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者之心》,原名叫《Young Woman and the Sea》,中文译名译得真好,“泳者”意为“游泳的人”,也可以谐音为“勇者”,勇敢的人。
而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处处看到了女主人公特鲁迪·埃德尔的勇敢。
海报电影剧本写得很好,真人真事改编,又要兼顾到原型的真实性,还原历史,还要突出她的伟大性,从细微处入手,从电影的角度出发,编撰她的一生。
惊喜的是,导演和编剧几乎都做到了,电影让我数度落泪。
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让人印象深刻,除了女主角之外,电影还刻画了好几个优秀的女性,比如特鲁迪的妈妈、姐姐,教练。
时间倒回一百年前,那时候的女性还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只能在家相夫教子,想要做点自己喜欢的事那更是难上加难,如今我们能想到的轻而易举的事情,在那个年代,是不可想象的,而现如今的一切,也都是靠这一百年间,各种杰出女性争取得来的结果。
上帝没有为女性开一扇窗,那么,我们就自己为自己凿开一扇窗,这是我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
电影从一起震惊美国的事故说起,一艘游轮着火,上面的男性都跳海自救,而女性多数遇难,因为她们不会游泳,不敢跳海。
而听到这则新闻的小特鲁迪还挣扎在生死边缘,得了麻疹的她被医生宣布没救了,全家人都不敢面对这个事实,小特鲁迪却从床上起来喊饿,要吃奶酪,生命力之顽强可见一斑。
而“吃”这个行为也贯穿了整部电影,她像男人一样大口吞咽,大口吃饭,一点也不淑女,不优雅,但她的顽强和勇气却比男人还要强盛!
女性的觉醒俗话说,有怎么样的父母就有怎么样的孩子,在特鲁迪的家中,由一个父亲、一个母亲和三个孩子组成,其中两个是女儿,一个儿子,父亲是德国移民来美国的屠夫,开了一家肉店,母亲在家做些家务,但是能力一点也不比父亲差,会自己做针线活,可以自己挣钱,这也为后面给两个女儿在游泳队的学费打下了基础。
父亲虽然反对女儿学游泳,但也不是那种特别强势的父亲,甚至有点窝囊,只是因为当时社会环境的因素,观念老旧,不容易变通。
但是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特鲁迪的母亲才是那个说一不二的狠角色。
我特别喜欢詹妮特·海因饰演的母亲,她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坚强中带有温柔,不屈不挠中带有自尊,哪怕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她也从未放低自己的姿态,她有主见,知道要什么,知道女性只能靠自己才能争得因有的权利。
几个片段处理地相当好,第一次和丈夫争锋相对,要女儿去学游泳,丈夫说没钱付学费,要买电话机,她就坐在缝纫机前撕了块碎布开始工作,你没钱,我来挣,那一秒,真的觉得这样的女性太有魅力了,下一秒,她做的头花已经卖出去换钱了。
第二个片段是特鲁迪正在穿越英吉利海峡,妈妈心急如焚,直接带着全家跑到了广播电台,而她就像女王一样坐在那里,等待着最前线的消息。
其实,一个女人的自尊,无论身处什么年代,都是要靠自己争取的。
而也只有这样的母亲,才能培养出像特鲁迪这样勇敢的女性。
太喜欢妈妈这个角色了特鲁迪的姐姐,又是另一种女性的代表。
首先,她有天赋,在游泳方面,甚至一开始比妹妹还要优秀;其次,她有爱,对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妹妹,有着百分百的支持和宠爱;最让人感动的就是,当她知道,自己只能和一个不爱的男人结婚生孩子在肉铺帮忙卖肉度过此生之后,她依然可以义无反顾地支持妹妹的梦想。
在她横穿英吉利海峡的时候,是姐姐在她身边为她打气,为她处理进水的游泳眼镜,跳进冰冷的海水,为了让妹妹重新鼓起勇气出发,因为她知道,她的这个妹妹,最讨厌输,小时候,不愿向命运低头,战胜病魔,长大了,不愿意向这个社会低头,作为女性,一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热狗,再后来,在游泳队,哪怕是烧煤,也要留下来,当她拿到一个个金牌之后,她还要向男性社会证明,女人,也可以穿越英吉利海峡。
