最大程度的自由。

Why?

他们的回答是:因为在这种「永恒」和「自由」里没有「爱」——牵绊、承诺、厌倦、渴望、欢笑、牺牲和彼此付出……他们的选择,不正是「对束缚的自投罗网」和「对自由的逃避拒绝」吗?

然而,跳出剧情,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爱、恨、情、仇——这是我们大部分人生活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人性humanity的唯一起源。

 4 ) 《黑镜子:急转直下》|我们有没有做错事的权利?

《黑镜子》在奈飞接手后,一次性放出了六集,剧迷简直有些被喜悦冲昏了头脑。

尽管换了东家,但原班人马还是让这部剧保持了其一本正经的大开脑洞,讽刺科技与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风格。

还是像以前一样,一集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一个主题。

第一集《急转直下》,直面的是现代社会,社交网络给人带来的异化、大数据的暴力面、社会分层的残忍以及更为重要的问题“我们有没有做错事的权利?

”社交网络:我们的生活意义就是晒旅行自拍和美食?

从微信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开始,正如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强调的,媒介的形式会影响承载的信息内容。

微信让以前QQ空间和人人网的日志成为遥远的过去,很少有人会像以前那样,精心的用长文表达一下自己的所思所想,配上精心挑选的图片和音乐。

多数人都不会再发超过一百字的状态,于是图片成为最重要的载体,图片中最能展示自己生活的可能就是自拍了。

为了显得自己是个热爱生活并且生活丰富的人,绝大多数人都选择晒各种自己旅行的照片,自己吃美食的照片,自己孩子的照片……总之,就是要自己显得不仅过着好生活,还要让人觉得自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好人,喜欢生活中的各种美好。

有时候自己真的有些反感,可是随便向周围人一提,得到的更多的是大家的冷嘲热讽,说自己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的确,因为晒旅行、晒美食、晒健身、晒孩子、晒幸福都太政治正确了。

Living well ,being good, the wonderful可能是我们能追求的所有价值,人家在晒,说明人家过得好,你其实也想晒,只不过没东西晒而已。

但这个问题细想起来,为什么政治正确的东西有时候我们会反感呢?

我想可以我们有时候会跳出来,好的生活就是去旅行、去吃美食的窠臼,我们会想,这就是真正的好生活吗?

这种生活是不是就是将以前被批评的享乐主义装点的高大上一些。

即使不提这个古老的命题上的争论,各种晒同样的幸福,给人造成的审美上的疲劳,也说明我们可能不仅需要追求好生活,我们可能需要更多的对于好生活的理解。

我们想看到真正的对于生活的感受,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好生活”。

不过更讽刺的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向女主一样,晒了美美的早餐,但其实并不好吃。

很多人晒的照片,可能根本不是自己的好生活。

这点,不是比享乐主义和单调的好生活更讽刺吗?

大数据的暴力:我们的评价体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看完这一集,出门的小路上,一个外卖小哥后面很没好意在背后超我喊,“唉,唉!

”,让我靠边,我当时确实很生气,想着如果真有剧中打分机制的话,可以教训一下这种不讲礼貌的人。

事实上,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存在各种打分机制,各种消费类型的APP几乎都有这个功能,也确实给予了生活很多便利。

现在去陌生的地方都会看一下网站上的评分来选择吃住。

整个评价系统确实用大数据积累了很多信息,同时让信息以有效的方式服务日常生活。

如果真的设计出剧中的评分体系,并且评分体系能运用到各种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有很多很好的作用。

中学时,班上总有坏学生,他们欺负同学惹老师生气,我当时就会想着,如果我当了地球统治者,就把这些人发配到月球去。

有了这个评分系统,我就可以让这些人远离我。

那些生活中其他各种令人讨厌的人,我也可以想办法惩罚他,而不用付出过多的成本,仅仅手指一划。

这个时候,等于将权力赋予每个人,我不需要当地球的统治者,就可以达到我的目的,这简直是最民主的制度发明。

可是问题来自于大数据的暴力,大数据可能提供很多信息,但它不能提供个人的独特经历,当所有人都以一个数据为标识时,每个人的独特经历就成为暴力的对象。

女主在剧中本来是一个分数不错的人,几个阴差阳错的细节就让她分数降低,即使在路上都没人愿意载她,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不会遇到坏运气,因此大数据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将暴力施向你。

不仅如此,如果大数据是一种权力的话,那么权力最可能的问题就是资源占有带来的不平等,女主的朋友娜奥米可以请最顶级的数据分析公司给自己打造最精细的数据提升计划。

这指向了此剧批判的阶级分化与隔绝。

阶级分层:我们面临了越来越精致的分化与隔绝

以前总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如果现实真的如思想家所说的,社会是如此的不平等,那么为什么那些穷人不反抗呢?

为什么会有那么残忍的奴隶制,采邑制……各种制,后来我才明白,其实多数情况下,不平等的系统都是很精致的,而且在不断精致化。

我们会发现修养、礼貌、好身材、努力程度等等这些我们认为是对的东西,成为判断人是否是应该取得好生活的标准。

于是,我们就像女主一样,我们要改变自己的生活,需要尽可能的提升自己,用上层人的生活方式去生活。

要自己做橄榄酱才是热爱生活,在她眼里甚至在多数人眼中,女主是那个积极上进的人,与她形成对比的是,她那个只知道打游戏,对别人的态度和自己的分数不怎么在乎的弟弟。

他弟弟是不努力的卢瑟。

生活中我们经常这样想别人,也这么想自己。

正是这种想法,让这个不平等的社会显得是如此合理,以至于我们想要的就是努力过的和那些上层人一样,而不是去改编不平等的结构。

现实可怕的就是资本的再生产,娜奥米因为自己本身资源占有的优势,她有更多的时间去关心自己的身材,她可以找一个同样多金的老公,甚至在剧中的终极评价体系内,通过数据分析公司提供的出色项目规划,她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分数。

而女主尽管已经做到了她那个位置能做到的绝大多数事情。

但可能因为很小的几件事情,就断送了她整个规划。

这可能就是现实最讽刺和让人难以接受的吧,更可怕的是,现实往往更加残酷吧。

“我们有做错事的权利吗?

”:后现代的意义在于解构和反思政治正确

无论是好的生活是否只能是朋友圈中的照片,还是大数据给人提供了最平等的权力,抑或是社会精致分层的策略,所有的这些其实都指向一个更加宏达而抽象的问题,“我们有做错事的权利吗?

