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偷马》是由汉斯·皮特·莫朗执导,斯特兰·斯卡斯加德主演的挪威影片,影片于2019年2月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世界首映,并在年底的欧盟电影展和中国观众见面。
影片改编自挪威著名作家佩尔·帕特森同名代表作,原著曾被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广受全世界读者欢迎。
《外出偷马》讲述67岁的传德在失去老伴后深居乡野,他拒绝与亲人见面,想要在无人知晓、无人打扰的状态下度过余生。
然而在一次与故人的相遇下,他无法避免地回忆起往事,50年前那个同样在乡野山林中度过的夏日,那是他最后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也是他开始认识到漫长一生中生命伤痛的起点。
影像文学性:流动在现实与回忆之间影片保留了原著大部分的内容,包括不算太流畅的对白与展现北欧自然风景的场景。
作为自传式的回忆题材,电影保持着极强的文学性,在现实与回忆之间,通过第一人称的旁白与第三人称全景式的回忆,老年传德在记忆衰退、生命消损之前重温少年的美好时光。
《外出偷马》貌似很无聊,它整体叙事的不连贯性与大量的缓慢运镜,在造就冷峻的老年现实与诗意的童年回忆的同时,也难以达到外在戏剧化的效果,这是作品在展现极强文学性之时暴露出来的弊端。
虽然失去一定的戏剧张力,但《外出偷马》在影像表达上,继承了北欧电影与文学的冷峻与客观。
影片中冬日皑皑白雪与夏日苍郁丛林的自然美景,在摄影机静态且观望式的中远景镜头下完美呈现。
除去自然风景之外,画面中的人物孤独地在白雪中行走,在河流中行舟漂游,形成一种自然与人之间始终剥离难以融合的状态。
在这种近乎悲观的电影基调下,《外出偷马》则聚焦于故事下的情感抒发,将人生记忆、情感关系、个体生命的主题阐释得更具诗意化、个人化。
冬与夏:生命之林中的记忆之河老年传德与少年传德,相差的五十年,承载着充满痛苦的记忆。
五十年前的那个在挪威树林中的少年,充满好奇与焦躁地体验着这个世界。
五十年后的老年传德被痛苦的记忆锈蚀,选择逃避这个世界,他拒绝和家人联系,想要以此方式来躲避痛苦回忆的再次伤害,却在一次险些丧生的车祸之时,灵魂出窍般穿越到五十年前的自己身上。
他顺着那条通往瑞典境内的河流逆流而上,重归少年时代的自己。
因为他对于生命、对于亲密关系的所有看法都源于那个夏日。
那个夏天,他和年纪稍大于自己的好友Jon去树林间“偷马”,传德在夏日阳光的沐浴下,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但突如其来的马惊,传德坠于马下,并被刮伤,鲜血流出,所有的美好之后紧接着就是刺痛。
Jon在传德面前的失态,直接造成了他的压抑情绪与不安感,因为Jon生生地捏碎了一窝鸟蛋。
传德感觉到无辜的生命在凋谢,正如他身体的受伤,生命是何等脆弱,大风骤起,大雨倾下,他的世界在面临塌陷。
传德和Jon在一种冷漠状态下在河流之间漂流着,在遭受周边事物的洗礼之后,他感觉到一种无力感贯穿全身。
殊不知,在前一日,Jon经历了更为惨痛的生命失去,由于他失误地放置猎枪,自己的弟弟拉尔斯在玩耍时不慎杀死了另外一个弟弟。
生命在仿佛大自然规律般无情的操纵之下,以一种悲剧式的结局消逝,也因此改变了所有人。
再一度的现实与回忆的交错中,故事也进入下一章节,也就是少年传德的性启蒙,以及他对于亲生父亲的爱与恨。
