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一个高潮的套路根本就不够韩国电影使了。
”关于韩国电影我已经不想再多费口舌了。
韩国电影看多了只有两种结果,一类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条件反射,凡是看起来差不多的韩国电影,甭管什么题材、什么类型,都能激发起观影兴趣。
如果再加上几位靠谱的韩国演员,那肯定是必看不可了。
还有极少一部分人是被韩国电影“玩”坏了,“打”怕了。
因为一部差不多水准的韩国电影就可以让你笑你笑,让你哭你就哭。
这部分人因为这个原因开始畏惧韩国电影,怕被韩国电影带起节奏而不敢去看。
在个人看来,这也是韩国电影的魔性所在。
亚洲第一无悬念,且已经推动(韩国)社会发展。
注意这里说的是韩国电影,不是韩国电视剧。
从去年看到《国际市场》的预告片开始,我就知道,又有好看的了。
首先说的是片名《国际市场》,国际市场是釜山中区新昌洞一带的著名购物区,是一个地名,而不是类似财经频道里谈的关乎经济与市场规则的抽象词。
《国际市场》由现年四十五岁的黄政民主演,就是在《新世界》中演吊儿郎当的大哥的那位。
注意,黄政民现年四十五岁,有八块腹肌。
影片镜头由飞舞的白蝴蝶引入,落在一个跟老伴儿谈梦想的老头子身上,这老头儿叫德秀。
因拒绝卖掉位于釜山国际市场中名为“花家”的店,成了一名老钉子户。
而后德秀记忆犹新的过去时光与恍如昨日的历史事件相继铺陈,虽不是大起大落般游戏人间的潇洒岁月,却展现了一段无愧于灵魂的生命之旅。
在剧透警告之后可以发现开头五分钟老伴儿打了德秀三下,三十分钟时第一枚小型核弹引爆。
参考大饼脸的《辩护人》可以看出,一部电影一个高潮的套路根本就不够韩国电影使了。
在第二次剧透警告之后老年德秀说出了小时候的梦想,是当船长。
德秀一生经历了625朝鲜战争,西德矿场派工,与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时期出现了很多第二次,第二次出现船,第二次出现了小盆友争抢巧克力的情节。
并引出了家书:德秀感觉生在艰苦年代,是件幸事。
第二次角度扭转同样也在越南战争这个时期。
第一次出现船时,导演不知有意无意把中国给黑了,那场战争局势复杂,为了这部好电影我先忍忍。
第二次出现船时,导演又借剧中人之口说明去越南不是打仗,只是帮忙。
却没说清楚是帮哪边的忙。
而再来看看德秀小时候的梦想,是当船长,还得是那么大一条大船的船长。
从投奔姑姑的“花家”,到接手“花家”时德秀的巨大付出,再到老年德秀死活也不肯卖“花家”。
这家名为“花家”的店不仅没有易主,也没有改名。
影片最后白蝴蝶飞走,德秀说了看似莫名其妙的一句话,然后很坦然的答应卖掉“花家”。
不禁让人想起德秀小时候在街边替人擦鞋时脖子上挂的牌子。
“现在来不了了吧,年事太高了。
”影片开篇时的白蝴蝶很容易让人想到《阿甘正传》中的白羽毛,也有很多人说《国际市场》就是韩版的《阿甘正传》。
虽然题材相同,都是由小人物的人生展现时代的变迁,但个人感觉《阿甘正传》包含了太多太大的事件,而《国际市场》则更多的聚焦在了亚洲人民细腻的感恩之情与坚韧的责任之心。
“忍耐是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的。
”电影就是好,一个镜头随意跨越两场婚礼,一个画面就可以连起两世人生。
然而德秀一生的艰苦与甘愿也同样是透过影片展现出来,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所看出的可能是气氛的过度营造与特技效果的大肆展现,也可能是看到了上一代人的生活不易而激发出了感恩之情。
个人看来这是一部关于灵魂的影片,如何直面灵魂、无愧生命,如何过好这一生。
“苦来我吞,酒来碗干。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主角德秀的名字来源于《国际市场》导演的亲生父亲。
