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放假快返校的前一天和秋澄相约看了这部纯爱电影。
秋澄是个很文艺的人,很久以前在看了郭采洁主演的《一夜情台北》后曾毅然漂洋过海亲赴宝岛追寻纯爱之旅。
毕业三年后再见秋澄,小伙子还是那么文艺。
不愧是去过西藏洗涤过灵魂的人,一颦一笑在秋日的暖阳下显得愈加黄澄澄的,真是沁人心脾。
最初是想冲着汤唯去看《黄金时代》的,毕竟女神那么文艺那么美,可是一看黄金时代三个多小时够快进看三部小时代的了,就只好割爱。
还好黑色幽默一直以来是我喜欢的电影路子,从看《两杆大烟枪》开始就沦陷在了盖里奇的石榴裙下,顺路也把彭浩翔、宁浩等野花也采了个遍。
选片品味的一致,可能正是秋澄能翻我牌子并且能全程保持和谐的原因吧。
然而或许是我最近诸事不顺,外加毕业季到了前途未卜,电影中的种种映射到自己身上真是万箭穿膝,又是黑色幽默的风格,所以哭也不是笑也不是,无比心塞。
袁泉饰演的大龄文艺女青年不远万里跑去约炮圣地云之南寻找真爱,以一种文艺的方式邂逅了文艺的三流歌手耿浩又文艺地喜结连理。
然而不是每个悲伤逆流成河的文艺青年都能负担得起达芬奇的家具,他为她抛弃了自己文艺工作者身份开始为生活殚精竭虑,她却渐渐觉得他索然无味粗俗市侩最后选择了渐行渐远。
想起若干年前我看的、时至今日也是我最喜欢的华语电影《大话西游》。
至尊宝为了救紫霞选择了苦难重重的取经之路,结局却是失去了爱人,还要被人指点:你看那个人,好像条狗啊。
黄渤的一脸沧桑总是让我想起城墙下,至尊宝迎着残阳如血、黄沙漫天,黯然离去的背影。
曾几何时,我们都以为爱情为己而生,以为梦想是生活的全部,但渐渐成熟后大都不得已选择了让梦想独守空房,擦干眼泪陪现实睡。
而从梦想的高空落回现实的土地上时难免会摔得灰头土脸并且终于发现自己不过是扬起的尘埃中的沧海一粟。
“所有的喜剧都是悲剧”,黑色幽默,也正是取自生活并进行适当放大、说点不开心的让大家开心一下吧。
康小雨无疑是一个文艺的妹子,严格说是伪文艺。
如今文艺几乎已被伪文艺偷换概念,如果你遇到一个爱看电影小说、喜欢听独立音乐、衣着素雅材质多是棉布亚麻、眼神忧郁而迷离并且喜欢偶尔写点什么的少女,大多数人都会认定这真是一个文艺而美好的姑娘,也只有艾薇儿才能看出来谁才是伪文艺婊、谁才是真正的好姑娘。
伪文艺的妹子说她喜欢卡夫卡可能只是因为她喜欢吃卡夫饼干;说她愿意永远做一枚不谙世事的洛丽塔可能她并不知道纳博科夫这本书实在是一本语言清新的乱伦佳作。
就像不是每一个会开赛车的人都能拍好公路片一样,不是每个光脚穿球鞋一袭棉布长裙有着海藻般长发的女子都能眼神清澈凛冽而不自知,站在窗口前背后会有黑色的大鸟呼啸飞过。
皇协军和皇军之间差了那么一个字,也就只能是伪军。
伪文艺的妹子就像一包方便面,好泡但不禁煮,包装袋固然好撕并且吃一顿廉价快捷,但天天吃只能是伤身体。
艺术高于生活且源于生活,更确切的说艺术要么源于有钱有房来进行艺术创作最不济也要像倒插门的维梅尔;要么源于悲惨的生活让你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比如梵高。
作为一个合格的文艺青年的文艺妻子,丈夫很有可能在作画的时候和担任模特的女仆暗生情愫,或者随时可能会少了一只耳朵——真是操不完的心。
更大的考验是怎样面对贫富的更替、现实的起伏。
菲茨杰拉德和泽尔达,究竟是一夜暴富后泽尔达沉迷于犬马声色榨干了菲茨杰拉德的才华,还是菲茨杰拉德江郎才尽只好侵犯泽尔达的知识产权把她逼得疯疯癫癫,至今仍是文艺圈里一场狗咬狗一嘴毛的悬案。
真正的文艺女神也还是有的,比如我非常喜欢的作家杨绛。
既能与钱钟书一同游学牛津,也能一同去作“牛鬼神蛇”。
文艺起来,能诗意地栖居;落回人间,也能甘心做钱钟书背后那个多事的女人。
那种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从容豁达,淡泊乐观的姿态与平静、平凡、平淡的人生追求并不是去趟大理西藏净化灵魂,来场说走就走的一夜情就可以轻易获得的。
只是大多数伪文艺妹子只想在你的心上自由地飞翔,却没想过洗手作羹汤。
我们伪文艺妹子的逼格就是这样too high to reach。
与文艺恋爱和与文艺结婚毕竟是两码事,好在姑娘药没停,仰望天空四十五度流泪久了颈椎太疼,还是不如低头穿白貂给戴着大金链子撸串的大哥扒蒜有幸福感。