影片中Jon的母亲与她的丈夫貌合神离,在牧场的劳作中我们看到传德的父亲与Jon的母亲的亲密动作,而作为主角的传德此时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的出轨行为。
他近乎迷惑般地为她所动,胸前裸露的肌肤,因劳作留下的香汗,盘起的褐色长发随风飘扬,传德一时失神痴望,少年的荷尔蒙蠢蠢欲动,他对于女性的迷恋,传递到了与她母亲几乎同岁的角色身上。
传德对她的迷恋并非只限于幻想,在一次的伐木劳作中,他难以控制地触碰了她的手,扶着她的腰肢,这样的亲密行为让他感受到了性幻想得到满足的快感,也引发了更为戏剧性的事件。
传德发现了父亲与自己暗恋对象之间的“奸情”,他的性幻想彻底破灭了,似乎在一种父系强权下的威逼胁迫下,他之前对父亲的亲密感情产生裂缝。
而在一次在绝望下自我冷静的夜间出逃后,他知道了更为深远的秘密。
原来自己的父亲与Jon的母亲的关系,是在纳粹背景下的战友情谊,只不过这种情谊在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感中转化为男女之情。
传德开始理解父亲,但他依旧无法原谅父亲的背叛,一方面是破坏了原本稳定的家庭关系,另一面是以家长权威姿态出现的对于少年情感的阉割。
而穿插在这段感情之间的,是老年拉尔斯与老年传德之间的谈话,在那个令人无比悲痛的意外之后,拉尔斯一家濒临破碎,而传德也在父亲的敦促之下,离开这个伤心地。
他对传德说:“这个夏天对我很有意义,可是人生就是这样,变化时有发生,在事情过去之后,记得要好好思考,不要去怨恨它,想想还是可以的,你明白了吗?
” 父子俩这种冷战状态的交锋最终在一场与自然的对话中化解,他们将伐好的木头地推向河流中,仿佛一切的怨恨与误解都被水流冲去,不再复返。
当自己与父亲之间的隔阂被暂时性地消除,但传德与自己并未和解。
现实中的他在噩梦中陷入溺水的梦魇中,他再度惊醒,屋前倒下的树木在深夜被运走,内心沉淀的痛苦似乎也到了消除的时候。
他再度回忆起与父亲的最后相处,在河岸边将搁浅的木头送入水中,再次在马背上摔落,但他这次没有迎向父亲的援助之手,而是选择自己独立地站起来,而多次以物象出现的漂流之木,在出现拥堵卡在河面上时,传德不顾一切地冲向危险,并与父亲一起解决了麻烦。
传德在一种自我和解的过程中,原谅了那个“背叛者”父亲,同时也卸下了内心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恐惧,在克服父亲角色的负面情感之后,他期待着父亲能重返自己的身边。
然而这并没有发生,那个夏天是他见父亲的最后一面。
他永远地失去了父亲。
现实中的老年传德,在与拉尔斯重温往事,放下记忆重担之后,也和自己多年未见的女儿达成和解,过去的他规避现实,在通过记忆的回溯寻回少年时代的自己之后,也冲破悲观厌世的囚笼。
影片的最后,是传德与母亲前往瑞典取回父亲存下的50克朗,购置了一套全新的服装,他仿佛变成了全新的自己,以一种改头换面的崛起之势。
在克服生死恐惧与家庭缺失的压力之后,传德实现了个体完整的自由。
现实中的传德,想象着自己化身为那个勇敢的少年,投入到美好的自然怀抱中。
“痛不痛的事情,我们真的可以自己决定。
” 压抑与超越:记忆长河中个体生命的伤痛《外出偷马》的主题显而易见,它讲述的是记忆,以及记忆中难以克服的生命伤痛。
乔纳森·福斯特在《记忆》一书中的表述:“记忆机制最重要的特点在于:这是一个动态的活动,或者说是一个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实体或者事物。