这个妹妹,不是普通人,是女性世界的英雄。
女孩子都视她为偶像,男人们都当她是怪物,连游泳教练都用龌龊的手段加害她来阻止女性获得正当的权益以进入奥运会。
可见,他们是多么害怕一个强大女性的崛起,多么害怕女性力量的团结。
而这个时候,就足见女性们的友谊、亲情是多么宝贵了。
无论是教练,还是姐姐,妈妈,都给了特鲁迪最大的支持和帮助。
在她迷失在海上的浅滩时,也是群众自发地去海滩边的高处点燃火把为她照亮迷失的道路。
当特鲁迪成功穿越英吉利海峡,盛大的群众在渡轮边迎接她回国的时候,特鲁迪并没有忘记支持自己的姐姐和教练,邀请她们一同登上了游行的马车。
Girls help Girls,让人动容、流泪,感动。
姐姐对妹妹真的太好了正是这些杰出女性的勇气,让女性地位有了质的提升,打破了女性不能游泳的偏见,再现了一个百年前的体育奇迹。
也让我们通过电影这种媒介了解到了一个真实的人物,特鲁迪·埃德尔,首位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运动员,1905 年出生在纽约市的一个移民家庭中,在姐姐和教练的坚定支持下,她以无畏的勇气和决心,克服了种种困境,战胜了男权社会的偏见与敌意,不仅在奥林匹克游泳队中崭露头角,更成功完成了那项震惊世界的壮举——从法国下海,游泳横渡长达 34 公里的英吉利海峡。
影片的最后,出现了历史上真实的画面,现实生活中的特鲁迪·埃德尔出现在银幕上,她健硕的身影,英姿飒爽的风姿,尤其让人震撼。
病魔没有夺走她的生命,反而给了她璀璨的人生,在她的暮年,虽然已经完全失聪,但依然奋斗在教导残疾人儿童游泳的道路上,为公益事业添砖加瓦,她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女性。
姐妹情深影片的制作也相当精湛,水中的拍摄让人深入其境,就像真的在特鲁迪身边看她游泳一样,最震撼的一幕出现在特鲁迪穿越英吉利海峡遇到红色水母的时候,在水中的她孤身一人,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大自然,战胜这片海,战胜海里的其他生物,她凭借了超凡的勇气和耐力游过了这片水母,身上被蛰得一道道伤痕。
在黑夜中遇到浅滩,护送她的父亲、姐姐,还有那个勇敢的男人都不能继续保护她了,她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游出这片海域。
影片比较好的一点是,并没有一味地展现特鲁迪的勇敢,而是展现了她作为人的一面,是人,就有害怕、恐惧,但是真正感动我们的是她战胜恐惧的勇气。
在这片黑暗的海上,她孤独一人,无人依靠,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一切。
推荐大家去影院观看这部电影,它会给你无穷的力量,战胜我们心中的恶魔,勇往无前。
水中拍摄很震撼
看了 顺便领了siff的市民手册 看完就看到我要what you need安利送票的推文 有种冥冥之中被女性的声音领航的感觉 妈妈的评价“孤泳者”我觉得很搞笑 而且妈妈看完以后真的就立马行动直接骑回家了坐公交车的我还说是不是要像电影里女主从纽约游到new jersey一样她也要和我比试一下 印象深刻的:女主宁愿选择可能死亡的路都不愿意做一个被规训的女性 让我想到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还有她说的i'm not asking 真的是做到把人生掌握在自己手里 哪怕去搏一个机会的代价是选择最艰难的路;看的时候不理解男coach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感觉有点为了戏剧性过于夸大塑造这样的反派 可是后来想想竟然也合理 如果处于既得利益者是需要把任何potential威胁扼杀在摇篮里才能维持自己的status quo 是残酷的现实 也是当今社会放在任何一个majority/minority问题上都难以逃避的现实 其实整个电影看的时候我觉得并没有拍的我想象中这么的令人感动 而且逃不开一些类型或者英雄片的类似喊口号的怪异台词 最后结尾处也是有点过于理想化 尽管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 就算是流水线式套路的结构/剧情 但是内核还是很感人的 其实反而是最后看到黑白footage落下了眼泪 看到国内排片量如此少 只有17个城市的院线上映了 真的感觉女性发声的渠道如此匮乏 又有这么多的阻碍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一起游到海水变蓝吧
