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到片名首先想到是南京的新街口,看了电影才知道故事发生在80年代的北京。
讲的是混的不咋样的青年们的故事。
建军、建国、板儿带和大岛茂,四个胡同里的青年。
在这里,影片关注的是小人物,而且是没有什么文化、接近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没有多大的理想、没有太多的追求,小人物们的生活只是为了养家糊口。
导演是雪村,这个让人上酸菜的家伙拍出的戏自然跟他的歌一样不太着调。
影片刚开始,建军几个逃避城管的戏就透着滑稽的色彩了,夸张的芭蕾舞似的肢体语言,配以慢镜和特写,几近病态的人群。
虽然有些不着调,但是可以看出影片从开始就要突出80年代的特有的气息,并且以娱乐性讨好观众。
片中经常性的插入那个时代的电视节目,似乎不停的在提醒着观众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酸三色、富强粉、糖炒栗子、国营副食品店等元素制造了怀旧的气息。
但是,影片没有附上那个时代沉重的精神上的特质,仅仅停留在了对80年代的简单回忆上。
影片过于强调了娱乐性,流氓团伙、打架斗殴、性感美女、调侃上海人等等结合在一起,确实热热闹闹,至少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不觉得乏味。
但也仅此而已,没有什么思考的空间留给观众。
想起了《站台》,同样是写80年代的年轻人,《新街口》显得轻薄了很多。
如果描写80年代的电影仅仅停留在回忆的层次上,那只会注定是失败。
此外,觉得雪村还应该再去学学表演,其他人都还好,雪村在戏里面怎么都觉得有点异类。
雪村站在新街口,出来混,还是要有点真本事啊。
总之,这部片子不会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了,嗯,也许短期内还会有沈红赤裸的性感的背吧。
虽然一提起雪村就会让我悲伤地想起《一石二鸟》、“袭吻”事件等诸多令人不由为这位校友无地自容的尴尬经历;虽然在国外有《碟中谍3》、《加菲猫2》、《超人归来》,国内又出《石头》引发一片疯狂的情形之下这部曾经音乐人的处女之作惨遭各方批判,既不叫好又不叫座如果用EG的话来说肯定就是一个“糙”字的不靠谱影片;虽然《新街口》这个最终的影名不过是暂名《避孕套》通不过政审的权宜之举,实际上“新街口”三个字在影片中的出现镜头可谓寥寥。
但是仅仅就冲着这个片名,我就不得不多掰几句。
新街口在哪?
据说那在北京也是因大量贩卖盗版音像制品而扬名四方的一处宝地——以音像盗版基地来命名一部音像制品,是不是也有些许戏谑的味道呢?
不过说起这地方我还真没去过。
在北京呆了四年,这里的道路四平八直交通一如既往拥塞不堪,我很少出门自然那些道路也不会像家乡里那些曲折蔓延的青石板街巷石子儿路沙路土路泥泞小道足以一股脑儿刻蚀进去人的身体内部。
所以,这个名字对于我而言是陌生的。
要说起长沙就不一样了。
长沙的街道大抵有很多现在还沿用着建国之后的称谓,诸如黄兴路、蔡锷路、中山路之类。
我小的时候还不知道这都是些大人物,那会儿政府也没有大张旗鼓地在每个路口塑像以表明本地曾经出过这些堂堂的角色,只是觉得名字挺上口,凭我幼小的年纪也能趴在父母肩上认认真真地从平时看着都高不见顶的车站站牌上将这些汉字逐个依稀辨出——当然,蔡锷还是不认得的。
而那时候我兴趣最大也最为熟悉的地方还是先锋厅了。
自然这个名词的本意我不可能理解,但它对于我却意味着青少年宫,意味着每周两次的书法班,意味着路口馋得让人留口水5毛钱一大串正宗新疆人烤的串羊肉,这一些正构成了我童年大半时光的生活。
我母亲工作的地方原来在司门口,卖交电。
电影里边那小插播广告,就是那个“燕舞燕舞”舞得凶的,我妈还真卖出过千吧台。
后来才搬到先锋厅附近,改做化工。
我那会儿四五岁,也就是八八年光景,成天吵着说老师要用针缝我嘴巴不肯上幼儿园,(那女人对我有偏见还整着跟日本鬼片一样的事情吓唬我不是我的错!
