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多年之后,我阴差阳错看到这部电视剧,故事本来是想表达类似于《家》的反抗,一个留学青年回国之后被旧秩序压迫,一心决定打碎旧时代牢笼的故事,但这是本剧想要表现却由于叙述不清、故弄玄虚、矛盾转移过快以致于根本没表现的情节,也许是因为剪辑的结果。
但最大的问题仍就是曹光汉。
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符合他的人物背景。
首先,他是去瑞典求学,而不是日本。
自杀的激进思维不符合西方观念;其次,其他人说的憋闷我非常认同,但是很遗憾本剧并没有任何对旧有体制进行描写,而且也没有给曹光汉看到,本来一开始偷情夫妇是个好契机,当路卡斯去找曹光汉时,曹光汉表现的非常镇静。
他因何镇静?
他在外留学多年,何处去知道这些?
最后,导演竟学习《美国往事》将这一切诉说为一种追忆。
所以观众的感受非常分裂,好像是说我好怀念小时候掉在粪坑里的情景。
剧本写得很不错,但导演太令人愤怒。
恰如剧中所说的“假斯文”,以为过分剪辑加蒙太奇就是艺术档次提升,其实是“洒狗血”。
路卡斯的角色本来是很重要的,恰恰可以反映出旧时代规则的荒谬扭曲,却只用了一次以后就转入了浮华的三角恋。
诸多令人咬牙切齿的问题,但仍然感佩一些台词和表演的精妙,算是少有的中国电视剧。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已很少看国产电视剧了。
《士兵突击》、《奋斗》红遍网络的时候,虽然我也饶有兴致地看完了,但觉得也就那么回事。
文艺就像一面镜子,在娱乐放松时刻,它能照进了受众平庸的现实生活。
现实感不强,镜子就不亮,受众就会在模糊中麻木,或者在无奈中走开。
和所有中国主流文艺一样,国产剧的最大死结也是匮乏现实精神。
在沉重的现实面前,要么沉默要么被禁,正是国产剧近年来遭年轻观众抛弃的根源。
《士兵突击》和《奋斗》稍微有那么点现实质感,便收获热捧,也从另一面映照出了国产剧的悲哀。
实际上,《士兵突击》和《奋斗》也回避了不少现实,至少我知道的军人和80后,都和剧中差别太大了。
所以,我还在继续遗憾着,还在漫长的停播期中,期待着美剧的惊喜。
但在2008年快要走完的时候,我很幸运地尝鲜了国产剧《中国往事》。
就像几年前被禁的《走向共和》一样,导演张黎这部现实色彩浓厚的历史剧,再一次让我陷入震颤和沉思之中。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中国往事》深深吸引住我,也主要是因为1908年左右的人性挣扎,和百年后的当下是何其相像。
湛蓝的天空下,精致的小院落,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温馨美丽。
然而,所有的人都很郁闷,都在找出路,可谁也握不住命运,谁也猜不准三四年后的剧变。
《中国往事》还未在电视台播出,就先走红网络,其优秀之处也不用我再罗嗦了。
我只是有点感慨:中国人不是没能力拍出好看的电视剧,可是,为什么类似《中国往事》的剧作又如此之罕见呢?
深夜看《中国往事》的时候,我想到了格非的小说《人面桃花》。
同是清末的故事,都有回光返照般的诗意和温暖,也都有无可逃避中挣扎的女人。
张黎和格非的野心一样大,都渴望用家族的故事串起百年中国命运,成就史诗般的辉煌。
然而,格非的《人面桃花》系列停止于第二部,他自己也坦言可能不会有第三部了。
格非肯定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很多探索还没有深入,他不会不想写的。
我相信,格非的阻力就是现实。
《人面桃花》第三部应该写改革开放时代了,格非也许在担忧:可能会把握不准时代精神内核,像余华那样毁了名声;也可能写得太现实了,根本就出版不了。
张黎的《中国往事》也是计划拍三部,结局将同样回到今天。
第一部中的探索勇气,我希望张黎一定要坚持下去。
但我也还担忧,格非的困境,张黎能躲开吗?