3.5,算是比较规矩正统的励志片,题材选得好,完成度也是行活平均标准。
实现梦想的过程还是相对顺遂的好莱坞叙事,阻挠者坏到底,质疑者隔一场戏就被折服并成为头号粉丝云云。
值得一提的是,看到最后整条海滩/全国欢庆的场面,并没有那么代入到欢庆的喜悦中,最直观的感受竟然是讽刺和凉薄。
在你证明自己的能力之前,没有人有义务相信你,而这个过程就如同横跨英吉利海峡最后10公里浅滩时,无人陪同,一片漆黑,更要命的是,漫长得不知何时能结束。
你四顾茫茫,不知道要游向哪里。
你已经精疲力尽了,但没有人能真正帮你。
自始至终,都只有你自己。
高光的时刻,像海滩篝火,像举国庆祝,如梦似幻,却也转瞬即逝,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经历了什么、克服了什么。
但同样,真正令人热血沸腾的也正是由于发自心底的热爱,你一门心思地想方设法地去做好这件事,seize every chance,困难都像红水母一样,咬咬牙可以拨开。
其实,女人只是困境的一个面向。
虽然对于这部电影,性别是最强调的一个面向:女主姐姐的女性困境是她将情爱置于个人成就之上;女教练的是没有人相信女子的实力导致她只能在体系中沉于下寥;母亲的是她明明有远见卓识却在家庭中没有话语权,只能在子女的教育上寄托自己的理想。
跨出女性这一层,其实困境也并没有终止。
就像Benji试了12次总是以失败告终。
男人也有困境。
只是他们的困境以被更平等和更“当作人)的视角对待,而女性在女主这样的英雄运动员出现以前,被作为是劣等性别—只适合吃水果,唱唱歌,不能参与意志力和体力的搏斗。
真正睿智的人,例如海边大叔,懂得跨越这些约定俗成的世俗观念,直击女主的本质—她就是游得快。
管她是男是女。
哪怕在100年后的今天,女性主义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真的可以说,人类对于“贴标签”后开展鄙视矮化和嘲笑这件事,又长进了多少呢?
我想,除了女性主义,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女性只是困境的其中一种而已。
各种各样的非主流少数群体,也有类似的困境。
而如果作为女人,我们不止为女人发声,而是从思想根源上意识到我们在别人的困境里也可能是施暴者的角色,这可能才是更长远的意义。
管他什么边界门类。
贴了什么标签。
直击本质
本片的女性主义已经被所有人盛赞过了,而我更被片子表现出的人生的宏大主题触动。
人生如海洋,英格兰岛是人生的目标,你何时下水怎么样的路线何时到达是被洋流带走还是被水母攻击,每个人的选择与结果都不同。
如果说目标是创业,那么九死一生,你面对的是:下水前的不被理解、社会的限制轻视甚至是诋毁禁锢、下水后的洋流、天气变化、水母鲨鱼,你会饥饿、力竭、恐惧、孤独、无助,九死一生的原因不是你不够优秀不想成功,而是外界的因素变幻莫测。
然而英格兰岛的灯火就是心中的灯塔,即便天时地利人和不能处处顺遂人意,我们都必须鼓足勇气,用磨练出的经验和技巧去迎接面前的一切,至于结果就是“运”。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自身内啡肽满足的快乐,有引导者的共鸣支持,有姐姐的下水领游,有小粉丝的崇拜鼓励……也有最后获得成果的五味杂陈——这一切其实对于自己就是“值得”二字。
事件发生在1926年,距今近百年。
百年前的,事迹今天看来让人唏嘘,世事变迁已过百年,建筑、媒体、技术、生活都已翻天覆地,而人心、舆论、自身与外界的方方面面有如此的相似似乎百年只是人类历史的一眨眼。
人类的历史数千年,一个人的一辈子,以及一个人的黄金二十年都像英吉利海峡里的一波浪、一捧沙。
因此,尽力去生活吧。
去感受、去尝试,不为任何的理由。
女主坚毅勇敢,有反抗精神和拼搏力量;女主母亲刚强利落,有行动力有独立思想。
世界不属于男人,也不属于女人,属于一往无前、坚定信念的革新者但除开对女性主义的表现外,虽然剧本和冲突严谨,可电影本身并不能说出色。
