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人类历史是没有办法复制的.社会发展也是不能复制的,而传播手段,智力成果的保护,形式还是最重要的.PS,其实是技术是最重要的,科技最重要的.内容重复了,不过换汤不换药,或者是换个载体,换个即得利益体,'伪造'模仿抄袭临摹,可以是简单劳动成果,也可能是复杂技术形式.形式和内容结合到一起的时候,事非因果曲直明辩,就要看行为性质,包括损益成果了.'伪造'的模仿的书信完全可以出版啊.只要实名实姓的说是伪造抄袭模仿甚至是剽窃的,但是有特殊的艺术形式和创造价值.这在文学作品和艺术领域本来就是屡见不鲜的.论责任归属,一为人身权,尤其是署名权,转载改编要注明出处和实名实姓;二为财产权,尤其是发行出租等等一切营利性行为的处断.至于怎么判断创造性和艺术价值,还有编辑记者,出版商发行方,实在不行还有公共网络,社交平台,私人传播,学术交流.这些都不能限制其价值合理合法的体现啊.实名实姓的说是伪造的模仿的,天下文章一大抄,模仿文人,或者是用文人的情怀去写作,也不是什么坏事情,毕竟伪造这件"小事",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其实就是个"创造""创作"的真伪问题,如果有艺术和文学价值,自然就是"作品","伪造"和"虚构"一样,都是文学创作和艺术价值的手段和体现.也是人类能沟通的张力本源. 比如伪造的名画(不如名画的价值),比如临摹的书法(不如原帖的价值),但一样是作品,尤其是伪造临摹的复制过程中,有个人劳力价值体现的.比如书法名家模仿的临摹石碑帖画,换了形式和载体,虽然"内容"是一样的,但是形式上载体上还是有创新,甚至是创造性.所以法律含义上的"伪造""抄袭""模仿""临摹",跟文学作品领域的"伪造""抄袭""模仿""临摹"也不完全一致.不能说王安石临摹了某个石碑帖画,模仿了某种画风笔风,就不是作品了,没有艺术价值和独创性了. 现代社会对著作权知识产权的保护,因为载体形式的不同,相同或者是相类似的内容,也可能成为作品的,比如演绎作品,比如汇编.但是传统意义上的,甚至是论文之类的,大段大段的抄袭剪切复制,还是能被判断出真伪,价值高低,是否独创性的,是否有新的内容代表,或者是新的形式载体,甚至是新的技术成果等等.但是涉及到著作权,比如署名权完整权,比如表演权播放权发行权出租权,比如知识产权,登记制度,预防侵权,包括网络侵权等等措施.完全可以合理合法的解决这一问题啊.解决的问题的办法就是,实名实姓,模仿名人书信,然后署名姓结集,发行出租出售,或者是表演播放.这样就完全没有问题了.完全可以合理合法的规避法律责任啊.要那么多猜测假证伪证臆想甚至是偷窃剽窃抄袭伪造的各种侵权手段做什么?不懂一些处于法律和艺术领域的法盲们或者是文盲们,到底在搞什么.这电影完全算是演绎作品了.很好的解决了"盗版""心灵鸡汤"类的抄袭文存在的解决办法,让那些文不成法不成理不成的作品或者是作者们,有点现代社会的容身场所.不要总是处于法与理的边缘.甚至是做些与艺术绝缘的,更与法律无关的事情.比如诈骗啊卖银嫖娼啊,不劳而获抢劫强奸殴打拘留精神伪证假证,甚至是花钱买凶买凶杀人谋财害命的事情啊.所以"独创性"这种判断标准, 是否可以修改为,一部作品只要表现形式上与已有作品存在差异,哪怕是对已有作品的完全的或实质的模仿甚至是抄袭,也可以视为具有独创性.毕竟著作权保护的"作品"是指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但是并没有限制形式类型,尤其是著作权发展到今天,形式多样化,远超于内容多样化的意义.著作权其中所谓的"独创性",不如说"初源性",最初起源是哪里,后续加工编辑改编,形式变换设计,技术革新,又是哪里,其中以智力成果的类型判断,属于文学或者艺术领域的,或属于科学科技范畴.后者一般会有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多种知识产权保护类型和载体措施综合管辖,权利主体可以从客体形式中自由选择,专有权利专属性质最明显和对专有权利主体最为有利的,还有最能保护和展现智力成果的.