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另一个故乡

Die andere Heimat - Chronik einer Sehnsucht,乡归何处,另一个家园,Heimat

主演:扬·迪特尔·施耐德,安东尼娅·比尔,麦斯米兰·沙伊特,玛丽塔·布劳耶,吕迪格·克里泽,费丽娜·莱拜克,梅拉妮·富歇,伊娃·塞德勒,莱因哈德·保卢斯,芭芭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法国语言:德语年份:2013

《另一个故乡》剧照

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2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3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4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5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6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3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4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5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6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7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8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19另一个故乡 剧照 NO.20

《另一个故乡》剧情介绍

另一个故乡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是80多岁高龄的德国电影大师爱德嘉·莱兹对其史诗系列作品的总结,亦是其电影人生的总结。影片的原始素材来自于其往年自编自导的现代德国史诗《故乡》三部曲剧集,而现在,这部大气磅礴的史诗则被搬到了电影银幕上。导演以强烈的黑白影像风格与冷峻的笔调,通过一个德国农村里农民生存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德意志民族的人性、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静心感受一次涤荡灵魂的净化之旅,绝对会让你受益良多,更何况还有另一位德国电影大师赫尔佐格的友情出演。 2014年第64届德国电影奖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杰出故事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特丽独行境界线上的地平线眼神阳光的男孩刘老根2小孩儿食锈末世录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与母亲的蜜月钢铁交响乐希望永不止息局内人天士梦沉默大唐双龙传偷心者鎏金的声音无心法师2再见那一天流氓师姐抓鬼天狗帮再见,少年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第二季最后的佣兵胎动愤怒的菩萨初吻33次决胜零距离我的X一样的20岁骇故事之无罪日王道

《另一个故乡》长篇影评

 1 ) 普鲁士的故事

好久没看过这么好的德国故事片了。

影片冷峻、深沉、隽永、细腻、饱满,像一部德国古老的民族画卷,充满了乡土味,历史感扑面而来,你就像是身在这画卷里,目睹十九世纪前期,德国乡村浓烈的风土人情。

影片长达近四个小时,我不得不花了两天的时间来观看,但一点也没违和之感。

导演把耕种、打铁、收获、娱乐、婚礼、聚会、礼拜、丧礼、钉马丁、摘葡萄等等,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地罗列出来,像是德国的《清明上河图》。

观众非但没有感觉冗长,反而看得津津有味,因为影片把文艺男主雅各布的感情故事镶嵌其中,这条主线串联上了整个村庄里,众多村民的故事副线,带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角色,在十九世纪中欧深沉的原野上,历史的长卷在你眼前徐徐展开,鲜活的生命,动情的故事,小树林的激烈爱情,泥淖中的愤怒冲突,都演绎着普鲁士民族的悲欢离合。

导演对整篇故事描述的把控力,和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功力,共同完成了这样一部宏篇巨作,叹为观止。

从片中所描述时间地点、人员素质,房屋设备,以及村庄背景,服饰道具,都看得出十九世纪中前期的德国农村,虽然贫穷落后,民怨载道,但不难看出,却比同时期的中国乡村,好得不是一丁半点,就影片布景来说,如果是真实无误,还原的逼真的话,甚至好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好多中国西部乡村,至少比我的故乡强。

感慨万千!

在抖音短视频横行的今天,很难得沉下心来,聚精会神地看一部这么长的电影了。

全片看毕,竟有依依不舍,回味悠长之感。

 2 ) 故乡

乡愁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

 3 ) 另一个故乡啊

雅各布的新世界始于新视角,但他最终选择永远依附于厚重的故土,因此那个所谓广袤自由的乌托邦无法带走一个跟随时间之箭的人。

如果说理想国如玛瑙,如小酒馆里泛蓝的小铜灯,那么母亲则是他扎根故土的羁绊,那台离心调速器便是苦难生活中冉冉升起的彩色亮光。

就像雅各布说的:“我只需闭上眼睛,就能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遥远的国度,原始森林里陌生的城市,还有海岸线”。

 4 ) 逃不开的故乡,去不了的远方

1840年那段时期是清最孱弱的时期,那时候发生了什么我想每一个上过初中的人都知道,而同一时期地球另一个地方-德国,那时候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又过着怎样的人生呢?

