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维拉·德雷克

Vera Drake,维拉·德里克,地下观音,天使薇拉卓克,爱心天使:薇拉卓克,因母之名

主演:艾美达·斯丹顿,理查德·格拉翰,埃迪·马森,吉姆·布劳德本特,莎莉·霍金斯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4

《维拉·德雷克》剧照

《维拉·德雷克》剧情介绍

维拉·德雷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950年的英国,战争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在一片混乱中,一个名叫薇拉(伊梅尔达·斯汤顿 Imelda Staunton 饰)的女人与丈夫和儿女们勉强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表面上看来,维拉是一个清洁女工,但一个秘密被深深的隐藏在她的心底。在空余的时间里,薇拉会通过好友莉莉(鲁斯·西恩 Ruth Sheen 饰)提供的手术室,帮助在战时怀孕的妇女堕胎,而之一举动在当时的英国是违法的。 雷吉(埃迪·马森 Eddie Marsan 饰)的加入为薇拉的家庭又增添了一份快乐,他和薇拉的女儿埃塞尔(Alex Kelly 饰)的婚礼让所有人的面孔上都蒙上了喜气。在婚礼进行之时,门被敲响,可是,到来的并非友好的祝福,却是警察的逮捕,薇拉的所作所为被公之于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悠哉日常大王NonstopOAD嘻哈帝国第三季终极列车好女孩的谋杀调查指南第一季今年犯桃花冷雨剑潇潇爱情飞逝我的少年时代白鲸记孟婆传之缘起南诏风云之忠烈者谁解女人心摩登家庭第四季惊声尖笑2伦敦黑帮第二季四兄弟假装不正经美妙天堂第三季玉海棠胞弟复仇记傻儿夫妻小神郎华灯初上星际叛将:欧西里斯之子24小时第一季勉强度日造梦女孩纸镇冲撞我和喵喵的冒险旅行盛装恋爱有理由

《维拉·德雷克》长篇影评

 1 ) 所有人的无辜和善良

被强迫侵犯的女孩,情侣关系中意外怀孕的女孩,处于社会边缘地位而无法得到援助的有色人种女孩,因丈夫离家而自己耐不住寂寞去偷情的女人,已经生养六个子女所以再也负担不起的母亲——在所有这些意外怀孕但不能生养下来的女性中,她们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有错的、有罪的、不好的,顶多只能说其中个别人没有那么好。

但是她们都承受了自己本来不应该遭遇的不幸和伤害。

生育是男人、社会、文化传统和政策法规,共同对女人进行的一场贯穿生活方方面面的合力围剿——这是迄今为止不论哪个时代和社会中的亘古不变的事实!

因此,哪怕法理和违法事实如此,但维拉的善良和同情、助人、无私绝对是好的、对的,而非罪恶的。

但警长就有错了吗?

并不是。

首先,他的行为和选择是他的职责义务所在,是对程序正义和法治精神的坚守——程序正义就意味着即使不该或者没必要如此,但也必须遵守;其次,从结果正义来讲,不论原因、具体情况和初衷是什么样的,在结果正义上,我们确实必须禁止使用不安全、不符合医学要求的手段的手术。

更重要的是,警长是同情、共情、想要帮助维拉·德雷克的——这一点从他不反对保释,屡次在法庭上强调维拉的认罪态度良好和协助配合调查,以及她本身是想要帮助女孩们的这一初衷就可以看出。

这就证明了法理并不是绝对冷血无情、不可变通的,检察官和陪审团也是这样(我很好奇为什么不多加两部分戏,一部分是邻居众人对维拉一家人的另眼相待和讨嫌,另一部分是在法庭上陪审团与维拉、无数个不得不堕胎的女孩们达成共情,想要帮助维拉把罪罚减到最低。

然后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不理解维拉的儿子和人们有错吗?

也没有。

他们的生育观念是来自于传统习俗和宗教的,是来自于对法律的畏惧的,是来自于他们自己并没有真正身处于“被强迫”或者“养不起”或者“不被待见”这类处境中的——尤其是儿子,维拉夫妇感情好;他们的节育观念和做法得当;一家人勤劳,也没有生存经济压力,因此,他们家不存在“生多了所以再也生养不起”或者意外怀孕的情况。

由于自己没有经历过,没有身处其中感受,所以儿子无法理解她们想要做手术的不得已,以及母亲自愿想要帮助她们的不得已。

因为没有“身受”所以不能“感同”,所以才会讨嫌这件事。

再加上传统观念,他们的不理解和讨嫌就不是他们的错了。

我们可以发现,在这场社会悲剧中,没有任何人是有错有罪的、理所应当遭受这些的,大家都是无辜的。

因此,这正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宏观的巨浪卷起一个个无力无助的个体,女人们都像被警长从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中无情带走盘问的维拉·德雷克一样惊惶、恐惧、无奈。

这是令人窒息的无法逃离的悲剧。

对于这样一个故事,导演选择了最朴实、最冷静、最直接、最真实的平铺直叙一样的铺陈式叙事,犹如外科手术一般精准、直接、有力,犹如显微镜一般细致、清晰。

导演没有选择花哨的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

虽然将诸多事件分别呈现,但并不是多线叙事也不是插叙。

这事实上是如《清明上河图》一般地,将不同角度和方面的面貌同时呈现。

影片中最突出的片段一定是欢乐中紧接着的冷峻的审问,没有任何配乐,没有复杂的运镜,纯粹是最简单的对着说话者的正反打,最简单的镜头语言反而是最令人窒息、最动人的呈现。

