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
小刚导演在这之前的作品总给人一种小家子气的感觉,一些低俗的笑点,一些现代社会阴暗的故事,当然他在抨击社会黑暗,这是很好的事情。
包括后来的《老炮儿》和《潘金莲》都有些小家子气,但是《1942》和《唐山大地震》拍得荡气回肠,刻苦铭心。
尤其是徐帆扮演的母亲在其中的表演堪称一绝,其中有两次泪点,一次是母亲弃女救儿,一次是每年都准备两套课本,一套是为了纪念死去的女儿。
怀孕在家,想看《唐山大地震》,老公不给看。
原因是,上个月单位组织观看,他部门里一女同事直到回到办公室还在哭,而据说,进电影院看该电影的观众每人配发一包餐巾纸。
老公不给我看,怕感情丰富的我哭得稀里哗啦影响肚子里的宝宝。
于是我就没看,直到老爸要求在家看,我没忍住。
我们互相打趣,看谁先哭,谁先用完一包餐巾纸。
结果,电影过了一大半,我们互相看看,谁都还很平静,时不时发现些太过明显的植入广告还大呼小叫一番。
我们很疑惑,看这电影有必要用掉一包餐巾纸吗?
还是我们的心理都太坚强,甚至是麻木?
然后,终于,到距离结束还有十五分钟时,因为电影里母女重逢徐帆精彩的表现,我们仨终于眼眶红润。
然后电影结束,我们互相看看,眼眶又恢复如初,关电视,烧饭做菜,再没人提起这部电影。
之后我一直在想,向来感情丰富的我,看电影经常要落泪的我,这次是怎么了?
是之前“预防针”打得太多了吗?
还是电影本身并没多少煽人泪下的泪点?
抑或是“每人发包餐巾纸供你哭”的宣传起到很好的作用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却发现并没有实至名归?
反复的琢磨这部电影,我还是觉得不对味儿,它真至于如之前铺天盖地的宣传那般让人哭得死去活来心痛欲绝吗?
我觉得没有。
打着《唐山大地震》的片名,真正说的却是地震后几十年的事。
跨度那么大,还不如取回小说原名《余震》来得贴切。
而那几十年的市容人心变迁,浓缩在一部电影里,过渡就总觉得很唐突,观众还没反应过来,时间就“嗖”的一下过了十年。
再怎样岁月如梭,没有合适的铺垫,也还是让人觉得遗憾。
我不是唐山人,也没有亲历那一场巨大灾难,我只能通过最近的汶川地震来感受和想象唐山人民难以磨灭的痛苦。
这或许对电影不甚公平,但我想,全国大部分观众应该也只能和我一样,从观影的角度去欣赏去理解。
即便是这个角度,我还是觉得,一般,仅此而已。
二十三秒,何其短;三十二年,又何其漫长。
那是留在一个人记忆里的殇,以二十三秒的短暂,与心整整纠缠较量了三十二年…谁也不曾料想,一场灭顶的灾难就这样突兀地发生了。
天崩地裂的瞬间,整个城市却还在沉睡。
人们从睡梦中惊醒,又立刻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惊惶失措。
其实想想也不算突兀,灾难来临前曾出现了那么多的征兆,却没能唤醒人们的警觉。
他们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匆匆行色间,是好奇地观望和议论。
觉得地震太可怕了,甚至不敢相信会真的发生地震,看的泪流不止,内心拥堵。
失去亲人的痛苦,家园坍塌的无奈。
生命对于活着的每个人的价值,能健健康康的活着有多好。
徐帆那句:没了,就是没了!
击中泪点,真的没了,就是没了。
1、六月份提前看了《唐山大地震》的媒体特别场次,当天放映时出了个小插曲,二十分钟左右的时候,银幕上的画面忽然全倒过来了。
当时正演到76年伟大领袖去世的镜头,一开始大家还以为这是导演的大胆艺术手法,都没敢出声,几分钟后发现画面还是倒的,才渐渐有人嘟囔:“妈的是胶片放反了吧……”暂停半个小时后,放映重新开始,这却让我想起件事儿来,来自新影联老总高军的一次访问。
1997年,冯小刚倾其所有做最后一搏,拍了《甲方乙方》,可就在给全国影院老总放映的那天,现场出了事故,银幕上“葛优张嘴,却没有声,画面与声音严重脱节。
当时冯小刚正在吃韭菜陷饺子,顿时急得涕泪横流,把韭菜都吐出来了。
”时间总爱跟人开些小玩笑,这些小玩笑总能给人带来些许感慨。
13年后,《唐山大地震》的提前场事故冯小刚不在,但我们假设那天冯小刚在的话,会怎样?
