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小可
当你被朝九晚五繁忙的工作绑架时,是否有某一刻渴求过诗与远方?
当你日日背负着沉重的房贷压力的时候,是否也向往过世外桃源的美好?
当你感觉到无比疲惫和沮丧的时候,是否内心也在呐喊着灵魂的出离?
希腊。
阳光。
海鸥。
沙滩。
曾经的曾经,我也在梦里无数次幻想过这样的场景:有海边有一间小小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去做一个货真价实的文艺青年。
落魄但不失优雅的德雷尔夫人真的做到了,带着一帮熊孩子,远离伦敦的高物价和快节奏,来到远离尘嚣的科孚岛。
与其说这是一场放逐自我的冒险旅程,倒不如说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
因为生活总不会永远都是佛系的存在:一半阳光,一般黑暗。
最长情的陪伴,就是一家人在一起
初来乍到科孚岛,被周围的一切惊艳到挪不开双眼。
剧中镜头无不展示着属于它独特的的风情和旖旎。
这里的一切都是如此的新奇和宁静。
徐徐的海风轻轻地着那座乳白色的房子,温暖的阳光肆意地倾泻在每个角落,处处写满了诗意。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小岛上没有电。
德雷尔一家人忙着安顿和整理当下的一切繁琐,大家齐心协力把旧房子翻新下。
妈妈每天都用心地做出精致的料理,尝试着融入新的环境,与岛上的居民结交朋友,还对孩子们进行散养。
大儿子开始伏案写作,励志想成为一名作家;二儿子总是爱惹出一些事端,让母亲去收拾烂摊子。
女儿对爱情充满了无限幻想,渴望嫁给一个意中人;小儿子对岛上的昆虫痴迷至极,家里的庭院成了他的私人实验室。
时间的针脚仿佛突然变慢了,新的生活方式才刚刚开始。
一频一帧都透露出满满生活的气息,即使最寻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能冒出幸福的新芽。
或许,令我无比痴迷于这部剧的原因在于,它总是无时无刻不展示出令人向往的那一幕。
卸下沉重的面具后,那最真实且活色生香的生活。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是完美亲情的注脚。
即使避免不了磕磕碰碰和吵吵闹闹,但只要一家人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最艰难的日子也会熬出甘甜。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知乎上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这样的迷你英剧会获得接近九分多的评价呢?
无非就是讲述着一家人鸡飞狗跳的生活罢了。
有个回答感觉特别妙不可言:不关乎于画面是否的精致细腻,也不在情节是否波澜起伏,而是唤醒了无数观众对一种小确幸生活方式的向往。
忙碌在大都市的人们啊,普遍都会带着浮躁的情绪,被物质绑架和约束,偶尔让灵魂放空是莫大的幸事。
德雷尔一家人,用温情脉脉的视角去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精致美好地过日子。
不是住着昂贵的大房子,不是呼吸着有雾霾的空气,更不是在追名逐利勾心斗角。
而是沉淀着那颗无比疲惫的灵魂,重新去擦亮审美的眼睛,去享受当下的每一个瞬间,去品鉴大自然的每一次惊喜。
因为,生活真的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与远方。
或许,不是所有佛系青年或者中年都能领悟到这样的境界,毕竟丧文化流行的现在,暖意流淌的生活才是治愈颓废的良药。
或许,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这样的小岛,它到处充满了鸟语花香,它总是洒满了一地阳光。
我们可以偶尔在这里出离自己,可以让灵魂小憩一下,可以返璞归真地过慢生活。
最后故事的结局,德雷尔一家人因为二战爆发回到英国,科孚岛的一切便变成了生命中那永远封存的绝美风景。
毕竟,人总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的,平平淡淡的本质才是它真实的模样。
也许是你,也许是我, 无论是陷于苟且还是浪迹天涯,每当感到人生无比丧的时候,就来下心目中的科孚岛吧。
毕竟,这里有我要的一切。
诗歌,大海,还有远方。
作者:罗小可,一个嫁到台湾的庶人妈妈,写关于台湾的一切,执迷于欧美剧影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一开头,妈妈的胆识就让我意识到这个女人不一般,我宁愿我的儿子被猴子教!