 2 ) 维拉·德雷克

《Vera Drake》片长超过120分钟,全片之中几乎没有出现任何美女帅哥,刚开始看的时候会有非常沉闷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很快就会被强烈的生活气息和Drake金子一般的善良冲淡。

故事发生在50年代,正在从二战创伤中恢复的英国。

镜头始终聚焦着Vera Drake一家和他们周围的人,看着他们工作、喝茶、回忆战争,艰苦而幸福的生活。

《Vera Drake》的导演Mike Leigh是一个高手。

他的故事讲得絮絮叨叨的,镜头用得平铺直叙如20年前的主流电影,叙事总是一小段一小段的象一闪念间的回忆,之间还没有多少联系。

可是这一点点慢慢道来,却把各个人物和时代风貌都讲得活灵活现。

举重若轻,大巧若拙,这才是讲故事的高手。

Drake的一家生活远不是富足,他们从事修理、帮佣、裁缝、工人,明显位于社会的低层。

但这是最快乐的一家人,他们为下午茶或者女儿的订婚高兴不已。

Drake始终带着一脸快乐的笑容,非常热心地帮助别人。

她谦卑地笑着,为女主人让路,给邻居煮茶,帮女儿介绍对象。

她像是一个年老的天使爱美丽。

所以当她用自己的土方法,为穷苦恐惧的女孩子做人工流产的时候,这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

恰如Drake自己所说,她不得不做。

她依然像个天使,虽然在教徒眼中,那是一个类似于恶魔的罪恶。

Drake最后还是被捕入狱了,因为她救助的女孩差点死于手术感染。

这个天使脸上的笑容被完全抹去,成了一脸的恐惧与忧愁。

电影在Drake一家的愁云满布中结束,电影没有给出自己的答案。

她只是提出了一点问题,在这里一定有一点错误,是什么的错呢?

Drake没有错,她只是在尽力地帮助别人。

堕胎没有错,没有堕胎,那些女孩们的生活将会更加艰难,或许还必须以自杀结束。

警察没有错,他们都很同情Drake,也尽力地帮她。

他们只是在按照法律,例行公务而已。

法律也没有错,Drake的手法太过危险,确实可能会害死那些女孩子。

那么找正规的大夫呢?

电影中的一个富家女孩为了堕胎,支付了100英镑。

而Drake的手术是免费的,她的中间人会私自收取2英镑。

大量的需要堕胎的女孩子无法支付正规医生的昂贵费用,只能借助Drake的帮助。

那么为什么正规医生的堕胎手术会如此昂贵呢?

因为堕胎手术在当时的英国是非法的。

实际上,即使在现在,在西方也非常富有争议。

常见的反对说法是堕胎手术在谋杀婴儿。

可是这里的荒谬是如此的显而易见。

怀孕6、7周,子宫内的只能称为是一个受精卵,无论如何也难以称为是一个人,更不用说意识之类的高级生物特性了。

结束一个受精卵与每天的细胞衰亡皮肤老化有多少区别,如何能够同一个可怜女性的未来相比?

更深层的原因是传统文化对堕胎的反对,然而更荒谬的是,这种文化传统竟然是来自一本自称是记录神的语言的书。

Drake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可是她对人生痛苦的理解,对他人的帮助,她的宅心仁厚远远超过很多所谓的信徒。

这就是我的答案,人权远远胜过神权。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3 ) 献给游走在道德与法律裂痕中的母亲

对这个片子感兴趣主要是整个女主角,女演员伊梅尔达·斯汤顿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的乌尔里奇教授留给人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那种充满了神经质,尖酸刻薄的中年妇女的形象在那部片子中大放异彩。

在2010年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中这个角色再度回归,戏份不多,依然在有限的空间里放射出了她的光芒。

角色的给力,肯定源于演员表演上的给力。

于是,我记住了她。

当看到伊梅尔达·斯汤顿作为第一主角的片子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的排班表上时,我第一时间就决定了肯定要去,一定会去。

其实,对于文艺片,尤其是那些略显沉闷的片子,有时候我也不太想看。

毕竟,电影的首要功能是用来放松的,或者说是用来躲避现实的。

现实的生活中,我们都活得很累,而在光影营造的那个故事中,最想要的是放松了心神,彻底地在别人的故事中放松一把,或者在淋漓尽致的刺激中体验一下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

这东西,跟泡吧或者吸毒一样,只求得在短时间中的一种放松。

但是,作为人,懒惰的习性总是存在,而且对于日常生活常有一种路径依赖,一旦谙熟了一种生活方式,就安眠于上,有时连思考都不愿意动一下。

各种带有思考性的文艺电影的存在,就有了某种合理性。

当然,这是对于纯粹的观众来说的,对于那些职业从业者来,则另当别论。

我写了那么多电影,就是纯粹为了纯粹的放松,看完了就写写,也不想去做什么发表,所以看与写都是很随意的。

对于文艺电影,从来不会拒绝,而且有时候会主动找来,连续看上一气。

但别的时候,则仍以商业片为主。

对于英国导演迈克·李,我们都知道他拒绝好莱坞的邀请,也拒绝好莱坞的商业性行为,用他自己的话讲,“如果让我在好莱坞和用钢针戳眼中二者择一,我选择钢针。

”这个态度真是决绝,让人钦佩,电影界也因为有这样有个性的导演的存在而显得多彩多姿。

很欣赏他对电影的态度,也钦佩他在电影中所观照的人群及在其上投诸的思考。

而且,迈克·李是让演员在片中即兴发挥出名的一个导演。

他将剧本交到演员的手上,然后让演员去琢磨剧中人应有的气场,然后把自己当成剧中人,去自由的发挥,一旦这种发挥得到了导演的肯定,就会在正式拍摄中被运用到镜头中去。

这一点,台湾的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很类似,赖声川也是出了名的与演员们一起创作作品而出名。

