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国已在意大利和土耳其布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和朱比特。
(30+15枚)2. 古巴导弹尚未部署完毕,美军已封锁古巴,进入警备状态(三级防御状态),更多的美军被移驻到佛罗里达州,约200艘舰船围绕古巴。
3. 美国此时已经拥有可以从水下发射的北极星导弹,这些核潜艇不易被发现和消灭,而苏联当时还没有相应的对抗措施。
4. 中印开战。
(正值中苏关系紧张之时)我只想说,赫鲁晓夫同志也不容易!
一個以古巴危機為背景、以真人真事改篇的故事。
將幾乎影響世界的13天濃縮為2小時。
雖然戲中不乏大美國主義,但確實被戲中營造出來的那種緊湊、繃緊、劍拔弩張的氣氛所吸引!
在那個緊急的情況下,總統要面對來自內外不同的龐大壓力,若然一已的信念不夠堅定,只要有一微小的錯誤,便可能鑄成大錯!
尤記得戰機被擊落的一幕,那一刻的呼吸的幾乎被止著了!
更令人驚嘆的地方是導演幾乎沒有動用過一刀一槍就為我們製造了如此緊湊的氣氛了!
2012-7-24浓重美帝色彩的历史片,历史的真相无从可知,但是结果算得上是皆大欢喜,对于赫鲁晓夫和JFK来说,谁打响第一枪估计都会遗憾一辈子。
历史中的JFK肯定是主角中的主角,但是电影里面的角色却是显而易见的配角。
为了配合更为大牌的凯文•科斯特纳 (Kevin Costner)的视角,JFK的演员戏份不多但是算是挺出色的。
JFK这种高富帅型的总统在老美的心目中地位崇高,他在最阴郁的冷战时代,没捅出大乱子,是因为这位仁兄的确本性纯良还是高级参谋们的确NB?
在面临一场战争的时候,有着最强大军事机器的美国总统也不免踌躇不决,天朝一直秉承的韬光养晦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觉得这是一部很有诚意的影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部影片完全抛弃了大多数商业片该有的噱头,就是很认真且很精彩的还原了一个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古巴导弹危机。
这个曾经在历史书上只有几十字描述带过的差一点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事件。
当然,我觉得凯文科斯特纳也是一个很有诚意的演员,最开始看到如此大牌的演员出演此类政治历史片,想必是要让其出尽风头,但是本片并没有以他为主角,反而是突出了肯尼迪总统的容忍,沉着和良心,以前看的太多影片都是围绕着他的绯闻,刺杀和他的夫人。
这一次影片从他处理美苏关系的态度和本性入手,让我对肯迪尼总统另眼相看。
蓓蓓的电影世界:http://blog.sina.com.cn/bblovesmovies在国外,13并不是一个很吉利的数字,所以有些楼层根本不设13楼,而本片刚好以13天作为影片名字,并且让其孕育着如此大的危及,也算是借用这个数字在暗示事件的严重性。
我一直觉得美国之所以民主也体现在选片题材的“大尺度”上,像这类把白宫内幕拿出来透析的影片并不是第一次。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尼克松的水门事件。
虽然影片也是事隔好多年后才来翻拍,但是能够让老百姓窥探到白宫内部故事,也算是一种让其大众信服的手段。
当然,美国在选择历史政治题材时也还是斟酌拿捏后才出炉。
比如我觉得此次古巴导弹危机的真正导火线其实就是猪猡湾事件。
猪猡湾事件是美国在古巴问题上实行的一个完全错误的政策方针,而此次苏联在古巴建立核武器基地也是因为他们怕再次上演“猪猡湾事件”而进行的后续措施。
其实这么说来,古巴导弹危机也是美国自己咎由自取,所以他们这一次对古巴导弹危机的正确处理也算是积极阳光向上,对旧危机和新危机一并解决,所以他们才肯拿出来说。
如果古巴导弹危及一旦没处理好,那么很有可能就会出现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我们现在也不会那么轻松的看到事件重演,古巴导弹危机将不再只是危机,而变成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所以,本片最大的看头就是美国政府内部在处理古巴导弹危机这个问题上的分歧和内讧,也是影片造成紧张惊悚的关键点。
肯尼迪是拒绝进行攻克和攻打的,所以在军事老大们的眼中他是相当懦弱的。
而几个军事老大支持主动攻打也是因为他们消不了猪猡湾事件这口气,有一种“报复”心理在里面。
而肯尼迪在上任不久就错误的指挥了猪猡湾事件成为了他一块心病,于是在处理此次导弹危机事件上他特别的小心翼翼,他也算是抱着对民众乞求和平的负责态度在处理此事。
于是美国白宫内部就出现了“明争暗斗”,互不相让的状态,甚至互相“将”对方。
凯文科斯特纳作为美国总统的政治顾问听出了军事老大们给美国总统设下了一个非打不可的圈套,事情就有些不任由美国总统决定,所以美国总统只能通过“滥用职权”去控制局面,对于这种并不光彩的小手段,如果事情成功了他就是英雄,如果事情失败了,他就是狗熊。
还好最好,古巴导弹危机成功的以和平方式解决,不然肯尼迪的形象以后吃怕永远都扳不回来。