在我看来真正的文艺是既能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俗气如山林野夫,又能得闲与好友啧着茶水唱着歌;进能十一放假下地掰苞米,退能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讲那过去的事情。
真正的文艺,是热爱生活吧。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种文艺的人生梦想还是作为最大的隐私放在心里就好,现实生活中,还是要先做好一枚普通青年,偶尔二逼一点,大隐隐于市吧。
回归到电影中,宁浩的作品不完美但正在努力趋近完美,公路片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至少《心花路放》中的文艺婊,阿凡达,杀马特,蕾丝边衔接不生硬,没有像《后会无期》为了遇见而遇见的割裂感。
扯到公路电影不免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陌路狂花》,里面的皮特真是帅得令人发指,写完这些刚好零点,这对于一个还有二十几天就要考托福的人来说真的很奢侈,我还是就着皮特的帅脸洗洗睡吧。
黄渤和徐峥加在一起,就已经是一个喜剧片了 。
看的时候只是觉得怎么这么闹腾,一把年纪了 失个恋嘛,就开启了猎艳之旅。
有人说笑的越放肆,真相越心酸,影片中直白表达中国青年们的爱情观,即“如果剥离一切外在因素,一见钟情才算是提纯的爱情”。
但是感觉导演刻意制造笑点,把当下流行的什么“杀马特” “车震”大量应用,反而有一点滥用。
容易带偏节奏。
很喜欢宁浩的另一部《无人区》
去看《心花路放》,我的动机是很不纯的,就像徐峥黄渤他们上路的动机不是送道具,而是约炮。
说起约炮,是我心头痛事。
大家知道,豆瓣网以约炮频繁闻名,但我08年注册了豆瓣,至今文章贴了百多万字,广播发了上千条,粉丝攒了4000多,居然一封约炮豆油都没有收到过,对一个才华横溢的美男子的自信心是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我看《心花路放》,是当做《一路向西》、《飞虎出征》那样的“教材片”来开眼的,不管实不实用,好歹学一点。
谁知看完了,既不是《一路向西》,也不是《后会无期》,更不是《欧洲性旅行》。
想了想,最适合类比的,是《美国派4》,一样是早过了成家立业的黄金年龄的大老爷们,以艳遇为目的出发冒险,结果机会大把,却处处乌龙,得逞了的未必能得意,错过了的未必是错误,到头来乖乖回归相识+拍拖,让不羁的心靠了岸,挺治愈的。
《心花路放》告诉,或者说是哄骗我这样没有经验的傻孩子,约炮其实是个痛苦的过程,被一夜情追着跑,被发廊妹当了小三,被百合女泼了冷水,间接导致黑社会围殴,总之成不成都是亏本买卖;它还顺带戳破了说走就走的旅行能净化心灵的弥天大谎,参加那帮文艺面具都掩不住市侩痞气的酒吧客的活动,能净化什么心灵呀,掏干净你的钱包不算,还帮人免费吆喝官人我要。
宁浩在《疯狂》系列反智反精英,在《无人区》反英雄,这回轮到反小资了,挺好,考虑到小资是他电影的超大观众群。
逮着这个机会,正好写写我一直想谈的话题,宁浩的电影为什么这么好看。
个人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宁浩的电影都很真实。
这种真不是指贾樟柯那样的写实主义,先举个例子吧,张三吐槽,某某电影太假了,李四驳斥,要看真的你去看纪录片呀。
李四的话乍听有理,其实偷换了概念。
张三吐槽的“假”,多半不是与现实有出入——小孩子都知道电影是假的,库布里克、卡梅隆的电影还有不科学的地方呢,谁也做不到十全十美。
通常观众觉得某电影“太假”,确切来说,是情节脱离了“银幕的真实”。
银幕真实不是对现实的克隆,在《天水围》这样的电影,它距离现实很近,在《星球大战》这样的电影,它距离现实很远。
衡量银幕真实最简单的标准,是观众愿不愿意接受这个故事,它会不会让观众出戏。
我一直认为,无论商业片还是艺术片,及格线是要让观众“入戏”,然后才能谈其他。
否则笑料再犀利,爆炸再密集,血浆喷的再多,大道理讲得再头头是道,也是残次品——观众都投入不进去,那不就等于PPT嘛。
出色的电影,不是常会让人在那两个小时里信以为真、全神贯注吗?
