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一天内,比较紧凑。
这行的压力真大啊。
一、找到问题苗头的埃里克刚好被开除了,说明牛也未必会让公司及时发现。
上司找他回去,他说我牛逼,我以为他不回去了,结果他还是回去了,刚买的房子伤不起啊。
理想与现实还是有差距的。
二、 从11点发现问题,到逐级上报,大老板在半夜坐直升机来开会,开会很快决定大致方向,要求6点再来开会,然后制定行动计划。
资本家的响应速率和决策效率真高啊。
三、山姆的上司一年250万收入,只存了40万,花钱果然快。
之后山姆说,我留下来,不是因为你的一分钟演讲,是因为我需要钱。
没想到,这么多年(34年)了,我还是需要钱。
四、剧情简介中说大BOSS不知羞耻,我觉得在没有违规操作的情况下,不存在什么道德的问题。
这场戏对于我这种干过外企,跟大佬时常开会的中层小吏,代入感满分新人:难以置信,这么大的公司,怎么会发生这种事儿!
还让我发现了我可真是个大聪明(这片子里的新人确实是大聪明,原来是个火箭专家,来投行做后台属于降维打击)中层:太阳底下无新事,上面的傻叉儿别怪我没提醒过你们中高层:太阳底下无新事,这次看看谁来背锅大佬:先听底层陈述事实,再让中高层说怎么办,再问中层这事儿能办不,三板斧下来他除了要搞明白大家的立场,就是挑几把好使的枪。
赚钱有风险,赚大钱就有大风险,出的事儿越大他心里越明白无法避免。
下面要做的也三点:第一:锁定能帮你转嫁风险的中层,快速转嫁风险,这个人需要有绝对的实力第二:找到懂业务的中高层全程盯着,这个人需要有绝对的忠诚第三:就是找人背锅给各方交代,公司很多位置就是顶雷用的,例如风控,例如财务…懂得都懂。
Jeremy Irons 的莎士比亚范儿当年在《狮子王》里仅凭声优就秒了众生,此次出演投行大佬,典雅深邃杀人不见血。
大佬有好人么?
必须没有,除了脑子快,下手快,还黑心金句:There are three ways to make a living in this business, be first, be smarter, or cheat."十分推荐,剧本写实,群星璀璨。
Kevin Spacey在里面比Jemery Irons还稳
当风暴来临时,我们是自保,还是保别人?
Sam Rogers为我们做出了选择,我们甚至没有立场来责备他,换成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这样选择,正如当Peter Sullivan问他这样做对吗,他反问的那样,对谁而言?
风暴将至,谁都纠结,可是Sam作为首要执行者,他比任何人所承受的压力都更加无形更加巨大,谁都知道要怎么做和该怎么做,人说一念地狱一念天堂,可是对于Sam来说,摆在眼前的只有地狱,区别只在于是自己跳下去还是被别人推下去,将一生的信誉付之东流,对有些人来说并不比死更让人好过。
Sam大概是到了最后一刻才下定了决心,要带领一群相信你的人走上一条不归路,那种绝望感真是窒息得让人透不气来,那就意味着,每一个清晨,当你打开电视,看到有人因为破产而跳楼,你清楚地知道,你就是那个推他下去的凶手。
最可怕的不是无从选择,而是我们清楚地知道,其实我们还可以选择,但那选择却并不能改变最终的命运。
我们身边的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可能平日里我们也并不怎么喜欢他们,但凭心而论,我们并不真的想看到谁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更不要提那些我们还爱着的亲人朋友,当你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跳进自己设好的陷阱里尸骨无存时,还有什么能够救赎我们的灵魂?
《利益风暴》通篇都充满一种大厦将倾的压迫感, 那里面没有拯救世界的英雄,也没有冷酷无情的恶魔,就连John Tuld我相信他也不是无情,他的无动于衷只是因为经历了太多这样的风暴而懂得如何在狂风暴雨中自保,如此而已。
他们是一群普通人——普通的精英,他们不刻意高尚,但也不刻意卑鄙,在面对将如海啸般呼啸而来的金融风暴时,他们都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他们都知道将要面对怎样艰难的人生,他们都清楚,此一夜后他们将夜夜不得安眠,他们没想过刻意害人——尽管他们这样做了,可是当面对是你跳楼还是我跳楼这样一个绝对性的问题时,我们谁又能伪装得了高尚?