”记忆伴随着人类自身的成长而变化,我们在童年时期所遭遇的一切,在影响着未来人生心理变化的同时,也在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已经形成的记忆。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美好与痛苦的记忆,会使得人类对往事更为“清晰”,或者说是对自己所认为的记忆更为肯定。
年老者通过记忆回溯改写自己记忆,也是谱写自己的再一度生命。
《外出偷马》完美地呈现记忆回溯的过程,现实与记忆多次闪回串联起影片,现实的事物作为引发记忆重现的“导火索“,将人物带回到多年后的生活中,而通过记忆回溯”神奇性“地影响到现实中的人物心境,现实与记忆交错,改变了记忆拥有者的当下人生。
而记忆中个体生命的伤痛,则是引发记忆回溯的情感动机。
生命的伤痛在阻碍人生行进步伐的同时,也是扭曲记忆世界的罪魁祸首,悲观情绪造成的记忆偏差与记忆障碍的同时,也在记忆回溯过程中展现与真实历史不同的形态。
在影像表达上,生命伤痛与悲观情绪在记忆回溯中扮演着压抑性的角色,从而影响影片基调。
在这种因生命伤痛所产生的虚假记忆中,个体所看到的是被改造之后的记忆。
情绪压抑下的少年时光,在记忆回溯中不断地变得完整,记忆中的个体也逐渐变得真实,情绪涌动与事件冲突后,真实的个体与想象的个体达成假想式的约定,形成超越个体生命伤痛之后的全新记忆,一个被经验与幻想同时修复的全新个体诞生了。
《外出偷马》继承原著精神所展现的影像文学性,包含着文学结构的视听语言构造,也表达了记忆本身的模糊性和自我欺骗式的记忆改造,但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这种改造机制,都以一种温和美好的外表,实现个体在记忆长河中压抑与超越生命痛苦的主题表达。
看完了这部丹麦剧情电影:《外出偷马》,还可以,想到了那句歌词: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飞驰的骏马像疾风一样!
看了好些北欧电影,我特别能理解北欧人自杀率高的原因:高纬度寒冷地区,常年潮湿阴郁的气候,漫长的黑夜,广袤无垠的美景,零星稀疏的人烟,再加上超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衣食无忧,所以人总是特别容易孤独寂寞冷,久而久之,就容易出问题,就喜欢钻牛角尖,去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想的多了,就容易走火入魔,开始怀疑人生,就容易自我了结,所以说生活太幸福了也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
话说这部电影还是关于童年创伤和人性的救赎的,只是导演闪回穿插的拍摄手法不是很讨巧,显得有点凌乱枯燥!
五十年前的夏天,意气风发的少年外出偷马,见证了伙伴的怪异,听闻了邻居的噩耗,见识了死亡的残酷,感受了生命的脆弱!
躁动不安的青春期,叛逆鲁莽的男子汉气场,在那个压抑愤懑的夏天里反叛和理智在较量,少年懵懂凌乱的性冲动,对父权的崇拜到挑战,见证了父亲的出轨和抛弃,留下自己和妹妹以及母亲艰难生活,从此伤痕无法愈合!
五十年后,妻子因车祸身亡,再次回到那个五十年前夏天的小木屋,一切都大变样,垂暮之年的老人回首往事,与过往告别,与自己和解,放下仇恨,不再怨憎,在痛苦和失去中继续走完剩下的未知旅程!
影片讲述了1999年11月,耄耋老人萨德从奥斯陆退休,回到了挪威东边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
他的老婆已经去世,他预感自己的生命也已经不长了。
冬季,他遇到了自己儿时的好友拉斯。
这次相遇,将他的思绪带回到了1948年的夏天,那个时候萨德还是青少年,他和拉斯的行为将会彻底改变他们的一生!