有影响力的银幕角色,不是会让大人小孩都乐于模仿吗?
观众当然知道那都是虚构的,但从精神上造访那个世界,让人觉得很爽很满足,这就是银幕真实能达成的艺术感染力。
宁浩的电影,除了《黄金大劫案》的后半部外,从来没让我出戏过。
跟昆汀一样,宁浩镜头下的世界,本质是相当脱线离谱的,里面的人物也多半有点脑子抽风,这从他老喜欢让黄渤、徐峥这样的演员当主角就能看出来。
他就是喜欢构筑这样疯子傻子二愣子齐聚一堂的大染缸,然后痛痛快快搅合一番。
还是拿《心花路放》做例子,其中的角色除了逗比就是坏蛋,或者很逗比的坏蛋,除了那两个警察叔叔和几个路人甲,没哪个能拎进现实里来的。
但宁浩的电影有一种魔咒一样的吸引力,让人觉得这些疯癫是很可爱的性格常态,出了影院,反而为生活中遇不上这么有趣的人感到惆怅。
宁浩电影的好看,也来自单纯的娱乐性。
还是得从2006年说起,那个时候商业大片不讲点深度都不好意思上映,《英雄》,《无极》,《夜宴》,《黄金甲》,一部比一部阴暗沉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所以《疯狂的石头》那种没心没肺只为咯吱你的喜剧,一下子回报投资比高得让第五代们集体傻了眼。
其实就算论思想境界,那些庄严肃穆的悲情大片也高不到哪儿去,但他们就是放不下身段,非得一个劲提醒你,我这里头很有深意,你要用心体会,用脑子反思;而宁浩呢,他没有这个包袱,他可以解构一切,让一切都显得无所谓,打打闹闹,哭哭笑笑完了,时而哄你一下,让你暖洋洋的,时而扎你一下,让你心头一痛,看完了,你反而忍不住怀念起这些细微的感觉,费着心思去琢磨里头的味道,这一琢磨,说不定还真就悟出什么人生道理来了,尽管和电影已无关,但确确实实给宁浩加了分。
一个导演,如果能做到真实和单纯这两件,再在叙事手法上弄点花样,基本上在华语电影圈就可以一览九成山小了。
宁浩在《疯狂》系列跟盖•里奇学了两招,本土化之后威力无穷,其实若稍微钻研过盖里奇,可以看得出他并不止于模仿,有时候明显是故意模仿得过分认真,来突出一种戏谑的味道,这是他并非抄袭的隐藏物证,也是与粉丝的心照不宣。
《心花路放》将近结尾也来了这么一手,只不过做得比较明显,先误导观众,这是错开的时间线合二为一的思维陷阱,等你稍有些恍然大悟,心想不会这么俗吧,它接着再告诉你,原来还是加了一点点变体的,这样惊讶的情绪就完全到位了。
本来看了《黄金大劫案》,我几乎认为宁浩江郎才尽或被收编了,但《无人区》和《心花路放》让我的信心涨了回来,就是每次都不厌其烦加这么一点点变体,让他在通向大师导演的路上,越走越远。
(文/方聿南)
黄渤在片子里是个纯屌丝,有过文青的梦,甚至多年前发过唱片,但终究要为了生活回归现实。
袁泉貌美身段好,不缺求爱者,但因为要求很高,所以一直单身,在现实逼迫下成了所谓的剩女。
在闺蜜结婚时巧遇已婚的前男友,又一次被深深的刺激到了。
独自一人缩在家里舔舐伤口,又惨遭浴室漏水,被狂浇了一顿。
最伤心的时候听到大屌丝黄渤多年前的文艺歌《去大理》。
要说平时袁泉听到这种俗咖,也就一笑而过,但这首歌实在是太应景。
听听歌词:“是不是对生活不太满意,很久没有笑过又不知为何,既然不快乐又不喜欢这里,不如一路向西去大理!