我甚至不觉得Tuld无耻,就像Will Emerson说的那样“人们都想要豪宅名车,但他们却负担不起,这时候他们就需要你了,他们能享受国王一般的生活完全是因为我们在财富的天平上往他们那边压了压,一旦我松手,这世界马上就变得公平了,但没人想这样,他们嘴上说想公平,其实心里根本不想,他们期望我们用尽方法生财,但他们却在那儿装无辜,假装不知道钱是怎么来的,这种虚伪真让我恶心……可笑的是,如果明天公司垮了,他们就会指责我们玩忽职守,但如果我们的推测是错的,一切又重回正轨,同一群人又会来嘲笑我们,当我们是史上最大的孬种”,当然,Will这样说无非就是想消除内心里压迫着他的罪恶感,可是他说了大实话,在这场金融风暴里谁都不用装无辜,是我们的贪婪才让一切变得不可收拾。
可是对于人性的贪婪我并不过分责怪,贪婪就像这世上任何一样东西,是一把双刃剑,有好有坏,正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贪婪和惰性才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高级越来越神奇,那么当它由于我们过度的索取而报复性地天翻地覆时,我们除了承受似乎也别无选择,毕竟谁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Sam为自己的心做了最后的挣扎,当他得知自己不会被裁掉时他觉得自己简直成了叛徒,他找到Tuld要求辞职,可最后他还是接受了事实,毕竟现实就那样血淋淋地摆在眼前,即使你不这样做,迟早也会有人这样做,谁都阻止不了。
他说他并不是为Tuld那通长篇大论所动,他说他留下只是因为他还需要钱,其实他很清楚,Tuld的话尽管冷酷无情甚至鲜廉寡耻,可是那些都是实话,实话都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而他也是用相同的实话才打动了那些相信他的人。
Sam教会我一件事,作为领导者,你只需要让你的下属相信你,并在灾难来临之前想好对策——你可以纠结,但不能不去想对策,那么你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正义感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当值钱的,如果Tuld笃定Sam会听从自己,那么Sam大概也很难拿到那笔高额的“良心费”。
Eric教会我一件事,就算你的能力不及,可是多做一些事仍然可能在不经意间帮你找到谈判的资本。
Will教会我一件事,在诱惑之前,忠诚比任何东西都更可贵,哪怕是对那些想利诱你的人而言也如此。
Cohen教会我一件事,有时候无耻也行。
Sarah教会我一件事,放手不是放过别人而是放过自己。
Tuld说,在这一行谋生有三种方法,行动快,够聪明,或者会骗人。
我想,其实这句话适用于任何一种职场,或是人生。
这里面没有坏人,只有普通人,我甚至相信他们都是好人,裁员时Sam用自己的狗就要死了来解释自己的默默落泪,可是他用“不经历黑暗哪来的黎明”来安慰自己,就连Will那样貌似漫不经心的人都在四处找戒烟糖,不然就要杀人了,他们都有良心,如果只是单纯的生死选择,我相信不管是Sam还是Peter,甚至Will或者Seth,他们都会挺身而出,很多人都有勇气舍生取义,可是少有人能不见利忘义。
作为有良心的普通人,Eric Dale最具代表性,他是这一切的发现者也是承受者,在Will找到他时他毫不犹豫地就回绝掉了诱惑——当然也有赌气的成分,可是最后他还是回到了公司,坐在会客厅里为自己的沉默买单,“他们说如果我不回来,在未来的两年里他们会处处为难我,我的员工股权,我的医疗保险,但如果我回来,我只要静静地坐在这个房间里,每小时就能赚十七万六千四百七十一美元”,如果你说他做错了,那么请你告诉我,你会怎么做?
Seth Bregman应该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年纪轻轻吊儿郎当却可以跻身这样的跨国公司本身就说明问题,可是他和Peter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毫无疑问也和他玩世不恭的工作态度有关,可是的可是,他才23岁,人生随时可以重新开始,他的痛哭多半是缘于真的有些心疼这份可以让他一年轻松赚上25万美元的体面工作,和Eric的绝望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Peter让我懂得了四件事:对帮助过你成长的人要说声谢谢,尤其当他身处困境时;不要太介意做些额外的工作,特别是在你年轻时;存些储蓄少些贷款,别把身家性命都换成股票;当风暴来临时平静地接受强过痛哭流涕,哪怕你只是装出来的镇定。
Peter无疑是这场风暴中最大的赢家,他不仅保住了工作还获得了提升,当然这些都是他应得的,对于工作来说他是完美的潜力股,可是无可避免的,他也一样会为自己的沉默付出代价,他的迷茫和疑问,时间终将会带给他答案。
我觉得谁都应该看看《利益风暴》, 那里面有我们自己的影子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抉择,我们不是那样的精英,但那些精英也不过就是浓缩的我和你。
在大厦将倾之际,年轻人不怕,他们负担小,损失轻,承受力好,有大把时间可以翻身;老年人也不怕,他们大多完成了财富积累,没有贷款,孩子大了,也有一定的储蓄,最起码暂时还可以安心度日;最要命的是中年人,人生过了一大半,十几二十年苦心经营的事业转眼就成了泡影,可是上有老下有小,孩子要上学,房子要还贷,四十几岁的人了,当精力体力都在走下坡路可是身上的负担却最沉重时,不是简单一句大不了从头再来就真的能重新来过。
金钱,我向来认为它有着仅次于神的力量,神是虚无的,可是金钱却是实实在在的,不管我们多么清高,只要我们活着谁都逃脱不掉要与它相依为命,就像Sam说的“我还是需要钱”,所以他留了下来,影片的最后Sam在前妻的院子里埋掉了他的狗,他很清楚同时埋掉的还有自己的良心道德以及职业操守。
当人生面临选择,你会走向何方?