但赖声川与迈克·李同样的地方,都是这种即兴都发生在正式拍摄或演出前,那个时候,可以任意地发挥,而一旦将方案确定,在正式拍摄与演出的时候就必须严格按照既定的路线走,不能再做临场的发挥了。

这种即兴发挥,很多人以为是在拍摄过程种,这并不准确。

在《维拉·德雷克》中,我相信女主演伊梅尔达·斯汤顿一定做了很多的自由发挥,她一定是进入了那个叫做维拉·德雷克的内心中去了,不然,这个角色怎么可以带给她那么多的光荣呢。

《维拉·德雷克》在2004年曾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以及最佳女演员两个主要的奖项,这是奖给迈克·李与伊梅尔达· 斯汤顿的,也是他们的付出应得的奖项。

在1950年的英国,二战虽然过去了已经5年,但人们的生活它的阴影却时时存在着,在民众的交谈中,二战仍然是一个时时离不开的话题。

对于男人来说,战争中是否参战,是否有朋友因为战争而离开这个世界,都是日常谈话中离不开的话题。

而参战并意味着就一定是英雄,参战过,即使是胜利方,在战争结束后也仍然需要重新过日子。

那些曾经的战术们,现在仍然像战前一样,继续在从事着汽车维修或清洁工的工作,努力地生存着,生活的琐碎,并不能改变他们的心态,怎样努力地使生活变得更好,并怎样地尽可能地去帮助身边的人,让他们度过难关,这是日常人最切实的期望。

而时间一旦到了六七十年代,战争远去,被战争破坏过的工业基础得到了重建之后,西方国家都经历了一次新的经济大飞跃。

那么,在战争结束后初期的人们,那时候他们的盼望与付出就是值得的。

生活有盼头,总比什么都好。

当然,从现在去看西方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会觉得一切都那么的光鲜。

但是对于年后最初的几年,那几年民众生活的艰辛与困难,却仍然值得回忆。

迈克·李在《维拉·德雷克》中所做的事情就是这样的事情,他将战后初期的英国民众生活的基本状态搬上了大屏幕。

这个记忆,对于英国人来说,或许印象会更加的深刻。

而对于遥远的东方的观众来说,其实《维拉·德雷克》里所映照的那种生活,与东方尤其是中国大陆的现实比起来,仍然是好很多倍的。

但是,我们却拍不出这样的电影来,只能有《山楂树之恋》这样的飘渺的爱情。

但这无损于迈克·李的努力,何况,他贡献出了一个足以在影坛闪耀的女性形象,那就是维拉·德雷克这个徘徊在道德与法律边缘的女性。

维拉·德雷克是战后一个慈祥的充满了仁爱心的女人,她有一个几乎安乐幸福的家庭,自己的工作是为贵妇家做工,丈夫是与他的弟弟开了家汽车修理间,儿子在读大学,女儿即将恋爱嫁人。

一个不怎么富裕,但足够幸福的家庭,维拉·德雷克一心想着如何去帮助别人,她每天奔波着,去帮着那些尽自己最大努力可以帮助的人。

而这些帮助中,几乎都完全出乎于自己的内心真挚的爱。

只是,在她对人诸多的帮助中,其中一个,在维拉·德雷克看来是那些深陷困境的中的女孩子们。

她们因为不同的原因跟男人发生关系,并怀孕了。

这些女人们都不想要这样的孩子,深陷困境,需要帮助,但是他们又不愿意去医院,或者没有钱支付得起医院的价格。

这个时候,维拉·德雷克就出来为她们做堕胎的手术。

而根据英国的法律,采用未经法律允许的手段为别人做堕胎手术是违法的,而且属于是重罪。

但是从道德上来说,维拉·德雷克做所有的这些,都完全是出于一片好心,她的心里只是想去帮助别人,而压根就没有想过这与法律之间还会有什么关系。

崇高的道德感与冰冷的法律之间,就这么天然地存在着一种巨大的裂痕,不幸的是,维拉·德雷克就横亘在这个裂痕的中间,成为了被撕裂的人。

于是,在她为别人做了将近20年的堕胎手术之后,终于被送上了法庭,而且由于无可置疑的法律事实,并判处了2年6个月的徒刑,这对于一个女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但事实的残酷性却总是这样的,生生撕裂所有原本是美好的东西。

维拉·德雷克这个女性的形象,在道德与法律之间游走,这其中还没有宗教的元素在里面,不然将会更加的让人感到纠结。

毕竟,天主教是严厉禁止堕胎的,不过迈克·李关注更多的是更贴近现实的生活状态,而没有纠缠在宗教上,影片跟着维拉·德雷克的脚步在往前走,而优秀的演员伊梅尔达·斯汤顿也完全演活了这一形象,正如她演活了乌尔里奇教授一样。

