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初,在密西西比州的一所监狱里,罪犯艾瑞特在得知自己妻子将要嫁给别人之后,便用谎言说服狱友德玛和皮特跟自己一起越狱,三人便开启了“寻宝”之旅。
逃亡路上,他们先在皮特的表哥沃什家解下镣铐。
然后晚上被沃什举报,接着被表哥的儿子救下,然后三人遇到教徒洗礼,德尔玛皮特接受了洗礼后,在十字路口遇到了出卖灵魂的吉他手汤米,临时组建了乡巴佬组合,献歌之后一炮而红,但是三人并不知道。
在跟汤米走散之后,三人又遇到了抢劫犯,乔治-尼尔森,四人一起抢了银行之后,因为尼尔森落寞的离开之后,三个人富裕起来,开着小车继续向前寻宝。
路过树林小溪旁,三个女人吸引了三个人,在一阵神魂颠倒之后,三人只剩下德尔玛,艾弗瑞特和一只青蛙。
两个人只好带着这只“皮特”一起继续赶路,被一个推销圣经的人大丹欺骗,并被其暴力的抢走了钞票和汽车,并捏死了“皮特”,俩人丧气地继续向前,最终艾瑞特找到了妻子,在和妻子复合无望的情况下,俩人偶遇了再次成为囚犯的皮特并再次帮他越狱。
皮特说了自己出卖了朋友,把藏宝地点透漏给了执法官,之后,艾瑞特承认了自己欺骗了他们,两人梦碎,三人扭打在一起,却无意中看到了3K党对汤米行刑,然后三人救下汤米,并再次组成乡巴佬组合,在舞台上,四人受到了剧烈的欢迎,现州长为了选票,赦免了三人的罪,妻子也原谅了艾瑞特。
在寻求艾瑞特的求婚戒指中,执法官抓到了三人,并不顾特赦令硬要绞死三人,最后时刻,艾瑞特下跪祈祷,然后 到了,三人获救,并最终获得了别样的人生财富。
故事发生在美国最穷的州-密西西比州,它是美国最保守的州,经济主要靠农作物与木材,蓝调和乡村音乐在这里盛行,同时这个州十分歧视有色人种,曾经在南北战争中脱离过美国联邦政府,2020年才正式废除具有南方联盟标志的州旗,电影《密西西比燃烧》讲述的就是臭名昭著的3K党前党魁之一策划的暗杀行动。
而电影中随处可见的小汽车,也说明在20世杰30年代初,美国工业已经很发达了,但是各种各样的场景,并不能看出这个州是繁华的。
冷清的街道,商业区店门紧闭,各种被吹上天的广告,以及为了增加就业将要兴修的水利都在反映着这个时段,美国正在经历金融危机。
至于三人为何入狱,推测德尔玛应该是欠了税收,农场被抵押,经济原因入狱的,皮特推测是真的干了坏事,艾瑞特电影明确说出入狱的原因,无证驾驶,可能是因为汽车刚流行起来,各个针对其法规很严格。
电影中各个人物也很有意思,话唠中带着傻气的艾瑞特,老实带着傻气的德尔玛,胆大中带着傻气的皮特,躲避白人恶魔的黑人汤米,为了赏金出卖表弟的表哥,为了吸引别人注意力的杀牛抢劫犯尼尔森,身兼数职夸口改革的3K党政治家荷马,选票有限时刻改变的圆滑现州长派比,以及艾瑞特固执的妻子佩妮,还有那个为了面子到处放火追杀三人的执法官库克等,无论是上层的大人物,还是底层的小人物,都鲜活的活跃在电影中,在蓝调的音乐下,悠扬的歌声配上异国风景,总是会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观影体验。
以前看电影很随意,只专注于故事情节,也就是看编剧编故事的水平。
后来,看的电影多了,发现一部电影,尤其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其中蕴含的东西非常丰富,音乐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我甚至认为优秀的配乐是一部电影的灵魂。
很多电影原生成为经典,历久不衰,除了音乐本身的特点之外,更在于对电影的情节推进的催化作用。
