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报国9.1屠洪纲 / 1999大丈夫许国,书生许国,女子许国,稚子许国,孤城,孤军,绝地,焦土,尸山血海,绞肉化灰,白衣执甲,伙夫走卒,布衣老幼,皆为守土抗战拼尽至最后一滴血,牺牲一切之牺牲,丹心铁血,烈火真金,巍巍昆仑,永照汗青!
淞沪抗战之宝山守卫战,姚子青营500余将士,阻击日军海陆空三面围攻,以极不对称的战力,抱定必死之决心,除一人奉命出城通报,其余皆力战而死,阵地,巷战,白刃,肉搏,人间炼狱,喋血宝山,人死城亡,壮烈殉国!
一寸山河一寸血,是用生命拼凑成的宝山!
今天是“九一八”89周年,我推荐这部电影给大家,每一个中华儿女,无论在不在宝山,在不在上海,都应该了解一下这段历史,弥补我们小时候历史教科书(故事会)的缺憾,我们真正的民族英雄没有什么盖世武功,除了驾驶哈雷摩托的风衣吴奇隆,飞檐走壁的大侠燕双鹰,也不止王小二和小兵张嘎,还有年仅28岁的书生悍将姚子青。
黄昏的宝山,秋高气爽,行知中学门前的子青路夕阳西下,桂树成荫,远方吴淞口传来汽笛声声,惊飞了枝头的小鸟。。。。。。
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芬芳,少年们徜徉在淡金色的暮雾中,微风拂动,衣襟晚照。
秋天,正是这个城市最美的季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姚子青,为国牺牲,得以永生!
姚子青烈士永垂不朽!
很久以前就看过这部电影,看的原因是有一次搜索淞沪会战,无意间看到几张电影剧照。
起初并没有抱着很大的期待,毕竟抗日题材,神剧太多。
第一遍看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于是又刷了第二遍。
看完后,我终于明白少了什么,我欠这部电影一张电影票。
最近八佰热炒,看完之后,瞬间尴尬癌犯了。
五亿投资,拍出的什么玩意?
于是又想起这部电影。
又刷了两次,剧中那句“你有家仇,我有国恨。
敌不退,我不退。
”深深的震撼和触动着我。
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恰是先烈的国仇家恨换回来的。
如果这部剧投资不是几百万,而是五亿,肯定会是一部史诗巨作。
至于八佰,呵呵哒,不提也罢。
如果光从电影的角度评价,影片确实没有高票房的战狼2、敦刻尔克好看,导演太想求大而全面面俱到,反而缺乏重点、而细节又不经得住推敲(姚子青走出指挥部头也不回往后扔手榴弹那画面,找死没死成么;日军进攻都不找隐蔽成排上当靶子么,实际中国战场的伤亡比例远低于国共军队),大场面不及集结号,巷战还不如金陵十三钗。
好了,说了这么多不是,但瑕不掩瑜,捍卫者仍是一部值得观看、特别是值得让青少年集体观看的国产影片,很可惜,我去看那场,观众几乎难得一见的全是中年大叔,那些小时候估计都打过架的;现在的小孩,特别是城市的,估计没几个打过架,真要上阵拼刺刀,很难想象,战狼2那种子弹总打不着所以才那么多YY。
不过,现代战争已不需要短刀相见,先进武器一轮轰,干不过就投降吧,宁死不屈拼到底?
可能被当成恐怖分子。
影片的一个很大价值在于忠于史实,展现了国军正面抵抗日军的惨烈,主要是武器不如人、打法不如人,节节败退不可避免,谁上都一样;虽然解放战争解放军也是秋风扫落叶一般,但真和日军拼,不好说,反正日军对英美军时也不弱。
不服气就看看今天的国足吧,十几亿人口,连叙利亚都打不过。
正面战场,你死我活,不成功便成仁,那需要多大的信仰和情怀?!
大多数所谓的逃跑只是一种撤退,游击战就最典型,我就偷袭你,打不过就跑,有啥不好意思的;但千万不要诋毁正面抵抗的国军,尤其是那类以身殉国的将士,影片中的姚子青只是无数烈士中的一个。
向抵御外族侵略中英勇殉国的烈士致敬!