就像那部《走向共和》,激起了多少国人心中的共鸣,可免不了被删被禁的命运。
如果《中国往事》拍到改革开放,张黎又该怎样拍呢?
剧中的人物又该怎样重复祖辈的命运呢?
不敢想了。
一旦触及当下,所有的故事都会比历史更让令人悲伤。
《中国往事》,这个剧名起得真好,大气。
然而,百年的往事,还远远没有成为真正的往事。
我会永远怀念《中国往事》的,从1908到2008。
2008.11.16
张黎手法上做加法的顶点,看起来着实有点费劲,但是没有套固定的表达模式,很丰富,每一处都恰到好处说不上,但是艺术尝试总归不应该打击。
在视听语言之外更有挑战色彩的其实是打破起承转合的叙事和力图去类型化的人物。
故事一波三折却又一沉再沉,情节推进琐碎而偶然,似乎只是服务于一种“一个个都要走”的心境。
每个人物都让观众捉摸不透,刚有点共情的苗头或者解释的机会就被新的怪异行为否定了。
如果以现实的或者逻辑的眼光且把它当成一部晚清剧看会觉得很怪,但是当成一部00年代剧看就都说得通了。
就像片尾离开的人们出现在合照上,原来终是一场试验,一个寓言。
当然这并不取消我的抱怨,和阿凡达那样的科幻片一样,在自然合理性上达到完美的同时历史合理性也是必要的,社会世界的可理解性并不等于两个时代间平行投射的可能性。
我更感慨的是那之后十年历史剧在“虚”的方面的收缩。
写实并不复制真实,它只是众多再现形式之一。
而被粗暴否定的那部分,恰恰是历史理解可能性的所在。
而在这个层面上,往事未来,张黎在00年代的借题发挥显然悲哀地实现了。
08岁末,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本片。
开始是觉得片子有点诡异,一直想往下挖掘片子要表达的东西。
同时不得不被场景布置、意境表现,拍摄手法所惊叹——原来中国古装片也可以这样拍!!!
完全与目前主流的弱智的古装片天壤之别。
影片中的动作语言运用得很恰到好处,用了黑白的动的画面来代替传统的静的心理活动。
场景也诠释了时下流行的混搭风格,中国古代的稳重大气,西洋的华丽奢侈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最吸引我们去看的最重要一点还是演员的精湛表演,特别是耳朵!!
普通的外表,纯清的演技,让人不敢相信一个孩子会有如此般演技,或者其实是本色演出。
鄙人词穷,加上思绪上还在整理这部戏,只是在此抒发一下感情。
总之就是,此片09年必将大红!!!
当初这片子是我们家老太太看的,我本来对中国的这种大家族性质的电视剧最为反感的,就没事瞟一两眼,结果真是把自己看进去了。
先说这电视剧的名字——中国往事。
最先看的那段是曹光汉在火柴公社造火柴那段,我还以为这片子写了一个民族资本家是如何振兴中华的民族产业的,看到后来才知道自己想多了,想大了,其实这不能怪我都是这名字忽悠的,中国往事,也许应该叫曹家(府)往事或者家族旧事之类的更合适。
再说后来看了半天看出点味来了,就是整个一变态的中国旧式家族的故事。
其实好像无论是作家们写书还是导演用影像的方式都喜欢选择这种题材。
像是苏童写的很多著作,包括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写到这我又想起前几天看的《胭脂雪》,也是很变态的讲了封建社会的女子命运的。
记得上课时候评论老师说,中国被不断“妖魔化”。
更多时候还是我们自己在妖魔化我们自己,这话听的我犹豫又无语。
其实就是这样,整个曹家大宅里似乎找不出一个“正常”点的人,有的人是压迫的,有的人是压抑的,又的人是挣扎的,有的人是。。。
像是曹老爷煮的那锅汤,耳朵的身世啊,里面很畸形的情感。。。
很反正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就是了。
外国人去妖魔化中国,现代人去妖魔化旧时代的人,我们就是这样成仙成妖的。
再来看里面的人物和演员。
看了半天貌似耳朵是主角啊(对不对才?