影片为了制造真实感,利用了很多真实的历史录像镜头,甚至把影片部分场景故意设置成黑白片的基调,就是为了凸显主题的沉重和严肃,给人莫名制造了一种紧张感。
影片没有什么花哨的特技和噱头,大多数场景都是室内对话,但是却扣人心弦,看得人脚爪爪都紧了。
对于这种已经知道结果的历史事件,能够拍出如此精彩的情节安排,我觉得导演也是功力十足的。
当初是顺着维基百科的叙说,找到这部电影的。
那时候在维基百科里面知道了“囚徒困境”这个词。
它告诉我说,美苏之间互相的核讹诈,就可以被看作典型的囚徒困境案例。
对于人类来说,相互信任永远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圣经上说,上帝为了阻止人们建立通天塔,将人类分成各种不同的语言,于是争吵出现了、隔阂产生了、信任消弭了,通天塔的乌托邦不了了之。
近现代以来,伴随着现代性雄伟书写的展开,一幕幕血腥的杀戮、战争接连上演,人类互相信任的程度似乎又降到了新低。
而且十分不幸的是,这一次急剧加重人类不信任的,乃是意识形态的力量。
战争与革命经典的历史教科书中这样叙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崭新的苏维埃政权。
的确,作为马克思哲学革命论的注脚,列宁的成功是标志性的。
然而遗憾的是,马克思主义者们往往被宿命论裹挟,手头政权促使他们狂热,促使他们坚信武装夺取政权、在全世界范围内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乃是理所当然的道路。
君不见那个岁月的时代精神:“战争引发革命,革命制止战争”!
道理很简单。
战争是资产阶级发动的、罪恶的。
而趁他们发动战争之际,各国工人联合起来进行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自此便海晏河清,万世清平了。
可是作为灵活到骨子里的政治家,列宁同志马上发现了此一口号的狂想性。
他意识到,也许这个襁褓中的苏维埃注定是要跟环绕伺立的坏人们并存的——甚至还要打打交道。
可是真的跟他们和平也是不行的,那岂不是背叛革命?
怎么办呢?
韬光养晦罢、静观其变罢!
列宁恨恨地说:“一旦我们有能力战胜资产阶级,我们马上就会掐住它的脖子”!
命运的确给了苏维埃政权积蓄能力的机会。
在赫鲁晓夫时代,挟二战中红色法西斯战胜黑色法西斯的胜利之威,苏联的军事力量已是今非昔比、翻天覆地。
在东欧,一个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像遗产一样从希特勒转移到斯大林手里。
环顾世界的东方,一个又一个人民共和国、民主共和国、社会主义共和国真乃雨后春笋,世界近一半的人口已经生活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制度下,苏联在热带雨林和古巴那样的地方都找到了自己的小兄弟。
在西方,在资本主义的后院,左翼运动风起云涌:欧洲共产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左派存在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托洛茨基主义,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在第三世界国家和殖民地,反抗、斗争似乎也合并进了苏式狂潮。
苏联已经作为一种完全可与西方的价值观、制度和生活方式相抗衡的载体,成为诸多西方知识分子和人民朝拜的对象。
世界形势,似乎真的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这个时候,政治家和军事战略家们已经悄然发现理论家们所没看到的问题:核子武器的出现,使得人类的整个战争理论出现了极为深刻的变化。
在冷战背景下,在相互的意识形态隔绝的背景下,在苏维埃制度铁幕重重的背景下,大国之间如果冲突,小冲突势必升级为大冲突,大冲突势必导致局部战争,局部战争又将演化为全面战争,而这一次全面战争的后果将不仅仅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因为那次战争以后,就没有人能够活下来写战史了——那会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核大战,核战争的双方将拿出可以毁灭地球几百次的核武库存攻击对方,产生的辐射使地球生态失去平衡、烟尘将覆盖地球的大部分地区,从而导致气温下降、生物灭绝,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各项基本条件被逐渐侵蚀殆尽。
到时候资产阶级被消灭、无产阶级也被消灭;资本主义政权垮台、苏维埃政权同样垮台。
在马克思那里,“无产阶级”还心怀“失去锁链,得到世界”这样无本万利美梦,而赫鲁晓夫时代,无产阶级已经沦落到“失去锁链,失去世界”的悲苦境地。
苏共二十大上,“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与“和平过渡”的三和理论,温情脉脉的取代了布尔什维主义原本杀气腾腾武装夺权的“普遍真理”,这背后其实不过是对这种现实的认识而已。
古巴导弹危机的冲突双方是美苏吗?
