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用电子设备(很难)2.如何才能摆脱大数据分析?
(行动反人性,逆势而为)3.人没有自由意志(大多数人只是各种化学物质操纵的肉机器)4.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情感战胜理智。
5.重复,重复,重复,这就是最重要的魔法。
6.失去造成的痛苦远大于获得带来的喜悦,所以用take back control。
7.现实世界越来越复杂,一个普通人乃至政府都没有能力对包括脱欧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行较准确的估计,因此,会讲故事,会煽动的人会是赢家,但不一定是正确的结果。
对错只能看运气,看情绪占到了哪边。
8.那个感觉没有人生价值的女人,不该被忽视,但确实被忽视很久了。
从长期来看,脱欧可能对英国最终回归正轨是件好事。
9.投票结果揭晓时,脱欧派有多少人是为了胜利而胜利?
现在我的这些想法是我的想法吗?
还是长久以来被灌输洗脑的结果?
这种洗脑可能时自己选择的。
大数据能猜到我会写下这些吗?
根据概率,应该是可以的。
战术对了胜利就在不远处挥手了。
在头脑风暴后分析投票人群后,已然站边的是无法动摇的,那么那11%就是可争取的人群,找准共性,有的放矢。
数据公司对大数据的收集分析真是件可怕的事情,细思恐极。
每天朋友圈总有热衷做各种性格,星座,运势,形象测试的,应该都来看看这部电影。
其实搜索网站,某宝,某书,甚至送餐的软件,哪个不是每天根据你之前搜索跟浏览来给你推荐呢?
我们活在一个没有隐私的世界里。
所以最好behave well. 说回影片。
如何争取?
共情,煽动。
人心一旦被捉摸透,是件危险的事情。
没有人愿意“失去”!
告诉你将有百万人跟你抢资源,都来你的国家,国家要付那么多钱,告诉你现在的惨状都是XXX造成的,脱欧就找回来了。
人们一下被点燃。
那些留欧派还在理性地证明这个那个,显然无法给这些已被煽动气愤的人们一个满意答案。
况且这个炸弹早就埋了很多年,那么年无意的抱怨最终推波助澜,送了脱欧派一程。
地铁碰面后喝一杯的谈话其实挺深刻的,人们真的想好多年后自己的子孙经历什么么?
事情已经发生,从今天我们看到即使知道当年各种违规,结果无法改变了。
不知那11%如今怎样想?
后悔么?
Hmmm,虽然我们有句老话:改变总是好的。
P. S. 精准推送太🐮了,数字化大数据学学吧。
脱欧派的幕后指使努力将民众想要的呈现给群众,“take back control”只是一个口号,是为了获取选民投票的一个幌子。
对于那些没有相关思考力且生活过得及其不如意的人而言,他们是有一种剥削感的。
而脱欧派给他们当今的不如意归罪到欧盟身上,提供了一种发泄的渠道。
此外,他们本身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失去,根本不需要考虑决策失误的成本,况且,他们真的觉得脱欧可能让他们过得比现在好,这更是让他们肆无忌惮地投出脱欧一票。
由此可见,投票的人其实是不了解事物的本质的,他们,应该享有投票权吗?
另外,这是一个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了,就没有办法控制,最后的幕后操作者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是一切为时已晚。
所以,疯狂叫喧着投票=民主自由的人对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尽管我们不愿意承认,但是就是有一些人,他们真的没有足够理性到能够参加投票!
每个人拥有投票权就一定公平吗?
由此造成的恶劣后果由其他一些理性的人负责,这样对那些理性的人而言,就公平吗?
电影拍得一般,题材发人深省。
然而看完这个电影,我最搞不清楚、也最想搞清楚的问题是:多米尼克·卡明斯究竟想从这一切中得到什么?
