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导演的,也是故事的。
电影是有节奏的,故事也是有节奏,电影只要掌握了好的节奏大多都能卖座,故事掌握了好的节奏,则可以被叫做文学。
《岸边之旅》改编于小说,电影的节奏则被文学带走了,所以就会有人BB这电影这不好那不好的。
但《岸边之旅》会迎合那些喜欢小说的观众,比如我。
我喜欢这样的节奏,有点像曾经看的《东尼泷谷》的感觉。
一种淡淡的孤独,不过这部《岸边之旅》带着一点点的温暖。
看海报,去官网看,大大的图片占据电脑。
深津绘里靠在浅野忠信的肩膀上,黄色的风衣很亮,给人活的气息。
电影中每次优介穿上这件风衣的时候总是会给人以活着的气息,毕竟,优介已经是死了的人。
整部电影中最有符号气息的大约就是这件风衣了。
不知道小说中的主要场所写了几处,电影中的三个地点基本以持平的比重瓜分了电影除去开头和结尾后的剩下时长。
其中无论哪一处都没有太大的意义,就像是平常人的平常生活那般,没有太大的意义。
每一处,见到的是活人也好碰见的是死人也罢,并不从中洞见什么,也不从中了解到生与死的意义。
只是有些人死去了而并不在知道,活着的人则从他人的死去中多多少少背负上了些什么继续生活。
一个偌大的房间很久没有时间打扫,一台很旧了的电影终于迎来了报废的时刻,一个经历了大半生的老人无法承受再失去什么。
虽说有不少台词是在探讨生与死,但并无什么结论。
优介最终终要消失也好,死去的父亲在水潭边的告诫也罢,瑞希大约都会带身上,然后等到未来再次相见。
或许,用男性的视角来写这部小说,能更有趣一些。
在分析片段前,我们可以先大致了解一下本片的剧情:独自生活的钢琴教师瑞希(深津绘里 饰)曾经拥有幸福无忧的生活,但是自从三年前丈夫薮内优介(浅野忠信 饰)失踪后,一切发生了改变。
某个晚上,正准备做吃的瑞希,突然目睹优介由外面走了进来。
而接下来的话语更令她吃惊,原来三年前担任牙科医师的丈夫被诊断患有绝症,他不声不响离家出走,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安然死去。
某种执念让他以活生生的形态出现世间,并历经三年跋涉回到了家中。
在优介的提议下,半信半疑的瑞希和丈夫踏上了回溯这三年来的寻家之旅。
路上他们遇到了曾经照顾过丈夫的人,夫妻二人心底的秘密交替浮现,他们终于能够坦然地面对彼此了。
作为当代日本影坛最重要的导演之一的黑泽清从来不是一个讲“好故事”的导演。
他所有的电影里的因果关系都是断裂的。
他的叙事充满跳跃性,让人很难跟上。
因为既然影像能说明的,为什么一定要用语言说出来?
(这也是黑泽电影主角大多沉默寡言无表情的原因,你无法预读情节发展)他所要表达的,都藏在那些光影里,体现在场面的调度之上。
比起故事本身,黑泽清远相信影像的力量。
他对于运用光线来配合人物与摄影机的运动有十分独到的创新。
黑泽清十分擅长精准地刻画影片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在电影中表现人物心理是电影的一大难题,尤其是以《岸边之旅》这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影片。
黑泽清给出的如下的解决方法。
如下图所示, 外来的女主角来到一位住户家拜访,弹起了住户家的钢琴。
住户家的女主人听闻琴声赶来,整个场面正式开始。
此时我们可以看出,黑泽清惯用的室内的柱子再次出现,将物理空间分割。
人物与摄影机缓慢运动,柱子对空间的分割越发精确,两人处在不同的空间。
女主人缓慢地走到钢琴旁,接着谈起自己去世妹妹的事情。
此时画面分割依然成立,并且整个空间较为明亮。
而这时,女主角的走位和摄影机的运动自己打破了刚刚成立的“分割空间”,两人进入了同一的空间中。
此时这代表着,两个人心理上关系的逐渐亲近和戒备的放松。
随着谈话的深入,整个空间的光线逐渐变暗,并逐渐消失,整个空间不再仅仅代表着物理属性,它被通过光线的明暗来反映了精神上的状态,同时两位人物越发相近,戒备逐渐消失。
