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号晚上打开爱奇艺想看一些电影,然后就觉得这个电影很有年代感,我好像会很喜欢,然后就在今天看了,是讲新加坡人的故事。
故事的一开始就是以重男轻女直入话题,不过,故事的女主角还是蛮有韧劲的,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们能好好的生活下去自己一个人做各种生意,解决家里的各种麻烦,是一个很有头脑,也敢想敢做的人。
可能导演想要传递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吧,因为对于那个时代那个国家了解较少,所以很难有力事情节。
不过也可以在小人物的故事中感受。
人生多有意思呀。
连着看完了第一部和第二部,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的华人面孔很容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可是那让人听不懂的方言却又让人感到疏离。
这既近又远、既熟悉又陌生的关系,异域的吸引和相识的认同感巧妙杂糅,扑面而来。
《我们的故事》1和2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1、这是一部女性血泪史。
“做人家大姐,就是这么苦的。
”这是上一辈的大姐对自己大女儿说的话。
这既是规劝也是认命。
但是谁规定做人大姐要这么苦命的呢?
没有人知道是谁,总之所有人一出生就被安排好了。
男孩受宠,女孩受累。
最可怕的是,女人自己也认可、践行这套规则,遇到违规者,比男性更加积极主动地出来维护。
因为算命的说女人的八字与父亲对冲,所以从小管父亲叫四叔。
好像称呼变了,感情就更加淡薄,女人挺着大肚子回来投奔缺无人关心,一听算命的说外孙女的八字会克家里,四叔马上安排送人,还美其名曰是为女儿好。
女人有两个弟弟,小弟还知道关心大姐,大弟弟完全是恃宠而骄的典范,是趴在大姐身上喝她血的“吸血鬼”。
稍不满意就说要把大姐赶出门去,为了获得政府赔偿金,胡乱污蔑大姐。
时常看的我生气不已,好像《娘道》重现。
可是在那个年代,甚至是现在,很多地方仍然有这样重男轻女的思想,男孩是宝,女孩是草,“伏弟魔”层出不穷。
不知道是否结局做了美化,女人喊了一辈子的四叔,终于悟透儿子不如女儿孝顺,让她叫自己爸爸。
她的“吸血鬼”弟弟也主动拿出大姐给的赔偿金,让她好好治病。
这两个几乎没有给过她一点温暖的人,稍微对她“仁慈”了一点,她便觉得此刻是最幸福的。
也许这才是女性最大的悲哀。
2、这是一部新加坡建国史。
新加坡公民主要包含四大族群,华人、马来族、印度裔和欧亚裔/混血,其中华人占了全国近3/4人口。
脱离马来西亚后新加坡致力于维护种族和谐,建立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社会。
大姐的朋友是马来族,小弟娶的老婆是印度裔,这一家子的人际、亲情关系也是新加坡种族关系的缩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医院有一段对话非常值得琢磨,大姐的弟弟与大姐发生争执开飞车被撞后入院,小弟的老丈人(印度裔)和大姐的朋友(马来族)来医院看望,老丈人说你们华人真奇怪,政府还没来核定如何赔偿你们就开始争抢,真是听风就是雨。
这时他女儿说,我们印度人也是这样,听风就是雨。
大姐的朋友也说,我们马来人也一样。
大家哈哈大笑。
3、这是一部城市发展史。
很多镜头着墨在乡下老屋的周边环境上,屋外的空地、猪笼、椰子树、菜地,这些“占地方”的空间最终在国家的发展中逐渐被侵占,取而代之的是政府组屋,邻居之间互不认识,人人门口上着一把大锁。
其实我个人对这个部分没有太明显的感觉,“90后”的我一出生就住上了楼房,对农村的唯一印象就是周末去的农家乐,所以这些东西对我而言只是调剂生活的乐趣。
