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身对武器不是太懂,但AK-47的大名还是听过的。
这好像也证明了AK这玩意儿真的做到了家喻户晓。
谁能想到,发明AK的,不是诸葛亮,而是一位门外汉呢。
跨界的杀伤力,极其巨大。
毛头小子凭借着跨界的热情,一路过关斩将,美好的人生向他展开了大门。
在这个过程里头,倒是可以管窥到当年的老毛子,即便是在内部,照样也是太多的狗屁倒灶。
可是,真正的科研,落到实处,除了天赋和热情,更多的还需要专业的知识。
最起码,画个图是应该的吧。
毛头小子不会画,这个不是问题。
上头很快安排了个美貌和才华并重的美女。
不过,毛头小子想事业和爱情双丰收,可没那么简单。
总之,毛头小子的事业和爱情,都是一波三折的过程。
但不管怎么样磕磕绊绊,毛头小子总算是功成名就+抱得美人归。
昔日的毛头小子,终成一代大师。
直到现在,AK还活跃在世界舞台。
兵器,本身没有错误,造成太多的杀伐,大多都是人们的贪欲罢了。
卡拉什尼科夫 被抖音各种推送的片子,看完中规中矩的一部片子,没有太多激动人心的剧情,平淡无奇。
不得不说抖音那段让所有人激动的片段,我花了差不多1小时35分钟才看到,全片一共1小时44分钟,而最好看的,也就是这几分钟试枪的内容。
当然如果是军事爱好者,或者对枪械很感兴趣的人,我建议是整片看完,可以完整的了解卡拉什尼科夫的成长之路。
毕竟一部电影不可能从头到尾都精彩,就好比人生精彩的部分可能就一小段时间,没有平淡怎能凸显。
虽说这是一部人物传记电影,认真从头到尾看,可以发现很多影射苏联当时的政治局势,隐藏了苏联后期的巨大变化。
也非常写实的展现了形式主义,外行管内行,小人物的各种无奈。
让我非常动容的片段也有好几个。
1.受伤的卡拉什尼科夫通过介绍信获得的制造枪械的机会,但上司看不起他,并没有派工人技术人员。
这时,这些工人主动提出帮助卡拉什尼科夫研究机枪,并告诉卡拉什尼科夫,上班没有命令时间,下班他们可以帮忙,原因很简单,为了祖国,这个点的爱国主义,匠人精神,打动了我,可以说,没有这些人,卡拉什尼科夫不会成功,更不会有AK47。
2.同期竞争的对手,那个喜欢跟卡拉什尼科夫打赌谁的枪可以被入选,不论结局,都在鼓励支持提出改进意见。
3.卡拉什尼科夫的妻子,不论现实中是否如此,至少在影片中一直支持卡拉什尼科夫研究枪械去竞争第一。
哪怕一而再面对的失败,卡拉什尼科夫自己都想放弃了,她还是支持他设计,可以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是需要一个妻子的支持付出。
4.捷格加廖夫将军的胸怀,爱才之心着实让人敬佩,卡拉什尼科夫以为同为设计枪械的发明者,将军会借着职位霸占他的设计,然而并没有,将军看了卡拉什尼科夫的ak47,直接撤回了自己设计的枪参加比赛,让卡拉什尼科夫参加,这种气度,在那个年代,少之又少,没有将军的支持认可,ak47或许还在,可能也就不叫ak47,改叫其他名字,毕竟一个普通士兵怎能和将军对比?
放在当今社会,还有不少BOSS级别的公众人物鼓吹下级要把功劳让给上司,可笑至极。
5.当卡拉什尼科夫赢了比赛成功之后,他最想的事情,是想回家看看母亲,之后回家营造的氛围,一点不输于试枪,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主题这个时候被拉出单练,作为结尾,效果不错。
这部片子的不足之处,也有不少,流水账的形式比较明显,在剧情上也有纰漏,背景时间大概在1943前后,二战末期,虽然这个时间段战争已经处于末期,盟军优势已经出现,苏联红军本土作战完成,正全力攻击德国及周边,但影片中后方的军人平民没有丝毫战争的紧张压迫压抑的情绪,要知道这个时候的苏联已经损失七分之一的人口,无数家庭军人都不再变老,而后方竟然载歌载舞,欢乐的不行,显然是不符合实情,不符合当时的局势氛围。
还有就是影射的伏笔了,上一段背景已经说到1943年前后,距离肃反大清洗过去六七年了,二战都要接近尾声,而苏联肃反运动还在进行着,差一点卡拉什尼科夫就被清洗,直接影片结束。
可以想象肃反运动的继续,让快要结束战争的苏联继续损失无数将才杰出人士,苏联解体的进程继续加速。
可惜了苏联当时的精英全部被清洗,干不过美国。
到最后,还是想说说读书的必要性,卡拉什尼科夫这样的人少之又少,虽然没读过书但也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培训,才造就了他的成功,再后来,研究枪械最基本的也需要大学文凭,不然根本进不了研究院,所以努力读书吧少年们!