除了许多类似人物扁平化的问题外,还有一个二流传记运动片常犯的错误:着重表现主人公取得成就的时间节点和历程,而对这期间她个人的努力吝啬笔墨。
并且其中能看到不少令人疑惑的情节,加上奇怪这个非常“好莱坞”式工整的电影结构却有一个较为突兀的收尾处理后,抱着疑惑去看了历史资料和阅读了传记,才发现许多造成剧情上不连贯、不合理,甚至非常糟糕的改编:1、女主家庭并不贫穷,而是“很富有”。
像女主儿时家里有海滨别墅,曾为了跟向偶遇的女泳者学习她掌握的一种新泳姿支付1000美元2、相较母亲,父亲在一开始更支持姐妹二人的游泳事业,也是父亲主张把她送到游泳协会,母亲是在女主取得成绩后才改变态度3、开头的船只爆炸事件,确实让某人产生了“要让女性也学会游泳”这个信念,但这个人是夏洛特(女教练)。
她在1917年创办了女子游泳协会,协会一成立便陆续收到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广泛捐助4、实际训练女主游泳的是汉德利,当时游泳界著名的主张男女平等的女权主义者,也是他改良了自由泳,目的是让其更适合女性使用5、美国奥委会从来没有赞助过女主的横渡运动,赞助方一直是女子游泳协会6、教练沃尔夫因自大自负、性别偏见、性格不合、训练方式、计划安排上同女主有各种矛盾,二人关系及其恶劣,甚至沃尔夫曾不止一次有过性骚扰行为。
但没有证据表明沃尔夫有下药行为,会有这一情节是因女主训练期间饮食计划、包括中途能量补充上的安排都由沃尔夫制定,所以事后特鲁迪有过怀疑,但饮食的制作都是特鲁迪的助理执行,所以特鲁迪和女泳协并没有公开指控过7、沃尔夫没有试图在横渡过程中接触女主,在女主感到强烈恶心且有呕吐感后,沃尔夫坚持结束,并指挥他人救女主上船,这些是得到同在船上女泳协负责人肯定的8、特鲁迪两次横渡英吉利海峡的计划相隔一年9、第二次横渡海峡前,向女主承诺除非她自己放弃,否则绝不停止的是女主父亲,而并非教练10、女主在距离海岸5英里时遭遇浅滩,但她从来都没有“独自游过去”这个选择,特鲁迪要么跟船一起转弯穿过横流,要么放弃。
教练伯吉斯和船长因为考虑到安全问题选择后者,父亲和姐姐则坚持前者,最后在父亲说明了情况以后,特鲁迪选择继续11、当时正值运动商业化的大浪潮,包括女子游泳在内的各种女性运动已经如火如荼,而横渡英吉利海峡只是其中一项。
在特鲁迪训练的同时,许多男女泳者都在进行这项训练,目的都跟女主一样成为运动明星12、特鲁迪开始横渡英吉利海峡前,父亲和姐姐就为她可能创造的商业价值做了一系列规划设计,包括代言和大量的商演活动,在特鲁迪成功后,他们拿到了总计超过100万美元的商务报价13、特鲁迪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后,出行计划上延迟了回美国的时间,跟家人一同在欧洲巡回商演了一圈,主要是去了德国老家14、在特鲁迪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的20多天后,全家才回到纽约,特鲁迪收到了山呼海啸般的欢迎。
但在回到美国的第二天,加德·科森成为了第二位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泳者,之后另一位男泳者打破了特鲁迪的时间记录
15、在失去了“女性第一人”、“最快纪录保持者”这两个噱头后,特鲁迪的商业价值大幅缩水,最终收入只有不到5万美元,在商业价值上,不到两年后就被市场和大众“遗忘”16、1928年特鲁迪听力恶化,身体状态不佳到近乎无法参加任何游泳活动。
1930年代特鲁迪几乎完全失聪后曾接受采访,她坦率的表示“我并不会说后悔,但如果知道代价是我会因此失去听力,我根本就不会考虑:这根本不值得”(这是在1930年代的采访中,此时的特鲁迪还很年轻,但在特鲁迪老年时接受的采访中表示“人生如此,并无后悔”)17、1933年,特鲁迪背部摔伤,接近瘫痪。
在家庭医生的帮助和鼓励下,十八个月后终于恢复,她自己说:“这比横渡英吉利海峡更难”18、特鲁迪终生未婚嫁,但不完全是出于独身主义。
早年间特鲁迪有不少追求者,但即使其中有成功的,双方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能长久的在一起。
在特鲁迪商业上“过气”和后来接近耳聋后,依旧有坚持的追求者。
其中有一位跟特鲁迪两情相悦,基本已经订婚,但在特鲁迪鼓起勇气问到:“为什么我已经接近残疾,你却依然如此喜欢我,你再考虑一下,真的不担心以后生活不便吗?