)特闹心。
我妈只好白天常常就是将我丢在青少年宫,晚上再载着一起回家。
那会儿的国营商店,站柜台的都是女的,我怯怯的跟在母亲身后,拽着她的裤子新奇地打量着各种各样的电器或是化学原料,同时还要躲避着各种女人想要捏我脸蛋的企图。
她们的柜台在下边,会计则在楼上。
从会计室到各个柜台有一条条钢丝绳连接起来,上面挂着大钢夹子。
台下收银,台上开票,钱钞和票据就这样在那时候还年轻的中年妇女们她们并不柔嫩的手中,她们银铃般爽朗的笑声中顺着钢丝绳在我头顶上空飞来舞去。
那如同蛛网般的钢丝绳就这样长久地占据着我的心灵,令我无比痴迷。
《新街口》这部影片下了一定的功夫为它的故事营造氛围。
它选择了我们这一代人由于年轻而记忆模糊的时代作为背景,在电影的镜头中,导演雪村始终想要让人们感受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特有气息。
爆炸头喇叭裤、提着大录音机的小青年乃至白色的警察制服,这些属于那个时代记忆的符号一一出现,确实有些像那么回事。
然而女排、《血疑》、《阿童木》、“燕舞”这些刻意加入不知所云的所谓时代背景则大大破坏了影片的可观赏性,让人得不到很好的回应反而心生抵触。
平心而论,作为对于一个时代感觉的把握,《新街口》既不如《孔雀》、《小武》、也不如《阳光灿烂的日子》甚至还不及童年的那张蛛网所能为我带来的惆怅。
在性格人物方面,片里主要塑造了四男二女几个主角,外搭一个爱吹牛皮结果英勇牺牲的警察三舅。
大岛茂的好人,板带儿稍稍有些吃里爬外的精诈不过还算义气,这些都还不错;沈红这种死乞白赖不择手段都要出国的女人无论从哪个方面都不待人喜欢,倒是三儿的豪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片中两次对上海人的调侃都不算成功,当然,雪村要的也不是一个史诗,不过他突然不搞笑了严肃了甚至有些蔫了却让人非常的不舒服。
也许,这种不适并非出自他的演技而是我出于个人的原因。
他对沈红的那种唯唯诺诺战战兢兢,那种谦卑那种恭顺也许使我自己看到某些相似而沮丧而愤怒,相反建国到是一条有血性的汉子,与三儿堪称一对生猛男女。
在这里不搭调的是我却想起了我的大舅。
年纪相仿,又都提着瓶子喝酒,背心拖鞋哪儿都去,冲这些方面大舅和建国他们还真有些相似。
再看看那些经历,哥几个卖包子卖酸三角糖炒栗子羊肉串直到冰糖葫芦,啥买卖都干过,警察一来就跑,还是被抓若干回!
这样的经历多的去了。
就连我妈,从工作时在单位的店门口搭售鞋垫到下岗后跑路边摊卖头花什么事情没有干过?
就说有一次吧,我和我爸去公园玩,我妈就在门口铺块塑料布卖发卡之类的小玩意儿。
结果我爸看着钓鱼没管上我,我也玩钓鱼儿玩着玩着就掉水里了,我爸好容易捞了我上来,小命保住了但我俩一人丢了一只凉鞋。
我只好赤身裸体瑟瑟发抖地躲在树丛里边等着衣服晾干,然后跻着爸爸绑我脚上的一块牙膏皮垂头丧气地去找妈妈。
自然是把她气得要死,心惊肉跳躲着城管工商一天挣的钱全搭上了我们两双凉鞋一顿蛋炒饭还不够。
话扯远了回到我大舅。
一般说脑筋活络喜欢挑战的人都不待一行干忒久,我舅那可跟那几个小子有一拼。
先是自己开五金灯具店,继而开面的,印刷厂铜铝字一一做过,就连沿江到对面开大排档也使过。
可能就是人游手好闲惯了,干啥啥不成——开面包就出车祸,开印刷厂不懂行被人骗,开店人在里边打牌让人摸走了手机,大排档自己不会做菜钱都给厨子挣了……各种衰事到现在还瘸着一条腿在家里让老婆养着。
都说是大好时代好淘金他怎么就这么滖呢?