作为《国际市场》重要背景的国际市场(德秀一直守着的店铺就位于国际市场内)可以说是釜山最大的传统市场,1950年才由“自由市场”更名为“国际市场”。
1945年韩国光复后,日本撤退,这里成了战时物资流通的主要场所,市场因此初具规模,之后朝鲜战争爆发,避难民涌入釜山,他们为了维持生计,只要能够换钱的就都拿到这里来卖,不仅如此,各类商品包括美军的军用物资通过釜山港口进入釜山,这些走私品集中到国际市场,流向全国。
所以,讲这么一长串,就是想说明此国际市场非彼国际市场,“国际市场”这个看似高大上的名字,可能就是来源于“这个市场卖很多外国货”这个现象。
《国际市场》集合了韩国现代史上的几个重大事件。
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兴南撤退;60年代派遣第一批旷工和护士远赴德国工作;60年代到70年代参加越南战争。
各种社会现象,如部分韩国人对外国劳动者的歧视,电视台为做节目效果而做出的荒唐举动,多文化家庭的产生,离散家庭团聚等等都在电影中出现。
当然作为主角,所有的这些事儿,都有德秀一份儿。
他牺牲梦想,耗掉一辈子只为了担起一家之长的重任。
总的来说不够味儿,不论是人物还是事件。
导演野心太大,什么都要放到电影里去,无奈锅太小炒不出那盘菜。
电影之所以在韩国会火,或许比起故事更多是因为它唤起了回忆,关于苦难,关于过去。
好笑的是德秀一再跟家人强调自己去越南“不是去打仗,而是做跟打仗没有关联的工作”,连导演都对韩国参加越战觉得理亏,德秀想跟战争撇清关系,但是人家放火,他帮着找打火机了,没办法洗白。
商品,侵略,文明自海上来,釜山靠海,它最先承受日本的炮火,也最终养活了无数可怜的避难者,釜山没有首尔blingbling,或许就是因为一身从不会掩藏的海腥味,它留不住年轻的心,但它独有的沉稳朴实与浪漫,能够让短暂停留的过客舔舐伤口继续前行。
釜山是治愈系的城市。
那年海边,雪花纷扬,前无去路,后有追兵。
燃眉之际,美军将领沉吟半晌,装备物资不要了,把船舱腾出来,救人要紧。
于是,接踵摩肩的人群里,你抓住了救命稻草,却在忙乱中与妹妹失散,父亲毅然返身寻找。
汽笛声声催人急,不但未见妹妹踪影,父亲也天各一方。
寒风中,他叮嘱你先行一步,改日再相聚。
好不容易在釜山投靠亲人,安顿下来。
日子过得紧巴巴,你在街边擦鞋补贴家用。
美国大兵赏你好时巧克力,但就为了这点甜头,你要被同龄恶童追得满街跑,摁在地上打。
战后百废待兴,美国在大陆的遥远另一头推行马歇尔计划,犹如一剂强心针,激活了欧洲经济。
这其中,西德的发展独领风骚,工业发展需要更多劳动力,但苦活累活当地人不愿干。
为了更丰厚的收入,你与同胞远赴他乡,在不见天日的地下冒生命危险,挥洒汗水。
后来,美国军队又一次踏上别国领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物流供应的保障给了你发战争财的机会。
你看到因为巧克力而被欺负的小孩,犹如看到当年的自己。
只是,战火烧起来难分前线后方,就算不用扛枪,终究也是刀口䑛血的营生。
暌违三十三年,你惊悉失联的妹妹辗转流落到大洋彼岸,被收养长大,嫁了美国人 。
妹妹虽然忘了自己的本名和母语,竟然还记得危急之时,哥哥在耳边的殷切嘱咐。
奋斗一生,终于岁月静好。
家人团聚,你心结难解,又不忍扫兴,独自回到屋里,心知虽然守住了承诺,但早已与父亲天人两隔,听着隔墙的欢声笑语,不禁凄然泪下。
其实,你虽然在一九五零年的冬天与亲生父亲分离,但是你美帝野爹一直如影随形,你成长的每一步背后,都有你美帝爹爹的荫护。
既救了命,又赏了饭,美国作为韩国的爸爸,一首 "Ode to My Father",受之无愧,彰显父爱如山。
这部电影可谓韩国版《阿甘正传》。
大时代,小人物,故事以朝鲜战争开始以一个小人物讲述韩国半世纪以来的发展,影片当中不乏中国人熟悉的到外国劳工的苦况和越南战争,有笑有泪。
影片最意味深长的是向我们诉说父辈一代的固执的因由,真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就因为有上一辈的责任感才有下一代能享受的幸福。
就来父亲节了,这部绝对是父亲节献礼!