”之后,该男子沉思良久,竟然回答:“我觉得你说的有道理”,便与特鲁迪分手……因此经历,特鲁迪就像留下了心理阴影一般,与年轻男性来往时郁郁寡欢不复往日,即使有位坚定的表示完全不介意特鲁迪身体状况的追求者,她最终还是选择放弃婚姻(此处本来有个主观性的描述,经多位友邻和女朋友建议,决定修改)19、特鲁迪恢复健康后,参加了1939年纽约世博会的水上表演。
而此前重伤瘫痪时,多位医生曾认为她从此和任何运动无缘了20、特鲁迪在横渡英吉利海峡前,于1924年巴黎奥运会上赢得了一枚金牌,两枚铜牌看到特鲁迪的传记后,便对迪士尼及电影的主创感到鄙夷。
往好听了说,是在成就电影的故事性、冲突性和可看性,但是她如此波折、充满磨难与抗争的一生,却对一些更重要更有价值更有力量的部分避而不谈,只因为过分明显的目的和众所周知的原因被改造节选,甚至在最后加以隐藏,这才是对女性力量的最大亵渎和侮辱ZZZQ在迪士尼手中不过是商业棋子。
他们疯狂造神,只想着编造新时代吟游诗人口中的传奇史诗,让人狂热崇拜充盈情绪荷尔蒙上头,却对勇者打磨利剑刻苦修炼,这充满血与火的过程避而不谈。
如同红牛疯狂赞助极限运动,一边玩弄生命,一边压榨油脂
阻碍女儿学游泳最后却高呼“是我教她游”的爹、傲慢自大能力欠佳还要暗中使坏的男教练……也许都可以归为简介中那句话:“时代的禁锢和社会的偏见”。
时代的禁锢和社会的偏见,这样的词太轻飘飘了,轻飘到那些被禁锢、被偏见的群体所承受的痛苦变得模糊、泛化,一笔带过。
似乎一旦归为“时代和社会”这样的宏大主体下,就无需任何人负责。
就像最近听Echo重男轻女的段子,根本笑不出来。
不是段子不好,是太好了,好到让人想哭。
唐香玉说我也想关注更大的视野,但先要把眼前的障碍清除,杨笠说“我们就讲这个”,片方强调南丁格尔只是个姓氏,影片中张校长遇到困难要想到丈夫才获得力量,出走的决心排片少之又少,以及这部影片的中译名。。。
不用看远,光是近日的文娱新闻随便翻一翻,这样的例子不仍然一抓一大把吗。
女性是一种处境。
是特鲁迪·埃德尔、她妈妈、姐姐、教练等等这样勇敢的心,几百年来一路“被禁锢被偏见”的女性们,为我们一点点凿开了想象空间、生存空间。
girls help girls真的不是梗,是现实。
虽是四平八稳的传记片,情节简单,套路明显,但就能打动人感染人,原故事已经很伟大很耀眼了,电影放大传播了这份光。
三十四英里横渡英吉利海峡,途中泳镜进水、水母蜇扰、暗流涌动、浅滩阻挠、夜泳迷路,十四个小时不停歇游动,双臂挥舞像在摇旗呐喊,一呼一吸是命运在换气,她清楚地知道,再战横渡,她将改写自己的人生,改写游泳史,乃至改写女性史。
这是一部真正的女性电影。
从露大腿便会被巡警阻拦,到女性能成立游泳队;从奥运会失利,到创造世界纪录。
女性胜利需要相互扶持,母亲富有远见送女学泳,教练伯乐相马训练楚迪,姐姐不遗余力支持,尽管她的婚姻也被安排。
只有像楚迪这样做出了改天换地的英雄壮举后人们才能认识到女性力量,而这一成功也可能随着某次失败而破碎。
虽然女权维护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但始终在前进,且终将胜利。
泳者之心 (2024)9.02024 / 美国 / 剧情 传记 运动 / 约阿希姆·伦宁 / 黛西·雷德利 蒂尔达·格哈姆-哈维
实话说,在没看这部电影前,我以为这是一部讲当下一位泳者的纪录片。
但当看后,才了解,这不是一部纪录片,而是迪士尼出品,以历史上首位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泳者的真实事件为原型,改编的传记电影。
泳者之心 (2024)9.02024 / 美国 / 剧情 传记 运动 / 约阿希姆·伦宁 / 黛西·雷德利 蒂尔达·格哈姆-哈维倘若你是童话或迪士尼迷,在看到“迪士尼出品”之后,不难猜到,影片的结尾,无疑是成功且完满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主角游过英吉利海峡的行为以及在此前经历的种种是轻松,亦或是可以被轻视的。
