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5。
太棒了!
年度十佳!
锡兰导演太会拍雪景了!
雪景好美🥺🥺🥺,其他一些镜头也很美,如果能在大银幕上观看的话,效果会更惊艳!
这片子讲的是一个调职到一所偏僻学校的中年老师,因为与一位女学生接触过于亲密,女学生写情书给他而被发现,然后他又没及时正确地处理这件事,而陷入了一种被攻击针对的麻烦漩涡中,然后最有意思的是它中间穿插了男主角和他的同事敬南(这位也被卷进去了)与女主角的关系,后面的剧情还真的没想到……就挺离谱的,我还是更喜欢前面的剧情,叙事特别流畅,然后一些细节上的镜头都能反射出男主角日渐苦恼焦躁的情绪变化。
最后他自己选择离开这个他待了四年的地方,选择去其他地方任职。
我觉得本片的女主角演得特别好,确实担得上最佳女主角这个奖项。
还有那个女学生施芬也演得特别好,看封面那个眼神就能看得出来,里面包含的情绪既饱满又复杂。
里面有一场男主角和女主角的关于“ism”争执的一场戏,语调有点快,然后我又看的是繁体字……所以有点没太看懂,但是我能看出来女主角是一个很有个性很会思考,有独立想法的一个女性,如果不是因为跛了脚,她会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未来。
和她相对的就是男主,我觉得从那场争执中确实能够看出他其实是一个内心荒凉,自私自负的人,就像影片名“枯草”一样,他的内心其实是枯萎的,施芬的出现让他意识到了这点,但是后面的我没太看懂了,不知道为啥后面会有一个施芬在淋雪的长镜头,就是海报那个图,不知道用意何在?
🤔🤔🤔再次感叹,虽然长,但是拍的很有深度,内容完整流畅!
虽然大部分情节是围绕一位中年油腻男性的,但是女性角色大放异彩,非常有魅力!
土耳其电影大师努里·比格·锡兰是戛纳的常客,新作《枯草》帮助米尔维·迪兹达尔获得第7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女演员,成为史上首位土耳其戛纳影后。
作为一部“大男主”电影,这个奖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被派到土耳其东安纳托利亚地区的义务美术老师萨密(德尼兹·塞利洛格卢 饰),对周围的一切都非常不满,一直热切期待着服务期满后调到伊斯坦布尔。
这里一年只有两个季节,冬天和夏天,地广人稀,生活单调,物质匮乏。
萨密的工作轻松,日常教学生们画画,空闲时间各处串串门说说话,打发时间。
萨密和班里的女生施芬(埃克·巴奇 饰)关系亲密,常常送她小镜子之类的小礼物,这些在学校是违禁品。
本地人凯南(穆萨布·埃基奇 饰)是他关系最近的朋友,当有人给萨密介绍女老师露蕾(米尔维·迪兹达尔 饰)时,他想撮合露蕾和凯南。
萨密和本地紧密又疏淡的关系被一封情书、一次举报打断。
一次教室突击检查,施芬夹在本子里的一封情书被发现,萨密借故从同事处取回并阅读,施芬来索要时,萨密先是绕圈子然后承认在自己手里,但是没有看内容并且已经销毁。
施芬的眼神明显不相信。
不久,萨密和凯南被举报与学生过于亲密,区政府、教育部长、校长、同事带来的压力让萨密开始极度焦虑。
萨密与周围世界表面的和谐关系开始破裂。
萨密与校长同事的争执中开始互揭“黑料”。
当得知举报人是施芬及其好友时,萨密借助老师身份在课堂上羞辱惩罚施芬。
当得知露蕾因为恐怖袭击导致伤残,因此有机会随时调到大城市时,本来无意盘桓的萨密开始动摇;当得知举报可能是因为凯南在和自己暗暗竞争和学生们的友好关系而引发非议时,萨密开始怀疑凯南,关注凯南和露蕾一举一动,在感受到他们关系已经逐渐亲近时巧施手段,想抢回露蕾。
片中有多场对话戏,萨密和露蕾餐桌对谈最为精彩。
露蕾虽然遭受过极端主义伤害,但她关注现实社会,相信行动胜过思考,抱怨没有意义,“花言巧语不能代替给干旱地方一桶水。
”萨密与她针锋相对,他否定一切。
当萨密想拿走施芬情书时,他批评本地老师缺少童年不通人情;当举报激怒他时,他在教室告诉孩子们他们这辈子没什么希望,老师和学生都是在学校装装样子,将来都是“种薯仔”;他频繁提到这里只是个小村子,频繁说凯南是本地人不会离开这里,频繁说自己将来要到伊斯坦布尔去。
他在这里看到的只是贫乏和无知,这里的人们只是活着,没有未来。
大雪里的一切都是停滞的,人,动物,河流,停电的村庄,时间,空间。
在漫无边际、凝固一切的苍茫中,思考是奢侈的,无意义的。
喜欢摄影的萨密,镜头里只有枯萎的人,站在枯萎的天地之间。
与女孩暧昧的互动也许是萨密生活中唯一可以体会到的权力带来的愉悦,是他给这片闭塞偏远地区带来了文明,他不会意识到女孩也是独立的个体,当他们的关系因为了解的盲区而出现裂痕时,他只会感到背叛。
好友凯南也如此,露蕾也如此。
在萨密眼中,他们都是本地模糊面貌的一部分,他从未真正平等地看待他们。
当凯南在与异性交往时居然也能释放出魅力,当露蕾居然也有表面看不出的能量,萨密再次感到背叛和挫败。
以拯救者自居的知识分子因挫折陷入虚无主义,萨密是这一类人的典型。
露蕾一开始以被凝视被选择的对象出现,她的主动性随着每场戏递增。
她称赞凯南的面孔具有象征性并拍照留念;萨密拜访时,随着谈话深入,她引导着萨密从餐桌到沙发,从沙发到卧室,从卧室到床上,并希望他不告诉凯南,因为她早就看出萨密撒谎把三人晚餐变成双人约会。
露蕾最后主动登门拜访,坦诚地说出了她对三人关系的看法。
她是在做一次实验,她想看看残缺之后的自己在别人眼里的态度,看看自己在世界的位置,她不抱期待,也不需要可怜和同情。
施芬的年龄和阅历显然还无法更深邃地把握人与人的关系,但关键时刻她懂得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给萨密的打击不亚于露蕾。
当萨密确定调走,施芬在学校举办联欢会时送上一块自己做的蛋糕缓和关系,萨密借机再次留下施芬长谈,他近乎急迫地追问着施芬,你有没有什么想告诉我的?