”旅行、美食、健身、甚至是看书、看剧、看电影,所有的这些政治正确的事情就一定要被做吗?

在社交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热爱生活,懂礼貌,积极健康,善待别人吗?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拼命努力往上爬,过上“上层人”所过的生活吗?

可能很多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事实上我们从小到大都教育几乎都是这样的。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修身齐家,还是西方启蒙以来的强调的个人努力,所有的都指向很多“现代价值”,而现代价值中,过好生活,做好人,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就是政治正确,你很难有理由的反对。

但世界永远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我们要追求美好,美好给我们带来秩序,带来享受,带来幸福,带来快乐,但有时候我们不想美好,我知道要讲道理,我知道要努力,我知道要讲礼貌,我知道不能说F word,但是我就想说,即使不完美,即使是错的,我知道这是我想做的,这才让我感觉到我活着,让我感觉到真正的价值。

有时候,我们知道美,我们知道对,我们知道我们应该的一切,但值得感谢的是,我们应该有不这么做的权利,我可以不这么做。

所有后现代的理论给人的意义不正是在这里。

但可怕的和让人痛苦的是,这永远是两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如果一味的坚持做错的事情,可能过不上好生活,可能被现代体系认为是卢瑟,也可能被人认为是现代体系通过更复杂更精致的方式合法化不平等,让更多的人不去竞争,醉生梦死。

这可能是人类永恒的困惑和悲剧吧!

 5 ) 《黑镜:急转直下》杂谈

2016年10月21日,神级英剧《黑镜》更新了第三季的六集,这是一部讨论未来科技对人类社会之影响的科幻短剧集,前两季在IMDB以及豆瓣都有着极高的评价,堪称神剧。

第三季在万众期待中发布后,我也带着期待的心情火急火燎欣赏了第一集《急转直下》。

故事讲述的是在未来世界里,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当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接触之后,可以马上通过手机给对方打分,满分五分。

每个人身上都贴着一个写着分数的标签,它代表了等级、阶层和地位。

分数为4.2的女主角戴着厚厚的面具,永远对别人笑脸相迎,希望以此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和高分。

有一天她看上了一处房子,而想要租下它,分数至少要4.5。

就在女主角为了提高分数而绞尽脑汁时,童年时的闺蜜正好准备结婚,看到生活在上流社会的发小分数为4.8,女主角认为这是个接触高分人群,提高自己分数的好机会,于是女主角联系上闺蜜,并打算在婚礼上担任伴娘。

但是出师不利,女主角在出发去女闺蜜婚礼的路上发生了意外,分数跌落到3.1。

而当闺蜜知道女主角分数如此之低时,竟然在电话里翻脸,毫不犹豫地粉碎掉多年的友情,让她不要再担任伴娘。

最后女主角历尽重重困难,满身泥泞的来到了充满了穿着锦衣华服的上流社会人士的婚礼现场,在婚礼现场,她撕掉了自己所有的面具,大声斥喝着新娘的虚伪和自私,而她自己的分数也急转直下,最后变成零分,她也因此进了监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科技的进步使得人际关系中的评价可以被量化,并且能成为展示一个人地位的标签,那么这将成为一个多么冷血且尔虞我诈的社会。

在现实社会里,当我们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总会在心里给对方大致的评价,对方的衣着、动作、气质和谈吐会告诉我们这个人是什么层次。

但是,如果哪一天科技的进步能让我们将这种评价量化成分数并展示出来的时候,那将彻底改变我们人类自身。

4.5以上的人会有很强的优越感,低于3.0的人会认为自己就是底层人,破罐子破摔。

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都是利用关系,友情不复存在,每个人都带着虚伪的面具,为了提高自己的分数而机关算尽,最后彻底被分数奴役。

其实这个故事在现实中并非没有影子:在微博这个虚拟平台上,一个人粉丝的多少往往能成为衡量影响力大小的标志,这也能带来一定的现实利益。

有些人为了圈粉,不惜利用一切手段:炒作、卖丑、抄袭等等。

《急转直下》的这种“虚拟世界改变现实世界”的模式也是对我们当今社会的一种警示:科技的进步有可能会放大我们人性中的弱点,从而恶化我们这个人类的群体本身。

如何阻止科技对我们人类的过度改变,如何避免人类被科技产品奴役,是我们每一个依赖网络社交的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除了讨论科技对人类的影响,该片还有一个话题,那就是人与人的交往中,如何平衡虚伪与真实之间的比重。

有个情节印象深刻,女主角在去往闺蜜婚礼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只有1.4分老妇人。

她曾经有过4.6分的辉煌过往,然而老伴的去世让她顿悟,觉得这一切的虚伪都是没有意义的,她开始做最真实的自己,过随性的生活。

她能以最真实的姿态揭开女主角的虚伪,她可能是全剧里最自由的人。

这让我想起了《搏击俱乐部》里布拉德皮特扮演的泰勒,泰勒刚一出场,就以率性真实而又放荡不羁的个性震撼着男主角杰克,泰勒身上没有一丝虚伪,真实的让人难以置信。

他可以随意揭开杰克带着一丝善意虚伪的谎言,让人印象深刻。

自由和虚伪永远是天平的两端,真正快乐的人永远是这个故事中的那个老妇人:fuck it and be yourself!