其实人早在不经意间就已经为自己选择了方向,当每个人都站在迷茫的十字路口徘徊时,Peter选择了和沉稳睿智的Sam一起思索抉择的对错,而Seth则跟在油滑聪锐的Will身后讨论谁更无辜。
我们能做的,只是我们自己,我们成为不了别人,我们也只能和相近的人在一起才能找到生存的意义,没有对与错,只是因为,我们不尽相同,如此而已。
没有什么地狱或是天堂,我们眼前有的,只是我们将为自己所选择的路,在迈出第一步之前扪心自问,做出了选择就一路走下去,不必回头也不必生悔,只是,你要承受后果。
Kevin Spacey,Jeremy Irons,Zachary Quinto,Paul Bettany,Stanley Tucci,Simon Baker, Penn Badgley,Demi Moore,这大名鼎鼎的实力派超豪华阵容实在难得一见,却没有谁的光芒独照,个个出彩,Kevin Spacey和Jeremy Irons从来就没让我失望过,哪怕影片很普通故事很普通,可是他们俩的表演永远不会很普通,Paul Bettany和Simon Baker是正在崛起的一代,他们迟早会成为实力派演员里的中流砥柱,Zachary Quinto和Penn Badgley作为新生代演员前途不可限量,Stanley Tucci的沉稳让他的表演不会光芒四射但永远厚重可靠,唯可惜的是作为全篇中唯一一个戏份较多的女演员,Demi Moore却没有成为亮点,她的美貌曾惊艳得岁月妖娆,可是当韶华逝去光阴老矣,她似乎并没有更具实力的表演可以来征服我。
结尾扣1星,太仓促。
剧名margin call感觉没有切中本质。
ABS MBS这些也没有详细的表现,甚至大数据逼格也没有机会漏了脸。
图齐关于那段桥的描述感觉很不错。
另外大老板关于音乐的比喻也是,有时候越高级的掌握越多的信息。
也许他们早就知道有地雷,只是到了这个不得不爆的时刻了。
纵观全剧,切实感觉到了一种压抑和紧迫,但是好像还没高潮就结尾了。
有时候这类的片子多是表现了华尔街的贪婪和欲望,但是华尔街甚至整个金融业的专业性,并没有很好的诠释出来。
老板的老板竟然完全不知道交易的是什么玩意?
太荒谬了,不可信。
难道都不知道公司最大的盈利到底是做什么东西?
外行不知道,难道内行还不懂?
有时候,感觉其实是演员甚至导演不懂这些东西,而表现的一笔带过吧。
如果能把华尔街更多的专业性和专注以及内心更详细表现下的话,会更好,就像那座桥以及那段音乐,而不只是妓女舞女和酒吧。
这部2011年的佳作,入围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剧本提名,斩获了数个导演处女作大奖,该片为导演J.C.尚多尔的长片处女作。
下图左起第一位就是导演J.C.Chandor。
他的特点为一贯的自编自导,就像创作型歌手一样,在作品上挥洒自如。
先看看参与这部电影的演职人员,让我们深吸一口气,开启人脸识别系统,从左往右看:<图片2>斯坦利·图齐 饰演 风险评估部门主管。
相信大家对他《时尚女魔头》和《变形金刚4》的角色都很熟悉,个人特色明显(光头抢镜)。
在电影开篇就用内敛的演技,演绎了一名为公司工作了19年的部门主管,突然被血洗裁员的冷漠待遇,给观众极强的代入感,从便此目不转睛。
扎克瑞·昆图 饰演 资深风险评估员《英雄》系列之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影片开头字幕中的Before the Door Pictures 公司制作,其实是他的公司,他也是该片的制片人之一。
他在片中塑造的资深风险评估员,面对部门老板突然被裁员,以及后续一系列重大变故,给了我们一个生动的小职员视角。
他无意中发现公司重大资产评估漏洞,是片中少数用脑子思考跟说话的人。
凯文·史派西 饰演 老牌投资银行经理人近年来随着《纸牌屋》系列名利双收,演技派不用多说。
他在片中饰演一个内心充满悲伤,却又皆是自食其果的沉痛人物。
杰瑞米·艾恩斯 饰演 公司幕后大股东一出场就带着老狐狸的气质,演绎一个可以将十恶不赦的商业骗局,演说的感人至深的资本大亨。
黛米·摩尔 饰演 公司的首席风险评估主管这个因早期《人鬼情未了》进入大家视野的女演员,在影片中饰演的角色,在斗争中全力挣扎,却终难摆脱替罪羔羊的结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西蒙·贝克 饰演公司董事总经理之前因《超感侦探》备受关注,而在这饰演一位43岁就上位高层的金融界“杀手”。