” 要说我们的大美女袁泉骨子里就是个女文青,她对男朋友的要求高在哪里呢?
简单描述下:她需要的是那种心灵伴侣,渴望的是那种“想得却不可得,放手却舍不得,该来的我不推,走远的我不追”的受虐感情,追求的是那种“相逢一瞬心在动,再回首那人已远去”的男青年。
于是在这首歌的刺激下远赴大理寻找“爱情”。
要说怎么无巧不成书,袁泉在大理又被俗媚的现实一顿打压,最心灰意冷,最痛苦无助,决定离去的时候,遇见了《去大理》的词曲唱作者黄渤,黄渤那充满了故事褶皱的脸,在悲惨的现实对比下,看起来一下子成了金城武王力宏谢霆锋鹿晗汪东城混合脸,帅了1万倍,于是乎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两人走进爱情,走进婚姻。。。
但他俩的婚姻只是这一切故事的开始。
袁泉在黄渤这个大屌丝心里,是一个他根本没有机会染指的女神,他是那么深深的珍惜着这个媳妇,也许在外人和内人看来,他哪方面都配不上大美女袁泉,他唯一有的那么一点吸引袁泉的气质就是音乐人身份。
但结婚了还是要过日子,做音乐能当饭吃吗?
所以他非常努力的工作赚钱,从事了一个非常有钱途的职业——卖二手电器。
(相对于音乐人身份,这简直是天天在捞钱的职业。
)所以这个故事的句号是袁泉和一个开奥迪Q7的有钱男人跑了。
她话里话外的意思,绝不是因为你黄渤没钱了才走,而是你丧失了自己当初美好的理想,丧失了追求美满生活的勇气。
黄渤伤心,黄渤难过,在好基友徐峥的带领下走上了3000公里泡妞的旅程。
经历了四个妞,一个让他明白自己是个无趣的人,一个让他明白他已经老了,一个让他明白以他的条件会对他好的女人只能是拉拉,一个让他明白有钱不是万能但没钱是万万不能。
他发现,也许他最终能找到的还是一个文艺女青年,不断重复着自己上一段的故事。
影片的最后,黄渤又遇到了一个mm,他又开始吹嘘自己是做音乐的了,mm恰好是个音乐老师,标准的女文青,对他瞬间感兴趣了。
这其实寓意着他悲惨生活的又一次开启。
所以,整个片子告诉我们:文艺女青年不能找。
《黄金时代》也是告诉我们这些的。
黄渤另一部片子《101次》求婚,文艺女青年林志玲爱上装修工黄渤,主动示爱求婚了。
你没看那片子情节只敢进行到求婚,满足一下屌丝们的yy欲望吗?
情节但凡敢往下进行,就是另一个无限轮回的心花路放。
从这个角度看,宁浩很牛,我给这片子打五星。
我们为了很多原因走进电影院。
有时候是享受偌大的厅堂灯光骤暗的神秘气氛,有时候纯粹是为了一块Imax大屏,能看一场3D阿(rou)凡(pu)达(tuan)。
看很多片子的时候,我们默默流泪。
还有很多电影,让我们笑成傻逼。
这不丢人。
电影院本就是无声的社交场所。
怕就怕,全场观众的笑点都和你的旨趣错位,旁边的人都在2333哈哈哈哈恍恍惚惚红红火火何厚铧,你却被他们蠢哭了。
看《心花路放》的时候,左右都坐着情侣。
男生从头到位都在威武雄壮地发笑,活像一个套马的汉子。
其中一位看到电影刚开始的风景,转头就对女友说:“北京以北的风光就是这样的。
”结果台词一出,约炮去大理。
大哥,我特别欣赏你与生俱来的自信和勇气,给我签个名呗。
直到“耿浩对不起康小雨”的签名交代了两条时间线,两位男生凑到身边女友的耳边,异口同声地发出了整场观影中唯一信息量的评论:“什么意思啊?
