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的第一部电影,是在光哥家配黏糊版火鸡面看的《天作谜案》。
我可能是因为有时差,实在是很难看进去。
而且加上前半段做饭,根本进入不了状态。
后来我看了一点,知道是一部情节多种反转的电影。
光嫂在一边也有解说,结局正如她所料,作家是骗子凶手。
评价还不错的电影,但是因为我身体状况,没好好看。
结果后来看了看不见的客人,才发现。
这部电影和看不见的客人也太像了。
但是剧情相对单调。
而且人物也没有那么饱满。
后来看解析,说两部电影的侧重点不一样。
这部是为了说明印度的治安和警力系统问题。
《客人》是单纯的悬疑电影,没有太多深层暗讽。
推荐大家去看看《看不见的客人》
各位不要误会,我不是要来diss这部片子,因为这部片子抄得很有新意。
要在120分钟内,讲出一个好故事,y偶要吸引观众的眼光,又要观众看得懂,但是悬疑点又要够吸引不是那么简单的,设想一下在之知道影片简介的情况下,带着好奇心去影院看这部片子,观感还是及格的。
即使他借鉴了一些经典的前作,也许要套用了一些固有的桥段,例如心脏病突发死亡(实则是厌恶过量致死),这样的反转确实不算是特别新颖,不过编剧讲故事的功力还不错,加上脱离了印度阿三的歌舞,走纯好莱坞风,特别稳又标准的破案/反转,坏人逃出生天的路数,客观的说,已经是及格啦。
加上所有演员都是颜值在线,演技及格的状态,这个商业快餐电影还是很好入口的。
谢卡尔的老婆玛雅说谢卡尔7点半回来过,几分钟就出去了,十二点才回来,这是实情。
8点换班的保安说是7点半见到谢卡尔回来,直到8点换班都没看见出去过(这个保安也是估计上厕所什么的吧),而另一个保安因为经常去厕所也没看见谢卡尔离开(这个养了一条狗的保安肯定没看见离开啦,他是8点换的班,谢卡尔7点半回去几分钟就走了他都应该还没换班所以没看见离开,这里是不是口误啊,应该说没看见谢卡尔12点回来才对啊)。
玛雅的版本是真的,作家的版本是假的,还以为像警察说的有第三个版本。
这也太巧了吧,一个没看见谢卡尔7点半回来后离开,一个也没看见7点半回来后又离开的谢卡尔在12点回来。
作家的版本是玛雅在7点半杀了谢卡尔,所以谢卡尔从未离开。
最后警察就是靠谢卡尔有没出门判定谁是凶手的,而那天是11点开始下雨,如果12点回来鞋会有泥巴,而鞋没有泥巴,所以没出门。
警察以为玛雅和情人是凶手,其实泥巴早就被作家换了鞋。
万一有其中一个保安证明谢卡尔7点半后出门或在12点回来,那就说明作家撒谎,他就是凶手,这也太离谱了吧,根本就没有把握就敢撒这个谎?
评论区里很多人是不是只看过看不见的客人这部悬疑片?
印度电影长了,大家又吐槽印度电影太拖沓太长,短一点,又说结尾太急,其实我觉得100分钟刚刚好,老版电影ITTEFAQ也是同样的时长。
看不见的客人也是模仿好莱坞悬疑电影的风格,并不是原创。
天作凶杀案拍的时候,看不见的客人还没上映呢,谈何来的印度版《看不见的客人》?
有的人看的印度电影很少,有人一推荐,就一股脑冲着推荐去看,实际上了解甚微。
印度电影有很多没有歌舞,国内网站上资源少,冷门电影也没人推荐,电影歌舞需要投入成本,一般投资少的电影就不会有太多歌舞,甚至无歌舞。
很多印度电影特别喜欢反转,甚至为了反转而反转,反转的好就精彩,反转的不好就生硬。
天作凶杀案灵感来自1969年宝莱坞同名电影ITTEFAQ,所以这部电影印度名字依然是ITTEFAQ,老片新拍剧情差不多一样,但肯定在拍摄手法上有改变,1969年的ITTEFAQ也是翻拍的1965年的好莱坞电影,所以,美国电影才真正是很多国家电影创作的源泉,灵感的鼻祖。
本片结局还算可以,只要多看几部好莱坞悬疑片,很容易会猜到结局,也确实谈不上佳作,男女演员演技还可以,关键颜值高,女主真是漂亮,男主也挺帅,这个导演没什么作品,拍摄剪辑也不算流畅,悬疑片一剧透就没意思,就不做过多点评,只介绍电影背景,请不要再说像看不见的客人了。
我的一个警察朋友说,警察办案应该怎样怎样?
我看过的电视剧电影上面说,法医鉴定应该怎样怎样?
但是,诸位,这只是你开了上帝视角后大智慧的觉悟!
电影的合理性不在于你怎么样看,而是在于整个背景和人物设计上的一致性,能做到逻辑稳定就行!
电影一开始就告诉你了这是一个警察又懒又馋,既不专业也不负责的社会,长官只想破案,没人在乎真相!
这样的背景才能够让巧合成为主角脱罪的基础!