剧集的结局极其讽刺。

女主角最终被关进了监狱,撕掉了厚厚的面具,再也不用刻意笑着讨好别人,可以随意的说话,随意的骂人。

她失去了人身自由,但是获得了人格自由。

她被关进了监狱,她也走出了监狱。

 6 ) (长文慎入)说说第二集,虚拟和现实的边界以及为什么硅谷生活的我只想回家种田

黑镜是最喜欢的英剧,没有之一。

到目前为止看了本季的1,2,3,6集。

结合我在硅谷生活的感触,先说说第2集。

这集看完时的第一感受,作为观众来讲,你真的不知道最后一幕男主死了是虚拟还是现实。

原因在于结尾处不停的往外跳,上一秒以为终于跳出了游戏回到现实,然后下一秒分分钟打脸的告诉你外面还有一层。

所以从理论上来讲,最后一幕的男主死亡依然有可能是在游戏中,因为他最恐惧的有可能正是自己的死亡。

但本集想要讨论的当然远不如此。

首先说科技方面吧,与这一季中科技方面所涉及到的概念基本就是VR和AI了。

一开始男主作为玩家其实是很放心自己的处境的,原因很简单,他有辨别虚拟和现实的方法。

游戏开始之前,工作人员告诉他,无论眼前多真实,都只是在视觉和听觉两个维度上的,虚拟的东西不会让你产生类似于触觉之类的其它感觉。

当然还有工作人员通过耳机在他耳边的语音指示,不断跟他确认哪些是只有他能看见的(即虚拟)。

这些都是可以让他在自己的思维意识里轻易的区分两个世界的标志物。

然而随着游戏的进行,先是耳机失灵,没有了工作人员的指示,使男主失去了第一个判别标准。

而后作为玩家的男主产生了触感,疼痛感。

此刻的他(还有看剧的我,都)陷入了深深的惊慌。

因为失去了两个判断标准之后,作为人类来讲,男主所有用来接触现实世界的感官都已经被虚拟所打通。

也就是说在他的意识里,已经完全没有区分虚拟和现实的方法了。

所以真正让人感到害怕的,不是虚拟成像效果的逼真程度,而是作为人类来讲,我们需要拥有对于虚拟的操控权,想要停止的时候可以停止(这一点剧里也借男主之口用“STOP”这个词,表达了这个意象),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的意识里有能区分虚拟和现实的方法。

而我们的感官是如何被虚拟打通的呢?

这里就用了AI(人工智能)的概念,但我其实跟倾向于用machine learning(机器学习)这个概念。

(关于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现在争论还比较大,有的说machine Learning是AI的子领域之类)。

在这个游戏里对这个概念做了很好的诠释,首先工作人员提到了这个游戏系统会根据玩家的反馈,了解玩家,从而进一步提高游戏的趣味性(我滴神!

也就是把他们更恐惧的场景搬出来)这是一个典型的AI实现过程,即提出假设,收集并分析反馈,对自身认知进行调整,进而不断完善和提高。

是的,其实这基本就是在模仿人类学习的过程。

但是如果大家仔细思考剧情就会发现,男主在进入鬼屋(就让我这么称呼吧)之后,其实做了很多和现实世界交互的事情,比如喝葡萄酒,看书,吃饼干。

我的猜测是,从这里开始(也许更早,脖子后面植入那个东西开始)机器就已经开始在收集男主的反馈了。

所以Machine Learning的过程中,机器得到了类似于这样的结论:仅仅是从视觉和听觉这两个维度进行控制,人类产生的恐惧感是不够的(尤其男主每次被虚拟的东西吓到后,都会逞强的大笑化解自己的尴尬,我看到这儿真是觉得他蠢哭啊,因为这些反馈都被机器学习到了啊),只有加上触觉,味觉等多维度的感觉形成的东西对于人类的影响效果才更“佳”。

这也就是Machine Learning的威力所在,它可以自己调整自己的学习领域,而不仅仅是填充内容。

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接受填鸭式教学,而是能够启发式的自主学习,升格升维度的思考。

(非专业人士,形容得不好。

有点词穷,大家自行领会)这也是为什么Machine Learning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伦理上的探讨,其实也来自于人类对于失控的恐惧:如果赋予机器思考能力,意味着人类将失去对于机器100%的控制。

鉴于机器的学习能力比人类要好(收集反馈+逻辑分析+记忆等方面),也可以说人类在创造一个比自己智商高的物种(这个词可能不能用在机器上,但是大家领会精神就好)。

而到目前为止人类是地球上最高智商的物种,也因为这个原因得以从某种意义上统治地球。

那么如果更高智商的物种出现,是不是地球就要易主了呢?!

好了AI这个话题就扯这么多,接着回来说这集。。。

这集关于人性也有一些涉及,首先是提到了游戏的本质。

最近很火的概念叫游戏化,思考的出发点很简单:如果我们能够自愿的投入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去参与游戏,那么如果利用设计游戏的概念去设计产品,设计工作,设计人生,是不是对于人来讲,一切就变得更加有趣且容易了呢?

游戏化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有很多所谓的策略作为刺激玩家投入的方法。

然而本剧中,游戏公司老大非常狠的只说了一点:在游戏中你在虚拟中经历失败恐惧之后,理智告诉你这一切都是假的,你还有机会重来。

那一刻的快感才是游戏的本质乐趣。

(看的生肉,英文原句忘了,中文我说得比较啰嗦了,见谅。

)我本人不是游戏玩家,但是想一想觉得很有道理,即使是套用在休闲小游戏上,也是一样。

再有一些相对比较浅的寓意,比如对于一个人来讲,恐惧的层次:最浅层的恐惧来源于视觉(对应剧中的大蜘蛛),上升一层的恐惧来源于对自我身份和命运的无力感(对应剧中男主即将重复其父亲人生),还有一层恐惧来自于亲情等感情的破灭(男主和他母亲),还有一层恐惧是死亡。

(这几层恐惧也基本对应了结尾处不停跳出来跳出来再跳出来的剧情了)说实话,一般来讲我都是不敢妄自点评神剧的,反而要靠豆瓣上的一些大神评论才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神剧,但是关于科技的讨论,实在忍不住插上一嘴,说说自己的感觉。

这大概跟我最近在硅谷接触了太多科技的东西有关:体验过不同的VR产品,和Facebook的VR大神聊过他们的产品开发。

和Google大神聊过他们的AI(最近google出了Allo,是一个应用了AI的聊天工具,其概念就是,通过学习你的语言和聊天习惯,在你和朋友聊天时候提供给你合适的附加信息和回复语。

学习一段时间之后,用户可以减少打字场景,基本上你想说什么,Allo已经以选项的方式提供给你了,你只需要做个选择题就可以。

前两天和大神在调侃说,依照allo的发展,以后是两个手机在聊天,沟通感情,手机的主人都不用打字回复了==)上个月开了朋友新买的特斯拉,尝试了autopilot果然很酷炫,自动驾驶技术可能只需要最后突破法律和政府那一关了。

但是话说回来,如果所有的事情(甚至连学习)机器都可以做了,那漫漫长的几十年人生,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7 ) 第三集 发生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核心科技】黑客控制摄像头(偷拍)技术,定位技术。

都是现有的技术。

影片中的情况正发生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怎么这么听话】一个如此胆小的男孩儿怎么就会沦落到去抢银行,甚至去杀人?