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AK,关于阿卡的记忆最早就是来源于cs1.5里的土匪专用b41,直到现在,CSgo的世界里AK也仍然是最经典最受欢迎的武器之一,在吃鸡里面很多人喜欢用416,我独爱ak。
这部电影很早之前就想看了,真的看完后我觉得还是不错的,故事都忠于老卡的人生经历,整体的感觉其实有点像苏联版无问西东。
专注力max的老卡从火车上跳下去的那一刻开始就改变了整个世界武器史、世界阵营博弈中的单兵力量的天平,甚至改变了二战后反恐战争的力量天平。
虽然如此,武器永远是政治家的工具,杀人的其实并不是枪,而是背后的操纵者。
这部电影展现在大众眼前的其实是一个设计师对于产品的执着,对于理想的追随。
抛却作品带来的光环,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军人:无法回去的家、温暖对待爱人的丈夫、友善的朋友。
老卡的性格固然坚毅,在AK成功的时候他的心无波澜便可见一斑,但在妻子的孕腹之下所展现的才是真正打动我的老卡。
但是(聪明人都喜欢说但是),这部电影的男主情感过于扁平,似乎一开始的他就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结局,正如他在遇到女绘图员的时候俩人似乎都知道他们会爱彼此一样。
正应了无问西东中所说的“如果你知道自己的人生你还会选择走这一遭吗”。
当然了,这部电影虽然在情感上有这样的踪迹但却没有升华,既没有将老卡致力于保卫祖国的初心体现出来,也没有体现出与无问相似的情感和主题。
导致电影就像是一部爽片。
在故事线上,电影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讲述他的第一把枪,等AK出世时电影都快结束了(我想看到老卡的名字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在等AK47),而且AK来的太过容易。
不过话说回来,男主情绪在急于测试AK这里是最好的,也算是爽片的高潮点了,这就像是等了一夜最终昙花一现。
总的来说,毕竟是传记,从第一把枪开始并没有问题,但最大的问题是重心略有失衡和主题升华不够到位。
白描好像是主旋律
提起卡拉什尼科夫,绝大部分没有概念,如果提起突击步枪AK-47,大部分就知道了。
这是一部传记片,介绍了卡拉什尼科夫发明AK-47的过程。
卡拉什尼克夫把他举世公认的才华和丰富的实战经验融进这一支无与伦比的突击步枪中。
前苏联极度寒冷的环境中对武器的可靠性要求很高,在武器的精度和可靠性难以共荣的前提下,卡拉什尼科夫选择了可靠性。
在枪支的测试中,也看到把枪放入水中、埋入沙子中再拿出来射击。
卡拉什尼科夫曾经是一名坦克指挥官,在战斗中,他胳膊受了伤,在去往野战医院的路上,由于卡车陷入雪泥中,他和其他战士去村里借马,这名战士带着从兵工厂新产的步枪,随即二人遇到德军,在交火的关键时刻,新步枪卡弹了。
导致同伴被德军射伤。
事后分析,因为天气太冷,子弹冻住,弹簧太弱,导致撞针碰不到子弹。
受到刺激的卡拉什尼科夫(米莎)决定制造一把适合苏联的新步枪。
实际上小时候的米莎就喜欢制造东西,他手工锻造了一把猎枪。
在哈萨克斯坦的车站机务段,他曾经私下制造了一把枪,并因此导致了麻烦。
卡拉什尼科夫的发明之路,总体平稳,或许他曾经的战场经历,更让他深切体会一把好枪对战士多重要,除了机务段站长稍作为难外,他遇到的同事和上级都非常支持。
或者说由于他天才的想法和设计,让他很快脱颖而出。
在枪械研究所,从没上过学的米莎遇到了制图员叶卡捷琳娜.摩西娃,后者帮助他制图,并鼓励他。
卡拉什尼科夫的AK-47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起初他在枪械设计比赛中是落败的,当战争结束的时候,他仍然没有成功。
战争胜利的消息一度让他以为会失去继续发明枪械的机会。
在战场上吃了枪械大亏的苏军意识到他们的突击步枪比德军弱很多,并继续让枪械研究所研究一把好枪。
苦思冥想的卡拉什尼科夫受到波波沙冲锋枪设计者戈利·斯帕金的点拨,机枪就要像步枪一样简单。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想明白的卡拉什尼科夫通宵制图,当他拿出样品后,又迫不及待的想去测试。
在争取尽早测试的时候,他还违反规定自行测试。
爱才的将军看过设计图后,立即肯定了他的这把枪,后面的故事顺风顺水。
AK-47诞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一把全世界知名的突击步枪,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国家军队曾经装备过AK-47或者其改进款。
卡拉什尼科夫发明AK-47的时候才29岁,在他随后的生活中,他每天都问自己一遍,“如果他在战争一开始就设法发明了AK-47,战争将会如何发展?