他可能会火冒三丈,当即大发雷霆,吓得工作人员个个肝儿颤;他也可能会气定神闲地坐在那,回头跟媒体们逗逗闷子……总之,他肯定不会急得“涕泪交流”。
13年,冯小刚苦媳妇熬成婆,苦孙子熬成爷。
2、《唐山大地震》处处都在展示着它的“爷”相——爷拍的是《唐山大地震》,这题材你其它人碰一下试试?
你敢吗?
你行吗?
;爷不但拍了,还要涨票价,还要买5亿票房,你不满?
爷吐口唾沫就是钉,绝对不惯你们包;爷就让你们看这片子哭,你们谁敢不哭?
有没有没人性!
禽兽不如……在中国的导演里,没有谁敢这么理直气壮地让观众俯首称爷,张艺谋不会,他没这个必要,也没这个能力;陈凯歌是真不敢,几年下来,他已经失去了这个胆量和勇气。
只有“特独孤求败”的冯小刚,面对他的飞扬跋扈的宣言,大部分听者表示无奈,小部分表示气愤,于是大部分和小部分商量一下……还是等进电影院看完电影再说吧。
看完之后出来,大部分表示无奈,小部分表示气愤。
3、无奈,是因为这片子你真没法去骂它;气愤,是因为这片子你不忍心去骂它。
冯小刚太聪明了,他知道面对集体记忆与亲情,中国人从来都无法怒目相向。
他的战术就是让你没机会发泄——就像片中那个粗鲁植入的著名保险公司广告,那句广告刚说出口,直接来一场地震,根本不给你笑场或咒骂的机会。
而对于集体记忆和亲情戏的准确拿捏,又恰恰是冯小刚的看家本领。
1997年之前,冯小刚曾经拍过四部电影(《永失我爱》、《一地鸡毛》、《情殇》、以及《冤家父子》),这些电影让冯小刚掌握了日后贺岁片创作过程里屡试不爽的命脉,既以早期王朔文学作品奠定的情感基调,看似混不吝的痞子风范,内里包裹着直击人心的温暖。
这也是冯小刚作品一直以来的内核。
《唐山大地震》里,从一个家庭的角度切入,来讲述那场震惊世界的旷世灾难,这也是好莱坞商业大片的不二法则。
而编年体的叙述方式,更让电影具备了宏大叙事的“中国往事”意味。
集体共鸣从来都是电影转化成市场效应的捷径,冯小刚在这方面从来就没失手过。
《甲方乙方》拍摄于1997年,在那个特殊年份,该片的“好梦一日游”主题,就像一个突然出现的成人童话,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未来的好奇,以及对过去的怀念;1998年的《不见不散》,将故事搬到了美国,对海外留学存在和面临的问题,以及在美华人的生活进行了描述,对当时的国人来说,这恰恰是一种好奇心的满足;1999年,《没完没了》最后葛优对姐姐的那段独白,将实际末国人的纠结情绪系数化解;2000年的《一声叹息》,将目光对准了现代都市中年人的家庭危机,甚至引发一场不小的社会道德批判;2001年的《大腕》,恰逢中国入世初年,市场化以及商业营销等词汇沸沸扬扬的年代,拍片对产品营销和广告植入等商场热点话题的尖刻抨击可谓一针见血;2004年,《天下无贼》,正值政府构建“和谐社会”愿景的提出年份,影片主题与之刚好契合,片中的一些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
人才!
”)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2006年,古装动作大片浪潮热吹,《夜宴》作为冯小刚创作生涯唯一一次投机行为应运而生;2007年,零明星的《集结号》狂收2.7亿票房,凭借的是对战争和军人的另类审视;2008年,《非诚勿扰》瞄准了大龄“剩男剩女”这个当下最为热门的社会话题,同时把电影里的城市招牌做到了极致。
《唐山大地震》同样如此,片中出现的场景和事件时刻在挑逗观众记忆的神经。
尤其是对于76年震前以及震后部分,冯小刚将自己的记忆还原成一个金黄色,散发着淡淡旧相片气味的童话般的梦境,电风扇、奶油冰棍儿、清脆的自行车铃铛……寥寥数笔,喧闹、繁忙、温暖、美好的影像跃然于观者心田。
之后,他又把自己的军人情结尽情地展示了一把,红砖军区大院儿里的草绿色,以及漂亮的女兵,是他们那一代北京顽主们记忆深处永远挥之不去的情节,处理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这一点不服不行。
4、《唐山大地震》注定赚得盆满钵满,老总们会很开心,上面也会很高兴。
但这也注定它不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说它“功利”、“投机”、“贩卖灾难”……这样的声音一定会出现,冯导再不高兴也没用,因为你这片子确实给人提供这些非议的机会。
“任何类似电影都有这样的非议?
