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我想结束这一切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主演:杰西·普莱蒙,杰西·巴克利,托妮·科莱特,大卫·休里斯,盖伊·博伊德,哈德莉·罗宾逊,格斯·伯尼,艾比·奎因,蔻碧·米纳菲,安东尼·格拉索,泰迪·库卢卡,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我想结束这一切》剧照

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2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3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4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5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6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3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4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5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6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7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8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9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20

《我想结束这一切》长篇影评

 1 ) “有时想法比行为更接近真相,也更接近现实。”

我想结束这一切。

“我”是谁?

看完电影不难看出“我”是Lucy,是Jake,也是那个孤僻的老头——学校的清洁工,更是我们每个人本身。

其实从来都不存在要被Jake带回家的女朋友,不存在这段见父母的特定经历,整部电影都是一个挫败、自卑、敏感且孤独的老头晚年的一次终极幻想——掺杂着失败、痛苦、恐惧等记忆缩影的幻想。

这个幻想不是基于一次特定的经历,而是浓缩了老头一生中无数次被拒绝被排斥被否定的受挫经历。

其实电影从一开始就已经透露很多线索了。

1. 双线叙事电影从一开始就对故事进行了双线叙事的处理:一条线是Jake和Lucy;另一条线则是在学校工作的奇怪老头。

这两条线同时展开,不禁让人联想两组人物的关联性,我一开始以为老头会是Jake的父亲之类的角色。

但越到电影后面,越能发现Jake和老头之间存在的关联。

2. 男女主的“心有灵犀”第一次是在开头没多久,Jake和Lucy就显现了他们之间超乎寻常的默契。

女主第一次在脑海中闪现“我想结束这一切”的时候,男主像是能够听到她内心的声音一般,问她在说什么,而事实上女主根本没有说出声。

第二次是女主脑海闪现一句诗之后,男主瞬间就提起写这首诗的诗人。

第三次是男主问女主听不听音乐时,这里有一个细节处理,男主捂住了自己的嘴,其实他并没有发出声音,但女主听到了他要问的问题,回答说好。

似乎男主自己也发现了自己和女主存在某种心有灵犀的共通性,可以彼此知晓对方内心闪现的想法。

这里的“心有灵犀”其实就在为男女主其实是同一个人(Lucy是Jake幻想出来的角色)做铺垫。

3. 女主名字和职业的疑点先说名字,女主究竟叫什么?

Lucy?

Louisa? Lucia?一开始在车上,女主不断接到和自己名字相同的未接来电。

人怎么会收到自己的电话呢?

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这个人是冒名顶替,是一个假的Lucy。

第二种,这个人物本身不存在,因此不需要合理性。

在Jake给父母介绍女友的时候,Lucy突然变成了Louisa。

而在餐桌上,女主的电话又响起来,这一次未接来电显示上既有Lucy也有Louisa。

而在Jake父母的鼓励下,她终于接起电话后,对方却是苍老的男声,不断重复一些似是而非的句子。

这时候穿插清洁工老头的故事,老头见证了一个叫伊芳的女服务员被示爱的过程,而紧接着,女主就收到了显示为伊芳的来电。

如果说刚刚来电的都是她自己,那这里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伊芳也是女主的影子?

再后来,女主的名字又变成了Lucia,而她的服装、配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再说一下女主的职业。

在车上,我们知道她要写一篇论文,看似是和生物学有关的,猜测她为理科学生。

但到了男主家介绍的时候,她的职业却是画家。

勉强可以理解为她的所学专业和职业不同。

但。

紧接着,转场之后,男主突然说女主是女服务员,他们俩是在餐厅相遇相爱的。

这就逻辑不通了吧?

这一切都说明,女主这个人,是一个不存在的幻想缩影。

不同的名字、职业,揭示了这个人物是结合了无数次男主的失败感情经历的浓缩体,他可能有过几个类似的短暂交往经历,但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

4. 在时间隧道里游走的父母在回家见父母的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比如到了家门口却先不进去、迟迟不下楼的父母、诡异的氛围(男主和父亲僵硬握手,抗拒母亲抚摸自己)……以及最魔幻超现实的部分:父母的年龄不断改变,一开始的健康状态,再到突然白了头,母亲突然变成了青年状态,转眼又老态龙钟,病入膏肓。

这也在揭示着正在发生的事情不是一次事件,而是在不同时间里不断重复的恶性循环。

挫败自卑的性格——不相信有人真的爱自己——认为所有和自己恋爱的人都很勉强(也许男主根本都没有恋爱经历,从冰激凌店害怕被女收银员嘲笑而不敢出现在柜台前的例子来看,他对异性有一种近乎夸张的恐惧,而即使在幻想的领域,他因为自卑也无法想象有人会真的爱他)——认为自己的父母也是减分项——见完父母之后女朋友就更坚定了要离开他——加深他的挫败感。

“带女朋友回家”其实是一个象征性的隐喻,因为每一次都暴露了他的恐惧——对方想要离开他,想要尽快结束这一切,厌恶他(包括他的原生家庭),而他唯一能做的只有拼命拖延时间,努力讨好对方,但往往适得其反。

和父母的关系也揭露了他从小的经历,平凡,不聪明,没有天分,但很努力——像极了每一个普通人。

5. “我”是谁?

在后半段,我一度以为Lucy是一个失去记忆的女孩,家人在努力帮助她找回记忆。

但很快就明白,女主不仅是男主幻想出来的女朋友,更是他自身的一部分。

在车上的时候,女主诵读了一首她写的诗:骨头狗。

这首诗很大程度揭示了男主的内心,而他当即做出的反应也是:这首诗就像是在写我。

女主笑笑:写诗不就是想要这样的效果吗?

拥有普适性,让读的人感同身受。

当女主走进男主童年的房间,发现了那首《骨头狗》的时候,她自己都大吃一惊。

因为她其实就是Jake呀。

而在回程的时候,他提出要回到中学,精确地说出了有多少个教室等布局,这不是普通学生会注意到的,反而像是清洁工会留意的细节。

而清洁工老头被学生窃窃嘲笑也恰恰与Jake总被冰激凌店的女店员们嘲笑相吻合。

不难得出,Jake就是那个清洁工老头,他孤独、自卑、充满挫败感,他就这样过完了他平庸的一生,没有荣耀,没有幸福,只能在幻想中实现人生的高潮。

但他真的就一无是处吗?

并非如此,他精通诗歌、艺术,热爱哲学和绘画,内心世界充盈又丰富。

可是这与他外在呈现形象(肥胖 内向 乏味 不善言辞 自卑 敏感)并不冲突。

同时,男主还优柔寡断,不善拒绝,明明想要结束一切,却始终把想法埋在心里,做出违心的举动和行为。

他让我想起了一个人,同样是查理考夫曼电影里的主人公——《纽约提喻法》里的男主,一个彻头彻尾的Loser。

我开始怀疑,这个人本质上就是查理考夫曼自己,就是我们每个人。

电影整体的风格很抑,开头近30分钟都在车内,而之后的场景也大部分都在家里。

限定空间对于电影来说,非常考验台词的戏剧张力。

在看似沉闷无聊的车内以及室内空间,男女主的谈话却不简单。

我最喜欢的部分就在于导演很善于用隐喻。

举几个例子。

1. 车上两个人谈起了火车,男主说了一句moving train停下来会很危险。

而这句话也暗示了两人目前所处的境况——驶向男主家的车上,预示着虽然女主内心后悔,想要停止这一切,但现在两人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人生是不是也如此?

2. 谈论虫子,说到并非万物都想生存,也许虫子的人生从一开始就被设定好了。

(那人类呢?

3. 在农场讨论羊、猪的命运,“农场生活是很残酷的”,“万物皆有一死”,以及冻死的羊。

(老死的人?

暗示人类的命运?

) “人总倾向于相信希望始终存在,也就是死后仍有来生,这是人类独有的幻想,幻想事情总是会变化。

可能是因为只有人类才明白事情其实不会变好吧。

真假无从断言,但我怀疑只有人类知晓自身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其他动物都活在当下,人类却做不到,所以人类创造了希望。

”4. 男女主的关系,也是很多人爱情的缩影。

明明不适合,却因为沉没成本而一直拖着不结束。

“这样下去有什么意义,我知道这段感情的走向,他是个好人,但……这样下去不会有结果,我早已心知肚明。

也许明知无路可走,却仍继续下去是人类的天性。

另一条路需要太多精力,还有果断。

人们停留在不合适的关系中,只因这样更轻松。

”“我想结束这一切。

”但我只是想,我却做不出来。

因为我不懂得如何拒绝。

因为生而为人,言不由衷。

因此,“有时想法比行为更接近真相,也更接近现实。

” 就像人类知道事情并不总是会变好,才会编出“希望”这个东西来自我安慰。

我想结束这一切。

 2 )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我想结束这一切

(一篇自用笔记)农舍+公路版《纽约提喻法》,自知版《穆赫兰道》。

开片库里肖夫影像。

超现实/意识流:时空流转(小狗骨灰瓶、洗衣、母亡)+虚实穿梭(①叙事层次:片中片与当下事件②身份问题:被Jake听到自白,像她的Jake童年照片,署名Jake的她的画,电视剧主角Yvonne与Lousia的来电,被错叫Loucia/Lousia/Ames,生物学者、物理学者、服务生、画家、诗人之间变幻的职业)。

Lucy是一个装置、一个《搏击俱乐部》般的拼合Jake及其一生所有爱人形象的意识造物,时空错乱则在某种程度上呼应Jake幻想过程的迟疑——该把她放在时间线何处?

