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卡里姆·埃诺兹
主演:艾丽西亚·维坎德,裘德·洛,埃迪·马森,萨姆·赖利,鲁比·本特尔,艾琳·多尔蒂,西蒙·拉塞尔·比尔,布瑞恩尼·汉娜,阿马尔·维克德,帕齐·费伦,安迪·M·米利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3
简介:聚焦英格兰王后凯瑟琳·帕尔,她是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六个妻子中的最后一位,于1543年-1547年为英格兰王后,之后为英格兰太后。她也是英格兰结婚次数最多的王后,有过四位丈夫。详细 >
这类作品完美的诠释了如何消费题材和浪费演员。无论是作为政治惊悚片还是历史古装片都很难让人满意,创作者只是在用看似最为安全、牢靠的方式拍了一部无法被时间留住的,没有实质意义的“标签电影”。这种影片选进主竞赛的意义何在?@Cannes76
影片节奏不好,但我大概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主角是亨利八世最后一任王后凯瑟琳·帕尔,也是亨利老婆团队中“最终的幸存者”之一。历史对她的刻板印象是“亨利八世的护士”。但从现存史料来看,没有证据证明她是个“护士”,而她承担更多的角色,反而是摄政王后、女性学者、宗教改革派——导演试图从这个角度,去打破后世史学对凯瑟琳·帕尔的“刻板印象”。影片也有反映出“女性共同体”相互体谅、欣赏和互助的尝试:伊丽莎白和玛丽站在父亲对立面,一同为凯瑟琳求情,并通过回顾各自母亲的悲剧,指出亨利八世才是悲剧的源头,而非“另一个同性”。这些都是闪光点,毕竟男性学者会弱化两位公主的姐妹情谊(玛丽可是带大了伊丽莎白的,两人还合葬在一起),而强调其政治和雌竞立场。这部影片我给三星半,裘德洛确实把亨利八世的喜怒不定演出来了。
煽动者的煽动呢?喊两句口号就没了?原本借这个题可以表达更多以宗教为表象的阶级矛盾、女性主义与父权制的矛盾,结果就满足于辩经和看似简单实则一点都不复杂的宫斗。哦对了,还有亨利的娇喘微微
編與導完全配不上洛哥坎妹的表演,實在太浪費了🙁
4.6 如果结尾凯瑟琳没有动手,那么权力就是“捡漏”一样,她所做的一切在暴君之下弱不禁风,所以才安排一个“甄嬛传”似的结尾,让她掌握一个主动权,尽管全片她多么被动
太冗长了,后面有一段玛丽和伊丽莎白对话的戏,玛丽半劝告让伊丽莎白不要顶撞亨八,半诉苦自己母亲的遭遇。伊丽莎白问反问玛丽你知道我最后一次见我母亲是什么时候吗?我要是玛丽就说:她被剁掉脑袋那天?
沉闷,无趣,服化道的华丽都掩饰不住的平庸,宫廷权谋本身就是自带剧情冲突的题材,居然能拍这么差,被同类型的《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宠儿》按在地上摩擦。
2024年9月21日。有一点沉闷,不过结构还是可以的。
放在英国宫廷作品中也属于不入流的那一种,凯瑟琳帕尔的人生与自主性远比电影中胡编乱造的甄嬛式反杀复仇要有力量得多,对亨八的塑造更搞笑、第一次见史剧把男性贬低成在那里念叨你有没有爱过我的、关键还跟电影前半段的角色逻辑不搭嘎。论宫廷斗争严肃悲凉远输《狼厅》、论刺激性还不如《玛丽乔治》、论历史女性的现代觉醒感动被《六个王后》碾压,本片唯一的价值是没有价值
[3-]或许导演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哪怕只是原原本本地呈现那段历史也好过添一些大可不必的女性主义的表达,过犹不及。
本片取材于历史的真实人物,英国暴君亨利八世和他的最后一次任妻子凯瑟琳王后。导演延续了前作,尝试以现代主义方式诠释历史,然而对大女主叙事的期待使得影片的驱动力和压迫感主要还是来自于扮丑的男主角裘德·洛,亮点在于对性别暴力几乎惊悚的展示。但过于简单的宫斗故事线,相对来讲小巫见大巫了。
7/10