”请参照《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
再简单一点说,这片子缺乏反思。
当然在这个国度,这也确实不是一个导演所能控制的。
关于影片的内容,有几句话说。
之前冯小刚面对“这片子叙事有问题”时显得有点不爽。
《唐山大地震》我看了两遍,第二遍感觉要比第一遍好,但还是觉得问题存在。
主要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
比如86年方登有了孩子,辍学当家教抚养她长大,这其中只用了一次打碎东西来表现她的不易,实在太不够了,等她带着孩子回到情绪复杂的父亲面前,情感酝酿得实在不足,而外国丈夫的出现更是突然。
对于这个问题,本人在采访张静初时她也曾表示:“这也是我在配音时有点伤心的地方,就是圣诞节回家,因为她必须去做家教嘛,回家发现孩子不见了,就像疯了一样,后来因此认识了她那个外国丈夫。
这中间还是有她作为一个母亲的心情,现在在戏里面可能就没有太多展现。
”想象如果有了这一部分,就会好很多。
方达和小河有了孩子,过年时方达非要把孩子留给母亲李元妮。
小河伤心得要死,最终还是把孩子给李元妮留下了,最后一个镜头是小河泪水涟涟地亲了儿子一下。
看得我有点郁闷。
我觉得这段最后应该在小两口出门时,李元妮追过去把孩子送给小河,因为当初她的儿子,方达就是这么得来的啊!
(奶奶来接孩子那段,也是我认为整部影片里最棒的部分)这人怎么这么不长记性呢……这确实是一个感性的问题,不过我认为如果像我说的这样处理,会比原来那种处理好。
用汶川大地震来作为转折点,冯小刚说这是他和编剧的想法,这个点没问题,但处理的方式很有问题——无论音乐,画面感,还是镜头调度,都与之前和之后的部分割裂开来,整个感觉就不搭,如一友人所言:“就像八一厂拍的。
”穿帮问题。
第一个是方达和哥们在车站打台球时用的一毛和五毛钱纸币,看的时候就觉得不对,回来查了一下,第四套纸币是1987年4月27日开始发行的,但当时是86年,用得应该是第三套纸币,而且那纸币也太新了,像刚从银行里取出来的似得;另一个应该也是86年,方达在杭州蹬三轮拉陈道明,流光铮亮的马路上,赫然冲过去一辆大众出租车,以及一辆别克商务车。
一部如此分量作品里出现这样的错误,实在不应该。
结局。
一个老者,面向地震纪念碑说了句“过几天再来看你”,就骑着自行车走了,虽然有王菲的《心经》映衬,但对于这样一个大片来说,还是分量不够。
我在想,导演为什么不找一些地震亲历者,做一个纪实性的采访,放在最后和字幕的一起出现呢?
这个方案除了能对影片起到提升作用,对于后人来说,这些资料也是一笔文献财富。
还有一点题外话。
在《余震》原著小说里,继父对方登是有骚扰甚至猥亵行为的。
电影里导演或多或少留了一点尾巴,比如继母对继父说的那句“不着调”,方登最后远离父母也和这个问题有直接关系。
有些看过片子朋友认为冯小刚要是想表现,就痛快拍出来;不想表现的话,就应该把这些内容都去掉不剩,否则现在看着不伦不类。
不过我觉得这倒没问题,如今的内容也符合人之常情。
至于“痛快拍出来”——除非冯小刚想得奖想疯了。
5、不过说到底,冯小刚这次一定又成功了,有了《唐山大地震》,有了5亿票房,事业从此可能会打开一个新局面,这个局面即便无法和奥运后的张艺谋相提并论,也足以让影响力扩大到他以往一直难以企及的一块死角。
他一定清楚得很,做“爷”的滋味,比做“国师”舒服多了。
你折磨我23秒!
我折磨你32年!
这就是——亲人还是亲人的真谛!
不要因为与地震这个话题为伍就能改变你这部电影价值取向的脏脏。
这是一部与地震没有任何关系的亲人之间互相精神虐待的电影。
因为,地震只是一个幌子!