一个内心充满慈爱,在犯错之后有充满内疚濒临崩溃的妇人,活生生地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让《维拉·德雷克》这部影片光芒万丈了。

即使不谈战后的英伦背景,还有宗教的悖论这些,只维拉·德雷克这一个形象的存在,就足够了。

这也是作为东方人也照样喜欢这个片子的主要原因。

人性都是相通的。

在维拉·德雷克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母亲的一面。

像我,我的母亲现在的年纪跟片中的维拉·德雷克还要稍微大一点点,年逾60,已步入老人的行列。

作为母亲,给人的记忆总是温暖更多一些,但像维拉·德雷克一样,虽然慈祥慈爱,却仍然行走在道德的边缘。

我的母亲,虽然批评起来心有不忍,但她的确也有着贪图小便宜,背后嘴碎说人闲话这样的性格缺陷。

我可以宽容自己的母亲,但不能说她的缺陷就不存在。

就像迈克·李在片后打出的字母,献给她的母亲一样,维拉·德雷克的身上有所有母亲的印痕在其上。

就像我爱我的母亲,虽然她的性格缺陷也一样的明显。

对于伊梅尔达·斯汤顿,2011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里还将有戏份出演,虽然只是作为一个反派的小配角,但她的光芒还是不可挡的,再次小小地期待一下。

 4 ) 收敛与节制

一部讲述非法堕胎的电影,其题材本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全球性的议题,堕胎相关的争议不仅发生在遥远的过去;此时此刻在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堕胎的合法性甚至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女性的堕胎权似乎将再次岌岌可危,这样的荒谬现实其实更加凸显了这项基本权利的可贵。

影片并没有对堕胎的伦理道德及相关价值观进行深入的讨论,而是把重心放在刻画女主的形象,以及描绘她的情绪与感受上。

前半段主要作铺垫,讲述生活日常;维拉帮助多名女性堕胎,为后面激烈的戏剧冲突埋下伏笔。

其中一名女子堕胎出了差错、险些丧命,危机最终被引爆。

维拉遭警察上门逮捕并面临牢狱之灾,影片的高潮部分也随之到来。

不过在其东窗事发后,本片也开始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对于导演来说,他很大程度上滥用了煽情戏码,一些桥段冗长做作到令人尴尬;维拉的亲友也都具有一定的脸谱化色彩,人物形象较为单薄,警方也被有意塑造为表面上克制体面但实际又高高在上的俯视姿态,导致人物失真并进一步扁平化。

而对于女主来说,她可能希望以此赢得表演奖项,因此其表演明显用力过猛;在维拉被捕后,影片用一系列的近景及特写镜头来描绘她痛苦失语、绝望哭泣的状态;可是这些镜头却毫无节制地反复出现,再加上女主夸张刻意的表演,情绪渲染明显过度,导致了非常不自然的观看体验。

虽然本片在威尼斯及奥斯卡都有重要斩获(金狮奖+沃尔皮杯最佳女演员,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最佳女主角提名),但作为普通观众,导演及女主过强的功利气息多少令人不适,影片的气质也略显庸俗。

以我不久前刚刚看过的Nanni Moretti[儿子的房间]为例,一部讲述丧子的影片。

其含蓄克制的影片氛围、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毫不流俗的巧妙构思以及Moretti真诚又个性十足的自我表达;即使面对丧子这样沉重的特殊题材仍能举重若轻,观影体验相比本片几近云泥之别。

 5 ) 小妇人大无畏

Vera Drake的笑容是简单的.只是每当这个矮小的老妇人露出那样愚忠,谦逊小心,并有点无知无畏的善良表情,企图去园说一切的不合理和悲剧时,我很难过.有时候,欧洲的早上跟中国差不多,年老的母亲们会在清晨去市场买新鲜蔬菜和早点,穿着保守整齐,走在石头路上,总被喧哗而过的单车吓一跳.有风的冬天会戴上好看的头巾,脖子上仔细地别一个结.Vera就是其中一个.每一天安排得满满.上门照顾乱七八糟的邻居,带无父无母的流浪儿回家吃饭,免费为可怜的穷女人们非法堕胎.直至一天,她差点断送了一个年轻女孩的生命,并发现好友一直在利用她中饱私囊.在一家团聚的雪夜,她被冰冷的警车带走...我想起泰戈尔说的一个故事. 一个将军在战中杀害了一个无辜的人, 他找到死者唯一的孩子, 把他养育成人. 孩子长大后, 将军说出真相, 对小孩说,现在你可以亲手为你的父亲报仇了.在这些奇怪的故事里, 伦理颠覆了, 仁义也扭曲了. 将军是自私的, 为了洗去自己的内疚, 不惜假手于一个孩子, 一个无辜被摆上了忠孝道义的神台,日后得用自己的一生来自圆其说的孩子. 而Vera, 竟敢用一颗简单的心一些简陋的工具试着弥补社会阴暗角落里的疮疮孔孔. 用背叛了她还厚颜无耻的朋友的思维来解释的话:她以为她在行善在救赎,我们有这个能力吗. 冷酷不合理的法纪和那些已经习惯了出卖良心和无辜来抵御黑暗的人都会嘲笑她, 因为Vera的世界是他们已经摈弃并变得陌生不可理喻的世界.