就如古代诗词,典故这样的文字作品,其抄袭模仿伪造也是层出不穷的,但是放到今天来,实名实姓归属权利主体后,还是会被称为作品的.比如三国,历经三国志, 三国志演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等等,内容上各种"增补抄袭模仿剽窃", 再比如歌剧魅影,音乐剧,舞台剧,电影,文学作品,各种表现形式皆有.所以同样的内容(智力成果),展现为不同的载体形式,才是当今"著作权"的保护重点.技术发展,导致在法律上意义上,著作权中作品能承载的"智力成果","智力"程度其实是相对萎缩了,早期局限在几大复制传播(版权)的技术形式上,印刷术首当其冲, 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 美术建筑,摄影电影, 图形作品模型作品紧随其后, 计算机发展又再度扩张了其表现形式,及于现在的APP软件甚至是会计软件,各种应用程序,更有CPU,芯片等等.智力成果,更多体现在载体形式多样复杂性,而不是内容独创性上.人文性质的著作权,科技性质的专利权,更有商业价值的,商标权商号权, 再如植物新品种权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等等.智力成果的表现形式,早就超越了"作品"这种智力载体的低技术高劳作复制形式,形成于生活和实践中,更有价值的更易于表现和被复制的载体,"科技"产品商品,比如光碟,比如桌椅,比如书藉,比如U盘,硬盘,甚至是计算机,最简单的象是手机,更比比皆是.而"内容"却转换为流量,信息,符号,数据.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字,图象图形等.所谓的智力劳动成果最小元素单位,符号,不仅于文字图象等,甚至是包括逻辑运算物理化学原理,作用于物质的美感,更加复杂,也更加冰冷了.这样才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和人文冲突,甚至是战争,才会有科技发达后的二战核武,种族灭绝性质的国际和地区冲突.这些已经不是一国法律所能界定的,也不是哲学或者思想通融,或者是简单的政治理解甚至是权力统治能解决的.最后说回抄袭和伪造仿造临摹吧,著作权里面也是有相应保护手段的,当不同形式相同内容,甚至是不同权利主体出现的时候,如果被大量复制加工转载甚至是出版发行表演演绎了,按形式,如果是新得载体,并且有相应的创造和艺术价值,也就是独创性,依旧侵权了(初源性),即不是免费表演也不是公益教育学习甚至是科研报道使用,那就要从侵权主体,比如表演出版录制播放者(著作权邻接权利主体);还有被侵权作品的权利归属主体,比如人身权中的署名权比如财产权的改编表演发行等等多方面的主体,追究原因了;如果涉及邻接权,版式设计, 专有出版的署作权,还需要进一步确权,再计算侵害和损益.从而分割财产价值,划分责任形式和决定赔偿补偿方式.
又是一个Loser的故事。
一个传记女作者,性子傲,脾气差,酗酒……全方位loser。
事业挫败:作品在书店被2.5折贱卖,被店员鄙视。
写不出新作品,被经纪人唾弃。
社交挫败:没有朋友,没有家人,只有一只猫相依为命。
生活挫败:潦倒到房租都付不起,家里乱成垃圾堆,床底下都是猫屎,参加个聚会还要骗一件大衣穿回家。
人生挫败:年过五十,一无所有。
偶然的机会发现自己可以通过杜撰已逝名人书信,卖给那些收藏家来赚钱,这些收益可以让自己的人生逐渐回暖,这种感觉就像垂危的生命突然有了稻草,再努力一点还有回春的机会。
仿佛是有一种天分,或者是传记作者的身份使然,她能把这些名人来往的书信写得跟真的似的,那些语气和遣词造句仿佛就出自那些名人笔下,因而水涨船高,在市场上被不断抬价。
这种以假乱真瞒天过海的本事,让她突然有了成就感。
除了钱,她还获得了朋友和酒。
那些收藏家为何热衷于收藏名人书信呢?