在这部分中,光线的变化对于气氛的营造来说是决定性的,也就是最值得分析的元素。
文 | 阿嬷电影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篇幅讲了一个玄乎神道的魔幻情爱故事,自杀的丈夫灵魂没有上天堂或是地狱,而是踏上了长达三年的漫漫回家路,一切只为与妻子做最后告别。
重逢的二人踏上了奇异之旅,并在行走的途中试着重新了解对方,让过去濒临破灭的爱情重燃。
故事本身所裹挟的诡秘气质对我来说,并没有太多新鲜可言,因为失而复得让七年之痒的濒危情爱再次起死回生的套路,甚至让人有些昏昏欲睡。
但是,两个多小时的片长里有一处最动人之处,一下弥补了我对片子的所有不喜,那就是苍井优出现的五分钟。
这大概是片中最好看的段落了,深津绘里饰演的妻子瑞希始终对丈夫生前的一次不轨行为耿耿于怀,最终决定去见让自己的婚姻崩塌的始作俑者,苍井优饰演的情人朋子。
两个女人面对面客气地坐着,面上不动声色,内里刀光剑影,一言一语,你来我往间暗藏的强大戏剧张力好不过瘾。
-我叫薮内瑞希。
-我叫松琦朋子。
那之后他怎么样了?
-找到了。
-是么,太好了。
这样问挺厚脸皮的,但我一直挺在意的。
-他联络了我,说他一切都好。
-真是太好了。
-嗯。
医院的信寄到家里了,不说清楚情况,可能会给大家添麻烦。
-好的。
-真是让你们担心了,已经没事了。
但他不再回医院工作了,有什么手续要办么?
-不用,我转达给院长。
-那就拜托你了。
-我一直很好奇薮内医生的夫人是怎样的人,不过,您跟我想的差不多,反而有些失望。
-我也一直想见你一面,你带给我了很多鼓励。
-我给你鼓励?
-是的。
我一定要先比你找到他。
每次想到你我都充满力量。
挺奇怪的吧。
-我的话,与其让他被别的女人抢走,还不如让他真的死好了。
-那真遗憾,他还活着。
我比从前更了解他了。
-你是来跟我说这个的?
-也不是,只是想让你知道,我们是一对平凡普通的夫妻而已。
-我知道啊。
-那就好,夫妻关系其实很复杂,我原本以为外人不太明白这些的。
-我当然明白啊,因为我也结婚了。
-什么?
-预产期在今年秋天,医院这边也打算在下个月请辞,大概从今往后,平凡的生活就要日复一日了吧。
不过,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幸福么?
这是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残酷博弈,死去的丈夫再次回到自己身边而没有去找情人,手握一筹的妻子本以为可以赢得这场局,却没想到满盘皆输铩羽而归。
情人比自己更年轻,更决绝,更从容,更放得下。
她轻巧地取笑自己温驯本分的妻子身份,她对过往情爱丝毫不留恋,她甚至嘲笑自己视之救命稻草的婚姻关系,她向自己示威:我可绝不是你想象中的孤家寡人,寄生情人,不就是平凡而幸福的婚姻生活么,我也一样拥有着并且拥有的更多。
这是怎样一番狼狈呵!
几近内伤的妻子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混杂着痛苦和不甘再次召唤丈夫。
而这,才是她彻底输掉的最后一步,她还得依侍这份温存。
「我一直很好奇薮内医生的夫人是怎样的人。
」这多么奇妙!
朋子对瑞希无比好奇,瑞希对朋子的想象又岂止停过?
当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的时候,她会发动五脏六腑去想象和找寻对方。
这种状态迷人又疯狂,而唯一可以与之匹敌的,则是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好奇。
一段三角关系里的两个女人,在知道对方存在的那一刻起,就再也无法停止想象。
对方是美是丑是善是恶是老是少,穿什么衣服扮什么妆?
她到底倚侍什么与自己瓜分同一个男人的爱?
男人为什么选择她?
我输的是时间还是其他?