我看完整部影片之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电影中所呈现的女主这个人物形象的历史原型,是值得被歌颂的。
因为她在当时那种对女性的偏见极大的社会环境中,能通过一己之力,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横跨英吉利海峡的女性游泳运动员,从而打破了美国在20世纪初的整个社会对所有女性的偏见,并向全世界展现了身为女性,也是同样有不输给任何人的力量和能力!
因为那个年代,社会和很多人尤其家长的观念都还停留在,游泳只能是男孩子才能学,而女孩子要想学习游泳对家长来说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影片中女主的爸爸前期就是这样的人,他不但思想守旧,而且还会介意周围人看他的眼光,他自己会觉得让外人看到自己的女儿学游泳会是一件让他很丢人的事。
而影片中还有一些片段,能从侧面体现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友好,比如,同样在沙滩上,女性穿着露大腿的短裙就很容易会被巡逻的警员们带走;比如,女主她都已经是赢得了四项世界纪录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女游泳运动员,有记者想要采访她时,满脑子想的不是对她所获得的成绩的肯定,以及了解她在训练过程中的不易,反而却只关心她会不会烘焙,是否是一名“合格”的家庭主妇!
等等这些都体现了那个年代,身为女性的不易。
而当我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心境则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发生了几次变化的,我从刚开始看这部影片时的对这种不公而感到愤懑,到看到女主她选择横渡英吉利海峡证明自己时的不易,再到影片临近结尾时的一幕幕的感动(包括她自己的努力、家人尤其是父亲态度的转变和所有民众的期盼等等)。
不知不觉间,在看的过程中,整个人的情绪就都被带了进去,导演、编剧和演员们的呈现无可挑剔,我个人很喜欢这部传记类的电影!
所以,我说,女主特鲁迪这个历史人物原型,是值得被歌颂的!
最后,我想说,女主特鲁迪在我心里,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迪士尼公主!
(因为迪士尼公主所拥有的所有美好品质,我都在这部传记电影中,塑造的特鲁迪身上看得到!
)善良,勇敢,无畏世俗的偏见!
总之,电影我是真心觉得很好看!
推荐给对这类传记题材感兴趣的小伙伴~
“她游不到三分之一”“我赌她会死在海里”在一个完全男性主导的社会里挑战男性领域迎来的只有偏见,仇视与恶意但特鲁迪一位只有20岁的女孩仅仅用了14小时31分钟战胜了多变的洋流、致命的水母群、黑暗的浅滩…完成了横渡直线距离34英里的英吉利海峡挑战(因为洋流等各种原因的变道,最长距离可达80英里)而当时只有5位男性挑战成功过特鲁迪的成绩 甚至比记录还快了将近2小时这是一个发生在100年前的故事。
他的赞助人说:“不能再让女性胜利”为什么?
因为那是1926年美国第一次女性主义运动刚刚结束妇女在1920年才终于获得了选举权男性,慌了!
女孩不能学习游泳,女孩不能进行体育竞技女孩甚至不能自由恋爱更别说掌握自己的命运,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但是特鲁迪的出现告诉所有女性:不!
你可以!
