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转山

转山,KORA,One Mile Above

主演:张书豪,李晓川,李桃,钮承泽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藏语年份:2011

《转山》剧照

转山 剧照 NO.1转山 剧照 NO.2转山 剧照 NO.3转山 剧照 NO.4转山 剧照 NO.5转山 剧照 NO.6转山 剧照 NO.13转山 剧照 NO.14转山 剧照 NO.15转山 剧照 NO.16转山 剧照 NO.17转山 剧照 NO.18转山 剧照 NO.19转山 剧照 NO.20

《转山》剧情介绍

转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改编自同名畅销书。 台湾青年张书豪(张书豪 饰)在大四毕业时,遭遇了哥哥的亡故,正处在迷茫期的书豪意外发现了哥哥留下的骑行日志,这个不骑车的青年萌生了骑行滇藏线替哥哥完成未竟心愿的想法,在经历了女友的离去后,他义务反顾奔赴丽江。在路上,张书豪结识了来自云南的骑行者李晓川(李晓川 饰),并结伴前往拉萨。第五天,他们来到德钦,李晓川因无缘得见云雾中的梅里十三峰而沮丧不堪;第六天,他们住在盐井的藏民家中,书豪与淳朴的藏民依依惜别;第七天,他们在曲孜卡的山路艰难前行,李晓川意外坠崖重伤。冬季的滇藏线格外艰险,而剩下的路,张书豪必须独自前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迈克尔我的外星人舅舅白饭修行僧星门深渊金钱追杀令美丽谎言新鲜养育者第四季听风者天空侵犯全面营救超星星学园法医秦明之致命小说八十龟酱观察日记第二季打开门威尔和格蕾丝第十季仙剑客栈坏总统绝命枪王东栏雪无痛侠我在窗口遇见他鉴罪女法医之魇始命运神奇女侠1984马可波罗第二季另一端蹴鞠碟仙前传医院革命第二季

《转山》长篇影评

 1 ) 《转山》:伟大的“骑行者”

几年前,单位的一个女同事辞职了。

这是一个瘦瘦小小的女孩子,剪着齐耳发,带着一副眼镜,斯斯文文的样子。

虽说平常有点大大咧咧的,略带着点男孩子气,但在我眼中,始终是个小女孩,她那单薄的身子总让我感觉,在这个每年都有台风肆虐的沿海城市里显得是如此弱不禁风。

但她辞职后,做了一件让我想不到的事。

她带着一辆单车坐上前往上海的火车,然后从上海花了十天时间骑回来。

当我再次在单位楼下看到她时,发现不仅人黑了,身子又瘦了整整一圈。

自行车挡泥板,车轮还有她的裤管,都是硬化的泥巴。

后来同事们问她,路上有什么危险,她说没啥危险,就是在骑一段山路时,不停有石头从旁边的山崖滚下来,另外,路上淋了几场雨。

她的轻描淡写已让我惊愕不已,从此之后,我便觉得骑行者是一群不可思议且神秘的人,他们用一种极其浪漫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的一路前行的行为,在我眼中已经变得如朝圣一般。

这是我唯一一次接触骑行者。

而《转山》,则让我感受到了那种朝圣之感。

《转山》是一部极其纯粹干净的电影,如同影片中高原的天空。

这是一部几乎没有什么噱头的影片,如果一定要在这部影片中找到什么噱头的话,那就是壮美的西藏、不停旋转的车轮,以及不断前行的骑行者。

我想,只要你的心里还存有一丝热情的话,就一定会在看完电影后生气对大自然的无限敬畏,甚至还会点燃心中那或许早已熄灭的激情。

阳刚、凛冽、热血、励志……这些在华语电影中消失许久的词语,争先恐后的涌现在《转山》中的每一寸胶片中。

在一堆充斥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活色生香的华语电影中,是《转山》这样的影片,在影像恪守了人类最珍贵最值得发扬光大的天性——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正信仰,这便使得《转山》更加真诚。

而这种“真诚”,并不是新闻发布会上导演和演员用来标榜自己以谋取票房的台词,而是让今年几乎所有的华语电影羞愧的一把利器。

这部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不仅会让人数度热泪盈眶,更会让观众完成一次心灵的洗礼。

诚然,这部影片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骑行所遭遇的困难,并且存在用高速档上坡这种“硬伤”,这些稍显艺术化多少使这部影片无法成为骑行者的入门教科书,但影片所承载的内涵,让我接受了这种“艺术性夸张”。