我想这个剧最吸引我的就是这是一家再平常不过的一家人的故事和希腊美丽的风景。
刚搬过去一家人一贫如洗,即使这样,母亲还是精神振奋为了幸福生活。
好想要个这样的妈妈,女儿日晒或者单恋,妈妈也还是很支持她oh sweetheart;二哥失恋犯错之后,母亲帮他脱了脏鞋,让他回到这个温馨的家;弟弟和一个囚犯玩耍,母亲担忧;而哥哥囊胃炎发作,不只是母亲,剧中所有人物都聚到一起,担忧着等待着,我想那就是一家人,画面简单温情。
一个大房子,一个靠海边的家,一个大家庭,这是多少人的梦想。
而岛上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也令人赏心悦目地看完。
每个人物都有一条线,但不复杂,稀松平常,围绕着大家庭。
最后一家人开趴体,弟弟想要把动物放了,但是又不舍,它们是陪伴,你要把它们养在身边,和它们一起呼吸,了解他们然后才放走,maybe next week,就和妈妈舍不得大儿子和女友去英国一样。。。
第一季第一集,一家人搬家。
没描写太多在英国的生活,但几个细节铺垫就让大家很感同身受,孩子的教育,邻居的素质,阴沉的天气,高昂的物价与阴暗拥挤的居住环境。
很有趣的是女儿来到岛上被禁比基尼晒太阳,促进了女权意识的觉醒,据说真实人物长大后真的非常独立自由。
小儿子真是来到了梦中的地方。
这集还有Larry想着给妈妈找男朋友,以及陷入爱河的二儿子。
第二集女儿陷入爱河和失恋为主线,伴随着二儿子的热恋。
妈妈一直想着让家人去安慰。
大儿子射击掉下山坡又可怜又搞笑,但写作也受到了认可,可爱的话唠大哥,撒花🎉 在水里吃饭太经典了,画面美到爆。
第三集小儿子和囚犯的友谊,妈妈的处理方式很细腻有爱。
一起补鱼的场景好美丽。
伴随着Margo找工作,一集换了三个了,hhh。
德雷尔夫人优雅迷人,和她所处的境地相比,难能可贵,因为隔着屏幕也可以感受到囊中羞涩,每日都会担忧养家糊口。
金钱物质匮乏和剧里洋溢着的希腊之风情万种对比甚多,现在想来,这部剧里双眸、耳畔、脸颊和肌肤是最为享受科孚岛的美好。
但我最羡慕的就是德雷尔夫人和自己孩子的拥抱,在这里我想称她为路易莎,这样感觉和她更拉近一点距离。
初来科孚岛 尤其当每个孩子难过委屈时,总会和路易莎倾吐,扑倒她的怀里,路易莎则给他们一个爱的抱抱,平凡有力弥足重要,每个孩子都是这样,路易莎在他们需要拥抱的时候,总会出现。
反观,我自己的话,难过的时候我更愿意自己呆着,不会和妈妈说,可能源于童年时代没有和妈妈一直相处,所以我很羡慕他们的相处模式,家人之间总会吵不完的架,生闷气,但是都是会和好的,而且不会记着,每个人似乎都对自己的亲人有天然的原谅色,当然是选择原谅你呀这样。
我听过一个妈妈说过,小朋友在三岁之前得一直在妈妈身边长大,这样长大的孩子特别有安全感。
和格里谈心 当时听完这句话,我就感觉自己的心窝窝颤动了一下,没错,一直以来,我一直知道自己缺失这种安全感,所以才一直想办法读很多书,了解自己,让自己的灵魂充盈起来,勇敢的爱人和接受爱,拥有爱的能力,让自己那一块缺失的心窝窝长满,就我目前的状态来说,还差点,但我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这很重要。
所以我在看这部剧的时候,每当路易莎的孩子扑到她的怀里时,我可以感受到那种力度,被双臂包围的依赖,妈妈在孩子头顶的喘息声,还有妈妈身上厨房的气息,还有手指轻轻的拂过孩子的头发,说着那种在冬夜围坐一起热腾腾吃饭的话语。
安慰难过的马戈 关于路易莎,我对于这个角色非常依赖,爱人离世后,她是这个家庭的轴,她带动着生活的轮子载着四个孩子充满生气的前进。