他要的并不是世俗的权力:加入这场运动前,他长时间远离政治,甚至在父亲的农场里隐居了好几年,期间的主要生活内容是“广泛阅读”。
脱欧运动成功后,他很快再次隐退。
他要的也不是钱:当董事会打算给他一大笔钱叫他退出的时候,他连听听数目的兴趣都没有。
他并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或抱负:从电影中看,卡明斯根本不相信脱欧真对国家有利。
他和同事之间也完全看不出有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情谊。
根据维基百科,卡明斯毕业于牛津大学古代与现代历史系。
大学毕业后他去俄罗斯呆了3年,开了一家只有一架飞机的航空公司。
(插播一下,BC演过一个广播剧叫Cabin Pressure,讲一个只有一架飞机的航空公司。
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笑的剧,强烈安利给所有人。
)然后,卡明斯回到英国开始搞政治咨询,组织领导过各种各样的竞选。
期间他多次退出/辞职,原因主要是无法忍受同事或其它政客的“无能”,或者不能接受这些人对他的干扰。
不搞政治的时候卡明斯投身过教育和慈善。
他写过一篇长达240页的论文——《关于教育和政治优先事项的一些想法》,主题是如何把英国改造为一个“精英技术社会”。
一位记者评论这篇240页的论文“要么是疯、要么是坏、要么是天才之见,可能三者兼而有之。
”人们对卡明斯的主要评价是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以及他“无法愉快地接受傻瓜”。
卡明斯为人尖锐直接,卡梅伦说他是一个“事业型反社会”。
在脱欧运动成功以后,卡明斯再次远离政治。
现在他的时间主要用来“学习”,他的推特和部落格上写的都是关于“机器学习”的内容。
所以,这样一个聪明人,到底想从这场大戏中得到什么?
在电影中,卡明斯在和留欧派的领袖去酒吧时表达了这样的意见:你们(精英们)控制了一切,用你们自以为正确的专家意见霸占了所有话语权,使得部分民众完全失去了发声的机会——我要为那些人争回发声的机会。
在最后的听证会上,卡明斯又指出:国家的政治系统已经长期毫无作为,不管哪一派上台都是一潭死水,所以我要彻底打破这种失灵的机制,争取一个改变的机会(即便这种改变是灾难性的)。
这两种解释,在我看来怎么都不是卡明斯的真正动机。
第一条非常伪善,如果他真的关心这些人,就更应该告诉他们事实,让他们为自己的利益好好权衡,而不是用谎言欺骗他们,靠情绪操控来利用他们。
而且,既然卡明斯写过一篇240页的论文来论证如何把英国改造为一个“精英技术社会”,我也很难理解为什么他抱有这种民粹主意的理想。
第二条更是非常神逻辑,因为现在的情况很差——所以我就要改变,把它搞得更差?
为了一个理念不惜毁灭一切吗?
那么多米尼克·卡明斯究竟想要什么?
在我看来,他的动机正是他提出的那个天才的口号:“Take back control(夺回控制权)”。
他多次退出政治事业,正因为他无法忍受他人的白痴、无能、和讨厌。
他无法忍受那些夸夸其谈、脑袋空空地政客没完没了地指挥他这个真正有才智、有办法的人。
他明明是对的,为什么要被错误的人领导?
卡明斯要“Take back control”。
只有伟大的功绩和胜利才能证明他是对的,干扰他的那些蠢人都是错的——不管这胜利会给国家以及他声称要帮助的民众带来多大的灾难。
留欧派一心想用数据和事实来说服民众,他们相信的是理性。
而脱欧派(准确的说是卡明斯)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知道真正驱动人们的根本不是理性,而是非理性的情绪:他们的恐惧、焦虑、痛苦,他们的梦想、野心、热望。
即使这些东西根本没办法把世界变得更好、或者把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这却是最能驱动人们不顾一切地采取行动的东西。
事实证明卡明斯是对的,非理性战胜了理性,脱欧派赢了。
但我不知道卡明斯有没有意识到,他自己也同样任由非理性战胜了理性。
为了赢,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为了夺回虚妄的控制权,他摧毁了自己的理想、重伤了民主制度、扭转了整个国家的命运——他所得到的结果,根本没有任何好处,甚至也根本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一个聪明绝顶(literally)的人尚且如此,谁又有立场去责怪那些投了脱欧票的民众呢?
在民众交流会上,一个白人女性最后完全放弃了沟通,只是不断地哭叫着:“我受够了自己一无是处,受够了别人总是叫我闭嘴闭嘴闭嘴,我受够了!
受够了!
受够了!