因为从本质上而言,骑行仍然只是这部影片的一个载体,影片所真正传达是一种不屈不饶追求梦想的精神。

从影片最后的cast边的花絮可以看出,影片似乎拍摄了一段疑似丽江艳遇的桥段,这个貌似香艳的桥段最终没在正片中出现,这在随便让美女露个肩膀露个背就会引起媒体躁动的年代里,实属难能可贵。

对善于炒作之人而言,这几乎就是影片最大的噱头。

这让这部影片几乎成为了一部苦行僧的故事,但也正是这种大胆的减法,让《转山》才能呈现出我们所看到的那种纯粹干净,才能将“不屈不饶追求梦想的精神”塞到影片节省出的每一帧画面中。

那个从上海骑行回来的女生已经去了广东,但是直到今天,同事还会谈起她的那次“壮举”,她的骑行已经成为流传在单位里一个小小的励志故事。

这就是骑行者在实现自己梦想之后,给身边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转山》亦如此,《转山》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骑行者”。

 2 ) 以梦为马

台湾大四男生张书豪,在哥哥意外去世后茫然无措。

葬礼上看到哥哥的骑行日记,他决定替哥哥完成遗愿——骑车去拉萨。

滇藏线,即便是最专业的骑手,都要花上半个月的时间。

初入社会的懵懂小伙经历了坑人骗钱的接机司机后,书豪遇到了骑行人李晓川,他是云南的一名蛋糕师,有三次单车入藏的丰富经验,于是两人结伴而行。

一如所有的公路电影,高山缺氧、四肢无力、长时间骑车磨破大腿内侧,都只是小case,张书豪自然要经历更大的波折。

在德钦,没能看见云雾后的梅里十三峰,便是导演埋下的伏笔——传说,初入西藏,如果能看到梅里十三峰,便能在往后的一年时间里,幸福安康。

告别了盐井可爱的藏族小男孩儿一家,俩人来到了曲孜卡,这里有连续29公里的下坡。

在这里,晓川不慎连人带车摔下了山崖,而书豪也被突如其来的意外惊到,滚下了山坡•••书豪的伤势并不严重,第二天就能自由走动,可是李晓川就没这么幸运了,肋骨多处折断,也许会造成高位截瘫。

这一刻,张书豪第一次怀疑自己,是不是当初就不应该来。

这注定是要一个人完成的孤独之旅。

骑过海拔四千多米的邦达72道拐,书豪的单车丢了个脚踏,后车胎漏气,还没来得及修理,又突然天降大雨;迷糊中躺倒马路中央的书豪,差点成了“车下亡魂”,被暴怒的卡车司机一顿饱揍;穿过怒江大峡谷,在一片白雪覆盖的针叶林里,因为食物中毒,半夜里开始发烧干呕,不省人事。

幻象频出的梦里,书豪见到了自己死去的哥哥。

所幸这孩子命大,第二天一早被湖边的牧民所救,送去看村里的土郎中。

昏睡两天的张书豪不等病好便起身离开,车行至此,他似乎开始和自己赌气较真了,最后,他终于到达了海拔5020M的米拉雪山,面向风云涌动的天空,撒下五色风马,随后一鼓作气,抵达行程终点——拉萨。

此时的他,已然完全褪去了初抵昆明时的阳光白净,肤色黝黑,胡子拉碴,穿着藏袍与藏民一起在夜幕下的布达拉宫载歌载舞。

作为一部纪实影片,《转山》所呈现出的滇藏风景,亦是无可比拟的壮阔——梅里雪山云雾中的幻美、盐井的淡美、业拉山的险美、米拉山暴雪的奇美;眼神明亮的藏族孩童,矫健的秃鹫,随风涌动的经幡,虔诚叩拜的修行少年•••突然想起刘瑜的一段话,她说:“我喜欢冰岛•••当然,我从来没有去过冰岛,我只是喜欢自己想像中的冰岛而已;荒无人烟,空气稀薄,伸手就能够着天空。

其实我也可以因为同样的理由喜欢西藏,但是喜欢西藏的人太多了,而我本能地警惕一切跟人多有关的东西,所以我决定喜欢冰岛。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西藏?

因为拉萨的日光倾城,布达拉宫的蜿蜒迤逦?

因为仓央嘉措的痴狂不羁,磕长头匍匐在脚下的信仰之力?

还是那份伸手就能够着天空的高远?

亦或是,面对苍莽雪山和平原,由衷产生的那份天地孤影之感?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向往“在路上”?

是为了逃避现实,还是为了实现自我?