施芬只是懵懂的反问,你指的是什么?
萨密反复问,施芬只有同样的以问代答。
萨密的沮丧变成最后的贬斥和宣教,他的语言越是痛心疾首,他的形象越可悲可怜。
两名女性角色是本片力量的来源,她们在努力主导自己的生活,抵抗世界的崩塌。
萨密和露蕾一番唇枪舌剑后,两人对视,镜头由上而下,微风拂过露蕾的头发。
萨密进入卧室前,走出房间,穿过一片空地来到厕所,此时电影打破第四堵墙,演员穿行在片场。
片尾,冬去春来,萨密、凯南、露蕾行走在小亚细亚古迹山坡上,脚下是尚未苏醒的枯草。
这些是美妙的“电影”时刻,仿佛导演的兴之所至。
思考需要间歇,语言需要空隙。
以这样一个怨天尤人、自以为是、油腻的中年男性作为197分钟电影的主角需要勇气。
萨密的思想其来有自,按他自己的说法以前也曾参加过抗争活动,但没有改变任何事情。
故事的发生地,当地的贫瘠面貌,村民夜谈的争论,露蕾的断腿,墙上的领袖画像,孩子们习以为常的搜查和没收,领取捐赠物资的女孩拿了双不合脚的鞋其实是给妹妹,隐约能感受到微妙压抑的氛围。
电影无意牵涉具体的政治议题,它把如此完整、扭曲的男性形象抛给观众的时候,又用风雪和空气提醒大家他的真实和自然,像一座动物标本,早已没有灵魂,却又活灵活现。
结尾萨密的独白像是电影拍完以后导演临时加上的补丁。
萨密把自己比作遍地的野草,他在这里的人生被当做没有价值。
他想在施芬身上寻找的是自己没有的东西,但终归没有跨越彼此的鸿沟。
施芬将来会有更耀眼的生活,也注定会枯萎凋零,她迟早会意识到,除了荒漠,自己其实一无所有。
生活在此处,质疑萨密很容易,回答萨密很难;批判萨密很容易,不成为萨密很难。
一岁一枯荣,是无穷的希望还是无尽的绝望?
相比《三只猴子》和《野梨树》,《枯草》的镜头纵深变得更有指向性。
在《枯草》中,我们的目光虽然在许多时候跟随着人物主观的视线,但是锡兰悄悄地取回了主导权,前中段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之一就是当在当铺喝酒的三人聊到童年回忆“天花板的炉火”时,摄像机突然一转调向了当铺的屋顶,那里朦胧地反射着他们脚下的火堆。
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真实的人物情感就在这样简单的反射中建构完成了。
整部影片都可以看作是锡兰这种新折射技巧的应用,有时候是背后的雪景完成了反射,有时候是穿过门窗的风。
由于这种折射的存在,最后观众直视 Sevim 的长镜头才如此震撼人心。
对于锡兰来说,现实生活的政治图景与教派差异只是他合理化人物的手段,Samet 和 Nuray 的长达几十分钟的辩论仍然带有折射出的朦胧感,重点并不在于那一方正确或者错误,这些言语本身增加了 Samet 作为“枯草“的重量,让他得以在温和的伊斯兰世俗化派别和虚无主义之间站稳了脚跟。
我不认为《枯草》本身在谴责某一个特定的群体,剧本作者仍然是锡兰的女儿,她带着女性纯朴的愤怒,叠加了土耳其尖刻的现实,全片最炫目的镜头,Samet 走出了 Nuray 的屋子进入片场,娴熟地找到洗手间服药,也许 Nuray 击破了他作为男性的信心,他不得不在臆想的世界里重整旗鼓。
整个片子把不同年龄段的人观点的转变和对撞拍得特别好,片中这几个主角其实也可以看成不同年龄段的男主,不同的年龄所以有不同的观点,而最后终会像杂货店老板一样在碌碌无为中走向枯萎。
我特别喜欢整个片子关于人的讨论,人就是善变的,有种时候就是难以琢磨的,上一秒还在恨可能下一秒就在爱了。
男主对体育老师的态度有转变对他室友的态度亦然,都是别人说两句态度就变了。
包括男主对女主的态度,还有那个小女孩对男主的态度,人的态度转变得就是非常快,而且好像不需要什么理由的。
我特别喜欢男主和杂货店老板对话中有一段,杂货店老板说他前面才救了那人两头牛,那人转头就打死了他的狗,男主问为什么,杂货店老板回答了两边,因为他是人。
我觉得这一段特别好。
我觉得整个片子就是很好地展现了这一点。
东部用血来说话,也恰恰是这种混乱的状况更让人性中的这一点被放大了。
同时还让人非常有触动的是男主上课发飙那段,他冲学生吼着你们以后还是会种土豆放羊,但是这课还是得继续,这课还是得继续片中内嵌的英文字母翻的是“the show must go on”。