当然,音乐剧电影另当别论,毕竟这类电影中,音乐是核心,与普通电影的配乐没有可比性。
就科恩兄弟的这部《越狱三王》而说,音乐表现在电影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尽管这算不上是一部音乐剧。
这部电影的成功固然不仅仅是由于优秀的电影原声,但是影片中的音乐在叙事功能和氛围营造上承担了很大的作用。
电影是一部喜剧,整体音乐以欢快为主,在叙事功能上,能够配合紧凑的故事情节,在故事场景中,可以烘托氛围,渲染喜剧性的气氛,同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能够突显出人物性格及其各自的个性,因为喜剧中的人物大都是漫画化,人物性格被拉伸,被夸张化,欢快的音乐很符合这种变化。
Big rock Candy Mountain - Harry McClintock20世纪30年代初,在密西西比州的一所监狱里,罪犯艾瑞特在得知自己妻子将要嫁给别人之后,便用谎言说服狱友德玛和皮特跟自己一起越狱,三人便开启了“寻宝”之旅。
逃亡路上,他们先在皮特的表哥沃什家解下镣铐。
然后晚上被沃什举报,接着被表哥的儿子救下,然后三人遇到教徒洗礼,德尔玛皮特接受了洗礼。
Down to the river to pray -Alison Krauss接着三人在十字路口遇到了出卖灵魂的吉他手汤米,临时组建了乡巴佬组合,献歌之后一炮而红,但是三人并不知道。
I Am A Man Of Constant Sorrow -John Hartford在跟汤米走散之后,三人又遇到了抢劫犯,乔治-尼尔森,四人一起抢了银行之后,因为尼尔森落寞的离开之后,三个人富裕起来,开着小车继续向前寻宝。
尼尔森离开路过树林小溪旁,三个女人吸引了三个人,在一阵神魂颠倒之后,三人只剩下德尔玛,艾弗瑞特和一只青蛙。
didn't leave nobody but baby -Gillian Welch两个人只好带着这只“皮特”一起继续赶路,被一个推销圣经的人大丹欺骗,并被其暴力的抢走了钞票和汽车,并捏死了“皮特”。
俩人丧气地继续向前,最终艾瑞特找到了妻子,在和妻子复合无望的情况下,俩人偶遇了再次成为囚犯的皮特并再次帮他越狱。
皮特说了自己出卖了朋友,把藏宝地点透漏给了执法官,之后,艾瑞特承认了自己欺骗了他们,两人梦碎。
三人扭打在一起,却无意中看到了3K党对汤米行刑。
O death三人救下汤米,并再次组成乡巴佬组合,在舞台上,四人受到了剧烈的欢迎,现州长为了选票,赦免了三人的罪,妻子也原谅了艾瑞特。
You are my sunshine 在寻求艾瑞特的求婚戒指中,执法官抓到了三人,并不顾特赦令硬要绞死三人,最后时刻,艾瑞特下跪祈祷,然后 到了,三人获救,并最终获得了别样的人生财富。
Lonesome Valley故事发生在美国最穷的州-密西西比州,它是美国最保守的州,经济主要靠农作物与木材,蓝调和乡村音乐在这里盛行,同时这个州十分歧视有色人种,曾经在南北战争中脱离过美国联邦政府,2020年才正式废除具有南方联盟标志的州旗,电影《密西西比燃烧》讲述的就是臭名昭著的3K党前党魁之一策划的暗杀行动。
而电影中随处可见的小汽车,也说明在20世杰30年代初,美国工业已经很发达了,但是各种各样的场景,并不能看出这个州是繁华的。
冷清的街道,商业区店门紧闭,各种被吹上天的广告,以及为了增加就业将要兴修的水利都在反映着这个时段,美国正在经历金融危机。
至于三人为何入狱,推测德玛应该是欠了税收,农场被抵押,经济原因入狱的,皮特推测是真的干了坏事,艾瑞特电影明确说出入狱的原因,无证驾驶,可能是因为汽车刚流行起来,各个针对其法规很严格。