而且,你还可以比男性做得更好❗️西蒙娜·波伏娃说: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特鲁迪就是最好的例子她的勇敢与绝不言败的精神鼓励着一代又一代女性,冲破性别桎梏,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称她做“英雄”一点也不过分完成横渡不久以后特鲁迪完全失聪我们差点忘了她曾战胜过致命的麻疹带着不健全的身体一路前行她的“起点”就在人后但她从没有放弃过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最终赢得了整个男性世界对她的尊重我已经很久没有如此热泪盈眶推荐给全世界的女性朋友❗️《Young Woman and the Sea》《老娘与海》值得你走进电影院❤️
如果你想知道100年前女性运动员参与奥运会时面临的困境,那绝对不可以错过今年最好看的女性体育传记片《泳者之心》:比起科学训练,(男)教练更在乎女队员的行为举止是否像个淑女;比起争金夺银,象征着男性凝视的媒体更关心女泳者穿了什么泳衣。
100年过去,有些事情发生了变化,也有一些事在原地踏步。
《泳者之心》的英文片名是“Young Woman And The Sea(年轻女子与海)”,化用了大作家海明威的名著“Old Man And The Sea(《老人与海》)”的名字,讲述了1926年第一位游泳横穿英吉利海峡的女性游泳运动员Gertrude Ederle(昵称Trudy)的传奇人生。
故事始于Trudy的母亲“决定”让女儿们学游泳(有感于当时女性普遍不会游泳而葬身海难),继而Trudy的母亲“决定”让颇具天赋的女儿们加入专业女子泳队,最后21岁的Trudy“决定”挑战横渡英吉利海峡。
“我决定”、“我决定”、“我决定”,这两个词反复在电影里出现。
每次女性角色说出这样的话时我都想爆哭。
因为同为女性,我太清楚,总有人想质疑我们的决定,打压式教育让我们没有信心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我们女的要在内心天人交战多少回,最后才能说出:“这是我的决定,我没有问你意见。
”《泳者之心》作为一部非常工整的体育传记类型电影,有些情节确实比较戏剧化,比如,男教练暗中下药让Trudy的第一次横渡腰折,训练消耗巨大却只让Trudy吃水果(因为淑女只能是“鸡仔胃”)。
但是,这些情节仍然非常触动我,因为显然它们全部来自于现实——男性无法承认女性的优秀,女性的身材永远是被攻击的对象。
看过电影的人大概都对配乐印象深刻。
新古典主义音乐气势磅礴,烘托出Trudy与大海和父权制社会搏斗时的不屈意志和顽强精神。
在片尾演职员名单中看到了作曲家的名字,Amelia Warner,一名女性。
着实惊喜!
想不多女性谱曲也能如此大气。
立马搜索她的资料,Amelia的社交账号简介十分简洁:“作曲家。
你会常在赤骨寒的海水中找到我。
”又是Young Woman And The Sea!
太妙了!
看不懂豆瓣为啥9.0,大受震撼。
如果未来我能有幸拥有一个女儿,若干年后,我一定会陪她再看一次这部电影
最喜欢的一点是没有把姐姐塑造成一个用于对比的,“堕落”的反面角色。就算没有坚持游泳事业,也同样和妹妹一起扶持共进,喜欢这种真实的生活。
“人们不会相信一个游了十英里的小姑娘,所以,游过去。”
如此好的选题,拍成这样真的很难评……老气、死板,比起关注人物内心,更在意喊出那么一句女性主义的口号,毫无感动可言。
第一次对一个电影全无了解就被拉进电影院,名字也好普,为什么不能叫女孩与海或者老娘与海?在电影院和左右两边的女生从头到尾都在默默擦泪。真希望多点妈妈带女儿走进电影院看她,真希望大家都不要和女权割席,毕竟我们都实实在在享受着前辈们拼了命才争取来的今天。