如果这是一道历史题,回答显然是yes。
可是看完电影我觉得,yes只能算答对了一半。
因为还有一种力量在隐隐的发挥作用,那就是毁灭。
美苏在表面上是冲突的,但是实际上,他们在同一条战线上作战,共同的敌人是毁灭。
意识形态的“搅局”使得这一点相当难以看清楚:好战的军事家们思考如何能够战胜,好战的理论家们认为这是实现“世界革命”的大好时机,唯独处于风暴中心的少数政治家意识到:根本没有胜利可言,有的只是毁灭。
看完这部片子不仅心生感慨:意识形态(Ideology)这个词,中华民国的学术著作译为“意底牢结”——这个译法真是一语中的!
为了那个牢结,毁灭可以不计。
因此,导弹危机的解决方式不是战争,也不是谈判,而是桌面以下,正式场合之外,透过老同学、老熟人之间的关系搞的秘密协定。
这有点像中国政治的搞法。
因此,肯尼迪总统才会说“我猜赫鲁晓夫现在一定和我承受同样大的压力”——他们俩都处于风暴中心,反倒能理解对方。
因此,肯尼迪总统需要用特殊的方式来跟赫鲁晓夫沟通:他把军队的最终的开火权(甚至包括向天开火的示警行为)统统收到自己手里,命令军队只能与苏方军舰不停联络,在收到总统亲自命令前绝不允许开火——即使红海军越过了最后的封锁线也不允许,只能派军舰一路跟随、联络、警告。
因此,影片的最后苏方杜布莱宁大使才向肯尼迪总统的弟弟,总统特派员罗伯特•肯尼迪感叹道“你跟你哥都是好人”。
……在真实的历史中,1962年10月27日周六早晨时分,美国海军对一艘苏联核潜艇投深水炸弹。
核潜艇上的舰长以为战争已经爆发,决定发射舰上的核导弹,由于三副执意不同意(按照当时苏联核潜艇的规章必须三位最高军官一致同意才能发射导弹),最后潜艇上浮来请示莫斯科的命令。
一架美国U-2侦察机在古巴上空被一枚SA-2反空导弹击中坠毁。
几乎所有人都预料美国会在数小时内进行报复,第三次世界大战似乎不可避免。
肯尼迪决定不报复并表示同意继续谈判。
他向赫鲁晓夫密电表示同意赫鲁晓夫的第二封、比较官方的信中建议的撤回布署在土耳其的导弹。
仔细想来很后怕、也很诡异。
如果说前现代的社会,君主决定臣民命运的话,那还是由于他崇高的地位,还比较好理解。
可是人类的命运在那个瞬间,竟然只寄托于一个小小的舰艇三副!
如果那位三副考虑问题仅仅出于僵硬的军事规章,如果那位三副在上级的压力下屈从,如果那位三副一时糊涂…….整个人类的历史也许就要改写——不,是终结了,而且是稀里糊涂的终结了。
在“相互保证毁灭”的战略思想已成核时代主流的格局下,人类能够走出信任危机吗?
古巴导弹危机,信任很脆弱、很脆弱,就像一个快要淹死的人,还背着沉重的包裹,靠大家的竭力抢救才算勉强救活。
人类也许真的很没出息,只有到了都快要全部毁灭的节骨眼儿上,才明白信任的重要。
不过庆幸的是,人的理智还是起了作用。
自那以后大国之间有了军事热线,大国间爆发核战争的几率也许不大了,但是恐怖主义的核打击呢?
专制国家、流氓国家的核力量呢?
这里面涉及到现代性、宗教文化冲突、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国际新秩序……实在是有够复杂!