)前几天看新闻时才知道他都21了,我当时看的时候还琢磨呢,这小孩演的也太好了吧,原来比我还大啊!!!
不过耳朵是里面最出彩的角色。
再说就是玉楠了,怎么小宋佳在里面这么的漂亮啊!!
就是在玉楠和光汉、路卡斯在火车上相遇那场戏,玉楠在窗边看风景,穿着学生装,梳着两个辫子,路卡斯和光汉那惊鸿一瞥后的心动,连着我也动心啊!
貌似有点像《情书》里柏原崇在窗边读书的经典场景。
看来日本摄影师都擅长玩唯美啊!
其他像是张国立啊,演曹金氏的朱茵这些老牌演员很实力派就不说了。
不知道为什么想起这部电视剧就是想起:旧梦如流水,这几个字,很怪啊。
不过真的要给它的摄影赞一个,真的拍的很好,从没看过这样拍电视剧的,像是看电影一般,既有很强的故事性又不缺艺术的唯美感,话说看这样的电影是很享受的一件事。
摄影机像是流水一般缓缓潺潺,如梦如幻。
可能会有人拿来和李少红的《橘子红了》和《大明宫词》来说,先说《大明宫词》,个人觉得太文艺了,或许这样说,台词太强大,拍摄稍嫌平淡了些,容易让人觉得沉闷冗长。
《橘子红了》对,这两部貌似也有许多可比较之处。
服饰和江南的取景地唯美,镜语也不错,但是也犯了和大明类似的毛病吧,总之我是看不下去。
但是在《中国往事》里玉楠和光汉的初次相遇,他们在火柴公社里的第一次,玉楠死后在水缸。。。
很有油画的感觉,很好的镜头处理美啊!!
最后赞一个的就是谭晶唱的主题曲又有大气又哀怨,听的人纠结。
在一众知名大陆电视剧导演中,靠艺术风格起家的并不多,张黎是其中之一。
他工于历史剧,代表作《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人间正道是沧桑》等凭着端肃的历史观、价值观和浓烈的作者印记成为了无数观众心目中的经典。
可即便是在张黎的作品序列中,《中国往事》(2004,导演/张黎,编剧/赵立新,主演/张国立、张志坚、朱雨辰、宋佳等)也显得格外奇异。
剧作改编自作家刘恒1993年发表于《收获》的长篇小说《苍河白日梦》——说是“改编”,其实只是借用了原著的框架,绝大部分情节均为原创——讲述了清朝末年江南一个大户人家的衰败。
脱胎于先锋小说的出身外加遇上一个有艺术追求的主创团队,使得《中国往事》首先远离了固定题材自带的窠臼:说它是历史剧,可它除年代背景外,无一实事;说它是宅门剧,可它意在折射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说它是权谋剧,可它对人情和人性的了然细腻入微;说它是情感剧,可它分明隐喻着一场时代变局中的暗潮汹涌。
没有类型的牵绊,也就没有话语规范的限制,无需按照正义战胜邪恶,好人战胜坏人,光明战胜黑暗的路数讲故事,甚至,压根儿摆脱掉两元对立的二分法,让更复杂而真实的眼光指引叙述。
所以,剧中才会有那么多看似意外的意外,比如玉楠和光汉原本罗曼蒂克的相遇到最后竟误了三个人的终身,比如出身青楼、向往自由的晚月却渐渐磨练成了曹家大房最识大体的媳妇,再比如剧中其他人的去与留,死与生,莫不是重似几千斤重的橄榄,又显得平平常常、轻轻巧巧,骨子里透着一缕义无反顾的决绝。
人艺戏骨何冰老师在不久前的一次访谈里说,一个好的人物形象在观众面前是“不装”的。
按此标准,《中国往事》中的角色都很好。
曹光汉和郑玉松分别是民族资本家和革命党这两枝新生萌芽的代表。
他们有各自“应有”的普泛性特点——爱国的、实干的、有智识的,等等,与此同时,也具备人之为人的足够个性。
光汉固然是一个热血青年,可对母亲有着近乎变态程度依恋的他也是一个没有长大成人的孩子,尚未自觉自知。