我觉得这里用在这里特别合适,这里的处境和红磨坊的处境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谓的检查,所谓的中央空调,所谓的教育仿佛一场苍白无力的作秀,而什么也改变不了,而他们的荣誉也无人在乎。
孩子们还是会不断陷入命运的轮回中无法逃脱,全片大量出现定格的相片画面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展现这种无力感。
这部片子还是沿袭了锡兰导演一贯的大对话的风格,但是和冬眠与野梨树相比,这部的主线故事更清晰,也更容易去理解片中的冰山一角。
大量的对话依然包含了很多内容,无论是从政治主张上,还是要不要去做点什么,但是这部的长对话明显比野梨树和冬眠要少了不少,同时在一场最激烈的长对话中间居然还是打破第四面墙的演员走出摄影棚的画面,我觉得这可能都是导演的小巧思吧。
全片的摄影把土耳其东部雪天的美给展现得淋漓尽致,开头第一个镜头,男主走下公交车的远景就给人一种宛在漫画中的感觉,雪景拍那个小女孩的特写也是显得美,当然还有他们打水的那座山拍出的雪景也是非常美。
在女主来男主家质问男主的舍友的时候,有两下镜头是用的快速移动而非直接切,也体现出了一种审问感,用在那场戏正恰到好处。
同时结尾有一个比较长的跟着男主的脚的镜头非常美,把画面完全交给了那些不被人在意的枯草,再配上男主的自白,我觉得这是超乎想象完美的结尾。
我们都曾经充满理想充满抱负,但我们也终将成为那一片不为人瞩目的枯草中的一颗。
锡兰导演的片子就像一篇完美的散文,总是会让人忍不住想抒发一些。
但他写长对话的功力实在太深厚了,能把整个世界都包含在他的对话之中,我们再怎么抒发也只是他片中的冰山一角,他的片子尽管长,但是真的长得有价值的。
2024-6-14看
由于对于土耳其的国情、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热点不是很清楚,所以针对该片的理解可能会出错,由于语言问题也有可能由于翻译的问题产生差异,所以如果有错误的解读还望理解。
先闻《枯叶》,又见《枯草》,一个在冷峻的北欧,另一个在寒冷的东欧,都在讲男女的爱情故事,本质又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却又各具风格。
说回本篇枯草,枯草的故事从冬天开始,小镇美术老师萨米在雪天回到了镇上的小学教学。
由于班上女同学的情书事件,他陷入了舆论风波。
同时他与相亲认识的女主nuray及舍友kenan之间的暧昧关系开始变得错综复杂。
随着冬天的结束,夏天的开始,一切都结束了,萨米也结束了一切,准备离开这个小镇去伊斯坦布尔开始新的生活。
看似电影在讲一位小镇文艺青年的一段生活,但是实际上电影的一切似乎都在暗示着土耳其当下的社会,电影中充斥着大量的对白和争论,而这些争论也伴随着大量的意识冲突。
萨米所在的学校如果预设为一个小社会,那萨米作为班主任就是班级的主导人,而他对同学不同的态度也会有相反的意识形态出现,仿佛班级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而作为掌权者的萨米偏向某一方都会遭受另外一方的议论。
nuray作为左派思想的代表她的遭遇仿佛也是左派思想所遭遇到的一切,她曾经激进的希望改编这个社会,但最终却失去了右腿不得不接受当下的现实成为了小镇中一所学校的老师,而她最终也是和小镇青年kenna走到了一起留在了小镇。
镇上小卖部的老板和他儿子也有这意识形态的差异,老年人似乎已经看清一切,更希望大家能够好好的生活,而年轻的儿子却认为父亲的迂腐,明知现在社会不完美又不愿意改变现状自甘堕落,只是为了活着。
而萨米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外来的人,大家争论的时候他往往都处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有些自命清高,可能这也是当下不了解土耳其的评论家的缩影。
和nuray的辩论中一边批评着nuray左派激进主义的思想,一边他也明白当下的社会存在大量的问题却也没有任何的建设的建议,只是自上而下的审视着他们的行为,最后他一边望着nuray,一边又像是盯着屏幕前的人们,一句你还能战斗么?