这种好奇与想象会让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比陷入一段爱情还要磨人,因为它是那样真实又不确切,是实实在在,又是假想敌。
当脑中想象了千万遍的对手出现在面前,一切想象便有了可以兑换的凭证,那些过去从男人口中隐约听闻的细枝末节,自己体察到的蛛丝马迹,活生生地长在另一个女人身上。
「您和我想象的差不多,倒有些失望了」朋子的这句话太厉害。
她的失望,暗含自己的想象得到印证的洋洋得意,一切都在预料与掌控之中,对方不过人畜无害的温驯良妻。
她的失望,是对过去那段非正常情爱关系的放下,自己爱的不过是有着普通婚姻生活的平凡男人,而自己在他眼中想必也不过即兴选择。
当然,其中也不乏朋子对自己即将平凡过活的人生隐隐不甘。
当知道对方存在那一刻起,你再也无法停止想象。
而当所有好奇实现的时候,一切突然就意兴阑珊了。
每逢电影节一定都会不出意外地有如此一般的电影, 全片磨磨蹭蹭两小时最终汇成一句话:我文艺我深刻我性冷淡。
片中人物在大部分时间都是面瘫的,也许真的是文化的原因,日本人在亲近的人面前也不会表露太多情绪波动。
虽然女主角偶尔耍耍小脾气撒撒娇,但战战兢兢竟是她待人处事的常态,日本女性果真都活得这么压抑吗?
苍井优出场的时候被惊艳到,在女主苦瓜脸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甜美可爱了。
消失三年的丈夫他生病之后沉入水中自尽妻子一个人生活着,教孩子弹钢琴,生活在旧日的家里仿佛若无其事某一天,已经死掉的丈夫回来了带着她开始了一段奇妙的旅程原来死亡也可以这么缓慢这么美保持着优雅自制,对每个帮助过我们的人说谢谢同旧日情敌释怀哪怕那个情敌是苍井优也不可以放过妻子有着贤妻和小女孩的属性在过程里不断问出很傻的问题你可以坐巴士吗?
一边不由自主的担心,身边这个人会突然消失不见她大概是很爱他的。
<图片4>不然也不会守候着他回来,一点怨言也没有的等待最后那段床戏很美和故事融为一体最后一个,要说再见的人,是亲爱的你你途径我的身边,我们走完这一程<图片3>遗忘,记得,怀念原来死亡并不可怕取决于我们对它的态度而已是一部我很喜欢的电影呢<图片2>这一切不知是不是妻子的臆想可是那花墙一夜花开和陨落让人心里浮生出许多唏嘘<图片1>疑问:男人真的会保留婚外情的东西吗,还记录偷情旅馆的床单和细节这种事最好随时随地销毁,不然死后被发现电脑里几个G的A片一样原谅一个人需要很多的自制力和勇气爱一个人,如果是女人会渐渐有了母亲的属性
只觉得黑泽清喜欢音乐,尤其是钢琴。
在《东京奏鸣曲》中,小男孩在影片末尾爬上琴凳,演奏德彪西的《月光奏鸣曲》,一家人所有的压抑,都在月光般柔和的曲调中得以释放。
他使用音乐的技巧,使得故事在平淡中催放出一种气质。
《岸边之旅》是他近期的作品,套用了鬼魂来讲故事。
一对名叫薮内优介和瑞希的夫妇,三年未见,丈夫突然回来。
原来三年前,丈夫患绝症远走后音讯全无。
他告诉妻子瑞希,自己已经死了,肉身早已腐坏。
妻子几次都认为自己出了幻觉,结果丈夫一直就在那里,跟真人一样活着。
这三年时间,他从远方归来,经历了一些人一些事,所以他带着她重走了这段经历。
故事叙述节奏缓慢,除了配乐的戏剧性增强了故事的叙述感,没有魔幻,没有特效,但却有一股暗流般的感情穿透心脏。
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显得孤独。
那个报纸投递员老人岛影,年老孤苦,却与优介有着某种相似之处。
他在杂志上剪出来的花朵,那样单调乏味,和书本里夹着的植物标本一样。
可是最后当他去世躺在床上时,整面墙在灯光下突然浮现出来,贴满了这些纸花,恍若是从时尚而纷繁的杂志空间溜了出来,组成了另一派世间的繁华。
这是黑泽清做出的一个魔幻。