我想,我们之所以那么渴望“走出去”,正是因为石头森然的城市里呆了太久,有了太多的束缚和欲望,如果不跳出这个禁锢,离开漂浮着油腻目光的人群,便不能更好地换一个角度审视并发现自己。

“出走”的重要性之于我们,一如瓦尔登湖之于梭罗。

所以公路题材的电影,才能长盛不衰,因为它承载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我一直坚信,旅行使人卑微。

行走和读书,都是为了增加一份阅历,而已知的内容越多,圆圈越大,你所接触到的未知亦会更大,于是整个人愈发沉稳,虚怀若谷。

你会看到许多美景,遇上许多有故事的人,那一刻,小时候反复诵读的古诗词所要表达的幽微情感,你终于能够身临其境;而再专业的相机,都无法摄录那一刻直抵灵魂深处的感动。

于是我们把这些经历积攒起来,内化成自己的能量,满载而归。

就像电影里的一年以后,张书豪回到台湾,进入跨文化研究所,继续学生生活;而李晓川,亦带着身上的钉子,重新出发,因为他怀念“路上的味道”,因为他“热爱生活”。

《转山》监制陈国富说,是原著小说里传达的“梦想和不屈的力量”让他决心把小说改编成电影。

有没有一个梦想,是你在心中日复一日不停地勾勒描绘,踟蹰不敢上色?

有没有一种信仰,能够支持你在一个人的朝圣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管明日是否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所以有时候,看到雪域高原上的藏族老人家穿戴齐整地坐在门前曝着太阳,看到那些日日夜夜跋涉在朝圣路上的苦行僧,总会默默地想,起码他们有一种单纯的信仰,支持他们的全部余生。

《练习曲》里有句话,是说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转山》的开头,哥哥的朋友也有说,“不要等到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当时有去就好了”。

我也想去西藏,去墨脱,想要画船听雨眠、长河落日圆,想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收获一份山长水远看不足的感动,可我至今仍羁绊原地停滞不前。

不出行的理由有很多——没钱没伴没时间,怕苦怕累怕危险;而出行的理由,“走”就一个字。

你想要的是什么?

为什么不趁年轻的时候多去冲撞和体验?

我想我该噤声了,因为真正崇高的愿景,是你在自己心灵最隐秘的角落里和上苍的约定。

 3 ) 台湾业余影视爱好者的自嗨

业余不可怕,可怕的是自high的样子蛮专业。

这是一部不知所云毫无故事的故事片。

剧本散乱,导演业余,镜头与音乐也毫无特点。

故事就是一台湾2b青年莫名其妙想起从丽江骑车到拉萨,然后电影就是以天为单位,东拼西凑的讲这20来天一路上被各种人帮助的流水账。

匪夷所思的是,导演让这个2b男主从头被大陆各族人义务帮忙救助到结束,而2b台湾青年始终都一副理所应当的嘴脸,编撰出这么个人情淡薄的人物,你丫这帮业余影视爱好者怎么想的??

关于214国道,即滇藏公路,作为过来人,我想说的是路上困难有那么夸张吗?雪山有那么难见吗?

这路是很多藏民走路都会走完的线,用得着拍成夸张做作的苦情戏?

喔,原来是台湾人的片子,正如《那一年。。

》的无病呻吟一样,且这片子更胜一筹的是空洞。

《那一年。。

》好歹还讲了一个肤浅的怀旧意淫故事,这片子连个故事也没给你。

最搞笑的是拼凑一个2b青年莫名其妙的食物中毒睡了2天的桥段,干嘛了你就食物中毒了,这帮业余电影爱好者这剧本编的太慌乱了吧。

一定要挑出点优点的话,片头那个在丽江的地接台湾人一边操妹子一边骗了男主角3500块作为自己在丽江的房租,这个倒是真实的,丽江最多的就是这类打着文艺旗号的混子和骗子。

 4 ) 想哥了,就跟哥去吧。

一句话先说我对这个电影情节的评价吧。

书豪不是为了完成他哥的遗愿去的拉萨,而是好基友去了,自己活着也没意思,破罐子破摔了。

这你妈哪是骑车?

明明是找死。

做为大陆我们这一代的人,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了,很难体会到那种兄弟之间的感情。

要把这个情节换成女友的遗愿来处理,效果会好很多吧。

看预告片的时候我激动的热泪盈眶,可真看到电影以后,当初的那种感觉完全消失了,出了电影院,我都想喊一句,这TM是什么?