实在让人费解。
做累了细节分析有时候也会对电影唠唠叨叨说些闲话,反正影片总是在与我的现实相互纠缠,影评也就成了个人的即兴发挥。
我实在无意于去考察从包子到食品公司,从糖炒栗子再到避孕套的隐喻,虽然这明显串起了从朋友营生与爱情的两条线索。
《新街口》只是一个触点,就像先锋厅不过是个地名,不过它让我对于有关经济改革有关生活往事的一切记忆喷薄而出。
这些算作什么?
光荣的八十年代?
让人怀念的八十年代。
或者又如随着板带儿脱下喇叭裤换上衬衫领带,我则会想到我现在的朋友兄弟,那些曾经坚固不摧的感情,是否可以挡得住市场的大流。
就像建军和板带儿散了伙,很多年以后你们会不会还像现在说的那样不远千山万水地赶来,为了告诉我一个梦想。
POPO说得对,新陈代谢嘛,呵呵,题外的题外了。
最后是一组镜头。
一看片头的倒镜头加上天女散花的慢镜,虽然有人认为矫情可我当时却误看成了像是我最喜欢的《猜火车》的影片,虽然它的延续让我失望。
另外建军拿着避孕套站在科学园第二宿舍的铁门前,镜头里只出现下身和一只捏着套套的手这时候开始打雷闪电,这个镜头让我莫名其妙的想起了功夫里面周星驰拿着钥匙进精神病院的场景布置是一种错觉还是雪村又一个无厘头的戏仿。
其实黄花闺女的说法和避孕套的提出乃至在那个下着滂沱大雨的北京,建军为了找到一只安全套迷失了方向这些桥段本可以处理得相当的艺术。
我想,同样的素材如果交给更有才华的编剧导演或许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好了,大体就是这些,拉拉杂杂。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既然不是史诗,也没达到所谓黑色幽默的境地,那为什么还要用这么多笔墨提起?
如今的长沙街道几经整改,已是今非昔比。
林立的高楼宽阔的广场,通畅华丽的沿江风光带;司门口拆除换作商业航母般的步行街;各主干线也纷纷立起了文化雕塑,霓虹交映歌舞升平;就连大舅家附近原先那一片农田的冬瓜山山凹凹里也炸平开发成了商品房。
可是仍然存在着,存在着在各种夹缝中生存的人们。
新世纪的大厦之间亦有着八十年代棚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沈红般逍遥国外如大岛茂、板带儿般挖到了改革的金砖转眼间身家万千,可能更多的人还在和建军一样从事着普通的工作,一如在当初的新街口日复一日的奔波。
新街口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指代。
很多人,我身边的众多人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新街口中跋涉、生存。
我的心情糟糕,因为我害怕失去很多东西。
前些天我在东门外丢了一千多块钱和我的手机,或许还会有一天我会在一个陌生的街头,身无分文。
何处不是新街口。
感触于电影中描述了大环境中谋生片段,感触于权钱与性的苟合,感触于要吃大茶饭才有出路,还有无奈的纯净爱情和放荡的无奈爱情。
老衲对此电影评价颇高,而豆瓣评级并不高,大多数人不满意导演的理想主义最后陷于意淫。
而我看,除去了意淫的部分,还是表达了导演的很多看法.
北京那个年代小青年的无业、茫然、义气、狡黠和幽默。
简直就是比着我小时候的事儿写的!
太怀念了。
除了打架出人命,其他的偷鸡摸狗的坏事我也没少干。
不要说原创电影或者国产的电影的不好,我觉得比起张一摸的《黄金甲》《英雄》《十面埋伏》还有著名的陈馒头《无极》,还有什么《夜宴》啊……本片可谓是精品了!
看到有人在骂,我把自己的回帖写在下面:这个说结局龟头蛇尾:龟头蛇尾是一种境界,其实是当止则止,见好就收是一种境界。
我喜欢电影的结局,我们的青春就迷失在大雨中,迷失在那个茫然而一去不复返的年代。
大家可能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不了解我可以理解。
道具有些不太准确,比如护照的样子。
整体不太专业我也承认,但是作为原创电影,还是有他不可争议的魅力所在。
而且我觉得这部片子根本就不是说爱情的,与包子和干?
有人说新街口这个名字莫名其妙:lz如果看过北京市地图就该知道,新街口到动物园到北海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公里,青年人卖包子糊口,背地里暗示的是一种时代艰难。
而且沈红的家在科学院家属院,那个时候不存在租房子这一说。
联系文革想想,就会明白雪村这个道具的深意。
沈红为什么一直想出国?