 6 ) 如果这么拍……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年届中年的女主一家在百废待兴中勉力维系着鸡零狗碎的生活。

善良的女主多年来坚持无偿帮助妇女堕胎,却因此违反了当时的法律而锒铛入狱。

影片的最后,女主在监狱中遇到了另外两位因相同原因而入狱的妇人,至此剧情戛然而止。

如果在狱中,几位同病相怜的可怜人机缘巧合下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洗礼,从而加入英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成为无产阶级妇女的先醒先行者,矢志与腐朽的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相抗争,并最终迎来了反堕胎法案的彻底废除,那又将是另一个故事了……

 7 ) 《维拉·德雷克》:悲悯生命或是悲悯生活?

文/故城夜雾凉凉的,试着伸手往虚空里一抓,只感觉手臂冰冷。

维拉是在和生命拔河,抹去时光无法褪去的颜色,我噙住眼泪,眼前浮起一股淡淡的荒凉,抑或是悲悯,悲悯那含苞未放的生命,还是悲悯维拉•德雷克的遭遇?

很难说清楚这是出于天性的多愁善感还是归于对人性的幡然醒悟,至少从身旁浮起一种失落和惶然失措,在感受众叛亲离的决绝同时又被周遭的温暖唤醒了知觉。

姚斯说:“阅读经验能使人们从一种日常生活的惯性、偏见和困境中解放出来”,其实这种解放不止文字可以带给我们,去年威尼斯电影节的两部奇葩兀自来到世界,“安乐死”与“堕胎”像是给传统与卫道士的组合拳;“顽固派”,像我,在犀利面前的昏厥,如同逢到知音般恋恋不舍这点情愫。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恶之花》卷首称读者是“虚伪的读者”,我愿意继续背负这俗名,读英国人迈克•李的这部作品——《维拉•德雷克》。

在《维拉•德雷克》的影像中,英国人的矜持与固执,以及掩藏在其中依稀可辨的朽败感都让我厌恶;古老的街廊间,湿润的空气中有种泥土的腐朽,这块屡屡出现影响人类进程的思想家的土地上,却散发着一股森森的阴冷,从维拉脚步缭绕浮起。

从战后废墟上崛起的城市中,很难想象处于其中的维拉身上却焕发出修缮一新的模样,是种“吞古纳今”的宽容。

她善待残疾的乔治,无微不至的关怀病床上的老母亲,她勤劳、知足,精心经营着平淡的生活,也享受家庭生活的其乐融融,小惊喜与小喜悦就会让这样一个女人满足。

老两口在床上相拥驱散彼此身上的寒冷和获知女儿即将出嫁整个家族的欢呼雀跃是两场尤为突出的戏,它们共同为这森森的阴冷注入温度。

与王家卫一样,迈克•李也是不需要剧本的导演,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他拾拎琐碎的生活片断,似乎在梳理伦敦的“蓬头散发”,不仅建构起维拉感激生命,享受生活的恬淡气息,更是显现出中产阶级与底层人民的对峙,那是冷漠与热忱、物质与精神的对峙。

导演对生活的惊鸿一瞥并没有结束,维拉生活中不为人知的一面也逐渐露出端倪。

她熟练地用自己的方式“解救”深陷困境的女性,那些她所操纵的堕胎场景触目惊心,虽然导演并没有安排我们注视嚅动的生命如何枯萎,用鲜血横流刺激我们毛细血管的膨胀,但正是这种留白的做法让我们对生命肃然起敬,这种惜墨如金掩饰了背后的残忍与痛苦,也为即将来临的悲怆积蓄了力量。

《旧约•约伯记》中提到“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庇覆我”,在尊重生命的同时,意味着它也尊重从胎儿开始的生命的萌芽。

英国古老的维多利亚式建筑与森严的法律制度共同在维护着传统、伦理和道德,在战后的废墟上散发着磁力,它吸引一极,却也排斥另一极,堕胎便是这另一极,背负大逆不道的恶名。

维拉冒着天下之大不韪,逆流而上,却也无法避免地“自食恶果”。

无论是隔案相坐的警长还是大堂之上的法官,都用冰冷和固执阐述着那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无论是在审讯室还是审判大厅,审判词与宣判词都掷地有声——我们努力谛听生的气息,却被越来越深的卷入与之相反的深渊。

不管你是否容纳堕胎,这个在今天仍争议纷纷的命题还在展现着两面性。

堕胎这个矛盾结合体上,“生命权”与“选择权”惨烈的冲突着,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物体上容纳着如此的针锋相对,若是常物早已伤痕累累,而它却愈演愈烈,矛头直指脆弱的伦理道德。

伦理这个有先验主义的东西浸入我们的文化,根深蒂固,可是哪个年代它不都是当权者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

古希腊崇尚同性之间的爱,而现在呢,很难说百年之后我们不会返璞归真;克隆在当今世界再一次诱发伦理困境,可是百年之后呢,是否新的等级制度也派生于这种转变,像《Gattaca》?