不得不说韩国电影的质量真的很高… 刚看完《国际市场》整个人哭的不行 无论是故事情节 场景切换 还是逻辑前后衔接 甚至于细枝末节的处理 都看得出导演的用心 演员的演技更是完美到炸裂……真的不愧是横扫青龙奖的良心之作!
故事不反转不猎奇单看甚至会觉得有点琐碎 但是却通过这个男人的一生折射出了个人 家庭 国家之间的那种矛盾重重却又难以割舍的情感…小人物 大时代 电影卖的是一种集体情怀 牺牲小我 成就大我 但是这种情怀却丝毫不让人觉得反感反而深受触动 每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这部电影看似细碎其实就是整个大韩民国的民族回忆录 那些屈辱的 痛苦的 煎熬的 以及后来欣喜的 幸福的所有一切都被那默默地沐浴在夕阳余晖中的釜山港所见证 男主拼了性命穷尽一生换来了幸福美满的一大家 却永远也抓不住那天在店铺门前的被吹走地录取通知书了 抱着几十年前爸爸失踪前留给他的衣服痛哭时 他应该是后悔了吧…
导演的目标明确,意在韩国国内产生共鸣。
从南北内战讲起,村民们说中国的军队打来了,纷纷要逃上美军的战舰。
站在美军船上的韩国士兵,苦苦恳求美军军官把村民带上,暂且不说那位美国军官的超群理解力,能把韩国士兵的神奇英语一次就能听懂,就说说后面炮轰村庄的镜头。
中方的军队当时要是有那么强的火力,估计战争能早结束很久吧……抱美军大腿的即视感有些过于强烈了。
后来到了德国,德国人有多刻板多遵守规章制度有多轴大家都明白,可在电影里有点过于突出韩国人的团结情绪,把德国的工头刻画成了黄世仁的形象。
总之影片要产生共鸣,表达爱国主义情绪是对的,但我认为不能把此种效果建立在损害他国形象的基础之上。
而且影片里的人物一直再说韩国怎样怎样,当时李成皖政府才建立没多久,为什么所有人瞬间都把叫了近百年的“朝鲜”名字集体忘掉,迅速接受了才更名几年的“韩国”呢?