通过捏造相恋,Jake捏造了自己,一个理想的Doppelgänger(二重身)。

素材拼贴:电影(片中片)、舞蹈、动画、演讲、舞台剧。

强弱有别的两种音量:心理距离(车上自白与对话)、物理距离、真与幻(地下室呼喊)的距离。

构图:①海报的那帧画面,Lucy居中,对称,均衡,摒除Jake及其父母,“只有Lucy在宴席”的视觉错觉是“只有Lucy并非脱胎于真实琐碎”的反喻。

②闪回的无人走廊,引向消失点的直线,纵深感强烈,空荡而幽深的内心的具象。

③雪地黑车,左上布光的对比最强,而周围阴暗如死将至;鸟瞰远景,主宰性的全知视角下,走出车的角色小如蝼蚁。

阐释性/暗示性的自指/互文: 指向形式,剧情的虚幻属性与Lucy的理想属性:①威廉·华兹华斯《颂诗·忆童年而悟永生》里的Lucy。

②Anne Kavan小说Ice的主角亦在追求一个无名女子。

③Lucy自喻吹过Jake父母的风、时间。

④居伊·德波《景观社会》。

⑤Jake卧室里有《纽约客》前影评家Pauline Kael的选集For Keep:30 Years at the Movies。

Lucy在车上评价《醉酒的女人》与Gena Rowlands的表演,一字不差地模仿Kael的言论,而年龄不定、各层次的表情、精神崩解等评价吻合Jake父母年龄与Lucy身份多重性的意识加工。

指向内容/主题,Jake的生活困境与所思。

①模仿,被他者的电影、诗、画作填充的精神世界。

地下室临摹调性主义画家Blakelock的画作;Lucy自白“很少有人在死前拥有自己的灵魂”,接着引用爱默生与王尔德;而Jake死前模仿的约翰·纳什演讲源自《美丽心灵》,唱段Lonely Room源自《俄拉克荷马》。

②给自己喂精神鸦片,希望的利用与否定。

Lucy自白“只有人类知道自身死亡之必然性”“所以发明希望”;Jake讽刺“Every cloud has a fucking sliver lining”。

③外貌焦虑。

Jake讨论美丑问题。

④原生家庭,渴望并幻想母亲的赞美。

车内讨论精神分析,“母亲是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这种废话,那是厌女的噱头、弗洛伊德式的胡说八道”。

⑤恐惧衰老。

Getting old ain't for sissies, as Bette Davis said;Lucy关于老年的课题;车内讨论,“怎么能因年龄而敬佩一个人”。

⑥停止幻想,最终自杀。

David Foster Wallace的A supposedly fun thing, I will never do again,以及他的出名的死;校园舞蹈《俄拉克荷马》Curly之死。

“回家”是回忆的溯源,“我想结束这一切”由Lucy想分手到Jake与自己分手,幻想、生命、自我安慰,以与猪和解、雪地之死终结。

其他印象片段:牛顿第一感情定律。

Bonedog,妻子形状的孤独;一切都不动,除了你体内潮起潮落的盐;你的眼睛已成为一种饥饿。

Genius与Genus问答游戏。

勤奋胸针与聪明胸针。

Lucy反复下楼。

塔尔西镇奶品店的挽留。

-You don't have to go.-I don't have to go where?-Forward, in time.You…you can stay here.两个角度特别的影评:以公路旅行为喻体构建毁灭的必然性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866355/物体及语言细节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858751/

我愿称之为游戏式+小说式影片,可考据可推理,随便滑进度条哪点都能愉快重温,比考夫曼的前作《纽约提喻法》睡点高多了,昨晚看到凌晨都不困,只略后悔把它在想看列表塞那么久,都2022了……

 3 ) 参考文献索引——我们是我们所见所闻的集合

Most people are other people. Their thoughts are someone else's opinions, their lives a mimicry, their passions a quotation. ———— 《De Profundis》 by Oscar Wilde大多数人都是从众的,他们的思想是其他人的意见,他们的生活是一场模仿,他们热衷于引旁人所述。

——《深渊书简》奥斯卡·王尔德这句话是Lucy在电影中引用的,我觉得它很好地诠释了这部电影,电影中的人和看这部电影的人。

直切正题,本文为考据索引,对音乐剧《俄克拉荷马》有剧透。

1. 旅途开始之时,引用了《以赛亚书》1:18的部分,全段如下:耶和华说: 你们来, 我们彼此辩论。

你们的罪虽像朱红, 必变成雪白; 虽红如丹颜, 必白如羊毛。

暗示了后段的大雪天气。

2. 回家路上,Jake为了和Lucy挑起话题,讲到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作品《颂诗·忆童年而悟永生》( Ode: 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 from Recollections of Early Childhood ),他本来想念出头几句,却被Lucy打断。

这首诗的头几句如下: There was a time when meadow, grove, and stream, The earth, and every common sight, To me did seem Apparelled in celestial light, The glory and the freshness of a dream. It is not now as it hath been of yore;— Turn wheresoe'er I may, By night or day, The things which I have seen I now can see no more. 而且两人还谈到威廉·华兹华斯写过一系列关于Lucy的诗,这个系列一共有五首 ("Strange fits of passion have I known", "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 "I travelled among unknown men", "Three years she grew in sun and shower", and "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其中的Lucy并非一个确定的人物,原型难以推断,而更像作者的一个灵感投射,这与电影中的Lucy身份暗合。

3. 在车里打开广播之后,广播里的歌声出自音乐剧《俄克拉荷马》,同时Jake报菜名一般列举了一堆他看的音乐剧,这里关注两个,一个是他最喜欢的《俄克拉荷马》,这个后面再说;另一个是《窈窕淑女》,后来的餐桌戏中,Jake的爸爸也cue到了《窈窕淑女》

窈窕淑女8.2类型: 音乐剧 导演: Moss Hart / Jerry Adler / Patrick Garland / Howard Davies / Robin Midgley / Bartlett Sher 编剧: Alan Jay Lerner 主演: Julie Andrews / Rex Harrison / Stanley Holloway / Robert Coote / Cathleen 4. Lucy在车上念了一首她最近读的诗,就是《骨狗》,全文见友邻总结: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849535/5. Jake的家在Tulsey town,这个地名也就是Tulsa,“巧合”的是,Tulsa位于俄克拉荷马州(哦!

),看过HBO美剧《守望者》的朋友对这个地方应该不会陌生。

守望者 (2019)8.42019 / 美国 / 剧情 动作 奇幻 / 斯戴芙·格林 妮可·卡索 安德里杰·帕瑞克 斯蒂芬·威廉姆斯 大卫·塞梅尔 弗雷德里克·E·O·托耶 / 雷吉娜·金 蒂姆·布雷克·尼尔森6. 晚餐期间,聊到Lucy画画得很好,Jake的妈妈想到一幅女孩独自坐在草地上看房子的画,说的是美国画家Andrew Wyeth 的作品《克里斯蒂娜的世界》(Christina's world),现存于MoMA。

Christina's world (看,像不像Jake他家。。。

7. Jake的妈妈想问两个人怎么认识的(八卦哦),提到了一部电影,是Billy Crystal自导自演的作品《忘情巴黎》。

忘情巴黎 (1995)7.71995 / 美国 / 喜剧 爱情 / 比利·克里斯托 / 比利·克里斯托 德博拉·温格8. Lucy在Jake的房间里看到很多书,其中有威廉·华兹华斯的诗集,还有一本 Pauline Kael 的《The Current Cinema》,然后她拿起了一本书,叫《Rotten Perfect Mouth》,在里面看到了《骨狗》,我不确定《骨狗》是不是其中的一篇,但这本书确实存在。

Rotten Perfect Mouth目前无人评价Eva H. D Eva H.D9. Lucy下到地下室,看到Jake的模仿学习画作,他临摹的对象是美国调性主义画家 Ralph Albert Blakelock,电影中也展示了Blakelock的几幅著名作品,包括《Moonlight》。

Moonlight10. 从Jake家出来之后,两人在车中聊到了约翰·卡萨维蒂的著名电影作品《醉酒的女人》,Lucy还对其中女主玛贝尔有一段模仿,以及贡献了一段非常棒的影评。

醉酒的女人 (1974)8.31974 / 美国 / 剧情 爱情 / 约翰·卡萨韦蒂斯 / 彼得·法尔克 吉娜·罗兰兹11. 买完暴风雪,却吃不下去,Lucy说I'll never do it again,Jake马上跳到一本书,美国作家David Foster Wallace的作品《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A supposedly fun thing, I will never do again),并且提到作者自杀的事情,这点暗示了影片结局。

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7.6[美]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 2017 / 湖南文艺出版社12. 作为回应,Lucy问Jake你有没有读过居伊·德波,并且引用了他的著作《景观社会》,这里似乎点到了主旨,我们都是我们的所见所闻。

