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电影院看了王小帅导演的《日照重庆》,很有感触,忍不住要写点东西了。
渐渐驶近的缆车,揭开了影片的序幕,接着,镜头紧跟着一个男人的脚步,这个人就是王学圻主演的林权海,影片直到好几分钟之后才有了第一句台词,是他再打听好友老金在哪儿,通过他们的对话我们大致了解了林权海来重庆的原因:他和前妻的孩子林波,因为在超市劫持人质被当场击毙。
他说他已经记不起孩子的样子了,他几乎对所有人问起林波的样子,他说他想看一看照片,他几乎向所有与林波有关的人问起案子的经过,他就对他们说:我没别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当时的情况。
他作为孩子的父亲,他是有权利知道的。
但是,他作为父亲的这一身份却一再地被否认。
他在警察局问警察案情时,警察说:你真是他父亲?
他父母早已经签了字了啊。
他在台球桌旁问林波生前的好友昊子时,昊子的朋友问:昊子,那是谁啊?
昊子说:林波他爸。
那人冷笑着:林波还有爸?
在林权海了解案情的过程中,他问一位被林波捅伤的女孩儿时,那女孩说:你真是他爸吗?
你不是骗子吧。
甚至在帮他的昊子面前,昊子也说:我是看在我爸那儿,叫你一声林叔叔,看在林波那儿,你什么都不是.......他作为林波父亲的身份一再地被否定,没有谁承认他的父亲身份,换句话说,在小林那儿,小林一直是没有父亲的,在10岁之后,在林权海离开他们母子之后,他就没有父亲了,也正是因为缺失的父爱导致了他日后的脆弱,孤独,缺爱和极端的性格。
其实,小林,是个可爱而单纯的孩子。
他可以因为小雯(他女朋友)去偷动物园的大鸟(我忘了是什么鸟了),只因为她说她喜欢,这一段情节也是影片中唯一具有喜感的段落,很难想象一个20岁的成年男孩儿做出这种幼稚甚至有点可笑的行为,他很认真的说:我路线都计划好了.....我只借一天......我要那只大的,,,,如果没有一颗单纯的孩子心是不会有这种想法和行为的,他的内心真的很单纯,他还只是个小孩子,一个需要被爱的孩子。
刚拿到电影票时,我还想,日照重庆,难道是主旋律电影?
展现重庆是怎样被党的阳光照亮的.....后来我才明白这是两个地名,日照和重庆,爸爸在日照,儿子在重庆。
影片所有的故事几乎都是发生在阴天和夜晚,几乎没有阳光明媚的日子,影片一直在一种忧伤的氛围中展开......愁绪布满影片的每一个角落。
在小林的妈妈带着林权海去看林波的时候(他被葬在海中,他的骨灰被洒向大海),只一句话,我的眼泪就忍不住流了下来,他妈妈说:你儿子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找你,所以我把他的骨灰撒在这儿,河水总能流向大海,他就能找到你了,也算了了孩子的心愿了。
(大概意思是这样,我也记不太清楚确切的台词了)就像昊子对老林说的那样,林波恨他父亲,但他最想的也是他父亲。
不然他也不会去日照找他,不然他也不会那么喜欢大海,这一切的喜好和行为只是因为,他父亲是船长,他父亲在日照!
他去日照找他父亲,很不巧,他父亲出海了,但他却偶然见到了他同父异母的弟弟,他要带走他弟弟,因为他说他没有的,他也别想有。
林波从来没有这么坚定和决绝过,他的眼神和表情让人害怕。
显然,他这样的行为还是因为他渴望爱,渴望被爱,渴望父爱!
他的这种行为是由于缺失父爱造成的畸形心理。
其实小林不仅缺失父爱,他几乎被整个世界给抛弃。
在他挟持人质竹青(范冰冰饰演)时,他给他女朋友小雯打电话说自己挟持了人质,让她来一趟,他女朋友挂掉了电话,他绝望的走来走去,望着投进仓库的一束光线,仿佛在寻找着希望。
竹青说:你把电话给我,我给你女朋友打电话,让她过来。
他摇摇头难过的说:她关机了。
竹青又问:那你爸妈呢?
他不说话,眼神更加黯淡了。
那你朋友呢?
你有朋友吗?
当小林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他唯一的朋友昊子身上时,电话也没人接。
他的眼神空了,在他最需要人帮助的时候,他的女朋友,他的父母,他的朋友,都把他抛弃了,他绝望了,他什么都没有了,他被全世界抛弃了,他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或者说,他从来都是什么都没有,也从来什么都不是。
我印象很深的一句台词是,在他们从日照回重庆的路上,他女友内心的独白:我知道我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开他,如果我离开他了,他就什么都没有了,甚至连他唯一的友情也没有了。
(显然,小雯和昊子互相有了好感)事实证明,她离开了他,他什么都没有了。
电影中音乐的运用也很巧妙,这让我想起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色》,在王小帅的《日照重庆》中音乐三次响起,(虽然我现在记不太清楚了,但好像是下面这三次,如果有误欢迎大家指正,谢谢)第一次是林权海摸着被放大的小林的截图照片,那种深沉的父爱,那种作为父亲的愧疚,悔恨和思念,都表现的淋漓尽致,第二次好像是林权海看着他前妻一家三口在吃饭,很幸福的样子,可能让他想到了他们曾经的日子吧。
第三次也是影片的最后,他抚摸着他小儿子林小波的脸,音乐响起,这正好与第一次音乐响起时他摸照片中林波的脸相呼应,仿佛是在说:我不会让悲剧再次重演了。
林小波只是懵懂的望着父亲,却不知父亲眼中的含义。
剧中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和隔阂也有所表现,当儿子林波,去日照寻找自己的父亲时,父亲恰巧那天有事出海,这仿佛是暗示着两代人不可能直接的对话,相互理解。
这一观念在影片另一个段落中也有体现,林权海听老金说耗子经常去舞厅跳舞,他为了了解儿子生活的环境和喜好,他也去了舞厅,可是台上昊子洒脱而进行的表演似乎没有带动林权海,林权海试图去理解和感受儿子,但有些东西,他永远都无法理解,尽管林权海和林波这对父子都试图去互相了解,相互融合,但两代人之间总有条无法逾越的鸿沟,那种隔阂,是时代性的,这恐怕也是王小帅最想表现的吧!
