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五个女人也许就能铸就一部史诗。
四个进入中年的成功女子,外加一个老人。
我觉得老人这个支点是必须的。
因为大凡是女人,生命里总会有两大恐怖的又避犹不及的主题。
一是男人,二则是衰老。
无论多么强大精明的女人,也终究会溃败于这两座伟岸的现实巨塔。
男人虽是这部影片的导线,故事因男人而起,却不起主导作用。
真正穿梭其中起引导作用的是女人之间的情感动向。
在这里,男人淡出了镜头,在空间和意念之外活动,参与剧情。
我甚至怀疑出现的狗也是条母狗。
男人并不是不重要,而是像沉郁的音乐一样,暂时地融入了这戏台背景。
男人的形象在女人的言语中被塑造包装,女人则通过道说,戏谑,调侃男人来自省自咎。
有时候我们确实需要依靠审视别人来折射自己,因为每种性别每个形态每个生存个体都存在自身的局限性,无法自圆其说。
老去,这个话题对于女人来说永远是沉重的,颓唐的。
影片里的老人多次似乎是不经意地出现,在这四个中年女人的背后忽而闪出个头来,窥看张望,或许是守望,静候。
若说男人是用来影射女人的噱头,那老人就是隐喻。
这是中年和老年两个世界的对峙,隔岸相望。
虽然戏份极少,笔墨寥寥,却仍可嗅出其间带有转折性意味的忧惧的气味。
中年是女人进化最完全的时候,然而再往前一步,经过那个转折性的某处,就将成为老人。
而老人近乎是没有性别的,或者说,性别在老人的概念里已变得无关紧要。
意识上的差异会日渐模糊,男女之隔膜会愈发稀薄,直至万物消歇。
老人又将回归为孩童。
因此,中年女人就如全盛时期的樱花,开到鼎盛,也最接近凋零的一刻。
四个女人大啃“菊花招手”这出自是精彩绝妙。
虽然吃相不登大雅,有欠审美,却是人物个性的真实写照。
啃着同样鸡爪的是不一样的唇齿,不一样的咀嚼方式,品味到嘴里的也必定是不一样的人生。
鸡爪充当了一个载体,不同于越狱里鸡爪充当的挑衅物,而是导演精心设置的一道心理暗示题。
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个性鲜明迥异的不同女性。
也许,每颗牙都是心里的一个凭仗,每次撕咬都是一次与世界的抗争。
生活里剩下的即便满目狼藉,也不枉费痛快享受地体味了一番。
以何面目出现是次要的,关键是态度问题。
影片不免会给人带来某种压抑的情绪。
因为女人这种动物是阴性的,尤其是针锋相对的时刻,更是阴气袭人,寒彻心骨。
给这样的氛围影响也在所难免。
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故事偏离了本来的议题,即找出丈夫的情人,而现出了自己的脉络。
没错,当然会这样,因为这是导演的真实目的嘛。
四个女人虽然外表都光鲜亮丽,却终究都只是各怀心事,蛰伏于时间沙漏里的无脊椎动物。
她们都渐渐卸去了坚硬的伪装,在同类面前敞开心扉,暴露出真正的自己。
剥离现实中种种纷扰的外部特征,其内核无疑都只是个女人。
她们从一开始对立的立场渐渐靠拢,最后抵达同一阵营女人。
哦,可怜的女人,不管多么辉煌的外表,究其本质都难逃可怜二字。
她们共同回忆着诸多往事,感伤逝去的岁月和生活,感慨命运,时而大笑,时而面露疲态,情不自禁时流下泪来。
这些顾影自怜的血肉之躯,终于消除了情感上的偏见,而单纯地作为女人在四合院里联结成一个共同体。
最后甚至在苍茫的暮色下跳起绳,哼起歌谣来。
这时候,男人已经变得不足挂齿。
男人已经从某种程度上被驱逐出了女人的世界。
说到四合院,我觉得把场景安排在四合院里也是颇有用意的。
首先四个女人和四合院契合地很到位,另外,处在外界正发生颠覆性变化时期的四合院诚然也是某种象征性的存在。