是从平淡中得来,以现实世界作为背景,毫不夸张,却出乎意料。
我可以看到瑞希的饰演者深津绘里眼瞠里流露的那种哀伤,因为她既得知丈夫已然死去,然而又见到了真人一般活着的灵魂,怕他飘散,怕他突然离开,再不复返。
那种哀伤,如果脱离了故事叙述的魔性,是一个赤裸裸的现实,大概会觉得她的神经质。
不知你有没有看过根据田纳西·威廉斯编剧的《玫瑰纹身》,同样是寡妇,失去丈夫后从不打扮自己,过着一种不为人“看见”的生活,连她自己都一度迷失了。
那种孤独的困苦或许就是无期徒刑,活下去,但并不知道为什么活。
所以真爱是可以相信鬼魂存在的,不是真爱的话,看到鬼魂会吓一跳。
瑞希碰到的那个饭馆老板娘,因为抚弹钢琴而使老板娘想去死去的妹妹,想到和妹妹争吵的时光,有一种浓厚的愧疚感。
妹妹的出现,借钢琴又抒发了内心的惆怅。
生离与死别的阴阳两隔,完全无法用语言去沟通,可是电影做到了。
使两者并存于同一空间,毫无违和感。
当然,苍井优匆匆出现一面,饰演与丈夫优介有染的第三者。
妻子与第三者之间的对谈也显得很柔和,没有冲突,也毫无悔恨。
黑泽清对于画面的处理有细微的变化,包括光影和镜头的转换。
音乐上的处理更是起到抒发人物内心感情和整个故事戏剧化的点化作用,光影的明暗起伏,也显得巧妙。
这部影片没有刻意去建构魔性和幻觉,而是以真实的人物关系来抒发内心空间的那种呼吸。
对于生对于死的疼痛感,正是通过这些细微的处理方式来得到呼应和衬托。
尽管情节慢吞,但是关于汤圆、饺子召唤来死人的桥段,还真是令人心里一动呢。
一直很想看,但是实在太忙,分三天看完的,看了一下大家的影评,多半讨论的是生死,我个人觉得看的有一些表层化了,故事讲得是生死,但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其实跟生死无关。
而是在完全抛弃执念,抛弃社会属性,普世价值,之后的爱。
生死,忠诚,尊严,价值全都不重要的时候,爱应该是什么样子?
爱,对于人类来说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导演想要表达的语境,而不是剧情表面的陈述的死人复活说声道歉那样简单。
只觉得黑泽清喜欢音乐,尤其是钢琴。
在《东京奏鸣曲》中,小男孩在影片末尾爬上琴凳,演奏德彪西的《月光奏鸣曲》,一家人所有的压抑,都在月光般柔和的曲调中得以释放。
他使用音乐的技巧,使得故事在平淡中催放出一种气质。
《岸边之旅》是他近期的作品,套用了鬼魂来讲故事。
一对名叫薮内优介和瑞希的夫妇,三年未见,丈夫突然回来。
原来三年前,丈夫患绝症远走后音讯全无。
他告诉妻子瑞希,自己已经死了,肉身早已腐坏。
妻子几次都认为自己出了幻觉,结果丈夫一直就在那里,跟真人一样活着。
这三年时间,他从远方归来,经历了一些人一些事,所以他带着她重走了这段经历。
故事叙述节奏缓慢,除了配乐的戏剧性增强了故事的叙述感,没有魔幻,没有特效,但却有一股暗流般的感情穿透心脏。
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显得孤独。
那个报纸投递员老人岛影,年老孤苦,却与优介有着某种相似之处。
他在杂志上剪出来的花朵,那样单调乏味,和书本里夹着的植物标本一样。
可是最后当他去世躺在床上时,整面墙在灯光下突然浮现出来,贴满了这些纸花,恍若是从时尚而纷繁的杂志空间溜了出来,组成了另一派世间的繁华。
这是黑泽清做出的一个魔幻。
是从平淡中得来,以现实世界作为背景,毫不夸张,却出乎意料。
我可以看到瑞希的饰演者深津绘里眼瞠里流露的那种哀伤,因为她既得知丈夫已然死去,然而又见到了真人一般活着的灵魂,怕他飘散,怕他突然离开,再不复返。
那种哀伤,如果脱离了故事叙述的魔性,是一个赤裸裸的现实,大概会觉得她的神经质。
