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影评一直以为是一部励志的片子,当然我喜欢励志片所以才下下来看的。
但是其实这个应该算不上励志片,起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励志片。
没有告诉我们主人公怎样的艰苦奋斗挥洒青春,而是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
很多时候兴趣和爱好是没有原由的,我觉得这跟爱情有点儿像,有时候人家问我为什么喜欢一个东西一个人,其实我第一意识也是不知道为什么。
当然我之后可能会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的理由,但是那本质上其实只是糊弄人而已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喜欢的感受,那就是无法自拔、无比快乐,小宇宙爆发了的感觉美好的有点儿迷幻,我不知道别人反正我是。
所以我不会轻易的放弃我的所爱,也许只是短暂的,但是我觉得值得你们的什么都不能代表你们,我觉得说的太对了。
看影评我以为又是一个敏感而脆弱的男孩子的奋斗史,当然那也是我喜欢的类型。
看了以后才知道这是关于一个热爱芭蕾的纯爷们儿的故事那样的家庭,那样的环境,孕育了纤细俊秀的外表下有一颗敏感而坚强心小比利一直在强调我爱芭蕾但是我不是同性恋!
我觉得就是这样,不要从表面去看一个人,他的外形、职业、国家、民族一切的一切都不能代表他。
请认真的去看他的心去感受他的内在。
但是很难,可以说太难了。
但是小比利很努力的去尝试理解和包容他的小朋友,很多人看小比利的一吻就觉得他们有JQ= =我觉得完全不是那样,那是一个分享喜悦的吻,也是一个离别的吻。
对于仅仅11岁的小朋友来说,有一点点成功的小炫耀,一点点离别的小伤感,但是最多的还是分享快乐。
有成功经历的人都能体会,当你取得成绩的时候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和支持你的人分享喜悦了最后说到英国,我非常的偏爱英国和英国电影。
说实话我可能小时候看简奥斯汀看多了有点儿不切实际的贵族情结= =小时候我觉得英国人是绅士的、优雅的。
现在我觉得英国人是激烈的、冲动的,甚至有一点点的暴戾气质。
我觉得可能是大英帝国曾经的辉煌让她的子民既骄傲又自卑。
这是一个矛盾的民族,既慷慨激昂、义无反顾又敏感细致、情深意切。
但是他们不迷离不放荡不醉生梦死,不专制不独裁不古板刻薄,这是特别让我迷恋的民族性格如果以后有机会我希望踏上那片土地去感受那个曾经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和衰败当然电影中还有很多人物很有特色,比如暴躁而脆弱的父亲、激进却坚定的哥哥、大智若愚的可爱女老师、前卫大胆的小女孩儿、温柔善解人意的大亲友,以及英国这么多年来永无休止的罢工和劳资纠纷,还有英国的土产摇滚乐、英伦小制服、朋克精神和伟大母爱......电影中有许许多多打动我的地方,但是我没有失声痛哭,因为自始至终我看到希望,看到苦中作乐的小市民,看到一颗南方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这是个快乐的历程爱你想爱的人,做你想做的事,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影片的细节决定一部这部片子的观后感,这是一部美好的不真实的片,而我却愿意接受他的美好。
我喜欢这片子,喜欢它感人的每一处1:在拳击擂台上蹦蹦跳跳被人打倒2:晚间,比利对他哥说:想过死亡吗。
托尼直接:fuc* off3:对着黛比摸脸时说:see,你也是神经病。
- -哈。
4:比利背出mom的信5:Wilkinson女士和比利一起跳舞6:Wilkinson女士讲了个美丽的天鹅的故事7:Wilkinson女士和他家人吵架之后的舞蹈8:比利在爸爸前面的舞(比利选择了自己的命运)9:比利爸爸和哥哥煤矿谈话然后相拥而泣10:比利答学校的问题。
尤其最后的回答11:比利知道自己录取后12:比利对爸爸说:我很害怕,爸爸说:我们都害怕。。。。
13:哥哥说:i will miss U14:adam cooper
最初看起来是个少年维特的故事。
比利幼时丧母,生活困顿,粗暴生硬的父兄,沉浸在自己世界的奶奶。
少年常处于莫名的焦灼中,他压抑又孤独。
他急于成长。
因为生性敏感早熟的少年深知年龄所带来的恐慌——当自己耗尽力气终于解决如今的困境时,他所仰望的所关怀的人早就远远地落下他,身处更复杂更繁密的难题中。