它的红色雕花大门,檐下的铜铃,院里的古朴大树,屋子里书香醇厚的陈设,一切都调和地恰到好处。
中庸的味道。
正如中年的女人,它也处于过渡性的时代洪流中,并发散出中年女人特有的忧愁怀旧的气质。
颠覆自是谈不上,然而这部电影中的女人的确有别于一般的女性形象。
至少不同于陈凯歌电影中的。
她们都是精致鲜活的浓缩。
三言两语当然也不能概括她们。
因为女人是世界上最复杂,最微妙的动物。
只是,由于是极为本色的演出,使我觉得,世上再无比她这只动物再能称其为女人的人。
看到最后我明白,无穷动的,并不是欲望之谷里深不可测的湍流,而只是一颗简单的追求幸福的心。
并且,它将一直在女人的胸膛舞动下去。
宁瀛并不是一个主流的商业导演。
她以往的作品总是关注普通小人物的命运,在近似闲言碎语中,以一个女子的敏锐和细腻,揭露着人生冰凉的黑色的真相。
总的来说,在她的身上有着6、7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气息(她也的确曾经到意大利师从贝托鲁奇),而她的作品也都可以归为作者电影的类型。
虽然曾经的“北京三部曲”(《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等作品都足以写入中国当代电影史,并且赢得了很多国际声誉,但对于多数观众来说,这个女导演的名字还是相当的陌生。
但是最近宁瀛火了,因为新片《无穷动》。
这个从形式上来说类似DOGMA95风格的片子,起用了导演自己生活周围的一些闺房密友,从一个戏剧性的话题入手,表现了一群中年妇女,准确地说,是上流社会的女强人的精神世界。
故事情节其实很琐碎。
年三十早上,时尚杂志出版商妞妞在丈夫的电脑里发现一些肉麻的情书,看得出丈夫外遇是自己的朋友,于是她请三个最值得怀疑的女友到家里过春节:年轻浪漫的时装模特亲亲,房地产经销商夜太太和才貌双全的艺术家拉拉。
这四个自我感觉超级良好的女人,镶金嵌玉,锦衣貂裘,一边打牌一边瞎聊一边看春晚过了一夜。
谈吐之间除了你来我往的暗示和套话,更多的是各自对如何挤兑男人的吹嘘。
只有边上伺候着的老妈子一脸木然。
从境内到境外的媒体都在有意或无意地标榜本片的前卫,一种貌似女权主义的呐喊。
片中大段对男性的嘲笑、奚落以及挖苦,语言粗砺而直接,几个中年女人更是以夸张的造型和举止,挑战着既有的女性形象。
宁瀛自己就在导演阐述中说,“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源于一种不满——对现有的中外银幕上的东方女性形象不认同,对当下时尚文化中对女性、对审美标准的不认同。
”说实话如果不看这部电影而只看这句话,我一定要为宁瀛击节叫好。
但是作品本身呈现出来的状态,却让人无法体会到她宣称的充满思辩的初衷。
本片的确能够让人感受到她们对于男性世界的奚落和蔑视,但是,更多的却是某个生活圈子的集体作秀。
场景是一座四合院的家里,几个女人喝着用量杯盛出来的玫瑰花茶,烟灰缸里都漂着莲花,毛主席像章,线装书,以及家里随处可见的古董,趾高气扬宣告这几个中年女子优越的身份地位。
她们是一群特殊的女人,出身显贵,感情都受过挫折,偏偏掌握着一定的文化与财富资源,所以可以坚持某种雍容而“先锋”的生活方式,乃至可以驾轻就熟地用胶片把玩自己的生活。
说到底,她们的思维和她们的世界,原本就和这世间大部分的女子格格不入。
或许她们会觉得自己已经得道升天先走一步,而从云端里向下愤愤地怜悯着其他的女人,但是对自身优越感的过分迷恋,使得电影《无穷动》从一开始就脱离了生活,成为一个小圈子的游戏和梦呓。
而媒体关注更多的也不是电影本身,而是这几个“闺中密友”的本来面目。
