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年前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主演,也饱受批评的《致命伴旅》一样,我还挺喜欢这部影片的。
虽然没看过亨特·S·汤普森 Hunter S. Thompson的小说,也体会不到其在美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单单就影片来说,各种元素一应俱全的故事本身、流畅的叙事和个性的人物,机智的台词和美妙的音乐,加上混杂其中的异域色彩。
唯一觉得缺憾也是容易诟病的就是风格上还可以更放得开点,这样一个自由主义内涵的题材用了一个过于传统的表现手法,除了保持原著文字的条件下,来自于影片的外延显然少了点,而德普过于契合人物气质和毫无压力的表演因为太过熟悉也会是把双刃剑。
挺普通的片子,故事讲得太凌乱,毫无特点的影片,除了那一点点主角们生活的自由和让人羡慕的洒脱。。。
看完终于明白为什么这片子在美国票房不好了,完全就是质量不高的原因嘛。。。
Rum Diary讲的本就不是个喜剧或者是故事片,严肃的主题美国梦,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很难感受它的韵味。
depp依然演什么像什么,演技没得说。
虽然片子闷了些,谁叫这次打的友情牌。
改编的小说作者是depp的好友,自杀后,追念意识像个party,最后把骨灰放进礼炮,打出礼花,就这个,也能知道这人生前什么样子。
如果单纯为看电影看这部片子的话,可能有些失望会。
里面很多梗。
很多调侃,,玩世不恭的坏笑贯穿始终,,。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警察回到警局拿出了常规警匪片里面那一套完整和动作台词来逮捕一个丝毫没有逃跑想法的黑人,只因为丫是个黑人。
里面的每一个人,每一件道具之完美,破菲亚特小车,旧屋,老相机,朗姆酒蒸馏器以及配角的眼神完美到近年来看过的好多巨制商业片也无法匹敌。
好玩的是,主角的假正经装B文艺让他成为了整个片里面最大的背景,反衬出各配角的精彩。
其中最后那句“闻到墨水的气味”,我觉得是片子里面最大的笑话。。
这个笑话撑起了整个小片儿的美丽景色。
也许是理想主义和现实的纠缠,但是谁知道哪一边的景色更美呢,要是主角很清楚这一点,这个故事也就不会发生了。
也许deep在这个片儿里面有很多大家根本看不懂的梗藏在某些平淡的细节中,毕竟是为朋友拍的片,那就让那些梗留在朋友曾经的笑谈记忆中好了。
莱姆酒日记,亮点是毒药一般的男女主,男的不说了,女的在男主踩着水上踏板车的时候出现了,在着如此文艺与装逼的时刻,女主出现了,貌似裸泳很是吸引人,看到这里原以为是“杰克船长”的浪漫爱情故事,可是并非如此,不断出现的波多黎各小村,报社,斗鸡诸多场景,让人分神,在后半部分,女主放纵舞蹈是让人稍亮,完全是我个人喜欢美女,可是她居然...真是让人不由得失落;心碎,没有羡慕没有嫉妒只有恨啊,是的,钙片诸多元素却看上去与主体貌合神离,始终贯穿的也只有莱姆和啤酒,太多的元素与场景让我不太弄得清该片到底要表达什么?
可能是我太过愚钝,我没有弄的明白,是关于那富商骗人骗钱与众人报仇始末,是嗜酒记者的自己升华?
是浪漫寻爱?
还是?
本片给我的感觉有些嘲杂,看似平淡却又在每时每刻都有不同事情发生的生活,是的生后就是这样的,电影不就应该演绎或者说再现一种生活?
还是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似乎要提炼出一些什么,可能是我太浅显我没有看出来,套用一句话:“艺术。
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的审美需求,一一顶的物质形式和情感为中介,表现社会生活或艺术家思想情感的审美形态”这么该片需要表现的又是什么呢?
最后我没有看了,男主角驾驶帆船走了,我不知道理由
汤普森曾对着他的一本著作连开三枪,然后送给朋友,说:“这就是我的亲笔签名。
”他的遗愿之一是把骨灰装进大炮,轰上天空。
2005年2月20日,给妻子平静地打电话时,他拿起手枪对着自己扣动了扳机。
8月20日,在他的自杀之地,约翰•德普出资250万美元,将他的骨灰装进大炮,伴随着礼花射向夜空。
——烂片背后的故事比较精彩。
好演员好朋友,可惜没弄出个好片子。
“最好的小说远比任何一种形式的新闻更为真实”。
旗帜鲜明地反对传统新闻报道观念中的客观、中立、真实原则,认为不可能存在真正“客观”的报道,对一个记者而言,应尽可能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写入新闻。。
汤普森说,一个好的记者,“需要大记者的才华,画家和摄影家的眼光,以及演员的多变”'Human beings are the only creatures on earth that claim a god and the only living thing that behaves like it hasn't got one. '
我不知道它是一部传记片,看预告片的时候还挺搞笑的,但是一到正片,却整个沉闷了下来,笑点一个都没了,德普就一直拖着个酒瓶子摇来晃去,到最后才觉醒了,要做点什么了写这影评的时候,怎么是冒险+剧情?
冒险我倒是看不出了,不过结尾不是说纪念某位记者的吗,可能是事迹改编自小说不大可靠?