大概优越感作祟,“人无我有”的虚荣心让人沉迷,所以容易被蒙蔽。
对于这个圈子的人来说,名人书信就是一种高傲的社交资本,即便那书信是假的。
可除了杜撰的人,谁又知道那是假的呢?
名人的亲信们吧。
事情总有暴露的那天,该发生的总会发生,毕竟谁也逃不过墨菲定律。
伪造了400多封书信,有些传到了名人亲信那里,就会被怀疑。
最后FBI找来。
庭审上,她特别坦诚:我并不后悔。
相反,杜撰书信的那些日子反而是这辈子最开心的日子,生命的价值在杜撰中被释放了,一个作者就此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闪光点。
很丧。
想起海边的曼切斯特,醉乡民谣,倒带人生…真几把操蛋。
豆瓣7.1分低了,可能大家都对丧逼失去耐性了。
片子节奏微慢,但106分钟并不冗长,镜头没有一个多余的。
太多看似漫不经心的细节都在加深这一个人物的悲剧感。
配乐突出,没有大喜大悲,就是伴着剧情缓缓流淌出的爵士骚灵小调也将那种无处安放的挫败感烘托得正好。
演员表演也精彩,喜剧出身的梅丽莎值得一个小金人影后提名。
男配也给力,游刃有余。
Can you ever forgive me?
纽约、爵士乐、书店、泛黄的信、酒馆、街道……如果看到一部电影里带着这些元素你一定会以为这是一部浪漫的满是小资情调的文艺片吧,然而这部提名2019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电影——《你能原谅我吗?
》却并非如此。
影片根据李·伊瑟列尔同名回忆录改编,故事围绕传记作家李·伊瑟列尔伪造名人书信出售等事件展开,塑造了一位既可怜又可悲的女作家的形象:邋遢、酗酒、冷漠、自闭、肥胖、年老、养猫……Lee也是一个没有囿于名利场里的真实纯粹的人。
她曾经也是个在文学顶尖上的人:为著名人物写过传记,作品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目排行榜……而她有个“绝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小性格:不为了哗众取宠制造话题,不去为了迎合社会而降低自己的写作要求,不参与广告宣传……低谷时的她也依旧倔强地守护着这点小性格。
尽管伪造名人书信最初的原因是为了赚钱,而那些仅仅是加上了名人署名的出自她手的文字却传播颇广,别忘了低谷时她的书被放在了书店的折扣区,还有经纪人的那句话:“现在没有人会为一个叫Lee Israel的作家花钱”而这一切都在加了名人的署名后改变了,这是一件多么讽刺的事情。
在因伪造名人书信和偷窃文物而被传送法庭的那段自白里,她说“这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这是我唯一能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的时刻”,我想这是一位孤独者最真实的发自内心的自白了吧,满是无奈与仅剩的骄傲还有对文字的热爱。
有人说从这部电影里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确实吧,Lee的确是现在社会里一部分人的缩影。
这是一部适合一个人观看的影片,配合着爵士乐与安静的画面,缓慢的节奏带着颓废与伤感,沉浸在女主孤独的世界里,也感受着她的无奈与骄傲。
(悄么么说感觉女主有、、可爱_(:з」∠)_)
对不起,《你能原谅我吗?