小小年纪就要被迫目睹这社会分配不公的满目疮痍,他感到绝望,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羞愧。
所以他痛苦。
尽管他的痛苦看上去微不足道。
他想释放。
芭蕾是唯一的出口。
但得到父亲的强制打压,加上练习中的辛苦与困难。
于是他更加痛苦。
他奔跑着跳跃。
比利的父亲陪同他去伦敦进行甄选的那些片段,他看起来比比利更紧张,更局促,甚至有些羞愧——不够体面的衣着,比利的不受拘束的暴力,考官不算客气的询问与不明显的轻蔑。
我是极怕看到这样的情节的——孩子的神,被这未知的世界吞噬。
他们不再高大,身躯佝偻背影萧索。
太心酸。
人生到了一定阶段,你会发现爱情似乎不再能够令你困惑,反倒是生活本身的酸楚与温情更使你耽溺。
不论是仅仅留下一些照片和一封信的母亲,还是父亲,兄长,甚至是祖母——受缚于生活的成年人,他们不仅不完美,同样一大把缺点和软弱,但这些,都不能抵消他们深沉的爱。
只有亲人的“爱”,才能令我不假思索,毫不怀疑的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这是爱。
曾经喜欢下沉,观赏扭曲奇诡的情感。
但随着一年年长大,渐渐喜欢并依赖这些上升的情感——健康的,充满希望的。
它们只道寻常,不被发现。
它们不是黎明破晓,黄昏晚霞,不是倾盆大雨,夜半飞雪,而是第二天醒来触目可及,永远普照的阳光。
与爱一样,梦想当然永远不死。
很健康硬朗的十一岁男孩,比利,体现出能够抵抗周遭的压力的体魄与冲劲。
他不娘娘腔,他很爷们,甚至是有点野。
从头到尾他都很自主,很拼,没有人可以慑服他。
但同时他的内心也挺敏感,想念妈妈,对喜欢他的男生友好,收到通知书时忍不住哭泣。
或者说因为他内心的敏感,他看到、知道、感受到周遭的一切,他用一种坚硬的态度去迎对,甚至体现出做为男子汉的力量感,用这些来包裹内心的敏感和周遭的破坏。
虽然他还小,不过经常在他锁紧眉头后会出现一个会心的微笑。
就好似他用跳舞来抵抗并且挣脱这个环境,而不是单纯的用男性的身体力量去对抗(比如他爸爸、哥哥从事的体力劳动。
罢工但并没有改变什么)这两者之间似乎有些细微的关联。
很阳刚也很温柔。
他的爸爸因为妈妈的去世变得有些软弱,对两个儿子来说他没有太大的威信。
但面对生活的艰难,他也要体现出做为父亲的坚忍、坚持,他曾经应该也很爷们。
他哥哥东尼也是个粗鲁的家伙,用暴力来解决事情,脾气暴躁。
不过这一切都归于罢工带来的生存压力。
外来的破坏力量侵入这个家庭,做为一个家庭的主力他们没有能力去对抗,有的只是一股蛮劲,挺狠挺暴,但对矿主没有什么威胁。
比利通过爸爸哥哥也在承受着罢工对家庭带来的影响。
亲情也变得有些粗鲁,他们希望比利变得勇猛有力量,而不是娘娘腔。
威金森太太生活并不幸福,虽然她不用承受罢工的压力。
但她热爱芭蕾,虽然现在的生活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惊喜和希望,但她给了比利飞翔的力量。
但是比利的家人并不买帐。
这边罢工,那边跳芭蕾,似乎并不相干。
影片从头到尾几乎都贯穿着音乐,让影片随时感觉一种跳动感,它不安静、不内敛而是开放。
就像一个人大叫:“大家一起来狂欢一下吧,music!
”于是整个场面活动起来,不停的跳跃。
电影是在跳跃中进行。
有几段比较喜欢。
比利去路边的用公交车改造的图书馆看芭蕾的书,但被告知他的少年图书证不能借此类的书,正当他把书放进书架时,突然有一个人冲到车前面,露出屁股挑衅另一个追赶的人,图书管理员被这一骚乱转移了注意力,比利见状立刻把书插进腰里,然后若无其事的道声“再见”离开。
音乐从比利慌忙见状藏书时响起然后慢慢隐去结束。
有点游戏、有点有趣。
还有一幕威金森太太与比利约好私底下上的一堂课。
估计放的是比利带来的东尼的“我爱摇滚”,在他们一阵的微笑后,音乐响起,两个人一起跳“摇滚芭蕾”。
随着节奏或起或落,热情快活,画面还穿插进东尼在家挺摇滚,投入的摇头晃脑,奶奶也在练习芭蕾姿势,她说人们说她以前有机会当职业舞者,爸爸在洗漱,在音乐节奏里,不罢工,一起芭蕾,生活还有热情,还有希望。
东尼被抓的那一幕,视觉上很强烈。
场面混乱但有序,有些超现实,像舞台剧。
这一场拍的最摇滚。
让我想起《迷墙》,当然没有后者那么歇斯底里(毕竟不是摇滚电影)但感觉上很像,有点戏谑、报复的感觉。
之前在路边上对着车里复工的人骂“叛徒”的罢工终于升级。
与警察起强烈的冲突,他们抓工会的领袖。
东尼四处躲藏,也不屈服,强烈的对抗。
从一个房间闯到另一个房间,在混乱中顺道还喝了杯咖啡。
但最终还是寡不敌众。
被抓住。
影片由此开始转折。
东尼被拘留了一天,比利也因此错过了皇家舞蹈学院的甄试。