亲人折磨亲人可以是任何一个另外的借口。
我非常想看这部电影要是换做一个家庭因为重男轻女超生而被迫遗弃女孩回事一个什么样的电影!
因为害怕养女性成熟的身体吸引自己的丈夫而污蔑养父的养母。
为了让妈妈独享孙子而硬性拆散自己妻子和儿子。
为了彰显自己的苦行僧生活,不住儿子买的房子。
让儿子一家人跟着受罪。
大学生未婚先孕,并毫不负责人的生下孩子,口口声声的说,我是唐山人。
把女朋友的肚子搞大以后只会不负责任的说:他离开学校,就是不想让我找到她。
这种烂话。
孔明灯下的广告牌,投保就投中国人寿的台词!
你一个商业导演有什么资格来拍这种题材的电影!
那些在电影院哭泣的人啊!
你们就被一个洗好的西红柿这么一个拙劣的煽情方式而贡献了你们的泪水!
哭吧!
没有人会怪罪……谁让这个世界都那么逼真的假!
今天去看《唐山大地震》的首映,总觉得有些不足的地方,但我不忍心打很低的分,毕竟探讨了一些有关乎人性的东西。
我一直以为本片是纪录片,一场大地震什么都毁了,然后大家在回忆中诉说一些悲痛的过去催人泪下的什么什么。
然而很意外,在用几件简单的事表达主角家庭情况后就干脆的地震了,具体是不是真的23秒我没数,特效也能看出些破绽,然而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部以特效和重现灾难为卖点的电影。
方达和方登是双胞胎,两人压在同一块石板下的两头,撬了一头另一个就保不住了,妈妈迟迟不肯决定留哪个,大家不能等要救别人,于是为了保住孩子,妈妈决定留弟弟。
故事至此才算开始,姐姐并没死,并被抗震救灾的一对解放军夫妻收养,对妈妈的决定耿耿于怀,她坚持对新父母说自己什么都不记得了,被妈妈带着的弟弟也失去了一只手臂,两个人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32年后汶川大地震两人都去支援时相认,当时首映式一位观众提出这点:一定要再经历一次灾难他们才能将过去的事进行一个了结吗?
我看来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因为很多电影包括电视剧都是主角心里有无数巨大的恩怨,然后一直在那纠结并以此来做为影片进行下去的冲突,知道发生了某件不但不小但十分戏剧的事他就忽然悟出来了,之前的事一笔勾销,故事才算完,但是《唐山大地震》中主角经历就是一个解决冲突的过程,人人都活在自己的执着中,妈妈总是有那么多内疚,姐姐心中一直有个结,他们最后终于相认的结局不是因为又一场地震,而是陈道明扮演的养父那句话所透露出的实质:亲人,毕竟是亲人哪。
所以这个结局反倒成了必然。
我一直觉得,《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现实又生活化的电影,影片中有笑有泪,我看到许多观众拿着纸抹眼泪,有的地方又让他们红着眼轻笑出来,所以地震是生活的一个磨难,心的地震才是我们需要面对的。
生活会有万种经历,生老病死,妻离子散,或是欢乐团圆,然而能面对这一切的,只有我们强大的心灵,对生活的容纳与亲历。
我推荐这部影片,它的感悟有很多种,需要大家细细体会,我的体会就是生活。
还有最印象深刻且震撼的就是徐帆在电影中曾愤怒的大喊:你永远不知道活着多好。
————————————————————————留言回复2010-07-23 10:48:14 学号06 其实首映式上有人当冯小刚的面提出来了植入广告的问题的,冯小刚也做了回应,他说如果不喝剑南春喝什么呢,难道拿空瓶子倒?
其实我也觉得植入没什么,以前电影用的道具都有商标,大家没觉得不对,后来出了刻意植入的广告,有的情况十分严重,导致大家一见广告就很反感,所以才有这样的感想。
现在的电影都商业化了,难免会有广告,这部电影大家把眼光放在内涵上就好了,没有必要纠结广告问题。
我先也对电影广告也很敏感,后来又觉得就是有这些牌子反而把故事显得真实了,你有时觉得就挺像身边的生活的,要是拿着扒掉标签瓶子喝酒,把电视上的logo刻意刮掉不显得很2?