那些人为什么都这么听话?

一方面是有把柄在手里,另一方面,这个或这些罪犯利用定位技术,实时监控,而且很好的把握住了被偷拍者的心理,“决胜千里之外”。

之前,看电锯惊魂的时候,那位老爷爷说:当你足够了解人的心理,所有的偶然都会变成必然。

举个例子,罪犯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地应用一个心理学的效应叫登门槛效应!

想让对方答应一个不太可能答应的请求,就可以先要求对方小的,对方同意后,一点一点增大,形成一种惯性,最后骑虎难下,毕竟都投入那么多了。

比如那个男孩儿,你直接威胁他,让他去参加一个生死决斗,他肯定不同意。

但是你让他去指定地点,虽然他刚开始还反抗了一下,说我在上班,但毕竟很容易就能完成,他就会容易接受。

拿着指定的东西,送到房间里面也非常容易完成,他也会接受。

再到另外一个地点,也很容易完成!

此时,要抢银行了(这个地方太假了,戴个帽子和眼镜就进去了,还如此顺利),这是需要勇气的,有同伴的鼓吹,一咬牙就进去了(但放在开头绝不可能,说不定一咬牙就报警了)。

至于最后的决斗,你不想打也得打了。

另外,人言可畏!

这也是他们唯命是从的原因之一!

流言蜚语比刀枪棍棒还要可怕百倍!

因为那种疼是发自内心的,由内而外的,撕碎的是一个人的尊严!

电影中他们的家人看到了视频后,最开始的反应是什么呢?

绝望的指责、埋怨,没有一丝安慰!

没有人去骂偷拍的人、发布的人,全都在指责这些受害者,就好像他们是十恶不赦的罪犯!

他们是有错,但“罪不至死”!

这样的结果就是让他们去死!

特别指出:男主演的太像了,把那种吓坏了,不知所措的心境演的非常到位,通篇演技在线!

尤其有个细节印象深刻,他去一个荒芜的野外公园交钱,开铁门进去,铁门回关时的反应,太自然,太到位了,跟真的一样。

【警醒】窗帘不只遮挡阳光,每个人都有不想被别人看到的秘密。

最安全的还是身正不怕影子斜!

但如果真的斜了,还被威胁了,记得报警!

 8 ) 黑镜第三季第二集的解析 有剧透

我原本以为已经不用再更新了,因为上一次更新之后真的有好多人不理解,再者早上看见有人在说黑镜系列要表达的内容的问题,遂再啰嗦两句。

这一集中Cooper是通过游戏设备激发他的臆想,影射出内心的种种想法。

而我们无法通过剧中表现的所有内容自圆其说,总需要我们臆想一部分来满足我们解读,这些臆想自然影也射出了我们内心的想法。

最终Cooper觉得自己回家了,可是他真的回去了么?

我们觉得自己看懂了,可是我们真的看懂了么?

(这个问号是永远存在的)所以想到这我觉得这就是这一集的意图旨在于让我们深陷寻找一种标准,而忽略了这个世界是没有什么标准的,错与对,白与黑,真实与虚假,这些都是人类为了满足我们的认知而形成的,并不是世界本身的。

再者,《黑镜》系列一直讲的都是对人类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的反思,这种问题不一定都是科技运用带来的。

运用的超前科技是一种叙事的手段,科幻感让让观众看着叙事不那么冲击和讽刺,可这些都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的世界中。

难道我们的理解能力真的止步于看完一个小时应该给妈妈打个电话吗?

那下次台词变成爸爸怎么办,爷爷奶奶怎么办。

2016年11月3日08:59:59相关:第一集第四集第六集--应该是写到尽头了,我很喜欢探究一些问题更本质的一些东西,最后一篇过度解读也好,理解偏差也罢,总算有一个结尾。

知乎上赞越来越多,昨天也看到这篇在豆瓣上了电影的首页,还是挺高兴的,这些离不开与大家的讨论和支持。

谢谢大家让我有不厌其烦看了无数遍的动力。

感谢每一个人无私奉献你们的思想。

最终篇:解释一切。

关于黑镜S03,我们真的看懂第二集了么?

本文建立在对剧中各种解析基础之上,请先对剧中情节一定了解之后食用。

我尽量用简短的文字来表达。

通过这几天与大家的讨论,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真的看懂第二集了么?

随着对剧情细节的不断挖掘,出现了一些与我们推断不符但不容忽视的“bug”。

比如Cooper在刚进入白房间之后黑色箱子不断变化位置的箱子,拍照时墙上的时间。

同时也提出诸多质疑,手机到底关没关?

监控器是不是真的?

Cooper到底死没死?

这些问题似乎都成为了我们“看懂”第二集的关键,我们希望我们可以解释清楚这些问题的,这样我们就能区分出虚拟和现实。

当我们这样去想时,我们与Cooper是一样的。

剧中的Cooper在游戏中映射出自己内心的主观臆想,逐渐无法区分虚拟和现实。

作为观众我们在观看影片中不也是一样么?

在我们极力的想去看懂,看清晰的过程中,就已经加入了我们的主观臆想。

在探究剧中种种细节的同时,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拼凑线索获取真相,甚至为了“真相”我们会选择性忽略。

正是因为太多的线索可以延伸出太多的观点,才让我们无法分辨是否是“正确”,其实大多是符合我们内心臆想的,我们就会觉得正确。

我们深陷其中的同时,有没有想过,我们是陷入在相对于我们存在的虚拟世界中。

而衡量我们存在的标准——时间,在那个虚拟世界中已经不是衡量单位了。

相信那些不合常理的线索也不是bug,而是使我们陷入的手段。

想到这里,倒觉得那些解析结果已经不重要了,反而是对所谓的现实中有了更多的反思。

还是那句话:我们最终要判断的,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才是虚拟?

可是,我们判断的出来么?

