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赵婷
主演:艾琳·贝达,卡特·克利福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简介:华人导演赵婷(Chloé Zhao)自编自导的长片处女作《哥哥教我唱的歌》,先后入围第31届圣丹斯电影节美国剧情片单元和第68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影片描写美国印第安土著人的生活,关注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详细 >
赵婷处女作就已然是惊艳的水准,甚至在喜爱程度上超过上一部《骑士》。身在此岸望彼岸是大多数创作会走的方向,尤其对于赵婷的个人背景去拍一部有关印第安人的电影更是可以理解。但在这里电影谈的是土地,是依恋,是留下,这首先就是很意外的走向,想要和女朋友远走高飞的哥哥满眼都是洛杉矶,是辽阔无边的反义词,但最后选择了留在脚下的这片土地,拥抱这哪怕已经看厌了的风景,握住手里可以拥有的一切。父亲是全片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的角色,但从他人的表述可知晓这个男人所处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在与他相关的家庭维系上就会有无数的社会问题交织错乱,男性的缺位让女性承担了更大的生活压力。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哥哥又要选择离开,妹妹低下头只能用抱怨发泄不快,顺着脸颊流下的泪水是这片保留地、这个民族一代又一代无奈现状的延续。
摄影不错风景美,飘忽不定的运镜像马力克,但最后一大段点明中心思想的旁白配以平行剪辑让人以为在看美剧,其实是自知剧本松散无力的欲盖弥彰。
华人导演拍的关注印第安土著的生活 怪不得有cn脸 其实没怎么看懂 很散 导演是想表达少数裔要改变现状很难吗 一个男的死了 留下9个妻 25个孩 有个男孩想陪将要去城市上大学的女友离开 最终发现自己无法离开 还是回去做了牛仔 那里的孩子基本没人管 散养 是想说政府忽略少数裔生存状况?
7.处女作已经显示出导演的沉着与细腻,作为一个旁观者,一点没有隔阂感,而是深入其中,一点一点呈现人物的状态,和周遭环境的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迷惘与最后的沉淀。
被困在美国深处的人们
同样是处女作,可以和凯莉·雷查德的《野草蔓生》和约书亚·萨弗迪(哥)的《被抢劫的乐趣》对比着看,差不多正好隔了两个十年。
值得注意镜头对于人物的景别选择与周遭环境的关系
好细致啊
非常好!
倒着看赵婷的电影。她的片子果然一直与边缘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联系有关。片子比《无依之地》早几年,叙事更加杂乱,一度看得走神。讲的印第安原住民家庭成员的困境和挣扎。这种片子属于作者电影,不是好这口的真啃不下去。故事简单,三两句话就能说完。但用画面语言,烧成灰的房子、细沙、倒塌的木柴、爆燃的卡车、苍白的月亮,都反应着人内心的复杂情绪,能感觉到粗糙原始的生命力。
8.0 比《无①之地》看得舒服。近乎完全松散的文本消灭了戏剧性,她的调度还保留着马力克那种轻滑的引力,将人与环境的命运牢牢绑定在一起。最重要的是还没有堆积太多诗意的语言与概念,这明明是可以用镜头完成的事情。
动人,可以发现配乐的使用和无依之地其实差别不大,但演员的朴素的确削弱了那股不适感。
婷的处女作 个人风格突出
WHAT THE HELL. 从文本到镜头都难以成诗的散文体,情感意淫尚且不够便自陷其中,配合凤姐私生女一般的女主更加令人难以下咽。
还是没法get到赵婷的平淡 马力克的作品情感要丰沛太多了
安静却跌宕起伏的电影。我们生活的地方纵然有许多不如人意的事情,但是我们的所知都是这个地方教会我们的。每个人对家乡的爱的程度不一样,但是所有人都会接受他的好与坏。导演从来没有用任何一个故事说明保留地的魅力,反而用事件在促进男主离开的决心。车被烧只是一个男主不用离开的借口,女友才是决定去留的真正原因。离开保留地并不是因为在保留地禁酒、卖酒被打、家庭关系复杂、母亲不负责任、贫困,不离开就真的只是不想离开。
一首淡淡忧伤的散文诗,给人感觉像是马利克用《生命之树》的风格来翻拍自己的处女作。分散的几个段落从画面上挺迷人,但给人感觉徒有其表,没有打入人心的力量,犹记得同样是处女长片的锡兰的《小镇》里面的篝火段落,便摄人心魂,仿佛亲临那场夜谈。
围观了三年戛纳新人展,这是最无法集中精力的一次。能接受无情节电影,但作为一部片名自带人物关系的作品,兄妹、母子、兄弟、情侣,片中没一组真正建构起来的情感关系。导演的初衷或许是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少数族裔,但关注点、落脚点却模糊不清无法共情,镜头语言优美却言之无物。