我想这部电影也许能告诉观众一些答案。

这部电影吸引我的主要是两点,第一点就是摄影,它拍摄以黑白为主,没有了彩色的加持整部电影的摄影就必须特别注意用光和构图,个人认为这部电影在这方面是很优秀的。

第二点则是这部电影里的人物,每一个人物写的都很饱满,每一个人物都是真真实实的存在,而这篇文章我也会写一写我对这些人物的理解。

全篇里我认为最智慧、最坚强的应该是奶奶这个人物,俗话说的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每一个到了古稀之年以上的老人都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智慧。

她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一个的离去,她的儿子,她的儿媳,她的曾孙,还有电影里没有讲的她的丈夫、他的孙子们,她的内心在一次又一次的强疮百孔的攻击中变的无比强大,所以她希望每一个人都过得好,她会支持每一个孩子的想法,从容的,智慧的,比如当雅各布被父亲训时鼓励他不要放弃梦想,当他的情人被抢时告诉他最好的时机已经错过。

她平静的看着一切的发生,她欣然接受着一切。

如果雅各布走上了不幸的道路,那么他的叔叔就是他的未来。

我想他的叔叔曾经也是像雅各布那样意气风发、怀揣梦想,可是贫薄的土地、贫困的生活、思想贫瘠的思想将他的梦想一点一点蚕食,最终他也累死在织布机面前。

哪怕他年老的时候已经被生活折磨的痴呆,他也没有忘记对知识的渴望,正如侄子的书籍被父亲丢弃,在他那里却得到了珍藏。

我不认为父亲是一个愚昧的人,我更愿意相信作为一个儿子、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家之主他早已看破了生活的无奈,他知道自己的家庭没有能力跨越阶级,他不想他的儿子在梦想面前被摔的头破血流,与其让他做各种无意义的冒险,还不如早早认清现实,为后半生做好准备。

在农村里他的父亲至少不失职,没有抛弃年老的母亲,有自己的铁匠铺营生,还有土地种植,能够养活一家人,即便吃的并不怎么好。

对于为了生存而努力的人,至少不应该苛责太多,当你指责他们没有梦想的时候只是你不懂他们的梦想,他们的梦想不过是简单的能活着能吃饭。

再强硬的男人始终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他放手大儿子的远走他乡,释然了女儿的离经叛道,接纳了小儿子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最感人的莫过于母亲,大概全天下的母亲都是最累人的角色,为了保持家务日以继夜的工作,直到身体生病无以为继,她们辛勤的照顾着丈夫,无条件的支持着儿子的梦想。

电影里的这个母亲,小儿子为了梦想离家出走,自己累的半死也有背着一箩筐的食物给他送吃的。

为了让儿子能够逃离监狱,她拿出了自己一生的积蓄,一个金币。

她只想着自己的女儿能过上好生活,她根本不在乎什么不同信仰,她只知道自己的女儿永远是自己的女儿。

她是善良的,勤快的,无私的,包容的。

我想最幸福的莫过于哥哥了吧,他是一家人里唯一去过外面世界的人,即便是以当兵的形式,而这个却是他弟弟一生的梦想,离开故乡。

在战场没有不幸死去,回到家乡家里还有他的一席之地。

一次舞会就俘获了一位少女的芳心,即便没有和她进行过了解,甚至谈不上互相喜欢,而弟弟对这个女人却爱而不得。

当弟弟为离开故乡做好了一切准备的时候他又捷足先登给全村人通报了自己的离乡意愿,这样弟弟就得被迫留下来照顾父母,而自己则可以带着妻子远走高飞逃离这片没有希望的土地。

