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纪录片的形式,各种大变焦,和10多年前的波拉特第一集相比,多出了个女儿,而这个女儿在影片中后段就出现bug了,一个没文化的,15岁的女儿怎么可能在美国找到工作,而且还是传媒工作?
虽说电影主题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批判揭露美国现状和偏激,但这确实地影响了影片的现实感。
本作其实还是非常模式化的剧本,不同的是其表现形式,和极其优秀的主演员拜伦。
据了解,本作制片大量采用“钓鱼”拍摄,达到了极其逼真的群像表演,而且大部分不是演员,这不就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么。
本作主创的勇气,实在值得敬佩,被91次真实报警,拜伦打闹副总统演讲真实现场,钓鱼套话特朗普律师,冒险混进激进群体聚会,在新冠肆虐下大量的外拍,还有主演为表现人物的各种献身,让我由衷地敬佩。
另一方面,本作在得罪了这么多官方政要的前提下,还能上线Amazon Prime,不得不让我羡慕美国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包容度。
衷心地希望,我们的国家,也能越来越自信,有越来越包容的文化政策环境。
时隔多年的续集,比起前作还是有差距的。
第一部在讽刺和讽刺的讽刺之间留下了大量争论和讨论的空间,在讨论的议题上也先于当时的时代。
而这一部彻底沦为一部政治作秀片,有短评说是在讽刺美国,实际上完完全全针对的特朗普旗下的共和党,从头到尾,所有的笑料和讽刺,包括参与其中的现实人物,都完完全全是共和党的。
赶在大选前上线,意思也说得很明确了。
除去政治以外,波拉特父女的感情线,也在主题上加上了最近热门的女权主义内容,只是感觉有点生硬,为了讽刺而讽刺,再荒诞,再屎屁尿的场面,也无非是说着是多么的政治正确。
当然并不是说政治正确过火啥的,而是一切的目的性太强,反话说得太明了。
电影越荒诞,意识形态越正确。
而且你一眼就看得出来。
换句话说,它带来不了任何惊喜,因为你已经知道它要讲什么,要表达什么。
所以在这样的伪纪录片形式下,这有些笑料,有时候带来的可能只有尴尬。
鲁迪的采访可能是精彩的桥段,可精彩本身还是得益于这样的形式。
再想想这部里也致敬了的第一部酒店门口名场面,还是可以看出差距。
当然,笑点和名场面也是有很多的;戴特朗普头套那段真的太好笑了,最后集会唱歌也很有意思,演员还是很重要,萨沙演起这种角色来真的太强了,他可能和波拉特融为一体了,这个系列没他不行哈哈哈。
相对于这种伪纪录,可能个人还是喜欢故事性和制作都强一点的《独裁者》那种哈哈哈。
总的来说,在笑过之余,不妨想想,如果电影的口号性和形式感大过了电影故事本身,那它还算不算电影?
停不自禁地想起了郭德纲的相声,屎尿屁,三俗,混不吝,敢说,波拉特2,很郭德纲。
电影的最后,图塔萨格季耶夫,波拉特玛格丽特萨格季耶夫,女儿和父亲,分别成为哈萨克斯坦排名第三和第四的记者。
这一切源于她俩在美利坚啼笑皆非的遭遇和经历。
把女儿送给副总统,给女儿看洗脑书籍,各种骚操作打扮改造女儿,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自己回国后不被车裂。
不得不承认,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很喜剧,很三俗。
女儿和父亲在德克萨斯州农博会双双起舞的那一段,难得的温情,难得的和谐,后来,女儿在美利坚当记者,父亲在舞台上唱病毒之歌,这一切,活生生的魔幻现实主义。
当然,这电影不可能在我国公开上映,电影里各种公开污蔑我们的病毒字眼,各种污水横流,各种自以为是的偏见,不过,好在结尾处又自圆其说,病毒是波拉特从哈萨克斯坦带往全世界的,恩,自黑出了新高度。