”安安静静地看了90分钟,我终于笑了。
两位男影迷的笑点和智商低得如此琴瑟和谐相得益彰,叫人会心。
讲真,我一点都不明白,这样的电影有什么好笑。
看到车子抛锚要笑,看到车身摇晃妖精打架要笑,看到广场舞和最炫民族风要笑,看到阿凡达还要笑。
你们的生活有多苦,才能培养出和吐鲁番盆地一样低的笑点啊。
我给你们说个笑话啊:阿凡达的便便叫蓝翔。
你们还笑吗?
回来查数据,《心花路放》票房有望登上10亿。
按一张电影票50元计算,有2000万人买单。
算算大概这也和中国的傻逼数量相当?
很不幸,我也掏钱去看了,所以我也傻逼。
以前,凯歌导演拍《无极》,绷着说事儿,直到一个馒头出场,算是全场笑瘫。
结果胡戈来一出,凯歌导演留下了千古名句“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才算是把整出喜剧演完。
这是拿生命在搏观众一笑。
到底是第五代的老艺术家。
现在到了拒认第六代的宁浩,抖几个机灵掉一点节操甩几句网络流行语就把你们笑成这样,考虑过春晚的感受吗?
据说宁浩接受采访时表示,《心花路放》其实就是一盘凉菜。
凉菜你敢卖正餐的价,以为是刚空运到货的蓝鳍金枪鱼啊?
看到网上不少评论说电影结构精巧。
不就玩个时间线么,你们都是看着黄金8点档的电视剧长大的?
还有人说近来国内重现公路片热潮。
哪里有公路片,所有在路上的场景不都是为了弥补情节不通逻辑不顺的短板。
什么公路片,不就是宣传片。
《泰囧》的别名叫《美丽的萨瓦迪卡我的家》,《心花路放》基本是《此情苍山高洱海深再到浓时相约在大理》。
好不容易有部口碑尚可的《催眠大师》,搞到最后还是酒驾警示教育片。
至于爱情。
如果以夜计算,片子里大概有吧。
有一种强盗逻辑是,因为宁浩遭禁了,作为资深宁浩粉,要支持他。
这种论调熟悉吗?
有诗为证:宁浩尽力啦,谁都别黑他。
你说他不行,你行你上啊。
你可知道他,有多努力吗?
情节不连贯,看过剧本吗?
逻辑有硬伤,你没看懂吧。
不是你的菜,那你别吃呀。
吃了还骂街,你有毛病啊。
管你怎么说,宁浩么么哒。
对我只是把小四换成了宁浩而已。
你说剧组一边数钞票一边笑你傻逼,发誓下回还从你口袋里捞钱,你乐个什么劲,还觉得自己特有品位?
反正宁浩今后若是没有真正的惊艳之作,黑名单里怕是出不来了。
至于捧上天的“影帝”黄渤,按现在这么乱接片子的架势,咱们等着瞧。
不知是否是《无人区》审核的这四年耗掉了宁浩太多的心血与热情,在那之后的《黄金大劫案》与现在的《心花路放》,总让人觉得没有什么惊喜。
我想我是对宁浩的期待太多了。
《心花路放》这样的电影,有剧情,逻辑基本合理,有人物有个性有表演,还有笑点,整片基本流畅不出戏,在中国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若不是顶着宁浩的名头,这两部电影或许会让人觉得还不错。
但是从宁浩手里出来,总觉得泛着一股平庸的味道。
从《黄》到《心》,这两部电影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准。
我们可以看到宁浩对观众与审批制度的讨巧,里面或许有宁浩的无奈,但是却没再看到他的野心。
倘若两年过后,宁浩手里出来的还是一部类似水准的影片,则难免让人怀疑,宁浩是否要走向平庸了?