如果按你们的标准,所有人都是CSI,那一开始就结束了,直接案件水落石出,但是,那不就是用了前朝的剑斩了本朝的官!
况且,这样的社会真的不存在吗?
神探李昌钰说过他在台湾工作时,破案率150%,为什么抓的人比实际犯人还多?
因为没人在乎真相,大家只想破案而已!
看完才来看了下评分,没想到这部居然只有6.8分?
这部电影在剪辑,剧情发展,以及后面的反转上都是完成度挺高的,唯一的遗憾是最后自杀女孩的父亲没有登上那飞机亲眼看见男主喝了那杯有毒的酒当场身亡,当然这是我的想象。
不过这部电影还是很值得去看的,不知道为什么评分这么低,在国内这部电影至少可以7.5以上。
唯一让我看出问题的是男主被带到警局的时候,他脱下鞋子揉着脚,脚后跟上有明显的刮伤痕迹,我当时就像这肯定是鞋子不合脚的问题而不是跑太久的问题,这也给后面埋下了一个伏笔,最后男主和警察通话才暴露这一细节。
最后让我感到遗憾的,也是我开始说的,既然交代出了自杀女生家人这条线,却没有好好理好这条线,飞机起飞前最后上机的不是那个自杀女生的父亲,喝下的那杯酒也不是要他命的毒酒,这是让我最后感到遗憾的,不过这电影的剧情还是很不错,演员演技出色,剪辑出色,很值得一看。
印度的电影还都挺好看的,这部影片的结尾也是非常出人意料。
采用两个证人对警方的供述来对比展开整个故事,我真的非常非常相信了男主人公的供述,非常合理,毫无破绽,反而是女主的供述听起来真的很像假的,没想到大结局啪啪打脸。
前期捏脚的小细节可以呼应到结尾处的真相,但是居然真的没有拦下来而是跑掉了真的是令我无法想象,这个电影也太敢拍了吧。
感觉值得一看。
故事最初的成立就不合理,警察一般不会这样被犯人牵着鼻子走,靠听故事和几个不是关键的证据就能破案,谁都能做侦探了。
我一个警察朋友说,电影中的这种情况都先查两个逝者的关系和有没有交集,还有逝者和犯人的关系。
两个死者的关系很好查阿,一切起源于少女自杀,在律师家里的资料、作家妻子和律师的邮件、电话记录都在证明要他们两个要起诉律师,所以律师杀人的动机就有了,除了报复社会性的杀人和神经病变态,一般这种正常人犯罪都有动机的,查清楚两个死者和犯人的利害关系,动机就出来了,动机有了,再分析证据,那位作家编再天意无缝的故事都是枉然。
最后觉得即便是按照电影里的来看,法医存在很大的工作失职,从作家的最后表述中知道了真相是律师12点回来就被杀了,那死亡时间法医给的结果却是8点到12点(这是导致警长在律师妻子和作家的故事中无法判断谁说慌的主要原因),这么业余的么?
立马死去的人,死亡时间怎么也可以通过体温、肢体僵硬方面可以判断在30分钟以内吧。
第二是换鞋的问题,作家的鞋子明显比律师的大阿,作家穿上都疼的,前后出现2次脱鞋揉脚的画面,那律师脚上的鞋肯定是大了,再说也会留下作家身上的一些东西,比如脚皮、指甲、衣服纤维什么的,这么明显的鞋的问题法医验不出来?
第三是药物的分量和成分,法医都不拆出来化验一下是不是正常的药物?
只是简单的数了一下数量,万一是律师不是加了分量是把药的成分换了呢,这么逗比的法医该下岗了。
总之,很简单的一个案子!!!