感谢《黑镜》感谢大家愿意与我分享你们的想法2016年10月31日11:25:43--更新一条细思极恐,放在最后。

2016年10月30日13:02:53--更新几条在豆瓣知乎上讨论出来的,感谢大家愿意和我分享你们的看法。

1、英式写法是mum,Sonja的台词中也是mum,在早上看见Cooper母亲来电话时候也说过You're so American.美式的写法是mom,所以Cooper用的是mom。

所以mum,mushroom,也算一个小彩蛋吧。

2、斋藤穿的外套与剧中开头Cooper穿的是同款不同色。

3、在楼上小屋里,Cooper将父亲的失忆想象到了自己的身上,并且认为这是Katie操作不当造成的,也与前面植入mushroom时质疑Katie是否有能力呼应。

4、剧中Cooper的意识也是逐渐延伸扩大的,首先是从自身的动作拍照开始,接下来是在白屋子内的实验,然后换了一个房间,又换了一个楼,最后又回到了大洋彼岸的家里,意识逐渐加深。

5、有人问到这一集究竟讲了什么?

首先今年VR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热点,而这种虚拟科技的终极无非就是让使用者觉得越来越真实,在虚拟的真实中体验到真正的现实无法体验的东西。

(现在热播的《西部世界》也是这个套路。

)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新的领域。

从游戏角度,单一的游戏剧情已经无法满足所有玩家,如何能使每一位玩家满意,那只有加入玩家不同的真实经历,才会让玩家觉得更加真实。

剧中就阐述了现实中我们可能没有注意到,但在游戏中可以被唤醒的内心世界,而我们能否承受住这种虚拟真实?

种种细节包括人性,亲情都是基于这之上的,如果没有这些那岂不是成了科教片?

再次感谢大家。

2016年10月30日11:45:51--首先,这个游戏的宗旨不在于恐怖,而是在于将现实的东西加到虚拟世界中,让人分不清现实与虚拟的世界,让虚拟更加真实。

其次有一个关键的框架,就是Cooper进入虚拟的现实时间是5点38分,后面虚拟的内容发生在5点38分的0.04秒内,下面开始剧透。

--Cooper是一个热爱冒险无所畏惧的大男孩儿,在飞机上颠簸他觉得像过山车,旅途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挑战各种极限运动。

同样,他也不怕蜘蛛。

在旅途寂寞中,约到了Sonja,在酒吧调侃以后二人便不可描述。

第二天一早,在Sonja家中发现了很多恐怖游戏,而她的真实目的也一点点显现。

先是Cooper银行卡被黑,但不想给mum打电话所以又回去找炮友想打工赚路费回家,给她看了赚钱APP,Sonja看到报酬四颗星的斋藤游戏公司便怂恿Copper快去啊,过了这村没这店了,还让他留点纪念回来。

(当然,不管Sonja是不是抱有目的的已经不重要了)

终于来到了鬼子的游戏公司,热情Katie接待了男主,一路上男主看到各种新奇特黑科技,到了小白屋,手机要关机哦!

高潮开始:1、手机没有被真正的关机,在飞机上Cooper关机与这里Katie关机姿势不一样。

2、5点34分进到房间内坐下看合同,5点35分Cooper发现没有签字页。

3、注意Katie回来的时间,仍然是5点35分。

(中间拍照环节一会儿叙述)

4、5点37分,注射mushroom(去掉中间是不是就是mum?

),开始摆放小卡片。

为什么叫mushroom,除了像mum以外,Cooper在飞机玩的游戏也类似“吃蘑菇”

5、5点38分,机器开始,mum来电话了。

现在跳到最后,5点38分mum的电话,Cooper的猝死,Katie说他坚持了0.04秒。

到目前为止,这些经历,都是在现实世界中发生的,剩下的部分就是0.04秒里面的故事。

我们接着上述第5点继续说5点38分里的0.04秒,在这里开始加入他之前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意识。

1、进入虚拟世界后,第一件想到的事就是Sonja说的拍照的事情,他想拍照发出去,可惜没有机会,Katie回来的太快了,并且他认为有监控,即使对箱子很好奇,他也怕得不到那份钱。

破绽就是,他看见设备说的话与“Sonja”是一样的,其实就是一种想象,时间发生在他认为时间里:5点39分。

2、在监控里看见了Cooper打地鼠,监控时间是5点39分和5点40分,与墙上时间一致。

3、见到了斋藤,斋藤的白衣服和杂志上一样,并且一开始super fun都不懂得斋藤后来说英语越来越6,开始了新的游戏。

而真实的斋藤,最后是黑衣服的

4、进入了《哈莱克魅影》的宅子,也是以前玩过的,Sonja也跟他提过。

5、看到了与约会酒吧同名的故事名称。

6、看到了蜘蛛,同时表明并不是怕。

7、看到了墙上的画里面房子的等亮了,进公司看到的海报。

8、公司中有人制作的游戏人物。

9、高中阴影与蜘蛛的结合。

10、但是进入虚拟中并不代表完全丧失自己的意识,他看见了Sonja,并认为是来救他的,但他又开始加入现实经历,并开始阴谋论,浮想联翩了,最后将Sonja的面具撕下来了,是他之前看到的骷髅。

11、Cooper丧失了思想能力,只剩下潜意识,完全被虚拟所占领。

12、喊出了关键词,退出了宅子。

直到最后,一路回家,他将老年痴呆的症状想象到了mum身上。

整个这0.04秒就是Cooper的虚拟更加真实的过程,就像盗梦空间里一样,不能用现实世界来造梦,那样有可能分不清现实与梦境。

至于0.04秒为什么在虚拟中那么久,我的理解是,有时候趴桌子睡了五分钟,可是感觉睡着了很久很久,不是么?

而我们最终要判断的,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才是虚拟?

可是,我们判断的出来么?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10月25日22:54:07---细思极恐就是我---我现在只想笑,先让我笑一会儿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看完铺天盖地的解析,是不是有一种豁然开朗朗乾坤的感觉呢?

现在我来实力打脸。

要耐心看仔细哦注意看黑色箱子的位置。

这三张图看起来都没有什么问题吧?

以第一张笔记本为参照物,可知箱子和笔记本是平行放置的。

而根据上面的观点,现在都是在现实当中。

要注射mushroom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katie的位置,不是面对copper,而是在他的侧面。

注射完毕,摆放小卡片,箱子依旧平行于笔记本。

OK,一个俯视画面,一闪而过,可是!

箱子位置变了,不再与笔记本垂直了!

摆完回去,箱子又平行了!!!

打开笔记本,箱子又不平行了!

开始启动,箱子依旧不平行。

启动过程中,箱子又平行了!

mushroom启动完毕,箱子依旧不平行的状态。

觉得在意识中箱子是不平行的?