张老妈子的演员是章含之女士,著名的外交家,真正的一代名媛;拉拉就是刘索拉,本身是搞前卫音乐的,也是一个出名的当代作家,名字进过中文系课本;尤其是主角妞妞,扮演者洪晃,一个著名媒体集团的总裁,乔冠华和章含之之女,陈凯歌的前妻——尤其是这最后一重身份,联系到影片中涉及的一些私房内容,让媒体的娱妓们趋之若骛,搅和上前些时候沸沸扬扬的“馒头”,一起添油加醋地爆炒起来。
尽管宁瀛本人否认电影和陈、洪的前情相关,但是海报上的广告语“XXX前妻讲述如烟往事”却是白纸黑字。
洪晃在自己的博上也说:“周日在北京的首映我没去,原因是在没有跟我打招呼的情况下,狂轰乱炸的宣传居然把电影和我私生活联系在一起,好像这电影是我投资拍的,让我目瞪口呆。
……而至于我本意想拍一个女性题材的电影,却被反认为又是围绕一个男人转的电影,这真是对我最大的讽刺。
”讽刺,又是讽刺,这是我们这个年头最不缺的东西。
《无穷动》作为电影的价值,明显小于它作为话题的价值。
实在不知道媒体如此的论调是搜肠刮肚后的独创还是与制作方暗接珠胎的合谋,这一次,本应属于小众群体的类似行为艺术的独立电影《无穷动》,却能够全国公映并引起了大量的注意力,可叹我们的娱妓们性趣亢奋,而可悲我们的电影如此疲软。
此外又不禁让人担忧,是否我们已经不需要真正的养分来充实精神世界,而只需要制造话题来刺激人们久已麻木的神经。
终于把躺在电脑F盘里N久都快自己发霉长毛的《无穷动》看完了。
然后深刻地觉得自己牺牲宝贵的午休时间并因此翘了掉了三节军理课来受这份活罪实在是个傻B。
还能说什么呢?
说“这部片讲的是这是四个成功女人的情感故事。
”说“她们因为同一个男人,互相成为朋友又互相背叛。
”还说“在她们成功自信的外表下,是那些过去年代遗留下来的不可弥补的情感歉疚,是那些内心深处无穷动的欲望体验。
”这可是官方版的剧情简介,也是最能蒙人的剧情简介。
更有甚者给它以“中国版的绝望主妇”的高级标签,电影海报上还赫然印着“谁动了我的老公”字样,其实是一帮异常生猛的女人们的意淫。
不过抛开无味的剧情和根本没有什么创新拍摄技巧、看起来就跟家庭DV剧的质量一样的画面来说,我是冲着人去看的。
导演宁瀛可以算是当今中国非主流电影中的“巾帼领袖”,她曾师从意大利大导演贝特鲁齐,担任过《末代皇帝》的副导演,尔后的《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等都深受“新现实主义”的影响。
四个领衔主演中有三个不是演员出身,洪晃,著名媒体人,出版人,广播、电视主持人;刘索拉,著名作家、音乐家;平燕妮,从事国际商务顾问。
最后一个李勤勤才是个角儿,主演过《北京故事》、《卡拉是条狗》等多部影视作品。
当然还有我最期待的影片中“张妈妈”的扮演者——章含之,年逾70的她在剧中的镜头不多,台词稀少,但我始终捕捉着她出现的每个瞬间。
还是缘于一种好奇和窥视的心理,对名人,尤其对经历过那个动荡年代且风姿依旧的名人的一种敬仰,是促使我在看完乔冠华的传记后看《无穷动》再去网上搜相关评论的想法。
只是没想到这个过程也是一步步把我脑中的对章含之的仰慕烙上了个大大问号的过程。
乔冠华传记中提到的章含之以及他们二人的“绝世之恋”被整整一代人传为佳话,我也为之动容、为之惋惜、为之赞叹,但在昨晚看西祠胡同中一篇转载的帖子后,我的是非分辨能力也骤然下降,并开始怀疑这个主流社会到底在向人们隐瞒着什么...那是章含之的前夫洪君彦曾发表在香港某报纸上的连载回忆录,有关他与章离婚前后的真实情况,后来因其女洪晃的请求停止续稿。
仅仅刊登了三期的文章就抛露了很多“惊人的事实”,譬如是章含之先出的轨,章含之并非章士钊的亲生女儿等等,连素有“名门痞女”称号的他们的女儿也有站在父亲的立场说话之倾向,哦麦嘎,这个世界可真复杂!