佩恩·拜德格雷 饰演 初级风险评估员《绯闻女孩》让他被大家熟知,在片中饰演一个极为写实的办公室新人,围观公司裁员,面对老板被辞,最关心的是自己有没有事,下班跟同事混酒,最喜欢讨论老板们的年薪的小人物。
保罗·贝坦尼 饰演 交易部门主管。
十年老员工跟老板走的最近,消息精通的办公室人精。
以上演员阵容,加上精简的对白,又极富戏剧性的剧情发展,将西方爆发大范围金融危机的前夜,一家老牌投资银行公司的内部变故,演绎的让人拍案叫绝。
看点一:单一场景叙事近80%的场景都是在办公大楼内拍摄的,但并不令人觉得枯燥。
全片紧张的气氛不从依托配乐,纯靠演员演绎。
看点二:剧情紧凑导火线:从公司19年的资深风险评估部门经理突然被裁员,揭开经济危机爆发前夕的华尔街大裁员的序幕。
主线剧情:从一早的裁员开始,24小时内的故事发展急剧张力。
从公司底层小职员,到公司高层,再到董事总经理,最后深夜乘直升机赶来的大老板,一个一个重量力级人物的接踵而来,面对棘手问题,展示了人类如何用最聪明的智慧,坚持了最低的道德底线。
在接下来第二天的24小时中,导演只用了二十分钟对电影进行了收尾。
因为接下来的发展人尽皆知,2008年美国经济崩溃,全球陷入金融危机。
看点三:各色人物典型,以及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
1 老员工的兢兢业业影片中的19年老员工,精明能干,预先反思并预测了公司资产漏洞,却提前被办公室政治干掉。
片中关于他以前曾是建筑师,修建大桥的数据统计桥段,精彩至极,以小见大的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可以造福一方。
而人类用同样的智慧从事金融工作,间接导致了金融危机,让多少人的幸福生活又毁于一旦。
可惜他讲这些都在对牛弹琴,还不及公司老油条混的如鱼得水。
最后,老混混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了真理:人们有时就是愿意假装不在意这些,自以为是,觉得绕远路回家更好,经济发展停滞或者倒退也无所谓,反正大家都这样。
所以公司离了谁都转,大可不必这么劳累自己,你也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重要。
很直白,很客观。
2 公司老油条公司里总有一个人,知道老板的动向,消息灵通,有能力躲过一切斗争,靠着“聪明”混得游刃有余,被老板视为宠儿。
片中刻画了这位公司中层,跟底层员工炫耀自己年薪250万美元,以及如何一年内花掉的酒醉生活状态。
而他的真实在于,他不会把自己在做的事情美化甚至假装正义,他知道自己的行业,也深知人们的贪婪,他只是稍加利用而已。
片中唾弃全民的贪欲桥段,堪称精彩,人们在谩骂华尔街金融骗局的同时,是否反思自己正是这种经济形势的需求者。
每个人都被欲望驱使,宁愿背负着巨额贷款,也要买豪宅,开香车的信贷奴隶。
3 年轻人的魄力年轻人永远都是敢于直面问题的角色,资深风险评估员秉着对前老板的尊敬,完成了这份遗留的分析。
也是在后续汇报中,可以不加任何修饰的说出公司资产一文不值的现实的人。
单纯的天赋决定了他的单纯立场。
(PS:这位前“火箭专家”角色,学历背景惊人,片中大段金融数学理论旁白,真不是一遍可以听懂的。
)4 普通员工的心声与天才同事成为强烈的对比,他最关心的是,全世界的人都挣多少钱,对自己一年25万的收入小有满足感,但对每个老板,甚至脱衣舞女郎的薪水都倍感兴趣。
平日里下班跟老板混酒吧,结果得知未来铁定会失业后悲伤不已,估计贷款也没少背,典型的公司小职员心理,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5 经理人的苦水片中的老牌证券经理人,一直为自己的已患重病的狗伤感,最后一次鼓动公司人员倾销不良资产时,他一直紧握着小指戒指,片尾暗表他早已离婚多年,唯一陪伴他的狗病死后他悲伤至极,最后道德的沦丧,也只能自食苦果,影片在他为掩埋忠狗而挖坑的铁铲声下落幕。
6 大佬们的内心世界这位大佬丝毫不做作,上来就调侃自己可不是靠聪明才智获得今日成就的。
他的眼神里透露着天真执着的眼神,嚷着我就是不要亏钱的耍赖王!