仿佛获得了辩论的胜利,但什么也没有改变。
他似乎脱离了整个小镇,会从更高的角度看着小镇发生的一切,但却避免不了被卷入其中。
结尾的萨米要离开小镇的行为,似乎也在暗示着他不是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人,终将只是这片土地的过客。
电影以草暗示人,而土壤则是养育人的土地,小镇也是国家的缩影。
小镇的冬去夏又来则暗示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总在接受着不同极端的环境的折磨。
在毫无生机的冬天过后迎来的不是充满生机的春天,而是让人们内心逐渐枯萎的夏天。
时间不停地走,而草原上的草也生长了一代又一代但始终生长在这片令人绝望的环境中。
电影的画面非常优秀,借着萨米的照片也展示了这片土地上不同的人们的样貌。
电影不由的让我想到了《白丝带》,同样是以小见大,以小镇命运预示国家命运,《枯草》中伴随着更多的意识冲突和矛盾,反馈了土耳其当下的形态,精妙至极。
雪地覆盖着整个平原,太美了。
两个老师去接山泉水的地方真的美 ,远处平缓的雪山,旁边又是粉红紫的云, 4K 大银幕配如此美景,纯纯的视觉享受。
电影整体很厚重,剧情不多,多的是生活在这片枯草地人们的生活状态。
供不上暖的学校里,人和人之间充满了欺骗,时不时的嘲弄,同事之间相互嘲弄,老师也嘲弄学生。
老师不满校长,校长轻视老师。
人和人之间总想着相互使绊子,诽谤别人容易,那他们的荣誉尊严呢,这很重要。
男主和努伊尔在饭桌上的交流令人羡慕,大段大段的话,能清楚表达的同时还想着说服对方,一问一答深入的三观交流,也很不错。
个人和群体的关系,两人的为人处事态度,对世间事物的看法,听着很爽,虽然没听进去多少。
你回答问题的方式也是问题答案的一部分。
萨米特对待女学生刚开始真的以为他有什么想法,但后来看到他送礼物只不过是来自他们文化的一种奖励方式,只不过和这片土地格格不入。
但他后来被指控后对待学生也未免有些刻薄,可能的确是情绪上来了,无法控制仿佛失去了他那个年纪的成熟,和小孩一样,结尾他以为学生想了很多,结果一句话也得不到回应,最多只有一句对不起和一块蛋糕。
“你们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你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你们不会成为艺术家,不可避免的种土豆,让富人过得更安逸”和《大象席地而坐》的卖烤串莫名其妙的相对应。
人都想着报复,萨米特听到同事的猜测就觉得是因为凯南自己才被陷害,又反过来和介绍给凯南认识的努伊尔发生关系,让原本暧昧的两人关系一度降到冰点。
很奇怪矛盾的一个人。
结尾三人分别前一起出去逛的镜头色调和场景都很好看。
萨米特一直觉着是这个地方的问题,不断地抱怨,但对于新换的地方他也没什么期待,其实哪都一样,换个地方受苦,这儿的事都解决不好,又有什么信心去解决另外一个地方的事呢。
在草地刚出来就变黄的季节离开,想到雪地里女学生纯真的面庞,想到他们之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大抵也是要经过他们这个阶段,像枯草一样的阶段,然后死去,不免有些感到悲凉。
没有人知道想要什么,也不知道他们能给的有什么,甚至连他们自己的感受也都弄不清。
努伊尔在沙发上倾诉着自己的想法,脸上划过眼泪,很是动人。
之后两人抚摸脸颊接吻拍得很有暧昧恋爱的感觉,节奏厉害。
全片最大的疑惑就是,男主关了客厅的灯之后怎么跑到外面的片场去了,是拍电影的地方吧,无比奇怪,洗了把脸又回去了,一下子打破了虚拟和现实的边界,让人一头雾水,到结尾也没有解释。
我只知道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过那么强烈,那么纯粹的感受了。
拥有青春的人都在浪费青春。
有些时候把一切交给时间也是浪费时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传统的英雄主义故事失去为当代社会造梦的可能性时,英雄主义的核心动力才有可能回归到个体心灵的成长叙述史中,并因其对抗更为幽微与曲折的现实困境,从而煅炼出不仅是叙述母题同样也是人性精神的韧性与光晕。
而此次,锡兰延续慢电影实践,创作出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枯草》,也正曝露出这样一种反英雄主义式的现代境遇——一位在东安纳托利亚偏僻地区的义务服务美术老师萨密,如何在无能与易怒的“消极主义”生活方式中重新整理自我尊严与价值。
主人公萨密在影片开始时便彰显其“外来者”身份——他由一辆白色的巴士带入,随后是锡兰标志性的全景镜头场面——雪原中,似乎是命运被丢弃的的孤独者艰难行走。
这暗示着“外来者”的处境,但也在形式层面上召唤着“离去”的冲动。
在电影中,萨密多次抱怨着离开,他渴望伊斯坦布尔,而非在边缘中生活。
作为反抗此种边缘生活的手段,“失职”则成为核心行动出场。
例如萨密作为美术老师,却用摄影取代了绘画和美术教学,这也是基于电影作为视听语言的巧妙设定。
当摄影行为第一次出现时,萨姆令持枪的士兵摆拍,而因为摄影行为的隔离效果,“武器”与“革命”则与萨密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权力的倒置及疏离关系——真正的枪口作为装饰被搁置,摄影机镜头则对准了士兵以及背后的小镇生活。