电影中各个人物也很有意思,话唠中带着傻气的艾瑞特,老实带着傻气的德玛,胆大中带着傻气的皮特,躲避白人恶魔的黑人汤米,为了赏金出卖表弟的表哥,为了吸引别人注意力的杀牛抢劫犯尼尔森,身兼数职夸口改革的3K党政治家荷马,选票有限时刻改变的圆滑现州长派比,以及艾瑞特固执的妻子佩妮,还有那个为了面子到处放火追杀三人的执法官库克等,无论是上层的大人物,还是底层的小人物,都鲜活的活跃在电影中,在蓝调的音乐下,悠扬的歌声配上异国风景,总是会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观影体验。
1 苏珊桑塔格说拒绝阐释——现象主义的解释学不过是和假想的作者换位思考,结构主义的阐释方法也不过是重新摆布现象以套用上一个万能模版——对隐喻的结构性解释往往成了另一个隐喻。
但她呼唤的艺术色情学最终也没有成为主流,站在“新感受力”立场的评论家也往往失之自说自话。
的确,像她说的那样,对与某些文艺作品的确没必要阐释,或者没有办法阐释。
前者是那种形式上乏于创造,内容上又贫于想象的作品。
这些作品就象氮气一样,充斥我们周围大部分空间,但是吸进去又被原样放出来。
后一种作品是那种其内生言语结构已经脱离所有的社会语言,一种很纯粹的私人艺术。
这种作品就象纯氧,有价值,却不能直接用于呼吸。
但是,文艺评论者这个寄生的物种并没有灭亡(不但如此,由于生存环境日益改善,他们的队伍正不断的壮大),因为还有一些介乎之前两者之间的东西供他们呼吸,以便放出些废气给喜欢那种味道的人闻。
说了这么多不过是为了说明下面所要写的评论(放的废气)即不是过度阐释,也不是毫无意义。
因为有些作品本身就明显是在阐释,对这样的作品的任何评论便都是合法的了。
我要评论的是《逃狱三王》,它便是题目中的那个存在主义的后神话故事。
2这里“后-”指得是在“前-”的语境下对“前-”的否定,或另一种可能的探讨。
像后现代是反现代的,后结构是反结构的,后殖民是反殖民的一样,后英雄传说,是反“前英雄传说”的。
那个英雄传说就是奥德修斯的传说。
后英雄就是埃弗瑞特(克鲁尼的角色,全名尤利西斯·埃弗瑞特·麦克吉尔,尤利西斯是奥德修斯的罗马名);后英雄的故事还是那个归乡和夺妻故事。
只是科恩把其中那些被(旧)道德标榜的高尚品质重新打上了荒谬和伪善的标签。
这种玩世的态度,我们可以在科恩的全部影片中看到。
如果片子里有个玩世的角色,那一定是在反衬其他被世玩的人的可悲;如果片子里一个玩世的角色都没有,那科恩就用玩世的态度调侃所有人——这样的导演,我们说他们“蔫儿坏蔫儿坏的”。
3影片开始的部分,三个逃狱的人,碰上了一个土的,黑的,老的,瞎的巡路工人(弗里德曼饰),这个人预言了他们日后的经历,最后我们知道全部应谶了。
不要以为弗里德曼总演上帝,在这里演的就又是被神化了的角色了。
以《奥德修斯》名垂千古的荷马其实是个盲人民谣歌手,所以这里的老巡路工也许不过是暗指荷马,这样影片就加入了传说的色彩,之后发生的那些现代意义上的不真实的故事也就有了成为合理的可能。
出于那种在西方艺术中流行的后殖民主义心态,西方人的影片中大善的和大英雄的角色往往是个黑人(或其他有色人种),而白人成了很明确的中产阶级的代表。
中产阶级是什么人?
大概就是世俗的空虚的芸芸中年白领罢——我叫他们活死人。
看看影片中其他两个逃犯:在一个晚上,篝火旁,埃弗瑞特问他们分了赃有什么打算,皮特说他要到西部开一餐厅,招待的都是大人物,他穿一西装装大爷,吃饭不给钱,迪摩说要把钱砸到银行贷款部经理的脸上,赎回自己的农场。
好笑吗?