”那个歇斯底里的女人也许是这个时代每一人的写照。
卡明斯受够了。
所以当脱欧派请他出山的时候,他不要钱不要权,只要“完全的自主”。
他只想take back control。
蓝领工人们受够了。
所以他们根本不想了解脱欧究竟能不能给他们带去工作机会,他们甚至也并不关心自己的生活水平是否真会因脱欧提高。
他们只想take back control。
我想那个留欧派的领袖也受够了。
他相信的事实、证据、论点、理性似乎无人要听,整天只有脱欧派low穿地心的谎言在媒体上洗脑循环。
大概连卡梅伦也受够了。
所以他发表完辞职宣言、甩下烂摊子以后,居然高兴地要哼起歌来。
因为一部分人和另一部分人的分歧是如此巨大,讨论与和解似乎已经不可能。
信息、数据、各种各样的论点铺天盖地,没有人有能力,也没有人有心情去认真地聆听、分析、交流。
我们其实已经不再关心真实的世界,我们就是不想再听到那些不同的声音。
因为这个世界是如此混乱和恐怖,那么多反对我们的声音,永远争不出个结果,只有无穷无尽的心烦,时代的变迁,信息的爆炸,我们无法理解,我们无力抗拒,失控和无力感淹没了我们,我们再也不能或者不愿去承受那么多的恐惧、焦虑、和痛苦。
于是我们不再想解决问题,我们放弃了理性。
我们只想证明我们是对的,他们是错的。
我们只想take back control。
I don't care if it hurts. I wanna have control. 也许这才是我们每个人内心压倒一切的声音。
从前我们交流、和解,只不过因为作为社会群居动物的我们必须如此才能生存下去。
现在,感谢技术,我们再也不用那样了。
我们都受够了。
我们受够了别人没完没了地说我们是错的,于是我们决定退入我们自己的狭小世界。
只要每个人对牢那一小块屏幕,只看专为我们推送的、合乎我们心意的信息,我们就再也不会听到反对的声音了。
在为我们度身定制的虚假世界里,我们终于夺回了控制权,成为了果壳之中的无限宇宙之王。
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温和版本的San Junipero(《黑镜》s03e04)。
内含剧透!
内含剧透!
内含剧透!
英国自1973年开始入欧,四十多年来脱欧派和留欧派不断斗争,直至2016年终于首次启动Brexit公投。
Dominic Cummings,被在任首相卡梅伦形容为“事业型反社会”的在野政客,成立了新脱欧派。
不同于原有的右翼野蛮脱欧派,Dominic借鉴《孙子兵法》,把留欧派带离优势主场,主张以互联网为主战场,利用大数据技术争取300万张未被开发的选票。
这种奥巴马时期开创的竞选方式,“不是右派与左派之间的对抗,而是新与旧的对抗,这就是新型政治。
”到底怎么做才是国家的出路?
有几人在乎。
政客都不过是利益集团的傀儡,赢得利益是最重要的,什么为了下一代,所谓的政纲只是斗争的工具。
在这场斗争中,留欧派想用经济数据和事实来说服民众,他们相信的是理性。
而新脱欧派相信的是感性,绞尽脑汁想出了个天才口号Take back control,他们不是要冒着百姓的风险去革命,只是回归日不落帝国光荣孤立的传统。
承诺把原本每年3.5亿英镑的欧盟费,在脱欧后花到NHS国家医疗上;未来将加入欧盟的土耳其人会被拒之门外;大数据会精准推送信息给那些未被开发的选民,例如足球迷群体,会看到公投有奖竞猜等活动。
Dominic始终相信“钱很重要,但数据才是力量”。
由于公投结果世人皆知,剧名也早就提出了既定立场,所以导演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Dominic心中有一些噪音,而那些噪音代表着什么?
在此引用豆瓣网友“余音回荡的钟”的精彩回答:噪音代表一个民族积攒多年的怨气和愤怒,脱欧行动只是一个短效的宣泄口并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问题,脱欧后声音消失表达了男主个人游戏狂欢后的落寞和国家未来的迷茫。
很好的题材,导演抓住了如何煽动底层人民情绪这条主线,和精英政客们所谓理性的无力反击这条副线,张弛有度,很是精彩。
1 片长90分钟,感觉有点短。
脱欧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两个小时也不多,还可以涵盖更多的内容。
比如有本somewhere vs anywhere的书,提到脱欧的主力是出生直到工作都在一个地方somewhere的人。
这个观点很有趣,但是电影里没有看到。
2 我算是数据分析的入门者,但是没有体会到数据分析以及所谓的精准画像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电影中只是泛泛而谈,不过这毕竟也不是技术类电影。
我个人感觉,大数据画像起的作用应该低于那些take back control,NHS和土耳其移民等煽动性口号。
3 留欧负责人的顿悟,让人感觉有些突兀。
他意识到了脱欧思想的来源是政府几十年来执政的积弊,有什么事情喜欢向欧盟和移民身上推。
但这是在中年白女哭诉了一番(盎撒人与生俱来的骄傲?