而后,当幻灯片式的摄影照片全部占据屏幕时,眼睛和镜头的融合/混淆则让观众进入到萨密的视角——一种旁观的,审美的,居高临下的,外来的目光,将乡野生活和革命背景全部变形为“风景”。
由此,摄影成为萨密纾解苦闷的方式,换句话说,凝视他人成为萨密确立自我价值的出口与可能性。
但从这个意义上讲,“风景”的出现恰恰意味着萨密对“本地生活”的抗拒与退出,实际上却令“本地生活”在庞大的自我想象中完全压制了自我,而使自我失去进入结构性的生存环境中获取活力的可能性。
萨密总是用旁观/旁听者的视角再次确认外来者身份中的保守心态,因此几乎使得摄影的“现实”成为再现“真实”的另种说法。
除此之外,在剧情中,同样还有想要成为库尔德游击队员的男人叙述父亲被军警抓走,萨密关注的反而是父亲留下的彩票,革命事件中视点的斜视其实也是萨密对“本地生活”的戏弄与弥散。
但电影当中两件核心议题不断将萨密拽离“外来者”身份。
首先是课堂上,他与班里一位女学生的暧昧关系被揭露,“失职”行为再次出现。
而此种“失职”表义着“僭越”,师生关系的“僭越”也因“僭越”的突击搜查行为而陷入困境。
这种僭越行为当中的破坏力几乎与监控的暴力性形成一致。
实际上,这也正是主人公的处境,没有独立办公室,私人对话都因他人的突然闯入而破坏——情节中以“门关不上”的特写呈现。
除此之外,还有在叙述中出现的随时可以盘查他人身份的士兵。
不仅仅是学生,所有人都处在丧失私人生活尊严的境地中。
这种揭发与曝光的任意性,一方面既构成了关键情节的叙事逻辑(情书被搜查以及女学生的匿名举报),同时也铺垫了焦虑与恐惧的心理情绪。
但当举报事件上位为主要矛盾并予以解决后,实际上真正左右萨密情绪的师生恋反倒在影片的被暂时搁置。
而当另外一件主要矛盾出场时,摄影行为作为叙述线索再次发挥了它的结构功能。
当萨密将原先瞧不起的残疾女老师介绍给他的同事凯南时,在三人的桌局上,女老师拍摄凯南的面孔,并称其在他的脸上寻找到意义时,在萨密阴鸷的眼神里恐怕不仅是出于嫉妒。
女教师所赞扬的恰恰是萨密所看不起的曾是农民的凯南,同时女教师通过拍摄挑战了萨密的视角,进而也挑战萨密赋予自身价值途径的合理性——在此之前,萨密确认自我生活的意义的方式几乎建立在对他人生活意义的贬低之上。
因此,当拍摄行为由萨密转向女教师时,拍摄意义也随之改变。
而萨密与女教师在感受结构上的对位关系也通过另一视觉艺术呈现——本应该作为美术老师的萨密并没有在影片中绘画,而女教师的客厅当中却出现了一幅幅笔触粗糙但富有表现力的肖像画。
“绘画”作为富有生命力的象征,也是人文主义式热切目光的具象化表现。
这些细节无时无刻不与萨密的疏离情绪形成对比,因此餐桌上关于生活及政治立场的交锋讨论也是这一冲突集中爆发的时刻。
但问题是,正如女教师所说,在她没有遭遇自杀式爆炸之前,她与萨密一样,“四处乱跑,毫无远见”,但在此之后,女教师又很快将“行动”与某种主义式的“团结”作为生活的不二法门。
可这种在谈论中洋溢的行动自信心其实也是基于环境的本能反应和二元的价值观的再现,因此萨密将女教师这种社会主义式的冲动总结为“生命有秩序才能延续,所以我们愿意相信你们的美丽故事”,这反倒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某种本质属性,同时也可以被视为狭义的英雄主义与广义的英雄主义对于话语权的争夺。
而当争论最后呈现为一组俯视的外反打镜头,并在萨密的凝视中逐渐拉远至女教师的脑后时,形而上的社会争论则很快扭转为私人情绪。
两人的对峙关系在重新对视中迅速升温为一场情欲戏。
而在关键处,萨密打开浴门而进入摄影棚的间离瞬间,则是以一种卡壳和疑惑的状态与餐桌上流畅的争论场景形成对比,且以此提醒着观众,是否与一个残疾女孩在道德边缘发生性关系,其实比逐渐模糊为远景的社会革命问题更像是一个生活中的真问题,性关系其实是剥离外来者的衣服而将其进一步在地化的体现。
在对抗与互搏的关系中,萨密与女教师都反复指责对方言说与行动的脱节,但反倒是自恋被打破,生活新的可能性才有可能出现。
而当所有事件结束,已然是枯草遍地的夏天。
萨密返回学校,之前的大雪也像猜谜中始终攥紧的拳头般,在最后一刻忽地松开,我们看到化雪之后孩子们是在怎样破落的环境中玩耍,锡兰由此体现出优秀导演的素质——环境由工具形象转化为精神形象,也昭示着萨密彻底的曝露。
此时,原先被搁置的师生恋再次进入场景,女孩为萨密送来蛋糕,在相同的越肩镜头中,萨密却引导着女孩说出“告白”。
但女孩冷漠的回复“我应该说什么”最终挫伤并戳穿了萨姆在自恋中尊严的幻象,并在下一个镜头中渲染为颓废情绪——萨密答应女孩去参加派对,但他只是一个人如烂泥般呆坐黄昏降临的椅子中。
在电影中,在两次关键事件结束后都出现了自拍合照,这在形式上也象征着萨密自我回望的节点。
而最后片段中的两次自白,也是原先被观众观察的萨密此时通过自白对角色进行自我申辩。
但此处突出总结陈词的意图似乎过于浓重,并不如锡兰的前作——《冬眠》中的对话已然成为了必要且恰当的功能手段——《枯草》在结尾处的叙事人自我显影则反倒近似于一种强制性的移情,作为了弥合情绪与情节的临时性手段。
不过,当摄影机追随萨密的脚步并在高处再次回望时,一个在现代性中近似哥白尼革命式的关键问题已然出现——我们如何拥有自我的反身性?