看看他俩绝对不是开玩笑的表情(那是导演在开玩笑的表情)。
我们知道那笔钱不过是埃弗瑞特给他们画的饼,描述的梅子之后,你小小的悲从中来了罢。
还有一次,他们看到一场宗教受洗的仪式(在当时社会那应该是一个异教)。
皮特和迪摩跑过去,呛了满鼻子水后,他们信誓旦旦地觉得自己获赎了。
这就是他们的道德感的来源,福柯说,有罪的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有了被上帝拯救的可能——去犯罪是因为可以被拯救。
商人向佛祖求财,官员向佛祖求权——信仰是满足人们罪恶欲望的手段。
善男信女们啊,伪善的男人和迷信的女人啊。
4英雄当然不能这样。
奥德修斯是与迷信和邪恶势力斗争的英雄,爱情是他的伟大动力,女人是他的强力意志。
他为自己设立道德标准,奥德修斯说我就爱钱怎么着罢。
当然影片里埃弗瑞特的私欲不是表现在对钱渴求上,而是一丝不苟的发型,和##牌的发油。
这让我想到《发胶》。
那个片子的时代背景也差不多是那段大众传媒刚刚兴起,发胶和做作的发型不加掩饰地流行的时代。
英雄们终归是时代中人,流行中人,他们击不跨集体狭隘的价值观。
埃弗瑞特对发油的忠贞,就是当代社会一切以消费为目标的人类生产活动背后的荒谬感。
科恩在解释这种荒谬感,越荒谬就越存在——这就是题目中的存在主义在影片里的体现。
荒谬的还不只这些。
奥德修斯施计夺回了依然爱着他的妻子。
埃弗瑞特也施计夺回了妻子。
但是妻子要的只是埃弗瑞特的制造的大泡沫。
支持他克服一路上苦难的婚姻,不过是他给自己画的饼。
想想,如果在荷马的故事里奥德修斯的妻子也是那样的一个势利的女人,可能后来的希腊哲学家也会发出唯女子和小人难养的感叹了。
当看到我们生活的目标,和动力原来是那么不可靠,荒谬感就产生了。
越荒谬就越存在。
5埃弗瑞特也在那荒谬中,所以他不是个玩世的人,他被世玩着。
那影片里有没有玩世的人呢?
有的,是两个让我觉得极嗨的角色。
玩世的总能让我嗨。
尼尔森是个抢银行的人,但是他要的不是钱。
钱对于人类来说不过是为了消费,然后交换快感(所以鲍德里亚把人类赚钱的劳动比作卖淫与嫖娼)。
所以求财的人是荒谬的,尼尔森其实是在大声说出这样的道理。
他要的就是快感,他得到了,直接地,爱谁谁地得到了。
因为讨厌动物,他就举枪杀了它们。
对,为什么不能杀?
动物保护主义者们给我个不能那样地杀动物的理由吧——YOU F**KING 伪善的人。
这种玩世的相对道德的享乐的态度,总能让我嗨,真诚地讨厌动物的人总能让我嗨。
另一个让我嗨的是那个银行里有一句台词的老太婆。
“babyface 尼尔森”,她无不嘲讽的评价着劾枪实弹的劫匪(她长的像尼尔森他妈)。
这就是她的存在——说自己觉得是那样的话。
不是她不怕死,是她知道怕死终归是荒谬的,而做些好玩的事比较真实。
这些好玩得很认真的人总能让我觉得嗨。
6没了,没有其他玩世的角色了。
有的只是活死人,和死活人。
他们都是不知道自己有多荒谬的人。
渴望权力的候选者是个迎合着选民品味的奴隶,权力—奴隶——荒谬。
恶魔独眼巨人是个卖圣经的人——荒谬。
科恩戳穿了几千年来神话中宗教道德(宗教一样的道德/基督教的道德)的障眼法。
古代的善进化成现在的善。
现在没有什么是不善的了,只有各种各样的善——80后的善,无产阶级的善,捐1块钱的善,反分裂的善。
玩世的人当然没有任何教条,科恩当然也不是在说道理。
但是他们可以重写《奥德修斯》,我也就可以重写他们。
对了,卖了自己灵魂的汤米原型是Robert Johnson。
电影的海报吸引了我,三个穿着斑马条纹的大汉在田里跑,想来是一部喜感的电影,类似于《三傻大闹宝莱坞》,看完后感觉并不是很搞笑。
之所以觉得不好笑一定是因为我不懂电影的背景,没有get到笑点,这部电影一定是一部好电影,所以看完后又科普了一点知识。
电影故事情节来源于《奥德赛》,与《伊利亚特》统称为《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最重要的两部史诗,也是现存最古老的西方文学作品,相传为盲人诗人荷马所作。
《奥德赛》延续了《伊利亚特》的故事,讲述了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奥德修斯率领船队返回故乡途中遇到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包含了很多远古神话和经幻想过的自然现象。
而电影的故事构架来源于这个故事,些许细节也有类似之处,只是主体变成了三个人,背景变成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密西西比州。
史诗里的奥德修斯先是遇到喀孔涅斯人的袭击、在海岛上被吃人的独眼巨人囚禁、得到风神的帮助、偏流到巨人岛、遇到魔女喀耳克同伴被喀耳克变成猪、游历了冥府预知未来、通过诱人的妖鸟岛、在日神岛上宰食了神牛激怒了宙斯等等最后奥德修斯回到宫殿,打败了妻子的追求者,一家团聚。