开始还在台湾的镜头,那个骑车的大导演说,别等到对方的追悼会上怎么怎么着的话时,就感觉和练习曲中的现在不去,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同出一辙。

这话一说完,骑车离开,同时自行车发出了嘎吱嘎吱的噪音。

我就不明白了,一个喜欢骑车的人,怎么会让自己的车发出这种声音?

从来不保养吗?

接下来,男主不远万里把自己的单车托运到了云南,骑了不到两千公里就到了报废的地步,GAINT还好意思在影片最后的赞助公司中出现?

如果我是没骑过车的人,我看过之后是死都不会再选择GAINT了。

继续吐槽,刚到丽江,就被台湾老乡黑了一道。。。。

导演深知大陆广电的G点啊。

不好拿大陆开刀,只好自己人背这个黑锅了。

上路,刚遇到小川的时候,跟着小川骑得飞快,爬坡踏频能到120,刚到丽江不是还高反吗?

这会就成超人了?

看那驼包怎么也得有个三四十斤吧,居然还带着两条外胎,看来准备很充足啊,那你妈到后来爆胎了怎么自己都不会补?

还是说只带外胎没带内胎?

刚出发没多久你Y就耍脾气摔车不想骑,你Y想死就直接点,别连累别人啊。

还你妈的踢车撒气,你Y知道在路上你的车就是你的第二生命,你不想活也别拿车出气啊。

既然你们都带帐篷了,还赶什么夜路?

连续29公里下坡既然知道已经天黑了,也没车灯,还那么快放坡,小川自己既然是老鸟了,居然在这种情况下回头说话,不死等什么?

果然,差一点,男猪就这么扔下自己的同伴,又继续安心的骑车去了,你Y还是人吗?

就算小川被送到条件好的医院,他的家人又在那里等着,你也不能就这么安心的走了啊。

怒江72拐的放坡,男猪的前后闸线都崩了?

不会这么巧吧,还脚刹。。。。

给他哥打电话的那一刻我的小情绪刚被调动起来,猛然看见男猪挂下电话,骑车就跑了。。。。

电话卡不要啦?

你Y有钱是不是啊。。

我说怎么介绍骑2000公里“仅仅花费1800”,又住帐篷又蹭吃蹭喝的,这钱怎么花的?

原来都花在这种没用的事儿上了。

上了最后的山口后又把所有行李都扔了。。。。

Y是不知道前边还有多远吧?

又等着半死不活的时候被人救?

导演,求你了,以后别所这么热血的题材加上所谓的台湾装13文艺小清新了好吗?

求你拍片子前能问问真正骑过的人的经验吗?

我只说这么多了。

 5 ) 警告!不要用这个片子来做路书!

首先我极力推荐这个片子,因为我9月份刚从滇藏线骑行回来。

《转山》在北京的第一次放映是在百老汇电影院,当时杜家毅、张家鲁、程孝泽、李晓川都来了。

还有黄磊、廖凡、阿雅等一些明星。

我第一次看转山也是在这里。

片子的很多的镜头都是我曾经骑过的,感触很深,仿佛又回到了当初。

骑行对我来说只是一种方式,一种能让自己更牛逼,当然也能更加亲近自然的方式。

骑行前,我觉得这是件牛逼的事!

我是一个普通上班族,年初就下定决心要出去骑这一趟。

3月份买了辆捷安特的770,开始了所谓的训练。

直到9月份出发,我的码表显示2000公里。

其中我就骑过一次长途,从西单骑到十三陵然后骑回来,路程大概100公里,其余的都是上班骑车。

这其实等于基本没训练,只是对自己的车比较了解。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可能就永远都不会再做了。

——真是一句听烂的话,可是我相信了。

9月5号从北京出发,出发前我怕了,我怕我回不来。

出发前我就和转山剧组有过里联系,知道他们9月18号有一次#重走转山路#的活动,也许在路上我们能遇到。

《转山》主角张书豪是从丽江开始出发,电影里在丽江过的很快,貌似应该还有些艳遇的情节,给剪了。

虽然张书豪和我情况不一样,不过骑上自行车出发的那一刻我们的心情是一样的,很忐忑和很兴奋。

《转山》的很多镜头很美,但是骑车的镜头和实际上是差很远的。

比如上坡开如此大的档,自然踩不动,而且更不可能站起来踩。

我们上坡是都是开小档慢慢的踩,平均速度也就6-7km/小时。

而且电影里面很少有爬长坡的镜头,那是滇藏线骑行时最难熬的时候,那个时候只能听到自己一呼一吸。

下坡的时候很爽,三四十公里的连续下坡,都不带踩一下的,杜家毅也没把这感觉表现出来。

也许是他没骑过车,无法体会到这一点。

再有就是盐井那段路了,就是电影里面张书豪碰到李桃那段,那段路在骑行过程中是没有的。

不过我们也骑了,是因为我们在路上真正碰到了《转山》剧组。

而且和他们一起骑过了滇藏界碑。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优酷网上找“一起去西藏”第二集,我在第10分钟30秒的时候有默默的登场。