管虎导演八佰上映之前,我建议你先看一下两年前另一部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另一个故事 捍卫者,也许你在观影过程中会更有代入感。
淞沪战役是抗战的起始,以小见大,一个营的悲壮故事足以让人想象出整个战役的残酷。
历史无情,这场战争,即便是撕开其中一场战役的一个角落,它的故事也足够让人惊心动魄。
回想起前年的战争片敦刻尔克票房不俗,同档期的捍卫者却鲜有人问津,最后只有600万票房,不得不说这是种遗憾。
事实上我们本土的战争片不少,但真正拿的出手的却不多,抛开意识形态来讲述国军的作品就更少了,多少年前的血战台儿庄依然是这类型电影的顶峰,至今未被超越,而捍卫者同样令人值得尊敬。
无意于去比较同类型电影的战狼之类孰优孰略,事实上我至今觉得我们拍的最好的战争片其实是讲述三大战役的大决战,动用巨额军队和物资的大决战,在制作上至今无出其右。
除此之外,冯小刚的集结号其实也很不错,多多少少在战争片中多了些反战的意味,虽然戛然而止但总算有所突破。
至于更早的紫日 黑太阳之类,倒是还未看。
另外让人遗憾的是,我们拍的战争片大多都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但其实,单薄的影像如何能承载战争残酷的万分之一,即便是一个小口子也足以震撼人心。
而捍卫者和八佰就是发生在淞沪战役中两个小角落的故事。
战斗开始后,日军一拥而入,冷酷的战场令人窒息,年轻军人们此前的对手是腐败的北洋军阀,洋学生昨天可能还在校园上课,百姓们还在各自安静的生活着。
战斗开始,所有人都懵了,军人们没体会过这么猛烈的炮火,女学生自愿来做战地护士没见过子弹穿体而过,就是一刹那间,所有的已有认知,哪怕是早已有所耳闻,但当残酷炮火子弹飞机来临时,还是忍不住要崩溃。
但就是这600人,坚守宝山县整整7天。
电影完全按照时间为线索讲述,七天阻击,全军覆没。
故事男主姚子青一开始就告别妻儿奔赴现场,黄埔毕业的他有着大好前程,最后选择放弃撤退以身殉国,最后的绝笔家书更是令人动容。
最后一天前,姚子青问各位弟兄家在何处?
回答有各种地方。
姚子青答: 我们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贵州,你的江西,我们的广东和你们的四川。
今天守卫的是宝山,捍卫的是国土!
战士们听闻此话个个奋勇杀敌。
战直最后前一天晚上,本是学生的女医生在房间里擦身,相对全片的沉闷悲壮,看到此处很多人尤其是女性会被深深感动:一个六天前还在安静的校园里读书的少女,来到此处第一天父亲就被炸死,对姚子青来说他对日军只有国仇没有家恨,但对她来说,不止国仇更有家恨。
在这几天里,她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她逐渐褪去读书时的青涩,她开始逐渐变得坚韧,观众能感受到她心境的转变,从迷惘到坚定,从脆弱到勇敢,临大事前正衣冠,谁说女子不如男?
淞沪战役始于八一三,宝山保卫战真正开始惨裂,而四行仓库则是这场战役的最后一战。
两部电影,一前一后,倒是挺有意思。
虽然近年来抗战神剧泛滥,我却总会留意这个题材作品。
有时看到这些累累白骨化为尘埃,千万性命无人记得,总疑惑他们的价值与意义何在?