影片《维拉•德雷克》的成分非常复杂,好似我们穿行于疏星残月的夜晚,既沉浸于独行,却也期盼晨曦的熙攘。

迈克•李说过,“我的任务是提出问题,而不是作一些简单而肤浅的结论。

”本片其实并没有纠结于伦理道德问题,更多的笔墨则是放在日常的生活,它构造了充满人情味的生活,也构造出一种“放诸四海的隐喻”。

整个影片的气氛被构建为一种不修边幅的冷淡,伦敦阴冷的气氛似乎感染了周遭的一切,这种影像上的浓墨淡彩与充溢着温馨与欢乐的维拉家庭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维拉的景遇牵连着家庭的悲欢,也牵引着观众的同情脉脉流动,我们感受着一个女人的生命如何坚韧而又脆弱地与自己的文化禁锢周旋,这种力不从心在结尾那个步履蹒跚的老人身上凸现出来,不得不说是导演巧夺天工的着墨。

当然这种女性的无力在影片也有更为隐晦的暗示,维拉打工的那个中产家庭中,女主人的女儿却被心仪的男人强奸,不幸怀孕后四处寻找堕胎的可能,可处处都是阻拦、限制;年轻时候的维拉也有着同样难以抹煞掉的遭遇,她不计报酬、无私地帮助那些可怜的女人寄情于女性的自我挽救,却又一次被男权社会主宰了命运。

这悲悯生命与悲悯生活的双重矛盾,似乎矫饰了良知,却诱发更深层次的良知讨论:是谁种下种子却仓惶逃脱?

他逃离一刻是否有过浑身颤抖?

是谁用推开沉重的包袱,一个小生命从下腹流走?

她是否获得解脱也在陷入困顿?

她是否有正在剖开一个鲜活的生命的罪恶感?

抑或她镇定冷血,抑或她为了完成夙愿,完成救赎?

是谁在高堂上定制规则,惩罚己所不容的行为?

慈悲与怜悯何在?

真的法不容情?

是谁又在一次次推翻久制,焕然一新我们的价值观、道德观?

评判的工具就能如此别有用心的改变?

……于是,我投下沉重的铁锚,暂做停留,做一回“虚伪的读者”。

05/03/30 13:22

 8 ) 「Quotes」

「What is it that you do, Mrs. Drake? → I help young girls out.」「You perform abortions, don't you? → That's not what I do dear. That's what you call it. But they need help. Who else they got to turn to? No one. I help them out.」「Whatever she done, she's done it out the kindness of her heart.」「It don't seem fair. Look at my mom: six of us in two rooms. It's all right if you're rich, but if you can't feed them, you can't love them, can you?」

 9 ) 地下观音--看《维拉·德雷克》

翘了一叫袁鹤翔的关于比较文学文化研究的讲座,拉着昕姐跑去西部图书馆看电影,还是下午三点。

这次的片名,叫《维拉·德雷克》》(Vera Drake)。

  是英国导演迈克·李(Mike Leigh)的作品,获得过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作品。

