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最后的绞刑师

The Last Hangman,Pierrepoint (UK) (new title) (USA)

主演:蒂莫西·斯波,茱丽叶特·斯蒂文森,埃迪·马森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5

《最后的绞刑师》剧照

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2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3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4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5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6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3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4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5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6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7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8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9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20

《最后的绞刑师》剧情介绍

最后的绞刑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阿尔伯特·皮埃尔珀恩特(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饰),英国最著名的绞刑师。他冷静、不苟言笑,又极其讲究自身的职业道德,堪称“世界上最有效率和最人性的第一绞刑师”。这个职业需要身份的秘密、绝对的冷静以及精准的计算。职业性的果断和迅速,为他创造了7秒半完成行刑的纪录。然而这个本该是秘密的身份,却因为执行对纳粹的死刑,使得皮埃尔珀恩特成了公众人物。 皮埃尔珀恩特从不把他的职业与生活混淆,也很少考虑这个行当的残酷性。直到1950年的一天,他亲手为他的朋友詹姆斯·考比特(埃迪·马森 Eddie Marsan饰)“送行”,导致精神几乎崩溃。这成为了皮埃尔珀恩特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他于1955年写信辞去了绞刑师的工作,结束了这段处死608名死囚长达22年的生死行当。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的左手与右手龙巡天下小怪兽成长日记蹒跚学步第二季女人就是女人玄笔录前传之怨妖坛色欲情仇4城主大人请试毒宇宙战舰大和号最强会长黑神第二季你认真要结这种婚吗?厨神老爹紫罗兰永恒花园交响音乐会2021焕羽零一华尔街:金钱永不眠智取威虎山八月来风迷失内华达2:密涅瓦深入北方的小路只有形式的罗曼史蜡笔小新超时空!呼风唤雨的我的新娘紫禁之巅虎影颂乐人偶末日崩塌随性所欲第二季冰冰冰淇淋君第二季超凡蜘蛛侠2艾芙莉澳门风云3

《最后的绞刑师》长篇影评

 1 ) 残酷的职业

电影中的绞刑师皮埃尔珀恩特是真实的人物,英国的职业绞刑师,22年处决了450人和200多战犯。

关于人物作为绞刑师不能与犯人建立任何社会的、思想的、身体的关系,所以皮埃尔珀恩特拒绝与犯人的眼神或是语言的交流,不去了解或关注犯人的过往和反应,只关心犯人的身高体重、脖子的耐受度、绞绳的长度,无视犯人的请求和忏悔,迅速的绑缚、快步领路,拉动杠杆,打开地面翻板,最后确认犯人的正式死亡。

他干净利落地动作是冷静还是冷酷?

绞刑室就在监禁室的门后,犯人在他们还没回神的时候已经被执行了死刑。

绞刑师还需负责死尸的清洁工作。

他就犯人的脊椎来赞叹工作完成的漂亮。

皮埃尔珀恩特作为绞刑师的优秀不仅因为他对绞索的判断精确到英寸,执行时间只需要七秒半。

他追逐绞刑的效率和速度,充满职业自豪感,都使观看的我感受矛盾。

主角笃定、稳当、冷静的行为究竟是值得赞扬还是贬斥?

他认为犯人已经用死亡付出了犯罪的代价,此后有权利得到作为人的尊重,无论是得到清洁还是得到棺材。

以专业看待,皮埃尔珀恩特无疑是优秀的,但其职业的内容又是毁灭性的,死亡是不可逆转的,造成这种结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值得去赞美。

就像片尾皮埃尔珀恩特所言“死刑除了复仇外,没有任何意义”。

只有在绞死他的朋友时,他紧张无眠,略有失常,举动也和往日冷硬的作派不同,亲和温柔许多,但走的仍是那条死亡之路。

绞刑再温馨再追求人道,也不可能是仁慈的。

在他回家后希望从妻子那里寻求安慰不得时情绪暴发了。

对于这样得来的收入他有了负罪感,尝到了血腥肮脏的味道。

他不再能物化绞死的犯人,当他们成为活活生的人时,皮埃尔珀恩特的职业行为没有了立足点。

当皮埃尔珀恩特的名字和职务被公布后,英雄到凶手的称谓变化的也很快。

被相拥着祝酒歌唱,被围追着诅咒辱骂,都是因为他职业带来的。

当公众把职业结果针对个人时,这种荣赞与伤害也被扩大了。

而配角的表演更烘托了绞刑师职业的残酷。

对于绞刑师的职业,从开始惧怕而无法执行的绞刑师,妻子的疑虑,助手的谈论,军人的质疑。

既然无视人性的杀人是罪行,再重复这样的行为又怎么称得上正义?