后来我懂了,他们并不活在过去,而是活在未来,因为他们,我们才成为了我们自己的我们,这就够了。
根据1937年宝山守卫战改编。
有的电影,已经没有办法只当做电影。
姚子青(1909-1937)本来已经决定不去看太暴力血腥的题材,今年却不知怎么,看了好几部战争片,钢锯岭、敦刻尔克,都是基于史实,但看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往事,触动还是更强烈。
屏幕上的他们在浴血奋战,屏幕外我的手边还放着冰激凌——有种无法忽视的内疚感,忍不住想那段苦难深重的岁月对我们现在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即使买的是不可退的电影票,也不止一次升起不看的念头,仿佛坐过山车一样,一部分的“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去受这份罪——结果这部电影带来的冲击远胜过山车,仅仅一个开头,就忍不住落泪;只要稍稍想到那段岁月前后不知多少类似的事,就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
影片结束后,看到外面的繁华与和平,感觉仿佛是场幻影,或者只是这些鲜血与瓦砾的间奏曲。
碎碎念了这些,其实并不知道想说什么,只知道很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大哭一场。
喜欢那个女学生的情节,点到为止,处理得干净利落。
当她死去时,不禁想起有人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毁灭给人看。
(P.S.女学生洗浴着装的片段,那是赴死前的“正衣冠”啊)出演姚营长的演员,演得既有书卷气,眉眼间又带着一股冰冷狠决,非常有魅力。
最后看姚营长真人的遗照,倒是只觉温和。
看到有人说这部片子情节“老套”,回想起来确实有点,但觉得这样反而正好:这是一个早知结局的故事,用这样朴实到连过程都可以猜中的讲述方式,反而更加突出它承载的其它东西。
最后姚子青仿佛可以逃生,却留下来殉城,我第一个念头是觉得太过“浪费”,但人活着绝不是为了生存本身,这样的选择,得失之间,也难说得很……影片有很多次正面展现战场,各种炮火枪声,打仗的间隙却格外安静,姚营长这个角色本身就特别安静,这动静之间,显得那些不对战的时间有种特殊的质感。
如果说对这部电影有什么不满,那就是中间日记的字幕实在太仓促,每次都不够从头读一边。
反复出现的跪拜宗祠的镜头,看了有种说不清楚的感触。
一边是乡土、文化、传承,另一边是战乱、杀戮、死亡,姚子青行礼那一幕,仿佛另一个版本的岳飞受字。
后半部有一场动员,那些话平时听了实在是“假大空”,但在那时那地,却是再真不过再适合不过了……又,这好像是我第一次看到专门讲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
***——“职等誓本与敌偕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
惟孤城无援,日久难支,恐人城俱亡,与大局无补,仍恳速援解围。
”姚子青9月5日电报1937年9月6日上午10时姚子青身死、宝山城陷落。
***捍卫者,捍卫的不只是国土……
我一个大老爷们,从头哭到尾。
淞沪会战的悲壮,历史永远会铭记。
向《捍卫者》致敬,向姚将军致敬,向抗日英雄们致敬!
《捍卫者》甩《八佰》几条街,希望国人都能忘记政治,尊重历史,尊重英雄,国军抗日将士一样是英雄,正面战场没有他们,我们很可能已是亡国奴了。
强烈要求该片重新上档,这才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
泪奔,写不下去了……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日寇携军舰、重型火炮、重型炸弹等先进武器,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
日军海陆空三军已经将华东团团包围,但此时上海、江浙一带的工业力量还未能完成转移,能否牵制敌人保存国力,成为了抗争能否胜利的关键。
9月5日,日军集中30余艘军舰,掩护陆军向宝山发起猛攻。
奉命坚守宝山的98师第583团3营600人在营长姚子青率领下,抱与阵地共存亡之必死决心,一次次打退敌军疯狂进攻。
日军海陆空三军齐出,投放的燃烧弹在城中烧起了冲天大火,所有建筑化为瓦砾堆。
战至7日晨,日军以坦克开道突入城内,姚子青率全营官兵与敌巷战,打尽最后一颗子弹,至当日上午10时,除一人前夜受命突围向上级报告军情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姚子青和全营官兵壮烈殉国后,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于9月10日通电全国:“宝山之战, 姚子青全营与孤城并命,志气之壮,死事之烈,尤足以动天地而泣鬼神”。
事后估算,日军为占领宝山仅耗费弹药一项价值超过10万美元。
姚子青与600壮士与城偕亡的壮举让凶暴的日本人也不得不被中国勇士的精神折服。
历史记载,日军进城后将死者尸体收殓掩埋,列队鸣枪致敬。
姚子青何许人也?