alien's-eye view of "natives" 当原本的土著变成相对弱势的一方 外来的东方导演似乎更善于取得文明的共鸣;摄于南达科他州青松岭印第安人保护区
攝影只能看到手法粗糙的模仿 編劇比馬力克還差了幾千個馬力克 這所謂的導演風格能過譽成這樣 當初真的是把畢導罵太重了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赵婷处女作就已然是惊艳的水准,甚至在喜爱程度上超过上一部《骑士》。身在此岸望彼岸是大多数创作会走的方向,尤其对于赵婷的个人背景去拍一部有关印第安人的电影更是可以理解。但在这里电影谈的是土地,是依恋,是留下,这首先就是很意外的走向,想要和女朋友远走高飞的哥哥满眼都是洛杉矶,是辽阔无边的反义词,但最后选择了留在脚下的这片土地,拥抱这哪怕已经看厌了的风景,握住手里可以拥有的一切。父亲是全片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的角色,但从他人的表述可知晓这个男人所处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在与他相关的家庭维系上就会有无数的社会问题交织错乱,男性的缺位让女性承担了更大的生活压力。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哥哥又要选择离开,妹妹低下头只能用抱怨发泄不快,顺着脸颊流下的泪水是这片保留地、这个民族一代又一代无奈现状的延续。
摄影不错风景美,飘忽不定的运镜像马力克,但最后一大段点明中心思想的旁白配以平行剪辑让人以为在看美剧,其实是自知剧本松散无力的欲盖弥彰。
华人导演拍的关注印第安土著的生活 怪不得有cn脸 其实没怎么看懂 很散 导演是想表达少数裔要改变现状很难吗 一个男的死了 留下9个妻 25个孩 有个男孩想陪将要去城市上大学的女友离开 最终发现自己无法离开 还是回去做了牛仔 那里的孩子基本没人管 散养 是想说政府忽略少数裔生存状况?
7.处女作已经显示出导演的沉着与细腻,作为一个旁观者,一点没有隔阂感,而是深入其中,一点一点呈现人物的状态,和周遭环境的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迷惘与最后的沉淀。
被困在美国深处的人们
同样是处女作,可以和凯莉·雷查德的《野草蔓生》和约书亚·萨弗迪(哥)的《被抢劫的乐趣》对比着看,差不多正好隔了两个十年。
值得注意镜头对于人物的景别选择与周遭环境的关系
好细致啊
非常好!
倒着看赵婷的电影。她的片子果然一直与边缘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联系有关。片子比《无依之地》早几年,叙事更加杂乱,一度看得走神。讲的印第安原住民家庭成员的困境和挣扎。这种片子属于作者电影,不是好这口的真啃不下去。故事简单,三两句话就能说完。但用画面语言,烧成灰的房子、细沙、倒塌的木柴、爆燃的卡车、苍白的月亮,都反应着人内心的复杂情绪,能感觉到粗糙原始的生命力。
8.0 比《无①之地》看得舒服。近乎完全松散的文本消灭了戏剧性,她的调度还保留着马力克那种轻滑的引力,将人与环境的命运牢牢绑定在一起。最重要的是还没有堆积太多诗意的语言与概念,这明明是可以用镜头完成的事情。
动人,可以发现配乐的使用和无依之地其实差别不大,但演员的朴素的确削弱了那股不适感。
婷的处女作 个人风格突出
WHAT THE HELL. 从文本到镜头都难以成诗的散文体,情感意淫尚且不够便自陷其中,配合凤姐私生女一般的女主更加令人难以下咽。
还是没法get到赵婷的平淡 马力克的作品情感要丰沛太多了
安静却跌宕起伏的电影。我们生活的地方纵然有许多不如人意的事情,但是我们的所知都是这个地方教会我们的。每个人对家乡的爱的程度不一样,但是所有人都会接受他的好与坏。导演从来没有用任何一个故事说明保留地的魅力,反而用事件在促进男主离开的决心。车被烧只是一个男主不用离开的借口,女友才是决定去留的真正原因。离开保留地并不是因为在保留地禁酒、卖酒被打、家庭关系复杂、母亲不负责任、贫困,不离开就真的只是不想离开。
一首淡淡忧伤的散文诗,给人感觉像是马利克用《生命之树》的风格来翻拍自己的处女作。分散的几个段落从画面上挺迷人,但给人感觉徒有其表,没有打入人心的力量,犹记得同样是处女长片的锡兰的《小镇》里面的篝火段落,便摄人心魂,仿佛亲临那场夜谈。
围观了三年戛纳新人展,这是最无法集中精力的一次。能接受无情节电影,但作为一部片名自带人物关系的作品,兄妹、母子、兄弟、情侣,片中没一组真正建构起来的情感关系。导演的初衷或许是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少数族裔,但关注点、落脚点却模糊不清无法共情,镜头语言优美却言之无物。
alien's-eye view of "natives" 当原本的土著变成相对弱势的一方 外来的东方导演似乎更善于取得文明的共鸣;摄于南达科他州青松岭印第安人保护区
攝影只能看到手法粗糙的模仿 編劇比馬力克還差了幾千個馬力克 這所謂的導演風格能過譽成這樣 當初真的是把畢導罵太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