他们的生活缺失了两个重要角色,父亲和丈夫,这在家庭生活中是很重要人物,意味着粮钱和保护、力量和远见。
但是路易莎对于婚姻的美满幸福感到满意,这给予她力量要带着四个孩子要过快乐的生活,她很在意的就是每一个孩子是否开心。
所以,有妈妈在,家就会被找到,“我要回家了”这句话就有了底气。
我不禁想到楼下的喵妈带着喵宝,从秋阳暖到现在风萧瑟,冷雨落的时候也带着自己孩子一起等着好心的姑娘喂给它们猫粮,另一只小猫就没有这么幸运,还没有学会捋直小短腿跑,就失去了猫妈妈的体温和充满营养的乳汁。
自然界里宝宝和母亲的天然联系,有妈妈在我们才是宝。
充满期待的路易莎 所以,我会常常想念上小学时,到了周末可以和家人相聚,这种回忆里总是冬天,灰色的天气,冷冽的风,鹅毛大雪,我们一家人挤在小厨房里,热气腾腾的吃羊肉汤,那个时候妈妈做的菜好好吃,她会很有耐心的做饭,爸爸总是都会说,你咋做这么好吃的!
我能听见风想要从厨房门缝,玻璃窗缝挤进来,呼呼呜呜的声音还有一丝尖锐,这个声音夹着香喷喷的饭菜,还有那个敏感的小时候,可是那个时候还是害怕妈妈突然因为我做错了什么事情,就会说出刺痛的话和发怒,这样一来,饭香就变得毫无意义,还要遏止泪水,所以路易莎这样的妈妈,对于我而言是心灵上的厨房温存余味。
拭目以待 路易莎总是很美,穿着富有温情,目光总有企盼,神色挂念,口红宛若食深红色浆果,背影腰肢像是猴面包树那样,仿佛可以采摘面包,蜂腰在这里是肤浅的。
而当剧中医生高龄初为人母后,这种美的感觉也可以在她身上捕捉了,这就是作为妈妈的独特魅力。
我认识的一个小姐姐,年二九,做了两个孩子的母亲,看看她五年内的变化,愈发美,美的可以寻着背后她的呵护,她一边做老师,一边兼职,和爱人一起赚取更多的钱粮,养育孩子。
赚钱总是很令人费心思的事情,但是她愈发美,因为,她在爱,在积蓄,所以赚钱就变成了幸福的事情,她花的心力变成了养料肥美了幼子,而岁月为了奖赏她,又给了她玫瑰的魅力。
路易莎也是。
贫穷而记得拥抱的气息多么美好。
野餐湖中波文章原创,转载请联系。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请给我点个赞嘛,真的是对我鼓励,加油写出更好的文字和大家分享,蟹蟹🦀。
被妈妈的教育方式感动到,允许每个人自由生长,给予建议又不过多限制,虽然生活已经很艰难了,也没有强迫孩子们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让孩子早日懂事、早日长大。
并且每个孩子犯错以后妈妈总是很温柔的给予一个拥抱,每一个拥抱都让人感动。
电影里面有两个抉择让我印象深刻。
妈妈的抉择:在婚礼早上临时发生了这么严重的事情,很多人可能会为了面子工程,选择把婚礼进行下去,但是妈妈勇敢的做出了选择,把婚礼临时改为party,没有将错就错。
并且所有的孩子都支持她的决定,当客人来了以后也都表示出了理解,我喜欢这个包容度很大的处理方式,而不是每个人都对你的生活指手画脚说你应该怎样。
杰瑞的抉择:电影结尾在婚礼临时被改的party上,杰瑞本来打算放生所有的小动物,但是在最后一刻又放弃了,我看出了他眼中的犹豫,我的心情也跟着紧张起来,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肯定会有种骑虎难下的难堪,不知道该怎么选择,我怕别人不好的眼光,但是杰瑞勇敢自信的说出:我想让他们再陪我一段时光。
没有一个人会去觉得他出尔反尔,而是尊重他的决定。
如果是在中国恐怕很少有人有这样的勇气吧。