似乎运气一直光顾着哥哥,每一个人生拐点他都踩上了节奏,在雅各布眼里他是多么的幸运啊。

我并不喜欢女主,我觉得她从始至终都是一个自私自利、为我中心的人。

一开始她接近雅各布是因为他是个读书人,和他在一起能提高自己的认知和学识。

后来跟哥哥在一起也许是酒精的作用,但结婚绝不是,而是对于现实的考量,哥哥是一个务实的事业型男人,在婚姻里更可靠。

离开家乡之前还要跟雅各布发生关系,这纯粹是人品的问题。

离开的时候母亲的哀嚎她没有一丝的在意,要知道母亲为了她独自上门求哥哥、精心准备婚礼、为她准备远行的东西,可是甩开母亲时是没有半点温情。

她应该知道闺蜜喜欢哥哥,但她还是选择了和哥哥发生一切。

她是一个自我的人,也许自私的人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吧。

姐姐应该是最勇敢的人吧,为了自己的爱情敢于和爱人远走高飞,她也是聪明的吧,选择了一个对的人,对她不离不弃。

她敢于反抗父权的威严,敢于反抗信仰的束缚,敢于抛弃世俗的观念,为了自己的爱情,也为了自己的一生。

说实话对这个男主可以说是既爱又恨。

他对知识的渴望是很多人所没有的,出身低贱却挡不住他对知识的诉求,即便被父亲强势干预,即便被村里人嘲笑,即便被镇压,他心中对知识的追求从没有断过。

但是他又是懦弱的,在爱情面前他犹豫不决,每次机会到来他又失之交臂。

他曾有过多次离开家乡的机会,但是他都没有把握住,最后就被困在了乡村里。

他的智慧,他的抱负,本应该有更肥沃的土壤让它生根发芽长成苍天大树,可最后却只能扎根于这片渺小的土地上。

理想面前他那么高大,现实面前他又是那么不堪一击。

最后他只能不断妥协,对于爱情,对于理想,对于生活,统统只能委曲求全。

全篇都是黑白为主,但也出现过一些色彩,男主夜晚笔耕不辍时的墙壁,幻想未来的瞳孔,物质生活提供者的金币,婚礼上的绿色花环,侄女出生时门上挂着的花环,母亲治病时看到的蓝色花海。

大概痛苦的生活都是黑白的,只有幸福快乐的时候才是彩色的吧。

这个村庄里有能力的年轻人都离开了,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留下来的有思想的都疯了,如杰切的父亲,叔叔,而男主差一点也走上了疯狂的道路,剩下的都在过着贫困与饥饿交织的生活,或者信仰不断被磨灭的生活。

对于离开故土远走他乡谋发展,我始终有着矛盾无法自洽的内心挣扎,正如影片里的哥哥和弟弟,留下来的未必一直渺无希望,走出去的未必就能过上梦想般的生活,到底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是土地,还是人呢?

公众号:三横兰

 5 ) 回不去的故乡:历史包袱和永远的乡愁

在说《另一个故乡》之前,很有必要介绍一下19世纪上半叶德意志洪斯吕克地区的现实纠葛与历史背景。

《另一个故乡》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上下十年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完成了他的《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创立;这个时间段,瓦格纳正极受德意志民族主义思潮,深受费尔巴哈影响,完成了歌剧杰作《漂泊的荷兰人》;这个时期,达尔文正在环球航行的旅途中,在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中获得的厚重的知识积淀,《物种起源》最初的大纲开始诞生….19世界的上半叶,在经历了系列普法战争之后,德意志的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开始崛起,面对19世纪初法国的占领与统治,德意志民族越来越意识到为实现民族的崛起,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在抵制法国文化入侵过程中,德意志深沉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最终演化为文化民族主义,《另一个故乡》发生的洪斯吕克地区处于法德边境,毗邻莱茵河,以酿造的优质葡萄酒闻名,19世纪初期属于相对独立的贵族领地,民族上德裔占据大多数,在拿破仑战争时期,此地曾经被法国所侵占,直到第六次反法联盟获胜,于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才归于普鲁士。

