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片子因为一些公务无法趁热打铁写评论,今天回想起来,冲击力并没有刚看完时那么强了,日本灵魂导演小津说,电影以余味定输赢,所以这部影片我没有给5星。
中国人看这部片子会有更加的感同身受,历史告诉我们,1937-1945年这8年里,日本的铁蹄是如何践踏我们的家园,我们又是如何将他们赶回东瀛老家的。
万恶的大和民族,终究恶有恶报,两颗原子弹下去,生灵涂炭。
那这么一个十恶不赦的民族,又是怎么看待这场战争的呢。
少年H告诉了我们,这场战争,真没做什么好事。
战争颠覆宗教,颠覆人权,颠覆正义,颠覆真理,在战争里只有利益,好战者都是没有安全感的,烧杀抢掠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好战者不允许思想自由,不允许言论自由,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解决问题的准则就是简单粗暴,杀了再杀。
若好战者是个人,那么他会被镇压,若好战者是民族,那么他会扩张,若好战者是政权,那么他会被推翻,片中一再强调忍耐,忍着忍着,忍不了了,就会有新的势力崛起,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流程,但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利益点,归根结底,人为财死这种东西是无法从体内拿走的,这样的事情还会继续延绵不绝的发生。
某某主义走了,又来了某某主义,某某总统下台,又来了某某书记。
政治让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但是由于政府职能的必要性,民众又必须依靠政府统一管理,这样的平衡就是当今社会诉求的根本,天枰不容倾斜。
在电影的角度看,我最喜欢的是他台词的设计,小孩的台词我认为是很难控制的,小孩懂事和不懂事之间是没有一道明确的墙来分割的,所以怎么样来让一个小孩讲出这个故事的道理,还没有念台词的痕迹,这一点是需要结合上下剧情,结合小孩在片子里的成长历程来确定的,稍不留神就做作了,《一 一》的那个小孩,某种意义上的异曲同工。
暂时总结这么多,这几天看的片子有点多,又是分段写的评论,以后想起来时,再补充吧。
刚好看了偷书贼后看的少年h,两部片子分别是从德日两大军国主义后方的角度,从民众视角来反应战争,历史总是有类似,比如战争后期两国穷兵黩武,强征壮丁,培养童子军,鼓吹虚假战情等,两部片子都有反应。
当然相比之下,少年h由于是近邻拍的,由于文化较近,我们看起来更明白些,相比于如今日本对美国文化的态度,在当时听西方的歌曲,衣服上绣英文却被认为不爱国不忠君。
电影对当时这种扭曲的思潮给予了讽刺,且鼓吹了基督教,一家人笃信基督,保持着对战争冷静的思考和对战情的判断,最后一家得以保全,算是有点好人有好报的意思。
对国家形势冷静的判断,且对宣传抱有质疑,这可能是编剧观点,在当时的战争漩涡中是很难的,少年h的周围尽是些哼哈作态,受军国鼓动的青年,少年h还能与人争论,似乎是不可能的。
电影反思了民众的思想被当时的天皇绑架的状态。
人要有独立思考,电影中的父亲说出了主题。
仅从影片看如今的日本民众对当时战争的态度,是反战的。
战争的元凶是军国主义势力,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是老百姓,电影结尾也以欲火重生的凤凰比喻了当时失去一切的百姓,在战后重新开始。
选择了中立的角度反映了战时的日本。
1、最近能给我带来感动的大多来自于人们之间的善意。
对人家犯错之后理解的善意往往比责怪来的好。
犯错的人往往自己已经充满愧疚。
2、信仰。
坚持信仰。
即使周遭人对你充满了嘲笑。
人无非为自己而活。
当你活出自己的态度 拥有了自己的成就之后。
那些曾经嘲笑你的人都只会变得敬仰你。
而他们却还站在原地继续嘲笑那些靠着信仰从最基础往上爬的人。
3、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
一个明智的父亲才会有的最民主的教育方式。
让小孩学会自己思考。
并坚定于自己的信念。
清醒的人是痛苦的,做一个随波逐流的庸众没什么不好。
因为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信什么神都没用,信什么机器也没用,做一个庸众,挺好的。