结合一些影评再看这部电影,能打开这部电影的隐藏保障,使之在众多剧情片中闪闪发光。
1,剧情以父亲对女儿的态度转变为主线,以荒谬的给懂王总统送礼物为契机,在此过程中设置讽刺桥段,以此带出对疫情下美国政治,社会的理性思考。
结构明确,立意鲜明。
2,对于哈萨克斯坦本国的政治形态可以弱化,在父亲以谎言故事控制女儿的描写,并不是以哈国传统表述的,在“这段旅途中”女儿意识的觉醒,使父亲回归到父亲角色的设定,貌似宣扬美式民主进步性,从粗俗下流迅速转变成进步美好富有温情,这件事本身就是个讽刺吧。
3,感谢一些影评作者做的功课,知道影片中的一些场景都是实拍,比如:化妆成川普闯大会彭斯的共和党大会;懂王律师朱利安尼酒店遭遇父女“仙人跳”并爆出“摸裆门”丑闻;乔装红脖子在集会上唱反奥巴马民歌;甚至黑人阿姨引导女儿觉醒一段。
这些都是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实拍的。
这种方式提供了一种“欺骗”的方式,不同于真人秀,被拍者短时间就明白自己是参与了拍摄,这种方式却是:我知道我在被拍摄,但我不知道我成了演员,参与了一部剧情片的制作。
这更具有“欺骗性”,故而能获得另一种真实。
观看本片时,一直有个声音在说:这是假的,毕竟ai变脸几乎可以完美实现这种技术要求。
最终在获知有视频证据的前提下,证明这一切都是真实进行的事情,这件事本身真是酷极了。
后半部分,波拉特进入美国农民家庭。
结果发现美国底层也是各种反科学,落后,迷信,民粹思想。
最后,波拉特回到自己国家才发现,自己是新冠病毒的传播者,把病毒传播到了全世界,真是一个阴谋论。
后来,举行了比赛,福奇被美国人杀死。
电影还是一个比较讽刺的剧情,算是政治讽刺电影的佳作。
涉及的方面还是挺多的。
涉及到了女权,政治,科学等等。
有一个剧情,我比较喜欢。
他的女儿用中指进入到秘密丛林,发现很快乐,自己没有被吃掉。
于是,她把这件事情公布给更多的女性,这是推己及人,觉得做了一件好事。
结果,其他美国女人都很惊讶,真是一个乡巴佬。
让我想起一个下乡人做伞,去城市里卖,结果城市里到处都有伞。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建立在大家的水平是一样的基础之上。
彼此基础不一样,自己是井底之蛙,推己及人,认为大家都在井底,真是比较可笑了。
作为民主党人看到那段Wuhan flu和红脖子问答,我真的暂停片子开始骂人。
还好今天拜登赢了心情好一点,不然就看不到结尾了。
看完全片再回想相关的内容,对照了这里的一些新闻,确实这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反讽电影。
有些人和事是要点赞的,比如那个黑人女人对女主说的话:我不是告诉你怎么做,我只是要你自己去想,你年青漂亮有脑子,你的必须要用脑子思考。
有些人和事是要鄙视的,太多了不细数了,尤其医生们不管哪个都可以去死了。
国家市长,你果然是本色出演,祝你好运气,两个月内不被赦免,祝你牢里保重。
光看简介,就知道《波拉特2》是那种必然会被电影自媒体趁热轮一圈的“热点电影”,尤其是影视圈青黄不接的2020年末,这样一部荒诞、猎奇、处处是梗,段段黄暴,把老百姓想玩不敢玩的政治讽刺玩到飞的电影正中苦逼“打工人”下怀。
抛开那些自动成梗GIF动图和字幕长截图,当我们看《波拉特2》我们到底在看什么?
坦率地讲,在萨沙·拜伦·科恩主演的几部电影长片序列中,《波拉特2》应该是最平庸的一部,为什么反而如今掀起了这么多的讨论?
萨沙·拜伦·科恩深耕喜剧多年为何至今也没被捧上神坛,他一个英国人怎么就成了美国行为艺术大师?
挖个坑,毕业论文有点焦头烂额,这个热点追不上了,下个月一定写出来...