《另一个故乡》故事发生时期,在拿破仑战争后20多年,该地区的人民心中仍然埋藏着对法国侵略者的阴影,1840年的莱茵危机(法国七月王朝的首相声称上莱茵和中莱茵地区应是法国的“天然东部边界)也加剧了当地德裔居民对法的负面情绪,德意志民族凝聚力增强,地区民系对于德意志民族的归宿感也越来越强烈,这些均可见于《另一个故乡》的一些细微的情节中。

拿破仑在几十年前占领带来了屈辱与反抗,也给德意志民族带来了自由平等的清风,此时距离欧洲1848年的革命也越来越近,当时德国进行的产业革命(影片中哥哥自制蒸汽机的情节是一个缩影)推动了资本主义的上升,资本主义的崛起带来了思想上的清风,自由主义思潮不断的发展,代表资本主义的城市民众逐渐开始与代表封建势力的统治阶级(容克地主)开始产生冲突(影片中的红酒事件也是欧洲1848年革命前的一个小缩影),平民与贵族的抗争逐渐加剧。

德意志的产业革命相对英法较晚,本身生产力相对落后,而容克地主对民众的盘剥更为加剧了大众的贫困,而后产业革命机械为主体的制度推进也进一步瓦解以手工为基础的家庭手工业,1840年前后期间,故事发生地洪斯吕克也发生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导致本来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陷入困境,对于故事的家庭主体(以家庭手工业与农业为主要生计来源)而言,这些大时代的变化只能意味着贫穷。

在贫穷与专制的双重压迫之下,洪斯吕克地区的德裔居民开始从故土流亡自谋生路,而此时的巴西刚脱离葡萄牙的统治,建立了新兴君主立宪的巴西帝国,由于地广人稀和封建势力的相对薄弱,加上新兴商业移民公司宣传的推动,巴西这遥远的“理想国”对于处于破产边缘的普鲁士农民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便有了电影中普鲁士农民举家迁移巴西的情节。

其实在真实历史当中,普鲁士民众移民的目的地不仅仅只是南美,北美也是他们的重要目的地,从现今美国人口种族构成中德裔占据第一位可见一斑。

以上历史背景对于《另一个故乡》主要情节具有宏观上的影响,本片在故事细节上也紧密的联系了所处时代的时代特征,在琐碎平凡的叙事中,暗涌着庞大复杂的时代巨潮。

只有一个对故土爱的深沉的人,才可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四个小时的电影时间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并不算长。

故事发生在一个亦农亦匠的普鲁士家庭,大儿子是退伍军人,复原回家继承父业;小儿子酷爱阅读,富有自由主义精神,充满了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追求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电影的旁白以他的口吻来讲述;母亲话不多,但是和每一个民族乡愁中的母亲形象一样,勤劳、善良,对孩子付出了无限的母爱,我认为她代表了最深沉的故土;父亲沉默、守旧、努力工作,代表了最广大的普鲁士农民;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有趣的老叔叔,我认为他代表着一种对历史的回望与继承。

一家人在一个尚处于黑暗的时代,努力的经营着寡淡的生活,与贫穷、饥饿、疾病、死亡、压迫相伴。

现实是赤贫的,但生活在这块贫瘠土地上的人们却充满了生命力,在长达四个小时的电影里,作者花了大量的时间描述劳作,而劳作或许是和土地母亲联系最紧密的行为了,这大量的劳作段落,电影把人和土地紧紧捆绑在了一起,土地更以母亲的形象出现,不论贫富,你永远不会拒绝养育你的土地母亲,就像电影中雅克布所言:“我或许不会走进父母的房屋,但是我永远不会拒绝母亲的爱,在我的一生中,她总是在不断地尝试给予我崭新的爱。