姚子青(1909-1937)广东平远县人,16岁考入黄埔六期。
平时戴一副近视眼镜,像个文弱儒雅的书生,但打起仗来却是异常勇猛。
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姚子青在武汉告别了年轻的妻子和三个子女,率部开赴淞沪战场。
临行前,姚子青嘱别夫人"此去倘能生还,固属万幸,如有不测,亦勿悲戚,但好好抚养儿女,孝奉翁姑"。
图左真人,图右白恩饰坚守到第4日晚,姚营4个连长阵亡了3个,9个排长战死6个。
姚子青致电旅部:"抱誓与敌皆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
"打到这个时候,所有计划都没有了,姚子青的部队遵循的战术仅有一个——“我死了,连长接替我指挥,连长牺牲了,排长接替,排长死了,班长接替,班长死了,老兵接替。
到时候不用请示报告,自动接替就行。
”
鲸涛鳄浪撼危城,全仗吾曹抵死争。
五百健儿齐殉国,中华何止一田横。
姚营的事迹曾被著名电影导演徐苏灵和蔡楚生翻拍成《孤军喋血》、《血战宝山城》两部电影,在国内及港澳南洋等地放映。
时隔七十多年,电影《捍卫者》再度揭开这段尘封的抗战历史,豆瓣评分目前稳定在7.8分。
这个成绩远远高出同期上映许多影片,包括你们所熟知的那些国庆档电影。
但相反的是它的排片。
嗯,看这部电影需要特意抽出时间来长途跋涉找影院。
图片来源猫眼票房专业版10月17日的数据尽管如此,《捍卫者》上座率依然保持绝对的领先。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上座率真的这么高,院线为什么不愿意增加排片。
首当其冲的一点是,因为这是一部彻彻底底的“三无影片”——无名导演、无小鲜肉、无大投资。
在流量为先的现在,这样一部电影注定被淹没在其他大制作的浪潮中。
其次,这部电影上映前的宣发也做得并不到位。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我没说,你可能都不知道这部电影。
那么这是一部被埋没了的神作?
当然不,起码在我看来《捍卫者》的剪辑,真的应该跟《天才枪手》好好学学。
除此,秉着客观的原则,我还得给这部电影挑挑刺。
剧情中,女医生的爱情线略显多余,破坏了整个战争的气氛和节奏。
制作上,可能因为资金缺乏,画面声音都显得稍微有些粗糙。
但这并不影响这是一部优秀的国产战争电影,我给它打3星,小成本鼓励3.5星。
现在的票房成绩不是他应该得到的。
姚子青在告别妻儿时说道:“丈夫许国,不必相送。
”没想到在空荡荡的电影院内,一语成谶。
以上内容摘自我公众号 真故电影 微信号:zhengudianying大雪纷飞时候你来迎娶我,大雪纷飞时候你离我而去。
奶奶在爷爷坟前烧着纸,旁边还有上次推好的雪人没有化开。
微信后台回复【403】提取文章《大叔啊,我们的头发都白了呢》,看在韩国登顶票房冠军的90岁真实爱情。
杀手里昂剧组拍戏中途意外破获了一起抢劫案。
小黄人的语言真实存在并能被翻译。
关注真故电影每天一则经典电影背后的真实彩蛋。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彬彬(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836207/姚子清牺牲后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少将军衔。
这是正史,国军将士与日军血战到底牺牲之惨烈,伤亡之慎重,用三十余万将士的伤亡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之说,给日军造成四万人的伤亡,是何等的可歌可泣,是何等的令我们敬畏尊崇,然而影院排片与小鲜肉的影片相比唉,戏子价值远高于民族英雄价值。
剧中对于儿女感情没有过分的渲染,表达。
一不好的就是犯了与喋血孤城同样的错误,就是格局有些小,只有旅部,而没有去显示淞沪战区警备司令部与南京军委会。
二就是剧中始终没有国民政府国旗和国民革命军军旗,很遗憾,这也许和…………。
战斗场面还行,导演应该刻意没有把血腥支离破碎的画面展示给观众。
又在残酷的战争中又加些男人好色的戏份,恩不错。
还有剧中也突出国军该打则打,该流泪就流泪,该拼就拼,方显男儿本色。
600名战士他们是为民族而战,为国家而战,为兄弟姐妹而战。
然而影片中突出表达的这种精神在现在过度娱乐中已经埋没了?