尝试从历史人物的身上找到被抑制的现代女性主义思想 照亮除了男人和战争以外的主体 然而聚焦被历史轻慢的人物 必须将她放回当时的处境中 以她动机深处的人性的真相为目标 弄明白她的想法 还原她的主体性 我们才能对她的困境产生兴趣 否则人物只是听凭外在行动指挥 以当代视角为辩护 作出的戏剧化决定让人莫名其妙倒是裘德洛演绎的亨利八世太夺目了 他的残暴和脆弱 天真与肮脏 被性格注定了的永不被爱的命运悲剧在举手投足之间原形毕露 凯瑟琳帕尔则被晾在一旁被观众和作者一同遗忘了 恐怕比历史上的她还要郁郁寡欢 只有那个孤独无耻的国王还心心念念着她
24.9.3 VIP preview - Vue Finchley screen 5(这块屏有点大还全坐满我被迫坐到了第一排)裘德洛露屁股的瞬间全场几百人倒吸一口凉皮——好想求一双没看过的眼睛!可以理解讲述herstory的创作意图,但这俩小时也太难熬了…
编剧想写一个纯粹的女性主义故事,所以安排了(理所应当的)杀夫/弑君和女性亲密关系桥段,却也因此展现出对女性主义的解读有多么乏力且欠缺创意。把对信仰的坚持寄托在对一位女伴掩耳盗铃的保护上(明明是特意来通风报信的,能给钱为什么非要给项链,生怕别人追查不到自己呢?),要靠简单粗暴地掐死国王才能险中求生,这对凯瑟琳·帕尔来说才是奇耻大辱。大力去渲染压抑诡谲的权谋宫斗氛围,帕尔在卫队的长矛逼近时死里逃生的主动性被抹得一点不剩,说得浅显些但凡亨利死前没有突然恋爱脑上头,这位凯瑟琳·帕尔根本就不可能翻盘,她只不过是又一个只能被男性的行为驱动的“第二性”角色。更可笑的是编剧为了不承认这一点,只能在片尾强硬地压制亨利,在伊丽莎白的旁白胡扯亨利的墓冢“遗失百年”,我谢谢你哦H8跟简·西摩在圣乔治教堂躺得好好的。
斗的跟过家家似的
Jude床戏真的爆笑!老山羊挤奶一样!
@福茂 你为什么允许这么无聊的片子进主竞赛?
这编剧没参考过甄嬛传我是不信的。。。但最后下手的部分确实处理得蛮不错的,加一点分
4.5。開場便以字幕旗幟鮮明地提出挖掘男人之外的歷史視角對於當下的意義,結果在醜陋的審美取向之下是性格完全空洞的女主角和完全由男性角色驅動的劇情發展。直至末尾一秒幻視「四郎,那年杏花微雨,你說你是果郡王」。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这类作品完美的诠释了如何消费题材和浪费演员。无论是作为政治惊悚片还是历史古装片都很难让人满意,创作者只是在用看似最为安全、牢靠的方式拍了一部无法被时间留住的,没有实质意义的“标签电影”。这种影片选进主竞赛的意义何在?@Cannes76
影片节奏不好,但我大概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主角是亨利八世最后一任王后凯瑟琳·帕尔,也是亨利老婆团队中“最终的幸存者”之一。历史对她的刻板印象是“亨利八世的护士”。但从现存史料来看,没有证据证明她是个“护士”,而她承担更多的角色,反而是摄政王后、女性学者、宗教改革派——导演试图从这个角度,去打破后世史学对凯瑟琳·帕尔的“刻板印象”。影片也有反映出“女性共同体”相互体谅、欣赏和互助的尝试:伊丽莎白和玛丽站在父亲对立面,一同为凯瑟琳求情,并通过回顾各自母亲的悲剧,指出亨利八世才是悲剧的源头,而非“另一个同性”。这些都是闪光点,毕竟男性学者会弱化两位公主的姐妹情谊(玛丽可是带大了伊丽莎白的,两人还合葬在一起),而强调其政治和雌竞立场。这部影片我给三星半,裘德洛确实把亨利八世的喜怒不定演出来了。
煽动者的煽动呢?喊两句口号就没了?原本借这个题可以表达更多以宗教为表象的阶级矛盾、女性主义与父权制的矛盾,结果就满足于辩经和看似简单实则一点都不复杂的宫斗。哦对了,还有亨利的娇喘微微
編與導完全配不上洛哥坎妹的表演,實在太浪費了🙁
4.6 如果结尾凯瑟琳没有动手,那么权力就是“捡漏”一样,她所做的一切在暴君之下弱不禁风,所以才安排一个“甄嬛传”似的结尾,让她掌握一个主动权,尽管全片她多么被动
太冗长了,后面有一段玛丽和伊丽莎白对话的戏,玛丽半劝告让伊丽莎白不要顶撞亨八,半诉苦自己母亲的遭遇。伊丽莎白问反问玛丽你知道我最后一次见我母亲是什么时候吗?我要是玛丽就说:她被剁掉脑袋那天?