景观社会8.2[法] 居伊·德波 / 2017 / 南京大学出版社13. 回到《俄克拉荷马》

俄克拉荷马7.8类型: 音乐剧 又名: 奥克拉荷马 导演: Rouben Mamoulian / William Hammerstein / Trevor Nunn / 中村一徳 / Gemze de Lappe / 正塚晴彦 / Daniel Fish / 范卫华,Dewayne Barrett 编剧: Oscar Hammerstein II 主演: Betty Garde / Al...电影中多次致敬了这部音乐剧,最后一段舞蹈的剧情,几乎就是复刻了音乐剧《俄克拉荷马》的剧情,在音乐剧中,女主劳瑞的梦境有一段舞蹈场景,而且音乐剧的最后也是这段梦境的真实再现,追求劳瑞的两位男士克里和查德扭打,查德死于刀刃。

影片的最后,Jake在获奖后有一段唱段,这个唱段来自音乐剧《俄克拉荷马》中查德的唱段《Lonely Room》。

暗含了Jake与查德命运的对应。

14. 最后彩蛋,Jake获诺贝尔奖一幕是致敬了朗·霍华德的奥斯卡经典《美丽心灵》,这个在导演的访谈中也得到确认。

链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854297/(我一上来真没看出来)

美丽心灵好的没了。

 4 ) 如果这是地狱,那就结束吧。

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症、思维错构、近记忆遗忘…这些死寂的表达让人恐怖彻骨。

大量堆砌的对白,即空洞枯燥,却又让人顿悟。

如果让我描绘地狱,也许就是电影里所呈现的样子吧。

暴风雪和破旧的老家,不愿理解自己的父母,丑陋的外表,逐渐习惯的嘲弄,无法实现的梦想,这些都是痛苦的根源。

生活时常像无数包围而来的蛆虫,让人被平庸淹没,将人蚕食吞噬。

年纪越大,恐惧反而变得愈发具体。

身体逐渐被时间风化时,我们惶恐不安——害怕变老、害怕忘记、害怕理想被现实击碎,害怕自己终究一生碌碌无为。

jake最后脱光衣服,回归了婴儿的状态,跟随臆想的猪走向了生命的尽头,我却哭的不能自抑。

也许我们都是jake,在死去的瞬间,伴着闪耀的美梦,悄无声息的离世。

也许我们也可以挣扎着爬起来,在穿过时间之前——去奔向那金壁辉煌的梦想。

 5 ) 《我想结束这一切》:今年最烧脑神片,还不是诺兰的《信条》!

姑且不论看完诺兰电影不自觉会做起“影片拼图”的找源头游戏是好是坏,毕竟导演本人似乎是个影迷,这样按图索骥探寻影片脉络也许不是坏事。

看完《信条》同样很自然会进行这样的步骤,而撇除诺兰自己作品的参照/反身之外,在我自己的理解上来看,觉得能联想到的作品中,查理‧考夫曼的作品竟就能想到三部:由他编剧的《暖暖内含光》、《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以及更多是他编导的《纽约提喻法》。

这一点都不会离谱,这两人似乎总是同步探讨时间的可塑行,只是诺兰倾向于“向外”,把心理映射的时间投射出来;而考夫曼则“向内”,替诺兰铺陈了前期工作。

这回,《我想结束这一切》可以说再次与《信条》同步,完成《信条》的心灵维度。

然而,处理内在时间与外在时间落差的手法,也不是到了诺兰这里才开始的,电影的前辈们很早就用很简单的方式体现这一点,包括像小津的作品。

在《晚春》一场戏,那是女儿纪子得知父亲周吉可能再婚之后,跑来闺密绫子家的戏,就在绫子还在做蛋糕的等待时间内,纪子在会客室等著。

我们看到一个老式落地钟显示为3点52分,这时切了一纪子面部的近景镜头,她这个含泪的目光,维持了约8秒钟。

这时,做好蛋糕的绫子来叫她,钟响了起来,亦即,这8秒凝缩了8分钟。

小津以此来表示纪子内心的翻腾。

当然,真讲起来,这跟诺兰式“错时”蒙太奇的作法不一样,不过,原理相同,都是透过画面间(或段落间)产生的“区间”来制造出连续性时间感的中断,以装载更多的时间维度。

这在《纽约提喻法》基本被做到极致,影片中暗示出至少存在七层不同刻度的时间同步进行。

这部片比同样处理不同时层交错呈现的《盗梦空间》早了两年不是偶然。

《纽约提喻法》剧照不过,考夫曼之前擅长于现实情境安置超现实情节,使得《纽约提喻法》的导演凯顿自身形成了一种“自为的时间性”,但在他人眼里看来,却毫无看到异状的反应。

但是,时区错位的原因或说原理,考夫曼没有为观众解答,在凯顿死亡戛然而止,徒留观众自由心证。

显然,他的片没有受欢迎到引起热烈的讨论。

同样地,《我想结束这一切》也没有具体解答,即使是为网飞这样的平台创作,他与编剧仍选择留下一个开放性结局,或说,无解结局。

但考虑到合作的编剧便是同名原著的作者,这样的改编让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至少有点安心,即使走样,也是原作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

如此一来,影片既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观众实在也不需要得到一份解答。

不过,从各种短评、长评,以及搭配小说书评、短评看下来,有一个共识是清楚的:影片描述了一位人格分裂者的一段归乡旅程;当然是否为“一段”令人保留,但是人格分裂的情况看来是清楚无误。

《我想结束这一切》剧照不过取材的创新性在于:叙述主体似乎是被分裂出来的人格(之一),这也使得可呈现的叙事层面得到一定的统一。

不过,我们可以想像(或按编导呈现出来的样貌推敲),人格分裂的主体还保留着其他人格,以及这位女叙述者作为其中一个人格,她在所知有限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人格互涉情况,或者,主体的无意识干扰,使得即使是她的全观点,却仍会不时出现“超观点”的情况,这无疑是片中闪现学校门房的画面可能代表的意义:他将看到的电影(假装是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的片段)桥段融入这归乡的旅程中,甚至,片中片的女主角蔻碧‧米纳菲也突然间闪现,短暂取代了她的叙述者位置,成为在车内与男朋友杰克讨论居伊‧德波的人。

不过,说有无意识或其他人格互涉,算是从积极面来解释;因此也有消极面的解读:也许这是编导在视点设计上的疏忽?

然而,我们倾向相信考夫曼与原作家伊恩‧里德是有考虑到“我”在“知”的局限,因此经常藉由这种机会顺带营造惊悚氛围,于是有不少短评强调把这部片当作鬼片来看,并且它在豆瓣上的分类是剧情、惊悚、恐怖;而我们也知道,以“知”的落差来制造紧张效果的大师,就是希区柯克与波兰斯基。

《我想结束这一切》剧照然而,即使这位“我”有名字,在她所知的范围内,是露西,或全名路易丝,但她仍可能具备其他的名字,因为杰克曾一度叫她艾米丝(而她在想,会不会是艾米的昵称),她作为与杰克共享一个主体的证据,是她在杰克的老家中看到一张杰克的幼时照片,她怀疑为何自己幼年照片会在此,而他则表示那是他的照片。

然而,自称是物理学家兼画家的露西,却又被杰克爆料实际上是服务员,露西到底是片中片的伊逢的化身,还是冰激淋店员的化身,不得而知;然而作为“教师”的杰克也可能根本是那位学校门房的诸多人格之一。

这也就说明为何杰克的父母亲一下子是中年人,一下子是老年人,偶尔还成为年轻人;并且,在杰克家隐秘地下室的洗衣机里,洗的都是门房的制服。

也是这位衰老的门房,跟着猪的灵体走着,迎向他的死亡。

恰好是垃圾桶中大量的冰激淋杯,这是考夫曼的习惯,显示出这封闭的回圈;这也是为何前面会对“一段”语带保留。

只是这个回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以及,它真的有终点吗?

如果进教学楼门前快满出来的冰激淋杯是杰克一次又一次进校的痕迹,不也同时代表了她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按普遍的看法,是她试图逃离主体,亦即,让自己这个人格消逝的尝试。

不过,这点也同样是让人保留,毕竟,至少从“这次”的尝试中,看不出来她在这方面的努力,正如影片藏起“真相”那样,没有人能真正确信到底谁才是主体,就像当她在路边等着来接她的杰克时,我们看到她留意到旁边住宅楼上,有一名白发老人正在窗边看她,这也还是考夫曼的惯用方式,比如《纽约提喻法》开头时,在家门外拿报章杂志的凯顿就有瞥见未来成为他扮演者的其中一个时层的演员正在对街观察他。

从背影看,这位白发老人很可能就是学校门房。

《纽约提喻法》剧照总之,影片开始于露西的旁白以及大量的房屋(杰克的老家)空景,似乎也宣示了影片的源头,很可能来自雷乃。

在《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开始时,也听到旁白者(后来可证明是男主角X的内心独白无误)反复旁述,搭配了一栋巴洛克式的华丽建筑空景;而后,在象征为结束时间影像探索的《我爱你,我爱你》,雷乃带来《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一种变体,让“运作于脑部世界”的主要行动更加具体化:让曾经寻死未遂的主人公参与一项时空机的人体测试,而那座时光机像极了一颗大脑,人物则从那颗大脑跳出去,回到过往的时层中,但是,实验似乎失败,以致于他只能在过往时层中他所无法控制的点上,反复出现,无法逃脱,最终付出了生命代价。