当临刑前父亲问他为什么要到官府自首爆炸案时,他的回答是没想到自己会因此而死……而郑玉松立志要做澄清玉宇的英雄,他不计儿女私情,但最终令他崩溃的是嫁入曹府的妹妹与洋人私通,生了一个蓝眼睛的孩子。
在旧时代开始松动之后然新时代还未降临之前,光汉和玉松仿佛各种能量激荡碰撞出的产物,有一点点怪诞。
他们像鲁迅笔下第一个在闷热铁屋里醒来的人,又或者毛泽东笔下母腹中快要成熟了的婴儿,躁动不足以掀翻屋顶,却隐现生命的蓬勃。
具有象征意味的不只这两个人物。
曹家大家长曹如器的铁锅和铁锅里熬了十几年的老汤无疑更有指向性。
同样不应忽视的,还有剧中旁白的第一人称叙述者耳朵。
身为太太与一个下人的私生子,耳朵是老爷的仆从,十几年来没有得到曹家的合法身份,这让他得以站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冷眼注视深宅大院内发生的一切。
而在结局,他被允许姓曹,成了“耳朵少爷”,并获准继承了光汉的火柴公社。
至此,原本的血缘伦理秩序被颠覆,公社的起死回生更是将尾声转向了一个可能全新的开始。
尽管象征修辞的分量很重,《中国往事》并非一部象征主义作品,我们似乎时而从中寻见很多熟悉的影子。
它的冷峻之处总有鲁迅的味道,而一个家族的末世史又怎能不让人想起《红楼梦》呢?
(宅院内不少场景对白的遣词造句方式同样如此)在诸多经典文本的滋养下,剧作显现出了杂糅的格调,它不全是西式的,不全是东方的,不全是写实的,也不全是主观的,以尽可能超脱的视角展现了一种不为任何历史观绑架的历史,自然有股邪劲儿。
张黎导演的那种别具狂欢倾向的激越风格在这部剧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扬,简直让人怀疑他在创作其他几部正剧的时候从未这样畅快过。
剧终处,画面上赫然注着“第一部完”。
据说,《中国往事》原本计划拍成横跨整部近(现)代史“三部曲”,现在看来,前四十三集已成绝唱。
曹子春和哑巴路子的故事仍在继续,只是旁人已无从知晓。
人常说,往事如烟。
中国古典戏剧中没有真正的悲剧,因为中国人本质上是乐观的。
他们并非不相信命运,却是以笑脸看待无常,是谓乐知天命。
生命中一切无疾而至的悲愤都被理智的务实主义所中和,而戏剧这一叙事性的艺术形式,只是不痛不痒地作为奇技淫巧,成为欲望中理想主义的表达。
久而久之,这种乐观成为中国人生命中潜在的悲哀,在那个传统没落的传奇般的年代,这种乐观,成为了中国国民性中真正的悲剧因子。
我试图猜测那个年轻的孩子为什么叫做“耳朵”。
在这个偌大的、被影射为中国的曹家,很多事情都该是眼不见为净的。
面对太太的红杏出墙,老爷闭上了眼睛,眼不见实,于是有了耳朵,耳听为虚,聆听是对真相的拒绝。
然而正是这只耳朵,窥见了曹家太多的真实。
引用柏杨的比喻,中国人性情的积弊汇聚到一起,好似一锅酱汤。
曹家正是这一锅酱汤,时代的更新与自身的没落已然令其积重难返。
中国人表达的残酷犹如他们烘云托月的绘画艺术,残酷的真相隐在堂而皇之的生活仪式背后,所有的线索明明都指向真实,却偏偏不让人看见。
曹老爷在熬着一锅酱汤,其中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精髓,实际上,奉若神明的祖制精华只不过是一锅蛇虫鼠蚁。
曹老爷是典型的乐观的中国人,曹家的大家长、酱汤的掌勺者,他世故、圆滑、难得糊涂而自欺欺人,蓝眼睛的曹子春出世后,墙面大的扇子面被他画满眼睛,这是对自己一生圆融处世的无奈的自嘲。