电影里的艾弗瑞特、德麻、皮特逃出监狱后先是遇到表哥的背叛、然后路上遇到弹吉他的黑人、狂躁症和抑郁症的银行抢劫犯、河边的洗衣女、偷鸡摸狗的圣经推销员,最后艾弗瑞特回到家打败了妻子的未婚夫,重新赢回了妻女。
这部电影给我印象深刻之处首先就是电影的基调—一怀旧和蓝草音乐(bluegrass music)。
美国西部荒蛮的田野风光,开阔的视野下尽是暖黄色的色调,一条蜿蜒的公路贯穿整个田野,汽车驶过留下漫天灰尘。
硬而快的蓝草音乐更具怀旧气息,充满阳刚之气和阳光的味道,非常符合这部电影的调调。
蓝草音乐、西部乡村、荒诞的剧情、宗教信仰融合的恰到好处,使得这部电影格调 升了不少。
电影开头三人遇到了在铁道上推车前行的盲人老者,老者预言了他们的未来:你们最终会找到宝藏,虽然并不是原本追寻的宝藏。
这里的盲人老者的形象和原著作者盲人荷马不谋而合,给我的感觉是这个老者其实就是原著的荷马。
作者出现在剧情里,他知道所有人的故事,或者说他创作了这些故事,而同时他也存在于他所创作的故事里,故事里的其他人都不知道他的存在,他就像时间一样在既定的轨道上不停地前行,像一个old-timer。
就像《纸牌屋的秘密》里的老人他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扮演着一个角色,除了他自己别人都不知道这个世界是由他创造的。
原著里有遇到河边洗衣的女巫,电影里改编为河边洗衣的三个女子,将皮特绑架后留下了他的衣服,德麻发现后以为女巫将皮特变成了一只青蛙,一路带着青蛙像是带着皮特一样,后来青蛙被残忍的独眼人捏死了,德麻也被揍了一顿。
剧情荒诞又幽默,足见德麻的单纯和良善。
其实这三逃犯都是纯良之人,比起其他背叛亲人、为了执政 不折手断、杀害有色人种和异教徒的宗教徒,他们要可爱的多,好人被追捕、恶人在社会作恶,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对比,使得电影具有讽刺社会现实的意味。
关于宗教,电影前部分德麻和皮特得到牧师的洗礼,洗去自己的过错,以为得到了救赎,而被没有宗教信仰的艾弗瑞特嘲笑虽然牧师 说你们无罪,但是美国的警察可不那么好说话。
剧情的后端,州长宣布他们无罪,但是警长却说他代表的是法律,不管州长是否赦免他们。
在生死存亡之际艾弗瑞特既然祈求神的保佑,可见神的保佑是在最无路可走的时候的慰藉。
最后神迹显灵了,水库塌了,所有人被冲进了水里,音乐响起,镜头在水下停留,这里才是他们进行真正的受洗仪式,得到 救赎。
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经历磨难的重生。
老者说虽然你们不会找到宝藏,但是你们会找到另一个宝藏。
老者没有说宝藏是什么,但是电影的最后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自由和救赎,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吧。
You seek a great fortune . You three who are now in chains . You will find a fortune. Though it will not be the fortune you seek. But first...First you must travel a long and difficult road...a road fraught with peril...(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 You shall see the things . Wonderful to tell... You shall see a...A cow ...on the roof of a cotton house . And ,oh,so many startlements . (非常多的意外). I cannot tell you how long this road shall be. But fear not the obstacles in your path. For fate has vouchsafed your reward (因为你们注定会得到回报). Through the road may wind. (虽然道路会崎岖). Yea ,you hearts grow weary (心力交瘁). Still shall ye follow them (但你们要坚持下去). Ever onto you salvation (直到你们得到救赎).