其实那时我们在界碑那里停留了很久,拍了不少镜头,估计是没拍好,后来都给剪了 后来在盐井一起吃加加面的时候晓川哥告诉我们要去看下盐井下面的盐田。

于是我们就骑车去了,就是电影里面出现的那段。

这段路是滇藏线上没有的,而且路在修很不好走。

《转山》一路把张书豪拍的很惨,这纯粹属于电影效果要求。

其实骑车根本没那么惨,我骑了一趟,只扎过一次胎,没摔过一跤。

所以,这部片子千万不能拿来作为路书。

再说一下路上的风景。

我也是玩摄影的,以前看过很多各种各样的漂亮照片,把西藏拍的和仙境似的,转山也一样。

走过这一趟之后,我才明白,最美的风景是拍不出来的,拍出来的都不是最美的风景。

(这句话我想加粗!

)我的新浪微博有我骑行的全程直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黄同学Tony。

亲,真实现场直播的哦!

上传了部分骑行照,里面有与《转山》剧组相遇部分。

http://www.douban.com/people/gumo1686/photos更新了亚丁的照片,大家有眼福了。

骑完后我发现,这事虽然不容易,但也不至于牛逼。

旅行的意义在于,它能让你更加强大,也能让你知道自己有多渺小。

好吧,居然翻页了: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153300/?start=100#comments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153300/?start=200#comments好吧,这篇文章已经上过电视了——BTV 8

 6 ) 是否还记的曾经的那个旅行梦?

很多时候我们都一直在羡慕别人的旅行,今天听说A去了哪,明天又看到B出去旅行的照片,接下来又知道C完成了怎样的一段曲折而有意义的旅程...大多的时间,我们都在羡慕着别人的一段段旅行,自己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机会。

我没有很多的旅行经验,不敢说自己是驴友,骑行更是从来没试过,但我却坚信,旅行,是一件可以让人成长让人改变的事情。

今年的暑假,有机会去了青海的一家青旅当了一段时间的义工。

记得有一个人,叫“行者”,在青旅不长的时间里跟他打了几次照面,后来听说了他的故事。

他只是一个很普通的青海小伙子,但是热爱旅行,尤其钟意骑行,去过很多地方,有过很多新奇的经历,而我在青旅见他最后一次后,他又开始了新旅程,骑行新藏线。

我又一次觉得,好羡慕他。

再那里遇到过很多人,记得有一个南京的姑娘,辞了职,独自一个人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徒步+搭车走完了青海省。

她告诉我,这一路走下来并不容易,会有非常想家的时候,会有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还有的时候高原反应痛苦无比,但是走完全程后回头看,每一点一滴的经历,都是美好的回忆,也通过路上的困难让自己成长。

对影片中的李晓川印象很深刻,一个糕点师傅,一个热爱旅行的糕点师傅,也许他的行为在大家看来几乎疯狂,大家会觉得他可真是在用生命来旅行啊。

可这就是他的追求,他说,在路上的那种无与伦比的激动与喜悦,是别人体会不来的。

“好大一座雪山冰淇淋,175毫升的牛奶,加上200毫升的奶油,最后再放两勺糖。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全场观众都笑了,看到他面对被浓雾包围的梅里十三峰后脱光上衣然后怒吼“都说进德钦第一眼看得到梅里十三峰的人,这一整年都会有好运气,老子都来了三年了还是没看到!

”时,大家又为他惋惜了,直到后来他不慎跌下悬崖,原来,他的运气真的不够好。

像他这样的疯狂和执着,又有多少人有呢?