影片中还有一处经典的地方,时林权海两次卷起林波的照片,第一次是林权海取下林波的照片,他将照片卷起想放进书包,可是东西太多放不下,他就将照片(其实是大海报)放在床上,可是照片自己展开了,林权海第二次卷起海报,准备把照片放进去,这是又忘了帮了拿帮照片的绳子了,他焦虑而狂躁的将包里的所有东西扔出来,然后将海报摊在床上,再一次满怀父爱的抚摸。
影片叙事流畅,从容平静,没有太多的波澜起伏,只是娓娓道来,不知是我太多愁善感,还是片子本来就让人感动,我哭了三次,再看片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向我们这种生活在父母关爱下的孩子,从来都是衣来张手,饭来张口,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做珍惜,总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我们也从来不知道单亲家庭的孩子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伤害,他们是那么渴望健全的家庭和父母的爱,最后,我只想说,珍惜爱你的和你爱的人,请不要偷懒!
昨天去看了这部电影(11月5日周五),在上地嘉禾影城,吃完饭,18:05分,可选择的有3部,华尔街永不眠(题材和道格拉斯对我有吸引力);另外一部星球的3D科幻片,对《三体》可能有参考意义;《日照重庆》是等待时间最短的,18:20,所以我媳妇选择了这个看。
当天《日照重庆》有两场,一个是中午的,一个是18:20这个时间段;影院没有任何宣传(排期介绍上似乎有一张A4纸的介绍),放映厅应该是影院最大的厅,加上我们两个人只有11个人买票。
这20分钟等待时间我也不像白白浪费,从5层到地下一层光合作用买了3本杂志,顺便看看《回家》和《不得往生》有没有实体书,当当和卓越都没有卖的,回来的时候错过了电影开头,因此知道本片没有广告,呵呵。
从开头到结尾,影院一直有人在打呼噜,我媳妇也觉得不好看,观点有二点:1、冗长沉闷;2、演的不好,演员没入戏;电影散场后一对中年夫妇在讨论“电影反映的主要是家庭问题……”我个人到觉得很不错从出导演王小帅这个字幕开始看的,后面是父亲从海上回来找被警察击毙的儿子了,不知道前面是否是“警察开枪打死劫匪”这个引子,但是我事先听过这个故事,所以不影响对故事理解。
开头很吸引我,长江,码头,集装箱装卸的场面,机器轰鸣,当王学圻穿到“机器内脏”,爬楼梯的时候,外面巨大的轰鸣声和沉重的脚本生,给我很深的感觉,这是中国当下的社会背景和个体命运的浓缩。
父亲和老金(王奎荣)聊天的时候,王奎荣的台词“谁还顾得上孩子?!
”,给我感触很深,我觉得这句话就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影片虽然没有表现农民工和留守孩子的主题,但是城市里生活的群体跟农民工一样,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孩子的父母亲背负巨大的压力,他们无法顾及自己的孩子?
另一方面,中国历来讲父母官,父母君上,顾不上孩子,也是说,朝廷顾不上他们的子民;在后面,父亲反复推门,母亲关门不让父亲进屋的镜头中,这种体会更深(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有意为之),孩子之所以造成最后的悲惨解决,不是警察“砰”的一枪,而是前面这些反复的关门声,国家,社会,家庭,教育体系,用人单位,爱情,友谊,全都向他关上了大门,“在谁还能顾得上孩子?!
”的社会里,孩子们用力推都推不开这层层大门(以父亲追寻孩子的过程来体现出来的)最后“砰”的一声只是必然结果,前面”砰砰砰“的关门声才是内因(所以影片最好在这种前后内因与结果之间,用”砰“的音效来衔接就更好了)因此本片主题,我觉得可以用4个字来概括——“责任缺失”,不仅仅是父亲一个人的责任,这是一个社会责任的链条,我表面能看到的这是父亲没进到责任,其实那些看不见的链条才是关键。
片子整体音效的感觉非常好,开头是机器轰鸣和沉重的脚步,后面大部分都是社会周边的纷纷绕绕的环境声音,衬出人物内心纷乱;居民楼里新闻联播开场的音乐,后面彩票的播报,都很好的衬托了电影主题,当父亲和警察见面和解之后,纷杂的背景声消失,象征了内心的情绪的缓和与宁静本片不足的地方,一、其实情绪和节奏可以做得更好;几乎从开头到结尾都处于压抑状态,情绪变化基本平均,其中有几个地方是情绪释放的节点,但是没有得到突出:1、母亲带父亲去长江边上,说把孩子骨灰撒在江水里,让孩子去大海找你,这里是非常感人的一段,我眼里几乎要流泪了,但是没流出来;导演其实可以在这里把情绪强化一下,也让影片的节奏随着情绪的爆发有个小高潮; 2、在酒店里,父亲反复卷照片,把背包里的东西乱扔一通,然后靠墙失声痛哭,这离是个很好的爆发点,事实上没能做到情感的展开,另外,在长期压抑刚刚失声痛苦的时候,小文(儿子的女朋友)来电话,这时候父亲的声调语气情绪是应该有变化的,事实上却跟原来没区别(这里可能牵扯到拍摄场次安排的问题,一般都是为了节约成本,把这个房间里的各场戏都拍完,所以父亲的情绪直接从前几场戏里跳过来,而没有完全按剧情这样进入应该有的情绪里,所以分场拍戏的时候,在关键情绪点和节奏点,应该有所强调)3、在医院走廊里,老金的儿子(林波的朋友)跟王学圻哭诉,演员很卖力,但是没引起我的共鸣(演员可能不自信,或者,表演不到位,导演让演员一直低着头,我看不到他的眼神和表情,所以也看不到他的内心,只能看到他用力缴在一起的手指,哽咽断续的声音,也许,当演员的内心戏表现力不够的时候,可以这么规避处理,但是这样的话,力度不够),这中间镜头都是对着年轻人,王学圻只看到身体和手,也是“不足够”的原音之一。