反正就几次看到想关掉它了,但德普在,就坚持着看完了
热带海边的暖空气透过屏幕都可以传递到我跟前看完这个电影有一点点被励志了他最终交到了良友找到了事业的方向娶到了爱的女人那一瓶小小的朗姆总让我想起一年前和我一同在北京分享椰子朗姆的女孩。
整部片子弥漫着一种颓废的魅力,我想也就有约翰尼德普才能这么迷人的把这种散漫,随性的气质泼洒在这样的主题电影里。
蓓蓓的电影世界http://blog.sina.com.cn/u/1167336560此片有浓浓的墨西哥风味,这样的片子总是让人觉得很“热”,骄阳似火的温度,火辣辣的随处可见的袒胸露背,还有离不开的大海与汗水,酒精与麻痹。
既然这部片子的名字就叫莱姆酒日记,片子里自然少不了这些酒鬼,他们不是在喝酒,就是在去喝酒的路上。
他们用酒精给自己封闭的大脑输送力量,支撑着自己活在这个世上的动力与信仰。
他们看着周围糟糕的一切,让酒精的作用使周围变得如梦如幻般的美丽。
要想在这样的颓废的环境里保持头脑冷静,不被同流合污,还真是有点困难。
约翰尼德普就是这样,他穿插在两种生活阶层之间。
他看到享受物质快乐的老乡是怎样用贪婪在别人的土地上堆积金币,他看到贫穷落后的当地人是怎样在自己的土地上苟延残喘。
他一直很矛盾,谁都会被物质所诱惑,他也是美国人,他也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去抢当地人的土地,去享受香槟美女,他有这样的机会摆在面前,干嘛非要去接受贫穷的事实,用望远镜看邻居的电视?
但是,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记者,他一方面非常同情当地人的遭遇,本是属于他们的土地却被贪婪的美国人抢占了过去,连望见海的资格都没有。
最后他选择了良知,他想反抗,用笔杆子反抗,他听到了墨水的声音。
但是他个人的力量是相当微薄的,最后他不得不放弃离开这个他想为之争取权利的土地,回到自己的家乡。
希望他在回到美国后可以成为一个比较公正,公平且有公信力的良知记者。
美中不足的是,电影里对于莱姆酒的意义并没有刻画深刻,让人觉得约翰尼德普的转变显得有点突兀。
最开始他恬不知耻的享受着美女和香车。
但是喝了点酒,产生了点幻觉就一夜之间“闻到了墨水的味道”,似乎收尾收得仓促了点。
既然用了这么多笔墨在渲染氛围,那么就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好好刻画下结尾,但是似乎导演拍累了,想早早结束拍摄,以至于片子并不长,而很多需要花笔墨去体现的细节没有掌握周全。
但依然是一部迷人的电影,约翰尼德普的个人魅力使这部片子有了看头。
要嘛就把他拍的足够混乱 足够色彩绚烂 这样不温不火 你对得起kemp这样的同音 对得起朗姆 对得起后艾森豪威尔时代 对得起波多黎各吗?!
本来抱着很大的希望去看强尼戴普的片子的。可是这片剧情太不明朗,拍了一泡屎,当中我就像弃的,硬着头皮看着强尼和那美妞的表情和曼妙的身姿。听说那美妞是双性恋,片场和强尼大胆调情,唉,英雄难过美人关,难怪这片子那么烂,但最终还是编剧的错。编剧你去屎吧。
德普的新片没有让人失望,而是非常非常失望。男神气场强大如德普了,演神马都会烙上自己的印记,可惜戏里角色的生活迷惘没有重心,影片也跟着松散没有重点了,浮光掠影的拍成了一部异域风光片,满眼的波多黎各风情,除此之外就是偶尔闪亮的基情四射,那段颠簸的车戏有木有亮瞎你的铬合金狗眼?★★☆
Depp又拍了部缺水準片子。不知講啥。大概是三角戀未果吧。形象也越來越不咋地。
热 海岛 巴拿马草帽 旅行作家 小酒馆 软毒 嬉皮斗士 美景之幻
杂乱无章像一个人的梦
他演过船长以后,演什么都像船长。
老啦
后来,我终于决定做个混蛋
Amber Heard前途光明~德普大神已经演不来正常人了吧~
荒诞得很有趣~
还行,一般
花花公子俱乐部虽然被砍,女主有机会和Johnny Depp make out也是一种性福啦~不过现在对Depp的普通造型完全吐槽无能。。无法接受
戴普近年来还真没什么能拿出手的作品,幸好加勒比海盗票房不错,要不就彻底像好基友凯奇叔那样了,至于这部作品典型又是一部从头到尾不知所云的电影,想从年代或地域特色中展现一下不同阶级的生活,可无力的台词,更加杂乱无序的无聊剧情导致这片晕头转向了将近120分钟也没憋出点东西出来
我要对这货拔草了。你再烂下去我就不要做你脑残粉了。擦
慢热型的片子,看到后来会渐入佳境。最终发现这是一部传记片。再来看简介,才明白,这个自传,造就了那么一个结果。
完全是因为德普。看到剧情简介,发现无法在电影中找到一点影子
还挺好笑的,就是结尾没看懂。
六十年代气氛抓得很准。不过除了戴普没什么看点……
越来越觉得德普只会选角不会演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