比如军人。

处死纳粹战犯时,死刑台下观礼军人们的不自禁的低头,条件反射的收紧下巴、缩眼角甚至闭眼。

在空旷的仓库里两个男人谈论着死亡。

绞刑是经历过战争和开枪射杀过敌人的中尉也无法忍受,皮埃尔珀恩特却能按部就班的完成。

绞刑师作为职业竟比战场上的军人更残酷。

比如安妮,皮埃尔珀恩特的夫人,一头金发,轮廓线条锋利,电影中她的特写前后对比明显。

单身的她在小店里对着皮埃尔珀恩特眼神明亮,笑容轻柔温和。

而成婚后她大多时间眉头紧皱,眼眸晦暗,提到丈夫的工作时露出尴尬的笑容。

与提什和其情妇相遇时挤出的敷衍笑容。

皮埃尔珀恩特因绞死友人伤怀时,她回避丈夫职业时隐忍的痛苦,听到广播里对丈夫公开评论万人唾骂时,终于忍不住满面泪痕,抽噎哭泣。

安妮两次谈到缓刑,一次是埋怨由此减少了丈夫的收入,一次是劝说丈夫离开绞刑工作。

从侧面来表现绞刑师的职业给家庭带来的伤害。

比如始终红衣的杰西,提什的情人,她在皮埃尔珀恩特夫妇的酒馆中当着绞刑师的面蔑视鄙夷他双手沾满鲜血的肮脏。

电影中并没有她被杀死的镜头,而是通过绞刑师的助手和提什在狱中及皮埃尔珀恩特回家后的传述来间接表现。

比如金发女犯露丝•埃利丝,电影里死刑犯中唯一露出微笑的,这也是行刑镜头中唯一俯拍的。

也是皮埃尔珀恩特首次主动与对方有了眼神接触。

之前他面对提什还逃避目光。

关于场景镜头切换干净利落,毫不故弄玄虚或花哨卖弄。

尤其喜欢电影中场景的纵深感,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场景作为地点的提示,还烘托了电影的氛围人物的情绪。

最重要的场景自然是监狱中的刑室。

电影开场抑拍面部冷峻的绞刑师从穹顶下的阶梯走到镜头前开始向应试死刑师的几位男子介绍监禁室、死刑室和死刑执行的过程。

有挂衣勾的大堂、囚禁犯人的监室和生命终结的死刑室空间都不大,四五人站着都很局促,不过演员们的站位很讲究,加之光线明暗处理,冷色调呈现,无论是一字排开还是分四角站立,都会有一个人在镜头中走动,而不使镜头呆板。

铁门关闭时沉重的声音,椅子在水泥地上拖动的声音,人员走动时皮鞋摩擦地面的声音,绳圈绑着重物坠落的声音,还有死刑师没有感情色彩的说话声共同营造了庄重肃穆的氛围。

应试者短促的笑声和轻浮的调侃从而显得突兀,形成了反衬效果。

而安妮工作的杂货店是另一重要场景。

皮埃尔珀恩特从街上推门进入,安妮站立的柜台后有两扇门,一边是开了些缝的门,另有个年轻女店员倚在旁边,往里是条走道,尽头有绿色的墙和红色的桌子;另一边是拢着的玻璃格子门,里面是间小办公室,男店主在里边观察着外面的情况。