)之后,他就突然顿悟了,感觉不到这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拍出过《是,大臣!
》和《幕后危机》的英国人拍政治电影还是手到擒来。
关键是历史将如何评判?
2016年当英国全民公投结果显示脱欧派胜利的时候,我在回老家的高速公路上。
车上用手机听国外的播客,反复提及的词就是震惊,未知领域,慌乱。
卡梅伦宣布辞职后闪光灯里踮步回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时,被身上的录音设备录下了哼着小曲的声音,最后来了句:“好吧!
”(Right!
)好吧!
他是解脱了,或许还在幸灾乐祸那个倒霉蛋要收拾现在这个烂摊子?
我突然想起了二十年前的一位英国老师聊天时对我说,因为欧盟,自己没办法吃到某种鱼!
如今英国人民在一片混乱中将自己推向了二战之后最大的政治漩涡。
网上Facebook的英国年轻人一通吐槽和失望,而工人社区酒吧里的退休老人却欢呼雀跃。
我在车上不断的想,近几十年,英国和欧盟,文化、政治、军事都密不可分,经济欣欣向荣,为什么突然要放弃未来领导整个欧洲的全部机会,放弃欧洲共同市场,甚至频频谈及要变成挪威这种边缘国家的模式呢?
这是一种怎样的政治休克?
英国决定退欧,它真的退的了吗?
仅仅是前奏脱欧公投仅仅是这场暴风雨的开端。
整个不列颠群岛在随后两年开启了过山车式的莎士比亚恐怕都难以写出的大戏。
2016年公投之后,英国首相卡梅伦随即宣布辞职,保守党党魁选举拉开帷幕。
其党内的脱欧派志在必得,但没想到公投中脱欧派建制势力的政治明星党魁热门人选前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却在关键时刻和迈克尔·戈武突然发生内讧,黯然退出选举(这两人的关系和戏剧化的内讧过程完全可以拍成另一部电影),而戈武也在随后的选举中惨败给了支持留欧的特蕾莎·梅。
脱欧大争论引发的领导人地震,最终却以留欧派的上台告终,这是怎样的一种嘲讽?
2016年的全民公投不仅仅留下的是伤痕和对立,更为关键的是爱尔兰边境问题,以及全部选区都支持留欧的苏格兰。
为了尽可能的保全英国经济,同时为了照顾党内的强硬脱欧派,留欧派特蕾莎·梅骑虎难下,艰难推进她所主张的温和退欧,正是两面不讨好的典范。
这对于议会反对党原本是天赐良机,可脱欧也让反对党工党也发生了内乱,两次党魁选举,杰瑞米·科尔宾这个曾经的极端左派在党内几乎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依靠青年工党支持者两次击败众多对手,保住了党魁宝座。
趁工党大乱之际,特蕾莎·梅趁机提前发动大选,想要扩大在议会的多数议席,这样就能在日后退欧谈判中有更大的议价能力。
可没想到的是英国选民给梅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提前大选的结果是执政党保守党失去了议会多数席位,形成了悬浮议会。
特蕾莎·梅最后勉强依靠一个北爱尔兰地区的一个10人的小党北爱统一党勉强组阁执政。
这对特蕾莎·梅的脱欧大业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因为这不仅仅意味着她的任何脱欧协议将很难取得议会的有力支持,并且由于被北爱统一党抓住把柄,北爱边境问题将成为最棘手的难题。
行文至此,这场脱欧大戏远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特蕾莎·梅千辛万苦的追着欧盟各国达成了协议草案,却接连遭受党内强硬脱欧派和北爱统一党的双重反对,眼看着就无法通过。
同时议会两党的留欧派又接连挫败政府,在议会连续通过了防止英国硬脱欧(即无任何协议脱欧,与欧盟贸易关系降为世贸组织关系,将对英国经济几年之内造成重大伤害)。
特蕾莎·梅的脱欧计划到底如何玩下去,她自己还能坐首相的位置几天依然扑朔迷离。
而这部电视电影,就将我们拉回了问题的关键时刻,2016年脱欧公投。
电影就讲述了一件事。
一个特立独行的反建制派狂人,是如何带领脱欧派完成英国近40年里的最大的惊天变局的。
Why? How?为什么不列颠老百姓想要脱欧呢?