再说说画面的色彩怀旧感的色泽太过强烈,过犹不及唉……不想写了,刚刚开始看的时候确实有些小生气的,不过想想言论自由,人家有人家的想法,我就在这里说说我的好了
看到标题和海报我以为是一部类似《中国合伙人》《社交网络》之类的创业片,没想到是一部见微知著的片子。
韩国电影擅长从小人物去说一件大事,如《绿洲》从身心残疾的“社会弃子”去诉说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冷漠与歧视,甚至不相信这些弃子之间会有正常的情爱。
又如《海雾》,从一群步入歧途的船员去剖露人性的阴暗,那是隐藏至深的兽性,面目可憎。
并且,韩国电影将小人物的感情塑造得非常细腻,通过一点一滴的变化来尽量圆满地说透这件事。
此片最深刻也最打动人心的,便是,痛。
失去之痛,忍耐之痛,想念之痛,就连高兴,也是痛的。
而本片就用男主角德秀(黄政民 饰)一个人去演绎这些痛。
当德秀还是小男孩的时候,便在朝鲜战争中亲尝了失去的痛苦,失去父亲和妹妹;成长期一直伴随着贫穷,因为贫穷,他失学,失去选择,失去一家团聚的快乐,最终只能远走他乡去西德挖矿;中年时,他又一次重复去了越南战场;老年时,面对国际化大都市,他没有选择,一番挣扎也只能卖掉店铺。
126分钟的片子,德秀用所有神态举止一点一滴地将这些痛表达出来,并一点一点加深。
从小男孩和青年时去西德挖矿的哭喊,到中年在越南战场和老年时的沉默,哭喊便撕心裂肺,沉默便低垂隐忍,命运将他翻来覆去折磨,在这无止尽的折磨中,他已明白了逆来顺受,并始终不放弃努力。
每当那些生活的不易,命运的坎坷通过德秀的眼泪流露出来时,我们总是能产生深深的共鸣,尽管我们的遭遇并未如他那般惨,但那种艰难中挣扎的感觉是相同的。
谁能明白谁的眼泪?
战乱、贫穷、生离死别,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与和平时代长大的孩子,有着明显的不同。
本片跨越了半个多世纪,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国际化全球化依次展开。
经历了这些的德秀,感情强烈,与他的弟妹、子女温吞的性格截然不同。
最终,他为他们挣来了和平富足,但最后,却抱着父亲的衣服哭了。
他没能获得与他的付出相称的回报,没有人能理解他。
他的妹妹一直是不够懂事的;他的母亲,也默认地牺牲了他;他的妻子,并没有在他的孩子面前站出来维护他;而他的孩子,跟他是不同时代的人,他与他们之间,横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谁也没看到他们那代人在矿难中获救时的嚎啕大哭,谁也不知道他在写给妻子那封“我们这一代经历这些,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不会再经历”的信之前,在越南战场的爆炸中捡回了一条命,刚到手的钱款却转眼成灰。
他不会说,也不想让人知道,更不期望有除父亲之外的人能理解,他不在乎能得到足够回报,对他来说,一家人平平安安欢聚一堂,吃穿不愁,就是这辈子梦寐以求的了。
但他的内心深处,是那么的寂寞啊,他认定只有父亲能理解他,也许事实上确实如此。
是父亲让他这样做的,他用了自己的一生去完成父亲交给他的任务,那些号啕痛哭,那些巨大的灰心与痛苦,只能从父亲那儿得到安慰,因为他是男人,和父亲一样,是艰难岁月中的男人。
如果这部电影想说那些艰难岁月中,人,特别是男人的承受与坚韧,那么它做得近乎圆满,即使有点煽情。