》 Can You Ever Forgive Me?改编于李·伊斯雷尔Lee Israel的同名自传小说。
在美国真要当个作家不是件容易事。
李(梅丽莎·麦卡西 Melissa McCarthy饰)就是这样一个专写文人传记的作家。
尽管她的著作甚至在“纽约时报”畅销书列上过榜。
可现在她已经过气了,也没有了工作,不单一无所有,还欠几个月的房租,自己宝贝的猫病都没钱治,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
她往往醉醺醺的,再加上个烂脾气到处得罪人,把自己的生路都断了,因此51岁的她只能做得就是不时要耍点无赖,或者乘机小偷小摸。
总的来说,日子过得结结巴巴或者更糟。
最后她不得不把自己珍藏的赫本的亲笔信卖掉了。
又过了两天,她在图书馆的书里看到夹着一封作家范妮·布莱斯的信。
她把信又卖了个好价钱。
当然这不是个长远过日子的办法。
就这样,她开始了山寨名人信件的绝招。
然后再出售给一个个旧书店。
虽然没有致富,但也做到了衣食无忧。
在酒吧里,她还结识了个流浪汉杰克(理查德·E·格兰特 Richard E. Grant饰)。
也是个不靠谱的家伙,不单酗酒,还吸毒,有时候还做点贩毒的生意。
两个人臭味相投,因此谈的都挺投机的,成了好朋友。
当李发现了自己不单被警察钉上了,而且上了书店老板的黑名单后,她安排了杰克去推销这些假信。
当然最后他们两人都被抓起来了。
为了轻判她接受认罪。
判决是监外执行五年。
她把这段经历写成了这本书。
她于2014年74岁去世。
李·伊斯雷本人虽然有“窃书不能算偷”的说法,但李还是被抓了。
不过总的说起来,她还是个雅贼。
为了山寨这些信件,她还买了好几个旧打字机,模仿作家的签字,再凭自己对作家的知识而对信件添油加醋。
判刑后,她还看到自己的假信在市面高价出售。
所以她对自己一手还很骄傲。
在法庭认罪时,她觉得这是她一生最得意的一段时间。
从李的经历来看,在美国当作家不容易。
美国没有什么作家协会。
一旦卖不出作品就要饿肚子。
所以她有段时间靠救济过日子,当然这也不能作为她犯罪的理由。
由此可以得知,作假真是件技术活。
连续剧《古董局中局》,就知道中国也有假古董。
作者马伯庸的微博里提到以前上海藏书家潘明训先生收藏的《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结尾处制版人的名字和制版日期被人删去了,这样一册元版古籍就提升到了宋版。
造假这码事,古今中外雷同。
可以想象到当她刚从大学毕业出来后,意气风发,为作家名人写传记,而且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
只因为一本失败的书而每况愈下,最后穷困潦倒。
一步错,就走向了深渊。
李·伊斯雷尔令我想起另一部电影,《派克夫人的情人》“Mrs. Parker and the Vicious Circle (1994)”,朵诺西·派克也是纽约的犹太女作家,不过她一生要开心多了,她不是同性恋。
结婚后仍然有无数朋友,她在自己文艺圈子几乎天天聚会谈笑风生,接着在好莱坞写剧本而大展身手。
但最后回到纽约时,老友和丈夫都已离去,没有子女,没有广场舞,就剩下她孤身一人,醉醺醺的在街上晃来晃去,同样的令人感叹到她的寂寞。
作为一个知名作家,这部电影也几次提到她。
本片得奥斯卡剧本改编奖提名。
导演玛丽埃尔·海勒 Marielle Heller曾经导过《少女日记》“ The Diary of a Teenage Girl (2015)”(见我的博文“《少女日记》不是《少女之心》”)梅丽莎·麦卡西以本片和《伴娘》“ Bridesmaids (2011)”得奥斯卡提名,以本片和《女间谍》“Spy (2015)”得金球奖提名(见我的博文“《女间谍》”)。
英国演员理查德·E·格兰特以本片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提名。
对故事背景和演员一无所知的我,在查阅资料时被惊呆了。