考夫曼于是除了两个建筑物(杰克家与学校)的室内之外,绝大多数的时间就是把两人(除去蔻碧突然闪现的那不到一分钟的戏)关在车内,但是由于有车内、外,也还有窗外的雪花纷飞,让时长不短的车内戏看起来并不枯燥,再说,来程多数集中在露西交代她对杰克的情感态度,而回程则聚焦在讨论约翰‧卡萨维蒂的《醉酒的女人》,对于影迷观众来说应该不算太枯燥。

当然,纷飞的雪花仍让人想到雷乃,尤其是把雪当作转场的《生死恋》或在公寓中制造雪景意识空间的《心之所属》:前者讲述丈夫在经历一次被医生判定的死亡复活之后,留恋于那种生与死交关的奇妙感受,最终选择再次死亡,而他的妻子则因为得到第二次与他告别的机会,也在情深中跟着赴死;后者则是透过“心”的形象建立起虽有交流空间却始终没能互动的意象,一颗心被分成左右,情感也跟着被分化。

《我想结束这一切》剧照于是,考夫曼与编剧在这部片中,透过引述雷乃作品,作为表达形式(空间与意识)和内容形式(生与死、分化后的无法交流)的互文,加上《醉酒的女人》的超文本连结,协助影片在刻意藏匿重要讯息(以此不破坏视角选择带来的强大新鲜感)的前提下迫近它的目标。

更令人大受启发的是,除去一些想像的群戏,比如老年杰克上台领奖致词,以及偶尔可能影射为现实的学校走廊即景之外,影片的人物如此稀少,就像是低成本剧组的梦想:五个主要人物、极有限的场景(一栋住宅、一层校舍、车内)却呈现出如此复杂的叙事程序。

但似乎也能理解,错乱、穿插的时序,永恒回归的回圈,在验证柏格森式物质与记忆的关系之过程中,仍旧展现了一定的规模与气度,正因为是脑内的活动,非常适合在有限的空间样貌中呈现,就这点来说,“向内”派总是比“向外”派来得吃香,或者说风险小一点。

不过,既然考夫曼扬言封镜,其实更想看到两派结合的一天,试想,诺兰导演、考夫曼编剧!

看来这种阵容也只能是在我脑里运作了。

《信条》剧照

 6 ) Lonely Room-《我想结束这一切》的隐喻解析

《我想结束这一切》是一部充溢着非常繁复思绪的作品,它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一对貌合神离的情侣见家长的一次公路之旅,却于此之中不经意间揭开了一个老男人心中最难以忘怀苦痛的伤疤:家庭的重压,衰老时的悔恨,终身的孤独,对于爱情的可望不可即,不被人重视的苦楚...但是,电影的最终,一场美丽盛大的幻梦之后,所有人都迎来了“结束这一切”的结局。

剧透预警1. 情迷露西开门见山,直接揭晓答案,女主露西是男主杰克幻想出来的一个角色。

露西,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乍一看露西是和杰克相识一段时间后打算去会见杰克的家人,但是纵观整部电影,露西这个角色其实是非常不稳定的存在:不断改变的名字(Lucy,Louisa,Lucia,Ames),穿着和服饰的变化(耳环,衣服的款式),认识杰克时的场景(聚会,餐厅服务员),所学的专业(神经学,电影专业,老年学,物理学,还是个画家),甚至在某些场景我觉得露西这个演员的相貌都发生了改变...这些足以证明露西存在的虚幻性。

而从最开始的时候,男主在说起自己最喜欢的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一首诗时,就提到了那首诗是给一位年轻的,但是“理想化”的名叫“露西”的女孩写的。

这大概就是杰克对于这位梦中情人“露西”名字的来源,而这个露西,同样是杰克脑海中“理想化”的爱人形象,她善于谈吐,开朗幽默,精通各种学科的知识。

我们在杰克小时候房间里看到的很多东西,比如说AVA.H.D的一本叫做《Rotten Perfect Mouth》的书中其实就是露西在车上创作的那首名叫《骨狗》的诗歌,架子上的有关于化学,物理,色彩理论的书籍也都是露西侃侃而谈的内容,书架上还有威廉·华兹华斯的诗集,那些电影同样是露西对于电影评论狂热爱好的起因。

当然露西这个角色的形象,也并不是杰克凭空想象,也是有其原型的。

片子中段,在杰克家中提到了露西和杰克的相遇是在一次聚会上,杰克鼓足勇气问了露西的电话,两个人便情投意合地开始了交往。

但是在露西最终面对年老的清洁员,也就是真实的,年迈的杰克时,她(其实是杰克自己)说出了当时真实发生的事情:杰克在那个女孩眼中只是个“怪人”,两个人什么对话都没有,也什么都没有发生,那个女孩大概连杰克的相貌都不记得。

那一次的错过,便是永恒的分别。

但是在杰克的幻想里,他勇敢地与这个女孩交谈,露西也容忍了他容貌平凡还故作高深的性格,两个人终于走到了一起,甚至有了这次会见家长的行程。

另一方面,即便是在幻想之中,杰克内心的胆怯依旧透过露西角色的内心表露出来,对露西来说,这场“会见家长”的行旅并不是感情的更进一步,而是一场感情告别的最后一程,她与杰克之间总是有那么一层看不见的屏障横亘其间,她也无数次提到要回家的想法。

杰克问:“是回到农场吗?

”露西说:“不是。

”她只是想结束这一切。

2. 魂断杰克如我上面所说,杰克就是那名学校的清洁工,他在年迈的清扫间幻想了这么一个未曾发生的过去,并在最后在中学前的小拖车中终结了自己的生命,被雪埋葬。

那么,杰克的一生,又是怎样的么?

杰克整个人生,其实非常苦涩,虽然片中除了老年的情景之外都没有明示,但是我们或许可以从杰克幻想中的父母对杰克的态度中一窥真相。

在杰克幻想中露西拜访他们家的这段时间中,父母分别以老年,中老年,中年,壮年几个形态出现,中年便是真正的杰克期盼带女友回家的时间,那个时候父母大概不到五十岁,身体有一些小毛病不过并无大碍,他们对于露西的到来展现了极大的热情,但是我们注意到,杰克的父亲,对于杰克几乎是视若罔闻的态度,即便和杰克握手时眼睛也不离露西,可见杰克和父亲关系的疏远了。

而母亲过分热情的态度同样让杰克很不适应,年轻一点的母亲一面在抱怨着杰克的调皮贪玩,另一方面也说着杰克在逐渐封闭着自己的内心这样的话,再结合几个零星片段中父亲和母亲的吵闹,我们大概能推测出杰克的童年过得并不愉快。

甚至在杰克带着露西回到家门的时候,都要先带着露西参观一下农场才能下定决心进入家里,可见“家”,绝不是一个开心之地。

父母的晚年,也并没有让杰克省心下来,我们可以得见其父母中老年和老年的状态,其中在中老年(大概50-60岁)时,母亲的状态已经很差了,需要坐着轮椅被喂食,而在老年更是躺在病榻奄奄一息。

父亲的中老年状态就是健忘,到了老年更加严重,几乎没法记起任何到嘴边的话。

因而杰克必然在其中年时花费了相当多的年岁去照料父母。

更可悲的是,这种照料并不为人所知,因而杰克幻想的露西就在他照料母亲时说出了那些赞许的话语,可惜在真实情形中,没有人知道他的这些奉献,他默默守着双亲到死,继承了一套门口有一个秋千的老宅(露西对这栋房子的评论就是像一个无人居住的地方)

每天默默去学校打扫卫生,看着舞台上靓丽的舞蹈女孩,自己默默看着电视里那个勇敢说出自己心声的男子和那个女服务员走到一起,追悔自己错过的青春。

于是,那段青春在他的幻想之中被重现,虽然他依旧带着迟疑,所以露西会在面对真正的他时说出那些“不记得长相”的话语,然而,也是在最后的时刻,她又关心地问了杰克一句,大概就是这句话让杰克最终释怀

之后,一场舞蹈,扫去尘埃,回到车中,脱下衣服,因体温过低而死,弥留之际,跟着猪,走入万众关注的舞台。

在那个舞台上,他先是完成了梦寐以求的科学成就,拿到了诺贝尔奖,舞台又化身成他最喜爱的音乐剧《俄克拉荷马》,他在其上饰演查德演唱了“Lonely Room”这首歌,歌中描述的就是一个现实中困厄的角色却能在睡梦中尽情幻想。

比获得科学成就和登台演出更为令他兴奋的就是,这一次,他终于成为了全场的焦点,他的同学们,他的家人,他的爱人,虽然都已经年迈,却毫不吝惜掌声,在这一刻,他在人生最后的时刻,也在幻想里达到了人生的颠峰。

他也终于结束了这一切。

3. 画中那个悲伤的人影片中,有一个值得深挖的点,就是关于画作的探讨。

在露西拜访杰克家的时候,杰克介绍露西很会画画,于是露西用手机给杰克的父母看她的画作。

从后面地下室的情节里我们可以看到杰克曾经画过很多画作(但显然并未能以此谋生),而露西展示的画作,就是杰克用来参考的那些画(那些画作实际上是18-19世纪美国画家Ralph Albert Blakelocke的作品)。

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父亲与露西就这些画作展开了一番探讨。

父亲认为,画作中没有人,是没有灵魂的,哪怕你露西想要表现一种悲伤的情绪,但是如果画中没有悲伤哭泣的人物,那么谁又能感受到这种气氛呢?