威金森太太把比利和芭蕾提到了所有人的面前。
里外的矛盾冲突点开始正面对抗。
外面威金森太太,里面东尼、爸爸,比利在中间。
但是冲突并没有稀释。
接下来的那一场,比利内心的反抗与挣扎,他在音乐中狂跳不止,踢踢踏踏,他要喊、要跳、要挣脱、要自由。
他用舞蹈驱散内心巨大的压力,体现出做为男孩子的狂躁、不屈、坚强。
这一段节奏非常好,踢踏带来的韵律和身体的舞动,让影片不停的震动震动……后面比利也同样用他的不屈和冲劲对抗了软弱的爸爸。
影片的前面比较阳刚、硬。
到后面比利要去伦敦参加甄试后开始温柔起来。
父子之间不再只是粗鲁。
有一幕看了让人忍不住哭起来。
爸爸决定让比利学习芭蕾,他要放弃这么长时间来对罢工的坚持,他要变成之前被他骂的叛徒。
他在车里经过在罢工的矿工,东尼在人群中,他艰难的忍受着,鼓着劲好像要把自己撑破。
东尼看见了,追过去。
他爸爸无助的喊:“老天,比利才十一岁,我们要给他一个机会,我们什么都帮不了他。
”看了第二遍还是忍不住要哭。
电影的过程挺摇滚的,结局却挺唯美。
很剧情,也很理想。
尽管有时生活会让我们呈现出粗鲁、野蛮、放肆、狂妄的一面,但我们的内心其实都渴望温暖。
成功是一系列因素发生的化学反应,在对的时间点发生对的事情,才会得到对的反应产物。
看完这部电影,除了感动,想到了这句有点莫名其妙的话。
这部影片的本意并不是赚人眼泪的,他带来的只是淡淡的感动,小比利对芭蕾舞的热爱,他的老师对他的教导,并非常见的慈爱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而是奇特的师生间的关系,真实,从来不像国产影片那样贴着标签般的做作。
老杰奇由最初的反对到支持的转变,他是爱儿子的,go home,son.短短一句话,就足以表达出他看到儿子舞蹈后的震撼。
“他可能是个舞蹈天才”他这样说,于是,他背叛了自己的工友们,因为他需要钱让他儿子读舞蹈学校,于是,他当掉了心爱妻子留下的遗物,他知道,妻子会理解并支持他。
我真正想写的,其实并不只是周围人的付出,而是说,一个人的成功,一个如比利那样年幼的人,并不懂到底什么对自己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他只知道,寻着内心的热爱,去做自己想做的,所以他的老师说有时候是需要逼迫的,比利应该是幸运的,他有逼迫他继续的老师,使他在想要放弃的时候坚持下去。
他有虽不善于表达却无比爱他的家人,在他最需要的时刻,给了他最需要的机会。
我从来是不擅于写东西的人,很多时候,心里有了一个想法,写到一半,便已变换了态度。
可是,这部电影,有一种长久的精神注入我心中。
本片比利与教师,家人的感情非常感人,真实,而贯穿始终的舞蹈也是一大看点,有力的舞蹈配乐,很好的贯穿着故事情节。
几年前写的啦,无聊中,贴贴贴……-表面上这片子就是那种从一开始就知道会有一个怎么样的好结局,然后情节取巧,节奏活泼,主题向上的儿童励志片。
看过才知道,真的不止这些。
这里还有一个父亲伟大的牺牲。
一个失去母亲的家庭怎样从敌对到理解。
父子之爱。
母子之爱。
兄弟之爱。
一个老师同时也是空缺爱情的女人怎样面对生活。
一点点的绝望和许多许多的希望。
夸张一点,这里还有早恋、同性恋、阶级对立和共产主义。
他们都被很自然的通过一个不爱拳击爱芭蕾的小男孩,比利埃里奥特的生活,在我们面前一一展现。
当然,最最重要的是,影片描写了个人如何发现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两个男孩和一个女人。
一个曲折些,一个简略些,一个沉重些。
1.比利 艺术气质应该是种天赋,它与生俱来,埋藏在你的内心随时等待唤醒。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可能被创造,只能被发现。
所以煤矿工人的儿子比利喜欢芭蕾用不着理由,舞蹈就潜伏在他的血液里。
他受到的阻碍也很自然,偏僻的工业小镇里,家人和环境的舆论坚持认为男孩跳芭蕾是娘娘腔,事关品行和荣誉。
于是尽其所能的粗暴干涉。
比利也不只一次的动摇过,但是他终于听从了自己的内心。
就象逝去的妈妈留下的信里所说:成为你自己。
比利的自我只有在舞蹈中才能实现。
他说他跳舞时快乐无比,忘记了一切,仿佛胸中升腾着一团火焰,就像飞翔,就像电流。
其实无论最终是否成功,比利都是个幸福的孩子,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自我在哪里。
先哲早已指出,一个人与一个人的自我完全是两回事。
每个人本来都是一个潜在的巨人,但常常表现为一个侏儒,每个人都是一个国王,可是往往忘记了国王的身份,终年流浪在自己的王国之外。