杰瑞能够勇敢的做出这个决定也来自于妈妈平时对他的教育,对每个人都是那么友爱,不管他们做了多糟糕、翻了多蠢的错误,妈妈都是表示理解并且寄予安慰和鼓励。
看的时候有的情节打开了弹幕,发现弹幕里面的戾气特别严重,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所以干脆就不看了,免得受影响。
大家也可以把弹幕关了,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感受到的。
说实话才开始的4集主要都是在观赏画风布景,感叹英剧的精致和对自然的尊重,人物方面完全被妈妈这个人设性格所感染,在各种生活的艰辛几近崩溃的片段下,仍然保持着母亲最基本的仪态和尊严,并且完全尊重孩子个人性格的自然扩展,描绘给孩子们充满希望的未来。
看到第5集姨妈的出现,我才明白,原来这是一部理想化教育和现实教育的对比篇,妈妈就是那个对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者,她按照顺应孩子性格规律的发展来教育孩子,但却不免出现 孩子不受约束不讲章法的时候,而姨妈确是主控性教育,一手掌控着孩子发展的走势,不由得一点自由的偏移,看到这里大家都希望妈妈能够成功,不管你是拿着为谁好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也不能接受你不尊重善控制泯灭人性的暴行,对待孩子的方式,是最容易看出父母是否避免人性里丑陋的一部分,将孩子交予生活和自然,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才是父母应该获得的成长。
一、契机不看剧已久,说是忙于生活,也不尽然。
偶尔得知这部剧,是在一个关注已久的公众号。
说来奇怪,如今习惯般的读都算不上,只能有大致浏览扫过一篇他人的推荐影评,就好似自己已经看过这部剧或影片。
吸引着我跳脱出难以舍弃的便宜省力的是什么呢?
或许是这是来自剧中小儿子的自传改编?
或许是截图中科孚岛曼丽的夏日浮影。
总之是戳中了我心中向往已久的某种生活场景,花了宝贵的休息时间,要亲自亲自类似于去过真正的科孚一遭。
跟随者德雷尔一家斜靠在轮船的座椅上,卷着波浪轻拍船身。
来到科孚,希望着拥有不一样的生活。
因为这里是科孚啊,一切皆有可能。
二、生活的面貌,在哪都一样就像在帕恩茅斯镇一样,即使卖掉之前的房子,因为大儿子一句无心的话举家搬迁至物价稍低的科孚,一切都顺利吗?
不是的。
破败的房子,四个孩子依旧是从前的心性,只是在这里或许不用受从前那么多旁人的冷眼冷语。
而这个家如果不是因为母亲,是无法维持至今的。
第一季只有短短六集而已,我跟着德雷尔一家人一起在科孚入住,一边欣慰着有热心肠的当地司机帮忙,一边并没有那么如意的开展着这边的新生活。
除了小儿子如获至宝般的极快融入这个“天堂”,其他人都经历着起起伏伏。
各个孩子忙于开脱自己的新天地,母亲此时因没有女伴而略显落寞。
当地司机建议她去找镇上唯一的医生的妻子,也是一个定居在科孚的英国人。
母亲带着些紧张和期待上门,看着生活稳定的医生妻子,难免想起全家现在的窘迫,以及各自让她扰心的孩子。
几句交谈中,与未生育的医生妻子却不那么愉快。
可以说,德雷尔一家就像我们千万普通平凡的家庭一般,生活的糟心事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家人之间也并不总是相亲相爱的官方家庭模样,他们会互相争吵,也会在母亲叫人做事的时候,默契般的推脱。
有人说这样的孩子太令人糟心了。
但其实,又有多少家庭的孩子不是如此呢?