其实看到快结束也猜到一些,靠模仿名人书信被判缓刑的这位过气传记女作家,真有其人。
女作家依托自身文笔和所做的大量功课,将名人书信模仿的比本尊还像本尊,甚至还会模仿打电话,甚至还有名人著作里加入了她仿造的内容,再版时才被出版社删除。
其本人特立独行,过着自己喜爱的生活,终身未嫁,活到70多岁。
比这段历史还要让我吃惊的是女主梅丽莎·麦卡西,看的时候还在想会不会主人公最后一夜醒来决定重新做人,然后变漂亮了。
电影里并没有,百度图片满足了我。
外表和妆容并不是梅丽莎·麦卡西获得此次奥斯卡最佳女主提名的原因,此片数次让我回忆起最爱的《刺猬的优雅》,弥补了BE的遗憾,在致郁之后也被彻底治愈。
女作家的孤独潦倒和她不与人群为伴的倔强,都是每一个社恐深宅最生动的写照,如同对镜看到自己。
在被爱人抛弃、朋友背叛、老猫离世的深渊中无力挣扎,最终自我拯救。
在看到Lee脚下又有一只奶猫出没,热泪盈眶了都。
Lee在法庭上说,她并不为伪造信件而感到后悔,相反觉得,这是她的人生巅峰,因为她为这些作品感到骄傲。
这是本片中梅丽莎·麦卡西最动人,最高光的时刻。
有意思的是,电影根据本人回忆录改编,而回忆录,好像也是别人伪造的😂。
影片节奏妥帖,温馨动人,摄影感人,歌曲动听分享Various Artists的专辑《Can You Ever Forgive M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http://music.163.com/album/73889066/?userid=390281280(来自@网易云音乐)。
5星推荐!
生活在豆瓣里的文艺青年,看本片应该很有感触吧。
简直是寓言一般。
Lee自己是蕾丝,养猫,讨厌小孩,有个Gay的损友,曾经的知名女作家。
Lee 对前女友的爱很深,珍惜着前女友送的猫,经常去之前约会的地方,Lee也同样很自我,始终保持着疏离感,无法与被别人建立信任。
前女友说,你过得太混乱。
Lee 否认,然后又不得不被前女友说服。
那段对话真的是似曾相识。
Lee是有原则的,她看不起哪些吹牛的假装专业的畅销书作家,不愿意屈就,也不愿意配合宣传。
Lee还是很真诚的,在面对法官时,并不后悔之前的经历,因为那是有生以来最有成就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了。
看片子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Lee Israel 如果生活在当下,可能早就成了知名文学八卦博主,10万+随便写写,在网上上着写作课,录着知识付费的博客节目,没准还能上电视做节目。
文艺青年们还是多有些经历,书写自己的真实情感才行。
写作为生的人多些经历没什么坏处,还是得多与社会接触,各色人物都打打交道,躲在背后写非典型名人传记,放在哪个时代都很难有出头之日。
总是穿着别人的鞋子里,怎么能走出自己的路呢。
Lee 虽然是触犯了法律,可是写作这项技能却并没有离开她,日后恢复了,有了生活了,又能在书写中找到成就感与存在感了。
编撰的酗酒与作家的主题,其实也可以写起来的。
这种文化人的电影,细节做得到位,那一间间的独立书店实在吸引人,Lee的小公寓收拾干净也挺有风味的,电影里的原声很好听,很适合在家看书或者逛街的时候听。
文化圈其实也很讽刺,哪些收藏名人书信的到底是冲着啥。
最后那个稀有书店的老板,明知那封信是伪造的,还是放回了橱窗,因为那段文字够美,为阅读者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突然就联想到前几日看到的一段引子雷军的话,是啊错过的成本非常高,不如有机会就试一试吧。
一个51岁的老女人,一只活了12年的猫,本来可以相依相伴,共度晚景。
奈何老女人李酗酒成瘾,脾气火暴,出言不逊,导致失业;她本是个传记作家,也曾写出过一本畅销书,奈何目前已没有作品也失去市场。
欠了三个月的房租要交,宠物医院还有82美元的债务要还,亲如家人的猫咪又生病需治——困境重重,怎么办?