一个人与自我的关系,就如同水与大海的关系,许许多多的人活着,是在与他的内在海洋遥遥相隔的情况下活着,以至于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个海洋的存在。
比利是个天生的王子,他知道他想成为一个怎样的国王,舞蹈就是它的浩浩疆域。
2.迈克,迈克和比利 下面说说第二个国王,迈克。
其实他在几个配角中的戏分也算少的。
但他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且和他有关的一些情节显示了导演超乎常人的精彩手笔。
迈克是个同性恋,一直深深的喜欢着比利。
发现比利学跳芭蕾,迈克是唯一支持他的人。
即使比利告诉他喜欢芭蕾并不意味着自己也是同性恋,两人决不能像他所愿。
迈克还是默默的把比利冻僵的手放在自己怀里为他取暖。
影片通过比利和迈克的谈话暗示了迈克的爸爸是个异装癖,没准也是个同性恋,但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男孩学芭蕾都是大孽不道的环境,虽然有家庭渊源,迈克的同性恋身份一旦被发现该是怎样的下场。
而我们看到片中的迈克除了让比利别把他的同性恋身份告诉别人,自始至终没有表现出对自己性取向丝毫的怀疑,痛苦,羞辱,挣扎等等自我扭曲的意思。
比利和迈克始终不渝的情感是片中极动人的一幕。
比利真是个善良高尚的男孩,表现在他的包容,洒脱,与真情。
认同他人追求他人的自我,也许比坚持自己的自我更可贵。
比利做到了。
他知道迈克是同性恋而且喜欢自己,开始时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并没有嫌弃他,后来还把迈克带到自己的练功房,给他穿上他一直渴望的天鹅裙。
比利是个极重情意的孩子,你对我付与真情,我定用真情回报与你。
影片中出现了一处很有意思的对比。
比利喜欢女孩,但是对老师与他同龄的女儿出于好奇的性挑逗无动于衷,却在离别的时候意味深长的吻了迈克。
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才是比利认为最重要最可宝贵的。
镜头一闪,结尾已是多年以后。
爸爸和哥哥激动的到城里观看比利演出。
这时的比利已经长大并成为一名出色的芭蕾舞演员。
观众席上,我们忽然发现了成年的迈克,他女装打扮,一个英俊的黑人小伙做在他身边,很亲昵的样子。
镜头略去了很多事,我们无从知道但是可以想象迈克都经历了什么样的磨难和怎样的坚持,无论如何,他坐在那里,按照他喜欢的样子,公开的,幸福的。
他的眼中仍然充满了柔情,对比利的哥哥说:他的每一场演出,我都不会错过的。
这个时候我简直喜欢死了本片的导演,他没忘了迈克,让他也幸福的实现着自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比利,迈克,他们都成为了自己希望成为的人。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结果。
3.老师,老师和比利 第三个要说的人是比利的老师。
一个外表颇具个性魅力,要强干练的女人。
她来自与比利不同的中产阶级家庭,爱情已经成了青春往事,为了维持家庭,她默默接受了丈夫的婚外情。
只有一周一次在少年活动中心当芭蕾老师,是她死水样的生活里唯一的波澜,也是她发泄内心压抑情感的唯一出口。
她一直忍受着,也怨恨着,在她的口中,天鹅湖的故事以王子背叛公主,公主伤心而死结尾。
这是一个已经不再相信爱情的女人,这样的女人通常远离激情,把自我的渴望深深埋藏。
但是当她看到一个年轻的生命,带着天才的光芒和懵懂的渴望在她面前出现,女人身上的自我意识被强烈的唤醒。
她希望能把自己埋藏已久的生命力,注入到这个男孩子体内,那么他的实现将是她的幸福,他的高飞也将是她的挣脱。
当比利受不了训练的强度呵斥老师在利用他其实是为了自己时,这个外表刚强的女人哀声痛哭。
在这样剧烈的心灵碰撞中,男孩和女人,学生和老师,终于达成了内心的默契。
结尾成年的比利在舞台上跳的正是天鹅湖。
王子和公主的爱情战胜了妖魔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没有告诉我们老师的生活有了什么变化,私下里回忆比利的爸爸拜访老师的那一段,我在暗中期待他们之间会发生点什么。
就是这样,虽然罢工失败,比利的父亲和哥哥又将日复一日的下探到黑暗的地底,换取微薄的薪水——导演并没有回避生活灰色的部分。
但是毕竟,人们在争取,在努力,一些人牺牲,还有一些人必将登上自己的王位。
每个人都是一个国王,只是有的人忘记了国王的身份,终年流浪在自己的国土之外,甚至不曾寻找和努力。
问问自己,是不是这走失的一个?