”也许可以挽救成千上万的无辜生命。
影片出自天才发明家拉什尼科夫的个人传记,他自幼喜欢动手捣鼓枪械,他在影片中也多次回忆起自己儿童时代制作枪械的过程。
图一 制造火药枪中故事背景发生在1949年战争时期,他当时还只是一个坦克兵,而苏联正跟着德国发生战争。
图二 卡拉什尼科夫驾驶的坦克受伤休养的卡拉什尼科夫,在玛泰车站偶然下车,来到火车机务段,准备在那里研制枪械。
而起初安德烈并不愿意,通过一翻波折后,拿到了巴萨洛夫的信,才开始在机务段里研制枪械的。
图三 巴萨洛夫的信下面是步枪草图。
图四 步枪草图在机务段靠着同志们的帮助,从草图到零件,从无到有,这热闹的造枪过程,跟你们在学校里,大家加班加点一起完成项目设计是一样的。
图五 机务段的伙伴
图六 步枪部分零件
图七 热闹的制造中进过一系列的加工,成功打造出第一把步枪,可以说设计精良。
图八 步枪样品又在列别捷夫那折腾一会,由列别捷夫安排带到在靶场,成绩得到的不错的评价。
图九 靶场试枪
图十 打后验靶而步枪要达到量产,就需要参加苏联全国武器设计比赛,所以就将样品展示给库巴特将军。
图十一 库巴特将军
图十二 将军试枪中试枪结束后,库巴特将军也觉得不错,特派卡拉什尼科夫作为军区的代表,前去参加联盟比赛,也因此成为苏联的科学家。
到了枪械研究所,发现自己没有图纸,也不会画图,也正因为如此,才邂逅女主叶卡捷琳娜的,军官让女主帮忙绘图。
图十三 叶卡捷琳娜绘图(一)
图十四 叶卡捷琳娜绘图(二)两人的感情在剧情里有一段时间讲述,但是感情发展的还是不太明显,前一刻还跟跳舞的军官好上,下一刻就迷恋上男主了,剧情后半段也有点拖沓,花时间讲感情,却没有很好的描述出来。
图十五 卡拉什尼科夫给糖在第一次比赛结束后,结果是失败了,而第二次机枪枪械比赛过程也是一笔带过的,而结果是所有的轻机枪样品都不能批准生产。
图十六 机枪草图
图十七 机枪样品
图十八 机枪比赛现场当1949年赢得与德国的战争后,战争结束,大家都以为这枪械比赛即将告一段落。
图十九 带有萧条感的靶场
图二十 男主和AK-47样品在此时上校的喜讯就来了,上级发来报文,要求研究所持续不断的给军方提供先进的射击武器,第三场竞赛也在此开始。
图二十一 军方的报文卡拉什尼科夫也因此有了自己的部门,并在AK-47上做了设计,也就是现在的AKM。
图二十二 AKM草图
图二十三 卡拉什尼科夫的部门(一)
图二十四 卡拉什尼科夫的部门(二)
图二十五 AKM样品(一)
图二十六 AKM样品(二)而到了测试环节,则是捷格加廖夫将军在测试,年少不服气的卡拉什尼科夫索性就在空场地测试验枪。
图二十七 验枪(一)
图二十八 验枪(二)
图二十九 验靶在第三次枪械比赛中,有侵水,有侵沙,最终赢得自动步枪比赛一等奖。
图三十 AKM侵水图
图三十一 侵水后正常工作
图三十二 侵沙图
图三十三 侵沙后正常工作这就是是著名的AK-47发名人卡拉什尼科夫的传记。
谁能想到世界著名的枪械发明家,没上过学,如他自己所说,最高学历不到七年级。
图三十四 谨以此论献给所有影迷朋友
据说当时的卫国战争很残酷的,平均每个士兵的生命都可以按分来计算了。
男主角开始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拿去参加评比结果却输掉了。
但也借此机会认识了女主角,她是一位单亲妈妈。
在评比的前一天晚上男主角送她回家,半路上她说想跳舞。
但却被大魔王截胡了,男主角感觉放在公文包里的Ak已经按耐不住了。