很多人都有西藏情节,我也是一样,向往着她的虔诚与神秘,但同时也有所顾虑,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信仰,也没有梦,或者说,梦也只能是梦,永远不可能实现也不会去想努力实现的梦。

 7 ) 一部令人失望的作品~“转山”还是“转人”

经过2天的劳累,被剧组拉去《转山》首映礼,吹了2天的风雪。

今日终于得了张辛苦的电影票,抱着看看的心情去的。

虽然我不是骑行者,但是我也是个背包客。

好歹这次也是滇藏线上来的,一开始我并不打算对这部电影做任何的评价,然后我的骑行的朋友是边看边骂对于电影中的某些地理性,我要吐槽一下。

一。

地理性主人公在然乌湖被人救了以后出发,居然还要经过安久拉山下来的隧道(就是拿冰柱装进水桶之后的场景).走过318的人都知道,只有过了安久拉山下山以后才是然乌湖.不知道是导演编剧没有常识了,还是剪辑出了问题。

还有一点就是然乌镇的邮局从来没开门口不管是去年我去了,还是今年都是一致大门紧锁,里面都开旅社l二 怒江72拐下来。。。。

猪脚被藏狗围攻,哪里实际根本连狗狗的影子都没有。

老子在那段连条狗的尾巴都未见到三。

基本沿路的村庄没有给个实际的景像,给人错觉,沿途都十分落后。

你可以看到里面。。

基本每到的一个点,基本上没有全貌..四,女猪脚-李桃,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记,基本也少了一些预考片上的情节。

说是猪脚,其实出场的时间,都没有小川多。

据我所知女猪脚扮演的是藏族女孩,事实上有个情况是在盐井特别是上盐井是纳西族,准确的说不是藏族,只是个被藏化的民族,只有纳西族的才信仰天主教,下盐井的藏族同胞都是佛教徒,给人错觉这里的人都是信仰 主的。

五,跳跃性省略了路中很多的地方,波密,通麦,鲁郎,八一,直接跳到了米拉山口,之后就是拉萨,或许没有出来过的人会被这部电影忽悠。

哪怕米拉山之后还有几个点了。。。

完全就是偷工减料。

基本上本片上映后来年,滇藏线还有川藏线南线骑车的人预计比今年更多了。

就像搭车去柏林出来后,今年的人那是明显多的多。

如果你也像被忽悠那请来看吧

 8 ) 愈辛苦愈浪漫,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像路易斯,植村直己,余纯顺和阿甘那样得人,拿自己得生命颠沛流离是为了什么?

这些表面自由洒脱得人,其实内心软弱无力,不能适应社会,所以采取极端得态度,本身只不过是颓废的弱者吗?

不......你真得不了解他们他们只是感觉到寂寞,寂寞,你知道吗?

你有的东西他们没有,可是你又无法给他们,就想这个世界并不符合我们得梦想,可是我们又不能舍弃梦想。

所以......只能放纵流浪现实中的自己......”刚刚看完电影《转山》,男猪脚书豪或许真的是圆已逝哥哥的梦想,又或许是逃避无法改变的现实,总之,他选择踏上那条他完全未知的旅途。

由开始的无知受骗彷徨,在相信与怀疑之间摆荡,到后来发现另一个强大的自我。

在途中有惊险,有绝望,有感动,有恐惧,直到拉萨后的一心坦然完满。

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旅行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成长的故事。

生命很脆弱,活着的时候感受不到,总要在最后的那一秒才会看到内心的那一抹本能。

记忆深刻的画面是那个疲惫了在草垛上微眯着眼睛抓住阳光的手;那本每当安静下来拿出来激励继续前行的骑行册子;在悬崖边上等待裸去的冰激淋雪山;跨过边界抬起的雄赳赳气昂昂响亮的跨步;潜行研究着能让姑娘心醉的甜品的云南大哥,讲起那个美丽梦想美好的冰激淋小店;戏弄天外来客一般的书豪然后仓皇逃跑的西藏小男孩;骑车经过的每一个美丽村庄和壮阔的山河以及被侵蚀的路面;屹立在藏区最高点仪式般将经帆撒向空中的瞬间,肃然起敬,任这些彩色的经文随风生根;和蔼的阿公阿婆,害羞善良能干美丽的西藏姑娘。。。

这一路真的很漂亮,风气云涌,壮阔山河,真的很美,奔子栏,德钦还有好多好多说不出名字的地方,那些值得我们用相机一一记录下来更值得我们一一经过的地方,一直有鸟儿飞过的蓝天,好像摸得到的白云,大片大片的雪和雨后春笋般的冰,大片油绿油绿的麦田,阳光抚摸后的大地,真的好漂亮。