露西的观点是,我们可以把这个“悲伤的人”代入自己的角色,去感受画面本身传递的情绪。

父亲和露西观点的不同,说不定就是当年杰克在学习绘画时和父亲的意见相左(也可能就是因此导致了父子关系疏远),而杰克最终也未能成为一个有名的画家,因此只能通过这个幻想中的露西去完成自己的愿望,但是即使是在这个幻象中,父亲的角色依旧抱持不理解的态度。

或许正是因为对于自己画作的不自信,杰克非常不希望露西进入地下室,因为那是他曾经失败的印证。

导演对此的回应,便是全片最后一幕,被深埋在雪中的拖车。

画面中,没有一个人,但是当我们想明白了这个故事的真相后,这个几乎是静态的,空无一人的景象,也能让人感受到巨大的怆然之感。

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杰克还是胜利了,只不过,代价是他生命的终结。

4. 猪、舞蹈、冰淇淋影片中还有三个很有意思的意象,下面来分别简单说一下。

猪,在电影中出现过几次,除了开始印在塔尔西镇奶品店标牌上的猪外

第一次印象深刻的猪的出场(语言中的出场),就是农场里,几头猪可怕的死因。

几头猪因为父亲的疏忽而下半身生蛆,被活生生地吞噬,精神萎靡地走向死亡。

我们纵观全片来看的话,猪这个形象,其实就是男主杰克的人生写照了,父亲的疏忽或许就代表了杰克家庭的不和睦,而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之下,杰克正在被艰难的生活一点点侵吞,走向死亡。

于是结尾,杰克赤身裸体跟在猪身后的画面,也便不难理解,这就是一场弥留之际的游行罢了。

杰克的幻想中,在他终于释然之后,年轻的杰克,和幻象中年轻的露西,来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舞蹈(这毫无疑问是他每日所见的延展),在这场舞蹈之中,两个人彼此相拥,求婚,并举行婚礼。

但是就在婚礼后的欢悦之中,一个穿着清洁工服饰的人横刀夺爱,手刃了年轻的舞者杰克。

这个形象,毫无疑问也是杰克,只不过是那个年岁更大,也更加悔恨自己行为的杰克了,虽然他幻想着自己能有一段这么罗曼蒂克的恋情,然而自身也清楚,他之所以没能得到幸福的生活,其实大半也是被自己亲手扼杀的结果,自己的迟疑,胆怯,懦弱,终结了那个幸福的可能,于是自己只能默默地清扫尘埃,无端叹息。

最后,塔尔西镇奶品店,这个,大概真的就是杰克最喜欢光顾的地方了,从他小的时候便留恋此地,之后每一次路过,都要去这家店买一杯冰淇淋(开头我们能看到老年的他的车上就有杯子,而学校外的垃圾桶中也全是喝剩的杯子)。

杰克还在开头提到,不少在学校里的人最后都成为了服务员,所以在他幻想中风雪夜晚的塔尔西镇奶品店中,三个店员也都是他在学校看到的姑娘,两个嘲笑他的姑娘自然也是桀骜不驯,目中无人

另一个姑娘只是当时路过他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少女,可能只是因为她对杰克浅浅的一个微笑吧,杰克就记住了她,于是这个女孩就成为了那个老实的服务生,并且杰克用她说出了一些“漂亮的女孩会遭受磨难”之类的话,大概也是存心想报复那几个对他无礼的“漂亮女生”吧。

5.缺省的拼图,最后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片中有这个一个非常有趣的镜头,露西坐在餐桌正中,明明我们知道,镜头外向左一点,向右一点,就是杰克的父亲和杰克的,但是镜头非常精准地卡在这个机位,于是明明喧闹的餐桌上,看上去却只有露西一个人。

影片虽然以杰克的幻想为主线,但是却是从露西的视角出发,于是在观众眼中,似乎只有露西这个角色是真实存在的,在家里寡言少语的杰克,笑容怪异的母亲,颈椎增生的父亲,都与老实巴交的露西格格不入。

当然我们看完电影再回头再看这一幕,会发现其实真正缺省的角色,就是露西本人。

露西在影片中不断接到来自自己的电话,电话的拨打人随着自己名称的转换也在不断变化着,当她接起电话,里面的男人却在反复说着:现在只剩下一个未解决的问题了。

本片,并没有明确地给出这个“未解决问题”的答案,当然因为电影基于小说改编,小说里就更为直白地在最后告诉了读者,这个“未解决的问题”,是男主不断提醒自己的话语,也就是“我想结束这一切”。

露西曾经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是努力去生活的,但是杰克告诉她,其实并不如此,有些虫子会自爆,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以活下来为目的。

有的人,可能就是这样,当他坎坷一生,满心悔恨,只能在幻象中圆自己一个美梦之时,他人生中缺省的最后一块拼图,大概也就不是什么活下来的希望,而是一句简单的话语:“我想结束这一切。

 7 ) 考夫曼的公路之旅:死亡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你无须在时间中继续前行,或许》本文首发于2020年9月12日公众号【陀螺电影】,此版相较原文略有更新和改动。

前言美国著名编剧、导演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上周五在网飞上线了他的新片《我想结束这一切》。

这部改编自加拿大作家伊安·雷德(Iain Reid)同名小说的作品,被考夫曼认为是他最后一次执导电影。

伊安·雷德同名小说《我想结束这一切》考夫曼在1999年完成《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的剧本之后,凭借天马行空,桀骜不驯的想象力在好莱坞一举成名。

《人性》《改编剧本》《暖暖内含光》海报而后接连创作的《人性》(2001),《改编剧本》(2002),《暖暖内含光》(2004)都继承了他一贯的风格——精巧的设定,繁复的构思,“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脑洞。

2008年亲自执导的电影《纽约提喻法》更是登峰造极,在戏剧和电影中创造了一个同现实一样庞杂的世界。

考夫曼不为常人所预测的剧情走向,和情感厚度,让他二十多年来在剧作趋向保守扁平的好莱坞成为一股持续的清流。

正因如此,我在为他作评前便考虑另辟蹊径,以一种不同于寻常影评,甚至反影评的方式切入考夫曼的内心。

他高度戏剧化、碎片化的创作正像剧中人所说,是一场“细节无数…稍纵即逝的盛大演出”。

一旦沉迷于对每个细节一一解读,我们将失去考夫曼贯彻故事始终,浑然一体的忧郁;

而如果妄想三言两语就提炼他的精髓的话,则会因为失却了迷人瞬间的点缀,陷入堆砌文字的老生常谈。

这次为考夫曼量身定做的尝试,试着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首当其冲的不是重构,不是估价,也不是分解,而是以文字重现他的知觉场,用意象的暧昧和宽广,来临摹考夫曼刁钻又狂放的灵魂。

《我想结束这一切》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导演: 查理·考夫曼编剧: 查理·考夫曼 / 伊恩·里德主演: 杰西·普莱蒙 / 杰西·巴克利 / 托妮·科莱特 / 大卫·休里斯 / 盖伊·博伊德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语言: 英语上映日期: 2020-08-28(美国点映) / 2020-09-04(美国)片长: 134分钟 编辑/冷狗 排版/小浣熊 荧幕回到那一片纯澈的雪地时,端坐其上的是疏朗的天空,和一尊汽车形状的静默。

早晨的日光是如此的详和与寂寥,明朗中现出一丝死神雁过留痕的阴影。

《我想结束这一切》海报群鸟的啼啭从瑟缩寒枝上回荡到乡野的空气间。

落雪的黄昏如果像人之将死一般黯淡,雪后初晴就仿佛定格了音容笑貌的逝者,一扇开向永恒阳光的眼睛。

这是考夫曼新作《我想结束这一切》的最后一个画面。

也是我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第一次在一部电影结束后,依旧愿意心无杂念地凝视、静坐、噤声、屏息。

希望自己的生命交融在这幅清朗的雪景中,随着死亡一般邈远的风景在思绪里伸展,不顾尽头。

疲倦感,我们最熟悉的老朋友,从《筋疲力尽》开始,影史就似乎同它形影不离,在考夫曼的手中它再一次显出日久弥新的况味。

这次,它附着在车窗上,猪圈里,满载的语音信箱,又或者哭笑之间的沉寂时分:好像被裹挟在风雪中,一夜之间为世界的每个角落铺上了奇形怪状的孤独。

故事开始在一个冬之将至的傍晚,杰克带着女友回家和父母见面。

在一路白莹莹的原野上,他们谈论消逝的记忆,女友颓唐的诗行,和失去了存活欲的生命。

走进杰克儿时的农庄,女友却好像踏入了时间和身份的迷宫。

她丢失了名字,丢失了历史和未来,在餐桌上被尴尬地追问。

她在房间里见到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杰克父亲,阴阳怪气的母亲,装满同一件黑色制服的洗衣机,神出鬼没的狗。

好不容易驶上回家的路,大雪依旧肆虐,杰克变得焦躁易怒,沉默寡言。

他们在决定从陶西甜品店买了两杯冰淇淋之后,走上一条通向杰克中学的小路。

在这个空空如也的偌大校园里,女友发现一个垂垂老矣的清道夫,才意识到整个自己和杰克的故事——只是这个老人临终前孤独的回忆。

如果我们还记得起上一个冬天时世界发生了什么,我们又都是怎么熬过的,这个故事便不再像听上去地那样自言自语,遥不可及。

疫情和寒流一同在窗外肆虐的时分,我们蜷居在公寓里,捂着温热又残缺的肢体,操着陌生的乡音和邦人试探奄奄一息的未来。

天色白中透病,好像每个人的枕上也按捺着一场经年的大雪。

教堂和舞厅一起空了,我们关上门扉,收起裙摆,小小的房间就是一条举步维艰的雪路,霜冻结满了双手,通向地球停转时分。

同样的寒冷证明着故事和我们发生在和同一个时空。

还有多少温热的心脏,或者萌芽的未来让我们自发地攥紧手中的热情?