从迫不得已卖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名人书信,到机缘巧合在图书馆偷到一封名人信件,再到利用自己的文学天赋伪造各位名人的手迹,最后到铤而走险处心积虑窃取书信真迹,李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但治好了猫的病,交齐了房租,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甚至能帮助一个比她更穷困潦倒的老同性恋杰克——讲到这儿,是的,你发现甚至对这个犯罪者无法憎恶,只是同情。
读书多年,写作多年,李不能凭自己的名字让自己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却依靠伪造名人书信赚取一笔又一笔丰厚的酬劳。
这是讽刺,也是悲哀。
人,都要生活,需要一份工作来赚取一份薪水。
前几天,我跟两个朋友一起吃饭。
我们三个人已经有快大半年没有领到我们的薪水了。
我还好一点,毕竟家里还有存粮,够吃。
另外两个朋友就惨一点。
我在饭桌上问他们这些日子是怎么过来的。
他们都笑笑不语。
其实我是知道的。
一个靠老婆的接济,另外一个估计就是光靠银行的贷款,然后信用卡、花呗什么的。
我相信再过一段时间,他们的个人信用是绝对不可能好的。
以前我不能理解这样的生活,在市场上打滚两年后才知道创业的人不都是这样的吗?
我这两位朋友印在名片上的头衔也是某某公司的总经理,在市场监督管理局去查一下,他们一定还都是法定代表人,俗称的老板。
可惜,表面的光鲜掩盖不了口袋里没钱的窘迫。
但是人都要生活下去的。
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不免就会做一些犯罪的事。
你要说这些人会因此后悔吗?
我觉得是不会的。
不这么做,他们就会饿死。
为了吃饭,人总是会突破自己的底线!
像朱自清老先生那样饿死不吃美国粮,有骨气的人终究是少数!
芸芸众生,都是凡夫俗子罢了!
说了这么多,那是因为这些感慨都是我看《你能原谅我吗?
》这部电影有感而发。
作家李.伊瑟列尔(lee Israel)算是一个知名传记作家,曾经也有一部作品上过畅销作品排行榜。
可惜,51岁的她,既写不出好的作品,又因为嘴巴坏丢掉了工作。
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
人要吃饭,租来的房子要付房租,连心爱的猫得了病也要治。
这一切的一切都急需要她想办法挣到钱。
读书人,能想什么法子挣钱呢?
NO WAY!可怜她最后把自己的书拿去卖,结果人家书店还不收,对待她这一个知名的作家像对待一个叫花子。
有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把著名作家写给自己的信卖给了书商,并从书商这里得到了一笔不菲的卖价之后,她开始觉得这是一条摆脱现在困境的法子。
于是她就开始伪造那些已经离世的作者的信件,然后把它们卖给愿意为它付费的收藏家。
据说,她先后伪造了四百多封这样的作品。
她用被伪造者的口气写信,冒充他们的签名,刚开始她还有一点担心被发现,后来她甚至喜欢上了这样被代入的生活,仿佛她就是他们,她沉迷于被伪造的人生之中。
LEE israel最后在法庭讲,她并不后悔,这个工作她真心的喜欢!
当然不是指她去卖信的这一段,而是她代入以作者的口气写信这一段。
纸从来包不住火。
时间久了,lee israel的诈骗罪行就曝了光。
她被判处有罪,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最后她的刑期在我看来法官真的是很仁慈,并不太重。
当然在美国那样的社会,一个人的信用破产了,那么因此带来的惩罚将远远比坐牢严重得多!
这个人将失去她所有的朋友,正如lee路过朋友的书店,只能默默地看着,无法再推门而入了。
最后lee把她的故事写成了本人的传记并出版,纽约时报评论她这一本新作是“最卑鄙而又精彩的故事”。
一个作者,甚至是一个算是小有名气的作家,原来也会如此落魄!
这对于有志于写作这一条上的年青人会不会是一大打击呢?
偶然在电脑上看的电影,原本看名字以为是爱情片,夕阳无限好那种,看到一半胸闷的我抽了一根很久都没碰过的烟。
同样是伪造,为什么猫鼠游戏就没那种感觉呢?