但很明显,对导演而言那就是他是童年生活,是儿时的记忆,是一个人的根。
虽然楼房不会漏雨,不必担心停电,但对导演来说似乎少了点“地气”,也缺了些“人气”,可是这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一部关于,亲情,封建社会,种族文化,社会发展的一部片子。
大姐为这个家付出太多了,而大姐其实就是那个封建时代的产物,可悲。
人都是自私的,特别是重男轻女的思想更加使女性处于弱势地位,尽管你再怎么努力为这个家,却也逃脱不了现实的枷锁,没有话语权,大家只想着剥削。
影片教会了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一个人可以很自我想做什么做什么,但是你在家庭中不一样,需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需要承担责任,如何与家庭沟通,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你如何与社会沟通,而啊坤从小就是被宠坏的孩子,才导致了长大后这种无知,自私,懦弱的性格。
但是最后影片中啊坤终于能够明白大姐的用心,这个家庭中的男权思想也随着父亲的离去而渐渐消散,被带入棺墓之中。
电影很现实,但其实生活比电影更现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爱,需要爱,能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是我从电影中学到的道理。
关于种族跟文化差异确实有,但一切都基于现实,电影里感觉是美化了,穷小子娶上知书达理的外籍女子,本身这种可能性就很低,但生活终归要有美好的结局,因为人们都喜欢看好结尾。
招弟,坚强大度隐忍而苦涩的女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弱小而无助的她总因通情达理与人为善和纯净质朴无私无畏的优良品质在让自己在陷落的沼泽淤泥般的人生中绝处逢生,从容言行中闪耀出暖心而夺目的光彩,迎来贵人、迎来惊喜、迎来转机,验证得道多助、理解万岁、信者信之、真情无价;阿坤,拥有被宠溺娇惯换来的安逸人生,却毫无底线与骨气,懒散成自私自利寡廉鲜耻肮脏狭隘气煞人的扶不起“阿斗”,风俗难易、惯性难改、时势造英雄,一个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一个因为不自知,跋扈任性,一个人牺牲与成全的代价却是一生,历史洪流,滚滚波涛,席卷几重再从头,一个家的故事,千万家的哀愁,剧中人人在剧中,人看剧剧如人生,何苦怨是非曲折,叹只叹难解纠葛,时代的心酸,莫明的泪流
一部新加坡电影,故事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刚分家时为时代背景,给人做小的二太太因为丈夫过世,又没能生出儿子而被大太太赶出家门,带着几个女儿,挺着孕身回到乡下娘家。
作为家中大姐,自出生时便因为是女孩而被说不祥,只能称自己的父母为“四叔”、“四婶”,此番回到娘家时的处境可想而知。
剧情横跨数十年,从村落生活到政府组屋,华人、印度人、马来人同处在新加坡,有人信上帝,有人信观音,闽南语、马来语、印度式英语穿插其中,热热闹闹,导演也借由这部电影让世人对新加坡的发展历程作大致了解。
相比较之下,大姐的奋斗史倒不足以成为影片的出彩之处,大姐在重男轻女的文化环境里一味隐忍和退让亦是让人非常反感的地方,愚善之人必定受命运欺辱,这点在电影里还算写实。
片尾值得一看,插曲和片尾曲也值得听。
仿佛看到了父辈的生活,当然我的父辈应该比剧里面更难。
而我想的更多的奶奶👵,剧中的阿嬷就是奶奶,永远在细声细语,永远的给爷爷端茶递水,永远的逆来顺受,永远的忙忙碌碌。
生活总是一地鸡毛,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然后继续向前。