新街口,不是南京的那个,是北京的那个。
雪村随着“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火了,但也仅此而已,随后出的专辑,演的电视剧都没能引起太大反响,如今,索性自掏腰包,自编自导自演了,哥们这回玩大发了。
“阿司匹林”里有句台词挺经典的,“现在连80年代的人都在拼命回忆”,现在的大银幕小屏幕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怀旧戏,本片自然没有突破窠臼,讲述一帮在北京胡同里混生活的年轻人在80年代那个转折时代的故事。
开始那场天女散包子挺经典的,我认为是在戏谑“无极”。
影片的创意也仅此而已了,随后便四平八稳,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局那种。
好像最近流行抄袭,本片自然不能免俗。
影片中穿插了几段流行标签的镜头,让我想起了电视剧“大雪小雪又一年”。
而最后雨夜找套最后迷路那段,也是“千王之王2000”中张家辉和“爱情麻辣烫”中徐静蕾的结合。
影片整体基调较为轻松,但是高潮部分沉重的有点过了,破坏了这种气氛,让本片有点不伦不类。
想讲道理又讲不出道理,想搞笑又不搞笑,就像一本流水帐。
而影片的地方与时代特色也注定了市场的局限性,南方人看不懂,80后的看不懂,雪村显然是一个理想化的人。
其实这部戏的演员都挺不错的,演建国那个在“独自等待”里见过,很清爽,形象很好。
演“板儿带”的,也就是“疯狂的石头”里的黑皮,也就是“生存”里的民工,这回终于记住了他的名字“黄渤”,相信他的片约会越来越多。
演沈红那个,看的口水直流,在椅子上睡觉的镜头还故意拍的那么性感,受不了了。
最后还奉献了一个大裸背,身材一览无余啊。
谷歌了一下才知道人家是模特,前不久还参加了广州车展,怪不得身材那么好了,不得不佩服雪村的色眼。
至于雪村,在这帮人里明显老了,眼神也太猥琐了,可能是演情景喜剧演惯了,不会演电影吧,今后还是做导演比较适合。
不知雪村是不是跟宁浩商量好了,“疯狂的石头”里有句“顶你的肺”,他就来一句“你丫挺的”,一南一北,咱们国家的语言真是丰富啊……
我小看了雪村和这部片子。
下载下来之后很久都没有看,估计不会带来惊喜,恰恰我错了。
他不仅带来了惊喜,还带来了回忆,不同于贾樟柯的上世纪80年代。
他们共同对改革开放的祭奠。
贾的姿势是偏远的山西,煤矿,文工团。
雪村是用暴力、性、流氓的姿势纪录那个时代的首都。
贾努力还原真实。
雪时刻提醒你,这是在仿古。
好喜欢刘国军这个人,每次遇到道德质疑就瞪起眼睛龇起嘴唇一幅不吊的模样,再加上手里时刻握着的啤酒瓶,相当唬人。
我想自始至终他都当三儿是哥们,没有爱情。
这种感情也很纯真美好。
我想观众都会误会沈红这个角色。
她不过是手段比较高明的美丽女人,寸土不失就把野心的男人们收复得服服帖帖。
最后字幕说她出国之后得了个什么世界选美……不信。
女演员身材够好,装化得太现代,一看就是21世纪的,穿帮最厉害的就是她。
五官说实话,没什么惊艳的地方,尽管导演的意图是多次惊艳。
至于那个版儿带,演员好。
刚看了他演的黑皮,这么近距离都完全相信这个角色。
演员功力挺棒!
人物写的也好,细节足够。
最后说雪村。
作为男主角,他的表现不怎么样。
性格刻画不是很突出,顶多就是一痴情种子。
对弟弟的责任感之类的都没有体现出来。
总体来说挺好,因为出乎人的意料了。
保留此片。
这部能有这个分数不错了,看在我是北京人的份儿上。
雪村有四张了(40岁)?