“这些无名卑微又无人关心的枯草,我才第一次感觉到它们的重要”——“枯草”正是象征着这样一种消极主义心态或者边缘处境,但枯草看似死亡实际上仍然在生长的状态,反倒是意味着另外一种幽微的活力。
这也暗自迎合了影片中另一个关键提问——“难道漫无目的没有信仰人生也是可贵的?
”“当然是,肯定是,一定是。
”而萨密以枯草自比,又再次阐述与女孩的关系时,“我想从她身上找到的,我所没有的某种能量,一点点超脱。
”,则将超脱落实为凝视的互动,即“我真想用你的眼来看我”。
萨密在得意与受挫中打开了以供自我反省的缝隙,并将凝视的权力递交给女孩。
由此,目光的通道和折射效应最终被打开——“你在未来不会像我,你会是热情、快乐、充满希望的女人”,“外来者”在内省中获得的,是对他人也是对自我最为真挚的祝福与体谅,也是在“不得不”消极主义式的现代生活中关于尊严的获得。
今年在戛纳最奇妙的就是与 Ece 的巧遇,跟她聊了一些,加了 ins。
她扮演电影中的与同龄人相比更显成熟的女学生 Sevim,由此她也与片中的老师有了更多的交集,她拍摄电影时十二至十三岁,电影上映、我们遇见时,她十六岁。
她在伊斯坦布尔读高中,通过她发布的帖子,能感受到她真的很热爱电影,也喜欢演戏剧,或许她以后会认真走演员这条路。
在影片中,老师的情绪是压抑和复杂的,掌控性强,直男得很,但现实中很多男的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他对女老师 Nuray 的情感(一夜情)更多出于对男性同伴复仇的心理,这显然对这位女性很不公平,而在他们亲热之前,镜头忽然跟随他走出拍摄的房间,来到拍摄片场,继而又走出片场,这手法真是玩味性很强。
相对而言,他对 Sevim 的情感倒更显朴素和真诚,不过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对这份情感的极度的占有欲,以反复确认自己被认可的价值感。
现实中的 Ece 就表现出了超越她年龄的成熟、独立、有想法,还有点神秘,她确实是一个令人着迷和难忘的人。
片中几乎就是本色出演吧,她在那么小的年纪可以理解这有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细微的情感,驾驭得很好。
正如片中最后老师对她寄语的,认为她充满希望,她一定会的。
女教师在智力上超群,在立场上坚定,在身体上坚强,在情感上勇敢,如果要颁一个奖给这部片子,这个最佳女主奖一点都不虚,现场颁奖时也无需说是爆冷。
锡兰这个故事讲得很好,现实主义的基调中饱含充沛的情感与文青标配的文学诗意,冬日雪景与乡村生活的细节也增色不少。
在戛纳和在巴黎,看了六部主竞赛,目前最喜欢锡兰这一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的多场彻夜长谈太打动人,唤起了自己与人联结的回忆(有些已是遥远而模糊的)与渴望,一遍遍在头脑、在心中召唤。
第七十六届的金棕榈《坠楼死亡的剖析》当然拍得很完美,也很有必要,持续引起了心灵的震颤,但它可能缺少一些柔软与自然主义的内容,显得更像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强硬的宣言。
而锡兰更懂得刚柔并济,既有对生存的窘境的严酷描写,对观点冲撞的不回避的表达,也懂得回到自然或者哪怕只有在当时是十分真实的情感氛围中,让人的心灵柔软与放松下来。
由此由此,我们记得了那个仿佛真实存在的乡村,果真有这些故事发生过,由一年年轮转的煞白的雪至枯黄的草地,它们永久存在一个位置。
荒芜萧瑟的小亚细亚,寒冷凝重的冬日,辽阔绵延的天地,絮絮叨叨的人物。
电影画面的构图、光影、景深设计非常出色,如同流动的长幅画轴,沉静,凝重,深远。
乡村教师萨密整日牢骚,得过且过,盼望早日调回城市。
同时他时不时给聪慧的女学生带礼物,并享受着她们的爱慕。
当女学生施芬面对萨密私心昧下她的情书时,勇敢地采取行动,狠狠地报复了他。
萨密百思不得其解:你爱慕我,为何要诬告报复我?
萨密一直对自己以及同事敬南一起被诬告之事耿耿于怀。
然而某天他却从校工处得知,敬南确实对女学生有超出师生关系的不当行为,因为同事间的嫉妒与攀比。
或许被诋毁之人并非如同他自己坚信的那样无辜。
有人给萨密介绍对象,隔壁学校一位漂亮的女教师。
女教师露蕾是一位积极的活动分子,几年前参加抗议活动失去了一条腿。
他转头又介绍给了自己那个被家里催婚的同事兼舍友敬南。
他说自己终归要接受调动离开这里的。
萨密跟敬南说女老师有条腿不太利索,敬南说,或许这是好事... 他或许认为,没有腿,就能困住一位自由勇敢的女性,安心留在这苦寒之地与他共度一生了。
可是当看到敬南对露蕾展开热烈追求时,萨密又改变主意了。
萨密凭借小诡计,将三个人的聚会,变成了两个人的约会,然后又打破第四面墙,在蓝色药丸的帮助下,与露蕾共度一夜。
事后露蕾希望维持三人友谊,嘱咐萨密不要告知敬南。
萨密转头就在敬南面前将此事炫耀开来。
敬南生气回避露蕾。
露蕾找上门来:“战战兢兢开始的友谊,怎么如今变得狂蟒起来?