看完闷着回味了三个小时,想不明白心情低落的原因,突然看到了CELIN 2021的大秀我突然想明白了一些事。
千禧时代的我还正青春活力呢,可是每天关注着豆瓣离婚帖子,避孕帖子,养老帖子,买房帖子,看着30岁女人分享自己的年龄焦虑,研究着产后恢复的瑜伽到底是怎样练习,爱好如同大爷一样养花看书听歌晒太阳。
不爱出门,不善于交际,拒绝交际。
我生怕会像女主一样被时代的洪流所抛弃。
即使现在我也感觉有点脱离尘世:从不看微博,不玩小红书,不化妆,不看抖音。
关注的话题都是比我还要大个几十岁的人才会讨论的事情,政治热点啊,资本运作啊……我好像精神世界已经很老了。
CELIN的设计师Hedi在上世纪风风火火的引领了潮流,如今却要追随潮流。
虽然我不知道他风格改变的真正原因,我也不好去揣测,但是这种焦虑情绪从电影刚开始就渗透到我的骨头里。
就更别提我看的书和电影都那么的老派……唉。
我真的是把老骨头,而且我厌烦社交的性格已经让我离世界越来越远了。
这电影看起来只是讲了个故事,可是这故事也太心酸了。
曾经大连最风光的琳琳舞厅,当时听着最潮的歌曲的大爷们可能谁都没想到它在几十年后会被电子舞曲和民谣吧取代,如今的蹦迪酒吧KTV可能在十几年后就灰飞烟灭了,可能只有大澡堂洗才是一直活下来的经典。
最近疫情之下书店危机爆发,唱片店早已经濒危和古董古着混搭,我追随的潮流原来已经是过时的节奏,又没有资本坚持自己的爱好,也没资格不去社交就能活着。
那除了荒唐的伪造八卦文书,她还有什么活路。
我还有什么活路。
真希望千禧时代能够一直坚持着,年轻着,活跃着。
不要被柴米油盐所束缚。
让我老的慢一点。
Lee Israel是普通人群里的异类:邋遢的酒鬼还尖刻坏脾气,曾经写过一两本书的作家和当下还不了账的纽约大妈。
偶然的机会她发现自己具有伪造大文人书信的本事和机会,重要的是能够借此养活自己和家里的猫。
一年多时间里她“创作”了400封书信,居然还用上街头流浪鬼Jack为自己跑腿,直到FBI当街把上法庭的传票塞过来。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电影是根据2010年Lee Israel的自传改编成。
在电影中,Lee在法庭上接受判决前说了一段话,有忏悔和认罪,同时也有真情的流露:干伪造让她感到自己创造能力和做人的价值。
普通人当中只有少数人获得这般奇异的经历,即使是作恶。
能让他或她感到激情活力的迸发,自我和创作的发泄。
这时候,他们的感受和著名的“家”们没有区别。
影片的导演是39岁的Marielle Heller,又一位年轻女导演。
衷心希望她和Greta Gerwig(Lady Bird的导演)能够保持她们的创作能力。
这几年,以女性为主角的好电影层出不穷,是个令人欣喜的现象。
本电影女主角Melissa MacCarthy演得极好,把一位“业余”犯罪分子刻画得十分的到位。
更要知道的是她是一位影坛上赫赫大名的喜剧演员,在这部电影中表现出她巨大的潜力。
她也因为这部电影获得金球奖最佳女演员提名。
英国演员理查德—格兰特的表演同样精彩,在餐馆里勾引搭讪男服务生,表情神态惟妙惟肖。
我对文学的无知让我失去了共情能力,还让我局限于低下的作案手段和扁平的人物形象。多一星给配乐。
这竟然是真人真事改编的么?故事大部分时间里,女主真是讨厌极了。生活不易,当你把生活拒之门外,美好也随之远离。自暴自弃的人生,浑身散发着让人讨厌的气息,只能吸引同样自暴自弃的杰克。然而,模仿名人的信件,竟然让这个自暴自弃的女人找到了一点尊严,在和杰克的交往中,竟然慢慢的敞开了心扉,真是神奇的过程。事件本身是卑鄙的造假,造假的过程里发现了真诚。