毕竟人演员没拿着一个那酒对着镜头说:从悲痛中恢复过来,我只要剑南春…… 冯小刚还说,植入广告在电影界中是普遍存在的,现在几乎没有不植入广告的情况了,由于市场上卖盗碟,网络传播情况严重,严重损害了制作的利益……如果哪天这种情况消失了,可能植入广告这种现象才会消失。
我没写这个问题是觉得没必要,多研究一下市场就知道这不算什么了。
大家还是把目光放到电影本身上去吧,同时这篇文章的怎样的回复我都不会删掉,个人观点不同,欢迎抒发。
不知道你会不会和我一样,讨厌电视里的朗诵节目。
因为我看着那些朗诵者眉头紧蹙、含情脉脉,从胸腔泛滥到嘴边的每一个字词,都经历了百转千回前生今世,我就会说不出的发冷。
另外,这种节目最糟糕的一点是它太容易得到掌声了,它无需精彩,只需要使最后一句话像踩下油门一样把语调提得老高,从音量的角度上做到振聋发聩,掌声自然盆满钵满了。
那读出的最后一句话,在我耳边久久不能消散,给我一种劣质发动机的感觉。
当然把《唐山大地震》比作朗诵很不恰当,但是在电影院里我总是感到这电影有些地方就像那最后一句朗诵般给力过猛。
其实影片是不是主旋律,是不是为唐山做宣传片,这些问题都无关紧要,最核心的问题是电影好不好看以及好不好。
这可就必须因人而异了。
一部电影,大家看完后,有人说好,有人说好烂,这太正常了。
与你不同的人不一定就是“装逼”,要是你看到人人都与你相同,那你一定是领导干部。
至于那些没看就打分的人,我想占不了多大比例,那些早早写影评的人,人家看的也许是电影上映之前内部的放映,何必每天为这个吵来吵去呢?
我是单纯的认为不好看。
在进场前的准备活动就很夸张,影院门口居然有人在发送纸巾,这仿佛是句叮嘱:一定要哭啊,就看你的了。
大家也都做好了预备要哭的架势,每个人落座之后手中都紧紧攥着纸巾,跃跃欲试,可在真正开始放映前至少有二十个广告,这是漫长的前戏,大家还没哭就都笑了。
影片开始后没多久灾难就来了,这是个提醒,大家该哭了。
可是情节的设置实在太仓促了,所有的剧情都只是一个结果,地震当然可以来得不讲道理,但是别的呢?
小方登说活就活,小方达身残志坚,退学离家,还能混成老板。
所有情节都向着矛盾最冲突的方向冲去,不给理由,直接爆发。
这就像冯小刚从前的电影一样,女主角也不知道因为什么走着走着就和葛大爷走到了一起。
说实话,那些镜头即便让我哭了,也不表示你做得出色。
那跟朗诵结束之后大家的掌声没有什么区别。
我从头至尾一直渴望被感动,但始终没有打开纸巾包。
事实上我是一个挺容易感动的人,很多小事都能变成我的催泪弹。
但我真的没能体察出《唐山》有什么泪点,更别说从头到尾都要哭了。
这个打着“诚意”旗号的大片,我怎么感觉诚意那么少?
电影院里确实不少人在哭,那是蓄谋已久为了流下而流下的眼泪,水里边真的全是水分。
对,我太年轻,我没经历过地震,我不懂。
但你拍一要达5亿票房的电影总不是拍给特定人群的吧?
所以就别倚老卖老了,作为人类,每一个观众的反应都有参考价值。
电影散场后我留心的观察我身边的每一个人,我发现人群中至少有一半如我一样没有任何哭过的痕迹,我的心情很复杂,就像走在了杀人犯的队伍中。
前些年,小刚导演用小聪明换得了大票房,在谁也不知道怎么拍好商业片的年头,他确实遇不到对手。
我一直都喜欢他的电影,清新、有趣。
我很早看过一个采访,他说他有一个理想,就是拍刘震云的《1942》,他说他拍了这么多片子都是在为拍好《1942》做准备。
这番话让我很感动,刘震云的那个小说我看过,特别棒,突然间我觉得冯导比我想象的更好,更有情怀。
然而后来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1942》几乎不被提起。
他从此言必称票房,票房是所有含金量,票房是一切评判标准。
他把伺候观众当做电影的唯一出路,遇到批评就生拉硬扯的搬出票房。
《1942》还没见到,《伊就是二》却刻在脸上。
小刚导演是性情中人,他敢于坦露自己的内心,这让他非常可爱,但可爱的人为何如此不宽容呢?
他对文艺片的挖苦远远超过影评人们对他的埋汰。
好像他在做的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是电影的正途,其他人不是在犯糊涂就是在装。
“王家卫拍的那个也叫电影?