其它1、演员如果能演的更好本片会更好(但在中国由于导演和演员的现状而言,演到这种程度已经算可以了,再好就是奢望,可遇不可求了)2、本片说“名角云集”也不过分,可是没见到任何市场宣传,如果花力气做市场宣传,票房应该更好;其实这是可以做到的,能做到的而没去做;3、本片也让我看到挺不错的地方,我们的文艺片导演也可以大规模的调度明星来合作,而这些明星们也愿意自降身价(我猜的)来加盟文艺片的演出,并且有不错的表现,院线也给了相对不错的“尝试”时段,再加上市场宣传如果到位,那么以后我们的文艺片还是有再进一步上升的潜力4、本片的主旨和内核,以及内容等,很擦边球,能被审查通过,并且在影院公映,我觉得算是中国电影审查制度不大不小的进步,也让我们看到我们在电影选题谨小慎微的同时,也可以眼光稍稍大胆一点点了。
5、顺便说一下,本片那个年轻演员挺适合“少年张聪”的,演的不错。
父母离异,十岁时候爸爸就离开重庆的家,去了日照。
刚被女朋友甩了,唯一一个朋友在紧要关头没接电话。
最后被执行公务的警察一枪结束生命的林波。
我们看到的也只是老林手上从视频里截得的马赛克般的脸,和当事者回忆的片段。
回忆者们叙述的林波很清澈的感觉。
喜欢看海,想有天去日照和父亲一起去航海。
执着的喜欢着一个女孩,为了她去动物园偷鸸鹋,只因为女孩说她喜欢这种鸟。
只有一个好朋友,整天跟在他后面。
按理说他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是沉默的大多数。
和女朋友分手自残,伤害超市里的人因该都不是出于本意。
他只是从小不被重视,想通过这样挽回他世界里本来就所剩无几的人。
这样有错吗?
老林是个开船的,常年在海上工作,跟前妻分开应该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半年后他从海上回来,得到的消息是他儿子半年前因为挟持人质被警察枪击了。
作为父亲,他想了解儿子死的前因后果。
从儿子朋友那句“林波他还有爸”就可以看出来他没有做到任何父亲的责任。
老林问了许多人调查儿子死的真相,却对儿子的印象越来越模糊,只剩下一张从视频里截得的儿子的脸。
最后浩子在医院里说:我不想像林波一样没了爸,他最恨的人是你,可是我知道,他其实最想念的人也是你。
电影中的父子关系是中国现在的社会里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缩影。
父母生下孩子后,就撇下孩子,去外面工作。
回家后只剩工作的烦恼,看着孩子不顺眼,只剩说教。
孩子则叛逆的摔门而去……电影中老金那句“谁还顾得上孩子”正中要害。
父母与子女之间都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
就像最后浩子守着父亲说“我讨厌他,他在外面没啥本事,回家就知道说我,但我今天突然很害怕,我怕我没有爸爸。
”家是一个个体存在于社会,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父母的关怀,明明彼此是最亲的人,却说不出温暖的字句,只剩违心的刺人字眼。
电影的最后,老林回到了日照,小儿子疑惑的看着他,也许他太久没看到,都不记得他是他父亲。
电影中的重庆很生活,冷色调处理的很棒。
汽笛声、新闻联播声、街边店子里放的high歌。
让我们相信,这样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
《日照重庆》是第六代导演王小帅于2010年完成的作品,影片讲述了多年未回家的父亲林权海因为儿子林波挟持人质被警察击毙一事从日照回重庆,通过与多人的接触打听关于这件事的起始缘由。
多年未见的儿子的离世让他措手不及,却也使他懂得了责任。
片子英文名是"Chong Qing Blues" —悲伤重庆,片名一出就奠定了影片悲伤的基调。
林权海回到重庆,依次通过旧友老金、前妻育英、老金儿子林波发小小昊、警局办案警察、超市保安、林波朋友玲子、被挟持的医生、林波女友小雯、击毙林波的警察刘警等人打听林波的死因去向。
他去找育英,育英对他厌恶不理。
接着他又去找小昊帮忙打印超市监控截图里儿子的照片(他希望见到儿子现在的样子),小昊却以:“冲我爸那边,我叫您一声林叔;冲林波那边,我不认识你。
”作为聊天的开场。
他去到案发超市找保安,去警局找警察了解情况,他们为了回避这件事同样冷漠回应……这些对于一个死去儿子的父亲而言,是何等的打击?