这电影可能真正的目的是在暗讽警察的业务水平低下😂
这个片子节奏很像《看不见的客人》,不过没后者好看,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原因吧。
城里接连发生了两起谋杀案,一桩是作家的妻子在酒店被杀害,作家就在当场,当警察来到之后,他竟然夺路狂奔。
还有一桩是一个律师在家中被杀害,妻子在现场,前一件案子的嫌疑人作家也在现场。
犯罪嫌疑人是作家维克拉姆和律师妻子玛雅。
警官德夫负责这两起案件的侦破工作,由于影响巨大,还有就是作家是英国人,只能拘留三天,所以德夫的时间也只有三天。
作家被关在了看守所里,律师妻子则没有。
两人各执一词,每个人嘴里都有一套故事,丝丝入扣,却找不到证据。
随着证据一点点浮出水面,真相也越来越逼近。
作家的故事是:妻子留在酒店,有先天性心脏病,没有出席他的新书发布会,于是他早早回到酒店,结果发现妻子命丧当场,于是打电话报警。
接待他的警察又非常粗鲁,声称要严刑逼供,认定他就是犯罪分子,于是他逃离了现场。
路上发生车祸,生受重伤,来到律师家里,玛雅很友好接待了他,然后在他来到之前,玛雅已经把老公杀掉,原因就是他老公得知了玛雅和他老公同事出轨。
玛雅联合情夫把作家打晕,然后等警察来了,陷害给他。
作家坚决否认杀害妻子还有律师。
玛雅的版本是:作家是心狠手辣之人,杀害了自己的妻子的人,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
他满身是血地来到自己家里,然后拿刀威胁自己,玛雅设法联系上自己的老公,律师回到家后发现作家在威胁玛雅,色眯眯地看着玛雅。
律师和作家一番打斗,玛雅出去叫人,回来之后他老公便死在客厅了。
随着证据不断被发现,反转不是他就是她,最终定性是玛雅联合情夫杀死老公,作家妻子是自然死亡。
真相是作家给妻子的药里加了三倍量,妻子服药过量死亡。
玛雅的版本是正确的,可是作家坐上飞机逃回英国了。
这个电影也反应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些不真的办案,态度不好等一系列对印度警察的刻板印象的存在。
主角警察是真的办案的,也没有那个坦什么的警察那样“贱”,他的行为举止看起来是更像“君子”。
而且看到中途我有怀疑过他是凶手,借助“破案”来升职,但事实不是,也会让我和有这种想法的人反思。
再说电影,一些调查确实略显粗糙,并没有FBI什么的办事缜密,可能是条件因素,可能印度人民觉得正常。
结尾却令我不满意,看到一个说法是多年后再看到那本书去搜查验尸报告和药瓶的时候再发现真相,这个结局是更好的。
我刚看完的想法是男主买了机票但是并没有登机,警察追到了他的座位上,再给一个男主逃脱的画面也会比电影里面更“周到”吧。
但是结尾有几句话,记不太清了意思是男主把罪犯嫁祸给别人靠的是巧合,电影的名字也是《天作谜案》,最后安排的没有追上飞机,晚飞的原因是一名旅客迟到,导演可能想让巧合一管到底吧。
这个。。。老是玩这一套也没意思啊,悬疑片相似套路综合症。。。
什么天作谜案?印度警察不去调查现场找证据而是全靠证人的证词和直觉以及感情用事。简直就是警察作案。
一个故事用不同的口供反复演绎,看观众更愿意相信哪个版本,话说印度底层警察还在用竹棍抓人,经常在工作时间睡觉。#20180219
只能说作家是个戏精,临场反应能力佳,但他是可以被抓的,巧合是真的
太多bug,脱罪靠巧合,可是作者怎么一开始就知道这些巧合的存在呢?比如门卫正好拉肚子,还有一开始去杀律师的话如果没有巧合他是打算怎么脱罪呢?太奇怪了。而且节奏真的好慢好慢。
2017.12.24
《看不见的客人》+《误杀瞒天记》,依靠一次次叙述,混淆也寻找真相。把控很好。结尾没有被抓,更赞。
尽量多次反转了,但显然还是逻辑有误。最大bug在于这么尽职尽责追查真相的警察,竟然查不到死亡律师和男主的关系,以至于觉得男主没有谋杀动机?律师受男主妻子所雇,除了最后一条可能已被男主删除的短信,两人之间此前就没有任何邮件电话短信来往?查看死者最后若干联系人难道不是起码常识?去手机营业厅调一下俩位死者手机记录就知道了啊。有空听罗生门的讲述,却不注意起码的实物实证,也是形式大于内容了
“意外”建立在证据不足的基础上(尸检没有药物检验以及比较准确的死亡时间、警察也没有调查人物之间的关系),过程各说各话,没风格没对峙,很无聊。
就……老套又无聊
看过《看不见的客人》又知道是反转剧就猜得七七八八了,不唱歌跳舞的印度片还不错。
三星半 原本以为只是印度对罗生门的复刻,结果结局来了个出乎预料之外的正不压邪大反转。
以灰白色为主色调的悬疑电影,电影以警察追逐男主展开一系列烧脑剧情。可能因为看的悬疑电影比较多的缘故,电影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就已经猜想到结局,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和《唐人街探案》很像,只不过这部电影没那么多笑点,幽默背后还有对社会的讽刺(如:电影中的印度警察上班期间睡觉、八卦甚至吃嫌疑人的食物……讽刺当下社会警察不作为或一些职工领着固定收入不作为)。
1、私心偏爱的反转片,《看不见的客人》式的层层谎言迷雾,两人各执一词的罗生门案件;2、“有人利用真理获益,有人利用谎言,而我则利用巧合”。
又见高智商犯罪片,可惜无论从剧情逻辑还是细节推敲方面,不合理的漏洞都太多了,制作也相对粗糙,最关键的是整个片看起来非常无趣,讲故事的手法过于平淡,不知道啥时候能出现下一部《误杀瞒天记》啊
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伏笔 导演功力不错
满眼《看不见的客人》的痕迹。明明有个最大漏洞,男主说他被偷情男砸了,那验一下那个钝物的指纹和血迹不就知道了。要是没有男主的血迹,那就是他说谎呀。。。
刚有开头就确信真凶是作者的在这里集合👈👈👈👈
反转有点弱,衬托出警察是s.b,罪犯更是s.b
虽然最后五分钟来个反转,但不能救整个片子。前面太拖沓了,效率也低,看多发达国家的推理片,看这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