好在最终大魔王被男主角的杀气镇住了,大魔王知趣的离开了。
虽然男主角这次没有获奖,但是也让上司注意到了他的才华。
于是还是重用了男主角,虽然中途有一个小插曲。
有内卫怀疑男主角是奸细,因为男主角的哥哥出事了。
但是男主角主动交代了自己的问题,说明自己早在1935年的时候已经和家里人划清界限了。
最终男主角的Ak真的研制了出来,他获得了大奖。
女主角为了奖励他,告诉他快要当爸爸了。
男主角也升官了,获得了足够含金量的勋章。
还受到元帅的亲自接见。
特许可以度假回家看老娘了。
这不是剧照,不管你是不是军迷,很多人都会知道这是AK47,因为看的实在是太多了,只要有战乱的地方少不了AK47的身影,AK47的产量上亿,我国的56式和81式也是由AK47进化而来,因为该枪发明人为前苏联枪械师卡拉什尼科夫,定型于1947年,因其便宜耐用毛病少,全球走俏,誉为“世界枪王”,而本剧则是描述卡拉什尼科夫发明AK47前后的故事,有一定传奇性的战斗年代的非战争片。
二战中,坦克手卡拉什尼科夫负伤,组织上让他回家休养,战地医院主要治疗重伤战士,
卡拉什尼科夫没回家,回到了之前他工作的地方,某个车站的铁路机务段,之前就是因为在单位没事私造枪支被开除的,现在到了战争时代,祖国需要枪支,卡拉什尼科夫想回机务段继续制造枪支,可机务段领导不同意,恰好在车站遇到部队领导,卡拉什尼科夫主动上前,谈及自己的想法,部队领导同意了,同时写了封亲笔信让地方配合。
得知卡拉什尼科夫要造枪,机务段的工人兄弟们都踊跃参与
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终于有了第一把手工制造的成品枪,
前苏联,枪支制造出来需要参加军事部门的评比,获奖的才能量产,卡拉什尼科夫受到当地军区司令员的推荐,带着自己的作品去参加比赛了。
在枪械研究所,不会绘图的需要借助女绘图员的帮助,同时也是个单亲妈妈。
前2次的评选都没能成功,卡拉什尼科夫有点失望,想重回前线,不久战争胜利了,卡拉什尼科夫担心之前的努力都会白费,虽然战争胜利了,苏联还需要更先进的武器,卡拉什尼科夫去了兵工厂继续自己的研制。
1947年,卡拉什尼科夫的研制的样品枪参加评选,在严苛的环境中赢得成功。
卡拉什尼科夫研制的AK47获得了量产,同时也获得了爱情。
该剧相对平实,谈不上有多出彩,整体还是挺鼓舞人心的,和剧情不同的是,卡拉什尼科夫没有研制过其他枪械,一直在研制AK47,直到量产,现实中卡拉什尼科夫因此也获得了很多殊荣,在苏联解体后中将军衔的卡拉什尼科夫生活在俄罗斯过着清贫的生活,他谢绝了很多公司的橄榄枝,直到2013年去世,享年94岁。
卡拉什尼科夫很有名,因为他设计的一把枪,AK47。
这把神枪总共生产了2亿把以上,但凡有战乱的地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AK47的综合性能相当地稳定,不管环境如何恶劣,都能够发挥优异的性能,可谓轻武器之王。
一把轻武器,生产数量以亿计,全球的军人都熟悉它,要知道人类总人口也不过数十亿而已,平均下来几个人头就能分到一把AK47,这个数据是很惊人的。
AK47有名,但它的设计者则相对来讲,没有那么有名。
除了武器发烧友外,一般人知道设计者的一般很少。
一个是保密的需要,一个武器作为杀人的工具,一般人也很少接触到它。
这本电影《卡拉什尼科夫》就是叙述这位著名武器设计师的电影,俄国人自己拍的。
俄国人拍的俄国电影与西方人拍的俄国电影,真的是很有大的区别的!