” “别看侯孝贤平时拍那些东西,我跟你说他私底下也爱看好莱坞的那些大片。
”“宁浩不错,可他总想着得拍一个让圈内人都说他NB的片儿,唉,他不明白,让那些人说NB什么用也没有。
”在小刚导演的心里,只有能赚大钱的电影才NB,他制定了关于“电影”好坏的定义,制定了“商业电影”的规矩,他说他的眼里没有条条框框,其实只是他把条条框框都给了别人。
一部电影能有一个红火的票房当然是好事,但是票房并不象征着一切,在我看来,一个导演应该有点票房以外的追求。
如果你认为只有钱才是硬道理,那么你就是不讲道理。
这么多年,冯小刚最好的朋友和敌人,最大的光荣和悲哀,都是票房。
我是他的影迷,他的每部电影我都看过。
我期待《1942》,但是我不期待一个被票房绑架的冯小刚,不期待一个把电影当做作业的冯小刚。
草威
观影感受:1.这是冯小刚拍的吗?
2.杠子在地震时很有用3.毛爷爷是打酱油的4.西红柿比下跪感动5.在影院听王菲被治愈了6.徐帆比他老公牛逼了一次7.观众笑场次数之多让我开始相信这是冯导的作品了8.在两个多小时坐得屁股疼饿得我心慌的全方位效果下终于特么想哭了9.砍完小孩果然食欲大增10.不说没想起来,方达的儿子是在反映毒奶粉事件吗?
有哪一个人在讲故事的时候能让大家笑起来?
又有哪一个人在讲故事的时候能让大家哭?
国外的不说,国内的非冯小刚莫属。
在这片观后感里,我不许有任何人有反对意见,因为全场观众的反应就说明了一切,你有不同意见只说明你脑残,没别的解释。
在去影院之前,有同事说男的带一包纸巾,女的带两包。
我当时还觉得稍稍有那么一点夸张。
可到了后来忍耐实在是超出了自己的界限,眼泪一泻千里。
很多人说“哭、眼泪只是个噱头”。
我不禁要问问了,你懂得眼泪是什么?
你只看到了代表结果的眼泪,可你不能体会撞击心灵的过程,人要是想哭,怎么都能哭出来,没必要花钱去电影院表演一把。
对么?
还有人说冯小刚拿地震来赚钱,我试问那些打破脑袋迎合好莱坞口味,想冲出亚洲的导演们,有几个人的电影题材贴近老百姓了?
我觉得用人民币来拍《无极》,倒不如多拍几部《唐山大地震》吧?
每个人的底线不一样,有的人从一开始就痛哭流涕的,有的人到最后才哽咽。
有的人也许没有哭泣,这些都正常。
可有的人却拿来炫耀:“我就没哭,有什么可哭的?
”我只能说这样的人没脑子,自己整天都不知道自己干嘛呢。
不用理会,直接忽略。
演艺界不装逼的人几乎没有了,可不装逼的冯小刚却被一群装逼的群众指三道四。
你们什么都不干就坐在电脑前整天混日子,手指头一动就把谁谁都骂了,自己觉得有个性,自己觉得过瘾。
有意思么?
你觉得你提出的观点和别人不一样,你就另类了?
你就牛逼了?
还是说你可能就会出名了?
现在这个时代,被感动被打动不容易,甚至都没什么人爱搭理你,有这样一个导演,想着法儿的想让老百姓开心,变着样的让老百姓感动,你们还他妈拿上劲儿了,要脸么?
难道看那些电视上哈韩哈日哈狗屎的超女超男满口港台腔的各省奶油男女你就觉得自己舒坦了?
你以为自己超凡脱俗了,你以为你说的和别人不一样你就能咋地了?
年轻、浮躁!
还有人质疑电影中某个细节如何如何,你是瞎呀,还是怎么的,没看过《余震》么?
虽然电影改编自《余震》,也不能面目全非呀。
脑子进水了才会有疑问。
我不在这里剧透,没看过的去影院感受,千万别连看都没看过呢,就跟着那些脑子有病的人一起走边缘路线,异类往往什么都得不到,非主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只一次的告诉我们:下场很惨。
感谢冯小刚把这么好的著作拍成了电影,感谢徐帆、陈道明这些刘德华、黎明等港台摆拍高手永远望尘莫及的好演员。
感谢绝大多数的人能正确的欣赏这个作品。
另外,让我们为唐山地震中死难同胞表示哀悼,为汶川地震中的受灾人民表示缅怀!