电影算是一部合格的喜剧与公路片,但是基本也无太多出彩点,属于看后即忘的类型。
因为啰啰嗦嗦说了一些情感情怀穿插了一些小清新,所以观影过程也难称酣畅过瘾。
搞笑的方式也并不高级。
不像疯狂系列错综复杂的故事行进结构与人物关系造成意想不到的笑料,宁浩在心花路放里开始增添了接地气的屎屁尿,“屌炸了、屌爆了、杀马特”等等悉数登场。
不知道是不是徐峥在其中的影响,在剧情上有一些两部人在囧途的东西,从车坏了三轮车奔向机场一路风光到最后打斗徐峥的狂奔而来。
有人分析罗列了一大堆宁浩在电影中想表达的东西,我没看出太多的深邃道理来。
宁浩在接受采访时候也说,影片的灵感源自于他和朋友的一场旅行。
倒是从这个点来看,这部电影的产生源头本就很感性,并不需要在影片上做到多么牛逼。
徐峥和黄渤这两个其貌不扬的男人,表演还是一如既往的出彩。
在一部公路片里,人物角色鲜明,性格丰满,心理变化也与路途经历相符。
从对角色的塑造,到对影片结构的掌控,三人的功底是摆在那里的。
不需要怀疑这部电影的票房,尽管是在压力山大的十一档,宁浩+黄渤+徐峥,三个名字就足够保证在各个年龄层以及各线城市通吃大卖了。
这部电影的票房或许将超过宁浩之前所有片子的总和,但是在国内,票房很多时候并不能和质量挂钩。
宁浩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让人期待的导演,在国内优秀导演与影片缺失的环境里,这种期待有时候也并不公平。
只因为他是宁浩,就总让人觉得他的作品应该在优秀线以上。
无论如何,还是期待他的下一部影片。
不过,我宁愿看一个被阉割过后仍然牛逼的无人区,也不愿看一部迎合多于野心的黄金大劫案。
反正就是各种所谓“艳遇”,俩男的一路奔云南,碰上各种女的除了第一个化装成阿凡达跟徐峥操了一顿,剩下各种想操又不想操,或者就差一点儿没操成,借机拍点儿腿的镜头啊,露点儿肩膀啊什么的。
再有就是这俩男的没话找话地吵吵嚷嚷赶搂着非要把一些宁浩找到的网上的小笑话在词儿里说一遍。
然后快完的时候玩儿了个结构的戏法儿告诉你黄渤和片子里那个单独出现不知道在干吗的漂亮女的袁泉是早认识的其实就是他离婚的前妻希望你为爱情感动。
再下来补一个黄渤打架受伤骗徐峥亲他徐峥弄一个闭眼撅嘴去亲的表情希望秃头男的亲男的你会一看就乐死。
最后的最后那女阿凡达追到北京要操徐峥徐峥一想感动了于是在自己脸上画几个蓝道子(你可以在网上看到这个剧照)让人家操,希望脸画花了的徐峥被操你看着特乐。
完。
如果你觉得你是爱看这些的就去看呗其实昨天影院里也有人笑哈哈的。
我只不过是不幸落入了那些看得四肢僵硬腰酸腿疼手机都看没电了的人们之中。
我替你们凑合想了个帮助决策的办法-你要是看过不少美剧英剧或者电脑硬盘里的日本小电影了你就不用去了。
你要是这些都没看过那去看看这个可能还觉得挺享受的。
我操我看了看自己写这么长不禁打算复制黏贴去当影片梗概。
顺便向现在排名第一的影评《只有深深地爱过才能轻轻地放下》的作者南宫致敬-链接如下: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106284/要不是看了他在下面一条条的回复我还以为呀是一铁杆儿文学爱好者整了这么多字儿一大反语修辞实体呢!
后来又觉得呀是真诚地正语写的-能有一篇文章哪儿哪儿都跟我的感受正好相反也是一牛逼的事儿!
1、《心花路放》电影的灵感来自编剧岳小军的一段经历。
岳小军两年前曾经在情感上出现了一些困惑,宁浩就劝他,然后他们开着车一路从北京到了广西北海。
这一路也是岳小军的治愈之旅。
在影片中,岳小军演了那个梧桐客栈里刷墙的老板。
2、黄渤在电影里演了一个过气的歌手,其实他在1990年代就是一个酒吧驻场,那时候的他全国各地也巡演,不过是在歌厅里。
歌曲CD的封面用的就是黄渤过去自己当歌手时的照片,所以没有违和感。
3、电影中,黄渤被打了两次,其中一次被人掀起衣服,上面写着“戒烟”两个字。
其实,这是来自导演宁浩身上的,在宁浩的右脚脚踝上就文了“戒酒”两个字。
而且,那个戒字还少了一撇。
4、宁浩挺喜欢《阿凡达》的,他在电影院里看了卡梅隆的《阿凡达》,就想啥时候我也要在电影里恶搞一下。
结果后来在天门山发现旅游景区居然把阿凡达直接当成了旅游的噱头,自然而然使用了。
尤其是阿凡达的身材那么美妙,在电影里拍出来不仅充满喜感,而且像极了动画制作出来的!