可正因如此才生动真实。
会为了讨厌大哥一天到晚满口提性,老二会偷偷把大哥打字机上的X字母扣掉,在母亲疑惑为何会这样做的时候,大哥完全了然的说:这样子我就无法打出SEX这个单词了。
老二喜欢用枪,无论母亲阻拦多少次,仍然坚持。
但是母亲的话他真的没听进去吗?
至少他真的知道不能伤人。
而老二也是时时记得打猎回家填补大家肚子的一个孩子。
马戈作为家中的女孩,头脑虽不灵光,可爱美追求爱情的天性使然。
但是令人讶异的是,即使她迫切的想要恋爱,可后头在女爵夫人的别墅中却拒绝了小花匠进一步亲密的邀请。
以为她的心中是记得母亲的叮咛的。
“为什么二哥可以和女孩子亲密,我就不可以找个男孩子?
”马戈问母亲。
母亲在高兴老二有恋情的同事,无奈又不忘对女儿说:“噢,亲爱的,那不一样。
你还不可以这样。
” 在科孚短短半年的时间里,足以发生许多事。
那些掩在美丽风景温煦海风的日子下,是什么支撑着德雷尔一家继续生活呢?
是爱啊。
嗯,很俗气,但是就是爱。
是家人之间的爱。
不论如何吵闹,互相如何嫌弃,可是一旦家中有人有危险,或是谁可能受到危害。
所有人都会站到一起。
借用大哥女朋友南希的一句话:“无论你们一家人平时如何吵,可只要你们在一块,外人就插不进嘴。
”生活在哪都一样,不一样的是和谁在一起。
三、母亲和四个孩子私以为,这部剧其实可以列为一部教育片。
倒不是完全正向,而是可以借鉴思考。
在中国,已经很难看到一个家庭有这么多个孩子。
两个以上就难得了。
但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力足够资源允许,家中有姐妹兄弟是非常好的。
原因不仅在于我们孤单的个体在这个世上多了一个亲密的关系,以及,学会与他人相处,如何平衡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包容他人的生活习惯。
剧中的母亲,或许在某方面存在一些“溺爱”的嫌疑。
但一点不需要否定的是她对四个孩子的爱。
会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无论孩子的年龄大或小。
大儿子立志当一名作家,没完成了一副作品就会兴冲冲的拿给母亲看,就这个举动就能正面母亲一直以来对他这件事的态度及肯定鼓励。
母亲并未敷衍了事,而是会认真的看到最后一页,并且诚恳的给出自己的建议。
包括大儿子并未采纳,也不会多加干涉。
二儿子虽莽撞但是为人其实天真善良,即使后来遇到了镇上的混混,还因人误会被告上了小镇法庭,母亲首先也是相信他,甚至默默的卖掉了自己的婚戒去贿赂小混混。
搬家之前有场戏中,大儿子都会嘲笑女儿马戈脑袋笨,母亲连忙对女儿说“不,不,你不笨。
”以及小儿子被学校责罚,母亲气冲冲的跑到校长那里质问,在听到校长质疑小儿子智商有问题的时候,怒气冲冲的折断了体罚孩子的藤条。
是的,你也许会觉得这真是一个太“溺爱”孩子的母亲。
可是试问?
哪个孩子不想要这样的母亲呢?
无条件的信任,永远相信你是正常的,甚至为此愿意与外间冷冰冰的条例做抗争。
不可否认,如今的社会仍旧功利。
以致于哪怕剧中的母亲在亲戚规劝她回英国时,也深深的叹气对孩子们说道:我无法接受你们任何一个人将来贫穷。
可是,凡事总有一定的机遇。
若不是来到科孚,来到这个先前环境并不接纳的地方,这些孩子难以有这样的机遇。
但这一切,都归功于母亲。
几十年如一日的爱护着他们,信任着他们。
四、你就是不一样我是一个生活中会害怕虫子的人。
虽然觉得万物都有生命,如此杀生不好,可是我情缘这些小生物千万别和我近距离接触。
昆虫密布的科孚却成了小儿子的天堂。
而我看着他带着快乐的目光望着这个世间,竟也能忘却对昆虫的害怕,一同欢喜起来。
一个人喜欢一件事,那么他就会变得bingbing的发光。
本剧原著作者,也就是剧中的小儿子,多么庆幸还是孩子的时候遇见了科孚,一个尽情释放天性与热爱的地方,同时有着这么一家包容他天性的家人。
母亲偶尔会婉转的提醒他不用养这么多动物,但是始终会尊重他的决定,并且在他喂养动物的时候,欣慰的说:你是我们家最有责任感的一个。
反观生活中,想要养小动物或是宠物的小朋友难道少吗?