個人觀影史第1988部。2024還仍然是這種只有情節沒有細節、只有口號沒有智慧、只有情緒爆点沒有电影艺术的主旋律。人物塑造極度失敗,沒有一個人能給我飽滿感,沒有一個人演得討喜(細節的缺乏導致女主把爭氣演成賭氣),每個人都是為了推動劇情而硬性設置的工具,每個人的臉上仿佛都寫著“催促下文”四個字;男教練為了讓女主失敗而下的毒手——叫女主靠船喝茶——看起來更是像小孩子式的下三濫玩意。總之,這是一次全員不討好的刻意之作。
运动传记片怎么能拍得这么无聊,迪士尼是尝到女权红利了就开始批量拿情怀糊弄吗?要拍就好好拍,最感人的竟然是结尾那一小点纪录片。
1924年,巴黎奥运会个别项目不允许女运动员参加,分体式游泳衣被认为伤风败俗。2024年,巴黎奥运会首次实现男女运动员人数各占50%,但这一年,女田径运动员的紧身连体运动衣和浓妆还在被批露骨和臭美。100年好像改变了什么,又好像根本没有改变。
鼓舞人心、震撼感动! Trudy Ederle的名字值得铭记,没想到看哭了两回:看她参加比赛第一次胜利,你会为她的天赋异禀而感到心潮澎湃;第二次是她决定横渡英格兰海峡,和母亲有一场动人的对话。面对时代的禁锢、难以撼动的偏见,她率先挑战传统,决定改变现状。影片风格很迪士尼,但Trudy绝不是什么温室里的公主。她在黑夜里迷失于茫茫大海、找不到前进的方向,让我屏住了呼吸,感受到同样的恐惧与无助;当海岸的火光亮起,你一定会像她一样感到如释重负、重拾勇气,不断向前。
有那么点感人的。最酷的是老娘的老娘。。time for school.
不如好东西一根毛😇
当一个女性站起来的时候,千千万万个女性也就站起来了。
【2】套路的剧作手段与人物写作,讨巧的口号喊得极为熟练,却很大程度忽视游泳本身的专业性,看不到纯粹的运动精神,让渡空间于一堆本质相同的刻板父权迫害,这很符合迪士尼式自由主义。 w/c
m2492:母亲起了很大作用,真人2003才去世,此时真人铿锵有力。
纯迪士尼动画真人版,纯电影工业堆积的zz正确电影。我素不排斥女性主义电影,也希望看到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的成长与蜕变,但这部电影实在拍的有些蠢了。导演像是给自己定了个闹钟,时间一到就赶紧加一个愚蠢男人或者让某个男人说些恶心的话,这种刻意迎合正确的操作实在太过抽象愚蠢。更令人费解的是这部普通的类型电影已经达到了8.9的高分,就可能意味更多的观众是认同这种空泛的设定的。说的偏激一点,我不知道这部影片的一些观众生活里对男性有多么大的恶意,以至于能带入对影片里这些干瘪的、脸谱化的男性角色的愤恨,我实在搞不懂为什么这部片子讲女性主义就非要贬低男性呢?除此之外,女主的power多数时候还是动人的,尤其在最后黑白的真实画面。母亲的形象简直看的人脚趾扣地,这就是迪士尼动画转真人的错位落差感所在。
我喜欢特鲁迪的和她的故事,女性应该大口吃肉,应该享有参加一切体育运动的权利。但是我不喜欢这部笨拙的电影。
不出所料Disney再一次zzzq,但这次并非贬义,是恰到好处的正确,女性理应被正确地看见和对待。英文直译是年轻女孩和海,中文片名《泳者之心》我更喜欢,无需强调什么,真正的勇士不听规则和判断,冲进海里去游就好。资本的加持下,标准又标致的工业化影片,用舒适的文本和愉悦的视听适时推着你去感动或紧张、振奋和欢呼,观众们大部分都有落泪,我也是,几乎从开头母亲开口说“因为她们不会游泳”就已经开始难过,久违了,这种大银幕前并不油腻的赏心悦目。
对性别议题的处理低幼、粗糙 有点刻意制造男女对立的嫌疑 相比甚嚣尘上的政治正确 我反而对时代背景中千里马与伯乐的问题感兴趣 试想 如果特鲁迪一家没有移民到美国而是留在德国的老家 那么她实现自身价值的困难程度将会大大增加 同样“女性体育”的历史进程也可能因此推迟很久
两个小时电影手法堆砌,这是女性电影吗?还是群体情绪的消费?特鲁迪或许可以用肉身和拼搏横跨34公里的英吉利海峡,却难以打破自我意识所构筑起来的浩瀚壁垒…电影或许安全的让每个群体都看到了自我意识所能接受的,所以让每个人都陷入了圈地自萌式的自我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