真是岁月不饶人啊,那就是说雪村是我们七十年代的老前辈啊。
我是70年代末尾的,不过大岛茂、阿童木、燕舞广告还是很熟悉的。
顺便说一句,大岛茂那会儿是骂人的意思,义同大傻冒。
呵呵。
说说电影,演员的口音我听着有点怪,不知道外地人听着会不会觉得那就是北京话。
黄渤演的有意思,应该是想表现够义气,又爱动脑子的那种人吧。
可惜,动脑子看出来了,而且是不吃亏的那种。
借给沈红的800块钱,要不回来,人家答应跟他过一夜。
自己那方面不行,也非要在一起,最后让人绑了一夜。
可惜义气方面表现的不够,山东人应该很讲义气的,水浒不就是山东的么。
估计是导演的问题,比如说跟流氓精神病打架,板儿带(黄渤)很想去,但被老婆拦着,结果还被同伴取笑,没看出重感情来。
建军演的最好,愣头青加一根筋,但是骨子里还是为了哥们义气,一般不做出格的事情,但为了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主要是他哥和其他朋友),什么都敢做。
杀人后知道自首,说明还有点儿是非观。
茂儿哥(被称作大岛茂)一般是这帮人的头,但不觉得比其他人高明在哪儿。
三儿,一口大茬子味儿,性格也像东北人。
我见过北京姑娘猛的,但没见过这么猛的,死的真冤。
表面上是因为三舅被流氓给捅了,实际上三舅是为了救沈红,而她是最讨厌沈红的。
竟然为了自己最讨厌的人丧命,不知道是否能引起别人的同情。
三舅,是个好人。
喜欢帮人,也爱教育人。
就是爱吹牛,真帮不上忙的时候,找个辄就过去了。
可惜升华不够,导致后面这帮人为了他拼命对观众的感染几乎没有。
不过还凑合,没本事的老好人一个。
沈红的大哥和流氓神经病,估计演技深得高仓健(那个年代最火)传授,您二位有表情没?
不是搭个苦瓜脸,嘴角往下撇,就能演坏人的好么。
其他客串的人,英壮和李彬还是留下较深的印象。
尤其是李彬那段,还是有意思的,我唯一笑的一次。
剩下的如曾志伟、杨臣刚、李琦等,真的只是友情客串。
下面专门提及导演、编剧兼主演雪村同志。
=====================================================雪村叔叔,我特想这么叫您,您那帅气的小分头,性感的小胡子,坏坏的笑容,再加上无辜、迷茫的眼神,真的真的让我对你印象深刻。
记得我和女朋友看《无人驾驶》的时候,女朋友说你们北京人就这样啊,我说不是,比这好。
幸好她没看您这电影,看了非觉得北京男的不是流氓,就是练摊儿的,女的不是骚货就是春哥,您还让我结婚么。
我觉得,您把北京人的那种青春期的颓废、哥们义气都表现出来了,但是好像远远不够。
一帮小年轻在80年代(因为三舅死于1985年,所以如此推算)练摊,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以及他们的应对方法都如此简单的表现出来,没有看出有一点心理活动,以及事情的合理性。
其实从一些细节上,我能感觉出北京人的一些特征,坏的有喜欢发现别人的缺点(嘲讽三舅和上海人),爱磨嘴皮子,爱咋地咋地(谁也不放眼里)。
好的有1、能吃苦(虽然外地人不这么看,其实是误解),北京人真心想干一件事,挺能玩命的。
比如建国2块钱买个糖吃栗子都要借钱,最后弄小买卖挣了两千给沈红。
2、为了自己的正义,天不怕,地不怕,几个人敢挑十几个人的流氓团伙。
3、只要朋友出事,有多少钱,有多少力,全出,等等。
但经您这么一表现,一切都显得特肤浅,特傻。
北京人讲究个精、气、神。
如果您看看《顽主》,也许能拍的更好一点。
另外,结尾字幕让人觉得特假。
虽然您还挺客气,把自己长大后弄一个出租车司机,但是剩下的人都巨牛X(我们那会儿流行这词儿)。
我承认,好多以前特不起眼的同学,现在都混得特好,但是每个人都反差那么大,也不太可能吧,好像北京人都特牛似的。
当然,我也是北京人,我也喜欢吹吹我同学都什么有头有脸的人物,自己关系网硬啊,呵呵。
整体来说,说的是北京话,如果写成文章,看着很有北京味儿,但是变成画面,再加上表演和口音的差异,实在是差强人意。
还是标题那句话,不及格,但还是有点儿希望。
倒,最后忘了沈红同学了,我们的第一女主角啊。
从一些细节上看,很像北京女孩。
傲,说话不饶人,你讨好她,还爱答不理的。
但你要打动她,敢为你做非常大的牺牲,比如结尾的献身,反正身上就是一股不管不顾,爱谁谁的劲儿。
昨天晚上电视放的,没看全,但是能说的那么地道的京腔儿的电影不多了,特别亲切。
感觉就是80年代初的北京,许多场景都是故宫前门中山公园那边,那是我最爱的地方,小时候经常去看电影。
雪村是北京的吧?