如果它想说的是那些历史事件的残酷,那么这部电影也能让人有很深的感觉,不仅仅是德秀,后半段万众寻亲的场面,有重回现场之感,电视里那些疑是资料的寻亲场面,真实自然的感情,足够催人泪下。
看完这部电影,有醍醐灌顶之感,回想起来也没有多么深刻的论调,但令人难以忘怀。
好的电影是全程无尿点,死死把你钉在座位上不动弹的,这部电影正有这样的魔力。
主人公尹是一个家族的长子,在一场避难中痛失了自己的父亲和妹妹,因此自己不得不扮演父亲的角色,挑起家庭的重担,照顾柔弱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妹。
他幼年在街边给人擦鞋,为了巧克力被人痛打,回家却说是自己摔跤了。
长大之后他喜欢读书,他也曾考上过海洋大学,但几次因为家中弟妹学业和嫁妆问题牺牲了自己。
爸爸走后,他努力扮演好一家之长的角色,为了生存为了承诺为了责任,做了太多太多。
他也曾有过梦想,成为一名船长,开着大船在海上航行。
几十年一晃而过,他也只是偶尔和妻子闲聊这些不起眼的小事。
孩子长大后像飞鸟一样离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没人问过他是怎么想的。
尹,是韩国千千万万个小人物的缩影,平凡不起眼,但是对于家族中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
我也想起了我的父辈祖辈们,他们也曾经生活在战乱时代,为了能够生活下去,吃尽苦头。
每一个艰苦奋斗的老人都值得我们尊敬,他们也曾对这个世界怀有梦想,然而现实如此骨感。
回家的时候,我要回去问问我的爸爸,他年少时的梦想是什么。
无论什么,我都会好好听着的。
感谢爸爸为这个家付出的一切。
朝鲜战争期间,少年尹德秀随同父母登上美军的救援船,却遭遇了毕生难忘的生离死别。
战火虽然停息,南北半岛则一分为二,饱受炮火荼毒的北方故乡遥不可及。
长大之后,代替父亲成为顶梁柱的德秀(黄政民 饰)努力赚钱,为了筹备弟弟妹妹的学费,他和童年好友千达九(吴达洙 饰)前往西德当起了矿工。
万里家国,乡愁如缕,孤独的德秀偶然邂逅在德国念护士专业的韩国女孩英子(金允珍 饰),从此黑若煤炭的生活照进了灿烂光芒。
快乐的时光与死亡的磨难如影随形,好在在经历了生死考验之后,德秀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中,并赢得了英子的芳心。
不得不佩服韩国电影人的勇气,不仅丝毫没有意识导向的还原了🇰🇵🇰🇷战争和🇻🇳战,更是把建国初期的韩国矿工出国挣外汇的经历真实呈现,是什么就是什么,并没有丝毫掩饰,当然所有残酷的大背景下每个人都和尹德秀一样,经历过的都值得回忆。
电影中亲情、友情、爱情都有非常感人至深的体现,在那个战乱纷飞而后又穷困潦倒的生活中,尹德秀遇到了让他魂牵梦绕的家人,一见钟情的爱人,还有生死与共的友人!
这样的经历,才真正算得上痛快并快乐着!
黄政民的演技毋庸置疑,年轻扮相和老年扮相并不出戏,德国杜伊斯堡矿场那段戏算得上拼命,几段极其出彩的台词也非常精彩,和金允珍也夫妻相十足,和金牌配角吴达洙更是配合的相得益彰!
影帝果然名副其实…
女主角選的不合適因為看著就是整容怪;失敗的特效化妝抵消了部分優秀的表演;為了轉場而轉場恨不得用到所有炫耀式的蒙太奇;為了拉大時代感而構建太多其實在歷史裡沒有代表性的時空。所以心思做作,結果都不會好。
黄政民怪物级别的演出为我们呈现这部人生巨作。德秀想当船长这样就不用离别了,德秀不改店名是因为这是父亲和他最后的约定,最后一个镜头德秀用一生的辛苦换来了一家人的欢声笑语。神作!!!半夜看哭成了沙雕!