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勇气去看宁瀛以前的作品了,也许我真被主流观念熏陶得快无法承受这些现实了。
可是我还能认同她的表达方法,并没觉得有多么颠覆人们对女性的传统看法,现实中的精英名流女们大体就是这样,更年期,皮肤松弛,浓妆艳抹,叼着烟蒂吞云吐雾,讲着荤段子放肆大笑,然后再莫名其妙地流眼泪...哎呀呀,人家都是改革开放以后留洋归来的海龟派,同时也是近几年在影视、文化、大众传媒和经济领域均获得社会承认的成功女人,压力那么大,所有的失态才是回归自然的真本性嘛,要不说女人生猛,没有生动的细节在先,哪来的凶猛威慑力呢!
首先强调一点,《无穷动》没有讲女权主义,从头到尾都没有。
但《无穷动》确确实实是一部女性导演拍摄,全程女性出演,讲述女性的电影。
虽然电影以丈夫的离开开始,始终将丈夫至于缺席的位置。
但这种男性的缺席在电影中表现为无所不在的在场。
电影在不断强调丈夫的缺席,正表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而且暗示几位女性很明确的意识到这种缺失时的紧张不安。
如果说这样的内容是女权主义,这女权岂不是太可笑了?
幸好可笑的不是导演,而且某些自以为是的媒体和评论。
看到几个女人的活跃便惊叫起自己知道的唯一一个词语“女权主义”!
统观全片,电影在结构上颇具特色。
经典的“找寻”主题。
在电影的开头就营造出悬疑氛围,剧情重点展开于心理剖析,无结局式结局带来思维的空间。
强调细节,从而弱化情节。
表现主义风格强烈的造型,倾诉式的独白和自我剖析。
强烈的风格化,绝对的作者电影。
这一切能让你想到什么?
法国新浪潮!
没错!
虽然在拍摄上采用了大量的固定镜头,但导演出色的特写镜头运用,巧妙的场景调度和漂亮的剪接,使得电影画面富于独特的不稳定感和节奏感。
尤其在画面元素的控制上堪称精彩绝伦。
电影开始时游动的金鱼暗示了欲望,故事的发生地:古老的四合院是传统和秩序的象征。
四个女性中,妞妞代表权利,夜太太代表物质,琴琴代表美,拉拉代表精神。
放肆直白的语言给影片带来了旺盛的活力,吃鸡的场景则对欲望的直白。
一一均在导演的控制之中,能力之强,表现之鲜明令人折服。
虽然电影中四位女性充满嘲讽和自嘲,直观上带给观众一种“对什么都不在乎”,有钱、有权、有地位也有闲的主观感觉。
实际上,正是因为如此的种种表现,使得电影中的人物从固有的女性形象中解放出来,强调了女性角色的真实和存在。
就像电影最后的行走,独立,曲折、存在并且扑面而来。
最后要说,这部电影的精彩远超乎“某某名导前妻”的噱头,不是什么女权主义、审丑或者有钱人闲来无事的自娱自乐。
要说自娱自乐也许略有道理,因为宁瀛高估了观众和媒体的欣赏水平。
最近都很少写影评了。
写点东西,过几年看看。
无意间了解了洪晃。
《无穷动》只有一个场景,冬季的四合院,没有标配白鸽哨。
萧瑟与凋零包裹着富有内涵,书籍堆满阁楼的四合院。
就像四十多岁的女人,青春不再,内里却内涵底蕴丰厚。
没有年轻女性初入社会时的青涩,有的是对生活的调侃,与直面生活敢于“捉奸在床”,直面生活的勇气。
然而自己苦心劳心费神,却仅是一场笑话罢了。
就像一个段子说的,没有姑娘永远18岁,但年年有姑娘18岁。
哪怕再回忆,最初的悸动都会逝去,取而代之的生活鸡毛。
生活的美妙之处不也就正在于此吗?