前两天看过一本法国人等西欧国家拍的俄国潜艇事故片《库尔斯克》,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实在太重了。
库尔斯克号潜艇爆炸沉没是一个悲剧,也是俄国海军力量无可奈何衰弱的象征。
由于经费的短缺,设备没有得到了应有的保养甚至短缺,给海军官兵带来了很多本来可以避免的风险。
库尔斯克的沉没就是俄国国力绝对衰退过程中偶然发生的悲剧。
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就跟战乱地区人们缺衣少穿,孩子们自然营养不良一样。
这个结果的发生并不是俄国的政治制度。
要知道苏联解体的时候,俄国人是一心想要融入西方世界,只不过到最后发现自己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叶利钦时代,俄国人过得怎么样,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是亲眼目睹的。
不是普京拯救了俄国,而是俄国人选择了普京!
既然如此,俄国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们也就愿意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
所以,作为悲剧事件的库尔斯克号的沉没,如果让俄国导演来拍,虽然会也悲情,但绝对不会这么黑化!
说回卡拉什尼科夫。
看完电影有两个意外:一是卡拉什尼科夫学历如此之低,而年纪轻轻想发明一把好武器的信念是如此之强。
学历低,说明人家起点低,没有多少文化。
但是架不住小伙子天赋高。
正如电影里设计组的组长对卡拉什尼科夫说,上帝把手放在了你的额头。
信念强,明明从前线受伤回来,可以回家休息。
结果卡氏中途中从火车上跳下来,找了一个火车工务段,通过工人们的帮助,硬是手工制造了一把能够代表他设计理念的自动步枪。
最后他还跑到阿拉木图,在那里开始了他的设计师之路。
二是苏联人给科研人员的待遇真心不高。
看着卡氏设计过程,有一种看到共和国五六十年代科研人员研发二弹一星的即视感。
卡氏一直就是一个中士,直到最后才从士兵晋升到军官。
在一个所有待遇物资都得依赖级别的国家和年代,能够坚持下来,真的就是对于工作的热爱和执着。
作为一个中国人,看俄国人拍的主旋律电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上个世纪的后半期,苏联人是老师,我们是学生。
有一些精髓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现在艰苦奋斗的主旋律电影常常不受年青人的待见,其实如果能够静下心来慢慢看,有一些电影还是挺好看的,至少符合我的三观。
最后,俄国姑娘年轻的时候真的挺好看。
虽然不知道电影里卡拉什尼科夫爱情是不是真的,但好人一生平安,我们希望我们喜爱的人物能够有一个好的生活和家庭,不是很自然的么?
卡氏的爱情
这个电影类似《模仿游戏》,都是讲一个不被人接纳的天才似的人物不断努力并成功的故事,都是发生在二战期间,都是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女神并产生了点浪漫关系。
但是《模仿游戏》远远强于这个电影。
《模仿游戏》有三条叙事线,战前,战中和战后,分别对应学生同性恋情,异性工作恋情和发明解码机,战后自杀线,配乐上档次,故事有穿插,人物形象丰满,故事跌宕起伏,传奇色彩重。
可能是人物本身的问题,这个电影就像流水账一样,一些情节莫名其妙,比如主人公的弟弟被关上囚车,和内务部蓝帽子的冲突,不知到是不是历史真实故事。
男女主人的情感转折缺乏解释,女主不知为何突然就从嫌弃男主到喜欢上了男主。
而且故事最终结束的也是没头没尾。
整个故事真的缺乏波折。
我认为主要是人物本身就不够传奇,难以达到艾伦图灵的历史地位和传奇性,也不能完全归咎于编剧了。
这部电影男女主人公颜值极高。
女主黑色头发柔和的长相给人一种东方女子的婉约韵味。
摄影很棒,莫斯科的森林,哈萨克斯坦的草原,苏德战场上的积雪,拍出来都很美。
怎么说呢。。。
先说个电影之外的事,俄罗斯新制式步枪又是AK,而基础原理还是长行程活塞,还是机匣盖,还是过度导气,还是没有空仓挂机。
俄罗斯轻武器设计以及走火入魔,为了保持卡拉什尼科夫的设计而保持,完全落后于时代,在丢掉了原有的简单设计的同时,也完全追不上现代化可扩展人机功效步枪。
再说说电影里的。
前几分钟抗德神剧,我知道只是想简单描述下,但是军迷眼中挑刺的地方可太多了。
武器装备在时间线上的对应关系把握得没问题,T34初期没有专职车长也表现出来了。
战时设计的武器的绘图那也叫机械制图?