人类既然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接着怎么走,也只能走一步说一步了。
民主和平论也许是一个可期的美好前景,但是实现的路途荆棘遍地、坎坷重重。
1.大国博弈,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政治话语一定要仔细揣摩,要去揣摩“冰山下的八分之七”不得有丝毫马虎2.做大国领袖太考验政治智慧了,政治误判不亚于核子爆炸!!
3.能进入国家智库的人都是非常有两把刷子的!
4.肯尼迪&赫鲁晓夫之间特殊的博弈与默契5.两国之间有高层峰会、外交往来简直太重要了,而召回大使、断交简直就是在地狱边缘跳舞!!6.影片中的博弈太多了,给我以印象最深刻的是肯·奥唐纳、鲍比会见杜布莱宁大使的场景:肯在会客厅等待结果发现俄方也有一个女宾在外等待,目光闪躲坐姿僵硬,声调不稳,呼吸急促,可见同样紧张!
在得到肯·奥唐纳回应是朋友时,微露笑容下意识吞咽一下,顿时安定下来,肯·奥唐纳以口哨回应(边吹口哨边旋转戒指)缓和紧张情绪,试图使双方都放松下来,双方于无声间知晓彼此达成默契......而室内的鲍比与杜布莱宁大使在鲍比提出秘密条件前谈崩了的一刹那,镜头给到了杜布莱宁试图提起包离开时的特写,杜布莱宁抓起包袋子准备离开时手都在抖......影片中的博弈、试探与被试探简直妙到毫颤,充满了无法言说的张力7.题外话:联系到当下的“俄乌战争”,普京已经声明:如俄领土被侵犯将动用“战术性核武”,“古巴导弹危机”还只是部署,而俄已经早就布置好了就等总统一声令下了,德国前总理默克尔一再呼吁“要认真对待普京的话”而西方各国仍在悬崖边反复横跳,转眼就把“北溪一二号管道”炸了、又转脸把克里米亚通往俄的重要通道“克里米亚大桥”炸了,不得不感叹有些人安逸久了已经忘记二战的惨烈教训了,非要搞个大的!!!
8.肯尼迪甩拜登几条街,同样面临期中选举(11月),民主党这回八成要崩,参议院能不能保住都是个未知数?
这场战争美国赚的盆满钵满,而欧洲各国却被忽悠瘸了,凛冬已至!
法国总统马克龙呼吁欧洲各国成立“欧洲共同体”探讨解决能源危机,44国参加(比北约成员国30还多),唯独没邀请美国,天下苦美霸权久矣,就等有识之士振臂一呼反美大旗立马揭竿而起!
春待ち组你们很闪知道么??!!
只差一步!
为什么没有打起来??
说实话二三次元都很想看你们打起来!
开始的画面震撼了、喂你们有必要把你们在床上做的事情直接告诉整个宇宙吗??
(死不过全是Alfred Side啊…… 好想看Ivan Side……(死中间肯先生的话美死了!
泪目!!
露西亚有什么、米利坚就要有什么;露西亚做什么、米利坚就要做什么……太美了!
这叫什么?
相爱相杀?
等着我要把那句话抄下来!!
中间有点小刺激!
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还不错=3=肯先生的演员超帅的!!!
爱上他了!!!
(喂肯先生的弟弟和那个男人超暧昧的!
脱外套、吹口哨、吻别!
嗷嗷嗷!!
拜托!!
(滚后面双方的让步超棒的!
完全理解、阿米你只是不坦率而已☆不要公布不就是为了保护(贞//操)面子嘛=V= 露西亚你人妻了(何?
阿米特色的自油什么的无法理解不做评价……当时是1962年、其中肯先生接了一个电话“王耀入///侵了三哥”……啊!
谢特!
搞屁啊!
没数吗?
自重去好吗?!
三哥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资//源没资//源、王耀侵///入他做什么?
就算是OOXX、被(布满试题的)绳结的横河洗出来的三哥什么的王耀才不稀罕呢——!
而且1962王耀家里很困难!
他才不会吃饱了撑的去OOXX三哥呢!