印象最深的有三点,父子关系、成长和爱。
《外出偷马》中的父子关系有爱,有对立、有反抗、有吞噬、有敬爱、有彼此的影子。
在雨中洗澡的那段,是最完美的时刻,大雨中两个人都是孩子,父子的关系是被削弱的。
上述种种关系,无论带来何种感受,都是把父子绑定在一起,男主是离不开父亲的。
他希望不是任何人的儿子,可那些复杂的情感关系时时刻刻提醒他都是父亲的儿子。
如果带有某种越轨性质的暗恋激发了男孩快速成长的欲望,那父亲带他,但最终是他沿河一遍遍将搁浅的木头重新推入河流中,则再某种程度上促使了父亲形象的消失以及他自己的成长。
最终,父亲变成一封短信宣告消失,一个未曾出现过的母亲,以一套成年人的西装宣告了男主真正的成熟——他也可以作为一个男人的形象出现。
无论他愿意与否,他都一手促成了自己的成长。
不得不说,爱的很细腻,有很多隐喻画面,将整部剧串联起来。
最终,男主在回忆中逐渐那段“外出偷马”的经历,与那段经历,那段经历中的父亲、自己和一个女性和解。
但真正让他放下的,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出现,是成长之后不可逆转的衰老,谁又能逆的过命运,只不过痛不痛自己说了算。
不得不感叹,三个女人的形象着墨不多。
暗恋者,母亲,女儿,但却把控着男主成长、成熟和和解这三个重要的生命节点。
大概从没有孤立无援的成长,总在某些时刻有人陪伴,有爱陪伴。
那个夏天之后,Trond再没和父亲见过面。
然而父亲对他的影响却深远长久,直到他回忆这段往与父亲最后相处的快乐时光才蓦然明白,也懂得了父亲在那个夏天想要告诉他的:坚毅勇敢直面人生。
电影以主角第一人称方式在现在与回忆、在少年时期与老年时期之间来回。
没有惊涛骇浪的情节,却描摹出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既有年轻时的彷徨跃动,也有老年时的宁静孤立。
一段成长时期的往事,看来平淡简约,却在呈现出成长伤痛的同时,解开生命的困局。
摄影美到窒息,对剧本的还原度极高。
要紧的,不要紧的,在意义与无意义之间,走出又进入北欧山林。
Lars说,我杀了我的哥哥。
Trond愣了一会儿,找到了一个回答:那只是个意外。
你不知道枪上了膛。
Lars只有十岁,同胞的哥哥也只有十岁。
那只是个意外,村子里的人也说。
但我杀了我的哥哥。
父亲带他走到桥头,告诉他乘上那边的车,就能到奥斯陆。
父亲用力扯他的头发,父亲曾说你可以决定自己痛不痛,他一声也不吭,只是咬牙看着桥的尽头,看着那辆能带他回到奥斯陆的车。
他眼神很呆,父亲在他耳边轻声道,但生活就是这样,事情发生了,你可以去想它,不必为此而痛,但你可以去想。
五十年后,Trond才想起来问,是不是你那个时候就知道,这一别就是永别?
是不是你早就知道自己不会回来找我?
是不是你偷走了我的父亲?
Trond在列车上捶打车窗,“是不是”的反复追问持续了五十年,但没有声音。
五十年后,Lars毫不客气地吃着饭,平淡地说,我知道你是谁。
Trond沉默了一会儿,我也知道你是谁。
老久后Trond在心里想,我觉得Lars的态度正在改变我。
忽视的东西在五十年后被重新珍视,重新珍视的东西又会再一次被大雪冻僵、被大雪掩盖。
女儿找到了他。
她说有时有时会感到恐惧,发现自己或许不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
他没告诉她,这也是他有时感到的。
“有时”或许是从那个清晨开始:他意识到只有自己是被“带到”山里度假的城市小孩——一个外人。
而父亲属于这个地方——所谓早就知道的永别。
父亲没有回到奥斯陆,可能竟然不是一种分离,而是主角团聚吗?
父亲的生命可能并不因为这场“偷窃”而破碎,反而因此完满吗?
可能并不存在偷窃吗?
Trond说,她失去了一个儿子,不知道是不是因此她才显得这样明亮,我甚至不确定我是否关心过她失去孩子的伤痛,她是那么明亮。
唯一看到的明亮,最初的性冲动,却可能甚至不值得回想,重要的究竟是她失去了一个孩子,还是她是如此明亮,还是后来才知道的她的往事、她和父亲的二战?
所珍视的父亲、所珍视的明亮,反倒是Trond偷来的。
就像偷马并不是一场偷窃,他归还了马,意义也需要归还吗?