为我们至今能拥有身边的亲人爱人和朋友而感到庆幸并珍惜他们。
这部电影冯小刚只让我想到了这些---年代分割线时隔8年,才想起来看,那时出生的孩子现在都上小学2年级了。。。。
感谢大家的留言,谢谢,赞同的不赞同的都感谢看完这篇文章,谢谢
(什么样的时代生产什么样的电影。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能提供给我们的产品。
别抱怨别愤慨别内疚,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你可以选择看或不看,但别道德绑架也别被绑架。
)作为一部“中国特色”的大片,《唐山大地震》其实并不是一部很多人想象中的“灾难类型片”。
虽然在影片开场借助外国特效团队再现的唐山大地震场景。
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特效水平到目前为止的最高体现,但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价值仍然不在于对灾难场面的展示和个人英雄主义的颂扬。
如同《唐山大地震》的英文片名《余震》一样,这部电影其实讲述的是那些幸存下来的普通人,如何在地震之后的漫长时光里,重新找回丢失的家庭亲情。
从这个角度来说,《唐山大地震》如果一定要按照类型片分类的话,它更应该算做是一部家庭伦理电影。
但无论《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灾难片还是一部家庭伦理电影,它都不是一部适合全家观影的影片。
由于影片故事所涉及到的极端环境下的惨烈人性选择,以及微妙复杂的两性情感关系,加上影片开头和结尾的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场景再现,我个人建议未成年观众不要观看本片。
但对于大多数成年观众来说,《唐山大地震》则可能是一部能够打开他们情感闸口的电影。
《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保持了冯小刚导演一贯的叙事风格和水准,对于那些期待看到一部艺术精品的观众来说,他们很有可能会失望。
整部电影除了开场大量借助外国特效团队才得以实现的地震灾难场面外,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里,《唐山大地震》的电影技巧都没有超过《手机》和《集结号》这两部电影。
作为一部从小说改编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虽然具有一个气势很大的片名,但它的故事却仍然没有完成类型化叙事的突破。
原著小说《余震》以姐姐的故事为主线,完成了一个跨度三十年的故事;而电影《唐山大地震》则将故事主线分散为三条,分别是母亲、姐姐和弟弟,而且母亲的故事线索明显是支撑起整个电影故事的主线。
这个电影故事的切入点和改编思路,很技巧地回避了这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的激荡变革,而是将故事的重点放在一个普通家庭的情感变迁上。
作为一部有唐山市政府参与投资的大制作影片,这种改编思路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自然是一种最为安全的叙事策略。
整个故事的重心从姐姐转到母亲,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这部电影的市场切入点的改变。
如果《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仍然以原著中姐姐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的曲折人生经历为主线,整部电影的故事格局就会落入到相对私人化的个人情感体验范畴,势必无法容纳各个投资方在叙事和资金方面的要求,无法成为一部“中国式大片”。
而现在电影将故事重心放在母亲身上后,整个故事就从相对私人化的情感表述,转变为更加通俗的家庭伦理故事。
从当下中国观众对于这种故事的接受度来说,虽然整个故事仍然停留在电视情感剧的层面,但无疑增加了观众对这个故事的认可程度,扩大了观影人群的基数。
作为一部目的明确的商业影片,《唐山大地震》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唐山大地震事件本身,或者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普通中国人心灵史的层面,而是运用了大量通俗剧手法,渲染和强化了一个唐山大地震背景下的奇情故事。
整个电影故事的三条人物主线按照时间顺序平行铺开(但同时又非常技巧地错开了所有过去三十年中的重要标志性年份),三个主要人物几乎毫无变化地跳跃完成了三十年人生历程,浓缩了几乎所有人生苦情场面。
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在观看《唐山大地震》的过程中,只要观众愿意在影院的黑暗中开闸泄洪,那么流泪这种生理反应几乎是不被个人主观意愿所控制的。
换句话说,只要观众还是一个具有正常情感模式的人,只要观众不去故意违抗自然的生理反应,那么在看到《唐山大地震》中的诸多悲情段落时,流泪几乎是一种必然的观影反应。
这种配合商业策略的电影手法就其本身而言并无对错之分,现在的观众需要一部能够让自己释放各种压抑情绪的催泪电影,市场就自然会提供。
但是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的快速消费品,《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又要面对另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巨大灾难和无法痊愈的心灵伤痛,都曾经真实地发生过,而且现在还在诸多普通人的心中悄然延续着。
《唐山大地震》等于是被迫遭遇了这样一个几乎是永恒的电影话题:如何完美地平衡一部电影的商业和艺术元素。
从《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来看,它明显是无法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使命的。
这部电影中出现的元妮一家人,固然悲惨的身世令观众不得不哭,但如果我们将视野上升到民族集体回忆或者普通中国人心灵史的层面来看这部电影的话,我们就会疑惑地发现,这部电影中元妮一家人几乎完全是和真实社会隔绝开的,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中甚至连元妮家的邻居都没有出现过。
虽然从叙事策略来看,这种几乎是架空的故事手法无论从审查角度还是从市场角度都相对安全,但从艺术角度来说,这一点就成为这部名叫《唐山大地震》的电影的巨大缺憾了。
片中和真实历史有密切相关的事件寥寥无几,除了直接构成叙事基础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外,就只剩下1976年毛主席逝世这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了。
但是在《唐山大地震》中,这个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变成了一个和影片故事以及人物命运毫无关联的一个奇观性的视觉展示,从电影角度来说几乎是令人费解的: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却没有和电影中的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产生任何联系,那么在电影中对此事件的展示,其目的又是为何呢?