5、宁浩和韩寒关系不错,当时韩寒问宁浩,我想拍部公路片,给我推荐一个女演员演个文艺女青年吧?!
宁浩说,袁泉不错。
于是袁泉就去了《后会无期》剧组,结果人家先上映了拿了六亿多票房。
宁浩打电话给韩寒说,行啊,你这样把袁泉抢去了,弄了六亿多票房,我比你拍的早还没上呢!
咋办?
韩寒说,大哥,你的电影至少八亿起。
6、宁浩、黄渤、徐峥已经成为喜剧铁三角,《心花路放》是继《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无人区》之后的第四部作品。
据说他们在拍电影的时候已经策划下一部了,这仨人对这部电影的票房预期是十亿。
7、许多人都提到了影片中耿浩和康小雨的见面是最让人意想不到的场景,其实这是宁浩在开拍前就想好的一个梗。
故事框架已经确定,我就还要这样一个让人想不到的见面。
于是其他的段子就在围绕这个见面做准备了。
8、在《黄金大劫案》中饰演“小东北”的雷佳音,本次饰演了个火爆脾气的黑帮打手,口头禅是“尼玛”,据说这口头禅来自剧组的工作人员,猜猜是谁喜欢说?
9、导演还是一个屌丝的时候经常到处转,他有个疑问问编剧岳小军,为啥东北美女到处有?
岳小军不知道怎么回答,就说:那你就多拍拍呗?
于是在这部影片里,美女马苏就演了一个个性的东北歌厅女郎。
中间十几分钟的搞笑桥段就来自她和黄渤的交锋。
10、《心花路放》的原名叫《玩命邂逅》,后来宁浩改了片名。
因为在他去理发的时候,理发师不理解“邂逅”的意思。
11、《心花路放》的编剧依然有六个,岳小军从《疯狂的石头》就跟着宁浩,而第二编剧邢爱娜则是导演宁浩的妻子。
12、影片中黄渤和徐峥再次来了“好基友一辈子”的真情演绎,这完全是导演宁浩的恶趣味在搞怪。
他一定要两人来上一发,最后胳膊拧不过大腿,两人之后在影片中极尽缠绵。
13、宁浩想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电影娱乐世界。
于是经常在一些影片中用同样的名字,这也就是我们看一些外国电影时喜欢的彩蛋!
比如,耿浩这个名字,在《疯狂的赛车》中由黄渤饰演,《心花路放》中也是。
而在《疯狂的石头》、《无人区》和《心花路放》中都用了“夜巴黎”这个名词。
(来自网友的评论)(部分内容属于虚构。
并根据网友评论随时修改……)
玩命儿邂逅,果然表达的跟剧情很贴切,但是为什么叫心花路放!!!
好吧,承认,与想象中的剧情差距太多,一直喜欢喜剧,一开始期待值蛮高的,电影院走起,但真的十分钟不到,深深的悲哀了,面对着周围充斥着的小孩的笑声,很想和家长说一句把孩子带出去吧,不适合看。
听网友后来说过对于喜剧的定义,搞笑不是低俗,说实话这里面我最讨厌的便是男二的性格,好吧,我已经记不住名字了。。。
成天loser挂在嘴边,一脸放荡,对于洗剪吹杀马特的镜头描写神啊,请救救我,到底要说明什么,没脑子没目标的某一代青年吗?!!
引入的美女很美好,硬生生的转换成拉拉我也是醉了,还有马苏演的陪酒小太妹,请让我怒扔电影票好吗!!!!