复杂的心理,复杂的情绪转换,归属感和正义感缺失的一代人的生活写照。
没必要觉得遗憾,也没必要觉得自豪,把自己意志捆绑于不需要你维护的体制,又有什么值得。
国家意志需要个人去实现,对于表现个体的一脸无辜,有些做作。
我也是个弱小的人,完完全全的认输了啊,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就没有什么自己能做的事了吗?从今往后该怎么办才好呢?但是已经都结束了,对此耿耿于怀的话,就真的结束了.再重新来过吧!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耳朵去倾听,相信的事情就去做.这个叫凤凰,就算用火烧死,也必定能浴火重生的鸟.影片其实对每个人都有教育意义,让人从中受益.好的电影都有自己独特性,不盲从,不美化,不丑化,让电影到升华.我们国家现在战争片非常非常多,但绝大多数都是美化自己,丑化敌人,都是盲从跟风,甚至忽视真相歪曲历史而且还有很多荒唐之处,手撕鬼子,裤裆藏雷,变成了一本本弱智电影.本片不美化战争,不丑化敌人,从小人物少年H一家着手,反映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巨大影响.少年H的父亲是个裁缝,衣冠楚楚,对战争有清醒的认识,少年H的母亲是个的宽厚人而少年H是个倔强思想独立的孩子,不盲从,不象很多人一样做裙带草,随波逐流,摇摆不定.战前不盲目参战,战后不盲目背叛.因为信基督教和为外国人做衣服,少年H一家被大家歧视,被迫害,在战争中,家庭被毁,但战后一家人重新振作起来,象凤凰一样,浴火重生.我希望我们国家也多一些有独立意识的人,大家不要做裙带草,不要摇摆不定,随波逐流,只有保持独立性,我们国家才会有真正的希望.
一部讲述二战的电影,却到了第84分钟才出现战争场面,而且持续也不到十分钟。
但这并不影响该片的质量。
主要原因还是导演讲述战争的角度不同。
导演从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的视角来审视二战对日本基层国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这部电影不同于《美丽人生》那般用喜剧的形式讲述二战的残酷,也不同于《辛德勒的名单》那般直接把战争的邪恶面展现在你面前。
这部电影是从少年H对于这场战争的困惑而娓娓道来。
所以我也更愿意称这部影片是探讨父与子关系的电影。
每当H对周遭的事情产生疑惑时,父亲都会作为他的人生导师给与指引。
尤其是当H一家被邻居们怀疑是间谍时,H想要去责问自己的好友小一为什么把两人的秘密告诉别人。
此时父亲说的一段话让人记忆深刻,父亲说:“这不是小一的错,也许他也在为事情发展成这样而感到困惑。
我不希望等到战争结束后,你被别人都说成是一个卑鄙的人。
”正是父亲的开解,挽救了一段友谊。
而影片最后,遭遇轰炸的神户,让身为裁缝的父亲一无所有,此时的父亲对未来也产生了迷茫,继而沉沦。
此时的H发现当时教授他们军国主义思想的教员前一天还在高喊“大日本帝国万岁”,而在日本投降,美国人登陆后立马转换成“良民”时,还想从父亲那的到答案的H无法再得到父亲的指引。
不过最终父与子的和解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最后又都成为二人的动力。
永恒的反战题材电影,对亲历事件仅存的记忆。
战争从来不仅是硝烟和赴死,更多的是毁灭前后的恐慌和迷茫。
影片记述的是上世纪1937年至1947年太平洋战争的十年,从孩子的视角所看到的世界的荒谬。
影片时间线分成两个五年。
神户还一片祥和的时候有关战争的苗头还停留在日军占领南京和“男人姐姐”的犒军的新闻里,此时的社会思潮已经开始出现单一化和排他化趋势,从小在熏陶在爱与奉献中H君感觉到了,但父亲说要将信仰放在心底不要轻易动怒。
灾难是温水煮青蛙,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了控制,1941年和英美开战,战争扩大,全民皆兵,家人分离,十几岁的男孩必须进行军事训练,H君看到一向担当的父亲在被调查审讯后内心变得犹疑不定,自己坚持信念却频频遭遇殴打的境遇下,逐渐对上帝构建的现实产生怀疑;此时全民弥漫着军国主义但仍有人尚保留理性,给了H君最后的一点坚定;停战后全家团聚,面对城市废墟和全民物资短缺,他久久无法走出阴郁,成年人玩的这场游戏到底有什么意义?