首先就要说到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关系。
自从英法百年战争之后,英国终于放弃了所有欧洲大陆的领土要求,特别是跟法王的封建关系,走向了隔海相望的分而治之的外交策略。
16世纪以来,英国趁欧洲大陆争斗不休,将军舰驶向了全世界,最终建立了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体系,到现在还是英国外交的重要体系——英联邦。
同时凭借着同美国的同盟关系,英国成功的领导欧洲赢得了两次世界大战,在联合国、北约等战后体系当中也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从内心深出来讲,英国海外征服的辉煌历史,本岛几百年来没有被外敌占领,对欧洲事务分分离离,同美国的特殊关系都让英国的民众心中的国家认同感非常的突出,对欧洲大陆的认同感并没有法德意荷比奥等国如此的突出。
但二十世纪中叶开始,英国不得不做出了加入欧盟的决定。
英国在二战之后海外殖民体系崩溃,美国实际上在世界各地取代了英国的世界帝国的政治地位,而苏伊士运河危机又深深触动了英美的特殊关系。
同时英国经济饱受滞胀困扰徘徊不前,欧洲在英国对外贸易中占到的比重越来越大,英联邦贸易避重逐年降低。
欧洲一体化的迅猛成熟让欧盟一跃成为了欧洲地区最大的政治力量,成为了冷战时期美国不能忽视的一极。
英国的政治经济的现实决定了它必须加入欧洲共同市场,利用更广阔的市场获取更好的经济利益,同时借助欧洲来维系其大国地位。
卡明斯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摒弃了传统政治中脱欧派的精英主义视角,而是抓住了两个英国民众感受最深最直接的议题:欧盟对英国的控制和移民问题,然后毫不怜悯的加以利用。
从最实用的角度来看,英国加入欧盟和欧洲共同市场得到了相当的好处,伦敦实际上成为了整个欧洲的外资桥头堡和金融中心,英国经济和广阔的欧洲市场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系。
但英国民众已经把这些当当成了理所应当,随着欧盟在九十年代的不断扩大,当年麦克米兰和希斯首相申请加入欧洲共同体的反复权衡利弊到今天更凸显的似乎又是那些显而易见的问题。
人们抱怨大量涌入的东欧的移民,爱生孩子,抢夺底层的工作,占有英国的劳工福利;人们抱怨欧盟的食品法规让英国的许多传统食物在餐桌上消失;人们对欧盟接纳大量东欧穆斯林和非洲移民的反感;人们对欧盟官僚机构的不信任等等。
当下的不满往往转换成了对往日美好的臆想。
欧盟成了英国国内现实发展问题的出气筒。
卡明斯创造性的发明了那句著名的“每周我们给欧盟三亿五千万英镑,让我们把这笔钱给国家健康服务!
““土耳其加入欧盟将带来7000万移民!
”这不是什么高超的谎言,不需要几个懂行的就能证伪,可为什么还有大量的民众相信呢?
情感战胜了理智,那些迎合民众原本笃信的观念的伪证,会被不假思索的吸收。
对于欧盟来讲,英国的经济实力当然对于欧洲大陆也很重要,可它带来的麻烦也不少。
从欧盟各国特别是法德领导人来看,英国从来都不是为了真正的欧洲一体化和欧洲认同加入的欧盟,反而拉帮结派频频阻挠欧洲进一步一体化的努力。
不加入申根,不加入欧元区,要求预算贡献大折扣,差异较大的经济模式,与美国保持军事外交的优于欧盟的特殊关系,都表明了英国加入欧盟纯粹是为了最大程度的摘桃子,享受共同市场带来的好处。
如今英国要闹离婚,那欧盟就干脆甩掉英国,加快欧洲一体化进程,也不失为双输之中能看到的积极一面。
影片中用极大的篇幅谈及了那句著名的宣传语:Take back control。
特别是Back一词,抓住了很多上年龄的英国老百姓对往日大英帝国的思念之情。
本尼迪克·康博巴奇饰演的卡明斯对传统政治思维嗤之以鼻,他立志要用信息时代的新方法去寻找颠覆传统政治的可能。
在公投中,卡明斯对宣传策略的手段包含“不要讨论移民”,“讨论商业”,“不要造成这次公投是最终公投的印象“,”讨论欧洲法院的大包大揽“等等。
由此可见此人对大批疑欧或脱欧民众中的欧洲印象的把我是何等精确。
他利用数据工具,在热门的社交媒体上拿用户当作实验品,利用数十亿诱导式的广告和钓鱼式的有奖调查挖掘原本远离政治和举棋不定的选民,他成功了。
重启是万能的?