影片中的表现完全是个外观简笔画。
影片中表现的苏式武器靶场标准过度强调恶劣环境使用,也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轻武器走向了歪路。
归根结底是苏联步兵理论的落后,将步兵视为陆战中最后堑壕的力量,只需要冲锋枪的精度即可。
完全抛弃了精度和可操控性。
原理上AK和加兰德如出一辙,可设计取向完全不同。
影片中也表现了他口中的“尽量简单”。
有短评表示这电影拍的还不如百科中的人物介绍。
影片中提及了时代背景,含沙射影地流露出苏联体制中的政治不稳定因素,如地域歧视,政治斗争等,但不是主题。
对卡拉什尼科夫的描写过于雨露均沾,而失去了深度挖掘的故事性。
演员表演上挑不出什么毛病,毕竟都是标签化也不算太有难度,演员居然还确实有几分像他本人,这点好评。
现在俄罗斯轻武器陷入了个人崇拜的陷阱,在泥沼中艰难前行。
这部电影如果能够为他们带来告别,也是个好事。
(在此就不惹恼AK党说它的各种缺点了。
AK47的诞生在他所处的时代和苏联预想战术背景下有其特殊的价值。
在现如今的时代再过分崇拜就有些盲目了。
情怀党不聊。
)
天才的设计师的故事,一支神奇的枪械诞生的过程。影片用非常平实的手法,讲述了AK47的发明人卡拉什尼科夫的故事,片中画面非常漂亮,男女主角颜值很高,应该是出于保密的原因,影片没有细致讲述发明中的细节,让人感觉有些不太过瘾。整体来说,观众还是看到了一位没怎么上过学、也不会画图的天才设计师的成功历程,当时的苏联真是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怀和胆略,才能让卡拉什尼科夫这样的设计师脱颖而出。
很好的题材 但是拍的特别平淡,最后ak47诞生还是很燃!但是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还是差了口气!
战争之王!
AK47之父的故事。卡拉什尼科夫没上过学,也没接受过相关培训,之前只是坦克手,根本不会画图,可以设计武器完全靠天赋和灵感。从粗糙的手工枪械到AK47的诞生,电影流水账一般地讲诉了卡拉什尼科夫前半生的事业与爱情,有些平淡,戏剧冲突不大。还好AK47诞生在世界大战之后,不然不知道还会夺去多少人的生命。
好无聊
毛子的主旋律,大概是卡拉什尼科夫实在是没什么戏剧性,所以不管怎么拍都拍不出什么花来,就是一些主动加上确实有才华又能拿出东西,所以就成了英雄。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金子发光。但是金子必须得成色够足才行,不然哪能出头啊。这里头,没读过书的卡爷,运气和勇气都是有的。这确实也挺重要。
AK-47的前世今生
AK47
冲着奥尔加来看的这部电影,结果看到奥尔加在别的男人怀抱里,我酸了。
ak47,中东的灾器,便宜是优点更是祸水
枪神,神枪
真的很平淡,能淡出个鸟来,跳着看都没兴趣,删
很棒的电影,真的一生只为一件事奋斗,故事励志,摄影绝美,表演出色
从上大学那会开始,我一直就是AK47用的最多,穿透力强,杀伤力超级印象深刻
AK47代表自由还是杀戮? 原子弹带来了和平还是战争? 或许都有 但不可否认发明者的伟大 以前ak被第三世界人民用来反抗帝国主义 殖民主义 现在ak也被极端分子手中用来制造恐怖袭击 原子弹的诞生结束了二战 大国之间又因核威慑而达到平衡 然而如今世界热点地区的动荡不安又多半因核而起 即便经历两次世界大战 人类依然好战 因为慑于核末日 便发动冷战 局部战争 代理人战争 但谁又知道核按钮会不会再次按下 毕竟这世界最不缺的就是疯子了 电影本身拍的没什么意思 但是一个了解枪王的窗口 最后抱起来那个很有梗
战争创造了武器,武器成就了战争。影片无感,打发时间。
道理我都懂,可是将一部传记片拍成流水账依然不可原谅。PS:俄罗斯小姐姐长的真好看
够酷!只是中间总感觉少了什么,但至少讲清楚了来龙去脉,哪怕是软妹子谁不想有一把锃光瓦亮的ak47呢?
天才也需要碰到赏识的人,不然也得完蛋!
虽说传记片主要是讲这个人,但是ak-47究竟就在那里,它威力为什么这么大,它为什么环境适应能力这么强,并没有从内部结构来分析,是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