结尾处,我们以为的现实中,箱子依旧不平行。

是的,我也懵了。

就像之前说的。

而我们最终要判断的,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才是虚拟?

可是,我们判断的出来么?

一个箱子的方向就打乱了整个逻辑。

欢迎更多的阴谋论来解释看来《黑镜》并没有让我们失望,可以,这很黑镜。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10月30日13:02:53

 9 ) 人性与个性——从《黑镜》第三季的故事创作谈起

故事创作谈| 人性与个性——从《黑镜》第三季的故事创作谈起文| farseer小学时候的我做过一道语文题,“小说中最重要的是_____”,我写的是“情节”,正确答案是“人物”。

老师怎么解释的我不记得,但我脑子里总在反对,总在反对,以至于这一题,我记了很久,看样子她没说服我,后来碰到的一些文学评论也没说服我。

当时做完后百思不得其解,回家问父母,父母也不知道。

一直到我开始创作,再到创作了小故事数十篇的十余年后,我还是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我想心中的天平,已经从“情节”也好,“主题”也好,慢慢倾向了“人物”,或许,这个答案不重要,我只是喜爱思考这个问题。

看完了《黑镜》第三季,我给打了四星,其实是3.69分,比预期评分低的原因是,虽然观剧时快感满满,但还是有黑镜系列一贯的问题:概念先行,世界观大于人物,导致人物情节双失踪。

本季严格来说只有一个“人物”(character),就是第四集的Kelly。

看完第一二季,我给的评分都很高,但不久后便发现,除了第一季第一集讲的是首相和猪的故事,第二季第一集讲的是女主角和人造“男朋友”的故事,其它什么也记不得。

每一集的冲突、矛盾、情节发展不说,连要吐槽的科技也想不起了,是哪个好可爱的演员演的也想不起了——最后,它成了我记忆库里一部非常没有存在感的电视剧,导致第三季出来很久后我都没有去追。

是的,第二集很恐怖,第三集让人紧张,第六集完整流畅又真实,但我知道我还是会飞快地忘记它们,就像忘记曾在网上读的一些据说非常开脑洞的故事一样。

现在,这几集人物的面目,已经模糊了,角色与角色之间,差别越来越小。

只有第四集,只有Kelly,她说的话,她的表情,她的选择,牢牢印在我的脑海。

我也渐渐发现,自己对故事的记忆,无论是情节发展还是主题揭示,都是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连在一起的,没有独特的性格,没有曲折的心地复杂的生活史或非要从中做出选择的两难困境,我不会记得这个谁,也一并,会忘了那整个故事。

脑洞并不吸引我,从来不。

得有人,得有人。

再绚烂的构思再奇巧的转折再深刻的主题,如果没有人,我不会记得,我会感到愉悦,感到恐惧或激动,但不会多想了,也没有留念。

怎样是没有人物?

科幻小说这样的类型文学很容易失掉“人物”,因为作者很容易被一个构思迷住,被一个脑洞迷住,进而用人物去满足那构思,填充那脑洞,最终将一个关于人的故事写成一个设定集。

人物成了让最终的谜团、故事的秘密得以慢慢显现的工具,人物辛苦穿越时空,或与外星人见面打架,都是为了把一个难题,一个核心问题带到读者面前,让人思考。

这个难题或者是“缸中之脑”,或者是“人能否控制人工智能”,或者是“永生对人意味着什么”、“平行世界如何可能”等等,但如果换个人,这个难题还是会来到读者面前,在故事结束时。

简而言之,如果我们发现,在“主角”的位置上代入任何一个人,最后的情节走向和结局都差不多的话,那这里的人物,就是没有面目,没有个性的,这个故事,就是概念先行的。

刚才举的那几集黑镜,无一例外符合这个特点。

而这一季中最平淡的,要数第五集:一个战争中的士兵因为一次意外发现自己对世界的观感、体验,其实是被植入脑中的系统操纵着的,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正在消灭的“敌人”的想象。

这个故事中,那个意外是关键,而这意外发生在哪个士兵的身上,对结局并无多大影响。

故事中我们看不到这个黑人士兵的过去,看不到他独特的习惯或说话风格,更看不到,在他自己身上,是否有什么东西会带他走向那个“必然”的结局。

在这些故事中,“人物”的地位是次要的,他们不如概念重要,不如世界观设定和生命的“终极难题”重要,一个新奇妙的点子(idea)和一个活人相比,总是前者能带来更多感官的刺激、体液的波动不是吗。

在科幻文学界,我见过许多揪着故事们比较“这个脑洞大不大”的朋友,也见过追问一个故事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moral of a story)的朋友,却很少见到有人说,“这个人很有趣”,“如果这个人死了我就不看了”。

是个体,相对于不可逆的科学进步或宏观的哲学命题来说,实在太渺小微不足道了吗?

还是说,我们见过人,见过活生生的个性化的选择,但那是在严肃文学中,是在爱情或历史故事里,我们看科幻看推理,看的不是这些,看科幻时,我关心人类的命运,甚于单个人。

可偏偏奇怪的是,当人物刻画有明显短板时,我们又能敏锐注意到,这是不是说,也许我们对于类型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并不是毫无要求的?

《三体》作为一部百万字长篇,有足够的篇幅去刻画人物,也有足够的时间和情节让我们对单个人物产生印象,可最后我们对一些主要人物的印象,还是只剩下几个形容词,几个脸谱化的标签,比如“硬汉”、“圣母”、“文青”,而不是一两句经典的台词,一个标志性的动作。

当然,有一些愚蠢的选择被我们记住了,但那多被读者用来证明大刘刻画女性角色能力之弱,但好歹,有个人物活了不是,有个人物,终于有了名字,终于被我们记住,从此,换谁去替换她都不行,换了她,人类的命运,乃至银河系的命运都要变样,《三体3》的终极命题,乃至这本书的副标题,都要变样。

有人兴许要反驳我说:之所以不突出单个个体,是因为这些故事要反映的,是普遍的焦虑,普遍的紧张。

任何一个人到那位置上,都是无力的。

所有人都会做出类似的选择,换了谁当主角故事的发展都差不多,正是说明这是所有人的难题,这是人类的难题。

这些,都突出了作者想表现的“幕后黑手”之强大,“终极难题”之重要,她要说的,是普遍的、永恒的、巨大的矛盾,其之巨大,超过了个体所能理解的范畴,揭示这个矛盾这个难题的意义,比“让某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留下印象”,重要多了,紧迫多了。

要说的,是永恒难题,比如时空与时空的界限,比如价值虚无,比如人类存在的意义,比如人性。

是的,《黑镜》剧集所表达的核心矛盾也是“科技 vs. 人性”:在未来各种黑科技的包围、影响、改造或胁迫下,人该如何自处?