邻里日复一日地维持相爱和劳作的表象,几分是出于真情,几分是出于惯性,又要彼此相瞒到几时?

如果生命只是童年的延续,习惯的照旧,或者信息过载的容器,那我们和一句名人名言,一具被谎言寄生的行尸走肉,一只被预先设定好生命程序的昆虫又有何不同?

这些行走的陈词滥调在剧作家的心中被不厌其烦地重复,正因生活中它们是周而复始的鸡肋。

言语和肢体并不相通,情人在某些瞬间只觉得彼此吵闹。

杰克为下车喝一杯咖啡,“墨索里尼的火车”和女友打岔,在荒唐的反覆里消磨感情的韧性。

我们这才认清,尴尬和琐碎已经像蚂蚁一样,爬满了生活的脚踝,甩不干净,一旦放任不管又瘙痒难耐。

女友在车上望着杰克的嘴唇,他似乎在提出某种邀约,但他的声音如同隔着树洞一般模糊,神情像陌生人一样焦虑又冷淡。

这样的瞬间稍纵即逝,但却像透过了坚实的伪装,瞥见了每段亲密关系的真相:肌肤,甚至血缘相亲的我们,平日委曲求全,下意识却仍然是彼此的刺猬。

在农庄惬意的火炉旁,桌上的烤火腿来自农场被蛆虫啃掉了下半截的猪;老派落后的父母在女友面前吹嘘儿子的“事迹”,回到厨房之后大声拌嘴,杰克为他们不加节制的唐突感到羞耻;女友一会儿被唤作露西,再一阵子叫做路易莎·露西亚,在看似无尽的芳名间迁徙;无独有偶,她的身份也跟着场景的变换,在神经学,绘画,量子物理,老年学和电影赏析之间游弋。

一夜里,她在时间的长河里出没无常,看见杰克的双亲过去,未来和死后的模样:她交横跋扈,他游手好闲,她强颜欢笑,他神智昏沉,她苟延残喘,他孑然一身。

女友在杰克的房间看见一本陌生的诗集,上面赫然印着自己的诗,一架子量子物理的专著,一本保琳凯尔的电影评论,又在地下室发现为自己的风景画实际上全是布莱克洛克(Ralph Albert Blakelock)所作:她从前认为亲口说出的“话语”始终只是对他人的移植。

屋外的雪下得更紧了,似乎没有寒冷会因为一个家庭的湮灭而稍作叹息。

女友指着杰克墙上的一张照片,他们同时发现画框中的孩子都是自己。

电光火石的刹那,我们参透了之前每一步踉跄,每一次错岔,每一只松动的螺丝,每一个偏移的印象,都源自于一位被遗落的老人日益疏松的记忆。

他不知道该将女友放在时间线的何处,赐予她什么身份,因为她实际上从未存在,只是他从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和回忆中拼凑出来的假面。

他在冬天重新光临尘世的这天,傍晚起身,换上清道夫的制服,望向家中的一切,舞台上青春水银泻地的姑娘,眼中满是回忆的尸体。

在他临终前的幻象里,世界幻化成了一对恋情正浓的男女,和他们眼中一幅幅流动的奇观。

他看见生命中所剩的每一个角色,被安插在各不相识的四处,随时被忧虑和恐惧牵动,掉进时间的冰窟。

他用一顿黄灯红火下的农场晚餐和自己的房屋告别,走上风霜交加的再下一程。

停顿,见自己艳羡的美好躯体最后一面。

她们是演出音乐剧的少女,只懂得对他指指点点地讪笑。

直到另一个长着疹子,脸圆嘟嘟的女孩子向他伸出了手,她是学校里被排斥的学生。

她对老人说:“你没有必要继续在时间中前行,你可以在这里留下。

” 咽下的言外之意好像在说“早已被时间风干的躯体,丢了也罢。

是时候闭上眼睛了,和我们一样化作回忆吧”。

这个掌握了每一项杰克曾经尝试学习,渴望的技能的女友,其实是清洁工梦里被理想化的对象,而杰克也是他在这个妄想里投射(美化)的自己。

女友在妄想里对他父母的乖僻,他的出身,他的掉书袋和不近人情,他“腐烂的脚趾”百依百顺,毫无怨言,正是对他在现实中孤独终老命运的补偿。

可以想象,现实中好吃甜食的他大腹便便,眼高手低,一肚半吊子的知识却干着门房的活计,父亲缺乏教养,母亲唐突莽撞,无脑吹捧儿子,双亲还时常吵架(餐后渗入客厅的背景音,老人在车厢内的闪回)。

老人无休止地做着美好恋情的梦,所以冰淇淋杯一个接一个地堆满了垃圾箱。

究竟什么时候,什么时候这一切可以结束?

一段没有意义,没有终点的爱情?

以及被这段感情所提喻的,带着“深刻的,难以言说的,无可修复的错误”的人生?

而不是在永恒濒死的循环里重复着买冰桶-吃不下-成杯丢掉的无能怪圈?

或许这便是那个一直在电话里萦绕的声音想问的唯一一个问题。

文艺复兴的人类带着新鲜的猛劲,从中世纪的集体蒙昧中款步走来,他带血的喉咙里也只有一个问题,然而却是另一个:“生存还是毁灭?

”四百年后的人类失去了全部的朝气,全部和死神搏命的激情,一口黑色的静脉血只希望生命放开他的衣领的时刻早一些,更早一些。

我们可以把这个古怪,晦涩,褪色和尴尬的世界当做空巢老人颓丧的发明——轻松的结论既合乎考夫曼苦心铺排的伏笔,也方便我们像看完一本志怪小说一样,在电影结束之后将这个细思恐极的故事抛之脑后。

可是…或许还有另一种可能?

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这一整个拥有自己“物理”定律的世界,看做考夫曼对真实生活的又一个提喻?

或许不是老年人记忆消退,事物之间才失去了分野,而是主宰这个世界的健全人太标榜清醒,太喜好在各自间划清莫须有的界限?

即使在我们身上,“记忆”也喜欢猝不及防地开起玩笑,我们想起《一一》中的NJ,他回到家,绕了一大圈,却一时忘记了自己是来找什么的。

或许“记忆”本就是一个布满讹误和空隙的马蜂窝?

考夫曼恰恰在采访中透露,他希望赐予这个被幻想出的世界具有真实和独立性。

与其把这层叙事看作彻底的虚构,莫如看作蛛丝马迹勾连的平行宇宙。

正因如此,女友才一路想着“我想结束这一切”,杰克也在和谐的表象下显出消极的老态:现实中清洁工的自卑在无形挤压着梦境的边缘,直到女友和真实的清洁工在走廊中碰面,他们拥抱,洒泪,离别。

这象征着他接受了这一幻象的不可能性,于是随后“杰克”的形象在音乐剧中被“清道夫”亲手消灭。

佐杜罗夫斯基在谈及未完成的《沙丘》说,“人之所以活下去,是为了给自己创造灵魂。

” 在没有灵魂的人类身上,姓名可以无规则地滑动(女主从始至终没有确切的名字),身份可以被无时限地复制,“我”和任何人都成了双向互通的角色。

我们看似满载各自的怨言,但又都是大同小异的空心人。

大段尴尬又言不由衷的对话正是对这些被“文本化”的空心人直接的描画,他们口中的话语显然不值得我们相信,从他们下摆的嘴唇,面肌不自觉的抽动和阴郁的眼神中,我们读出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再相信“话语”是出自自己之口。

正像我们不可以相信《改编剧本》中后一半的类型叙事是真实一样,电影中被剧场化,功能化的人物首先是一种对真实生活的理念折射,沾染讽喻色彩的行为艺术。

对于考夫曼,客体即是主体自证存在的幻觉,而主体又是从客体反弹回来的另一重幻觉,像《纽约提喻法》中以导演为模型原尺寸复制的城市,其终极目的便是图解自我、他人和时间之间边界的虚无。

“凑近了看,世间万物都一个样,你,我,所有想法,满是蛆虫的猪,都一个样。

”清洁工被孤独压垮了,但也终于和自己衰老的现实妥协。

他脱光了衣服,追着幻想中的猪走出了车门。

世界上是上亿个同样疲倦和自私的生命,同样地被不合时宜的他人刺痛,同样地没有灵魂却仍然不能彼此拥抱,同样地成为他人的燃料和自我的废墟,同样地身为自己,却远在自身之外。

电影的表层文本关于一个因为自卑陷入妄想的老人,而内层机制则是老人的普世性。

因此,考夫曼的迷宫并不是用来“烧脑”的(即便理清楚也无助于观众接近情节发生的根本动因),而是一种基于普世性的悲观和自察,产生的人格模糊体验。

只有在对这种体验的认同下,我们才会意识到荒谬的事件群不仅是等待解释的噱头,而更是横亘在生活深处,人际暗面的真实肌理。

考夫曼使生活恢复这种肌理的方式,是赐予他的角色“自为的时间性”,即他的人物不再“静止于时间中,如风拂过树叶”,而是掌握且超脱了“时间”本身,因此“女友”看见人们过去,未来,死后的模样,也看见了所有生物相同的基因,相同的困境。

考夫曼贡献了后新冠时代第一部浓缩了这个日渐寒冷的世界,和身在其中,每个心灵日渐紧缩的人类的电影。

我们的心中是一场大雪,窗外又何尝不是呢?