他所秉承的:更聪明,更快反应,或者干脆作弊的三大信条。
高度概括了资本巨头的上升手段。
他有信心与任何人谈判,无论是消除个人的道德底线,还是找人做替罪羔羊,用的唯一手段就是钱,足够多的钱,而且每次都见效,无一例外。
就这样他还可以自行安慰的将自己归为经济发展史的一环,悠闲的享受自己的午餐,展现了商业食物链顶端的巨头作风。
7 办公室通病领导生活能力退化:深夜开会必须还得叫回公司一名职员负责打印,好像这辈子自己从不曾打印过一样,明明都是从销售做起的。
<图片p_35>老板一个比一个不懂业务:销售经理根本听不懂风险评估员的分析,可以想象平时都是怎么信心满满的将金融产品卖给客户的。
而终于简化听懂了之后,叫来总经理,自己照猫画虎的磕磕巴巴解释完数据后,让老板直接看表就明白了,结果老板问看哪个表,又真实又可爱。
看来做技术的都是苦命,销售耍嘴的总是上位。
8 一说到工作内容,先说办事流程:总有些人,你跟他要东西,他总跟你说得一步一步来,现在给不了你。
一段时间过后,给出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结论。
真是用生命在演绎自己的弱智,精彩死了。
9 屎盆子往谁身上扣:决定一定是大家一起做的,黑锅一定是一个人来背。
谁翻脸快谁就赢,之后面对曾经警告过自己的同事,回想起来,自己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了钱和权利而已。
<图片p_38>最后所有人都在这场闹剧后,不得不深深低下了头。
反思自己今日的结果,是源于当初的贪婪,而未来的一步,是否依然受欲望的驱使,不断深陷,是否真的别无选择。
PS: 电影《利益风暴》英文名字是《Margin Call》,经过高人提示,是金融术语,追加保证金的意思。
感谢网友:zk230~2015年 多伦多 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Look at these people. Wandering around with absolutely no idea what's about to happen.」「There are three ways to make a living in this business. Be first, be smarter or cheat.」「You know, the feeling that people experience when they stand on the edge like this isn't the fear of falling, it's the fear that they might jump.」「There have always been and there always will be the same percentage of winners and losers, happy fuckers and sad suckers, fat cats and starving dogs in this world. Yeah, there may be more of us today than there's ever been. But the percentages-they stay exactly the same.」
这是一部反映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电影,影片把投行金融大鳄们那丑恶的嘴脸暴露无疑。
贪婪的追逐利润,最后终于倒在了自己的那些复杂的衍生品上,并且在危机的最后一刻,还丧尽天良的把亏损转嫁到那些无雇的投资者身上。
金融战场上的战斗就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夜晚,从一名被解雇的风险主管的发现开始,这家公司发现了自己的投资模型出现了重大问题,从风险部的小职员,到高管再到老板,这个夜晚每个人都被调动起来,让我们看到了华尔街投行内部精彩的故事。
虽然这部电影的剧情是虚构的,但是基于的事实却是真实的,因为这一切都发生在现实中。
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风暴已经席卷了全球,那些垃圾的金融衍生产品已经祸害了全球,这远远要比电影中描写的厉害的多。
这跟导演曾在曼哈顿搞过房地产,父亲在美林公司从业40年的经历有关,他就是想揭露华尔街金融行业的黑幕与贪婪。
第一次看这片是我师傅推荐的,记得一次事件后,师傅告诉我,领导永远是对的,并推荐我看看这部电影。
看完后感概良深,不啻于上了一堂深刻的职场课。
先看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
28岁的工科高材生彼特毕业后没有去做对口的火箭研发工作,而是到了这家华尔街金融机构,原因是薪水实在比较诱人。
工作了两年半,收入应该在30万美元到50万美元之间。
对数字敏感,工作能力比较强,有自己的个性和坚持。
当他的领导被裁掉时,敏感时期大家都是打个招呼后就躲开,彼特却单独冲上去想说点什么。
他想说什么呢?
想表达对艾瑞克的尊敬,想对昔日的领导表达感谢,这个领导也是工程师出身,比他更讲原则。
小伙对数字敏感,对新事物好奇,搁一般人身上,领导离职了,给了个工作上的U盘,可能放一放也就算了。
他却连夜破解了领导没有破解完成的课题,发现公司即将陷入巨大的灾难。
这时候,他打了两个电话,第一个打给昔日的领导,发现电话关机。
第二个打给同事塞斯,让同事把新领导带到办公室。
为什么第二个电话不是直接打给新领导威尔?
不熟?
没电话?
要知道,这事如果不扯上塞斯,直接告诉新领导,可是一个单独立功的机会。
看完全剧后我觉得他这时候是没有多想的,唯一想的就是用最短的时间告知新领导。
而平时他大概也发现塞斯挺会来事,和领导混得挺熟(从后面塞斯一口就能说出领导的收入就能看出来),这时候让塞斯联系领导是最有效的方法。
实诚人啊。
By the way, 留意到他下班后听的那首歌没?