影片里父亲是个光辉的形象,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境遇,都展现了一个男性担当,既是家庭的灵魂支柱也是行动方向的掌舵人;母亲仁慈勇敢,一边投身战事服务,一边呵护两个孩子周全,食物短缺的时候依旧施爱于人。
正是这样一个有信仰的家庭让H君完成成长,当父亲再次踩起缝纫机,15岁的H君走进社会,再次拿起画笔。
幸好有妹尾河童这样的人真诚的分享战争经历,使得后人能够回看历史铭记教训。
战争从来没有对错,却总有谎言和欺骗去美化执念。
前两天看了《少年H》这部电影,酝酿了两天才写出了自己的感受。
这是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日本普通人身上的故事。
影片的主角是信仰基督教的一家人,这让战争和一家人的信仰之间产生了一点冲突,但是我们作为成人的爸爸妈妈更加能看的到,在乱世中该如果去做。
作为孩子的少年妹尾君在这种环境下就有点悲惨了,就算信仰基督,但是每天上学的时候都要向奉安殿(二战前用来供奉天皇与皇后的照片以及《教育敕语》的建筑)行礼;眼睁睁看到最喜欢的艺妓大哥哥强制被征兵,逃不过之后选择自杀;明明什么也没有做,只是因为信仰不同,就被当作了间谍和排挤;上中学后,每天要进行军事训练学习,有类似怠惰于战的想法就会被打。
种种的事情,对一个世界观还未能最终成型的孩童来说,都是强大的冲击。
电影后部,大轰炸结束后不久,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了。
一直被教育战争绝不会输的少年,看到了哪怕自己吃不饱,也要分享食物给别人的妈妈,看到了曾经暴力的教官随波逐流,为了生计回家开铺子,看到了人们以能跟美国兵用英语打个招呼为荣。
世道变了,那些曾经教他要为日本而战的人们,四处散去,不再为曾经说的“热血”战斗,留下一个被洗脑的少年,不知所措。
H不懂为什么大人们会这样,迷茫和信仰的破裂让他想去卧轨,但是最终没能成行。
让人最欣慰的结局是少年明白了,自己的命运该靠自己去选择,H回到学校继续上学,并且打工给人画壁画,老板还邀请他毕业后成为正式员工。
喜欢画画的少年终于开始按照他自己选择的路开始走了,墙上闪闪发光的凤凰一定象征着他充满神秘又美好的未来。
一个小人物恰好代表了那个时候大多数人的状况,盲目追逐的人们,并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也不被允许有吐露自己真正的愿望。
日本战后那些对于自己人生产生怀疑,最终只能浑浑噩噩度日,甚至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的人比比皆是,太宰治在他的作品中就屡屡描写到了。
整个故事中,我想就只有那个钟表匠是最为清醒的了。
战争中成为老师的他,选择暂时隐忍,还给孩子们从暴力中提供了一个小小的避风港湾,战争后,很快放下了这份工作,拾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成为了钟表匠,又重新拿起自己喜欢的工具,修理时间带来的伤痕。
马上到2019年了,我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又为自己的新年制定了一个计划,但是是否回顾过,这个梦想,是不是你真的想要去实现的,还是受到周围的影响而告诉自己,这是我不得已选择的呢?