真烂
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看着凸起的肚子和下垂的奶子,狗屁的文艺,都会变成狗屎。
胖拉和老gay之间的塑料友谊终究抵不过爱喵情深
正如一个短评所说,清汤寡水。
很差 這樣的人物設定明明可以拍出更有劇情效果的轉變 然而那些偽造的信也並看不出如何優秀 以此片來說 lee不值得被原諒 片尾的字幕介紹反而有趣
飞三亚的南航航班上看的,看完了飞机因北京大雪还没起飞。不过电影还是好看的,男女主精彩,获奥斯卡提名。真人真事,无奇不有;艺术再现,令人感慨!冬日纽约和怀旧歌曲十分协调。
很少有这种从头到底让人感觉很不适的女主,没有礼貌、没有道德,还养猫……女主床底那一幕真的太恶心了。这部电影的题材是我感兴趣的,但拍得有点乏味。
很有趣的故事,很有趣的人设,Lee的私人生活涉及太少,所以让观众很难进入角色,比如Anna的支线还可以更丰富,与前女友的纠缠又是怎样,这些都能让Lee的人物弧光更丰满。
看完搭车回家,看着路上裹着冬衣缩着脖子顶着寒风走的人们,突然想到这个故事其实和午夜牛郎很像呀。纽约的冬天可以是诺拉埃夫隆电影里温暖的圣诞树和毛衣,但也更可能是肮脏和孤独。一个是失意却不愿妥协的作家,只能靠仿写信件赚钱营生,一个是居无定所的只能靠睡遍曼哈顿来继续生活的同志,他们的关系很有趣(虽然电影没太拍出来),也注定不会是什么神仙犯罪组合,但纽约总会把人变成惨淡却高傲的刺猬,这一点几十年不变好令人感叹
实在不是一个多好的犯罪类型处理,既没能为犯罪行为作出合理/合情开脱,又无法输出某种抗衡主流的犯罪价值观,稍微碰到了“我的伪造也是我创造的艺术”,但即刻又转向了另一种犯罪动作(偷窃)。以致最终选了一个最弱的结果,将它归作某种特别的经历,只能以自我剥削作结了。
真人真事的文学犯罪故事,老基老姬的灰色组合。既有同志老无所依的写照,也有文字工作者的创作共鸣。Melissa McCarthy的表演浑然天成,看完让人不会对角色投入大爱大恨,但却能生出淡淡的怜悯和莫名的贴近。可能是今年完成度最好的女同电影了。
故事不错 拍的没有张力罢
把漫长岁月里潦倒的写作,凝缩成一人一猫的促狭,千疮百孔,都是寻常风雨。长期躲在叙述背后的作家Lee直言自身懦弱,怕抵不住袒露自我后的批评。惊觉这也是我长久以来龟缩不动的借口之一。很能理解当他人不再相信你能用文笔叱咤风云,而你却可兴风作浪得不惜铤而走险也要顶风作案的疯狂。人有时差的不是天赋,而是运气,以及为了抓住那种足以闪耀的运气,愿意走得多远。这电影也好,这人生也罢,真的都是卑鄙无耻,却又精彩绝伦。麦卡西和格兰特都很赞。
无聊
1春风得意时会有一堆假朋友,跌到谷底连假朋友都没有;2毁掉你的关键时刻也能救你,但并不是从此就万事大吉鸟那;3过上梦幻的生活然后全部失去,人才知道自己真正拥有过什么;4性格决定命运,人人困兽犹斗,羡慕不来,鄙视不了。
虽然影片中的女主角的确犯了罪,但是我感觉这是一个非常温馨的故事。
技法娴熟的故事编织,却也觉得有些蜻蜓点水…如果是纪录片,不免唏嘘,可作为剧情就难免略显寡淡,同性和文采成为一种底色,伪造书信终究被发现的故事本身也难以赋予更多期待,人物性格鲜明却难以充分共情——除了对猫的部分,是啊,最可爱的还是猫~~~
鸡汤 但是看哭了 老混蛋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