不知你有没有看过根据田纳西·威廉斯编剧的《玫瑰纹身》,同样是寡妇,失去丈夫后从不打扮自己,过着一种不为人“看见”的生活,连她自己都一度迷失了。
那种孤独的困苦或许就是无期徒刑,活下去,但并不知道为什么活。
所以真爱是可以相信鬼魂存在的,不是真爱的话,看到鬼魂会吓一跳。
瑞希碰到的那个饭馆老板娘,因为抚弹钢琴而使老板娘想去死去的妹妹,想到和妹妹争吵的时光,有一种浓厚的愧疚感。
妹妹的出现,借钢琴又抒发了内心的惆怅。
生离与死别的阴阳两隔,完全无法用语言去沟通,可是电影做到了。
使两者并存于同一空间,毫无违和感。
当然,苍井优匆匆出现一面,饰演与丈夫优介有染的第三者。
妻子与第三者之间的对谈也显得很柔和,没有冲突,也毫无悔恨。
黑泽清对于画面的处理有细微的变化,包括光影和镜头的转换。
音乐上的处理更是起到抒发人物内心感情和整个故事戏剧化的点化作用,光影的明暗起伏,也显得巧妙。
这部影片没有刻意去建构魔性和幻觉,而是以真实的人物关系来抒发内心空间的那种呼吸。
对于生对于死的疼痛感,正是通过这些细微的处理方式来得到呼应和衬托。
尽管情节慢吞,但是关于汤圆、饺子召唤来死人的桥段,还真是令人心里一动呢。
黑泽清的这部《岸边之旅》相对上部《东京奏鸣曲》,显得很意识流,节奏缓慢的心理戏,情节是零散的,截取片段独立成章,并用细致的方式表现出来,当然更没有出现血泵、一惊一乍的惊悚之类的镜头,看不进去的观众会觉得这是部闷片,但是一旦看进去了,随着导演的思维跳跃同步的话,自然就不会觉得闷了。
失踪三年的丈夫有一天忽然回到家中,直接告诉妻子「我已经死了」,妻子虽然惊讶,但是没有恐怖片中的惊悚,就连丈夫的忽然而至,也表现的不是那么的唐突,而是他就站在那儿了,妻子只问了句「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好似日常夫妻间的表达,而妻子那日式物哀的表情,仿佛是对于丈夫亡灵归来的期盼。
在丈夫的邀请下,两个人开始了三段「生与死」的旅行,他们第一次拜访的是丈夫工作过的报纸社,以及丈夫的同事报纸派发员岛影先生,而岛影先生的身份和丈夫一样,是徘徊于阳间的幽灵,愧对家人而不肯离去的幽灵,一个忙到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去世了的幽灵,当酒后释怀后安详离去的幽灵,当隔天红叶飘落如观墓冢的时候,才明白生存与死亡、现实与虚幻的边界只是一线之间。
说不清楚这是部惊悚片还是部公路片,他们的三次旅行牵涉出的三个家庭,三个家庭背后的故事,每个家庭中的亡灵都有一份未了的心结,而妻子还在此中遇到了自己的父亲,父女重逢却已是阴阳两隔,影片的主题既是让人们珍惜身边人,也是让生者对亡者的放下。
丈夫与妻子重逢开始,消亡结束,妻子不仅在旅行中重新认识了丈夫,也解开了自己孤独悲痛的心结,这次岸边之旅成为两人之间的和解之旅,一场对死亡的深切问候深深埋进了这部温情的电影里。
对其中三段式的回溯之旅特别有感触——其一,是一个已然离世的老人对爱妻的忏悔之心,因为他,他的妻子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
他说他不知道要去哪里,但他必须要离开了。
(应该是让优介反省自身离开妻子瑞希的举动是否正确,真实代入老人时下的情感,让他换位体验到自己的另一半不声不响离开自己时的那种无言的苦楚)——其二,是一位姐姐,当年做了跟小时候鲁迅折断弟弟蝴蝶风筝差不多性质的事情,不准早年病逝之前的妹妹弹奏唯一会弹的钢琴曲「天使的和声」,因为作为姐姐的她,讨厌这首重复弹,听得有点腻了的曲子。
(让瑞希知道,自己多年习得的钢琴技巧「尽管她自己不喜欢」能够帮助别人实现未了的遗憾的可能,正是瑞希不经意的弹琴触发了现世姐姐想要弥补她“阻呵妹妹弹钢琴”这种遗憾的契机。