“逆来顺受”那个时代的重男轻女,刻在骨子里的,根深蒂固了,就像剧中的旁白说的“好像也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从小到老的要求就是让、忍。
奶奶的这辈子就是这样,忙碌辛苦一辈子,没有享福没有收获“家人”,女主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们都是一家人”,所以每次争吵矛盾之后,她都会忍让,然后主动寻求化解矛盾。
其实家家都是这样,总有着无数的矛盾,而正因为是家人,所以最后都可以不计前嫌。
“活着”这个电影会让我联想到活着,当然活着更残酷更残忍,那个时代更不近人情。
广州疫情肥宅朋友圈刷到的,小儿子订亲那一幕鸡同鸭讲,属实真实又搞笑,一口气煲了三部,以下影评可能会穿插后面剧情,更多也会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让大家不止了解华侨,也了解现在真实潮汕现状,影评更多会提及是个人感受,讲我自己看到的感同身受的部分,带着浓郁的个人偏爱,不喜勿喷~身为潮汕人一员,这部剧真的良心之作,非常接近真实,我父母是60年的前奏,感觉讲的也是他们的故事。
60年父母那一辈,确实重男轻女严重,男人有着绝对话语权并且迷信,我爷爷就是其中之一。
大姐就像我妈,一辈子习惯了照顾大哥、小弟,无限度付出,因为生了女儿,婆家不受待见,也就被迫生了N个孩子,直到弟弟出生;爸爸是家里小儿子,生性爱玩但商量,老实巴交又带些幽默。
老实讲,父辈那一代的男人,十个九个爱赌博,打死不改,也可能是农村太无聊了吧,没有太多娱乐性活动,我同情他们,但不代表不讨厌,童年父母的争吵都是因为赌博晚归,胜在父亲那点幽默劲,性子相对软,知错会道歉,所以也没有隔夜仇哈。
关于大姐对自己的男孩女孩区别对待,实际上,在90后身上已经极少了,至少我父母对我们,是一视同仁,尽管弟弟最小还是男孩~所以刚出来大学,也经常被误以为独生子女,因为跟父母感情很好,几每天跟爸妈视频通话半小时,无话不说,大家,别在对潮汕人带有“重男轻女”的偏见啦,女孩子也不要惧怕,现在不会像我爸妈这样被逼生娃,我也很多同龄潮汕人家里就两个女儿的,en,就是一般两个,不管男孩女孩,我家这么多娃,放在同龄同区眼里,也是“哇”关于影片中穿插的“孝顺”线,至今也是保留着的,不管父母再错,确实我们还是会本着良心尽孝;还依稀记得,不管爷爷奶奶对我爸妈说再重的话,他们吵的多厉害,都是到点就指使我们去唤爷爷奶奶吃饭,从来都是教育我们“不管大人间在争吵什么,小孩子都不要插手,不能对长辈无理,不能不主动跟长辈打招呼…”,也经常做一些热脸贴冷屁股的事情,受尽不公平对待,委屈又不敢出声,在我看来,有时候是“愚孝”。
跟大姐一样,心疼又想臭骂她一顿,让她醒醒。
关于爱情,大姐的感情线真的也是隐隐作痛,完全符合60年代的时候,父母跟我们讲述的,就是保守、克制,只有那么几个眼神了,好在他们有被新时代感染,只要洁身自好,正常朋友还是可以交的,大女儿那一段更接近真实,大女儿的感情圆满也是对大姐遗憾的弥补吧…外地的朋友不要再说潮汕排外啦,只要广东省内交通方便都可以,有时鸡同鸭讲也是一种逗趣,像身边很多亲戚都是省内外的,相处也挺融洽关于潮汕女人“贤惠”这个标签,我曾经也超级想撕掉,因为觉得这个标签自带偏见,是相对负面的带着浓郁的传统愚昧在里面,现在看来可能也是我对自己的偏见吧,现在开始慢慢接受它的“好”的方面,贤惠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天生共情力、同理心强不是错,并且现在更多是带着理性的,毕竟与时俱进,父母明事理,封建迷信基本淡化,甚至有时也会觉得是传统文化习俗的流失,带着一丝可惜,很多习俗也不像大家想得那么负面、封建,我更愿意理解为当时娱乐活动少,经济薄弱,恩格尔系数高,大部分活动和“填饱肚子,满足口欲”很正常吧,就是冠以“祭祖”神化之名,可能形容得有些过火,但这也是90后真实理解,老爷莫介论。