英雄(叛逆角色): 艾弗瑞特 欲望:越狱(回家阻止老婆再婚)有工作害怕:被抓口才好伙伴:皮特:犯罪家庭背景德尔玛:傻宝角色体制:警察/南北变革体制人物:警长/新州长候选人次要反派:警长/市长候选人/艾佛老婆钩子:一群黑人囚犯工作,狱警看着,三人田里逃跑、关键事件:搭火车没成功,艾佛瑞特讲到他抢了银行有一百万,要在大水坝放水之前去老屋拿钱。
决定老大为 艾弗瑞特 ,坐上黑人盲人预言家的车。
纠葛2:来到皮特亲戚家躲避,吃肉。
晚上皮特亲戚报警,皮特亲戚小孩开车救走。
白天把车抢走上路,买发油,路边吃烤田鼠,遇见牧师洗礼,皮特和德尔玛去做洗礼,认为已将罪孽洗清。
拉上等车的黑人吉他手,被告知录音唱歌可以赚钱。
去录歌,以乡巴佬乐队的身份唱的非常好,遇见来发表竞选演讲的老州长。
反转:晚上在树林弹琴唱歌,车被警察发现,仓库炸了,黑人吉他手逃跑,三人再次上路。
纠葛3:三人在路上走,皮特指责艾佛瑞特偷他亲戚的手表,遇见开车飞驰的乔治。
乔治问路,三人上车。
乔治开枪打后面警车,打伤牛,牛阻拦警车。
三人随乔治到银行抢了钱。
篝火时乔治留下钱心灰意冷离开。
音乐制作人到广播站找乡巴佬乐队要签约。
纠葛4:三人搭车,很难搭到,偷吃,偷车开走。
路上听见女歌声,皮特带两人下车,看见美女走不动。
德尔玛和艾瑞福特以为皮特变成青蛙,两人带走青蛙上路。
两人在州内的高级餐厅吃饭,遇见大胖子,大胖子上前攀谈,讲销售技巧,说要去郊外。
老州长团队陷入困境。
反转:大胖子在郊外吃完,拿木棒打人,德尔玛 反抗失败,艾瑞福特不解,皮特青蛙被捏爆。
夜晚,皮特面前放了绞索,被鞭打,皮特交代了百万的事。
纠葛5:两人搭车,在车上艾佛瑞特看见工作的皮特。
州长竞选唱歌,新州长候选人带着侏儒号票,艾瑞福特的女儿唱歌,艾瑞福特正好赶到,被女儿告知妈妈要再嫁,妈妈在杂货铺买东西。
艾佛瑞特去杂货铺挽留妻子,妻子斥其无能,妻子新丈夫与其打架,被暴揍,赶出杂货铺。
纠葛6:电影院看电影,遇见囚犯看电影,皮特喊叫告诉他们不要去拿钱,艾佛瑞特两人喊以为他变成青蛙。
老州长竞选陷入绝境。
半夜皮特哭忏悔,被艾佛瑞特和德尔玛劫狱带走。
皮特坦白告知了警察藏钱的地方,艾佛瑞特坦白告诉两人没有钱,只是为了挽回妻子,三人扭打。
三人来到树林看到3k党宗教活动,黑人吉他手被捆。
三人假扮护旗救黑人吉他手,被胖子察觉。
胖子拿掉三人帽子暴露,新州长要抓住几人,四人逃跑,十字架倒下砸中胖子。
危机:三人起争端不愿再帮艾佛瑞特,艾佛瑞特道歉,四人上台唱歌。
艾佛瑞特挽留妻子,妻子毫无被挽留意向。
高潮: IAmAManOfConstantSorrow前奏响,全场欢呼。
新州长候选人喊停,揭四人底,被观众赶走。
老州长借势上台,赦免三人,唱You r my sunshine。
衔接结尾:艾佛瑞特妻子要过去的戒指,说在老屋床头柜。
路上看到乔治被抓。
结尾危机-高潮:艾佛瑞特去老屋找戒指,看到警察。
警察决定绞死4人。
黑人唱歌,艾佛瑞特下跪祈祷。
洪水释放,四人得救,黑人趴在木柜子上。
结尾:妻子说那是姑妈的戒指,艾佛瑞特追,背后是一堆孩子唱歌,铁路上老人唱歌。
科恩兄弟剧作上的双重高潮已经非常熟练,值得学习。
音乐太好了,让人感觉回到了那个年代。
摄影暂时现在水平不够,再过段时间进行分析。
在看过许多荒诞的影片中,这部电影对我而言,宛如一股清流,虽然同样荒诞,但由于剧情及配乐的原因,看的过程很轻松,很愉快。
影片的蕴含也很多。
铁轨瞎老头、木房上的奶牛都在蕴含一些东西(凭自我理解)最后让我们一起听首“你是我的阳光”安然入睡吧!
love you 泽宝
1、剧里的娃娃脸,尼尔森。
一个看似疯狂的人
捆着一身炸药,潇洒抢银行的大盗,在被评论为娃娃脸尼尔森时,恼羞成怒。
然后,按照常理来说,霸气的大盗应该提枪就干。
相反,他的生气后更多是自我沮丧,自我懊恼,却不伤及他人
孤独离去所以,他恶吗?