有果必有因;有外象自有根源;有面子当然有里子。
盘根错节,交相辉映。
让你想说又不可说。
四个平凡的女人。
主角没有光环。
真正的生活剖开了给人看而已。
人到四十的腰粗膀圆大肚腩,不动声色藏巧于拙的岁月沉淀。
印象最深的是四合院和那台老式彩色电视机,像极了我幼时。
日立电视机,导台九个键。
零几年中部限电供应东部,很多家电流只能带起来一个发着微弱暖光的泡子,它还能看。
大院里有棵合欢树,春夏开一树粉色的花💐。
夏天还有妈妈种的夜来香,夜晚开花🌼香气扑鼻。
他们都陪伴我走过了童年。
还有以后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如果严肃点用最简单的话影评的话那就是冷静、审视的过人生吧。
如果一定要加上一句话,那就是给他加点甜。
主题曲刘索拉的《一天过去了》不错,推荐。
该小记用《鹧鸪天 合欢树》结尾。
贴切。
独立丛林喧闹中,此身不与众身同。
盈盈粉扇枝头满,淡淡清香一日穷。
天尚在,梦何逢,晨来舒展夜成封。
合欢纵换苦情去,可似当初那刻浓?
如果不需要公映,电影是否还有意义?
如果不得不公映,乃至不得不剪掉太多,不得不编造出一条所谓线索,不得不让媒体肆意歪曲。。。
那么公映对于电影差不多就是自杀。
我看了楼上所有人的评论。
惊讶于,我们这个世代的落差——即便是同一个“中年女性”的群体之中,落差也是惊人的。
这样生活的女人毕竟是极少数。
这部电影选择的几个女人都不属于老百姓,最后,当某些普遍性的中年+女性的情绪落实到她们的言行时,便必然显示出另一层落差。
但这层落差其实是好的,有了钱、地位、西方教育、充分的男女经验。。。
到了最后,心里还是有解不开的心结。
情感的软肋。
我觉得与其说这是部聚焦于中年女性情感淤积状态的电影,不如说是一次典型的对80年代的怀旧。
所以,什么“谁动了我的老公?
”、什么“闺蜜当中的情敌”、都是导演和观众自己给自己设下的庸俗圈套。
真不如法国电影那样的洒脱自然。
这条主线索,是最失败的败笔,极大的、莫名的、无效的定义了女性的狭窄心境。
不如没有。
看完的感觉,好像是太多精彩的、意味浓郁的东西没地儿搁。
只叹所谓的“主线索”天生孱弱。
其实就是感觉有点浪费了。
中年。
老年。
就是恐怖的。
更何况,我们还指望着爱情。
也可能,爱情不过是占有的另一种形式。
观众在巨大的屏幕前看到被放大的自己、她人、就感觉受不了了,直骂这是恐怖片,简直就像是另一个皇帝新衣的场景。
我个人很欣赏这电影里的直接了当。
鸡爪也好,笑话后的狂笑也好,都TMD太真实了。
我在无数饭桌上看到这样的情景,却不能理解为什么观众会觉得难以接受。
在这个电影之后,我还看了《阿司匹林》。
我感觉后者就是一个典型的矫柔造作的片子。
那里面的所谓“饭局”才是假得让人想吐。
根本没有那个圈子本身的苍白和造作,将饭桌上的人际关系描写得那么道貌岸然,实在缺乏意义,只沦落为电影口白中的一个静态插图。
与此相比,我岂不是就该盛赞《无穷动》的饭桌和茶余饭后之直白嘛。
那苍凉灰色的四合院,我想,才是寄托了所有怀旧的视觉容器。
导演给了两轮、三轮全景,再给了N遍红门、院落、风铃的特写,每一次推进,都让人越来越明白:所有回忆都出纳在这样的四合院、这样的成长背景,而她们,和这院子本身一样,尴尬地处在当代的城市里,连外遇都是那么没创意。
而爱情,这个在此被曲解的主题,彻底被所谓“情节”糟蹋了。
事实证明,电影不该迁就于观众的需求,否则就是沦落。
当然,考虑到宁瀛导演此番创作的前提即是即兴,所以,可能这件事情就属于那种“越描越黑”的倒霉案例。
我很想看到没有剪辑成公映版本的版本。