”于是影片便偷偷把最大的矛盾埋藏在了雅各布精神家园跨越大洋的引力和故土向下的重力之中。

影片用了大量的农事和民俗活动展现了普鲁士乡村,这信息量极为丰富的图景给人展示了一幅史诗般的民族画卷,不禁让人想起了《清明上河图》,在这信息极为丰富的画卷中,夹杂着众多细微的历史脉络,像镶嵌在大理石上的纹路一般,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坚韧。

黑白的色调赋予了电影更厚重冷峻的质地,但是作者也并未因此拒绝生命的光彩,在一些鲜活的细节上,作者毫不吝啬的还原了它们色彩,这些舒缓、鲜活的细微,向电影本身一样富有生命力。

《另一个故乡》的黑白富有层次感,在丘陵、山峦、森林、草甸等等空镜头及叙事细节中通过光线、阴影上的调节,让整个画面充满了纵深感、层次感,在人物的摄影上,也以距离较远的全景远景为主,空间上的扩展来了更多可读群像,在小格局的农村中扩展出了整个民族的史诗感,而优雅的调度和运镜,更给电影厚重的颜色填上了绵长的诗意。

人类最古老的情感都是共通的,《另一个故乡》用超越民族与地域的语言挖掘出了人类最本真的情感,所以我们会想起我们的《白鹿原》,想起我们同样饱经磨难,坚忍不拔的民族,这些回不去的过往,都将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乡愁。

 6 ) Death eternal

Thematically, HOME FROM HOME adheres to Reitz' humanism precept which precludes it from degrading into an eye-level pastoral, and incontrovertibly, he has been inculcated with the same humble naturalism which is in the veins of his coevals like Jan Troell and Ermanno Olmi, while anchoring this film in the signs of its time like diaspora, privation and disillusion, Reitz tops it off with a well-earned serenity to patch up with the aftermath of a dashed dream and bereavement.

 7 ) 另一个故乡 | 并非要在路上,也可以在心里

德语配黑白,有着天然的冷峻气质。

自幼喜欢读书的雅克布在书籍中发现家乡以外世界的独特魅力,他一直想摆脱家乡去往热带地区,这样圣诞就不会在冬天了。

但总是不尽人意,初恋和航海去巴西的机会都被哥哥“夺走”,加上挚爱的母亲需要有人照顾,他再也没能出去。

可是他一直没有忘了读书和日记,渐渐地他发现世界也可以停留在心中,只要闭上眼,他就能到达各个想去的地方。

结尾的时候,哥哥来了信,那里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反倒是有点被中介坑蒙拐骗了。

但即使如此,他们也是下定了决心离开自己的故乡。

全篇电影的配乐凝重肃穆,配上大量的自然白噪音,当你闭上眼去聆听,也仿佛置身其中。

电影虽是黑白,舍弃色彩后,却更凸显了每帧画面构图光影的绝妙精巧。

其实另一个故乡并非真的要赶赴千万里之外,它也可以当你闭上眼睛时出现在你的脑海里。

 8 ) 中国什么时候能拍出这样的《白鹿原》

短评中有人说中间部分像中国的《活着》,看的时候我也有这种感觉。

但总体说来更像《白鹿原》的原著。

同样是农民生活,同样有革命背景、社会变迁,有爱与欲,生老病死。

有看透生活的人,有向往新世界新思想的人,睿智的人,反抗的人。

这部电影也有一个庞大复杂的人物体系,但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性格鲜明,描述起来张弛有度。

为什么《白鹿原》就拍不出这种感觉?

看过白鹿原太久了,好多人物也记不清,体系更加复杂?