片末,亚当•库柏从银幕一跃而出,完成了对《跳出我天地》完美的结尾和升华,也完成了对比利•艾略特这个角色的精神层次的塑造。
看完这部电影,或许也只有两个字能概括我对它的评价:“大爱”。
一部励志的电影,更是一部充满社会现实感的电影,一部烘托着令人感动的亲情的电影,一部关于自我发现与坚持的电影。
它没有那么琼瑶的故作生活苦逼,更没有那种主人公摆出一副与世界为敌的孤胆姿态,相反,这个以英国底层矿工社区为背景的故事,给人以愉快的大家庭般的美好感觉,温馨励志。
比利•艾略特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身材单薄的他每天要去参加拳击训练,在这点上你似乎很难怪罪他的父亲。
毕竟,在这样一个社区和生存环境,矿工的职业环境衍生一种需要男孩具备强悍体魄与毅力的价值取向很正常。
然而,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比利•艾略特的自我发现之路才更为不易和鼓舞人心。
终于,他发现那似乎更应该是女孩儿穿上的舞鞋才是他梦想的载体,那舞步比拳击的节奏更令他激越和振奋。
从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快乐活泼的男孩,走路都要踩着踢踏舞步般的节奏,一步步跨越世俗的偏见和阻拦,更赢得家人与朋友的理解与祝福,逐步走上他的舞台,跳出他的天地。
《跳出我天地》最令我感动和愉悦的莫过于它在体现个人价值的路上,同时体现着一种世俗封闭又充满开放和温暖的社会环境。
如片中矿工社区的环境令我感到熟悉,就如过去家里所在的“单位”,一个小小的社会,它有它的封闭和保守,稍微出格的事儿都可能闹得单位里人尽皆知,闲言碎语不断。
但是,它又充满包容,它的相对封闭形成了一种熟人社会下的互帮互助的温馨环境,常常在一个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启动起来,给你最大的支持。
这是一种矛盾的环境,与之相比,大城市实际上是更多元和开放的,但是时常又是更令人感到无助的,因为它时常让你感到可以给你帮助的人那么少。
比利•艾略特的“女孩儿”举动,势必在最初得到的更多是不理解和讽刺,然而他首先的到的是他的启蒙老师的鼓励,两人在车中一段充满趣味的对话令人莞尔一笑,艾略特的早熟和乐观已经预示了他未来的坚持。
艾略特那位好友也是片中一个特别的角色,他同样的发现了自我,正视了自己性取向与常人的不同,比之艾略特,他需要在未来有更艰难的路要走,但是这部影片同样预示着他的希望,他给了艾略特同伴的鼓励,实际上,也是在鼓励自己坚持自我。
而给予艾略特最大力量的更是他的家人,这本是艾略特前进的阻力,然而,阻力成为动力的过程,却更有一种动人的力量。
艾略特的父亲和哥哥都是当地煤矿工人,正处于劳资双方斗争的漩涡中,这一动荡的背景,比照艾略特的性格,似乎已经预示着这个孩子需要有一条不同的路。
父亲的心理变化尤其让人百感交集,他的妻子早早去世,独自撑起这个家庭的重担,却无法更好的与儿子沟通。
他的转变来的那么突然又那么自然,当他被人通知儿子背着他继续在练舞时,怒气冲冲来到儿子面前,儿子却在惶恐中以一种豁出去的心态跳起了一段舞蹈,这一切来到简洁有力,毫无拖泥带水,父亲面无表情的离去,却在第二天坐上了复工的班车。
更在工地与大儿子相拥而泣,“他还是个孩子,给他一个机会吧!
”,“或许他真是一个天才”,两个平时坚强的男人此时的嚎啕大哭堪称本片最感动人心的时刻,你无法不为这种交织亲情和理解的男儿泪感动,也无法不为艾略特终于得到最大的亲情之爱的支持感到高兴。
这部影片的那种重要时刻和动人时刻都来得那么自然,毫不张扬,没有可以渲染的配上什么影音图像。
也正是这样的处理,让它显得真实而更有代入感,更让观众有身处其中的感觉。
就连艾略特终于被芭蕾舞学校录取的过程都淡淡地,甚至有些不太励志的打架插曲,艾略特坐上了去伦敦的班车,而艾略特的父亲与哥哥,也重新下井,开始自己的工作。
平淡之中见伟大,比利•艾略特的故事犹如一个顽皮的小屁孩的故事一般,充满了趣味,我更多记住的就是他在街上欢快的跳跃奔跑的场面,无需过分渲染的情感高潮,一个男孩能快乐的走自己的路就是最动人的画面,它激励着我们发现自我,坚持自我,也更教会我们,当我们为父为母之时,该如何面对孩子的选择。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6eeea5afeda633d47dd92a08.html
不爱拳击爱芭蕾的少年,慧眼助苗的老师,莫名其妙又逐渐理解的家里人,虽然自己的面前也摆着煤矿的困境,罢工的艰辛,但为了一个未成形的11岁儿子,尽自己所能,发掘,培养他的芭蕾天分,带他离开自己一生也几乎未曾远走的小城等待邮差到来前,一家子人的忐忑,终于和大儿子去看他的演出时,喜形于色的欣慰,虽然不舍得,但终于放开这只雄黑天鹅,令他远走煤矿,登上自己的舞台
1 初印象是看到了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以及西方人身上的那一点反抗性。
同样的会在中国家庭中出现的父亲的话,如果放在东亚电影里就能料想到发展为隐忍 默默练习然后在困苦中成功,放在英国人身上就敢说出那句no和bastard。
包括因为政治背景太不同而一直难以relate的罢工背景,原来那时候英国人就在罢工,也一直在想为什么罢工无法在卷生卷死的东亚社会发展起来,还是需要工人阶级整体的团结 和资产阶级的强对立 和强工会。
所以工人阶级有时候也是保守派?