06年曾恶搞米国的哈萨克大叔,如今因为国家需要,再次出使米国。
那些为女权奋斗的女人们,连自己自慰的快感都不敢面对,还有所谓上流社会集会时连女人的来事也不敢面对;那些高喊撕碎xx的大集会,不就是新纳粹吗;那些高喊中国是病毒制造的人,不都是为了自己的私欲吗。
片子是屎尿屁,但真的是一部很优秀的政治讽刺片。
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部片子不要当喜剧来看,是一部很好的政治题材的纪录片。
看着哈萨克大叔赤果果地揭露米国的现状,我其实是从好笑到愤怒,到欣慰的。
以前那种美帝强大到可怕的念头突然一去不复返。
突然发现,那个重视科技,重视人才,是全世界的霸主的米国已经让川建国同志搞掉了。
未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机会来了,一定要好好珍惜。
再不可回到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等等上去了,踏踏实实搞实业,邓爷爷早就教育我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波拉特2》是2020年的新电影(不确定有没有上映),《检察官来访》则是2015年上映,两部电影放在一起是不是有些违和,不管,因为我是在一起看的。
两者题材截然相反,后者(先看的)是由历经几十年考验的英式话剧《罪恶家族》改编而来,严肃的的悬疑推理正剧;后者是怪异的恶俗喜剧,最大的特点很难一句话概括,总之就是非常的不严肃(biantai),额,也是大不列颠出品。
《波拉特》第一部早在2006年登上荧幕,以讽刺癫狂的标签甚是惹人争议了一段时间,第二部延续前作,无下限,新冠、美国大选、种族主义都恶心了一遍。
但是电影看到最后,我竟然有些感动,电影前半程让人看得觉得世界人民都没救了,结尾来个父女相认(情感觉醒),顿时啥问题都没了,以美好生活ending。
感悟:人与人之间没有爱,就如同生活在地狱一般,全是愚昧恶意。
看《检察官来访》前以为是个《利刃出鞘》或者《误杀瞒天记》式的故事,结果没这么简单,电影非线性叙事,主线剧情是检察官来访在一个房间里轮流盘问一家人之外,中间穿插回忆,女主就贯穿在回忆里,在一家人剥削、妒忌、欺骗、冷漠、懦弱下堕入深渊,最后结尾出场,在教堂动手结束自己的生命。
一家人在检察官古尔/古尔德(音译God)的抽丝剥茧下褪去得体的道德外衣,展露这样或那样的不值得称赞的人性,它们不杀人,但被施加在任何一个人身上时,都如同黑暗侵袭,使人绝望。
而施加者在知悉受害者会因此死亡的情景下,在人们面前震惊、愤怒,以及难以掩饰的慌乱和羞愧,仿佛自己的丑无处躲藏。
人后,有的却又旧态复萌。
检察官临走前说道:人类并非遗世独立,我们有责任互相帮助,如果人类无法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当审判之日来临,我们将饱受烈火、鲜血与痛苦的洗礼。
以小见大,洗礼在影片暗指随之到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感悟:丑陋的人性总是在我们被欲望驱使时显露,它会让我们获得一时的酣畅或愉悦。
善良总是很难,往往要付出更多,去理解、牺牲。
但是前者麻痹自我,伤害他人,无异于将全人类置身丛林荒原,向生而死。
后者播种善意,收获美好,互助互惠下免经考验,凛冽寒风中报团取暖,生生不息。
不是文化人 不会评 只是觉得挺好看 反应当时人们丑陋的现象 也反应出波拉特非凡非常聪明 那个时候 得他 得有多大的勇气身边最亲近的人都不相信他 他却没有绝望他一直往前做出成绩 让特别多的人相信他得坚持努力得到得成果 特别喜欢人物角色得精神 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
一眼可见的装傻以及没有下限
这样的电影值得重视,即便它很低俗,却比其他高雅的要有更多价值。当年的第一部就很喜欢,用如此不严肃的、戏谑的、恶趣味的方式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的根本,是非常大智慧的。虽然后半段的主题又慢慢滑向了温情、和谐这些不痛不痒的氛围,但它整体的立意和表达方式依然很精彩。政治批判和社会讽刺能做到如此极致,也算大才了!尤其结尾真是绝妙,一个设置骂遍了今年所有跟病毒有关的言论。喜剧的最高境界,是最后让现实显得比包袱还可笑。
一如既往三俗无底线,骚浪贱,屎尿屁,经血横飞。其实只看“堕胎”和朱利安尼采访这两段就够了,简直匪夷所思!尤其是朱力安利皮带都解开了。。。摄制组居然没有被灭口!