也只是部分原因吧,听说220分钟的版本也不怎么样。

镜头运用简直到极致...构图、光影、长镜头、运动镜头。

《白鹿原》画面也算挺好的。

电影中第一次出现色彩是马蹄铁,后面还有杰切的孩子出生门上挂的花环,蓝色花海(美哭),樱桃,蓝色浆果。

杰切父亲的那块小石片一直都有颜色。

个人猜想这些彩色物的出现关乎一个民族繁衍的精神象征。

比如花呈现蓝色后母亲说她看到了所有的孩子,花环象征新生命的诞生(生死的交叠);雅各布介绍22种绿色的表达时爱情降临(爱情在生活中的希望之色,杰切结婚时的花环也是绿色);小石片像是一种向往带来的慰藉,德意志国旗更是民族精神的凝结;马蹄铁则是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蓝色浆果出现在雅各布的学术观点被重视之后(某种程度上的梦想实现)。

这些都是在艰苦的世纪中支撑这些农民得以生生不息的。

有些讽刺的是,雅各布是从一开始就想远离故乡见识外面世界的那个,也是一直到最后都坚守在故乡安安稳稳过日子的那个。

片名“‘另一个’故乡“始终栖息在雅各布的心里,或许保持向往而又不经历幻想破灭的残酷是最好的状态了。

期待中国能够出现可以驾驭得了《白鹿原》的导演。

--9.21增补不得不说太喜欢这部电影了,刚开始的前一小时里还有些焦躁,后面完全沉浸了,而且看完之后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回想。

这部电影在不到四小时里讲了太多故事,塑造了太多完整的人物形象,有空就随机抽一小段儿温习,惊叹不已。

一般来说都是电影难以还原书籍,但我在想,要写成什么样的一本书,才能还原这部电影。

史诗,当之无愧。

从个人情感上来说,偏爱的电影是《饲养乌鸦》;从电影本身来说,最喜欢的就是这一部。

PS:看过这部电影,可以再尝试一下 看看两年前看不下去的7个小时的《撒旦探戈》了。

 9 ) 16个彩色物件

出现的16件彩色物品:沉默爸爸给他女儿的玛瑙片,河中年轻人船上的德国国旗,Unkel去世时西装口袋里的金币,集市聚会上讨论绿色时的树枝、女人的裙子和铜灯,天空中出现的彗星的尾巴,Gustav新婚床上的花束和餐桌上的花束,新婚后Gustav在家里房子门外上面钉上的花环,妈妈咳的血,妈妈被儿子带到户外晒太阳休息时面对的花丛,树上的樱桃,家里墙上的花边图案,蓝莓丛里的蓝莓补充:烧红了的马蹄铁百丽宫国贸/ 第二届德国电影节

 10 ) 一段人生,一曲悲歌,一部史诗

前言 故事发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普鲁士农村。

这个设定我从未接触过,所以很是好奇。

说起普鲁士,我们会想到什么?

俾斯麦,容克贵族,三次王朝战争,德意志的统一。

说起19世纪40年代,我们会想到什么?

马克思,工业革命,鸦片战争,1848欧洲革命。

这些符号整合起来,我们对一个时代的印象就差不多形成了。

我们应该感谢宏大叙事,这是性价比最高的科普方式,我们在接受完中学教育之后,就可以对历史有个大概的认知,顺带还知道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的一种解释)。

但是,倘若沉迷于宏大叙事,我们可能会被自以为的绝对真理所支配,在实质上失去求索的能力,最终沦为一个从一个“辉煌胜利”到另一个“辉煌胜利”直至死亡的幻想家、口号家。

启蒙运动以来,建立在同一性基础上的宏大叙事逐渐流行。

借助这一叙事模式,号召人们为了实现不实际的、不真实的共同的乌托邦理想而轻视个体的当下的“平凡琐事”,已成常态。

可是,脱离了微观叙事的宏大叙事究竟还有几分意义,这是十分值得怀疑的。

一段人生 故事说来简单,叙述了一个名为Jakob的普鲁士农村青年的一段人生经历。

他痴迷于读书,充满了理想,梦想着远方,可他又被现实的引力所束缚。

故事围绕着这一矛盾展开了。

我们看电影,总想着从电影里获得点什么东西。

但对影片中的人物来说,他们只是为了活着,为了更好地活着。

这部作品忠实地反映了另一个时代的人是如何活着的,摒弃了一切说教意味。

它愿意去不厌其烦地描绘无趣的农事,去直白裸露地展现粗俗的欲望。

近四个小时下来,一幅画卷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有人说,这是德国的《清明上河图》。