人该向何处去?

但这“人性”同“个性”,真的毫无关系?

如果真的只有“所有人都会做出类似的选择”才能表现一个有普遍意义的命题,那人同机器有什么分别?

人是可以统计可以测量的一串数字吗还是可以观察然后预测的巴甫洛夫的狗?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否重要、有意义,在什么层面上有意义?

我喜欢第四集,记得Kelly这个人物,是因为她不仅有历史,还做出了独特的选择。

她在与Yorkie的争吵中陈述了自己的理由后,最后却没按常理出牌,而是选择只身赴末世——她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她为什么不像自己先前说的,和家人做同样的选择呢?

这个时候,她在剧中说的话的意义,才真正浮现:“All things considered, I guess I’m ready.”“For what?”“For the rest of it.”准备好了,因为两处都是虚无,哪里都是“nothing matters”,真正看到了这些,才真正做好准备,去选择,去面对选择之后的结果,去承担——也是去放弃。

死并不能解决什么,挽留什么,拯救什么,同样,活着也不能,永生也不能。

两头都是空,选择才彻底变得困难,人变得无力,微弱,当然,选择也正在此刻变得不重要,对她来说,没有任何事情是重要的了。

Kelly的选择,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选择,她做选择的过程,因由,一切的背景,也都在故事中被呈现。

这不是科技背景下被重重埋没的“人类”的故事,无力的弱小的“人类”的故事,这是一个人的故事,一个有能力做选择,说服自己,并承担后果的人的故事。

我从这个人身上看到人性,看到一些温柔的,薄弱的东西,一些怀着深深的无望又宁愿正视这无望的情感。

这是她一个人的挣扎,也是一曲人类的挽歌。

许多人说,在科幻故事里,“我关心人类的命运更甚于单个人。

我关心人性更甚于个性。

我关心善美和爱,远超过哪个某某人的欢喜忧愁和焦虑。

”这是不是在说,“我爱所有人,唯独难以去爱现实中我的一个邻人。

”现实却往往是,至少对我是,我爱一个人,从她身上才看到对世情的希望,对人类的信,和对万物美好和天然一面的同情。

先是爱上一个具体的人,在这爱中,我才学会信任,学会希望,慢慢鼓起勇气。

 10 ) 这一次,我们终于沦为了杀戮武器——S3E5

最近在看媒介素养的书,突然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觉得这个主题非常适合在日常生活高频接触各种媒体的我们。

学习媒介素养,就是“学习如何利用媒介来实现我们的目标,而不是被媒介利用去实现他们目标”。

这句话对于理解黑镜S3E5的剧情非常有帮助。

【“蟑螂”】这次的剧情放在了战争年代,讲述了人类和“蟑螂”的战争(有看过“火星异种”漫画的童鞋一定觉得很熟悉,可惜这里的蟑螂不是那种有逆天能力的怪物),蟑螂是血液中含有传染病毒的变异人类,流窜在各个地方,经常会去偷袭村民窃取物资,给正常人类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威胁。

因此政府组建了一支军队负责保卫人类,扑杀尚在逃忙的蟑螂。

政府的军队最酷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的士兵都在脑中植入了名为“麦斯”的控制系统(估计是芯片什么的),麦斯可以接收从无人机、电脑等其他电子设备的图像信息,并且在使用者的眼前投放出来。

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个VR显示器内置在你的脑中了。

拥有着高科技设备的士兵们,怎么说也得遇上势均力敌的对手。

我吃饭的时候还担心“蟑螂”会不会太恶心,要是被爆头喷了屏幕一脸怎么办?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长得真像伏地魔,牙尖嘴细,双眼空空彷如黑洞,脸色苍白,在惊恐中发出嘶嘶刺耳的尖叫声。

“蟑螂”并没有想象中的强大,身上也没有变异的地方,除了长得丑了点其他和普通人无异。

我们的主角斯崔普第一次出勤就干掉了两只“蟑螂”,连神枪手妹子都夸他牛逼。

可是,小斯在和“蟑螂”搏斗中被一支闪光笔照了一下,回到基地后脑子就不清醒了。

第二次出勤,队长台词还没念完就被蟑螂拿着步枪爆头了。

小斯带着恐惧和懵逼的脑子冲进废弃的房子里,却发现,没有蟑螂。

哪里都是人,分明是脸色苍白的人,在求救声中逃亡。

小斯彻底懵逼了。

他阻止了开枪射杀平民的队友,保护平民逃离废楼,从平民的口中听到了事实的真相,令他崩溃的真相。

【污名化】我想没有人会忘记二战期间纳粹是如何屠杀犹太人的。

纳粹党斥责犹太人是披着商人外衣的骗子,是道德败坏的社会毒瘤,为了人类的未来势要将其斩草除根,统统消灭。

可实际上,犹太人聪明、勤奋,凭着多年的努力在欧洲建立了非常好的声誉,招致了权贵的嫉恨。

古人云,师出有名,想要打压犹太人就必须给他们按上罪名,将他们贬为社会的公敌,引起大家的仇恨,然后就能理所当然地动用军事力量屠杀犹太人了。

昨日的历史在这里再次重现,所谓的“蟑螂”实际上是带有遗传病基因的平民,经过基因检查后被驱逐、击杀,终日生活在黑暗中惶惶不可天日。

政府同样用的是那一套污名化的手段,在历史教育中给人们洗脑,给这些流放者按上“病毒携带者”的污名,煽动人们的仇恨,鼓励全民追杀蟑螂。

当年纳粹同样鼓吹“血统论”,认为雅利安人种是神的选民,他们日耳曼人作为雅利安人的后代应该统治世界,而不是被其他人种欺压。

希特勒借助其高超的演讲技巧和煽情的表演,将这套血统论深深地刻在了德国人民的脑海中,培养了一批忠诚的追随者,为他的独裁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见,如果政府想要独揽大权,消灭一切反对的声音和力量,只需要将反对者污名化,再动员民众仇视反对者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了。