2 看完全片的感受是,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励志片,这部电影真的在短短的篇幅中处理了非常多的人物关系,非常多复杂的冲突,还能做到每一个都有callback。
难懂的杜伦口音是为了和London accent做对比,白t恤和短裤,抽烟的老师和金发黑丝高跟的老师,天鹅的背景乐,雪地里忽闪的长睫毛和那个吻,父子俩第一次去伦敦 地铁 高高的电梯 专门准备的呢大衣。
除了男孩跳芭蕾穿裙子这种性别冲突外,一个很少见又不容忽视的冲突是阶级冲突。
有点理解了wg时期为什么会反艺术反文化,追求艺术需要金钱,而掌握足够的金钱意味着对资本主义的追求和对工人阶级的背叛。
可是穷人也会想要追求纯粹的艺术,归根结底升级到武装冲突的罢工也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50%为了追求所爱,多少也是为了阶级跨越,而这一过程又不可避免要借由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寻得一点可能性。
这部电影我觉得没有拍成无脑励志片的关键就在这里,不是谁都有privilege成为艺术天才,舞蹈家的成功背后是罢工失败 父亲降下矿井,是比利说的那句“你脑子里就只想着矿井吗?
”,是始终无解的阶级矛盾,是表面上嗤之以鼻却实在发生的阶级流动。
撒切尔去世了,40年过去了,这个世界有变得更好吗?
罢工成功了吗?
芭蕾还是只属于资产阶级吗?
3 我的年度画面+2:朦胧中女老师抽着烟问“brought your things?”,在拳击台男孩穿着蓬蓬裙 拉着他的手跳芭蕾舞。
/YomiBILLY ELLIOT在国内的译名是《芭蕾之梦》或《跳出我天地》,讲述的是一个11岁小男孩BILLY ELLIOT破除重重阻碍追求梦想的芭蕾之路。
BILLY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的一个小镇上,时当1984年英国煤矿工人罢工,BILLY的父亲和哥哥都是矿工,为了和警察对抗,他们更希望BILLY变得强壮。
所以尽管家里困难,他们仍要每周挤出50便士送BILLY去上拳击课。
但是BILLY对拳击毫无兴趣,他的母亲很早就过世了,留下一架钢琴,BILLY总喜欢趴在上面弹一些不成调子的歌,他天生就喜欢音乐和舞蹈。
在拳击课上,BILLY偶然看到女孩们在隔壁练习芭蕾,小小的BILLY被深深吸引了。
从此每个周末,BILLY用上拳击课的钱偷偷去学习舞蹈。
他的父亲和哥哥知道此事后非常愤怒,芭蕾教师WILKINSON夫人的劝说也没有用,BILLY陷入了精神低谷。
在圣诞节的晚上,BILLY和伙伴在舞蹈教室里玩耍时被父亲发现。
面对父亲的怒火,小BILLY没有退缩,而是在父亲面前施展了自己这几个月以来学到的一切。
最终,顽固的父亲被儿子的激情与舞蹈天分所震撼。
因为WILKINSON夫人曾建议BILLY到正规的芭蕾舞校学习(Royal Ballet School),父亲回家后典当了妻子留下的手表和金饰,送BILLY到伦敦参加入学考试。
考试结束后,BILLY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录取,但是OFFER寄来了,父亲和哥哥为他送行。
当BILLY的列车远去,画面再次清晰已是14年后,二人走下伦敦的地铁去看BILLY演出。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成年BILLY由ADAM COOPER扮演,跳的就是AMP的SWAN LAKE。
坦率的承认我看这部片子完全是因为ADAM COOPER。
COOPER是我的至爱,他曾是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台柱(97年退团),95年11月MATTHEW BOURNE导演并编舞的男版天鹅湖(AMP SWAN LAKE)在伦敦首演,轰动一时。
COOPER扮演的MALE SWAN极富魅力,是一个集力量,自由与独立于一身的完美结合体。
当年他和小BILLY一样进入了皇家芭蕾学院,所以在看电影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把BILLY想象成他,但COOPER的父亲是舞蹈老师,而哥哥当时也和他一起学习芭蕾,比起不被父亲和哥哥理解的BILLY,他还是幸福得多了。
而小BILLY的问题也就在这里,不只是他做矿工的父亲和哥哥,就连他自己,也认为跳芭蕾的男人都是“POOF”。