京腔儿我好久没听那么地道了,演建国那个也相当的地道,板儿带和三儿实在是不行啊,尤其是三儿,东北调儿的啊,不是北京胡同丫头片子的调儿。
电影挺诚恳的,虽然80年代我也就几岁,但是看了电影觉得还原的挺好的,国营的,酸三色,糖葫芦,还有北京人那说话的劲儿,打群架,哈哈哈
《新街口》,所谓的“由包子引发的血案”,并且关键词还扯上了避孕套。
雪村还在记者招待会上强吻女主持后得意洋洋的发表言论。
本来对上述种种已经颇为反感,但由于自己也算是从小在新街口一带生活的,再加上BF的怂恿,终于还是看了这部片子。
哈哈,看过《馒头血案》觉得可谓一针见血妙趣横生,而包子云云总有点牵强附会。
恐怕雪村也有意模仿《阳光灿烂的日子》,但窃以为这部“包子和避孕套的故事”里净是些妖蛾子。
首先是故事情节,总觉得这是一个寡淡无味的故事,其实好的故事就算淡淡的也可以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悠长,好像石康的《晃晃悠悠》。
而新街口的故事来得总是没头没脑。
连血案发生的高潮部分都看着觉得可乐。
懒得多说了,就觉得剧本简直是业余作品,把同类作品的关键要素简单拼凑在一起而来的。
人物平板淡薄,没味道。
建军一张满是折子的老脸,一看到美女沈红就两眼发直,故意耍一口癞癞的油腔,一般来讲电影总是要揭示这种小痞子内心中的善良本质的,但是我是没怎么看出来,送他周星星的一句经典台词吧:“猥琐,极度猥琐”“哈哈哈哈哈~“。
再说板儿带,远不如他的“黑皮”出彩,本来应该是特机灵特滑得一主儿,但总觉得差点什么。
今天看见一篇评论,一语道破天机,说板儿带”不是北京的那种油,而总像是农民的狡黠。
这部片子更像一部一群外地民工在北京的血泪史。
呵呵。
拍手拍手~~。
美女沈红一眼就能看出西单小六的影子,一出场就让人惊艳,但心里也直犯嘀咕,那时的服务员可以披头散发的嚒?!
而那个发型从后面看怎么那么像贞子啊////,之后玉体横陈睡于三个板凳上的功夫又令我的崇拜滔滔~~,试想如果撤掉中间一个凳子,伊应该依旧岿然不倒~~~而且此JJ的表情也真“木”啊,跟她的口音一样硬邦邦毫无韵味。
最后的激情戏根雪村两个人更是都像吃了摇头丸,忙着自我陶醉,毫无激情可言,所幸女主身材相当不错,不过想到对手是雪村还是为她捏了吧汗///// 建国,相对还不错,那种混不吝的劲头还挺像个北京痞子。
三舅,可怜的三舅,活着的时候没什么戏,死的时候也没好好壮烈一把。
黄三,奇怪为什么是东北“大碴子”口音?
不是“乡音未改鬓毛衰”嚒,她就关了几年怎么就给改造的这么彻底啊?!
伊死的应该是很惨烈那种,但我咋一点感觉没有呢。
呵呵,看到建国还没吻到伊,伊就头一歪挂了,我居然差点笑出来,我知道我又不厚道了。
英壮演的上海裁缝:呵呵,我在上海住了4年对上海人也算熟悉,看了这个“上海人”真是像个智障啊,骑自行车闯红灯被交警三舅拦下,一开始比手划脚不出声,难道是要装哑巴?