但是真正全权去喂养陪伴的又有几个能做到呢?
这四个孩子,在英国的教育体制下时,都被定性为与他人不同,不一样。
可在她母亲眼里,没有什么不一样。
是不一样的吧,又有谁是一样的呢?
因为不一样才有趣,因为没什么不一样才肆意而活。
一样也好,不一样也好,都挺好。
五、一家人还有许多未提及,还需亲自去观看去感受。
这部剧适合一个人在休息日我再沙发,吃点零食安静的看。
美丽的科孚,吵吵闹闹的一家人。
像是美丽神话世界来了一家人,亲情,爱情,邻里,误会,都消隐在第一季最后一集那场无视遗憾的舞蹈派对中。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也应当使我们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拂去烦恼,沉浸在这场风和日丽有酒有蛋糕的派对里吧。
•希腊风光真的绝了 整个都是恬淡优雅明媚闲适bgm也极度舒适•感觉有些剧情为了符合主题或者观众期待显得有点矛盾或者不合现实(可能这就是部喜剧),有些剧情太套路但是并没有太过具体的铺垫比如二哥火鸡那次忽然完美大结局?
无罪释放?
•前期很憋屈,一个个闹腾孩子气的,后期慢慢变好,人物性格逐渐丰满立体,大哥真的很intelectual了,聪明理性清醒博学幽默洞察力强,骨子里的自信。
最喜欢大哥。
二哥可以叫他老实人吗😂敦厚一根筋有点阴郁,这是他倒霉的原因吗…存在感好像有点低(for me),女儿就是个美丽的小可爱问homosexual是不是have sex in home真的笑死了,小儿子不用说了真的很charming,眼镜笑起来弯弯的俺的少女心… 结果到后面最不喜欢的居然是妈妈…就是一些行为真的迷惑,比如弄坏Sven的喜欢的手风琴,挑拨大哥和女朋友Nancy关系为了让他留下来,尤其是为了自己虚荣心借用女儿去找伯爵借衣服,不经人同意为了显摆直接把自己一大帮亲戚带过去…甚至差点吓到人家(代入下你有个有钱朋友然后你妈知道了在外各种吹嘘然后领着你家大包亲戚炫耀去这个朋友家 窒息);然后其他一些人Spiro大叔真的超级超级奈斯啊对他们超级超级好,可惜已嫁为人夫…!
Sven很帅,一直以来隐瞒自己和gay一些inborn personality,内敛不外露的气质都很到位!
还有其他一些人Theo和妈妈闺蜜希腊帮佣都很好基本就是全员无恶人…•打三星的原因是总是不大喜欢剧情设置的刻意感还有玛丽苏感吧。
生存很艰难,他们生活的好却全凭借运气(编剧一只笔)或许不应该用太现实的目光看待一部喜剧吧。
这部剧可以说是今年上半年最喜欢的英剧了,光影和色彩处理得真是绝妙。
一个画面里出现很多个色系却不会让人觉得过于艳丽和杂乱,相反,这些色彩的平衡感带给人一种很享受的明快、轻巧的感觉,对比只知道用滤镜把黄皮P成白墙的部分国产剧,水平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不过刚开始我还不太能接受大光圈的运用,后来看多了觉得其实还挺适合这个带有年代感的故事。
要和德雷尔一家短暂地说再见啦,心里很不舍,不过就像剧里说的一样,“life is a circus and it keeps moving on”。
试想: 如果你是这位丧偶独身的母亲,你要独自抚养4个性格迥异,又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你会怎么做?