还有好听的配乐。

愈艰苦的旅程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愈浪漫的。

 9 ) 转山,转动的不只是山

看《转山》的预告片的时候,就决定一定要去看。

之前约前男友同看,对方是一个对西藏驴行不感冒的小伙子,勉强敷衍不愿作陪。

这段感情持续不到两月,昨天分完手,淋雨喝醉大哭,早上醒来,一场大雨把成都冲刷的干干净净,空气也滋润鲜活。

带着内心的隐痛,一个人参加小型试映会。

每一次失恋、受伤、心情低落,都企图通过出行带回自己。

从二十岁开始驴行,前往藏区,后来每年生日必定出行,如今已经六年载。

甘孜阿坝几近走遍,却一直未抵达西藏。

因为神圣,故一直不愿轻易碰触。

又见不得听不得西藏、拉萨、藏传佛教、高原这些词汇,一见一听便是出发的冲动。

近几年走遍中国河山,非洲东部,以及东南亚多国,旅行对我而言更多的意义是打开对外在世界的探寻之门,而其实自我的觉知只是刚开始,也许环游世界是有止境的,而内观的道路却是一个永恒的旋转的圈。

旅行,绝非解脱之路,但它是不可或缺的修行方式,不旅行的人生未必就不完整。

看电影的时候,想到一句话“蜣螂用小脚滚动一粪时,他们以为就是在转动全世界。

我们就是这样的活在大脑编造的世界里挣扎。

”大脑的编造,就我们的意念,我们挣扎,是因为我们深信。

譬如,电影中的张书豪,他执着的腰从丽江骑行至拉萨,是为何?

在很多家庭系统排列的案例中,我们通常会看到,家族里亲人的离世后,活着的人会有一种想要跟随其离开的意念,所以在生活中会有重重阻碍。

他是弟弟,在家族里是下位,所以性格羞涩、情感闭塞,在人际关系里常常是听话的角色、弱势,所以他的女朋友听说他要做骑行拉萨这样危险的事情是万分不解、责备的,他的人生曾经是被父母、哥哥、女朋友掌控,他只是个听话的孩子,或者哥哥的脊梁下。

而哥哥必定是一个刚强、内心渴望放逐的野性的男人,是他小时候膜拜的偶像,哥哥的梦想自然就应该是他的仰望。

哥哥的离去,小小的他世界突然空落,他要站起来,添补家族里的那个空白,直起脊梁,背起哥哥的梦想,用这样的一个仪式来爱、来释放悲伤、来完结他们的尘世情缘、来替哥哥“死”一次......大凡强烈对上路执着的人,内心一定有一处无法在现实释放的激情、无处安放的爱。

有的人在一次或者多次豪迈的行走中,学会规避、修剪蘖枝、打开自己,犹如新生;而更多的人,即使开了眼界,却更多只是数量的累积,自我的彰显,在地图上不断添补空缺罢了。

毫无疑问,这个仪式对于张书豪来说,是一次新生。

他克服重重障碍、九死一生,在肌肤和心灵的痛楚中艰难推行抵达心中的圣地,他背负起了包袱,在旅途上与哥哥的灵体联接,再把这个包袱换放下,最后完成这个仪式,做回自己,实现真正的自由。

他不再只是父母的儿子,哥哥的弟弟,女朋友的男朋友,他在与大自然抗争、和交付中,在对神秘宗教的膜拜中,寻得联接到自我的源泉。

这是一个人总其一生修行的缩影。

所以我们转山,转动的不只是山,时间、路途、沿途的风景都不过是心智的创造结果。

这一切与骑行无关,与高原无关,与西藏无关,与在路上无关。

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我们是谁。

昨天失恋痛哭,有人安慰说“你若真的放下,便是平静分手”,我说“不,悲伤是总结的力量,情绪的释放是告别的仪式,如果我们不能好好的悲伤,就不能对昨天说‘bye’,对明天说‘hi’”。

所以依然是要上路的。

那是生命不可缺失的仪式,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继续不断的行走在路上,带着觉知的,向外和向内的旅程。

 10 ) 情感荷尔蒙电影

小陶从南京发来短信,激情四射,狂赞《转山》。

我致电过去,他一番狂喷。

这让我恍惚间想起,若干年前,小强在编辑部时,谈起《变形金刚》时唾沫横飞,言必“3D是王道”的失控;以及秦五、迈子、小小,谈起邵氏电影时,双颊绯红的模样。

根据最近读《性心理学》有感,一定有什么东西触动了他们的荷尔蒙,我一厢情愿的认为,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就是他们的“情感荷尔蒙电影”。

我可以理解小陶(我何尝不是如此)。

他结了婚,生活有了责任,快要当爹了,离开在上海追逐的电影梦回到了南京,套上了世俗生活的纸枷锁,《转山》中冲破一切去西藏,等同于放下一切去西藏。

那是最容易激起所有“老男孩”“老姑娘”沉睡青春荷尔蒙的核子武器。

《转山》用了各种武器准确命中像小陶和我一样的人试图逃离者的G点,如:1、现实生活的不尽如人意;2、主人公的使命感:3、在路上式的流浪意识;4、遭遇贫苦学生的道德征服感;5、友情与爱情;6、战胜恐惧……就像一条铺设的铁轨,《转山》和《变形金刚》某种程度上一样,区别在于,后者准备了爆炸、笑话、美腿、机器人刺激原始荷尔蒙。

套用一个烂大街的概念,《转山》针对小清新的荷尔蒙。

当然,《转山》准确、有效,摄影指导杜杰,牛!