曹老爷除了熬汤,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在屏风上画葡萄。
葡萄象征着多子,表达着曹家隐讳的生殖愿望。
曹家面临着一个宗法制集团最致命的危机——后继无人。
大少爷光满四房妻妾,却仍旧没有一个健全的男丁;二少爷光汉是个无法脱离母体的羸弱偏执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火柴公社和炸药宛如中国社会无法实现的改革理想,他也无法为曹家延续香火,二少奶奶玉楠只能和白人私通,诞下这个象征中西文化撞击下变异而出的蓝眼混血儿。
从曹家老少两代男性甚至三小姐光婷的夫婿,剧集自始至终在展示着这一命题,男性生殖力的日趋衰弱。
曹家的第二代女人均无力养育男丁、而偷人养汉者偏偏生育男孩、或者阉割了丈夫,而男性的生殖力正象征了家国体制的生命,日渐式微。
《中国往事》与《百年孤独》的神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们统统笼罩着一种关乎末世的深深叹息,而《中国往事》又拥有没有经历过文化衰落的西方世界所无法体味的悲哀。
剧集中关于中国的隐喻,正如曹老爷熬烂了的一锅汤,体制与文化的绝对成熟与发达也就意味着衰败的开始。
这是片中的一个曲子。
往事如烟,正如那一拨年轻人的出现又消失,那一拨时局变动后的得失兴衰。
带着诡异色彩的片头曲鸣响了曹家的一个个小秘密。
耳朵的生母,光汉的恋母,曹如器的疯癫,光满的情人。。。。
谁人没有秘密?
耳朵也喜欢一个人悄悄的爬上屋顶,偷窥这个光怪陆离的大家庭的秘密。
这个家族,用看似荒谬的联系联在一起。
曹如器明明知道妻子金晓珍与别人私通诞下耳朵,却没有对妻子做出如对郑玉楠一样的事,是因为当年曹如器落魄潦倒然而金晓珍仍然甘心下嫁并助他辉煌吗?
我们并不能很清晰的明了,姑且猜测,这就是爱吧。
导演放大了每一个小动作。
曹家二少奶奶郑玉楠的手指是着重刻画的对象。
在新婚之夜,郑玉楠倒在床上,手如一只探头的天鹅,既渴望另一双手强有力的握住,又怯怯不敢光明的现身,然而她的试探并未得到光汉的回应。
或者说,得到的只是光汉略带愤怒的离去。
后来在充满南方气味的长廊上,她的手指,似迷藏般躲在耳朵的耳朵后面,轻轻触碰了柔软的耳垂,那个时候她带着属于郑玉楠本身的可爱与简单,触碰了属于曹家一丝不苟的生活。
她不知道是否该碰触耳朵的耳朵,虽然她的心中是渴望。
然而她也那样做了。
因为那个时候,她是郑玉楠,不是二少奶奶。
郑玉楠的手最后一次做主角是面对路卡斯的时候。
她的手颤抖着,向前伸出的手触碰了路卡斯的肩。
她知道那一碰的结果便是她的心被看透,被看出她隐藏的渴望。
她的手在空气中驻足,终究是搭上路卡斯的肩。
关于导演与众不同的表述方式,虽然有故弄玄虚的嫌疑,然而就表述人物摇摆不定的内心时来说实在是贴切的很。
那个年代的那个大家庭,束缚始终是占据着首位的。
虽然金晓珍有过红杏出墙的经历,但是面对儿子的婚姻,她主张的也是忠贞贤惠,为夫作婢的谦恭;虽然曹光满依然顶着压力把翠雨楼的晚月娶回家,但是他面对两情相悦偷吃禁果的二奎和青蔓儿,依然不会同意让他们结婚,反倒将青蔓送进了翠雨楼。
虽然青蔓本该被处死。
这么一个矛盾重重的家庭结构其实正是人性中最本真的东西。
金晓珍是因为爱儿子才对媳妇严格要求,媳妇的快乐媳妇的性格不是她考虑的东西。