无论如何,可以明了的是,英国脱欧虽有铺垫,但却并不是像必然会发生的,它更像是被催生的。
事实上英国也是整个欧盟地区少数的议会中没有出现极右翼政党一极势力的国家,足以说明英国选民的理智情绪。
可是卡梅伦在本党内部一小部分强硬派和极右翼党派的压力下选择了将公投和2015年大选绑定,逼着英国民众选边站队,必须表明自己的立场。
卡明斯自己在影片中也对公投这个制度嗤之以鼻:“公投是做出选择的最糟糕的方法,它具有分裂性,它假装复杂的政治问题有简单的黑白二元对立的答案,可明明我们知道有更精巧的更可靠的办法去实现政治变革和改革。
”但并非具有强制效力的全民公投却成了英国的现有政治体制为了解决政治纷争而急于抛出的甩锅大法。
它就向“鬼子来了”中扔给马大三两口麻袋的“我”一样,把这样的选择不负责任的直接扔给了民众。
更可怕的是,它的选项只有两个:是或否。
没有“我不明白”,没有“再等等看”,没有“走开!
别问我”。
全民公投如此重大的选择,难道不该设置高一点点的门槛,多一点点的时间吗?
电影假设了一个场景,当工党议员乔·考克斯被脱欧支持者刺杀致死后,卡明斯的对手留欧派的总管克莱格·奥利弗和感到震惊的卡明斯在地铁偶遇。
奥利弗向卡明斯坦诚他对这种不文明的、不可靠的、分裂化的政治文明的深深的焦虑。
卡明斯斥责奥利弗的迂腐:“新的政治来了!
它是什么样子你我都不知道,但你必须接受。
” 奥利弗警告他:“小心你希望的是啥,你也没法控制。
” 影片最终借卡明斯之口悲观的预言了2020年脱欧后的英国。
卡明斯将矛头再次对准了现有的政治体系。
他说:“我按了恢复出厂设置,可运行的却又是同一套操作系统,让我们失败的是狭隘的自私自利和缺乏想象力的短视。
”审查脱欧派选举舞弊的委员会主席质问卡明斯:“你不正是这种政治文化的一员吗?
这种半真半假,简单答案,虚假承诺?
”这简直是电影导演对民粹主义政治文化的直接控诉。
回顾起来,英国曾经有机会联合法德领导欧洲联盟,坐上欧洲领导者的位置,但由于大英帝国的历史遗产和大国自尊自我放弃。
而等看到对岸的欧洲共同市场搞得红红火火再想分一杯羹,却被戴高乐将军两次羞辱。
英国没有放弃,熬到戴高乐下台,直到1973年终于加入了欧共体。
如今英国人拆掉了红绿灯,把自己堵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这个伟大的国家,主动要面临一次艰难的选择。
PS: 关于本片弄了期影评瞎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
https://www.ximalaya.com/yingshi/13031268/153866561
RemainLeave此片相当于时事动态的总结:贝九一直响,莱昂纳尔序曲,被断电的埃尔加《爱尔兰时报》Peter Crawley)将这部电影分为五颗星,称之为“政治悲剧,充满科技惊悚片的活力”,称之为“英国幽默的点滴”。
我怎么一点都感受不到,笑点在哪里?血喷伦敦市长?
,挑战卡梅伦到底?