特意查了一下,挺好听的,歌名是wolf.歌词分享一下:Mama there's wolves in the houseMama they won't let me outMama they're mating at nightMama they won't make niceThey're pacing and glowing brightTheir faces all snowy and whiteBury their paws in the stoneMake for my heart as their homeThey tumble and fightAnd they're beautifulOn the hilltops at nightThey are beautifulBlazing with lightIs the whitest and the tallest and the biggest oneShe's muscled and fineWhen she runsThey're tearing up holes in the houseThey're tearing their claws in the groundThey're staring with blood in their mouthsMama they won't let me outThey tumble and fightAnd they're beautifulOn the hilltops at nightThey are beautifulBlazing with lightIs the whitest and the tallest and the biggest oneAll muscled and fineWhen she runsMama there's wolves in the houseMama I tried to put them outAnd mama I know you're too wiseTo wait till those wolves make nice首句就是妈妈家里进狼了,吓人吧?
听到最后才发现,原来狼不在别处,就在人心里,逃不掉,杀不死,只能改造。
这个小伙心地善良,误入江湖中,发现周围都是刀光剑影,都是人精,他不适应,不舒服。
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在丛林中生存下去,另一方面,担心自己慢慢会变成狼,所以对那些坚持初心不改的人特别尊重,一个是他的前领导艾瑞克,一个是大领导Sam然而人和人的天赋不一样,性格不一样,命运也不一样。
彼特是靠智商生存的那批人,他发现了自己的这个特点,还在考虑要不要靠情商吃饭,因为靠情商吃饭也确实不太容易。
这小伙有点个性,跟领导跟得不紧,不易控制,有真才实学,工作态度良好。
似乎每个公司都有这样的人,老实人。
一旦公司发生变故,这类人往往不是第一批出局的。
第一批出局的是什么人?
反对者。
艾瑞克一年前就向上级领导提出公司现有业务有风险,一年后风险越积越重,终于事发。
按理说,事实证明了他是对的,最应该留下来的应该是他才对。
为什么第一刀就砍在他身上呢?
在我看来有三方面的原因:1、他是部门领导,工作了19年,收入高,外企与国企这时候的区别就体现出来了。
2、他是个反对者,公司大举开展次级贷款衍生品买卖业务并产生了较好的利润时,他提出了不同意见,让上级领导不爽。
可惜啊,后知后觉,一年之后被开掉才反应过来。
4、虽然拿着高收入,但他不喜欢他现在的工作,一直心存怀疑。
工作19年了,靠收入在富人区买了豪宅,然而,当领导过来找他回公司时,他居然还心心念念想着他二十多年前修了一座桥。
他算出来修这座桥总共为附近的居民节省了1531年。
换句话说,他认为当工程师是有意义的,对社会是有贡献的,而搞金融简直就是蛀虫,什么价值都不产生还倒过来把民众的钱骗到自己口袋里。
有句诗可以很贴切的形容他的心境:“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想当年我在生产现场工作时,看到辛勤劳作的工人,心底感觉很踏实,觉得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一批人在撑着。
后来到了机关很不适应,天天编写各种小结报告,绞劲脑汁想着工作亮点,有阵子觉得毫无意义。
后来猛然醒悟,觉得如果不能改变心境就必须改变环境,赶紧想办法换了一个岗位才好了很多。
想一想,一个整天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的人,外在一定也会或多或少表露出来,这样的人,在企业大裁员浪潮中不被洗掉才怪。
不过话说回来,艾瑞克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人,当得知自己被裁掉后的第一句话,居然是担心自己做了一半的工作,希望公司能找人接手,以免对公司造成损失。
这个社会,应该把这样的人放在工程师的位置上,应该让工程师有体面的收入,不能让火箭专家、桥梁专家都跑到金融公司去混日子。
今年看到一个比较好的现象,以前很蹦跶的期货公司的一个群,悄悄把群名改成了“期现结合群”,意思是要与现货结合起来。
十九大之后,又改成了“现期结合”,说是要强调服务实体经济。
虽然只是形式上的取巧,但是见微知著,说明这个社会越来越重视实体经济了,特别是我们这个社会。
希望社会给实体经济更多生存空间吧。
第二批出局的人出场了,聪明人。
每个公司都有这样的人,他们很聪明,不用花很长时间就能从业务岗位升到管理岗位。
他们会看风向,会做自我保护,看起来做什么事情都有所本,都讲原则。
Sara就是一例。
一年前下属找到她告诉她公司的业务有风险,当时她成功的运用了自己的情商,她敏锐的感觉到这是一个谁都不喜欢听到的消息,这是一个棘手的球,一定要踢出去。
同时,以后有机会要把这个麻烦制造者踢出局。
她一定是绞劲脑汁后想出了很乖巧的办法,既将事实传递给了大BOSS,又没有引起他们的不快。
想起来只有一招“避重就轻”好用。
以后一旦出事了,就可以堂而皇之的说,我以前告诉过你们了。
结果呢?
耍小聪明的人会被更聪明的人玩死。
连反驳的机会都没给她就顺利的做了替罪羊。
归根到底,她一方面是本位主义者,凡是从自身利益考虑,另一方面又想讨好领导,让领导感觉自己和她是一伙的,世间哪得双全法啊?