片子围绕的主题,是一个在西方国家颇具争议性的话题--堕胎。

  堕胎在如今的中国或许不算是什么轰动的事情。

可在西方国家,信仰基督教的人们,他们认为生命是上帝赐予的,任何人都没有任何借口予以剥夺、破坏,否则就是违背上帝的旨意。

  故事发生在1950年的英国。

那个年代,伦敦,堕胎是被法律禁止的。

除非你有钱,有很多钱,花上150英镑,那才可以通过正规医院渠道解决。

否则,只有私下找人,或者,把孩子生下,或者,自杀……  女人在爱情上、在婚姻上,注定要比男人承担更多的苦难。

很多时候,男人轻易的一次放纵、一次诱惑、一次快乐,换来的就是女人的苦痛。

而那些苦与痛,甚至不能去诉说。

  片子的主人公维拉·德里克与丈夫斯坦和一对长大成人的子女生活在平民公寓里,家庭虽并不富裕,但生活还过得去。

她总是助人为乐、热情开朗:探望生病的邻居、照看年老的长者、请生活无规律的雷杰到家里吃饭、资助丈夫的弟弟学费。

她和丈夫感情稳定和谐,27年,互相扶持着在一起。

在二战丈夫参军出外打仗时,是她独自在家含辛茹苦地抚养两个孩子长大……可是,她还有一个隐为人知的地下工作,从未向家人透露过,包括她深爱的丈夫--那就是,堕胎。

  和丈夫满足地依偎  她帮那些贫苦的女孩,她从不收取任何费用,她使用的是简单的器械。

每一次,她都是那么温柔,轻言细语地对那些恐惧的忧虑的女孩说话,望着她们青春却伤花怒放的容颜,她没有责备。

她说:“没关系,放轻松。

”“不会有事的。

”“你可以放心了。

”……哪怕是对那个丈夫在外而偷情的女人,她不喜欢,看着那女人的哭泣,她还是温和地包容。

  事发后,警察审问她,她说:“我只是帮那些可怜的女孩子而已。

”她不愿意叫那个工作是“堕胎”,因为作为一个女人,她知道,如果她不帮她们,她们的结局会是怎样。

可是,法律就是法律,法律还是法律。

最终,她还是被判了刑:2年零6个月。

  喜欢片子的细节,琐碎得近乎啰嗦,真实的啰嗦。

比如那个要做新礼服参加妹妹婚礼的男人,傻乎乎地在那里沾沾自喜,想像自己穿新衣的样子,乐滋滋地问帮他量身的裁缝:“我像不像某个影星”。

  喜欢片子的演员,比如维拉的女儿埃塞尔,一个在电灯泡厂工作的老处女,有些自闭式的神经,做什么都怯生生的。

连着那个老处男雷杰,长得有些滑稽,举动也是怯生生的。

他向埃塞尔求婚,一点都不浪漫的,死板板,面无表情:“嫁给我吧。

”可是,在维拉被捕入狱后,以为他会走,他没有,他甚至没有说那些残忍的话,像维拉的儿子,像维拉的妯娌。

他说:“我理解的,我妈妈生了七个孩子,我们没有受到照料。

”他在尴尬的圣诞节拿起巧克力塞到嘴里,他说:“谢谢你维拉,这是我渡过的最美好的圣诞节。

”……  影片的最后,维拉颤巍巍地、坚定地走上通往监牢的楼梯;家里,三个人:丈夫、女儿和儿子静静地坐在一起,灯光撒下来,扑在他们脸上。

好听的音乐响起,我知道,他们在等她回来。

 10 ) 随记

SIFF25 感谢电影节,不然我可能永远也想不起来要看这部片子。

不是我喜欢的故事节奏,零零散散的支线,但是看完了却一直在脑海里回想,想人物,想故事之后的可能性,想堕胎权的斗争和意义,想里面的每一个细节。

精湛的演技,丰满的角色设计,各种人性的展现,还好我没有错过这部电影。

记录一下印象深刻的点:维拉帮人的时候不多bb不问原因,麻利干完活走人,我猜是因为原因不重要,姑娘们不想生,对她而言就足够了;合法渠道的男医生们却要追问许多隐私,不顾一切也要扒开姑娘的难言之隐,好审视这个决定是否合理;合法渠道不光是天价,甚至需要有懂行的人指点,编造一些说词,才能让这个决定变得合法,这是隐形的壁垒;肥皂+奶酪刨+打气囊+橡胶管,这些家庭常见的厨卫用品居然就构成了一场所谓的“手术”;初犯+没出大事=严判2年半 vs 再犯+出了人身事故=3年,这个量刑对比,我不理解;电影里女性角色更容易共情,冷漠不耐烦的男警员对比落泪温柔的女警员;保释后拥抱了母亲的女儿和大声指责的儿子(想到他会和人渣朋友一起寻欢作乐,那也难怪),(再想到恩爱开明如女主夫妇,养育出来的儿子都是这么个欠骂玩意儿);不管合法与否,都靠女性间口口相传,好沉重的girls help girls;儿子高大帅气,却是个二极管思维;女婿外形上欠佳,但是他能共情女主,“这是我过得最好的一个圣诞节”,女主的善良热情帮她找到了一个多好的女婿啊,善良的人和善良的人惺惺相惜;女婿求婚前我还以为他对女儿没感觉要说开呢,结果却是为了求婚紧张搞得,害,英国人;不是很相信大约20年了这种土法没出过人命,更大可能是这种单线的联络模式+孤身堕胎+贫苦,导致有些女性默默过世而不为女主所知,唉;警探问女主,是不是自己也经历过这个过程,女主没回答;但是联想到她深信不疑这个过程很安全,我倾向于认为未说出口的答案是yes;这样来看,丈夫对女主坦白过过去的痛苦,但女主可能隐瞒了自己的创伤;感叹一下警探的问询,每一个问题都问在点上,好敏锐的洞察力,导演台词设计得妙;儿子跳舞时,楼上的朋友真帅啊,可是设计这么一个角色是为了什么呢;那个女主丈夫口中去了猫本,娶了苏格兰女孩的朋友,想想他的一家子的口音,6;女主丈夫说起自己和弟弟的工作,I work for him,with him,明明只是2个人的小作坊啊;自己悄悄堕了胎的富家小姐在女主事发后给律师的回信里支持了她(应该没记错名字吧;渣男在旁人离开后就私下了伪装,离开的那对男女知道他的德性吗;对女儿缺少关爱甚至嫌弃她胸平的富家太太,对求助者言语刻薄还昧下了委托费的女主搭档(回想起说到女主女儿没有对象,她的那句I’m not surprised也略令人不适),讨人厌的妯娌;和女主共渡难关的丈夫,联想到母亲辛苦抚养6个孩子因而表达了认同的女婿,有人情味的警探(他甚至特意提醒手下在供词里加上“约”二十年),愿意为女主辩护的知名大律师以及设计了这些角色、拍摄了这部电影的导演;性别和支持女性与否,未必时时有关。

《维拉·德雷克》短评

AnotherYear+TheReader, shot self-contained, to the point, de-dramalizing, so the narrative and acting. Reality is never too cruel or fair.

4分钟前
  • V_Lachesis
  • 推荐

女子地下互助联盟,70多年过去了,女人却依然没有选择和处理自己身体的权利,很生活化的拍摄,让我们可以探寻乐观善良的Vera的每一天,她真心觉得自己在帮助那些无助的女孩,所以她永远都哼着小曲笑盈盈地面对每个人,警长和女警都很有同理心,也许甚至都理解Vera的选择,但法律如此,他们又能如何。最后女子监狱和同罪的狱友交谈,让人唏嘘又觉得社会的可笑。

5分钟前
  • Jasmine
  • 推荐

英国工人阶级厨房情节剧的代表,表演很动人。【电影资料馆】

9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我们需要女警察、女法官,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女立法者!我们需要拥有权力的女性!这剧吧,选题很好,还是剧情怎么这么让人迷惑,中间没高潮,结局没升华,奇了怪了,可能是因为导演是个男的吧,重点全跳过,在不太重要的地方倒是花了不少笔墨,真是浪费选题了随便一提,那倒霉儿子还不如一块叉烧。

14分钟前
  • 征途是星辰大海
  • 还行

纯文艺类型犯罪片,50年代英国非法堕胎!缓慢沉稳的剧情,阴郁冷漠的视角,导演迈克李没有过多的纠缠政治立场,片中诠释的家庭无疑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女主艾美达斯丹顿表现精湛,凭此片也获得了威尼斯影后桂冠!