整部影片一直在寻找,在镜头上大多使用长镜头、跟拍、摇拍。
这些镜头与法国新浪潮戈达尔、阿伦·雷乃的镜头颇有借鉴之处。
比如林权海将要离开重庆前收林波的巨幅画像时,他卷起三次都被让他放进包里,最后索性摊开,苍老的手放在被放大得模糊的人脸照片,他轻轻地抚摸。
这个镜头伴着抒情的背景音乐,林权海心中的痛楚和悔恨无需台词就足矣表达。
但有些镜头过于冗长,譬如在网上搜索林波案件,电脑屏幕的特写镜头。
影片中充满了冲突。
林爸与重庆这座城市变化的疏离感;与前妻育英之间积淀多年的怨恨,与小昊、玲子、小雯这群年轻人之间的代沟等,向观众传递出这个“失败”男人在社会的生活状态。
其中有一场戏,林权海跟着小昊到他跳舞的夜店,台上灯光炫丽,小昊自在地在台上跳劲舞,一个过肩俯拍,在台下夹在一群喧闹的年轻人间的林权海在灯红酒绿中显得格格不入,两个镜头交叉剪辑,似乎是想传达“两个世界”是很难相融。
在林权海寻找儿子消息这条主线里,有一些细节上的处理颇有意趣,在发廊找玲子,街边的网络流行音乐反复播放“我们还能不能再见面……”这句歌词。
噢对了,网络流行乐可不是林爸爸那个年代的人听的歌,照应着开始林爸爸在网吧坐在一群玩游戏的年轻人中看新闻一样,他似乎和这个时代脱节。
影片的副线则是隐藏着的林波和小雯的爱情。
从片子开始他听说儿子是因为和女友感情上的问题犯错,到高潮部分女友小雯找到林权海,向林权海回忆他们在一起的爱情故事。
林波的形象和案发缘由才逐渐具象。
“半年前去了日照,那是我第一次看海。
”或许这次看海并不只是小雯的第一次,也是林波的第一次。
画面闪回到小雯、林波、小昊在海边的场景。
薄雾朦胧的清晨海边,海风吹得海浪波涛汹涌,林波站在船头被风吹得摇晃着身体,他努力保持平衡。
“他想跟你去航海,但你出海了。
”林波对父亲的爱由此展开。
小雯眼睛望着远方,目光澄澈明亮。
后来呢?
他们也发生了矛盾,在海边无意碰见林权海在日照的儿子林小波,林波想要带走小波,因此和小雯发生了争执,小雯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两人争执的镜头与林波站在船头练习平衡的镜头交叉剪辑,扩大了两个人之间冲突,使林波与小雯、林波对父亲的情感交融,变得复杂。
从小雯的口中,林权海得知了儿子对自己的爱,这让他心安却更遗憾。
林权海,名字里有“海”,儿子林波,“波”也有水,不知道是不是导演的刻意安排,在育英带林权海去看儿子(坟墓)时,她说“我想,江水最终会融入大海,就算了了孩子的一点心愿。
” 值得一提的是老戏骨王学圻(饰 林权海)的眼神变化。
譬如刚见老金时的焦急疑惑,之后不断寻找线索未果时的迷惘无助,到后面听小雯说话时的担忧愧疚,在诊室外听小昊独白时的怜惜感动和见刘警回忆案发现场时的紧张不安。
细致入微的演出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失职父亲曲折的情感经历。
还有一个细节则是长江索道。
影片第一个镜头是两条平行的索道线,索道从画面上方往下方行驶,林权海挤在索道车厢里,平行的索道线似父与子的生活,往下似乎在暗示接下来的剧情不太顺利。
在小雯回忆的场景里,他她和林波从日照回来,在索道车厢里说分手,索道行驶的方向同林权海开始的方向一致,这个方向是通往家的方向,只不过两个人不在同一时间出现,两人在这个场景里有了交集。
影片落幕之前,林权海离开重庆,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索道往后退,离站台上的小昊越来越远,也表明了林权海离重庆的往日生活越来越远。
这部片子结束于日照的海边,林波心心念念的海边,不是因为爱海,而是因为父亲在海上工作,看见了大海,就如同父亲在身边一样。
林权海注定找不回林波,也势必无法弥补曾经没有陪伴在林波和育英身边的遗憾,他只能离开,离开重庆,回归现有的生活,不让过去的悔恨重演。
“日照”、“重庆”看似毫不相关的地名在结局有了汇合。
第六代导演大多关心社会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这部片子也同样如此。
有人会觉得王小帅的作品叙事过于冗长,多使用长镜头这个特点和台湾导演杨德昌有类似之处,这不是一部大众喜爱的商业片,但它一定是一部用心思考过的作品。
好久没写影评了。
今天看电影了。
《日照重庆》。
一个网上评论褒贬不一的电影,晃悠到影院也仅仅是因为我今天两杯威士忌的作祟和一如既往蛋疼的矫情。
本来就是周二,影院的人很少。
晚上19:50,此映场只卖出去九张票。
影院里坐着九个人,是个单数。
因为我,对不起诸位了。
放映还没到一半的时候,走了四个人,其中一个男生走的时候骂了一句,“这tm那个导演拍的,讲啥呢?