你可以做到和这位母亲一样用极大的耐心和爱去保护和包容每一个孩子吗?
真的很难!
当大儿子整日沉迷于写作和寻找写作灵感时,她没有强迫大儿子放弃兴趣爱好和她一起承担起养家的任务;当性格内向敏感的二儿子因感情中受伤、在identity crisis 里迷失自我,离家出走,进而闯下大祸的时候,她首先给了孩子一个拥抱,一份发自内心的心疼和不忍;当三女儿因青春期犯花痴,陷入求而不得的暗恋之苦的时候,她让哥哥和弟弟们从男性的角度去安慰女儿受伤的心并让她知道她一直被爱,也值得拥有爱;当小儿子对动物世界充满好奇,一只接一只地把各种小动物领回家里饲养和研究的时候,她真诚欢迎和儿子志趣相投的朋友与儿子一起把兴趣做更加深入的延伸;当她遇到心动又合适的人生伴侣的时候,她真诚地和孩子们沟通交流以获得孩子们祝福。
她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给了孩子们最大的自由、理解、包容和尊重。
面对孩子们大大小小闯下的祸事和家里各种鸡毛蒜皮的琐事,以及经济窘迫的困境,她没有一味歇斯底里的抱怨、谩骂而是擦干眼泪,以最体面,最有尊严的方式请求支援,获得帮助,稳定住这个家庭。
她身体力行地让自己的孩子看到了一个母亲的责任,担当以及温柔的力量! 而这一切正是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大写的人最为需要的!
精致。色调清新明媚,剧情丰富紧凑,人物性格饱满,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第一眼看上去是剧情片,再看下去是喜剧片,典型的英式喜剧,不刻意搞笑,全部是小动作,小细节,整部看完后回味悠长,家庭之间的喜怒哀乐和互相扶持细腻柔软,令人感动
看了第一集就看不下去了,主角一家到一个新地方,遇到所有人都是帮他们的。帮忙送人、租房、买东西全都鼎力相助像血亲一样的汉子。小儿子去探险就有一样喜欢探险的探险家,二儿子气枪打人也没事人家还能回来,过一会还直接溝到女了。女儿一包烟又能挑战世俗。总之这么好的人生还拍个**?
第一集就看得血压高😱看了第二集之后果断弃剧
二哥很可爱 母亲最后一集崩了 爱不是占有
除了音乐和风光之外就乏善可陈了,最赞的是片头动画。这类戏剧冲突不强的故事要靠细节、对话、情感和演技来支撑,这部剧就靠一个“二”字,主角一家除了小儿子都是二货。类似题材的《托斯卡纳艳阳下》要好看得多。
一点都不温馨好吗…带着四个巨婴熊孩子真的只看到了中年妇女无穷的疲惫和绝望,没东西吃只能水煮海菜做汤然后糟心的孩子还在找事儿…生活太焦虑了、
明亮的画风与三观不正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
太啰嗦
生活,阳光,一家人。
逃进科孚岛的阳光下,手忙脚乱地往荒诞与温情里编织几缕惬意,在爱和自然中晾晒被现实打湿的灵魂。
就羡慕小孩儿不上学的人家!
好想去玩啊,感觉很像阿那亚!想要体验在水里野餐哈哈哈哈。不理解为什么评分这么高。
又美丽又可爱,看完之后心情变好啦:)
每一刻都想大喊you are not helping here, at all
谁在看这么无聊的东西,看到第二季实在是浪费时间。。
矫揉造作的戏比较多,老二老四太让人操心。老大老三其实是懂事的。
看完想去希腊。
让自己的孩子找到快乐、充实和爱(happiness, fulfilment and love)这真是养育孩子(parenting)的最高境界。
boring.
妈妈的演技真的不行…和儿女们没有化学反应,他们之间的爱完全没有任何说服力… Keeley Hawes多年来演技真的一点都没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