2020年向我们展示了世界停滞的可能,这或许只是一次更大危机的冰山一角,国际关系重新紧绷,消费市场一再萎缩,全球化为稳固内循环做好了后手,预备关上家门的不只是恐惧病毒的我们。

考夫曼是否有意指涉这个时代?

可能电影的无力感与2020年的相遇只是一语成谶,但不可否认的是,从踏上公路的出行,到埋没在雪中的车,这是一个“寒冷日渐逼近”的过程,及至海报上穿着拖鞋,坐在家中的木椅上,却浑身被雪掩埋僵直的女主,更是对“窗外-屋中”这层心理分野的僭越。

不再有一层防线来区别窗外和屋中,即便我们不认同自己是紧缩的个体,私人的安全地带也终将被时代的寒冰所侵蚀,又或许,我们中的每一份消极和不安,最终都集聚成预示灾劫降临的风雨云?

在双面圆满的痛楚中,考夫曼徘徊在语言的边界上,词语像松动的螺丝,被返还了无限的自由,趋近于诗歌,意识和梦境的滑动。

从这层意义上,考夫曼或许是《八部半》永恒的临摹者,他的每一部剧本都有着费里尼式千变万化的底色。

而如果《八部半》结束在一场对“我”的庆典的话,《我想结束这一切》则是终结于一次颠覆,一场自我的葬礼。

葬礼上有数不清和“我”一样老去的观众,正像费里尼的舞台上有每一个“我”熟悉的面孔,“我”徒劳地宣扬“爱”,感激他们构成了今天的我,但“我”苦涩的笑瞒不过内心:就是这段颁奖词本身,都是从《美丽心灵》照搬来的,它的DVD正像包含《骨狗》的诗集一样躺在“我”的书房里。

紧接着的音乐剧来自《俄克拉荷马》,延续我毫无新意的一生。

“我”希望台下鼓掌的群众陪同我一样老去,可是他们的老态只是倍显虚假的妆容。

他们看似众多,却只是一个个分裂的自己。

“我始终是自己的赝品。

” 活着是如此,然而可能连选择去死,都仍然是对许多自杀的传奇故事们拙劣的模仿?

我在被人类曾经无数次踏过,如今已然泥泞不堪的大路上兜兜转转,连死亡都等不到第一次原创。

而考夫曼的电影,又何尝不相似呢?

讲述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和自身幻觉搏斗,它像《美丽心灵》;两场苍茫雪海中的行车,像电影中提到的小说《冰》;一个因找寻不到自身所爱而苦恼的屌丝,又像音乐剧《俄克拉荷马》。

荧幕回到那一片纯澈的雪地时,端坐其上的是疏朗的天空,和一尊汽车形状的静默。

我埋葬了自己,接下来是如天空般永恒的缄默。

 8 ) 暌违5年,大师一出手,脑洞炸翻天灵盖

当我们谈论电影,我们在谈些什么?

本以为这个困惑在诺兰身上已经发挥到了极致。

没想到又迎来了当头一击。

这部Netflix最新上线的网大来头可不小:导演查理·考夫曼,神棍程度与诺兰相比可谓有过之无不及。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改编剧本》、《 暖暖内含光》……每一部都脑洞大开。

而他这部自编自导的新作,更是彻底放飞自我——

影片从女主的视角展开。

认识6周的男友杰克邀请她去城郊小镇的父母家做客。

“见家人”一般都意味着这段感情的“更进一步”。

然而,“我想结束这一切”的念头始终萦绕在女主脑海。

“好人卡”已然发送,这段关系岌岌可危。

女主虽然不想继续,可是还是答应了杰克的邀请。

因为拒绝会耗费更大的精力、更决绝的勇气,而与之相比,答应下来无疑轻松多了。

奇怪的是,每当女主脑海里浮现“想要结束”的念头时都会被男主马上打断,就好像他能摄神取念一般。

更奇怪的是,女主衣服、外套、围巾的颜色也在不停改变。

他们一路扎扎实实地聊了半个小时,话题横跨小说、诗歌、艺术和哲学。

洋洋洒洒、包罗万象。

终于到了目的地,反常的是杰克没有带女主进屋,而是指引她在冰天雪地里参观自家的农舍。

更诡异的是,农舍里到处散落着羊和猪的尸体。

诡异的气氛,继续向后蔓延。

他们下车时明明看到杰克的母亲在楼上朝他们挥手,

可是当两人进屋后,杰克的父母却迟迟没有从楼上下来迎接他们。

等到最后女主已经不耐烦了,这时二位“老人”才姗姗来迟地从楼上下来。

杰克父母的行为举止和言语表情,处处透露着古怪和不安。

就连他家的狗子,都宛如钻头附体:

WTF?这个世界,要崩塌了吗?

别着急,更诡异的还在后头。

一段尴尬的寒暄后,杰克的爸爸提议他们开饭。

转眼之间,空无一物的餐厅突然出现一桌子丰盛的美食,这一家三口动作迅捷到宛如幻影移形般瞬间端坐在餐桌上。

饭桌上,女主的身份和设定开始疯狂变换。

交谈中,她一会儿是物理学家,一会儿是画家,一会儿又变成了餐厅的服务员。

职业魔性跳跃,就连名字也……露西,路易莎。

路易莎,露西。

此后,影片的发展就宛如脱缰野狗一般,愈发让人摸不着头脑。

时空开始交错,女主在房间中看到杰克父母不同的年龄阶段:前一秒还在饭桌上谈笑风生,下一秒已经老态龙钟在房间里步履蹒跚,再下一秒,又返老还童容光焕发。

女主不断跟杰克说今晚必须要回家,可杰克却总是在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拖延。

这个漫天大雪的古怪夜晚,似乎不会那么轻易地结束……

好样的!

看到这里还在苦苦坚持的朋友。

有没有一种脑细胞被千万只硕大的问号撑破的感觉?

这片子……玩啥呢?

好了,想知道答案的做好心理准备。

下面要开始剧透了。

作为好莱坞最知名的创作型导演之一,考夫曼的所有作品都展示出一种天马行空的意识。

他的想象力就像兔子洞一般,你不知道它通向哪里,也不知道它究竟有多深。

他有鲜明的风格和非常娴熟的电影技术能力,更有始终贯彻其一致思想的勇气。

观众想要跟上他的节奏,无疑就是一场梦游仙境般的奇幻冒险。

本片采用了他惯用的模式,但进行了颠覆和重构。

在前作《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 暖暖内含光》,以及《改编剧本》中,考夫曼都会在故事中设置一个钩子。

这个钩子可以是一个通往别人心灵的大门;一个能手动清除痛苦记忆的程序;亦或是,一个作家的创作焦虑。

这些钩子为观众撕开了一个进入导演精神世界中的一个小口子,让我们在他虚无缥缈、天马行空的世界中,有根救命稻草可以抓。

但在本片中,导演完全没有照顾观众的意思(你们已经是成熟的影迷了,该学会自动跟上我的脑洞了)。

从一开始就直接拖着观众进入了一个没有逻辑的世界,所有的设定都是抽象的。

导演在不断制造悬念、抛出问题,但始终没有解答其中的任何一个。

但如果留心导演埋下的细节你就会发现:没有逻辑的逻辑,才是最伟大的逻辑。

正如没有理由的情感,才是最让人无法抗拒的情感。

这种巨大的困惑无疑影响了情感进行带入,我们能感受到的只剩漫长无尽的焦躁。

而这恰恰直中导演下怀。

但如果留心导演埋下的细节你就会发现,虽然他没有主动的解释,但答案其实已经隐藏在影片铺垫的细节之中。

片中出现的那位老者,前一个镜头往水池中倒牛奶,后一个镜头杰克的嘴角就出现了牛奶。

而老者所居住的房子,壁纸图案和杰克父母家的一模一样;杰克说他喜欢很多知名音乐剧,但从没买票去看,而老者是学校的清洁工,在打扫学校礼堂时总能看到学生们在排练新的剧目。

所以,这位老者其实就是就是暮年的杰克。

考夫曼的作品始终都在探讨那些妄图挣脱自我思维和身体桎梏,试着弥合彼此间差异鸿沟的人物。

这点从未改变,本片也不例外。

他们中有些人可以找到化解方式,有些则在这样的混乱中越陷越深。

而本片中的杰克亦是如此,这部电影自始至终都在表达“杰克”与自我意识的挣扎并和解的过程,影片的一切都是基于这个叫杰克的老人在人生将尽时对于生平的回想和反思。

而名字不断变换的女主也是杰克思想的一部分。

这也就决定了虽然女主一直想结束、想挣脱但最终只能是徒劳无功的结果。

本片虽然从头至尾都保持着一种怪异的风格和令人毛骨悚然的基调,但严格意义上,本片绝对不是一般恐怖惊悚电影。

导演只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不断向观众施压的目的。

比如开篇和结尾加在一起长达一个小时的两场开车戏,持续输出紧张和高压的情绪,让观众不自觉地将角色的厌倦、不安和焦躁情绪代入自身,从而感受时间的漫长和痛苦,但却不给你一丝丝的机会放松。