”这部电影的导演其实很大牌,他叫王小帅。
这不是一部适合情侣看的电影,即便你或者你们真的有兴致去慢慢忍受它拖沓的节奏和繁杂的铺陈,尽管你可能生成你是王小帅的影迷,哪怕你说《十七岁的单车》、《青红》是你少年最深刻的回忆,就是这样,也不是一部可以两个人看的电影。
我其实很幸运,我一个人来了。
也正因为如此,我可以理解你们的匆匆离去,理解你们彼此交流时的尴尬,理解你们频繁的看手机看表,理解你们看到范冰冰出场后一丝短暂的悸动以及后来无声的寂静。。
即便是交流,你们更愿意去调侃,更愿意远离,因为这不是你们习惯的故事,这不是你们喜欢的故事。
这是我喜欢的故事。
没了那么高的期望,我反而更可以仔细的去聆听,一个没有亲身经历的悲剧,以及命运的不可抗拒和绵延不绝的哀伤。
据说这电影是源于重庆本埠一则真实的新闻,一个常年出海的船长,回来听说自己十三年没见过的和前妻生的儿子在超市挟持人质被警察击毙了。。
儿子的模样早就不清楚了,离开他的时候只是个小孩。
事情的经过,也是不同当事人的经历的拼凑,服务员、保安、被挟持的女医生、朋友、女友、还有致命一击的警察。。。
他感觉自己的儿子本不应该死,但是其实所有人当时做的都是最正确的事或者力所能及的事。
这个事件没有坏人,大家其实都是好人。
儿子也是好儿子,只是有些疯痴。
生活的剥离,他儿时相当于没了父亲,女友也要弃他而去,他快一无所有了,他想做点更疯狂的事把女友叫出来。
在最后的时刻,他被警察击毙了。
这是事情的经过。
但是电影所包含的内容和延展远远超过了这个伤人事件的本身。
这种鲜血淋漓的暴力,很无奈,很哀伤,却稀松平常。
这种事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可能发生甚至此刻正在上演。
王小帅开始把镜头对准了普通人,那种在城市的高处俯视成百上千、从你身边经过你丝毫不会留意的人。
他们每天都做着和你一样的事,懒惰,懈怠,事故,守旧,内心想叛逆,想救赎却没有出口。
为了童年的创伤,我们记恨;为了一个出海的梦想,我们癫狂;为了讨心爱的人的欢喜,甚至可以去动物园去偷鸟。
这其实,就是我们。
他们每天接触这不同的压力和落差。
林波从小没了父亲,父亲出海了,父亲去了沿海的城市。
深处内陆的他想与父亲一同出海的梦想也渐渐随着成熟而幻灭。
没考上大学,处了一个大学生女友,女友日渐忍受不了他的神经质,也打算离开他。
他想做出点大事,想叫女友出来见他一面。
他在超市割伤自己、捅了别人,只是想叫女友出来,不信。
他看着地上的鲜血,开始害怕,因为他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
最后挟持了女医生,被建议给认识的人打电话。
打给女友,最终关机了;打给朋友,碰巧没接到;打给父亲,可父亲到底在哪里呢。。。
在焦虑和绝望中他渐渐失控,他其实是走向生命终点的我们。
他是我们经历压力和无奈的放大版,他有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
谁杀了他?
穿堂而出的警察的子弹?
是自我封闭、仇视、混乱的他自己?
是他那个不知在何方给他童年巨大亏欠、他最恨的也是最想见的父亲?
还是每一个构成这个充满悲剧的社会的我们?
只有普通人的故事,才有最广阔的社会外延,因为他们的普通,所以很真实。
他才最有资格成为这个社会的缩影。
回想起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社会与时代赋予了人们性格和属性,才会发生令我们嬉笑怒骂、让我们有欢笑有眼泪的故事。
父子关系这么个贯穿时空的线索,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被重新提起。
我们不理解这个时代的父亲和子女如何交流,即便我们了解,我们少了个人为我们原汁原味的表达和呈现。
这关系如此矛盾,因为这个时代的父亲没有过往时代的光环,只剩下被子女的怨恨和轻视,但是当他们突然要离我们而去的时候,我们依旧会想其他时代的人们一样去忏悔和救赎。
影片如同重庆一般的雾霭,压得人喘不过气,却让人如情入境,随着水手父亲探寻和回溯事件的真相。
《日照重庆》这个片名跟我最初设想得一样,是个双关。
日照是林波父亲的新家,重庆是自己。
同时,父亲在童年时的残年,给了自己一个出海的梦想,犹如阳光般射入自己的心田。
重庆的旧街旧景、烂尾楼、危房等等让我们依稀感觉到了一个苍老城市伴随她的居民所经历的时代的变迁与时代和时代的碰撞。
城市的每一处改变,都像是伤口,这些伤口让人感到压抑。
又如随船流淌的滔滔江水,带着林波的骨灰奔向大海。
江水被船的行进同样划出了伤口,没关系,它会愈合。。
当影片的结尾,老林拉着现在妻子生的孩子林小波的手的时候,我知道,即便我们伤痕累累,我们也要忍住伤忍住痛继续前行。
当我们追昔过往的时候,可能会错失眼前人;当我们为历史所记恨,我们也会成为仇恨的牺牲品。
晚安。
我真的很笨。
電影看完了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其實是兩個并列名詞。
日照&重慶。
一個是子的理想之鄉,一個是父的離棄之地。
(為神馬我還是很固執的覺得,是太陽照到重慶。
)我記得在課堂上老師說過,任何關于尋找的影片最后找到的都是自己。
就此我們可以列出一串很長的片單,《情書》《菊次郎的夏天》《破碎之花》and so on。
而改編自真實事件的《日照重慶》毫無疑問也是著力于此——父親在找尋兒子死因的過程中,不斷揭示出自我的傷口。
導演對此的確非常用力,父親所“采訪”的數人無一不在指責他——是你的離棄導致兒子的殞命,你原來是罪魁禍首。
父親接近兒子的生活靠近事件的人物有一條清晰的線索,同事老金及其兒子-前妻-超市保安-超市店員-醫生-兒子的女朋友-警察。
前兩個作為父親曾經生活中的人交代了他的背景,而老金兒子和前妻的態度在影片伊始就將矛頭指向了父親——他的尋找之旅勢必是困難重重的。
而之后在不斷像事件靠近的過程中,對父親的指責被無限放大,超市店員的最后一句話是“你是她父親你怎么連他長什么樣都不記得”。
而對兒子女朋友采訪和醫生的采訪并沒有按照時間順序依次交代,導演在剪輯上做了手腳,在女朋友講述了日照之旅之后,醫生最后的話才交代。
這樣做的目的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不斷累積的重量壓力,要在某一個高潮點爆發。
父親在越靠近那個真相,壓力砝碼就會越多,而當事人的指責集中在一點爆發顯然更有力量。
除去剪輯上是時空調換之外,我們還可以回憶一些情節。
比如,他一定要最后看一看兒子。
(其實我對這種離棄15年不聞不問,得知死訊突然懺悔的事件非常好奇,如果15年都未曾想起,那這個人的死亡真的會給他帶來那么大的震撼嗎?