光满是面对晚月情不自禁才“坏”了他的规矩,做出了唯一出格的事。
这个家族,人人都有情难自守的冲动。
他们每个人身上都藏着黑不见底的欲望。
最出乎意料的片段是光婷央求父母为其做主将她许配给耳朵。
本来曹如器和金晓珍正愁的不知如何是好——一个女儿,一个私生子——可是耳朵居然一下子就拒绝了。
光婷不甘心,打探原因,耳朵犹豫半响才说是有喜欢的人。
光婷表示不信,逼迫说出那个人。
这个时候,导演故意晃晃悠悠的表现耳朵的犹豫。
最后耳朵眉头一皱,画面突然转到一个回忆上——郑玉楠在长廊里奔跑着,无忧虑的笑着——然而这美景突然被光婷的尖叫“不可能!
”打破。
这个时候,我们知道耳朵说了。
说的正是郑玉楠。
而我们看到的是耳朵那一瞬间脑海里的想法。
不能不说那一刻我被导演打动了。
几千年来中华积淀的腐朽文化,在辛亥革命后变得破碎不堪,守候他的旧社会愚民终究散了场,这个一锅乱炖五味杂陈的世界终于被打碎,尽管它依旧那么结实。
全家人乱了套,全世界也乱了套,火柴没能照亮这个腐朽社会的光明,反而葬送了拥有先进思想的先驱。
旧社会正在成长萌芽和西方自由的雨水巧合的融入在了一起,诞生了与这个家庭格格不入的新生命。
而这个家托付给了底层下人的金土鳖,而这个家唯一腐朽卑贱的孩子再也无法开口。
一瞬间,天变了,变得突然开朗起来,人们在失去了自己貌似还存在的记忆后一切按部就班的又活跃了起来,只不过现在得改了。
对于那些旧社会的牺牲品而言,或许这才是属于他们的自由。
长城远,黄河流,连绵青山不到头;阳关三唱君行早,光阴百代任去留;花满地,风满楼,一镬往事半生熟;庭院春深锁不住,一个一个都要走;聚散依依,回灯添酒,故乡明月在,且为人间寿。
……因为看到一篇文章,张黎说《大明王朝1566》和《中国往事》是他最成功的两部作品,因为《大明王朝》也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作品,就忍不住开始看。
张黎果然没有让我失望,我又疯狂地开始了追剧模式。
故事设置在南方城市里,时间是清朝末年,故事改编自刘恒小说《苍河白日梦》。
榆镇曹家和桑镇郑家都是苍河边上两个大户,故事以曹家二少爷曹光汉迎娶郑家小姐郑玉楠开始,以他俩这似是而非的爱情来写的话应该不会跑题。
曹光汉瑞典留学归来,正当婚嫁年纪,母亲为他做主迎娶郑家小姐,说这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光汉的父亲曹如器说郑玉楠的才气远超光汉,郑玉楠的哥哥郑玉松也觉得曹光汉不是一般人。
曹光汉确实不一般:结婚之前说不想结婚,在母亲怀里哭泣,结婚前一夜,他自缢被耳朵(曹家一仆人,事后细说)发现后幸免于难,迎亲之时在火柴公社逃婚,火柴公社是光汉回国后设立的火柴公司,迎亲回来在房间外睡觉迟迟不肯圆房,当天下雨了……郑玉楠一直等她,最后用他母亲的话逼他他才在火柴公社跟她圆房,但光汉始终没有表示爱她,只求她放了他。
光汉最后参加了革命党,反正不是反清的民间组织蓝巾会,他靠火柴公社研制出了炸药,并最终炸了巡抚衙门,最后自首被处决。
期间,郑玉楠与曹光汉从瑞典请来的国外技师发生关系并怀孕,这在清朝末年几乎是不可饶恕的,而且蓝眼睛根本掩饰不住。
在大牢内,曹光汉写的休书被郑玉楠撕了,她自己断了退路。
喜欢张黎的作品,就是因为他从来不是直白说理,而且设置悬念,人物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都是趋利避害之举。
正如在这部剧中,曹光汉到底喜欢郑玉楠吗?