这里其实虚虚实实地暴露了三个女人的情感“情结”。
拉拉的问题在于和入狱的父亲之间的关系;勤勤始终走不出和男人之间的失与得;妞妞则面对感情在不同年代、不同对象面前的失落。
她们的处理方式也都那么好,那么鲜明地成为对比:拉拉用音乐和文字;勤勤只有在梦境中坦诚,在现实里尴尬。
即便本意是要揪出那个睡了自己老公的女友,但结局,是每个人在荒凉的春节假期里、在封闭的四合院和回忆中,揪出了自己藏匿到中年的心结。
她们的爱,都不在当下。
什么女权。
媒体连新词儿都造不出来了。
只能张冠李戴。
当然我也只是粗粗发表意见。
我没有能力为那个年代的伤感撰写论文。
女人生来是缺乏安全感的。
从出生的那刻起注定了女人对于父亲,对于兄长,对于未来出现在身边每一个男人的依赖。
每个女人的童年都会留有灰色的记忆。
即使成年之后,这个女人拥有权力,拥有物质,拥有美貌,拥有精神,可是童年的灰色记忆总是在梦中一遍遍的折磨她。
好像拉拉在电影中的独白,“没有了你,家也没了。
”好像夜太太看似平淡实则惊人的一句“自从父亲死后,过年对我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又好像勤勤会一遍遍念叨家中父母的争吵。
每个人都有童年阴影。
越成长,童年的阴影对自己的纠缠越甚。
妞妞的婚姻不过是导演的的引子吧,导演想讲述的也不仅仅只是探讨男女两性之间畸形的爱。
这部片子上映期是2006年,但我可以说十年之后中国的中年女性的心灵场景应该正如影片那样。
充斥着谎言,欺骗,惶恐,独白,不安全。
谎言来自两性,来自最亲的密友。
惶恐,不安全感来自现实的欺骗与被欺骗,来自童年的阴影。
女性始终是弱势群体。
现代女性的脆弱绝对深藏坚强的外表之下,那看妞妞的地位,你看夜太太的奢华与自信,你看勤勤的夸张,你再看拉拉的超脱。
可终究谁也敌不过心中的那个梦,终究谁也敌不过被别人的一次欺骗。。。
所以勤勤大哭,她爱的那个男人啊,没等到,又死了。
所以拉拉疯了,她年轻时纯洁的爱人啊,身边却还有个18岁的姑娘。
大年初一,除去拉拉的三个贵妇依旧行走在北京阳光普照下的街头。
现实的阴霾,梦境的灰暗都将被阳光蒸发。
日子还是要过,绝望也好,忐忑也罢,还是要穿起貂皮大衣,摆着屁股,昂着头,不时的跳着小碎步,展现作为一个现代女性的骄傲与韧性!
ps:有人说这部片子不具美感,本人却有不同的观点。
洪晃,刘索拉,章含之,这些人的名字就等同于“中国女性美”。
她们每个人都代表了中国女性的精神生活之巅。
所以,看这部电影,如果你想看美女就算了;想要为女性呐喊算了;想要看她们抡着胳膊厮打也算了。
因为宁瀛导演就是通过一面镜子把中年女性的现实生活折射给大家看。
不夸张,不离奇,这,就是生活。
窗外,一群孩子在玩“小人家家”,我却拉着窗帘在看《无穷动》。
镜头慢慢推近玻璃窗内的拉拉,音乐若隐若现。
等待的片刻,一不小心就让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大叫大喊声给扯出了窗外——他们真的好像有无穷的动力去追逐幸福。
无奈,终有一日他们也会长大,也会有意无意地看到形形色色男女的嘴脸,那个时候,别说是过家家没了兴趣,恐怕对自己也多少会提出些质问。
这些大人真他妈好笑,就连起码的游戏规则都遵守不了,分配你做老婆就像个老婆的样子,怎么可以老公轮流睡,朋友照样当;最看不惯她们愣是要把一只鸡脚啃出点学问来,那么麦当劳早成三好学生颁奖台,肯德鸡入围最杰出人类贡献奖了……幸好有群孩子隔窗给我嘈杂,睡意才不致于入侵到我的中枢神经。
终于等到勤勤号啕大哭,心里一乐:“原来是你小样的把妞妞老公睡了啊!