人们成为了独裁的帮凶,独立自由的声音淹没在狂热的游行和支持声中。

【去同情心】而要彻底实现独裁,还必须拥有无比忠心、杀人不眨眼的军队。

麦斯就是为此而诞生的。

正如前文所说,麦斯是植入脑中的系统,不仅可以接收图像,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控制士兵的视觉、听觉和嗅觉。

光有政府的洗脑告诉你那些衣衫褴褛的平民是怪物是不够的,想要士兵在毫无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击杀平民还需要另外的因素——恐惧。

为了使士兵开枪更果断,麦斯会把“蟑螂”的模样加工地非常可怕,并且把呼救声变为刺耳的尖叫声,给士兵带来实实在在的恐惧。

人们为解除恐惧,普遍会采取攻击手段自卫,这就给了士兵们射杀蟑螂一个合理的理由——它们不是人,我为了保护自己必须要杀死它们。

加上平时被灌输的仇恨在遇见蟑螂的一刻被倾泻出来。

一个物种对另一个物种的厌恶瞬间激发了这群士兵的愤怒,他们毫不犹豫地开枪扫射手无寸铁的“蟑螂”们。

在我看来,最可怕的不是政府的洗脑,而是麦斯系统的控制。

普通士兵们在射杀平民时会犹豫是因为他们内心还留有同情心,他们能感受到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那是一个家庭最后的希望,那个孩子和自己的小孩也许有着同样的年龄,每一次扣下扳机都将使他们的内心备受煎熬。

越南战役中不少美军士兵在战争结束后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被迫于上级的压力,他们将炮弹投向了越南无辜的民众中。

即使事后他们用国家存亡、士兵责任的借口来安慰自己也没办法逃脱良心的追责。

现在,麦斯系统使得同情心不再起作用,士兵们无一例外成为听从政府摆布的强力武器,指谁杀谁,丝毫没有心理压力。

这一次,他们终于成为了杀戮武器。

可谁能保证,这种悲剧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

【媒介控制】黑镜的每一集都在渗透高科技媒介对人的影响,内置视觉控制器并不新奇。

但这一集是最为可怕的,因为这个控制器不受我们自己控制,它受其他人控制可以任意改变我们看到的客观现实。

我们已经成为沦为了媒介的傀儡,彻底成为了媒介实现目标的工具。

仔细想想,才发现这种科技更像是AR的升级版。

AR是对现实世界的加工,把虚拟的影像投射在真实的人和物上面。

真的很庆幸现在的我们还可以扔扔精灵球在草坪上收服可爱的比卡丘,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身边人都变成了巨型的老鼠,身上布满黄色绒毛,后面拖着一条曲折的尾巴,投出的精灵球变成极具杀伤力的手榴弹,我们扮演的是正义的宠物小精灵饲养员还是听从命令负责回收怪物的战士?

《黑镜第三季》短评

第一集,本来以为最后婚礼上能整个大事情,结果还是非常无力并且屈辱地说出演讲稿上的赞美之词,现实且真实地令人心痛冷汗直流,普通人在这种慌乱的场合的确也就只能有此发挥

6分钟前
  • Bean
  • 力荐

真的变味了

7分钟前
  • 薄荷绿
  • 还行

4 5 6 集真是渐入佳境.其实前两季也有一般般的故事,猛踩第3季的人,能有点基本的判断力吗,好歹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

9分钟前
  • nakedgun
  • 力荐

…第二集最后几分钟小反转还可以…第一集好无聊,第三集也是套路…不想看下去了…一点没有第一季惊艳了…

12分钟前
  • 柑橘
  • 还行

每一集相对独立的容易让整季都显得参差不齐,这一季质量一般,不过个人还是最爱第一集的设定,随后几集就看得昏昏沉沉的了,剧情不能一刀直入,而且所有的设定都不是那么有趣,加上它的节奏很缓慢,总觉得讽刺得不够激烈也不到位。话说回来,这个剧也就第一季很惊艳,现在回想都对首相操猪印象深刻。

13分钟前
  • Ron Chan
  • 还行

e1=2/e2=1/e3=3/e4=1/e5=4.5/e6=3.5

16分钟前
  • 摩托喇嘛
  • 还行

讲故事的方式有点弱,生怕人看不懂似得

20分钟前
  • 银色7.62
  • 推荐

豆瓣评分众生相甚至比电视剧本身都要精彩。黑镜换了东家,但其实主创还在,所以整部电视剧的情节走向,依然在他的把握之中。电视剧一直在拓宽新领域,好事,譬如第四集,有着极深的文学意义。第三集复刻白熊公园,后劲很足,可惜很多人都没看懂。其余不赘述。总的说来,新一季还是值四星以上的。

24分钟前
  • Mademoiselle B
  • 推荐

第一集就炸得小清新们原形毕露。

26分钟前
  • 榕十三
  • 推荐

想在一集中戳破的东西太庞大,切入点又不小,设定特别唐突,表演也用力过猛,不看了

28分钟前
  • abing
  • 较差

本来就不如前两季的故事还拖得比前两季长,剪成四十五分钟一集都会好看很多吧。第二集那种廉价恐怖简直看得人生气了。

33分钟前
  • 还行

何苦拍那么多,集中精力拍三集精品多好,这一季良莠不齐,黑镜变美剧了。

3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前两集很不错,最后一集凑合,中间那三集看不进去。

41分钟前
  • 开开!
  • 还行

看完第一集后过来打分真是有点讽刺

44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别拍了…两星都送给第四集

45分钟前
  • 绿豆
  • 较差

⒈一下子就联想到时光网的影人评分;⒉和《贝克街的亡灵》一样,与我构思的「思维游戏」有异曲同工之处;⒊有些癖好是无法自控的存在,没因此伤害到他人,又何罪之有呢?⒋穿越时空爱上妳,一个浪漫的百合故事;⒌人性和科技都像双刃剑一样有利有弊;⒍你只是个黑客,无权擅自判定那么多人的生死。……

4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故事马马虎虎,但是每集都太长了,真以为自己是电影啊,倒扣一星。

52分钟前
  • 很差

五分,四分,一分,三分,三分,四分。

53分钟前
  • 神哥
  • 还行

open your mind

57分钟前
  • 贝塔先生
  • 还行

Horrid.

58分钟前
  • 有只骗子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