和萨密的事,令你觉得我对不起你?
我背叛了你们的友情?
还是我不符合你们心目中女人应有的道德?
请别以为我对你们有所求。
我没有。
我只是好奇。
这是我第一次在这个身体状况下,测试别人怎么看待我这个女人。
我在质问,我在如今状况下,有什么权利及力量。
我想看看,我现在于世界有什么位置。
我想知道没了腿令我随之失去了什么,还拥有什么。
我不要人可怜、同情或理解。
我感觉到,世上所有美好的事物,往往在唾手可得之际,却被我们织的网挡住... ...”影片多段讨论都非常有意思,在教育局办公室的讨论,萨密敬南社工校长四人争论,萨密与露蕾晚餐桌上的讨论,等等等等。
除了晚餐桌上的讨论,影片最后萨密的内心独白,也表明了露蕾施芬与萨密敬南之间的区别与距离:“薄薄的干草,我连名字都不知。
这些既无名卑微有无人关心的荒草,我才第一次觉得重要。
因为大家觉得它没有价值,如同我在此处的人生。
然后我想起施芬,我想从她身上找到的,在这死寂静止的荒野,我想从她身上找到的,可能是我自己没有的。
某种能量,一点点超脱。
我没有梦见她,而是超越这个,我只想她作为那个,我与自己建构、比她更远的的幻境之桥梁。
但我知道,我们之间有个深渊,那个深渊可以掩盖我们的呼吸,那距离令我们的意识无法达到。
我渴望了不可能之事。
如今,我又在脑海和她说话。
施芬,我真想用你的眼睛去看我,明显你在未来不会像我。
你会是冲动、暴烈、快乐、充满希望的女人,能够和人生缔结更近更直接的关系。
因此,我感到悲伤,但也替你高兴。
人生就是这样。
连这个把我们带到一起的偶然,也是个匪夷所思的迷。
这随念头形成之际而油然而生的感觉,代表发生了的一切,并非没有价值。
对,经验、话语、情感,都可能是在宇宙某个黑暗走廊反射出来。
结果却是,真实既残酷又无聊。
时间会过,若你能在这无尽挫折的土地上生存,始终也会变黄,枯干。
那时你会发觉身处人生的中间点,原来除了心中的沙漠,你一无所有。
”
2小时7分那场long conversation太太好了,爱到语塞。
It seems to me that everything beautiful in this world gets stuck in the webs we weave before it ever reaches us. (tears)最近对左女爱到发狂。
Notes:Nuray: She's always for action. She believes that people need to get involved, and that doing something can never be equated with weakness. The 2 females are petulant, ferocious, happy and hopeful women who can establish a closer, more direct connection with life.Samet: He follows politics and gets mad at everything. All he can see is emptiness. He should react, but he doesn't. He runs.He talks like a liberal. He embraces selfishness. Educated people like him get lost in uncertainties. Even the coincidence that brought us together is an astonishing mystery. The feeling that arises as this idea takes shape, means all that happened cannot be deemed worthless.
猥琐男主角,猥琐男导演!其他角色/地缘背景还有点意思,但被编排到猥琐男叙事下也让人生气!
1.锡兰又一极具文学化气息的超长电影,受契诃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明显,男主也是虽惹人憎恶却相当典型的边缘知识分子形象:自私却也时有自省,心胸褊狭,犬儒,懦弱,空谈而不行动,唯有不断损人+内耗。2.萧瑟荒芜的雪原,恰似男性角色虚无内心的外化呈现;雪中人群的画面颇有老勃鲁盖尔[冬猎]之味,而男主与舍友同事雪中驻足远望的镜头则如卡斯帕·弗里德里希风景画。3.两位女性角色塑造讨喜,敢爱敢恨,真诚又积极,主动捍卫与扩张自我力量。4.虽然对话密集、节奏静缓,但绝非不重视听:细腻自然声(常与画面保有距离)运用一如既往;广角摄影美若油画;几处镜面反照+摇镜揭示很精妙;对话长镜悄然渐进;屋顶炉火和雪夜亮灯直戳心底;风雪夜路转绿草阳光的匹配叠化极美。5.兀入片场喝药够绝。6.拍照:运动(镜头)中的摆拍或定格。(8.3/10)
Film of the year重回巅峰的锡兰
属于润人电影了,男人只有一张嘴(也是意淫),他也不过是这破地方的一分子。锡兰的文学水平尚在,从小女孩事件转到三角恋叙事的能力(完全关注男主人物本身状态)直接证明。进入努瑞家中后摄影机频繁展露其存在感,餐桌正反打一下主客体倒置,直至出片场冲击掉前两个半小时的慢电影,非常吸引眼球如同前半段突然加入的摄影作品,也带来观影上的困惑。第一部锡兰,还是前半段恋童(?调度更有意思。
30:30弃。办公室里猥琐男主与艳丽同事相对而坐,很锡兰;室内色彩深暗得过头了(开不起灯吗?);女学生搔首弄姿有点明显,男主这么丑让人怎么看?“小学女生喜欢猥琐中年丑男教师”,这种故事的受众是?叙事不紧不慢,跟拍电视剧似的;这本身没问题,但你的画面和故事得吸引人啊。土耳其语还挺好听的。
摄影式记录永远是一种潜在的控制手段,萨米唯一一次从看的位置上被调换出来,是在离开之前,为占领高高的山头在荒芜之地攀登。相片的定格和连续性的画面并存的形式,就像只存在冬夏两个季节的地域,恒转好像在一瞬间,实际上却在漫长痛苦的时间之中。
男小知识分子的猥琐心灵史...居然可以比做题家电影更无聊,这也是不易...