”还没来得及庆幸,拉拉读完E-mail发了疯似的开始大笑,原来还有这一茬呢。
影片看到这里,谁是偷人家老公的罪魁祸首已经不再重要,谁也不那么可爱,谁好像都可以被伤害。
夹杂在孩子与一群衰妇中间,我多少开始怀念,怀念童年也曾经痴迷过类似过家家这样的游戏,且每一次都充满了新奇与创意;而时事是再过十几年,也许都用不了这么久,你会发现一大群无聊的主妇里就有我的身影。
成人的世界多么没劲!
没有看无穷动之前,我已经对这部电影充满了迷恋,因为我周围的人对这电影的评价如此之两极。
这实在很稀罕。
好的说特别好,讨厌的说极其恶心。
宁瀛的水平在那里,那么无论招人喜欢或者讨厌的,都不是技法的问题,而是电影要表达的东西。
就这一点来说,我就喜欢无穷动。
我喜欢大毁大誉的作品,我喜欢激起人们强烈情感的作品。
虽然不过是借着想象中的上流社会(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抒发点对女人的感想,却拍出了新意,至少我是愿意看第二遍的人。
真实。
因而让人沉迷。
不是全部细节的真实,但是感情。
洪荒年轻的相片,略带不羁的素脸。
中国化的瓷器。
金鱼。
一点点凌散堆积的意象,还有充斥全篇的中国式音乐 让人惊心动魄的一点点打开,把人魇住一群不漂亮的中年女人,举止言谈间,琴琴的拘束不安,夜太太的强势,拉拉的神经质……她们肆无忌惮的狂笑,她们似乎完全没有形象的吃鸡爪……我不得不佩服宁瀛的勇敢,洪晃她们也是,我行我素的眼光神色,是我所喜欢的活生生的女人。
喜欢洪晃 欣赏宁瀛惊心动魄的喜欢这样的女人
牛叉
洪晃奇人!
中国式女权是伪女权,本质是要求不劳而获。有句刚句,洪晃则切相实在是特难看了!不要怪人家凯子哥不要你,先撒泡尿照照自己,要不是有个好母亲,你什么都不是。
其实创意和概念都很先锋,只是电影技法实在太差了,言不尽意之感,呈现出来的就是过家家一样的学生作品,却没想到这样的一个先锋的台前幕后组合居然也是草台班子。
鸡爪子那么好吃?
呢喃核口味《八美图》。
爱刘索拉!爱她的音乐!喜欢戒指,吃鸡爪真香
我永远都会记得那个吃鸡爪的情节
那些阅男无数的老姐兒们
他們以為在拍小說幻想版的電視劇?
讨论女性问题时难道一定要把自己疏离于世界的中心,自己把自己视为它者?可最后还不是依旧处在集体主义与传统权威的阴影下。。。拍这部电影恐怕只不过是偶尔意淫一下,过过嘴瘾罢了。。。当然,导演在拍摄技巧的把握上还是显得颇有风范的
笑死我了!
吓死人...
有点感慨
对于我而言,是看到了那个时候的女性思想吧,我以为会很封建,其实是比现在更开放。 对于谁是小三,或许不重要,她就是用这个故事告诉你别被感情左右,也别轻易相信男人。就像窄门一样~~
更年期女人们的DV剧
烂绝于世
别看糙,其实特讲究。然则我还是被雷哭了……
没意思。。。鸡爪子的故事
毛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