“那只是一个意外”,用那句俗话来讲,就是生命之轻,是大雪和原野中的面无表情、一声不吭,是在五十年后避开他人,陷入睡眠和酒精。
“我杀了我的哥哥”,则是回想中的生命之重。
Lars决定不痛,Trond还没决定好痛不痛。
有时是在回想中还原事情的真相,找到一个“意外”和一个回答,轻飘飘。
有时是在亲历时失却了感受的能力,像在大雪中冻僵了手,没有疼痛、不知所措,没有眼泪也没有情绪,忽视“死亡”。
但是没有找到“悔恨”,“毕竟她已经离开了三年……是我开的车,那是一个意外。
我并不感到悔恨,只是觉得失落。
”好失落!
连悔恨也被偷窃了吗?
悬置了五十年的反思终于降临,或许重新找到了他的“悔恨”,找到了他的父亲,并因此找到了少年穿上第一套西服时、“我感觉非常好”,找到了作为主角的新生,找到了他的重量。
但也只是“或许”。
和解不是终点,术语也不是。
如果我注定要在“失落”和“悔恨”、在“不痛”和“痛”、在“意外”和“死亡”之间徘徊,如果注定如此,那么注定徘徊。
人到年老时会如何回顾自身年轻的岁月,而那些过往时光又对现在自己产生什么影响?
我想这都是必须亲身体会才能真正去思考,并从中得到启发的课题。
作品多半围绕在孤独人心,或者对过往时光怀念与遗憾的挪威作家佩尔派特森,这次深刻剖析人们内心痛苦的根源,透过对过往的回忆来跟过去的自己和解,讲述一个曾深受困扰的人们不再自怨自艾,重新找回长久以来失落自我的故事。
“痛不痛的事,由我们自己决定” 好像萨德在电影快结束时才真正理解这句话。
15岁的夏天,他同时失去了友情、爱情和亲情,这迫使他穿上了那一袭西服,由少年变成了“大人”。
可反观他的行为,却与他怨恨的父亲如出一辙——因妻子的离世而抛弃女儿,离家出走。
同时,他也一直不愿回忆起那个给他带来伤痛的夏天。
但是,正如他的父亲所说“过去的事情,可以思考,但不要介怀”,而我认为萨德一直没有过去心里那道坎。
这也可以从电影快结尾时他与女儿的对话的内容中得到证实。
“我会不会变成自己人生里的英雄,或者会不会由别人来主宰一切,书里自有分晓。
”“我们也许无法成为自我人生里的主角。
一种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取代我的位置。
”女儿说出这些话时,他感到震惊与无措。
因为即使他在老年时期隐居小镇,却还是遇到了故人,还是会常常从睡梦里惊醒,还是被自己的女儿找上门来——再怎么逃避,终究是逃不过,好像他的人生是被一双无形的大手操控着,这对应了女儿说的第一句话。
而对于第二句话,其实之前在他自己的内心独白里也出现过:“她取代了我的位置。
”萨德确实是眼睁睁看着父亲出轨并离自己远去。
《大卫·科波菲尔》是本部电影里一个重要的意象。
电影结尾,女儿说,她一直以为《大卫·科波菲尔》这本书只有她们家才有,但最后发现世界上到处都是————————世界上无时无刻不发生苦难,但只看我们如何对待。
与内容有关的评论:树象征着生活,木头象征着人际关系,雨象征着情感波动,马象征着自由和愉快理解了这些象征后就能发现整部电影《外出偷马》是在讲如何与过去和解,追求自由和快乐的故事。
贯穿全片的树倒、伐木、运木,是主人公和不同人在不同时段的关系反映,木头刚下水时还算有序,主人公和父亲的冲突尚未显现;一路上主人公与父亲的矛盾逐渐激化,木头纠缠一团无法顺流而下。
如果说找回自己是这个故事的正题,那么被别人偷走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则是这个故事的反题。
约恩“偷”走了拉斯的农场,(在主人公看来)拉斯“偷”走了自己的父亲,在拉斯的父亲看来主人公的父亲则"偷"走了拉斯的母亲。
就像《大卫·科波菲尔》的前几页所说的:”我是否无法成为我自己人生中的英雄?