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清明上河图》是繁华的,而我眼前的这幅画卷,却充满了悲哀。

一曲悲歌 镜头下的19世纪40年代的普鲁士,没有我们所熟知的重要事件。

我只看到了这么一幅图景:人们努力地从事着农事,却摆脱不了饥饿;人们虔诚地向上帝祈祷,却战胜不了病魔;人们愤怒地抗议贵族的剥削,却抵抗不了强权。

Jakob,对远方的向往,随理想的覆灭而结束;爱情的朦胧美,以荒诞的方式被打碎;对自由的渴求,因强权的压迫而消解。

这一切都充满了悲哀。

电影几乎全篇都是黑白色调,似乎正是在强化影片的“悲歌”属性。

对于历史长河中存在过以及仍然存在的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或许就是一曲悲歌。

特别是前工业时代的农村居民,他们终其一生为生存而竭尽全力,却仍有很多人无法实现这个小小的要求。

一部史诗 在我们学习的历史中,这些人的人生都被浓缩在了一些符号中,例如马尔萨斯陷阱,例如农业革命,例如阶级斗争。

这些词汇我们很容易就知道是在说什么。

很多人也乐于运用这些词汇,因为将这些词汇整合起来之后所形成的历史,起码看起来确是无所不包的、无可置疑的。

但是,一个住在21世纪的现代化城市的年轻人,可能连3小时车程之外的农村的生活是怎样的都不清楚,却自以为理解了一个遥远的时代,甚至整个人类历史。

这难免有点荒诞。

当一个时代的人类在他们眼里只存在于这么几个符号里的时候,这些人也就不再是人了,历史也不再是人的历史,一种神化的、权威化的世界观,也时常由此产生。

但是,作为人文社科而存在的历史,终究是人类的历史。

符号也是基于无数湮没的个体而形成的。

如果说,宏大叙事像是一种不在乎精度的有损压缩,那么,如果想真正理解一个时代,还是应该去寻找源文件。

如果说宏大叙事是建立在同一性的基础上的,那我们也应该先去发现个体的特殊性,再去寻找同一性。

因此,微观叙事与宏大叙事不应该是对立的关系。

宏大叙事是以无数个微观叙事为基础的。

如果没有微观叙事,宏大叙事也不会存在,即使存在也得不到证明。

当然,对于信奉者来说,这也是无法证伪的,继而便会陷入“绝对真理”的谬误中。

微观叙事不能和“矫揉造作的伤春悲秋”挂钩,即使这确实是一曲悲歌;也不能和格局小挂钩,即使叙述的都是那个年代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影片并不全是黑白的,一共出现了15个彩色的元素,如父亲赠予女儿的玛瑙片,如天空中彗星的尾巴,如蓝莓丛中的蓝莓。

如果说黑白意味着注定的悲剧,那么这些彩色,应该就是美好与希望的象征,就是人们与注定的悲剧搏斗后留下的印记、战果。

我一直认为,最强大的力量并不寓于凯歌之中,而是寓于悲歌之中。

一个民族的伟大,也应该是在她的苦难史中,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体现。

因此,这部作品虽是悲歌,却充满了力量。

这部作品也不缺乏格局。

对自由的追求,映射出了法国大革命与启蒙运动的余波;造出蒸汽机时的喜悦,预示着工业时代的来临以及人们走出马尔萨斯陷阱的希望;对新大陆的幻想,反映出全球化的力量正在一点点瓦解最顽固的乡土情结。