领导能当到领导的位置,能是你这么容易就能利用的么。
事实上,领导心里一清二楚,需要丢卒保帅的时候,先丢掉的一定是那批耍小聪明的。
这批人貌似一直在领导身边晃,是领导的红人,其实心里只是想借借领导的势,和领导远远谈不上自己人。
片中真正和大BOSS称得上自己人的只有一个,贾德。
自己人和自己人还不一样,最近的自己人一定是同频共振性情相通臭味相投惺惺相惜的,这里的贾德深谙个中之道。
了解老板的个性,了解老板的过去,了解老板重视什么,了解老板的一切。
之所以这么了解,本质上还是因为他和老板是同一类人。
记得公司曾花大价钱请外面的咨询公司给我原来的公司做过一个调研,发现公司中层以上的领导性格类型高度趋同。
这并不是说所有的领导都容不得不同意见都任人唯亲,而是说在潜意识里,人们都会更相信与自己更相似的人。
这个贾德和大老板就是同一类人,在遇到同一事件时候的第一反应一摸一样。
得知公司手里的资产马上一文不值,马上反应出来要在一天时间内哪怕引爆市场也要把所有的次贷资产抛售完毕。
这类人靠判断来吃饭,在每个公司都有,他们在公司里往往是总经理或副总,一心一意的贯彻老总的意思,其实老总的意思也是他们的意思。
看到了吧,要在公司里混到最高层,只能跟紧一个人,而且不能装模做样的跟,得从心里跟。
这样的人还有一个。
Will
他也是靠情商吃饭的人,爬的比较快,对事情的预测很准确,进公司10年,已经是进公司19年的风控主管的领导了。
他的上升,靠的就是跟紧Sam.看看大领导找他谈话时透露出来关键时刻可能要把Sam踢出局让他上时他的反应。
看见没?
高官厚禄近在眼前的时候的第一反应不是毫无原则的应承下来,而是挺自己的领导,而且我相信,他在内心里也是这样想的。
在真诚面前,所有的小聪明都没有用。
带队伍就要带出这样的兵啊。
当年牛根生离开伊利时一无所有,上百名中层干部能抛家舍业离职跟他一起出来创业凭的什么,还不是凭的信任两个字。
影响力就是让人相信你的能力。
Sam就有这样的能力。
最后还有一个主要任务没有说到,Sam.他为公司工作了34年,劳苦功高,影响力大,他最大的能力就是鼓动员工工作的能力。
员工相信他,之所以相信他,是因为他说话算话,而且一直这样。
即使是公司面临崩溃的危险时,他仍然选择将真相告诉员工。
他的影响力甚至比上级领导的影响力都要大,可见影响力和官位并不完全一致。
按理说,他也是个反对者,关键时刻他也应该被踢出局。
他经常在会上直接和领导顶撞,经常直接反问领导“真的吗?
”“你真的明白后果的严重性吗”,这样的人还能一直在一个公司的高管位置上待34年,简直是个奇迹。
一定有其原因。
因为真实。
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为了一条狗,每天能花一千美元维持了狗命,狗死之后,半夜里去老家刨坑埋狗,泪流满面。
既是为狗而哭,又是为自己而哭,自己苦心经营几十年的生意泡汤了,把生意伙伴都坑了。
坚持了一辈子的原则最后也没有坚持下去,心里的那根线崩掉了。
看到这里,得出了一个结论。
聪明也好,愚笨也罢,如果没有靠情商吃饭的本钱,干脆就真实一点吧,职场如丛林,职场如战场,相信彼特能走好他的人生路,也相信每一个真诚的人在职场上都有一个还不错的立足之地。
这是一篇很不合格的影评,既不是评论剧情,也不是深究演技,甚至和电影本身都没什么关系,仅仅是其中一段话令我有感而发罢了。
看完《margin call》,里面“造大桥”的一段话实在太精彩了,以致于我这么懒的人都忍不住倒回去一句句暂停摘抄下来:威尔-好好考虑一下 艾力克-得了吧,我签了字,我已经不管这事了 W-他们会给你钱的 A-我已经拿了很多钱了 (沉默) 你知道我原来是造桥的吗?
W-什么?
A-造大桥 W-我没听说过这事 A-我当时是个工程师 A-那桥从俄亥俄州的多士巴,到西维吉尼亚州的玛瑟夫,距俄亥俄河上方912英尺。
每天有12100人通过这座桥。
算上在惠灵和新马顿赛两头,通过这座桥的总路程有35英里。
加起来的话,汽车每天在这座桥上行驶84万7000英里,或者每个月2541万英里,每年3亿4920万英里。
这座桥节省了这么多路程。
我在1986年做这样的工程,那是22年前了。
那座桥的寿命大概还可以在上面行驶60亿708240英里的路。
我们算每小时50英里好了,那就是1亿341648个小时,或者说,55万9020天。
所以就那一座桥就省下了当地两个社区里的居民总共1531年的生命,而不至于把时间浪费在该死的车里 A-……1531年W-god 刚开始我的注意力还只被那些炫目的数字吸引,可等我反应过来了,突然涌起一阵莫名的感动。
这大概就是“社会责任感”或者说“职业担当”吧。
除了工资单上的那几个数字,现在究竟还有多少人会去关心“我究竟为了他人/为这个社会/为这个国家/为这个世界,做了些什么”?