只是,得有多自卑,才会争取这种方式的光彩夺目。
2、历史上的娃娃脸”尼尔森。
1908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在他少年时期,正是美国犯罪最猖獗的年代,而尼尔森从小就跟着一群地痞流氓鬼混,7岁时尼尔森因玩枪不慎打中同伴第一次被捕,13岁时因偷窃汽车再次入狱,尼尔森短暂的生命只活了26岁,一大半时间都在犯罪。
并且犯罪不断升级,从小偷小摸,到抢富豪,抢银行,最后成为FBI的“头号公敌”,抢杀3名FBI选手,一炮而红。
最后身中17枪,生命定格26岁。
————————————————————————他终其一生,摆脱不了“娃娃脸”三个字。
而你我呢?
个人认为这是科恩兄弟的游戏之作,所谓"游戏之作"就是在电影中科恩兄弟没有大谈人生的哲理,没有抒发对人性的感慨.只是纯粹为了搞笑而搞笑.据说这部电影是<奥赛罗>现代电影版,但我觉得科恩兄弟也只是借壳生蛋而已,电影情节完全跟莎士比亚的原著的内涵没什么关系.大概科恩兄弟是密西西比人.因为导演带我们进行了一次密西西比的旅行,使我们遍赏密西西比风土人情.(剧中演员所说的英语,就带着浓重的密西西比口音).电影充满着对世事的调侃,但这些都仅仅只是调侃(绝不是嘲讽),这也是我认为电影的主题仅仅是搞笑而已的根据所在.首先调侃了宗教,一个失明的黑人扮演了上帝的角色,为三个越狱的主角指出藏宝之路,并告诉三人将来的命运.(以后一一应验.)我认为这只是一次导演对<奥赛罗>的生搬硬套,加一点冷幽默.(上帝是一个普通的黑人农民)之后三个主角在逃亡途中,遇到一群唱着美国民谣洗圣浴的虔诚的宗教徒,两位主角在洗浴后被告知已经没有罪孽了.(诸般罪孽,一洗了之?)其次,调侃了美国警方.身为逃犯的三个主角,虽然电影中并没有明确告知我们他们犯了什么罪,但从他们言行来看,肯定也只是犯了小偷小摸一类的轻罪.但警察为了追捕他们却不惜使用纵火,色诱,酷刑这些极端做法. 最后,调侃了美国人的政治生活.(不用多说了,看看电影中搞竞选的两方政客的滑稽表现就知道了.)电影中的音乐非常精彩和多样化.(黑人布鲁斯,美国民谣,乡村音乐.{密西西比本就是"布鲁斯音乐的摇篮"})是本片的一大亮点.电影中有许多有关美国电影,历史,政治生活方面的东西.不是美国人真的很难看明白.(我承认,这确实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我的观影乐趣.)以下是我对其中几个电影细节的看法.1电影中那个疯狂追捕三位主角的执法官,打扮,言行简直就是<现代启示录>里,要把越南"炸回石器时代"的那个上校的翻版.2电影中那个"娃娃脸尼尔森"在美国历史上确有其人,后来加入狄林杰帮'(也就是那个在电影中由Johnny Depp扮演的"头号公敌").在狄林杰死后不久被列为"头号公敌",1934年,在与联邦调查局的枪战中被击毙。
电影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结构太松散了,松散到你有时感觉到剧情简直不能连贯.(主要在于兄弟两个玩得太过火了.)但总得来说,这还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一部相当搞笑的诚意之作.