晕~~被混混骂了又被逼出声了,那一口所谓上海人讲的普通话,真担心他不小心弄成咬舌自尽了么。
唉,不像不像,我听过不止一次上海人用普通话吵架,那语速那遣词造句绝对能把一北京人噎得嗝喽嗝喽的,哈哈,那是这等弱智模样。
雪村恐怕也是想通过小人物来反映大时代的变迁的,但是那些不时跳出来的代表那个年代的标志符号,虽然看起来比较亲切,但对于剧情来讲很突兀很莫名其妙。
而他对北京这个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应该说也并没有特别深刻的认识和感触,如果没有深入的扎根于这片文化土壤中,写出的东西连本乡本土的人都难以引发共鸣。
说是在新街口这些年的变化是满大的,但我想可着北京要想找几天有生活气息的胡同应该还是很容易的。
可剧中的外景却偏要选在据新街口好几站地的西直门外的动物园大门口卖包子,呵呵,要说这动物园门口还真清静,除了包子摊和买包子的长队什么都没有。
哈哈我小时记得那块地方可是很热闹得啊!
然后胡同的场景也就是几面灰墙作背景,没扎堆儿下棋的老头,到处疯跑的孩子,到处堆积的杂物,违章搭建的小屋,那就不是真正的老北京的胡同。
北京人都觉的毫无生活气息,全国的观众恐怕更是只能看看热闹了。
同是小人物的故事,比起《疯狂的石头》,那虽然是彼乡彼土风物人情,但浓厚的生活气息,丰满的人物形象,让我们这些没去过重庆的人看着也分外亲切。
感觉雪村拍个《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或者《东北人都是黑社会》什么的应该更拿手些!
嘿嘿~~最后在为自己的不厚道给大家作揖道歉了~~
我是冲着这名字看得这部电影。
近两年搁这块儿讨生活,多少有点儿感情。
新街口这地界儿好啊。
往南走到商业明珠西单,往西通西直门,一拐弯就上了中关村南大街再往北就一路民大人大北大连着北京的文脉。
往东就更好玩了,多走几步就上平安大街,奔东,一路上经北海北门,莲花市场,南锣鼓巷直到东四十条。
这么一块风水宝地。
你说它藏龙卧虎也行,这儿有鲁迅故居(已经快拆了),梅兰芳故居,辅仁大学旧址。
你说他藏污纳垢也说得过去,一条条小胡同里多少个小理发店,你知道它做什么营生的?
电影新街口也好。
疯狂的石头之后,多少电影装黑色幽默,挠着你笑。
可你真笑不出来。
我看新街口,倒是一个人咯咯乐个没完。
因为看了剧透,所以三舅被刺,三儿死那段直接跳过去,没敢看。
我受不了喜剧里掺和悲剧,搞得你又哭又笑,鼻子冒泡。
我喜欢八十年代,喜欢八十年代新街口的市井气。
那是百废待兴,一个硬币就是一个机会的年代。
英雄相识于微,草莽蓄势待发,胸怀珠玑者流落于市井之间的年代。
从板带儿卖酸三色儿的精明劲儿,我就知道这家伙,将来指定身家过亿。
而沈红——新版《傲慢与偏见》里,姐妹几个的母亲,从头到尾都是个丑角儿,只说过一句聪明话,Jane嫁入豪门后,她说:"I knew she wont be beautiful for nothing."沈红亦然。
影片最后的字幕,交待了几位主角的归宿。
沈红已然在美国站稳脚跟了。
她有理想,有手段,抓住了时代的机遇。
你觉得新街口是闹剧么?
我怎么瞅着它像立志片呢?
跟它比,《奋斗》就像屎一样。
我热爱八十年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四千块钱能买套四合院,Glass ceiling还没有形成,聪明人才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所以我迁爱于新街口。
BTW,影片里国营副食店的后面,背景里出现的那栋小红楼,疑似朱经理他们家。
我决定和他一起再看一遍,仔细考证一下。
以上。
那是个套儿。
高三时看这片的情景,是难得的美好记忆。
老北京片,有点散
板儿带~
那女的长得和涓儿一样
老北京,摆摊,泡妞,打群架,都想混出名堂。
斧凿痕迹太重,生怕别的年代人看不懂它在说什么,其实也没说啥,不就是一个时代,一代人么...
还行
哦,不是南京的那个啊?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xODczMjQ=.html
一泡屎
老北京小混混的生活。
想弄黑色了,结果弄灰了。
没感觉。
老帽儿
電視放的,轉臺就看到肛肛演的警察Σ( ° △ °|||)︴
挺好的一片啊,为什么评分这么低呢?说是北京八十年代情怀的人才能看懂?
我喜欢开头那一溜颇具喜剧色彩的亮相,结尾的部分:雨中的避孕套,多美的意向,雪村大叔吧唧给拍破了,多不好,应该多飘会。
你就做吧!
杨臣刚演的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