太丧心病狂了OTZ……不过这招真心好使。

观众无不对片名产生了刻骨铭心的认同。

从某种维度上讲,对细节的过分纠结又是徒劳的。

本片的重点压根也不是谜团的答案。

导演只是希望唤起那些早已围绕在我们身边、但是一直被刻意忽略的恐惧。

我们和杰克一样,怕被疏远,但又怕交往和联系;这种对于衰老、孤独、回忆和自我反省的沉思——天下大同。

导演查理·考夫曼曾说:“如果你写不出那些难以形容的东西,就把它放在屏幕上吧”。

诚不我欺也。

给这样的神棍作品写影评,一度感觉被掏空。

长篇累牍的非线性哲学思考,故事背景大段的留白;如低频噪声般持续轰鸣的焦虑,与电影传统背道而驰的叙事结构……你不会坠入深渊,但你也休想跟高潮打个照面。

而这,是不是又像极了你我日以继夜抗拒又难以割舍的,那些你根本无法落实成语言和文字的,神秘又晦暗的迷思?

那么欢迎你,爱丽丝。

你已进入幻境。

(本文首发于十点电影)

 9 ) 他是一尊行走的艺术品

好的演员活像一尊行走的艺术品。

扮演男主父亲的演员,他的表演体现了人物的些许猥琐、邋遢、变态、怪异。

眼神、表情、肢体语言、台词都浑然一体,溶在电影谜一样的视听海洋里,在清冷月光照射下,海水轻轻摇晃,震颤着一种神秘力量。

他急不可待地想看儿子女朋友手机里的画时,甚至快速地舔了一下舌头。

 10 ) 都逃不过那场漫天飞雪

万王之王尚且埋进莽莽平沙,芸芸众生又怎能一直光芒万丈?

谁不是这位垂垂老矣的清洁工?

谁不默默无闻地来赤条条的走?

“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不要嘲笑老者的褶皱和臃肿,外貌和职业不过是寓意的普世注脚,每一道皱纹都是生命的挽歌,变形的身躯只是皮囊终朽的表征,法老王穷尽心机的木乃伊也难逃这场终极的风雪。

指点江山,儿孙满堂又如何?

你的殿堂终将崩塌,你的旧物终将湮灭,几代人之后,谁还记得你的样子?

谁还诵念你的名字?

生命的单程票里充满了不甘和遗憾,不仅小人物如此,伟人巨匠莫不如是。

《我想结束这一切》短评

“总有人得当一直生满蛆虫的猪吧,那不如就是你好了。”

5分钟前
  • 骤雨至
  • 还行

每当我觉得会发生点什么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发生,这个时候就想打上一排弹幕:假高能,赔钱!

9分钟前
  • 我要去玩
  • 还行

挺实验性质的电影,叙事完全不讲逻辑,时间、空间、人物联系全被打散,角色们时而喋喋不休,时而说着充满隐喻色彩的台词,观看的过程让人尴尬又抓狂,而看着看着就能发现其中趣味。尤其是看到最后缕清思路,按我的理解电影中的那位老校工其实才是隐藏的主角,他应该患有精神分裂之类的精神病,大部分剧情都只是他脑海中的臆想,却也包含了他一生的故事,男女主角只是他幻想中期望变成的样子,所以这就可以解释的通电影中的种种,电影中的过于混乱剧情就是为了表达这种精神病人混沌般复杂思维

11分钟前
  • 影愈者
  • 推荐

3.5 尽管还是觉得长且舞台感重,但喜欢后1/4。出于无望,人类发明了希望#idiot#

14分钟前
  • 猫日那
  • 还行

“所有快乐都只是错误和幻想…所有的痛苦都来自这种迅速消逝的幻想;两者都来自有缺陷的认知” 主角作为一个老文艺爱好者精神世界还真匮乏沉闷无趣。他读书但终究没有建立一套实用的哲学底盘来为他的老年精神生活遮风挡雨。氛围不错,但对白实在太无聊了

15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所以这是单身文艺青年的恐吓片吗。太阴郁了,直接拉黑了查理考夫曼。

19分钟前
  • babyblue
  • 很差

不是自己原创的剧本让考夫曼魅力损失大半,因为沿途的细节没味儿了,结局又完全压在一个挺cliche的stake上……话唠不是你的魅力所在啊啊啊

24分钟前
  • 还行

我们是静止的,时间是风。吹过过去,吹过将来,只剩下迈向死亡的我,只剩下风。

25分钟前
  • EAZIN
  • 推荐

你别笑,这可能是21世纪大多数不婚主义者最终的归宿:带着暗黑原生家庭的恶性基因,熬过孤独的怯懦的不敢与他人产生感情的一生,然后在自卑与自负之间盘旋,在YY中终老和死去。这电影是个警示预言,如果你看完打了个哆嗦,那就好歹告诉自己,要打破恶性循环去接触接触人群和爱情吧。

28分钟前
  • L.C.
  • 推荐

查理考夫曼导演和编剧之前的作品都蛮喜欢的,不过这部一上来在我观影史上最漫长的车内两人枯燥乏味的对白足够劝退新手了,就连我这种对于大闷片完全大丈夫的人都想要放弃。好在当剧情终于进入到两人从车上走下来之后渐入佳境,只是这次哪怕最后结尾有点野草莓的样子,却还是不如纽约提喻法的结尾来得更特别一些。共鸣的地方自然还是有的,不过看完这部两个多小时的查理最新也是最后的一部作品,更想重温一遍纽约提喻法了。

31分钟前
  • 高尔吉亚
  • 还行

烂到极点!浪费了我的两个多小时去看一堆无聊透顶的对白及沉闷无比的剧情!说什么审视了心灵的脆弱和孤独的极限,简直就是一堆屎!我一直忍着看看电影会有什么突破或意想不到的剧情,结果一路烂到结尾!

35分钟前
  • 嘴馋的吃货
  • 很差

最后20分钟的「揭晓」让观感骤降三档,还不如像片中提到的《安娜·卡列尼娜》(幸福家庭之相似)那样做成「双圆拱结构」——女主和老人擦肩而过,然后继续各自的(不幸)人生

39分钟前
  • 姜乌归
  • 较差

看到影片第三十分钟的时候关于地下室的讨论终于让我觉得有点尴尬的有趣了。整个电影都是意识和时间的轮回与催眠。故事的发生超脱了具体的环境,整个看起来很怪异。可能是最适合疫情封锁期间跟自己对话的电影了。im totally lost but still feel good about it

43分钟前
  • veridisquo
  • 还行

对话太多,有很多惊艳之处,整体漫长复杂灰暗模糊

48分钟前
  • 小熊QQ
  • 还行

这种通过混合文本勾连起两种生命体验连续性共在的尝试还是挺不错的,但也许idea来自于原著,导演方面就是持续崩坏,最后的效果更径直导向了“伪意识流”电影。哪怕黑泽明的《梦》都还有那么些朴拙的优势,这部真是彻底?了,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老头在死前回马灯了一遍虚构人物的喋喋不休+鬼畜超现实幻觉emmmm....fine。当揭示出“人生多无力、世界多虚无”的同时,本片也被一种从始至终的巨大同温层吞噬,无力而又虚无。

50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这可能是今年最沉闷、最丧、最难理解(不喜欢烧脑这个词儿),同时也是最牛逼的电影了。其实关于那些人物是不是全都是幻想出来的不重要,幻想的也全都是现实。一个热爱读书热爱艺术的文艺青年平庸丧气孤独又如流水般逝去的一生。如果真是考夫曼的最后一部电影,以后不拍了,太可惜了。

51分钟前
  • 西窗随笔
  • 力荐

“关注我豆瓣:百年光影岁月”🐶

52分钟前
  • Aislinn
  • 较差

智力不够,影评来凑

56分钟前
  • snowark
  • 还行

观感和《纽约提喻法》差不多,台词精彩,梗非常多。至于为什么《纽》引发群潮(高潮)而本片引发群嘲,可能玩心理惊悚哲学结构梗乃至任何新套路,每个电影人只能搞一次,好比诗人第一次把女人比作玫瑰是天才,第二次就是蠢材,《纽》可能是查理·考夫曼的《盗梦空间》《让子弹飞》。考夫曼找Jesse Plemons是因为他长得像Philip Seymour Hoffman吗?然后找另一个Jessie演女主,和影片情节呼应上,比如Jessie在车上背诵的宝琳·凯尔影评出现在Jesse的卧室里。喜欢Jessie Buckley。还是更喜欢《心灵阳光》《改编剧本》时期的考夫曼,人文关怀更多一些。

57分钟前
  • 小A
  • 推荐

不敢说自己看懂了,但是非常讨厌。太装了,骨子里透着酸涩,软弱和自相矛盾。屎上雕花,演的再好也是徒劳。

1小时前
  • 路人廿五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