让我想到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魔幻现实主义,荒诞,黑色幽默,翻天覆地都说腻了。
七点八分,前三分之二七点五分,屋顶上的牛张零点四,烂俗的结尾倒扣零点一。
跟科恩兄弟巅峰作品还是有点差距,故事发展浅,荒谬发展虽然一个接一个但是衔接不到位,也没办法完全入戏。
总体情节还是有意思的,我喜欢那个牛。
如果真的想看魔幻现实主义,还是科塔萨尔,马尔克斯比较好(虽然我也不太喜欢后者,但是他的文学贡献确实有目共睹)
沒看完
哈哈哈哈最后剧情真是神逆转,三个哥们儿一个比一个表情帝!太喜欢了!乡巴佬合唱团回归那段真是笑死我了,歌太好听了(《美国哈兰县》里面似乎有类似旋律的民谣)。
我觉得一定是因为我对英国很多的历史不了解。所以我也不知道大抵是在隐射什么社会政治的状态。看了评论在知道,那个要绞死汤米的场景,是3K党的隐秘仪式。所以说一部电影的好坏,除了自身感官的享受之外,能否有共鸣才是关键。我连3K党具体是干什么都不知道……对不起电影了。
音乐片?
说实话其实蛮无聊的,但是如果对《奥德赛》原著有爱,或者对上世纪30年代的乡村音乐有特殊情感的话,这部音乐电影肯定算是神作了。这部戏2000年上映,当时科恩兄弟已经成名快20年了,我欣赏的就是导演的随心所欲,这种题材都敢找乔治克鲁尼拍,绝对有普通商业电影没有的神采。
如果没看过奥德赛,那还是不要看这部电影了。因为你根本看不出所以然来。原声真的好棒!
科恩兄弟的片子,还以为是部警匪片,结果是部音乐喜剧电影。片中浓浓的美国三十年代南部乡村风光,再配上,乡村,布鲁斯和福音音乐风格的各种怀旧老歌,还是很让人能沉醉在观影过程中的。
除了片名致敬《蘇利文遊記》中拍不出的社會寫實片,以及重現了幾個《蘇》中的元素(追火車、小孩飛車、囚犯看電影),實在看不出《霹靂高手》有對《蘇》提出的電影問題給出回應。而將《奧德賽》搬至蕭條時期的美國南方,除了音樂上有效,背景設定幾乎不起什麼作用,只是個方便情節發生的舞台,並未真正觸及到時代。荷馬史詩episodic的質地在《霹靂高手》中成了敘事的敗筆,拖沓而流於形式。喜劇效果也並不顯著。
科恩最差了…中景别随对白打个不停,意图欢快,视觉节奏却凝滞不前
好烦,这个是真的看不懂它到底在暗喻什么,对宗教相关毫无了解,影评看了一圈也没有任何有用信息,不明白它的意义只能当普通片子看,于是只觉得无聊。(歌也不喜欢,更糟了。
O sisters let&#39;s go down, let&#39;s go down, come on down.
很无趣的片子,看点是很美的乡村音乐
科恩兄弟半戏谑地宣称[逃狱三王]改编自&lt;奥德赛&gt;,而当年的影评人宣称不明白这场漫游目的为何,太遗憾了,因为它本来就不应有目的。荒诞是新时代喜剧的核心,更是科恩兄弟世界观的基石,因此更为重要的是,影片能否把这种荒诞传达出来。最终结果让人不能够再满意,其中最重要的元素是那些富有个性的音乐
五星!徜徉在田野森林里的无厘头和夸张原来能这么打动人,每一次探险都叫他们三个更鲜明立体,随着故事不间断地微笑,然后彻底爱上这三个可爱的混蛋。 乔治克鲁尼的痞子式表演简直帅的没天理。最重要的是电影里的音乐都太美了,我几乎下载了每一首歌,这些自由纯粹的音乐比宗教和政治更能叫人臣服。
7/10。这片的ost真好听啊!三个憨憨逃狱的公路电影。剧情有几分莫名其妙,有几分讽刺暗喻,有几分借鉴典故,有几分黑色幽默,后半程人物关系和动机渐渐显现了才越来越好看。
音乐好得让我以为电影在为原声服务了。这样的改编真是激动人心 并且怂恿我,没读过故事原型的人,去读。
不喜欢科恩兄弟的这部作品,无聊中透着油腻。
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
科恩兄弟套用荷马史诗向乡村、布鲁斯和灵歌的致敬,对上帝和灵魂的探讨;但又犯了他们形式感过强的老毛病;罗杰·迪金斯低调而华丽的摄影深得我心,开首的黄色滤镜应用无比抓人 P.S. 这部片子的OST一定是Country粉的心头好。
據説整個影片框架以及人設是借鑒了荷馬史詩里的《奧德賽》,科恩兄弟的影片里這樣人畜無害的歡樂向風格確實少見,喬治克魯尼的演繹自然貼切,那首歌是他自己唱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