这个观念根深蒂固。
如果你看过AMP的天鹅湖,如果你热爱舞蹈,你就一定会被COOPER震撼。
在他跳舞的时候,只一个小动作,身上每一条肌肉都在动,都有表情,难怪有人评论说看他的演出,感觉连他背上都是戏。
就像小BILLY所形容的,在他跳舞的时候,他的脑子一片空白,什么都不想,只感觉整个世界都消失了,而他自己就像一只小鸟,身上有电流通过,他在飞翔。
COOPER跳的天鹅充满了男性的魅力,让他来扮演成年后的BILLY,再跳这出天鹅湖,所有关于“POOF”的顾忌全部烟消云散,事实再次证明,芭蕾也可以是男人的舞蹈。
天鹅的优雅和男性人体的阳刚之美完全糅合在一起,以至你根本想象不出那是一个人,你只知道那就是一只天鹅,MALE SWAN,尤其是最后第四幕的天鹅之死,COOPER的舞姿美得令人心碎。
BILLY第一次听到天鹅湖,影片中当时的画面是海港上的巨型油轮,一个完全工业化的港口,海岸上空偶尔掠过几只白色海鸥。
就在这个和背景音乐几乎完全不搭的场景下,WILKINSON夫人为BILLY讲述了天鹅的故事。
她讲的是天鹅ODETTE,她讲的也是她自己。
她说天鹅知道机会的来临,但王子最终抛弃了她,所以天鹅死了。
奶奶说,“我本来可以做个职业舞者”,甚至喜欢摇滚的哥哥,还有热爱音乐但已经故去的母亲,或许他们都曾经做过天鹅的梦。
但他们或因为环境,或因为自己,最终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梦想夭折。
BILLY是幸福的,他有一个理解他的好父亲,他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他抓住了皇家芭蕾学院的考试机会,他跳出了家乡的小镇,他跳进了大伦敦,他跳上了英皇的舞台。
他最终成就了天鹅的梦想,他成为了每个人梦幻中的ODETTE。
影片中的亮点就是小BILLY的几段舞蹈,不论是他表达心情的踢踏跳跃,或者考试时的随意发挥,他不正规的舞蹈充满了活力和热情,还有永不服输的傲气。
圣诞夜那个赌气而认真的眼神,他绷起脸在父亲面前展示自己,那是追求梦想的坚持与决心,他真的太棒了。
“当你下定决心去完成一件事,整个世界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
”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这样说过。
所以在那个飘雪的夜晚,父亲终于认识到儿子的舞蹈天分,他连夜赶到WILKINSON家询问到伦敦考试的费用。
他谢绝了夫人的帮助,而回去典当了亡妻的首饰,他说,“BILLY是我的儿子。
” 同样是那个辛酸的圣诞夜,家里因煤旷工人罢工而没有煤,父亲砸了钢琴,劈下木头烧柴取暖。
在他拿出亡妻首饰的时候,他的表情和动作……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听起来有点《和你在一起》的味道了,不过据说陈导声称他不喜欢《BILLY ELLIOT》。
他厌恶这种过于“世俗”的成功,所以他最后让小春回到了父亲身边。
当然了,小春在火车站拉老柴的D大调是很震撼,不过我更喜欢COOPER那凌空一跃。
如果BILLY最终没能通过皇家芭蕾学院的考试,那世上已没有任何东西值得我们期待。
在我们的梦想破灭之前,还是请把它留给我们自己去憧憬吧!
BILLY ELLIOT是部非常好的影片,一部追求梦想的寓言,感人至深。
自己也同样在梦想的道路上奔驰,所以对这一类的东西都毫无抵抗力,小说如《炼金术士》,漫画如《剑风传奇》(前者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书,后者当然也成为了我最爱的漫画)。
当时看小BILLY偷偷去上芭蕾课,看父亲不理解他,看他内心在痛苦挣扎的时候,马上想到杰克·伦敦提过的《西格纳》: “他不过是一个小孩子,可是他梦想着他会成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使全欧洲的人拜倒在他脚下。
” 当ADAM COOPER(BILLY at age 25)最后出场,白天鹅纵身而起的那一跃,灯光闪耀中的完美定格,全欧洲的人已经在他脚下。
(2003-1-16)
很感人很励志。爱上芭蕾的小男孩可惜是生在底层单亲家里颓废爸爸痴呆奶奶动不动就挥拳头的哥哥。韦斯莱夫人当年是个伯乐有慧眼。甄选的表现很即兴发挥但那段真情表白是亮点。从被录取起感觉泪水就止不住了。十年后皇家剧院的天鹅湖首演美梦成真。主角很棒童星啊。导演更佳。
猜到过程的没有新鲜感