)前妻便把他帶到海邊,告訴他兒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與你一起出海;老金中風,小昊在醫院的一席話更赤裸裸的揭開了父親的傷口“我不想像他一樣沒有爸爸”。
沒有爸爸到底是件多么悲慘的事情,在那一個瞬間通過小昊的無助、惶恐、崩潰全部表現出來。
小文講述日照之旅,因為他的古怪行為而決意與其分手,這一關乎生死的事件也直接指向父親。
他記恨那個奪取父愛的小孩。
(他的諸多行為在合理性上都有待考量)。
這些情節都不是偶發性的,他們的意圖非常明顯,遮遮掩掩的要讓父親去靠近所謂“真相”。
這里才是問題的真正所在,因為王小帥選擇了一種紀實性非常強的拍攝手法,但卻在情節和剪輯上顯得過分“刻意”便給觀眾一種“作”的感覺。
比如他對兒子形象的陌生,不斷通過放大照片試圖與兒子建立某種聯系。
但超負荷的照片放大使兒子的臉變成數百上千個小格子。
他臨行前仔細的卷起照片的動作重復了三次,直到自己都崩潰掉;這個動作本身通過重復被不斷的強化用以很明顯——父之罪。
但是但是,我始終覺得,真正的具有蝕人心魄力量的情感絕對不是放縱而來,而是壓抑而來。
而電影中表面壓抑,卻時刻不忘煽情。
結果適得其反。
回到開始說的“尋找”,盡管導演如此用力,我仍舊沒有在電影中看到父親的“救贖”。
他只是在找尋過程靠近真相的過程中被指責,這種指責并沒有形成力量。
從故事到鏡頭,不斷靠近和著力強化的只是兒子因為缺父的種種失落,但這種絕望和失落加諸在現在父親身上的東西,我認為,并沒有真正表現出來。
我們看到的只是他不懈的尋找,追問,探究,到底為什么兒子會死。
然后他得到的結果眾口鑠金,因為你。
然后呢?
他撫摸了他現在的兒子。
是以一個家庭的破碎來成就另一個家庭嗎?
如果他要通過一系列復雜行為才能懺悔15年的冷漠以待,這個父親未免過分后知后覺了吧?
也就是說,當他背起包包踏上探訪之旅的那刻他就已經是一個懺悔者,那么絮絮叨叨的整個過程有什么意義?
如果他不知道兒子對他的渴慕、眷戀以及痛恨,他就無須懺悔了嗎?
在《菊次郎的夏天》里,菊次郎陪正男尋找媽媽,一路上各種妖魔鬼怪艱難險阻,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菊次郎解開了自己的心結原諒了那個拋棄自己與別人私奔的母親。
這種情感的轉化以及最后的釋放都非常合情合理;《情書》里的博子在與藤井樹書信的交往反復中,走出了愛人離開的陰影,這個靠近愛人過去的過程,也是自己心結解開的過程。
ok,寫到這里,我發現,“尋找”的過程一定是有意義的,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有情感發酵,變化,對當事人產生影像,因此尋找勢必有一個出口,就著這個出口,尋找本身才具有意義。
那么《日照重慶》的出口在哪里?
父親尋找到的結果無非是自己不負責的行為所帶來的悲劇后果,我并不認為這個是懸念或者有意義,我想這個才是電影最大的問題——父親根本不需要知道真相才要開始懺悔。
所以尋找本身、所謂真相具有強烈的表演性質。
看的好累。
一開始進電影院只有我和后排一大叔。
氣氛想當驚悚。
話說我挺喜歡這個海報,但我沒有覺察到重慶氣質(貌似這是另外一個話題)……好多細節看過就忘記了,記憶可能有誤。
之前在電影院看到海報的秦昊我和22不約而同且心照不宣的嗷嗷叫。
至于主角有人說好有人喊糟,如果你也覺察了用力和虛假,我認為那并不是他的錯。
《日照重庆》,一年前错过了,现在才补上。
跟着一位父亲用一部电影的时间去寻找关于儿子的真相,几次落泪。
也许有人会说,十几年没有见过儿子,连儿子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在儿子被作为劫持人质的嫌疑犯击毙后,那么执着地追寻儿子生前的一切痕迹?
有必要吗?
也许没必要。
但人不是活在数学公式里的,感情这种东西,没人说得清。
最开始,或许父亲只是因为歉疚,想要知道儿子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嫌疑犯,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或许在他潜意识深处,还有那么一点点自私的念头,为自己未尽到的义务找到一点推卸的借口,证明不是因为自己的缺席才造成儿子的下场,好让自己的歉疚减少一点。
但是,随着离儿子的生活越来越近,他的想法渐渐改变,他开始试图在所有人的描述中重塑儿子的形象,对儿子的歉疚和遗憾也越来越深。
他不能怪任何人,也没资格怪任何人——一个连儿子的模样都不知道的父亲,能为死去的儿子做些什么呢?