”这部电影将象征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因此包含的要素也相当得多。
看到最后才知道全片的立意是治愈的。
几十年前的那个少年把河里用来解开纠缠的木头的绳子留下的伤痕紧紧握在拳头里,而今主人公的女儿以离开默许了主人公一个人在挪威与过往和解,“痛在什么时候,我可以自己决定。
“是啊,也许痛是难以放下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做自己的主人,决定自己的人生,并且应该这样做。
与内容关系不大的评论:台词这么少的电影其实看得不多,但是整部片子看下来,发现好的片子不需要太多台词也可以很好。
到处都是的象征手法,高超的镜头语言,点到就收的音乐效果,如画般漂亮的北欧风景。
“你可以思考”,“然后放下”。
语言显得苍白,甚至很多余。
但也因此这部电影也许会有一些门槛,需要一些耐心去欣赏,去读懂。
有生之年要去北欧一趟。
不是没有见识过这种故意“反故事”“反语言”的作品,但是一看始终是充满疲倦。
无奈看着那个评分的确很高,所以耐着性子再仔细检查一遍,想知道究竟是“皇帝的新衣”还是“遗漏的古董”。
首先,原著是一部非常出名的小说,虽然没有看过,但是毕竟数字是比较科学的证据。
据说最突出的是其语言,语言本来就是很难评价的艺术,何况电影把主人公,老头特龙的“自述”很贴切的带着“游离感”的“叨叨念”。
下面这一句“我们去偷马。
他是这么说的,人就站在小屋的门口,在我跟父亲来这里过夏天的时候。
那是我十五岁,一九四八年七月初的某一天,三年前德国人撤走了,但我不记得我们谈论过这些事。
至少我父亲没有,他从来不提战争。
”就是我找来的原句,找到的一个例句。
很明显——简单。
电影明显没有按照原句来,但情节跟得很紧。
情节还原也是花了点工夫的,因为我的性格无法让我接受其节奏,所以我得花多点时间查阅其他资料,来填补一个完整的叙事过程:主人公特龙本来跟着父母和姐姐一起住得好好的,有一天父亲买了块便宜的农场,而且只带着我一起去到这块地劳作。
说白了就是砍木头,运木头,卖木头。
而特龙作为一个孩子,那自然是边玩,边工作,边成长。
对于特龙而言,跟邻居约恩一起去盗马是最难忘的事,不仅刺激,而且还意外地感受到他人世界的迷离(约恩为什么会突然对鸟巢里还未孵出的蛋下手,而又显露痛苦绝望的表情)。
后来特龙在父亲口中清楚了原因:约恩负责照顾一对双胞胎弟弟,可因为他贪玩外出,结果双胞胎弟弟在家玩时,一个开枪打死了另一个。
毕竟是他的错,他的责任,他无法面对。
而后约恩在弟弟的葬礼后就离开了,等到活下来背负着开枪杀人的弟弟成年后,突然才跑回来,要回自己的土地。
当然约恩离开后,经历了什么,而被“夺回”徒弟的弟弟之后又是怎样的人生,那毕竟是“远在主人公世界之外的故事”。
主人公继续自己的生活,进入青春期的他,暗地里爱慕着约恩的母亲。
可是回头他发现,自己的父亲和约恩的母亲有“奸情”。
这让他感到双重的背叛,开始心里厌恶父亲。
而后,农场的一个人向特龙说明了缘故:特龙的父亲和约恩的母亲,曾经一起为对抗德国法西斯工作。
而约恩的父亲选择“静默”。
换言之,他们有“革命感情”,而约恩的父亲是个懦夫。
然后,特龙和父亲一起运输木头:先是砍伐木头,然后堆成堆,选择好的时机,把木头推下河,让河流带着木头到城市里去。
然后他们骑着马,一起运送木头(遇到受阻搁浅,或者纠结一起的木头,就进行处理)。
然后父亲让他一个人回家,永远地留下来。
作为赔罪,他把卖木头的钱留给了特龙的母亲,而特龙的母亲给特龙买了一套新衣服,特龙看起来是个成年人了……多年后,特龙长大,老了,妻子死后,他也回到了当初父亲留下的那个地方。
在那里他遇到了约恩的弟弟。
而后,特龙的女儿找了过来,找到了他。
而他找不到父亲,还有约恩的母亲,也没有看到约恩,毕竟时间流逝,很多人已经离开了特龙的世界。
特龙喜欢和女儿朗读《大卫•科波菲尔》书中的名言:“我是否无法成为我自己人生中的英雄?