《卫报》的露西·曼根对这部电影非常挑剔,五星只给两星,称之为“肤浅、不负责任的电视”,并批评奈杰尔·法拉奇和阿伦·班克斯的描述是“并不危险的狗屎搅动者,更像卡通小丑。
”:意见不断的重复,比如说7000万土耳其人入欧,比如说4300万欧元的损失。
从我个人对土耳其的了解,可以负责任的说,这是一个失败的政权,这个国家被通货膨胀和官僚腐败所困扰,在30年内不会有任何希望。
某种程度上脱欧并明哲保身,也许是个明智的决定。
更不要提带来了大量的移民,造成不安定因素的激进穆斯林。
英国剧作家、非小说作家萨拉·海姆在《卫报》:英国脱欧的毒害如何使普通人互相对立,或揭露我们软弱的领导人是如何轻易地被机会主义者领导的过程中,任何一篇新闻都没有超越格雷厄姆的焦点群体场景。
”我认为这条意见并不中肯,因为这种混乱并不是电影带来的,而是现在英国的现实就是如此,我在英国看到的领导人软弱不用说,他们的白痴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
但是,这片子讽刺的是康明斯本人是没什么立场的,他只不过是为了政治的目的,而坚持脱欧。
《纽约时报》称,“脱欧正在分裂英国。
英国脱欧电影也是如此。
”一个机会主义者的复出,蓄意的分裂国家意见。
再次表明,康伯巴奇的中年油腻男,表演成功。
在最后脱欧派胜利的一刹那,突然让我想起了克林顿时代的竞选作战室。
结果总比战争本身重要。
350mil pounds per week is going to the Eu, if not doing so they can have a complete NHS system, 70 mil Turkish people might immigrate if Turkey joins the eu (as refugee and not economic immigrants)Jobs.. Take BACK control 来激起人们脱欧的欲望,人们与其说向更好的改变,那些不满足于现状或者现政治/经济/工作的人可能会想让英国回到从前的状态。
Brexit original plan-ReprogramingAltering the matrix of politics to reach the lineFrom traditional redundant to social media exposure and creating a platform that reaches more people with target of what they want to hear.We are in an information era, 利用大数据和精准数据分析定位理解到了个人,于是谁掌握了信息这便是政治游戏的主宰者。
提供social media algorithms的sponsor同时也成为了trump精选最大的捐赠者之一,政治也是经济的游戏,资本为王。
And we are waiting for this story to unfold.While Dominic Cummings mentioned the political system need to be changed in the UK, and being optimistic towards Brixit but afterwards he thought the system needs decade to adjust because even Brixit happens but the political system remained the same
民主能够成功运行的几个条件是什么?
做出决定的人是否掌握了充分的信息?
基于这些充分信息做出决定的人是否是理性的公民?
卡明斯讨厌英国既成的浓郁精英政治风,他更认为那些所谓的精英政客都是蠢货,不屑于与之为伍。
他说要给那些“长期沉默、无法发声的人一个说话的机会”,但是他的宣传广告和信息传递并非基于事实,而且模棱两可。
——不断被提及的移民数量其实只是土耳其的国民人口而已。
民众们收到了宣传信息之后不加查询便认为那些巨大的数字都是实实在在的移民人口,并且在不久的将来都将涌入英国国内,与自己抢夺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然而这些数字和移民基本无关。
(所谓英国支付给欧盟的支票也是如此)卡明斯并不是在做有关“正义”、“客观”的信息传播,而是带有煽动性的宣传,是propaganda,从传播学角度来说,他利用的是民众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倾向(通过前期在酒吧、俱乐部、台球室对那些底层居民/潜在选民 进行田野调查,选择“移民”、就业医疗保障几个最为关键的话题,并进行定向引爆。
效果显而易见,他最后也成功了。
但是这背后更值得人思考的,是他和留欧派的人在酒吧的对话。
在公投期间暴露出来的问题,从具体的来看很多。
移民、就业保障、工资水平等等,但是归结到最后,其实就是社会割裂。
在电影里体现为:留欧派组织的两次焦点小组访谈。
第一次访谈时,大家还可以有所保留、相互妥协地和平表达看法,虽然暗地里已经存有极大的割裂和向左意见,但大家还是维持着明面上的和谐。
到了第二次再进行焦点访谈的时候,每个人互相听不进去对方的观点,只有争吵、矛盾、冲突。
并且表达极其感性化、冲动化、并不就事论事,政治议题变成了群体情感、群体压力的爆破和释放。
这个焦点小组就代表着英国社会几个主要的不同阶层,他们存在不同的社会视角、社会处境和政治观念。
此时经典政治学中希望展现的“理性的公民政治”、“辩论得出真理”……统统都不作数了,因为巨大的割裂让人们无法沟通、每个人自说自话,又怎么能够得出理智的处理方式呢?