15分钟前
  • 球友基哥
  • 还行

#SIFF2023 ;Imelda Staunton earned an Oscar nomination for her magnificent performance in Mike Leigh's incredibly moving and extremely challenging portrait of a working-class woman in 1950s England who secretly performs illegal abortions. A deft and sympathetic depiction of a good person whose compassion and kindness are the real thing.

18分钟前
  • 野树
  • 推荐

伊梅尔达·斯汤顿的表演备受称赞,开始我也觉得很好,可在警察出现后她一直处于哭泣的状态就作了。起初因为破坏了订婚聚会,以及精神打击,哭泣正常,可持续哭泣就有点费解,不过在最后出庭受审时总算只有悲哀而没有哭泣不停回归情理。或许因为堕胎这个话题在西方一直备受争议,女主用眼泪博取同情?

23分钟前
  • 柳飘邈
  • 还行

太直白了吧,包括大段的表情戏和反复的审讯段落,意图指向太明显了。

28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角度非常棒的故事,讲了在那个宗教至上的年代,一个帮人打胎的善良人的故事。整个片子质感上故意做旧,让画面年代更贴近五十年代。其实那个时代也是各个片子会经常讨论了年代,还没有走出战争的阴霾,这个片子也是,总是有意无意之间在讨论着战争。里面有个富家孩子打胎的线和整个故事形成了对比。也展现了他们为什么不能去正规的地方打胎。但在片子的后一半里这条线就消失了,我觉得还是蛮遗憾的。 2023-6-13看

33分钟前
  • 蓝色荣耀
  • 还行

在Mike Leigh的片里认熟脸成了主要乐趣,演员可塑性都挺强。故事方面令人不停回想《女人韵事》,这里铺垫太长,一次次着急是不是手术太顺利了。等Vera终于蜷缩成一团小声嘤嘤,其过程超级令人头大。

35分钟前
  • 蒋乜乜
  • 还行

迈克李真是擅长用几个场景就立现出阶级差异,富人并不是恶的他们只是高高在上而已。家里聊天的场景最为微妙(哪里来这么多长得奇奇怪怪但是演技绝佳的演员啊,小情侣在街头特别不和谐的远景散步的镜头语言太好了,而且英国演员最后是不是人人都去了哈利波特?)维拉不收钱的剧情提示得过于早了。我也不喜欢他爱用的人们嘴唇微启欲语还休的表达方式。同类题材还是更爱韵事,那个比较疯,这个四平八稳了。但是到结尾监狱聊天以及家庭餐桌又很喜欢了。

39分钟前
  • 项微微
  • 还行

#2023SIFF 5th#(4K)9.0/10 迈克·李的古典现实主义,继英国“厨房水槽”现实主义后的典范之作,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其电影的拍摄传统。维拉,一个善良、慈祥、乐善好施的老妇人,可惜善良之心终不得好报。迈克·李触碰电影的“禁忌话题”——堕胎,既是革命性的,也是和其他题材类似的电影一样,一再挑战电影制作的传统和守则。绝佳的镜头调度和演员调度让观众极易与演员们共情,作为情感-影像表现的大特写的运用,让观众感影片中人物之所感,和人物们一起经历相同的情感波动历程

44分钟前
  • 朝觐电影
  • 力荐

3.5 Mike Leigh的女人韵事,Imelda Staunton极好,充满意味的群戏,但整个片子好像多了太多枝节。

49分钟前
  • vivi
  • 还行

节奏太慢 不对

52分钟前
  • momo
  • 较差

#25thSIFF ume. 「他的世界只有黑与白,他还太年轻」。一个社会如果还需要人非法堕胎,那就是社会的失败。比起这部的克制,我好像更喜欢《女人韵事》。

53分钟前
  • ibelieve
  • 还行

一定要完美的人去做这个事才能体现矛盾的现实吗,整体不够深刻,照同类主题女人韵事差远了

54分钟前
  • TOMOKO
  • 还行

Mike Leigh讲故事的度总是掌握得很好

56分钟前
  • MissDragon
  • 推荐

儿童节看了两部与堕胎有关的名作,都是女主至上的片子,在法国人那里是婊子在英国人那里是圣母,当然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那些现在看起来平常的事曾经或许都是禁忌,社会更宽容和平等都不是白来的需要的正是那些对抗的良知和勇气,从这点而言堕胎、同志权益这些都是一样的。

60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维拉•德雷克》是一部典型的英式电影。它从堕胎这一议题为出发,涉及了西方世界的法律宗教与伦理,电影本极具张力,但电影却用克制的手法,从维拉这个表明是清洁女工,实际帮助他人堕胎的女性为切入,让人走进了她的生活,真正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苦楚与无奈,从而正视女性生育权问题。

1小时前
  • 梦里诗书
  • 推荐

整体上比较写实,女主角被捕后我竟无法进入剧情,我觉得是表演过度。

1小时前
  • Fish-Z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