亦或是其他人担任主角,时间会告诉我们的(肯定这句话有很多种翻译法,但是我确定我理解准确:我不清楚自己是否是自己世界里的英雄、主角,也许我的生命由别人把持,我只是个配角,不过这一切需要时间来印证)。
”很明显,无论是特龙,还是我们,都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看待别人身上发生的一切,无法走进别人的世界里。
但是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理解很多不可思议,无法接受的事情本身都有其背后的原因。
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无法走进他人的世界。
而明白这一点,就已经成年,同样也进入了孤独的世界。
所以,特龙妻子死去后,他选择逃离,回到父亲当初留下的地方。
虽然女儿费尽力气找到了他,但是很明显,特龙的离开与他的父亲一样,有自己的理由。
从这点看,《外出盗马》的故事和刚刚看的电影《4×4》中,谈判专家讲述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说白了,故事就是寻找那种成长过程中,大家“共有”的类似经历或体验。
2019-12-21
这是一部有各种感觉的电影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每一种感觉都舒服柔软 没有任何让人觉得夸张虚假的地方 就像跟着特龙一起回到了十五岁的夏天 穿过河流森林 去偷那两匹黝黑的骏马 这一切都实实在在出现在我的感官上 我闻到那座森林的气味 感受到那天的阳光 听得到天空中的鸟叫 摸得到那条河流的表面是多么柔软 感情感情的细腻也让人倍觉感动 乔恩把鸟蛋从树上丢下去 一个生命的告破 随后他发出了痛苦的吼叫 那场风就到了 吹得人睁不开眼睛 吹得人心烦意乱 那片麦田随风摩擦的声音 父亲的磨刀声 小兔子跳跃的声音 蚂蚁搬家的喧闹声 手臂上伤口的撕裂声 都在那场雨中慢慢平静下来 乔恩坐在雨中的小船上迟迟未动 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双胞胎在玩的时候拿枪杀死了另一个 他跪在草里哭 那场雨浇灭了他最后的希望 在大家为了树木而劳作的时候 特龙牵起了乔恩妈妈的手 揽住她的腰 和她旖旎在一起 这些都是他长久缺乏母爱以及目睹自己父亲和乔恩妈妈之间的暧昧而形成的性唤醒 父亲的完美告破 特龙开始挑战父亲的权威 他挤在乔恩母亲和自己父亲之间 让他们的暧昧昭之天下 音乐这部电影里的音乐恰到好处地渲染了不同的气氛 从乔恩家外面 到父亲告诉自己这些事实 以及老年特龙再次独居时发生的小车祸 都响起了那段音乐 让人难过又头皮发麻 但在举行葬礼时 音乐却是和大家脸上肃穆截然不同的释然 葬礼过去之后 农场外面非常热闹 好多马好多人 几乎没有风 那时候的音乐又像是黎明初到 一切富有生机的样子 生命或许就是这种东西 一秒开始 一秒结束 我们或许一生都在享受生命 或许为了一些事情生而痛苦 它可能是从天而降 而可能是死在枪下
不如我的童年山水,不如我的童年记忆。
细碎零散的时间线以及略显枯燥的旁白,实在考验观影耐心,但秀丽的北欧风光,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分外妖娆,茂密树林,潺潺水声,隔着屏幕仿佛闻到原木的芬芳,被清澈的河水环绕,带来视听享受。少年是炽热的夏,老年是凄冷的冬…一个空巢老人零碎的回忆录:外出偷马,虽不过是遛遛,还摔个跟头,却承载着与父亲最亲密的记忆。穿上帅气的西装,打扮成大人模样,才突然发现,长大后,我便成了你。好喜欢小男主那件红色毛衣 ❤️
整体不太奏效。
老年和青年两线交织,一面是老之将至,一面是蠢蠢欲动,景色很美,适合在银幕上看。