是不是已经烟消云散了?!
曹素君:你们还会守多久?
姚子青:你有家仇,我有国恨,敌不退,我不退。
(曹素君向姚子青深深鞠了一躬,姚子青向曹素君亡父火盆鞠了一躬)--姚子青:马啸杨!
马啸杨:到!
姚子青:你是哪的人?
马啸杨:报告,江西人!
姚子青:李大成你呢?
李大成:报告,我是贵州的!
姚子青:大周。
大周:报告,东北的!
姚子青:你们呢?
(看向三人组)三人组:四川的!!!
姚子青:叶可龙。
叶可龙:山东人!
姚子青:魏明扬。
魏明扬:广东平远人!
姚子青:小宁!
小宁:报告,浙江人!
姚子青:弟兄们,日寇犯我中华以来,烧杀奸淫,无恶不作!
我们前面的东北华北,现已沦陷,今天,我子青与各位,守卫的是宝山,捍卫的是国土!
我们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贵州,你的江西,我们的广东,和你们的四川!
今天我姚子青,有幸与各位弟兄们,要么同日一起生,要么,同日一起死!
众抗战将士:同生共死,誓与宝山共存亡!!!
--战士:姑娘,再多给我两个(馒头)吧,老子今天,要把这辈子的饭都吃了!
(曹素君愣了一下,给他多塞两个馒头)
知道这部影片,还是因为隔壁的《八佰》。
在看一篇专门介绍四行仓库守卫战背景的推文时,作者提到了另一个情况差不多、结局却截然相反的“六佰”(一说是五佰)的故事,同时,也推荐了这部影片。
可惜的是,离影片上映已有三年,没有机会在影院感受体验,好在央视频可以看,也不算完全错过。
其实我本身对战争题材的电影、特别是历史战争题材的电影,态度是十分保留的。
不知从何时起,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过于注重用各种技术和特效,还有血腥场面来体现战争的残酷,但这样往往又很容易喧宾夺主,丢失了自己本来想要表达的东西。
而《捍卫者》让我又重新明白,哪怕是90年代抗日剧标配的战争场面和特效,也一样能拍出触动人心的作品。
无需过多的赘饰、更不需要什么伏笔、线索,“六佰壮士,只余一人,尽数殉城”这样的故事,光是老老实实,平铺直叙,就足够让人后背寒凉。
整部影片与这段历史一样,让人有种透不过气来的压抑。
没有热血沸腾,没有哭得不能自已,平静地看完一遍,再一遍,又一遍……有种说不上来的复杂情绪。
无论怎样的艺术加工都显得画蛇添足,倘若细细查阅这段历史,就知道影片的良心——真的是照着历史资料在拍,无论是李大成舍身炸坦克,还是最后子弹耗尽、从刺刀到牙齿……我看有一些评论提到,可能因为这部影片歌颂的是国军将士,不是“主旋律”,因此排片少,宣传少,如果是真的,感觉还挺遗憾的。
其实,上海有淞沪会战纪念公园,有姚子青营抗日牺牲处,宝山有条子青路,2014年姚子青被列入第一批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毛主席更称他为:崇高伟大的模范……这说明他们的气节和贡献是被人民和国家认可的。
这其实无关哪一种主义,更无关非此即彼的站队,这是一个民族的军人在面对国土受掳时的气节和精神,这是一个民族的共性。
感谢这部影片,忠实地记录下了这段历史,也希望我们的投资方、媒体和院线能给这样的电影更多的机会。
因为800那部电影的出现,才让我知道以历史现实为根据拍的捍卫者。一贯喜欢一口气看完电影的我,这次主动分两次看完。因为已经知道结局是团灭,知道电影多看一会,战士就会少,非常难过,根本无法有勇气一下子看到他们全部以身殉国。感觉该电影就是国军版的狼牙山五壮士,其壮举胜于四行仓库的400壮士。不要太纠结电影的剪辑,女学生,军事常事等,电影拍摄者的目的是让我们通过这部电影了解那段历史,我看的感动了,铭记了,这部电影就成功了。很遗憾这部电影有那么多网络合作平台,但知道的人那么少,我是三年后才得知。如同《大明劫》一样,中国的冷门电影可能有各种缺点,但不能否认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再次向这600壮士和剧组人员致以敬意!