写的有些细碎哈,改天再修
连续看了1,2两部,作为一个福建农村,且重男轻女很严重的地方,大概也是感慨很多。
大姐在整个影片中的表现出来的善良,容忍,甚至有点圣母,我觉得可以理解,毕竟那个年代下女孩大多都会被灌输这样的思想。
常常也会听大人说以前肉都是给男孩吃的,女生只能啃骨头,还不能去读书。
然后到了我这个年代,虽然父母已经开明很多,但是妈妈也会跟我们说她生了第二个女孩的时候,流了多少眼泪,村里的人背后总是议论纷纷,说这家没有男孩,当然我很庆幸,自己家里只有一个妹妹,我不清楚,如果有个弟弟,我会变成什么样,我是不是就会像影片中的大姐一样,或许也会变成扶弟魔吧。
再回到影片,父亲临死前的感悟,还有大哥的改过,可能都有点强行大团圆的感觉。
但是大姐劳累了一生,最后还是没有和自己的孩子体会刚开始的一点甜,这可能是最大的遗憾,最后也希望素婷可以不和大姐一样,好好为自己而活。
讲述了当时东南亚新加坡社会现状,为糊口的百姓商贩与城管以及地痞流氓之间的残酷问题。
以及海外华人思想的腐朽受传统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
例如拜观音,重男轻女,信因果,宗族意识,种族冲突等。
新加坡政府(李光耀)在一步步改善当地人的生活,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努力和贡献。
想想这些纠察员也是替政府办事,按规定办事罢了,只是不合理的政府规定害了百姓。
新加坡政府也在历史进程中没有让人民失望。
怕八字不合或者算命算出将有祸害一家便强迫把刚出生没多久的女儿送给富人养和四叔儿子一样,在我儿时福建,人们也会在关键时候记下相关物品属性:颜色,数字,单双等去赌博买六合彩,甚至现在老一辈人个别还有这种情况。
很多细节都在错误传递和教导子女,女孩子要在家洗衣做饭看孩子 工作是男人的事,展现得很真实。
讽刺的事,坏人和好人都求观音,都祈求利己的事情,可见信仰在华人心中是如此重要。
“在那样的年代,儿子是个宝,女儿就是草,什么都是错的“你女人知道什么”这句也是当地居民那个时期经常说的话,女性是没有地位的,结了婚的女孩更是弱势群体……我无数次都有想打女主哥哥的冲动,他弟弟真的都是典型的一类人。
突发暴雨洪水淹没村庄,人们一直在想“怎么还没有人来救我们,是不是没人救啊”最后没有让大家失望,等来政府的援救,确实有点泪目,可能是最近许多事情让我们喘不过气来开始对zf产生信任危机吧,所以看到这一幕就感觉好好,百姓和zf间的关系。
用女孩的视角来讲述这新加坡50年来的故事,女孩代表未来,代表着过去到现在发展的结果。
很有说服力。
猝不及防的片尾
鸡汤很淡,但还是有些道理
这才是该片的主题
黑社会说,这个锅我不背似曾相识的中央八台和各大卫视的下午档
曾经横霸荧屏一时的家庭剧本片对于50-70后的一代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味道,一个大家庭,儿女情长,往往由略显悲情的角色切入,横跨几十年几代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展现一个家庭的起起伏伏。
其实单就剧情本身和拍摄水平来说,能指出的亮点本就不多,甚至有很多无伤大雅的瑕疵。
只是看惯了大陆日韩港台家庭剧情影视剧后冷不丁的看到新加坡出了这么一部电影,很多人设和背景是新鲜的。
在华人主流社会中,新加坡一直作为一个稍显“另类”的存在。
在心理距离上,比之日韩这些异邦来说稍近,比之港台来说则显得疏远。
为数不多能在文化层面牵连起80后90后记忆的也是孙燕姿,林俊杰,阿杜等歌手。
但是对于不太关心这些的同学来说,也曾经一度把他们作为台湾歌手一样看待。
就像老外有很多人认为B宝和山东天后是美国人,国内很多人看到老外诸如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马丁弗里曼、裘德洛、克里斯迪安贝尔、休格兰特、伊万·麦格雷戈、拉尔夫·范恩斯、丹尼尔·克雷格、杰森斯坦森、詹姆斯·麦卡沃伊等等等等同样就认为是美国人一样。