当一个社会处于极端割裂、无法理性沟通的情况之时,选择“全民公投”、“民主决策”的手段来决定重大事项,无疑不是一个好方法。
这时候还有什么所谓的民主、公正呢?
这时候只有“多数人”主,谁人多谁有力量而已。
更可怕的是我们当下又进入了一个数字时代,谁能够保证我们现在脑袋里的想法不是被哪个强大资本所灌输影响?
学界对于数字霸权的恐慌已经到了一个近乎疯狂的现象。
唯恐数字掌控了人的自主思想,这也有了信息茧房等等理论假说。
卡梅伦当初就想走个形式,让公投留欧来稳定政局,结果却翻船;一样翻船的还有特朗普被狂热的民粹分子送进白宫。
沉默的大多数开始被越来越多地利用,最后的恶果谁来担的?
好像还是那些底层人民。
大数据的魅力和力量
从可忽悠性和失语这两点上来看,全世界人民还真是出奇的一致呢。表演方面,卷福自然是演得不差,不过,想获得更大突破估计需要有意识打破这种轻微Anti-social的角色套路。罗胖在这部里忽然变帅了是怎么回事?越来越喜欢他啦。
电视剧类的电影。
仿佛拿了相对轻松的呈现展露对流俗政治的蔑视
无感
实在无聊,1.5倍速都看不动,可能主要是这个题材跟咱实在没啥关联。。
无聊的人唆使一群愚蠢的人做了一件无聊的事!
开篇的节奏不行,让人无聊得看不下去。分数虚高的片子。
难道罗胖不是演得比马脸好?
这题材真的很值得拍了,结果拍出来和有部公司要将所有风险转嫁给市场却又反过来被市场影响破产的电影一样,没拍好,所有勾心斗角的内涵没拍出来
我同意要在流行文化上做政治教育。但以“回顾历史”风格来看待脱欧,仍然站在十足精英的立场,告诉选民,你们都被骗了。是我们是不熟悉的,新数据技术手段,蒙蔽了你们,你们无意识地,没有反思地又成了动员的对象。这种思想,才是脱欧中流露出来的危险想法。
没看完
这部电影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许多有直接影响力的机构在脱欧这件事上也将自己定位为中立的,尽管他们有强烈的反脱欧意愿,这也意味着人们在基于互联网投票时,自由派选民倾向于与“群体”在一起,而独立或保守派选民则不是这样,他们更不可能基于自我心理需要在群体思维影响下投票,事实上,大多数英国人都没有这样的自我利益,就像现有的精英和领袖一样,他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自我做出的抉择是否能符合每个人的利益?答案是几乎没有,就像这部电影一样,他们只对保护自己的阶级有兴趣,而不是国家和所有阶级体系
本来以为会是一个一路高歌猛进的政治爽剧,虽然最后如愿以偿赢得了胜利,然后呢,却只是重启然后覆盖上曾经的旧程序。这个世界要完蛋了,就算是丢掉曾经的小伙伴或者是累赘也只是轻装上阵走上那条注定通往破败的路。政客的斗争,国家之间的利益,民众的仇恨与不满,以及地底深处的异响都只是资本异化的一个个产品罢了。人不是人,东西不是东西,一切都是资本的产物,包括以为自己能掌控一切的资本家们,都只是工具罢了。突然感觉,这个世界发展成现在这样,有多少是人为能动改变的呢,生产力大发展的背后,那个历史发展的的大趋势是不是一些我们看不到的,猜不透的因素阴差阳错的造成了现在的世界呢。也许真的一起科学,哲学最后的归宿都会是上帝。虽然英国就算留下也不过是和欧盟貌合神离。
想要把现实套进好莱坞的英雄模式结果什么也没说明白。
能想到take back control这个口号真是神来之笔,谁到了中年对自己的人生没点儿失望啊,谁不觉得生活过的不如想象中的好,谁长大之后不感叹生活不如小时候那么幸福快乐,人是这样,民族共同体也是如此。
有些不错的台词和思考。
每一场革命、政治运动都需要一个鼓舞人心的口号,大不列颠从keep calm and carry on到take back control,阴天下三百万个不被关注的民众,那些在这片土地上找不到存在感的白种人,统一在targeting下让dom这样的人实现他的control目标。至于之后的烂摊子,谁爱管谁管,卡梅伦我哼着小曲退休了,886。
苍白无力罢了
take back control,民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