沉闷,无趣,服化道的华丽都掩饰不住的平庸,宫廷权谋本身就是自带剧情冲突的题材,居然能拍这么差,被同类型的《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宠儿》按在地上摩擦。
2024年9月21日。有一点沉闷,不过结构还是可以的。
放在英国宫廷作品中也属于不入流的那一种,凯瑟琳帕尔的人生与自主性远比电影中胡编乱造的甄嬛式反杀复仇要有力量得多,对亨八的塑造更搞笑、第一次见史剧把男性贬低成在那里念叨你有没有爱过我的、关键还跟电影前半段的角色逻辑不搭嘎。论宫廷斗争严肃悲凉远输《狼厅》、论刺激性还不如《玛丽乔治》、论历史女性的现代觉醒感动被《六个王后》碾压,本片唯一的价值是没有价值
[3-]或许导演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哪怕只是原原本本地呈现那段历史也好过添一些大可不必的女性主义的表达,过犹不及。
本片取材于历史的真实人物,英国暴君亨利八世和他的最后一次任妻子凯瑟琳王后。导演延续了前作,尝试以现代主义方式诠释历史,然而对大女主叙事的期待使得影片的驱动力和压迫感主要还是来自于扮丑的男主角裘德·洛,亮点在于对性别暴力几乎惊悚的展示。但过于简单的宫斗故事线,相对来讲小巫见大巫了。
7/10
尝试从历史人物的身上找到被抑制的现代女性主义思想 照亮除了男人和战争以外的主体 然而聚焦被历史轻慢的人物 必须将她放回当时的处境中 以她动机深处的人性的真相为目标 弄明白她的想法 还原她的主体性 我们才能对她的困境产生兴趣 否则人物只是听凭外在行动指挥 以当代视角为辩护 作出的戏剧化决定让人莫名其妙倒是裘德洛演绎的亨利八世太夺目了 他的残暴和脆弱 天真与肮脏 被性格注定了的永不被爱的命运悲剧在举手投足之间原形毕露 凯瑟琳帕尔则被晾在一旁被观众和作者一同遗忘了 恐怕比历史上的她还要郁郁寡欢 只有那个孤独无耻的国王还心心念念着她
24.9.3 VIP preview - Vue Finchley screen 5(这块屏有点大还全坐满我被迫坐到了第一排)裘德洛露屁股的瞬间全场几百人倒吸一口凉皮——好想求一双没看过的眼睛!可以理解讲述herstory的创作意图,但这俩小时也太难熬了…
编剧想写一个纯粹的女性主义故事,所以安排了(理所应当的)杀夫/弑君和女性亲密关系桥段,却也因此展现出对女性主义的解读有多么乏力且欠缺创意。把对信仰的坚持寄托在对一位女伴掩耳盗铃的保护上(明明是特意来通风报信的,能给钱为什么非要给项链,生怕别人追查不到自己呢?),要靠简单粗暴地掐死国王才能险中求生,这对凯瑟琳·帕尔来说才是奇耻大辱。大力去渲染压抑诡谲的权谋宫斗氛围,帕尔在卫队的长矛逼近时死里逃生的主动性被抹得一点不剩,说得浅显些但凡亨利死前没有突然恋爱脑上头,这位凯瑟琳·帕尔根本就不可能翻盘,她只不过是又一个只能被男性的行为驱动的“第二性”角色。更可笑的是编剧为了不承认这一点,只能在片尾强硬地压制亨利,在伊丽莎白的旁白胡扯亨利的墓冢“遗失百年”,我谢谢你哦H8跟简·西摩在圣乔治教堂躺得好好的。
斗的跟过家家似的
Jude床戏真的爆笑!老山羊挤奶一样!
@福茂 你为什么允许这么无聊的片子进主竞赛?
这编剧没参考过甄嬛传我是不信的。。。但最后下手的部分确实处理得蛮不错的,加一点分
4.5。開場便以字幕旗幟鮮明地提出挖掘男人之外的歷史視角對於當下的意義,結果在醜陋的審美取向之下是性格完全空洞的女主角和完全由男性角色驅動的劇情發展。直至末尾一秒幻視「四郎,那年杏花微雨,你說你是果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