如果我们放弃对《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在艺术层面上的要求,仅从文化消费产品的角度来看《唐山大地震》,我们就能很明确地看出,它所有的叙事技巧都服务于一个明确目的: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情感消费诉求,通俗点说就是要满足观众进电影院看到一场真实灾难的再现并为之洒下同情泪水的欲望。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影片,特别是它的故事基础是一场发生在34年前的真实事件,如何处理大多数观众在进行文化消费的同时必然产生的内疚或愤慨心理,则是《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在营销过程中所需要进行的微妙平衡。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作为一个民族的集体伤痛回忆,用何种历史观和态度来看待这场至今仍在悄然延续的集体伤痛,则会是观众能否和这部电影取得相互谅解的关键。
而能够营造出一个适合全民参与的情感宣泄氛围,或许会是这部电影完成市场使命的关键所在。
哭了=好片?这个等式不一定成立!看【惊声尖笑】你同样会笑,难道笑声越大,它就越好吗?本片就是一部肥皂剧。★★
帆姐,你迎来了人生最精彩的一个角色。
看完了电影,后悔的想哭
煽情一定要在故事的基础上煽。故事都讲不好穷煽什么啊你煽。
拿国家灾难做噱头的恶俗小说,冯小刚真是越来越不要脸了。
说实话,比想象中差好多,故事很多地方都太跳了。冯导手头有那么充足的资源。。。只是拍成了这样。
这电影如果叫《唐山一家人》或《天崩地裂一家亲》,可能大家接受起来心态会平和得多。其实我感到最可惜的是,以后再也不会有一部电影叫《唐山大地震》了。
想不哭很难。因为只要是个正常人看见这种场景都会心生悲悯的。导哭片的导演不是好导演。每次中国选去参加奥斯卡的都是这种哭片。受不了。
把前十分钟拍成短片就行了,用特效再现了地震,震撼完了观众立马黑幕,上演职员名单。后面的也太八点档了,掉价了!
真的是很好的电视剧题材,还是拍成电视剧吧。。。
挺夯实的一部主旋律,徐帆和陈道明的表现无懈可击。
中国人寿和剑南春把我伤到了……真的缺这几个钱么……
2010.07.31 16:30
首先是无法理解那些给予电影一星两星评价的人。当然,各人有各人喜好,不过,看了不少评价觉得实在是装逼装过头了……影片时间跨越很大,在这点上冯导做的不好,让人觉得有流水账之嫌。但就故事而言,我并不觉得是在打国难牌而刻意煽情,很多东西都是实实在在能够打动人心的。★★★★☆
非职业演员混合职业演员的自然化表演,长镜头深景,刻意的剪接技巧,零七八碎的段子,拼凑成.一般.
只能说 还行.....
还是很催泪的啦,不过催泪和感人是两码事,也没什么好说的,就一电影罢了,不太喜欢这种,我还是喜欢看喜剧啊
周黎明:冯小刚把主旋律换成了主流价值,把政宣做成了朴素的人道主义。他或许无法说出所有的真相,但他没有撒谎,没有把丧事办成喜事,他对历史有着足够的敬畏。为了这,他被骂得狗血淋头,而骂他的,恰恰是因为该骂他的夸了他(甚至出了资),所以该夸他的为了彰显自己与众不同,就必须骂一骂了。
其实拍挺好的
确实比三星高,但离四星的确也还差点,三星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