希望所有人都能成为选择了自己人生之路的少年H。
清醒的人是痛苦的,做一个随波逐流的庸众没什么不好。
因为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信什么神都没用,信什么机器也没用,做一个庸众,挺好的。
复杂的心理,复杂的情绪转换,归属感和正义感缺失的一代人的生活写照。
没必要觉得遗憾,也没必要觉得自豪,把自己意志捆绑于不需要你维护的体制,又有什么值得。
国家意志需要个人去实现,对于表现个体的一脸无辜,有些做作。
其实剧情也不复杂,就是主人公“少年H”一家比较崇洋而被当成异类,父亲更被抓去拷问。
其实表面就是说,其实日本老百姓在当年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其实更明了的意思,就是当时美军攻打日本给日本的百姓带来沉重的代价!
我们都知道,无论哪国哪段时期发生的战争,受害者中肯定少不了无辜的老百姓,而日本在二战中犯下的错误,我也不在这里解释,美国当时出兵也是日本自己挑的头。
其实电影最后那里,画凤凰的那一幕也是令我有点反感,神马叫“凤凰涅磐,浴火重生”?!
这句字幕真得挺耐人寻味的是表面上说,战争中的人民能重建家园呢?
还是日本不反省当年的错误想重生呢?
真的是一部挺让人深思的电影。
带来痛苦的,才是错的...这种思想,也没错啦...
降旗康男导演节奏一直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于细节之中把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表现的淋漓尽致,水谷丰演出无可挑剔。四星半
1,话多是会被打的。2,不盲从是特别好的属性。3,就信仰来说,相信自己幷尊重他人。
我没看出来哪好,演得不错
比较主旋律
反思什么的 不用太明显 这样就不错
原来妹尾大叔从小就是个有想法爱画画的可爱的小孩。
每个东方国家总会经历那么一段闭国排外再开放的日子
木制的房子 怎么救火也没用 水谷丰长的好像六老师啊 好出戏
看看缅怀英烈的保守主义和彻底反战的区别,看看降旗康男怎么拍出真正的反战片的。概念还是常规的,但就是没有回避日本国内被洗脑过的被奴役的民族主义思想,没有回避对边缘党派的逮捕,没有回避军国主义驱赶百姓欺骗百姓去赴死,没有回避浪潮席卷下的群体对个体的绑架甚至杀害。导演直接把这些东西放在这里,这就是曾经的历史,这是真实再现。全片较多地使用了移动镜头摇摄,气质更加朴实温和。
降旗康男的作品总是让人有种泪目感 日本坚定的反思愚蠢昭和战争的导演大概渐渐的也会减少了
教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父亲,H的角色刻画的非常棒,适合各种年龄段
H他爸真像温 影帝
2013.11.09
这个少年很幸运,家庭的宽厚和艺术气息让他免于太多时代之苦,哪怕是大空袭后他们一家还能团圆,战后父亲还可以开店,少年将会迎来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这种幸运儿的故事看过就忘了。
战后缝纫机,重圆的家人,不死鸟。
这娃眉目间真有点象妹桑,但爸爸就绝对比本尊气宇轩昂多了。对我来说最动人的不是反战,倒是父亲对着地图讲解地理,那小脑瓜里说不定就种下走遍天下的念头了。即使巨变不能预料,但终究熬过战争,躲过空袭,几乎自杀又没成功,然后长大成人做自己爱做的职业完成年少的梦想还著书立传!太他妈正能量。
原来是妹尾河童的自传改编电影,原来他除了那些好玩的画之外,还能写出这样的严肃文学。片子本身而言,基本是被水谷丰撑起来的,小男孩的演技一度捉急,尤其是影片后半部分。除了反战基调外,更多是从普通人的角度,再度回顾及解读那场战争。无论战败战胜,皆是百姓苦。
强大的政治力量可以鼓吹人民的思想,纵观历史,任何一种主义高涨的同时都会引发灾难。所以这部电影表达的不仅仅是对战争的反思,更重要的是要每一位看过的人不再做那根随波逐流的裙带,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自己也为了国家。
电影的角度选的是及其独特的个例,我从来不相信当年的日本只有那一小撮人是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