音乐和剪辑,准确;导演杜家毅是个善于引导观众情绪的导演,他很聪明,知道小清新们最爱的尺度界限在哪里,我想,他可以是一个不错的商业类型片导演。

希望不要误会,我不是不喜欢《转山》,恰恰相反,我也看时三度哽咽、也激动。

更支持于这样一个摄制班底的拼命,甚至想看第二遍。

我只是在想,这样一个个体趣味性的电影,除了打中G点外,还能提供些什么呢?

如果能有更多对生命的诫问和思考,我想,这回是一部值得留在影史的电影,当然,我隐约知道,这向前的一步有多难。

现在的我,不知该如何跨越。

不管怎样,《转山》值得进电影院一看,值票价。

特别在这个孱弱的创作环境里,他能让你完全投入进故事中。

《转山》短评

同样是死哥哥,一个去转山一个变大仙,树先生你逊毙了!

6分钟前
  • fotod
  • 还行

一直也想在自己有限的青春里留下点什么~真心羡慕这样的~

7分钟前
  • 包子
  • 力荐

+★为了五年之内的计划。又一次热血沸腾了。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明白眼前所见的震撼罢!如果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就去那里罢!

10分钟前
  • pajas
  • 力荐

人生,有时需要放弃一些,得到一些

11分钟前
  • 小塵埃
  • 推荐

我想说:坑爹!只要有过长途骑行经历的人都知道,这不可能。从主角遇到寡妇开始了艳遇那一刻起,我就在吐槽这部电影。电影好像没住宿的概念,都在大冬天搭帐篷烧篝火,藏民全热情好客免费提供食物和住宿…做那么多自寻死路的事都没死。具体可看别人豆瓣影评

13分钟前
  • chan6e
  • 较差

四星

16分钟前
  • 豆友54322480
  • 推荐

一个人的远行太孤单了,二个人刚刚好

19分钟前
  • 毛天毛地
  • 还行

三星半,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有很多细节处理得不好~

21分钟前
  • Cheeeeeer@NL
  • 推荐

滇藏线不能叫转山吧,张书豪确实演得不咋的。但高原景色和骑行旅途的人文,还是值得一看的。听到云南话,依旧感觉很温暖

24分钟前
  • 流水无情
  • 推荐

冲着名字去看了,看完呢没感觉啊没感觉

25分钟前
  • 书非借不能读也
  • 还行

风光一般、剧情一般、总体一般,作为此类题材的鼓励之作尚可一看

27分钟前
  • 记忆错觉
  • 还行

充满台湾文艺小清新味道,具体到途中的某些经历都不能算太深入,这个一会像彭于晏一会像金城武的奶油男生有点旁观者的感觉。不过这本来也不算纪录片,力量不足就用唯美风景和镜头去表现别的,很好看。

31分钟前
  • c
  • 力荐

曾经在学校遇到过这样一个哥们 学中医的 毕业旅行 从温州到三亚 自己一个人。。。

33分钟前
  • 梦工厂大爷
  • 还行

不得不承认不管什么题材都能拍出文艺片气质,散架后的破车顺着二环路骑都费劲还TM爬山呢……

37分钟前
  • CobraCB
  • 还行

跟隨一位騎行者 從麗江到拉薩 一路風光實在太美 原來西藏有着别一番風情 看景重過看人 這片子裏的景色 不是去過西藏的人都見過的 人生中總要自己走一段旅程 艱辛 痛苦 之後就是勇氣和成長

39分钟前
  • St.
  • 推荐

估计也就是在douban这种小清新民国范儿文艺二逼遍地的地方才会打到8分

41分钟前
  • 青年哪吒
  • 较差

毕竟只是小清新

45分钟前
  • 薛易
  • 还行

劇情發展莫名其妙,情緒處理也莫名其妙,雪山景色是真美。

47分钟前
  • 较差

沿途的美丽风景。。可是豆导在哪?

48分钟前
  • 补。
  • 还行

正太成长记,菜鸟西藏行

52分钟前
  • zen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