#SIFF艺海剧院 我觉得难受、喘不过气,像是被什么东西抓住了,极度想要逃离片厅。不愿意面对人生的虚无的本质和希望的飘渺性,硬生生的暴露本质像是撕开人类存活运行规则的面具。
【3.0】
北影节观影。男主最后那一大段自白看得我狂翻白眼,这个伪善之人永远按照他的强盗逻辑将与他对话的人推到“不道德”的境地下。
男人永远都长不大,不论是面对女孩还是女人,他永远都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那个狭隘的傻小子。
zzzZZZ
美丽的事物在到达我们之前卡在了我们自己编织的网上 这个电影正是这样 影像叙事的独特美感(最后一个场景)在到达观众之前先卡在了作者不知疲倦的理性反思上(冗长的对话)当艺术家投向他人深邃而热切的目光 转而只投向他自己时 情感变成一种冷酷的酸楚 人物只是思想的形式 缺乏自然的意图 作者的过度自知限制了影像表达生命自在的可能性然而它成功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建立理解的永恒徒劳 一个理应为他人带来文明之光的教师终究困在自身的局限中 在理性上被她人弃绝 女孩在雪中回望的神来之笔 也映证了语言的无效 他们之间终究隔着银河 我也终究与这种暮霭沉沉、绝望地诉诸于台词的表达方式隔了银河 锡兰的严肃、自省、辩证、谦卑 最重要的是无所畏惧的开诚布公令人尊敬 然而今天坐在电影院里我感到了一种无可救药的对言语的厌倦
四星半。凌晨雪中独行,背后的村庄灯光亮起。别的不说,锡兰的摄影的确是我的菜,白茫茫一片大地,大远景上的一个人物剪影,就像是褚遂良的书法,第一次临《阴符经》就被他纤细冷峻的线条吸引。中间穿插的动态摄影是向阿巴斯致敬吗?借用结尾的一个句式:这部电影让我们和人生缔结更近更直接的关系。
土耳其的北上广分别对应安卡拉、伊斯坦布尔、伊兹密尔,南端还有个安塔利亚不错,其他地方都苦,女人尤其苦。气质很《冬眠》,杰兰刻画文艺老逼登国际第一。萨密不是枯草,是枯叶,女人才是这种野蛮而不屈的黄草,萨密不肯交还情书,是想占有女孩的青春和爱意,想占有搞政治搞残了的姑娘也是想占有她对改良群体生活这个理想的行动力。大家笑着笑着看心寒了。两个女人虽遭到一定程度的摧毁,但都超然而坚强,她们的某些经历,我一个游客都管窥过。大银幕看暧昧情欲挺身临其境的,调情方面小伙真不是对手,难说他成熟后会不会是下一个萨密。
要是给你后脑勺上安个摄像机,那你的一辈子都会是个断不了的长镜头。这可能是锡兰在枯草里唯一的新东西。题外话,男主选角有没有参考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样貌。
男主最后搁那冲着枯草抒啥情呢,一直耿耿于怀地破防几个月了,都如愿顺利调走了,差不多得了呗
这不就是我们男的吗无赖幼稚欺软怕硬怪大环境和兄弟喝酒谈异性又急切想获得异性认可有一套吹弹可破的人生哲学一说教就露馅还要提高声量手舞足蹈时刻挽尊一团枯草(锡兰也爹
一个乡村中年男老师单相思女学生同时搅黄朋友恋情的故事。前面大段大段冗长无聊的文戏,结尾上价值:“如果你留在这个地方也会变成枯草,发现除了心中的沙漠,你一无所有。”没想到预告片里的金句就是电影最高光了,还好没花钱买票去看。
锡兰喜欢表达人与人之间沟通困难的主题,这部依旧如此。他从同年龄层和年龄大跨度两个差别明显的人际关系入手进行叙述,但明显后者是主线。可是这条主线没有发挥好,小学生施芬早熟到“近妖”,男主Samet想要和关系亲近的学生好好相处,但也确实猥琐,对学生的态度有失偏颇。这或许也是锡兰想表达的,他想模糊掉好人与坏人的界限,让观众去猜Samet和施芬的关系到底是否正当,然而可能恰恰因为锡兰执着于此,导致人物没立起来,模糊的度没掌握好。这也是锡兰一贯以来的风格,他镜头下的人物没有好人也算不上坏人,但确实比较难让人找到可爱的点,这部尤其如此。相比主线,我喜欢副线的处理,更成熟自然,更有希望,有种人和人之间沟通此刻无效但彼刻又能聊到一块的慈悲感。从《远方》到《冬眠》到《枯草》,锡兰仿佛越来越苛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