况且当时露中还不错呢是吧☆
影片进行到一小时零六分时,肯尼迪提到了《八月炮火》,并花了将近一分钟时间谈这本书的内容及其对自己的启发。
虽然教科书和上课的老师都会浓墨重彩地详述古巴导弹危机的全过程,但当它被拍成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还是给人一种紧张和震撼的感觉,也让我更加体会到这一历史事件中所蕴含的戏剧性和激烈的政治斗争。
演员都演得不错,比较惊讶地发现了《Desperate Housewives》里的Rex和神甫也出现了,而且Rex还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下子看得我有点不习惯。
就这场危机本身来说,值得思考的有很多。
如果从政治策略上来讲可以列出一大堆,看电影的时候我脑中就闪过很多诸如小鸡游戏、危机处理、双层博弈等诸多名词;但感触最大、也可以说是一个永恒主题的依旧是战争与和平的问题。
其实相信在今天的世界,大多数人都是反对战争的,但一味地回避战争确也并不代表和平的到来。
正如影片末尾提到的:我们想要的不是暂时的和平,而是永久的和平。
人类历史已经见证了太多的杀戮,但自从核武器这样一种自我摧毁的武器出现后,对于战争国家领导者大多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因为核战争一旦爆发,即将到来的既不是零和,更不是双赢——从这个角度想,核武器也算是一种blessing in disguise。
但我依然觉得,只要核武器存在在这个地球上,人类的头上就会永远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一些国家依旧会为了自身的可靠的安全去发展核武(用所谓的国际道义去说服主权国家放弃发展核武器很不现实),而除却我们普遍以为的“理性行为体”——国家——之外,恐怖主义和次国家团体得到核武器的可能性有增无减,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身处的国际安全环境所面临的核威胁在不断加剧。
不过说到核武器,我又想到了日本的核泄漏,真心害怕其实世界并不真的需要一场核大战来消灭人类,“和平”性质的核电站就已经足以带来毁灭性的后果了。
这部电影是大二第一学期,老师在介绍囚徒困境这个名词的时候推荐的。
在政治学中,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可以用“囚徒困境”来描述。
两国都可以有两种选择:增加军备(背叛)、或是达成削减武器协议(合作)。
在没有接触的情况下,两国都无法肯定对方会遵守协议,因此两国最终会倾向增加军备。
似乎自相矛盾的是,虽然增加军备会是两国的"理性"行为,但结果却显得"非理性"。
然而最终两国突破了这种“困境”选择了合作。
这种博弈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达到了纳什均衡,正如肯尼迪在片尾说的:对苏联来说也同样是胜利。
诚然,我认为美国和苏联促成了一种最佳结局,那就是:双赢,因为赫鲁晓夫都选择了撤出相应的核基地,美国也承诺不会进攻或是协助他国进攻古巴,并在半年内撤出在土耳其的导弹,以此达成合作。
最终避免了最极端的做法——空袭(核战争)。
这种坚定的鸽派作风,正如肯尼迪说过的一句话:放弃自己的判断是不道德的。
在这场博弈与“谁最懦弱”的较量中,作为总统肯尼迪下的每个决策都非独自决定,但他把最终的裁决权都收揽在自己身上,显然在当时是最明智不过的做法了。
当时不仅仅是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的较量,也是美国内部总统的政策顾问鹰派和鸽派的较量。
在整个商议对策过程中,以空军参谋长为首的鹰派始终坚持空袭,并认为总统否定空袭而坚持封锁是一种懦弱行为。
鹰派向来主张采取强势外交手段或积极军事,作风强硬。
而在这场博弈中,本身是鸽派的肯尼迪在坚持自己的决策时不乏其政策顾问肯尼•奥康纳以及其弟罗伯特·肯尼迪的建议与支持。
在局势相当紧张的十三天里,鹰派包尔,勒梅将军未经总统允许便把核武战备核准为二级防备。
当肯尼迪得知此消息的时候,肯尼迪非常气愤地对参谋长说:我才有权,我是美国的三军统帅,何时开战由我决定。
这强硬的气势一点也不亚于鹰派!!
采用鸽派政策顾问的意见,坚持封锁,这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出于对美国公民,甚至世界的生命的考量。
正如总统特助肯尼说的一句话:如果明天太阳照样升起,那是因为有人怀抱善意。
最后,真心觉得肯尼迪的扮演者好帅,不是文科生,听说历史上的肯尼迪是美国最帅的总统。
哈哈哈,有点花痴了。
1. 长叙事,单线意淫。2. 主旋律,普世价值。3. 教科书式的符号旨意:比如一手托西装,一手抱老婆。
毁灭只在一瞬间。PS: 赫鲁晓夫也不容易啊。
重要的决策和具体的应对手段,都是肯尼迪和他弟弟想出来的,没看出来男主起到了什么作用,电影却想呈现男主高众人一等的感觉。俏皮话和废话太多,焦点不集中,吊儿郎当地危机就化解了。
it's complicated
古巴导弹危机,最接近核战争的十三天,电影很紧凑,惊心动魄,好在肯尼迪和赫鲁晓夫都知道核按钮会带来什么。再之后苏联大力发展核武器,核威慑在保证互相毁灭之后反而带来了和平...也是很有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古巴是跳的最凶的,对比现在的朝鲜。
难道是凯文科斯特纳的口哨避免了核战争?!