除了文化中的音乐方面,影视剧曾经还有现在鲜少有能在华人社会引起轰动的作品,究其原因,我想除了建国历史短导致其文化土壤贫瘠是一个致命的原因以外,就是文化的割裂。
虽然新加坡七成多的公民是华人,但是了解新加坡发展史的人,特别是了解李光耀在华语教育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后,其实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弊端。
新加坡在经济方面的功绩世人皆知,特别是淡马锡模式以及高薪养廉等一直被国内相关领域专家作为讨论的话题。
但是单就文化来说,可能是我孤陋寡闻,真的几乎很少看到新加坡籍的导演演员有什么知名的作品。
说回来文化的断裂,有人说新加坡是除美洲大陆外培养“香蕉人”最多的国家,这个论点我不敢多做评价。
但是就李光耀和其子李显龙在新加坡本土华语教育来说,真的有些“高不成低不就”。
没有深厚文化底蕴本就容易导致艺术创作源泉的缺失,而把作为本族文化脐带的语言逐步舍弃,则会彻底断送一个民族的血脉,无论你是哪里的华人。
为什么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这么露骨的重男轻女啊!
年代剧。从一个普通家庭、普通人折射新加坡最初的发展史。艺术上一塌糊涂(谈不上艺术),我认为很多人打分太高了,6.5吧。
推荐。
阿龙和奥斯曼很出彩
这部电影不仅值得新加坡观众观看和思考,对于任何一个关心社会发展和人类情感的人来说,也同样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启示意义。
看不下去,尬。
还不错的有笑有泪片,梁智强拍草根的时候还不错
怎么有种《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味道
坡县编年史and重男轻女的悲哀
看着华人面孔的电影就觉得亲切,从客家族过去的人都很团结、勇敢,他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从零开始、奋斗、坚强、自强不息!
政局导致民生、语言、价值观的流动变化,以小见大的民族志。
说好看的都吃了椰浆饭吗🙃
其实挺正能量的,像是古早的晨间剧拍摄思路,我称之为“底层视角的新加坡主旋律”
很好看的电影,笑着看完
小国寡民、筚路蓝缕,艰难建国、属实不易。以新加坡建国初期一个华人家庭的悲欢离合为载体,展现了以李光耀为首的人民行动党在吸引投资、增加就业、兴建组屋、消除腐败以及调和马华民矛盾等方面做的实事,以及对普通家庭产生的深远影响。ps:母亲这个勤劳善良、朴实忠恕的形象固然值得敬佩,但也有脸谱化之嫌;倒是那个口无遮拦、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大舅,虽然让人反感,倒是颇为出彩……期待续集!
新加坡演技整体不太行啊。虽然贯穿了历史大事件,但女主还是那种背负着家庭和苦难的形象,为了家人和孩子一味退让做出牺牲,没有自我。不喜欢
风格很纪实、影像很粗粝,导演带着模糊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拍了这部不像电影的电影。从一个华裔家族的变迁到一个新生国家的成长,未必要亲身经历那段时光才能为之感动,因为人类的情感总是共通的,遗传、境遇、偶然——掌握我们命运的,终究还是这三样东西。
《往事只能回味》一响,我就哭了。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是在被时代推着走,从来不知道前面等着我们的是什么。” 新加坡版请回答1988~
本身而言很像新加坡版本的电视电影。但我是当科普片或者纪录片看的,知识上串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