在儿子最需要父亲的时候,他不在他身边,现在,他再也不需要他了,他只能带着终生的遗憾离开。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这样的遗憾,但一定有许多人对身边的亲人视而不见。
就像电影中的小昊,在父亲脑溢血住院后对王学圻说,直到差一点失去父亲,他才知道父亲在自己心目中的份量。
这话很多地方都说过,但跟着王学圻这一趟旅程之后,体会也许才更深。
或者,失去过,才会知道那份遗憾有多深多重。
那个被警察击毙的儿子,他存在过,只是没留下痕迹。
追溯于生死两隔怅惘间——观《日照重庆》范典/文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自从《十七岁的单车》取得不凡成绩后,为完成他“城市三部曲”又先后拍完《青红》与《日照重庆》。
新近这部《日照重庆》颇接近他之前的《左右》,节奏缓慢、独特的地域风俗、平凡人在犯罪个案中带出的亲情观、价值观……他注重分析人物在伦理关系中所处位置,以平实、日常化情节推展故事,冲突与戏剧化被缩敛至一个近乎舞台式的空间。
片名中两个地名:日照与重庆,是父亲和儿子所呆的城市,父亲忙于海员工作,对妻儿失于照顾,14年后惊闻儿子林波在劫持人质时被警方击毙的消息,返回重庆通过对前妻、林波好友、女友、目击证人等追访,一个分别多年印象模糊的长大成人的儿子形象,一点点浮现眼前。
故事采用老林寻踪单一线条,穿插以不同人物的回忆,在摇晃的手扶镜头中加以监控录像镜头和跟拍,使现实意味十分强烈。
然这些手法过旧、老套,加强纪实效果外,并无益于主题思想的深化。
此片欲以还原父子间断裂的情感,以活人对死人的追溯来实现一位父亲内心的苦痛和责任。
对两代人感情几乎置于一个无法沟通的真空状态,无论是这一主线,亦或朋友老金及其子昊子这一辅线,乃至老林在向昊子打听儿子生前事时,年轻人所具的不羁、放荡使两者关系似曾带上父子般隔阂。
随儿子形象在不同叙事人口中完成塑造,影像接近抒情,大海,梦想,被遗弃的孤独,精神里滋长的不安份,使青年之死归咎于家庭亲情破裂剩存的恶果。
明明讲亲情伦理心理阴影,却大张旗鼓,引用事件、设置直辖市新旧更替背景,或有形式大于内容之感。
片中设置了抽象态影像,如老林放大儿子监控录像中截屏而来的唯一生前照片,于马赛克堆磊的模糊面孔前不知所措,如老金热衷于修理钟表,却因年事已高中风住院。
前者意图在至亲血缘中设置一道屏障,象征生死两隔的怅惘感;后者则象征时间与生命纠葛交缠的永恒状态。
导演似有意挖掘人物情态,但不太成功,都过份处于压抑状态,不够饱满,且在影像处理上前面接近纪实,后面处于理想化,不够统一。
王小帅自称是一位垦荒农人,面对商业大片丛林他宁肯安静打理自己一小片田地,然他试图于平凡中挖掘人性普世价值观的想法未能尽付影像来得以实现,他似已落入艺术陈腐的窠臼难以自拔。
是为“城市三部曲”之结尾篇,然对城市的记录只在地点与场景的更换,少缺城市与人文交织共融的特征,也因此使之标榜仅限于故事发生地,而非呈现社会化、地域性,而所谓的“重庆”,只具雾弥山城、缆车横跨、麻将横行的空壳,对于“雾”罩人心、迷矇无助的隐喻、年轻一代价值观的缺失并未详解或不够明晰,而“日照”也仅剩海浪飞溅之形,与人物心理、故事情节在并行性上无深层关联。
你看到一位父亲哭了,知道他为何哭,可却没感动。
有时候,讲故事太过理性和太注重形式,就会与主题深化失之交臂。
介于本文有可能比较枯燥,先来听听背景音乐。。。
王学圻: 出卖我的爱 我背了良心债 就算付出再多感情 儿子找不回来… 子义(林波): 当初是你要分开 分开就分开 现在又要用父爱 把我找回来 儿子不是你想要 想要就要的来… 之前在电影好坏丑小站看到一个投票 中国内地新一代导演里面,你觉得哪些有希望成为大师?
http://site.douban.com/widget/votes/130705/3856/第六代导演中 姜文遥遥领先,娄烨和贾樟柯各领风骚。
而王小帅不算最坏也不很好,不温不火的。
一如日照重庆这部电影。
就这几个人的投票,我基本同意。
同样是城市题材的电影 无论贾樟柯的汾阳,娄烨的南京,甚至姜文《阳光》里涉及到的北京,都比王小帅的重庆+日照有味道的多。
在《日》摇晃的镜头中,我们甚至听不到重庆口音。
而在市井的火锅大排档,老金甚至用新闻联播一样的口吻和朋友叙旧,这叫人情何以堪。
故事讲得是在日照的海员父亲,得知在重庆的儿子因为在一次劫持人质事件中被击毙,然后去寻找事情真相的故事(哎呀这要是拍成悬疑片多好啊。。。
) 这是一个抛弃妻子的父亲的自我救赎的故事,同时抽丝剥茧的将儿子形象慢慢展现。
这里有得插播一首歌 陈升的二十岁的眼泪: 是20岁的男人就要会离开 能够离开所有柔情的牵绊 是20岁的男人就不该哭泣 因为我们的梦想在他方 到40岁的时候我们再相逢 笑说多年来无泪的伤口 没有哭只有笑 笑你当年的荒谬 没有哭只有笑 笑我一个人走出风中 和这首歌不同的是,父亲并没有走出风中。
我们只是看到一个满脸沧桑的男人奔走在重庆的大街小巷。
他要寻找儿子,哪怕面度前妻的白眼,公安局的不屑。
他走访被捅伤的店员和保安,人质,儿子的女友。
他跟着儿子的死党进出夜店,体会儿子的生活。
他在努力触及儿子,哪怕只言片语,哪怕只是一张放大的不成形的儿子照片截图。
王学圻演的很好,一路上严肃的压抑的感情。
却在卷儿子放大的照片的时候忽然爆发,这笔任何歇斯底里有力的多。
儿子的形象也慢慢浮现,这个幼年缺少父爱的孩子敏感极端,一方面痛恨父亲,一方面却强烈向往父亲与他的大海。
他的感情是那么强烈,这也是导致女友离开并引发杯具的原因。
电影里最喜欢的场景是林波和小昊去动物园偷鸟(实在不知道那鸟叫啥。。