(补标)看到南北离散家庭寻找亲人并重聚的戏哭成了泪人。这个情节来自KBS在1983年做的《寻找离散家属》特别直播节目。之前看过林权泽执导的一部与此事件相关的电影《离别泪》),讲的是离散的亲人重聚后,却发现自己并不想与对方相认,身份、生活的巨大差异造成情感疏离。
(9/10)与其说是韩版《阿甘正传》,不如说更像日剧《我家的历史》,讲述一个小家庭如何在韩国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度过的故事。一直以来国内很多人认为中国能发展起来是靠吃苦耐劳,而韩国只是靠美国支援,实际上并非美国小弟就一定能发展起来,中国人吃过的苦,韩国人一样也没少,也许某次向外国人的下跪,恰恰是为了尊严,汉江奇迹哪来得那么容易。男主想上战场也不是出于什么伟大光荣祖国之类,而是为了买回姑姑的房子、履行和爸爸的约定。战争在很多人没上过战场的人眼里,只是数字和吹嘘上头的筹码,但对战争的受害者,仅仅只是和亲人的分离。男主用一生的时间去让这个家庭更完整更美满,最后独自房间里自言自语:“我觉得我这辈子过的不错了,还找到了小妹,但是,爸爸,我觉得好累。”
被开头“中国军队攻过来了 美军不要坦克了救难民“的地方给气乐了, 其结构现实与过去交错着算是好看,一生恪守父亲嘱咐的德顺也确令人动容。
东亚史对每个家庭都是一场巨大冲击啊。【2016.01.21】
纵使叙事时间线拉到一生的长度,除了结尾催泪效果强大的认亲段落以外再无任何能让人觉得这电影值8.6分的部分。不过男主老年与青年擦身而过的新旧交替转场设计的还挺巧妙。
一个小家,一个社会。很多值得感动的泪点,承诺责任义务舍得,自己又失去了多少。所以他最后说,我真的很累,我曾经想当一个船长,但是没有机会了。
滥情不是情,已滥充情。
眼泪真不值钱啊
开头结尾很好哭。
韩国电影真的好,这些年的电影,韩国可能是我最喜欢的。相似的模样,相似的文化,还有看得懂的汉字、历史。拍的好,演得好,故事好,真好。
西德:长子矿工&长女护士 当把最平常又最辛苦的职业融合在家庭和国家的命运下,看懂了一直不能理解的韩国人在世界上“自信”的底气 PS:这段结合《国际市场》的片名雕琢下会是不错的题材,我们的一带一路电影呢?越南:婚礼 瘸着腿的哥哥让不懂事的妹妹终于有了嫁妆…认亲:远隔重洋的妹妹易寻(哪怕仅有一片布),咫尺之隔的父亲难觅(虽然诺大一店铺),如同片中一些对战争对手的“不友好”,有一些政治隐喻~不赞同、能理解 Ps:虽然觉得没啥好哭的却还是哭了出来电影硬伤(除了西德篇其实没多少史诗的感觉,又如黄政民的老人妆真的太烂了…)明显,但如同KBS的寻亲直播,哪怕再嗤之以鼻它的煽情也会情不自禁的流泪~ 5星值得
个人在滚滚的历史面前都是一颗小尘埃,但是历史的尘埃落到每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这部更像是韩国的历史,朝鲜战争、越战,寻亲,中间夹杂着主人公去德国挖矿,去越南做生意,一个韩国人的人生,一部韩国的简史。
典型的亚洲式人生叙事片,非常典型...
低级煽情,看得反胃
我很惭愧,在最感动人的环节,我还是没哭出来,但是妹妹那一段我以为她会说“要打起精神来”,没想到是“运动场”,眼泪真的箭在弦上了,不知道我的泪腺是如何病了,八年只哭过一次。勇敢担当钉子户的家族史。时代级爱情故事。好兄弟,好妈妈,好爸爸,好妻子。你对得起一路的颠沛流离,配得上你一辈子的勇敢担当。一个小夸点,“虽然你是盯着我的胸,但是你在很认真地听我说”,她真的好好啊。爱商专家,情商一流。
一分,10分钟即关
各种韩式狗血煽情大杂烩,偏偏硬生生把我看哭了,看来近年来内心柔软不少。
看到一半觉得每场戏都过于工整,感觉像是一个国家半世纪苦难的见证与奋斗的记录,但比较流于表面以致很难入戏。当然有了前面90分钟的铺垫,电视寻亲一幕非常令人动容。另外开头把美军描写成携民渡江的仁德之师也有点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