也就是因为对于这一系列喜剧期待过高了,请剧情制作负责任好吗,一定要适合在大屏幕上,赚钱的同时请不要少了质量。
演的真是太好了,让我对于人物很反感,唯一眼前一亮的就是男女主人公第一开始相遇的画面,求解救。
看到第97分钟的时候,我的心都要碎了。
从知道袁泉饰演的姑娘喜欢耿浩的歌起,从知道耿浩为前妻的事儿心如刀绞起,我就在期盼他们能在大理相遇。
多搭的一对儿啊。
也许他们一见如故一见钟情呢,也许他们能治好对方的伤痛呢。
然后啊,他们相遇了。
姑娘喜欢白开水泡橘子皮,耿浩喜欢把橘子瓣丢进啤酒里。
于是他们去写留言墙了。
结果他们写了那句话。
我当时彻彻底底被震撼到了。
原来,你就是康小雨啊。
一瞬间我就明白了为什么耿浩那样难以割舍,为什么听到她结婚的消息挂掉电话转身就落了泪,为什么他始终留在阴影里难以自拔。
如果电影在第97分钟结束,那这片子就是彻彻底底的文艺片。
但是啦,徐峥跟黄渤都折腾了这么久,怎么地也得再演20分钟整个喜剧片不是。
吐槽一下,黄渤躺地上对徐峥表白的时候我都要笑疯了。
你俩在一起绝逼煽不了情。
喏。
如果都是从一而终的爱情,该多好。
我一直觉得这是宁浩拍《无人区》四年无处伸冤的发泄作,还做的蛮好看的。
周冬雨在这部电影里太杀马特了。
一路向西去大理,双线反转蒙太奇,玩转低俗不越线,屌丝包装文艺心。
逗趣公路片,娱乐度蛮高,应该能卖个好价钱,但是故事平衡度比较差,特别是后半段走心走得相当业余,虎头蛇尾。最近电影院里都是黄渤,角色永远都是万年卢瑟...
宁浩不作的时候绝对笑中含泪特别走心,结尾拗造型作一把总让人觉得不太对味。对杀马特青年、LGBT群体的关怀也是有目共睹了,不是单纯卖腐,虽说有些歧义语句还值得商榷,但毕竟是合乎语用、在所难免的。希望下部片子不要拗造型,自然结尾方为佳作。
居然想把中国中年男人的猥琐油腻性压抑拿出来炫耀?
片长118分钟,拍出了1180分钟的感觉,前半部分有一些不那么好笑的笑点,到后面一直在想怎么还不结束。黄渤、徐峥也救不了整部电影。跟《后会无期》一样,都是松散疲软的。
整体故事硬伤是大,但写情节拍桥段,宁浩还是能打到观众点上的。一个有能力态度不端正的导演,和一堆没能力凑热闹的瞎逼拍相比,虽然都不靠谱,但前者好歹有点技术,后者就一无是处了。
虽然笑果没有预想的好,不过宁浩对各种流行元素的应用,使影片仍是最接近网络时代的院线电影(相对而言)。宁浩的骨子还是个文艺青年啊,即便对文青及文青圣地各种黑,仍不忘以结构的花样及放下的主题表达文艺心。片子本身问题其实很多,好在不难看,又是喜剧,在国庆档应该不错吧,雷佳音倒意外的亮眼
喜剧点都很精确,这对国产喜剧来说太难了。结构加分,转折点还是略生硬,是《石头》之后宁浩发挥得最从容的一次。另外拿《后会无期》跟人家比的,你们是流氓吗,不带这么比的啊,太侮辱《心花路放》了。
挺逗的
说实话,不值10亿的好。和泰囧也差不多,乐完了没剩下什么。转念一想大闹天宫这种傻逼片都能票房冠军,这片总比那丫好吧,也就释怀了。周冬雨演艺生涯的巅峰代表作,秒黄影帝+徐导演。
哇,我好无语!心花路放 整部电影充满了恶心、猥琐和一些不知所谓。如果满分是100的话,我要打负100分。袁泉从头到尾的一脸假笑让人好累啊!以后她主演的任何片都不能再看了。要命。
我和我老婆,每年春节都要拿出来看一遍的电影。
宁浩这次大失水准低俗的内容和笑点袁泉太装了 分分钟出戏情节拖沓非常失望
跟老妈看的,黄,暴力,恶俗又无聊,还不如无人区。宁浩无诚意的作品,结尾双线能猜到,玩了个时空错位的小把戏,但还是小小感动了一下。其余无亮点。
一个关于“释怀”的爱情故事,一个疯狂而让人心酸的公路故事。好玩的笑料、巧妙的叙事陷阱、可爱的人物以及讨喜的主题构成了今年最出色的喜剧电影,缺点不少,但是瑕不掩瑜,好久没有在影院可以哈哈大笑了!
你以为是一段缘分的开始,其实是一段感情的终结。心情不好的人一定不要去看,这部片只会让你更难受。
虽然是公路电影 跟泰囧不同 但光笑点这块就没得比
《和莎莫的500天》x《后会无期》x《泰囧》。从“对不起”到“祝福”要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