万一考上伦敦的皇家芭蕾学校,比利的芭蕾梦想将得到一个广阔舞台。比利站在一个十字路口,选择着他的人生
当你真正热爱一件事的时候,你会从中得到乐趣并乐此不疲。比利热爱跳舞。在得到家人的支持,他的人生走向另一层面。这也是改变他命运的时刻。这部片很感动,只是最后出场的舞太短没有诠释出精髓。
Stephen Daldry的影片都是一种慢条斯理的韵味,虽然主角是小孩子但表演很细腻。大罢工时期伦敦小镇交织着晦气和激扬的气氛也得到展现。
小男主挺帅的觉得很眼熟 但是看他出演过的电影只有雪国列车看过 总感觉看过其他电影 可能撞脸其他明星 整体比较平淡 对于练习芭蕾的过程非常轻描淡写的就成功通过甄试 不够曲折以至于最后通过没怎么觉得感人 让人感动的小片段在于小男主在父亲面前坚定的跳了一段芭蕾后父亲去找老师 好在老师的引导和父亲改变心意的支持 最后是我不懂艺术了 怎么长大了穿个白色鸡毛掸子画个怪异的妆容跳芭蕾 如果是一样的年龄还比较养眼 最后亲了朋友一下 让我磕到了(想起同类型电影舞出我人生 过程比较曲折
二刷的感想就是 这么好的青春片我五年前看的时候怎么会只打了3星
落寞时就去跳舞吧,依此抒发心中沉闷。想跳就跳吧,不管什么时候舞出人生,跳出天地,简单的主线剧情穿插同性、罢工支线剧情,少年的追梦路上也并非顺风顺水,为了梦想你总要放弃你手中一些仅存的事物,和兄长父亲的和解来的如此弥足珍贵,为了比利坠入深渊,他往上,他们往下,这才是全片最动人的桥段。
不是写芭蕾的高雅,也不是写撒切尔对底层的不友好,就是写少年梦与家庭的关系,每一个人物情绪的波动和转化,都描写的太好了,细腻流畅,真实动人。王家卫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些成就可能就是懵懂少年一次毫不自觉的跳跃,但已种下一生盼望。配乐跟平行剪辑很好,略多。
这么好的题材还能拍出一股顺直味,后半段还要洗一把有毒男性气质爆棚的恐同爹和哥哥,到底还是不敢得罪顺直白男啊
4.5,确实为佳作,就算是感人励志有点老套,打破刻板印象与个人成长为内核,还有很多不错的小细节与配角,剪辑是一个大亮点,尤其是一段罢工与练习的蒙太奇,很喜欢,声画关系的运用也很不错,剪辑与声画基本上就是教科书级别。小男主角挺不错的,很会跳舞,演的也不错。如果把哥哥与父亲这两个角色写得更可爱一点,或许会更好(父亲这个角色已经挺不错的了)ps:15:27左右有个诡异的地方,就是一个小女孩演员突然不见了,有点吓人。
这碗鸡汤的口味大概就如同我今天下午点的橙C冰茶不赖但是麻舌头。喝不下这种养出个超雄小孩的超雄家庭一夜之间良心大发紧接着happily ever after的套路。须知这样的故事里有多少小孩曾经经历过多少更痛的割舍,而当他们“跃起”的时候又承载着多少比“荣耀”更重更粘稠的东西。
正太和萝莉,正太和大妈,正太和正太,2014年的第一部电影就这么激情四射~
我想说说几个细节:1billy的爸爸很抢戏,同时也很伟大;2这个家庭里几乎每个人都有梦想,奶奶的职业舞蹈梦,哥哥的摇滚梦,billy的芭蕾梦,可父亲没用,因为他不能有(或许家庭就是他的梦);3最后的画面实在是惊艳得难以形容,经过搜查,才知道那是轰动一代人的adam cooper。
很感动。剧情上加入了反映阶级问题的罢工这条副线,更显真实性。几位配角的戏都相当精彩。剪辑很有特点,一段音乐穿插多个角色的画面,甚至连接两个场景;最精彩的一场戏是老师到Billy家,一家人把Billy堵在制高点,这时Billy的内心活动就用舞蹈和音乐鲜活地现出来了。很多细节都很棒
每个人物都刻画得很到位。但最后那一跃真是惊为天人。。。。太美了,太震撼了,我简直要为这种肢体展示出来的美而打动得晕倒了。。。。亚当库伯,我记住你了!
呆死了,除了后面的几个桥段,全片都在我的审美雷点。尤其是最近玩极乐迪斯科没空看电影,这里面又涉及到工会的东西,感觉像个支线剧情一样。我可能是没有热爱的东西,也没有任何志气,所以没有什么励志片打动得了我。
本格励志故事。少年的微笑,家庭的温暖和好友的鼓励,金三角故事结构平衡感甚佳;配乐恰到好处,让老胶片质感的画面生动不少;老爸很抢戏,好友很JQ,只是没有看出千万高手说的超级感动。p.s. 黑天鹅后看白天鹅,有点穿越。
又一部羽翼丰满的电影,不能单纯地用“励志片”来形容。Billy去完成梦想的时候,他爸爸和哥哥的罢工失败了,只能再次做起矿工,那位舞蹈老师也只有一个落寞的背影,这就是生活的两面吧。生活真是不公平啊!!!圣诞节的那一段太美~
Billy带着他的童话走了,留下的是众人的落寞。可叹惨淡与无奈才是世间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