)——其三,是一对夫妻,与优介、瑞希两夫妻的情况相类似,男人因为重感冒加重而孤独死去,心里毫无准备,还有很多未了的事情;相较于优介、瑞希来说,这对夫妻对另一半“生”的执念更加的强烈,以至于即将“魂离现世”的男人失去理智,处于失控的状态,但他是自私的,他想得更多的是他自己,最后仍然想对他的妻子说出“他并不想死”的愿望。
优介则不同,他做的更多是想让妻子瑞希释怀,让她知道在他离家的三年时间里过得很好,不用担心,且尽可能满足她对他的“好奇”。
这三段回溯之旅让她更了解他自己,他自己对待生死的态度——(死亡)虚无并不是没有意义的,让她坦然面对他已然离世的现实,不枉他陪她走的这一趟“岸边之旅”。
可以说,没有这三段回溯之旅,就没有“岸边之旅”。
自从看完生存家族就超级喜欢深津绘里。黑泽清有点东西,就是整体太散了。btw,烧掉祈愿书就可以回家了
整个虚实过渡很流畅,镜头也非常美,但是看了一半倒头大睡,睡了两小时起来再看。
很喜欢“岸边之旅”这个片名,它界定的不仅仅是生死交界,更多的是一个人在无法放下时的心理临界状态。影片通过三段故事,在女主的视角下分别表现了临界者的释然、死者的心愿终了、生者的坦然面对,于是那些眷恋、挂怀、疑惑都得到了疏解释放,生活得以继续。相比《幻之光》,在累积情绪上远弱于后者。
7.5 很令人叹服的光影与镜头,美妙的段落比比皆是,这都是极好极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欢。
很诗意音乐很美本子一般
没太明白导演通过几个故事要表现什么东西。背景总是配些大气的音乐,感觉和片子风格不搭,怪怪的。
无感的人鬼情未了
似乎是对过往风格的犹豫或微调,虽然还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瞬间,但整体的平庸拖沓沉闷着实使人看得生烦。
其实归根结底,是想教会人们放下。死去的人们带着执念不愿离开,活着的人心里带着愧疚走不出去。只是这故事讲的实在太乱,一块一块的……而且这鬼回魂的机制到底是什么啊?用芝麻汤圆召唤吗?
依旧是光线明暗的细微变化、强劲的空间压缩、典型的深度凝视,塑造执念到凡尘的链接点。眼前的恐惧成了枷锁,幽灵与人构建绵延起伏的爱,承载着温柔体贴通往另一世界。
能召回前世的深津绘里。题材上太容易就让人想到大林宣彦的《幽异仲夏》了。如果你有一个已经过世的至爱之人,你不但不会怀疑这死人复活的故事太鬼扯,反而会觉得它拍的就是你的遗憾和思念。
这种半死不活的电影最差劲了。
应了王家卫那句话,人跟人在这亿万年前形成的宇宙中这一瞬相识,就是就别重逢,是很不容易修来的。无论是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夫妻,朋友,老板与雇员间,今生相处成什么样子,放到大的时空中,就要珍惜,如果不开心,也要放过自己,放过别人。
6
很美。我看哭了。日本版《魂归故里》。与阿彼察邦和洛瓦赫相比,同为神秘主义风格的黑泽清在形式上不铺张浪费,同时还足够自然地注入最朴实动人的情感。音乐实在是太端庄优美了,宁静而感动。我最喜爱的金牌配角柄本明的出现也让我很开心。
黑泽清的片子有温情的“鬼”。气质和阿彼察邦略像。西方角度看,便是东方视角的神秘了吧。
实在无感……骚瑞……
可惜不神秘就失去了意义
这部黑泽清带到戛纳电影节参展作品比他之前的《完美的蛇颈龙之日》更苦涩难懂,除了看深津绘里和浅野忠信狂刷演技外,镜头各种意义不明,或许需要再刷几次才能揣摩大师用意,但我未必有耐心再挑战第二遍了。
说不上好不好 个人不喜 节奏实在太慢了 有些地方快进看 因为这样 对剧情理解也是一知半解的 感觉就是人鬼情未了日本文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