2010.03.10肯弟弟竟然是Rex!重温2022.03.29成功的政客都是圆滑世故的,但只有保留一些天真,才能成为真正伟大的政治家。
古巴导弹事件的戏剧化历史重现。能把一个历史事件拍的惊心动魄,足见导演的功力。
粗略地套用胆小鬼博弈来解释: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对苏核导弹,苏联在古巴秘密部署对美导弹,双方对外都高喊死磕到底摆足了阵势甚至擦枪走火了,实际上如果不能一举全歼对方的核武,真打起来难免两败俱伤。于是私下都得认怂,各退一步。冷战嘛,学会认怂的必要艺术,就不怕游走于战争边缘。
聚焦古巴导弹危机的政治惊悚片,大部分时间都在开会,但是其紧张程度分毫未减。年少时看惯了好莱坞战争片的狂轰乱炸,对英雄主义深信不疑,随着年龄增加,渐渐意识到所谓的战争英雄很可能只是卷入风暴中的一枚棋子。本片完整的展现风暴是如何悄然无息形成的,以及身处风暴中心的人所要面对的压力抉择。在一个特别的政治时间,你的语气,态度,方式,腔调,都有可能让事情走向不可挽回的局面,所以世界上压力最大的演员是总统。政治博弈如同打牌一样,大家都努力隐藏自己的底牌,只有疯子和蠢货才会不计后果的将手中的王牌甩出去,而更可怕的是对方竟然也不计后果的甩出王牌,于是这场疯狂的赌局将无限纠缠下去,幸好两个手握超级王牌的人没有这样做,因为那将赌上整个人类的命运。也许不是每一个总统都能成为伟人,但可以确定的是,谁都不想成为罪人。
挂着历史人物名号的阴谋论剧情片。人物脸谱化、扁平化,把军方描绘得小丑一般的好战分子,以凸显肯尼迪和平主义团队的高大形象,并不成功,连惊悚也算不上。可惜了演员,演员团队整体表现是非常尽力的,但是剧本如此,莫奈何。
1.美国总统原来当得这么苦,要看这么多脸色。2.身边总是有头脑发热的人,冷静下来最难。3.悲催的U2那段超刺激,看了2编。4.决定事态走向的是小人物。MD,印象太深了!要反复观摩才行。
剧情通过一个总统助理的第一人称视角来窥视还是蛮成功的,过程太过于粉饰美国伟光正了。苏联角度的剧情太少,除去最后热核战争的摇摆之外,冲突戏主要靠文官和武官的矛盾给撑起来。回想起2020当今美国动用上上下下的力量来限制和挖坑激怒我们中国,还是觉得美丽国太丑陋了,他们才是想破坏和平的刽子手!
通过细节,将当年古巴导弹危机事件时期美国政府的处理过程完整的表现了出来,虽然不乏有美化之处,但是却基本上渗透的依旧是美国式的价值观。当年高层在处理危机时的分歧也得以真实展现,整个人类确实也是处于一次危机边缘。但这种最终“双输”的局面还是在克制下得到解决。演员表现极为出彩……
2.5。就文戏那点东西,每次出现武器纯打鸡血。
国际关系课上看的。我cao 居然是凯文科斯特纳
危机管理故事的典范,力荐之。一个企业里,大家都是合作者,有居心叵测的有阴奉阳违的有背地里小动作的有偏激固执带立场的有自己小算盘的有故意误导故意设套让你钻的有貌似忠厚勤恳的,大家都是平等的,但是依旧因为立场而剑拔弩张争执不休……超赞!
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难怪美帝现在一个劲强调沟通机制,缺乏沟通的确是战争之源
演技都不错,可惜不喜欢美国佬把自己的政客塑造的如此伟光正~
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解读这部信息量极大的片子,我自己有两点感触:一是军人职业化和客观文官控制对于美国这样的国家太有必要了,军人团体一旦被政治裹挟就容易走向极端。二是对于手握重权的人来说,关键时候的犹豫未必是件坏事,权衡利弊后的深思熟虑往往胜过激情役使下的果断拍板,尤其在危机应对更是这样。有的时候,妥协比坚持更需要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