)的那段,两人一鸟走在夜晚的街上太有爱了 还有秦昊也相当不错,《春晚》里就很喜欢,他也是一条副线,不再细说了。。。
不喜欢的地方是台词,有些地方太生硬。
特别是范冰冰和那个女朋友什么的,简直就是在念台词,受不了啊受不了。
节奏也有点拖沓。
总得来说有点文艺不足商业不力的感觉。
打分的话五星给个三星吧。
韩浩月一直以为《日照重庆》这个片名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重庆这座城市上,看过电影后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日照是日照,重庆是重庆,王小帅拿两个城市的名字完成了这部新作。
重庆有江,日照有海,按照电影里王学圻前妻的说法,所有的江水都是要流向大海的,所以,长大后的儿子要去海上寻找当船长的父亲,他想念父亲,爱父亲,父亲却一去多年没有消息,因此,他也恨父亲。
父亲在儿子因为劫持人质被警察击毙之后回到了山城,他想弄明白儿子为什么会死,但所有人都对这个报以黑脸。
揭开真相的过程沉重而复杂,但真相却无比简单,为了挽回恋人的心,儿子不惜在超市劫持人质,以换取见恋人一面,可恋人不接电话,朋友不接电话,他被这个世界彻底放弃了……影片没有交代父亲离去的原因,大概所有船长的血管里,都流淌着远走高飞的血液。
但当儿子消失于这个世界的时候,他遁着儿子曾经找过他的路,一路找了回来。
这是一部讲述父子互相寻找的电影,儿子寻找缺失的父爱,父亲寻找丢失的责任,但命运没有给他们以彼此找到的机会。
习惯了从古装片里看到王学圻,出现在《日照重庆》中的他有些陌生,王学圻的艺术形象,一直带有强硬姿态和疏离感,选择他来演一个不易动情的父亲,是对的。
但片中有两个片段,很是容易打动观众,一是被父亲数度卷起的儿子的大幅照片,一次次散开,找不到绳子捆扎照片的父亲彻底崩溃。
一是父亲在江边烧掉了儿子的照片,为儿子举行了一场孤独的葬礼,而他儿子的骨灰,已经被洒进江水,奔向继续寻找父亲的道路。
“父子亲,打断骨头连着筋”,《日照重庆》用一个揪心的故事,诠释着那句古老的俗语。
在儿子心目中,父亲是遥远的记忆。
在父亲眼里,儿子是面前那张被无限放大看不清眉目的照片。
但这阻止不了他们跨越障碍想要重聚的愿望,这种引力是来自于DNA的,是亘古久远的。
《日照重庆》把父子之间的生命本能,结结实实地摔在观众面前,让人为之心痛。
影片节奏的缓慢,没有稀释它的精巧结构,回忆式的叙事和另外一对父子的辅线故事,让影片在保持艺术片所特有的那种感染力的同时,也拥有了通俗易懂的寓意。
《日照重庆》中的人性冲突是自然、朴素、真实的,与《左右》靠伦理道德制造戏剧张力不同,王小帅这次选择了在根基更为扎实的情感进行艺术加工,他的匠心也因此有了独具的色彩。
艺术电影贵在保持纯粹,重在传递一种人类共通的情感价值观。
国内艺术电影近年来有走偏的倾向,往往借着艺术的幌子,让商业过多地参与到了影片的主旨中来。
艺术电影的商业化,应局限于它的市场推广,在创作上,两者之间要画出一条严格的分界线。
国际电影格局中,艺术电影一直占有固定的地位,和这类电影的不妥协有莫大关系。
《日照重庆》算是修正了国内艺术电影包括王小帅自己创作中出现的走偏现象,它在国际市场上的作为会更大些。
影片最后,王学圻回到后妻和小儿子身边,意味深长地拉起了小儿子的手。
这一幕让我想到,看完电影回家之后,包括在未来的岁月里,要对自己的子女更爱一些,因为父爱哪怕缺失一角,对孩子而言,可能就坍塌了一片天空。
看的时候忍不住拖快进。
没有了亲情爱情友情 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前面的调子有点闷 真正看到后面 还是很感动的
我和我前男友看的第一场电影
生活原貌,朴素哀伤
沉闷焦灼的手持长镜,细节令人回味,王学圻越老越成精了。王小帅的商业转型之作,尽管大部分观众依旧认为是文艺片,不幸前后主题严重脱节@MOMA
演员真好,每个人物都那么丰富。重庆的每一个场景都十分的写实。
文不文、商不商,很多空镜头像极了港台偶像青春片
不知道为什么,重庆总给人以灰色压抑的感觉.与其说这是个追寻的故事,不如说是个忏悔的故事.王学圻演的很出色,情绪的起伏随着剧情发展恰到好处.只要记得,永远不要忽视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他们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完全搞不明白王小帅走的矫情版法制在线的路子。。。
三星半。在我看来此片从故事到视听语言都与达内兄弟的名作《儿子》有着密切的关系——想想Olivier Gourmet那个销魂的后脑勺。影片致敬安公的名作《放大》。虽然王小帅导演解释了,但私以为本片还是应该用方言拍摄,重庆作为故事发生地,所有的人一嘴京片子也是在是违和……
故事不是一般的平淡。。。故作文艺范的姿态。可惜了演员的表演。。。
太沉闷了。。。看得我面无表情。。。
四十分鐘的片子卻拍了將進兩小時。一個簡單的道理卻說的吞雲吐霧,力不從心。雷聲大雨點小,越往下看卻沒無味。林權海同昊子的情感可以更深的發展一下。一星給重慶。
范冰冰,票房毒药~超越不了罗生门,尝试未尝不可。未免太过噱头。
最后也没有拿到一张他儿子的照片。
虚假、做作、平淡,故事越讲越没劲,毫无代入感。除了王学圻以外,其他演员通通出戏,演技不值一提。好故事拍烂,可看的只剩下轻轨和缆车。
这困的呀
两对父子的情感救赎折射当代中国的都市孤寂与无助。
一个热爱大海的男孩化为骨灰,随着江河去寻找他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