有点像抗日神剧
20210515北京,晚饭后。央视频。
这个水平我只能给3星的,这个题材多给一星,再给感觉良心痛了
“我们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贵州,你的江西,我们的广东和你们的四川。今天守卫的是宝山,捍卫的是国土!”——姚子青与六百壮士永垂不朽!
单纯从电影上说,三星半吧。故事和人物都太平了点,女学生多余,擦澡更是画蛇添足。道具服装还有不严谨的地方,最后的巷战还是值得一看的。抗战中所有为国捐躯的烈士们永垂不朽!希望国家能专门设立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和纪念日。
唉,国内战争片除了情怀,能不能讲究点,枪械武器,战术布阵等等,别感觉在看神剧……
题材好,但剪辑的真挺一般的。
我也是有种的
拍战争片是真得有金刚钻。《喋血孤城》的缺点,从战斗编排到角色设置,这部基本都有;然而前者做得还凑合的部分,比如叙事、氛围,本片却没做到。在装备和战术还原上尤其惨不忍睹……能记住开场和最终巷战中两个长镜头,但调度其实很一般。想法也好、诚意也好,这种项目缺少资本几乎注定无法让人满意。
宝山保卫战无疑是抗日战争史中最悲壮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姚子清营应当被全体中国人铭记。但是这个片子完全是电视剧级别的,人物刻画完全脸谱化。甚至连最简单的考证都不好好弄。黄埔江面出现三艘大和我也是十分震惊。九四豆战车的机枪给改成个小炮,我就想问下,那是什么炮?九四豆战能打炮?
拍片太少了,坐了一小时公交找到了有排片的最近的电影院。很稀有的正面反应国军正面战场战斗的电影,意义大于实质了。历史书上廖廖几行字,读过了也就读过了,可是当坐在大银幕前,走进那段时光,内心的震撼却无法言说。这样的电影,上映首日票房才90万,该说什么呢。
尊敬烈士。但真没法入眼奶油小生
成本低——Bug明显、细节经不住推敲……突出了姚子青及麾下六百将士的悲壮!老蒋微操使得这些士兵承受了巨大的伤亡,悲愤不已。更希望可以拍出衡阳会战了!
有点儿炮灰团那味儿,但不正,过于仪式化的演员、BGM减分,多一星给怀揣着少年中国梦想的英勇烈士们。
良心电影,比战狗值得一看!老兵不死!
看不下去。看了开头5分钟就弃了,不浪费时间。大家说的电视剧质感我不认同,整体成色还是可以的,不能忍受的是:没有真实感。例如:战场上明明钢盔没有歪,演员进入特写镜头需要扶一下帽檐。这是殊死搏斗的战场!不是影楼拍照!
原来是毛主席点名表扬过的。 影片本身没有拍出特别壮烈的感觉,有些文戏有点做作。 主角的发型让人出戏。
正面描写国民党军队的片子, 实际上国民党军队是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 共军主要是打下游击. 实际比电影里应该悲壮多了. 尤其是川军, 虽然日本没有打进四川, 但是川军参军最多, 出川抗日, 伤亡最惨. 比抗日神剧好看, 最后不像抗日神剧一定要以胜利结尾, 以全部阵亡结尾更显真实和悲壮.
文字和影像都太单薄,根本反映不出真实历史的万分之一。但哪怕只是撕开它的一个小口子,也足以令人动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