城市少年的原野之旅,唤出少年与父亲各自的过往,也以此揭开了周遭人内心的酸涩与甜蜜。林语水戏,鸟鸣马啼,每个人都在选择着自己的人生过法,即便充满疼痛,却永生难忘。若节奏能更紧凑一些,终会是部杰作。
风雨雷电 雪禽木兽 膝盖通感 喘息联觉 视听足矣 剧情反而扰乱了节奏 条木聚束 牵绳索马
原来阳光和阴郁是可以共存的,幸福感和抑郁症也可以共存。
因為一個鏡頭愛上一部電影。當Trond和父親合力用繩子拉出卡在河床的那一根關鍵木材,與其糾結的一根根木材總算鬆開,它們漂浮於水面,秩序地隨水流繼續流向瑞典。我在這一刻忽然明白了電影在前面做的種種鋪墊,Trond 存放了大半夜輩子的不解,也因為此刻的再現得到出路。希望剪輯可以再更清晰一些,聲音處理真的為情緒表達起到加分作用。
前年在海边的曼彻斯特无法与自己和解,今年在大雪纷飞的北欧原谅自己。
没太看懂
......啊,看得我在瞌睡边缘死去活来,两星半到三星之间。一个独居在荒村野店的老头回忆童年亲爹出轨好友亲妈的故事。主题立意都没什么问题,但是拍得实在是太空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北欧自然风景宣传片,摄影再好又有什么用呢?错漏连篇的翻译字幕进一步拉低观影体验。话说今年柏林选片质量真是太两极分化了
2019年1月,于光点华山看完《海上钢琴师》,顺手拿了一折即将开幕的欧洲影展的宣传册。在一系列当年光顾三大展的影片里,我只记住了《外出偷马》这一部,不过将行之人也无缘与之相见。时隔五年,很惊喜能在广州百丽宫的挪威影展上迷影式地看完《外出偷马》。可以和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的《回归》对读。掺杂欲望和死亡的父子关系,在一个明烈的夏日里成为个人史的幽灵,萦萦绕绕。匮乏和渴求,行为和目的,都在冥冥中受之驱使,如本该顺河流一泻而下的木材,卡在浅水半程。随情绪而呈现的光线和屏忆式的剪辑,是影像本身对原著小说的“增值”。好在,兜兜转转,少年心事老来解。二战的残骸,偷来的父亲,割伤的手和笔挺的西服。我们其实可以选择将记忆美化,放过自己,放开缰绳。9.16于igc
那是生命中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夏天,几十年后回到曾经呆过的地方,与年少回忆反复联结。青春期对性的幻想和欲望,对生命起始终止的懵懂感受。第一次牵手,搂抱,第一次面对死亡,第一次遇到喜欢的人被抢走,就如同胸口中了一枪,剧痛无比。可这些记忆在时间的长河中,就如同不断地旧衣换新衣,只有自己不断地思考,才能决定是否保留,是否要记住痛楚,是否要愤怒。
w
75.我几乎没看懂,但是映后大家聊那些事,我也都知道。字幕有影响,导致几个点我还在纠结,比如二战士兵那,父亲说要走那,我都不知道他们到底要干什么。有些地方我也确实没抓住脉络,陷在小结里没缕明白,
3.5 红毛衣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歧义丛生的过往与风烛残年的现实。时间是最伟大的谜。
7/10.1999年的冬天,老人因为遇到过去的熟人,遂回想起1948年当他15岁的时候与父亲在山林河水间度过的那个夏天。偷骑马的乐趣,意外的悲剧,父子间的亲密,性意识的觉醒,以及最重要的,父亲的秘密,那个夏天过后,他再也没见过父亲。影片以写意诗的风格描述了那个夏天,虽然父亲的背叛让15岁的少年很愤怒,但父亲的魅力却让他念念不忘,记忆终身。北欧的大自然有迷人的地方,但影片的节奏也确实缓慢压抑,没有激动人心的时刻。
【老来回忆年少事,外出偷马记故事】没看过原著。如此宏大、壮观,若是换成马力克来拍,效果必定截然不同。略浮于表面了,无法深入细嚼。困乏、一度昏睡过去。
悬疑在哪里?剧情在哪里?两星都给摄影和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