都说现在这一代人的功利是被大环境逼出来的,但举着“我是这个社会的受害者”的招牌无动于衷,难道不是一种默许和助纣的行为吗?
我是干医生的,这年头不是什么好行业,大家沉浸在柴米油盐和明哲保身中不可自拔。
过完这个年重新回到岗位,我希望自己每天下班后能够简单记录一下当天的病历。
就像剧中的工程师艾力克一样。
这样,当我哪天感到很迷惘很受伤的时候,翻开本子,发现自己原来已经帮助过那么多人的时候,能够鼓起勇气,打起精神,骄傲自豪地大步走下去
《商海通牒》。
9分。
J·C·尚多尔编剧、导演,凯文·史派西、保罗·贝坦尼、斯坦尼·图齐、扎克瑞·昆图、黛米·摩尔、杰瑞米·艾恩斯主演作品。
J·C·尚多尔的处女作,云集这么多大牌,可见故事的扎实,也可见导演的号召力。
这是一部堪称伟大的作品,故事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夜,遗憾我修的并非金融,片中部分专业知识(如掉期交易)看不懂,但在今天来看,每一个18岁以上的成年人都应该看看这片,或许多少能有一些启发,毕竟如今是金融社会。
每一只在华尔街煽动翅膀的蝴蝶,都可能导致几天内或者一个月内的你失业破产。
一个精算师在前辈留下的数据模型中发现了公司的财务漏洞,如果继续运作下去,公司几天内就可能破产。
公司高管连夜开会研究方案,很显然,有人主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第二天抛售资产包,而有人宁愿公司破产也不愿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毁掉一生呵护的羽毛。
故事发生在几乎同一场景同一时间,不同的是,不同角色的对话,有的是同级,有的是上下级。
每一位都奉献了恰到好处的台词和绝佳的表演。
建议二刷,三刷,直至你财务安全且自由。
三星半。无法区分导演因为是处女作技法不熟练还是有意要营造这样的与剧本、背景音一致的简练风格,全片几乎都是正反打,但总之结合精彩的剧本与众演技大神的演出营造出了强大的张力。评分证明多数观众还是能体会到影片的各种矛盾的。以上纯粹为电影方面的评价,但如果观众身处业界应该会有主观看法
秉持你的原则。
只对话,剩下全是题材与背景撑腰。
若你觉得这个故事必须讲,就一定有办法把它讲出来。
居然类型是惊悚片?全片太过冷静,虽然真实,但缺乏明显节奏和层次,使得很核心的内容没有得到更好表现。
突发事件引起的连锁反应,犹如中央集权下的暴风眼一样暗流狂涌,教科书级商战典范,利益冲突中的矛盾综合题材剧本,群戏实在太精彩了,一场演员本色发挥的盛宴,他们对每个场景调度都把握极准,互相飙戏看着太过瘾,如果能抛去亢杂繁琐的专用词条,直逼五星!
大牌啊!可惜烂尾!
21.1重看 3→2+ 把史派西拍出良知太可笑了,在生死攸关时还谈信誉的做不到这个位置
华尔街怒汉啊。。。
节奏慢到发指
华尔街版十二怒汉
二逼简介。。。。。。
好像有点后劲出来,但不确定是不是整片太过沉闷的缘故
各种大牌啊!!!挺好的一部商战片!
This is as dull as a movie gets..
我想电影的失败应该有二。其一,话唠太多,不是一个话唠,而是一堆人在互相嘈杂,导致观众视线始终被转移,再加上大家有没有太多商业背景对于事情的理解自然就更加模糊。第二,背后隐藏映射和不相关的东西太多,不管怎么拍,导演的意图无非就是揭露资本家的邪恶,绕来绕去反正没看懂
以我微薄的金融学知识来理解这电影,我只能说我操屌爆了…蝴蝶效应杠杆原理从微小的坏账开始,一个一个更大的欺骗被创造用来去掩盖另一个欺骗,每个人都不认为自己是最后一个离场者。导演简直是金融界的杨德昌,用天平去形容华尔街的贪婪和普通人无止境的物质欲望真心屌爆了。减一星是觉得我智商还不够
最近看的两部电影都是关于金融危机的。这个剧本确实功力深厚,场景十分简单,主要靠演员和台词。虽说本人毫无金融背景知识,不过还是从中看出着端倪。
good film overall, not too dramatic, but cold and calm, especially the last tomb-digging scene.不错的电影,冷静而节制,没有过多的戏剧冲突。但情节比较散,社会批判的力度不太够。Margin Call是一个危机时刻,对个人对国家都是如此,但电影里金融风暴的大规模破坏性没有很好展现。
这片子太打击我的智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