而到了电影最后,来自两个村庄的,背井离乡的,即将前往新大陆的人们的两条队伍交汇在了一起。

在独具匠心的构图下,沉淀已久的史诗感终于迸发了出来。

这是一个民族的苦难行军,他们曾在这片土地居住、繁衍了上千年,他们如今要前往“圣诞节也开满玫瑰花”的土地。

这不是逃亡,只是再一次进军。

他们前往的不是异国他乡,只是“另一个故乡”。

这一刻,这部电影不只是一段人生、一曲悲歌,更是一部史诗,一部谱写德意志民族的史诗,一部属于所有从农业时代走到今天的民族的史诗。

《另一个故乡》短评

3.5

7分钟前
  • 尉禁3
  • 还行

黑白片的画面太美,每一个画面都像一副摄影作品。满满的德味,徕卡味。只是四个小时的片子的确看得很累。

11分钟前
  • 夏小暖
  • 还行

摄影厉害了

16分钟前
  • 张老实
  • 推荐

平静田园诗意,村民穷困淳朴,宗教政治裹挟,迁徙奔波乡愁

19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逐渐消逝的村庄,大家在欢愉后陆续离场,却不忘曾经的同舟共济,这样的分崩离析本身就充满诗意。电影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整合了几十年全村人的集体记忆。有几处田间的抒情镜头,拍得挺有灵性。

24分钟前
  • 老泰瑞
  • 推荐

一面国旗、一片玛瑙石、一枚金路易、一颗彗星、几簇绿草、一个花环、烧红的马蹄铁、蓝色野花、红色樱桃。。。苦逼的乡下青年,美人被抢了,巴西去不成,无端关监狱,洪堡也不去见。。。我想起了阿Q,而且是文艺青年版的,不过毕竟他还是睡了吴妈。。。这片子精炼成2小时可以吗?

27分钟前
  • 较差

7.4

32分钟前
  • 凡男森
  • 还行

有爱的地方就是故乡。淳朴的故事很动人。

33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黑白光影清澈细腻无比,偶尔出现的彩色必是点睛之笔,多以感情升华为主旨;镜头灵动多变,教科书上但凡出现的基本都有了;个人编年史折射时代变迁,题材并不新鲜,但能拍出既文艺又史诗的感觉,的确不易;特别喜欢田园风光的描摹,时代再宏大,落到个人,总是结实务实的。

3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好看

38分钟前
  • 爱吃烤鸭
  • 推荐

这种快4个小时片长的只要看完不觉得跟一堆屎一样,3星就是起评,可惜这片也就是起评

42分钟前
  • 橙子
  • 还行

影片的背景乐给人一种冷寂之感,黑白色调十分有历史感,仿佛带我们穿透重重时光回到了100多年前的德国。影片开场是在一个村庄中,一个人牵着马缓慢地走,屋子里面传来争吵声,争吵中一本书被丢出来,主人公雅各布跑出捡那本书,并在父亲的骂骂咧咧中跑远,而母亲以关爱的眼神望着跑走的儿子。雅各布来到林中望着一辆前行的马车,马车上载满了东西,电影片名缓缓出现:另一个故乡。下一个镜头拉近马车,马车上是移民去外地的村民。

43分钟前
  • 小豆子
  • 较差

看了一半,希望可以看完⋯有點悶

48分钟前
  • 不羈的野
  • 还行

近四个小时。当移民走掉,永远无法再见的大哥写来家书,或许观众在那一刻和男主一样,可以原谅”抢“走自己老婆的大哥了,乡愁或许是剂良药,医治着大时代背景下疼痛的个体。

52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看着这个长达四小时的超高分电影,不得不说姐的DIAOSI气质喷射而出。。。

54分钟前
  • 路其牙
  • 还行

妈妈 您不明白吗 我不孤单

59分钟前
  • Lazy Captain
  • 推荐

倍速是个好东西

1小时前
  • 得瑟的犀牛
  • 较差

如乡村田园诗一般的风景和农民生活的质朴,设计得非常精细。

1小时前
  • liky
  • 较差

催眠神片

1小时前
  • 突突突。。。
  • 还行

有必要那么长嘛。评价为何那么高。

1小时前
  • puoh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