我觉得应该是不喜欢吧。
郑玉楠与路卡斯发生关系,他后悔了,这么好的女人他发现他爱不上,他无法享受她的爱,无法珍惜她,但又什么也给不了她,所以他很痛苦。
孩子生下来果然是蓝眼睛,路卡斯被曹家杀掉,郑玉楠在回到已经没有人的郑家大宅和女子学堂看了之后,也自杀在长满荷花叶子的水缸里,孩子曹子春活了下来。
我知道无论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是假的,但是还是有评论的意义。
郑玉楠值得去爱。
因为在火车上遇见了光汉,她对他一见钟情,但曹光汉记不起她,外国人路卡斯倒是记住了他。
郑玉楠跟路卡斯好的时候对耳朵说,路卡斯走路一瘸一拐可能脚扎了钉子,她还嘱咐了很多事。
其实,这样的女人从来不为自己考虑的,她在怀孕期间,找镇上的马神甫,问他:我到底是一个坏女人吗?
我跟他的爱情开始就不会停下来,将会一直存留下去。
虽然所有的结果都跟马神甫预言一样,郑玉楠也知道,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看了这部剧之后,更加相信宿命这一说法。
就像席慕蓉的诗所说:所有的结局已经写好,所有的泪水已经启程。
上天不差毫厘的安排在火车上安排了一场见面,后来又是说媒,然后他又是那样一种人,不知道负责任,我感觉郑玉楠的命真苦啊。
其实,如果曹光汉知道珍惜,她是不会看路卡斯一眼的。
之前觉得文化差异不是什么问题,现在年纪稍长才知道,婚姻真的是各方面的门当户对。
婚姻是摆在男女面前的一个十字路口,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
郑玉楠是郑家的大小姐,是郑家的掌上明珠,是郑玉松最心疼的妹妹,可是曹光汉不喜欢他,在别人看来也是相当般配,但那又有什么用呢?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喜欢张黎,总是用作品带给我们思考,人生、历史以及爱情。
记得很久很久以前看过,并无法释怀。
极度晦涩,难懂,知音会引为佳品,但这个时代又有谁会在意这些历史呢
规矩、血脉天理、人伦
时代变革过程中,一个不安分的家族,男女老幼,他们的感情被压抑着亦或被忽视。
盪氣迴腸
今天看了两集,相当shock。原来国产电视剧也能整得这么哥特。还在山东少儿台放,你让齐鲁大地的儿童花朵们情何以堪。。。
以前的电视剧质量好高,人物刻画清晰,情感克制,有一定知识垫底的公知编剧和现在的文盲资本杀玛特编剧好不知道哪里去了。
每一帧都不想错过,更不可能加倍速。颠三倒四的镜头晃的人直眼晕,但还是舍不得眨眼。那个镲和鼓,简直神来之笔。每一个演员都演的特别棒,细微的表情,眼神,揪着人的心。片尾写了第一部完,这都多少年了,能期待第二部吗?
很精致很压抑。
拍摄手法太鬼片了(不是说不好看的意思,就是很难接受这种风格)
OP的曲子听起来很不错 虽然剧情狗血
无聊的时候可以看看。
中国最混沌的年代,迂腐的家族,惊心动魄的往事
除了,朱茵,不是紫霞
没太看懂什么意思。总觉得一群神经病一样的人,很压抑。看在张国立等老戏骨份上給个三星
有点阴暗,纠结
小宋佳很美的。
一家子没一个正常人
不知所云
看不下去,不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