跟第一部一样,慕名而来,失望而归。。。低级下流当风趣幽默。。。不对我的胃口啊。。
Karen kills Fauci那段真是笑死我了
十四年后,《波拉特2》居然(终于)拍了一部续集。萨沙·拜伦·科恩那看似借鉴了卓别林的造型装扮和肢体语言加上屎尿屁和私处暴露瘾,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也让波拉特成为了银幕上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但比较高明的是,与之后的《布鲁诺》和《独裁者》一样,他的恶搞和粗俗标榜着一种刻意为之的“政治正确”,所以观众们并不是那么膈应——相对应的也许是《王牌大贱谍》系列。《波拉特2》在表面上还是延续了萨沙·拜伦·科恩最擅长的那些夸张的,令人尴尬不已无法直视的包袱,但实质上他仍然在自我重复,并且在美国总统大选前这个节骨眼儿,有一种强迫观者选队站的政治嫌疑,当然,观众们并不会买单。最终,他在创作内核上的苍白无力使得《波拉特2》最终不得不回到了父女情这个俗套的主题上。
本片获第93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和改编剧本提名。没有看完,也完全笑不起来。早就预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但还是硬着头皮看了一点,结果还不如第一部(至少第一部还看完了)。
依旧恶俗无下限,自作聪明。
对美国时事各种反讽的段子集合,表面针砭时弊,实则老套无比,迪士尼以后开发R级片估计也就是这个成色,一会是镜像里自我欣赏一会又是觉醒演讲,完全就是照搬无敌破坏王2的叙事架构。14年过去了,那种在宾馆光着腚狂奔的生猛感没了,只剩下佯装特立独行,实则小心翼翼的干瘪躯壳。
曾经灭天灭地的波拉特也政治正确了 电影意识形态先行 美国选举前的催票电影 和第一部相比保守的要命
以病毒和竞选背景展开的这一集Borat,拍的非常辛苦(为了等彭斯上台发言,化妆成川普的SBC在厕所隔间里坐了五个小时),也非常勉强——放大了《谁是美国》的缺点。随着知名度大增,波拉特这个角色在美国几乎完全失效,只能靠化妆甚至换人(女儿)来完成冒犯式的采访。早在2007年,SBC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曾宣布Borat和Ali G两个角色退休,不再演绎。现在又拿出来回锅,只能说SBC必须得学会新的卖弄了……
原来特朗普给了波拉特激情澎湃的灵感,气质还是很足的,尤其是共和党会议,红脖子反抗集会和朱利亚尼的采访,胆子是真的大啊,想想波拉特那么出名了,还能折腾出啥来,事实上人家是可以的。不过呢这次政治倾向太明显了,全朝着特朗普的右翼民粹去了,别的都来不及逼逼了,这显得不是那么“公正”,没办法懂王实在太奇才了。
居然是亲情片
没有第一部那么好笑精彩,但是为了Rudy Giuliani那一幕,四星也值了!
究其本质,在荒诞的情节背后,其实还是对美国价值的认同:因为美国,borat开始尊重女性,因为美国,女儿认识到了自己的权利,因为美国,borat从一个野蛮人变成了一个近文明人。 探讨的内容其实比第一部要浅,因花了大量的情节和父女的关系上面。但是既然连因为乱伦而怀上的妇女都不能够选择堕胎,这种极端宗教保守的理念真的可怕。因为拍摄期间还是疫情刚刚开始。如果现在拍摄的话,估计会更加的荒诞吧。小细节:borat电影一开始的囚衣上面的编号是1984
第一次看玛丽亚·巴卡洛娃 Maria Bakalova演的电影。奥巴马,特朗普,新冠病毒,诬蔑中国。美国人啥都敢拍呀。
好莱坞属于民主党 为了丑化共和党无所不用其极、wuhan virus的称呼用于大屏幕也不太合适吧。更严重的是 波特拉第一部的时候 那个年代开点第三世界国家去美国仿佛乡巴佬入城还让人发笑 现在的美丽国自己什么情况 还搞这些真的没什么意思了。
与前作相比变味了,情节有点东拼西凑,多了些政治意图也少了些新鲜感,但博人眼球的恶趣味片段还是层出不穷,尺度和规模也跟前作比大了不少。新人图塔尔(罗马尼亚语里意思指笨女人)跟波拉特很搭戏,结尾曝光朱利安尼虽然没什么料但那些小动作还挺有警示性的
最后五分钟笑抽。前面不如第一部。不过制片要给五颗星。朱利安尼和竞选活动都是真的实拍,不是雇演员演的。
和1浑然天成的疯癫与信手拈来的三俗梗相比,2实在是像胸口碎大石一样,深怕你不知道这里有个梗,用力过猛到让人很难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