店子的空间十分狭小,沿街的玻璃展柜还摆放着瓶瓶罐罐的糖果,在店内还能看到时而经过的行人。

一个房间中有四个人在进出,镜头里保持两到三个人,而未产生拥挤的感觉。

不得不说布景实在高明。

另有皮埃尔珀恩特夫妇经营的酒吧。

当皮埃尔珀恩特从监狱回来,进入黑暗的房间,放下公文包,几步过转角后,可能通过放置着各类酒瓶的玻璃酒柜看到客人喧闹的场面。

绞刑师脱下西服后有个细节,他拎起一件女式皮草披肩观察了一下。

电影似乎暗示,这是他为了家人的生活,坚持工作的动力之一。

接着皮埃尔珀恩特推开门进入酒馆经营场所。

与他之前说过,“进入绞刑室就要把自己放在门外”相呼应,这里也是他转换角色回到鲜活世界的门。

但是仅仅一扇门真的能隔开这样的认知吗?

或者这不过是自我的安慰。

皮埃尔珀恩特梦境里的田野。

绿得渗人的菜田里,黑帽白衣黑裤的稻草人面上套着白布罩,那是他亲手绞死的朋友提什,活着时曾和他一起演过两人搞笑剧。

提什稻草人的造型,张开双臂的模样与他在酒吧中唱歌时展开手臂的姿势一模一样。

而之前在皮埃尔珀恩特开车去往监狱的路上,田野前方就立有一个稻草人。

梦中他怀抱着倒下的朋友,沉重的不仅仅是身上承受的重量,还有心灵上的哀恸。

还有一些小场景,像是皮埃尔珀恩特被邀请前往处理纳粹时,他在门厅下车后,镜头里走廊层层的廊柱,还有隔着吉普车和街道的房屋,从里开门走出军装男子。

这样的细节处理使得镜头更有纵深感。

关于道具电影中还有一些关键性的道具,门、信函、记事本、绞刑工具等等。

门——监狱里隔绝生与死,酒馆中拦断喜与悲,街道上屏障放纵与约束……信函——首先是“工作通知”,这是皮埃尔珀恩特的绞刑师职业的开始;接着是“绞刑通知”,这是他家庭的收入来源,同时也是一个人死亡的预告,是两夫妇希望得到也是精神痛苦的来源。

电影结束时,皮埃尔珀恩特打印出的辞职信,则是对死刑的否定。

记事本——皮埃尔珀恩特把他每次执行死刑时的相关数据摘抄其上。

这也是他夫人对他职业的怀疑,对他工作的厌恶。

当他绞杀自己亲密的朋友后仍坚持要作记录时,这是他对死亡执行者由最初的骄傲产生了怀疑和动摇。

在狱中,皮埃尔珀恩特西服口袋中露出白色尖角的织物,那是绞刑行刑时罩在犯人头上的头套。

却成优雅形式的一部分。

但终究还是死亡的障目之物。

电影中没有特别奢华的道具和背景,可能和导演执导电视电影的经历相关,整部片子很有舞台剧的风范。

关于音乐在皮埃尔珀恩特为执行纳粹绞刑作准备工作的时候,华尔兹音乐用的是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赞美着春天与生命主题的音乐中,画面上呈现的却是绞刑台、绞架,与纵身腾起的舞蹈相反直坠而下的身体,僵硬死亡的鸟儿,尖利的铁爪,荒凉的后院,风中残破的蛛网,垂死乞怜的战犯,旋转的镜头中黑色刑架上高悬着一对白色吊索……死亡的残酷结合着欢快的曲子,这时没有盎然生机,只有生命终点。

还有提什的歌唱。

先是与皮埃尔珀恩特合演搞笑剧时俏皮的歌声,而后是与情妇分手后嫉妒失意的歌声,再后来是在监狱中凄凉悲哀的歌声。

最后两个场景不同提什唱得却是相同的歌曲,就像只哀伤的黄莺鸟到垂死的黄莺鸟。

虽然是以死亡为主题,电影中没有一个血腥的镜头。

《黑暗的舞者》中对死亡是用浪漫手法表现,本片则是现实手法的体现了。

我更喜欢这类风格的电影。

主角蒂莫西•斯波在《哈利•波特》中饰演虫尾巴,怪不得我开始看时,怎么都觉得眼熟得不行。

演员胖胖圆圆的脸让我想到希区柯克,他总在自己的电影里客串旁观者角色。

这也是我喜欢的导演之一。

 2 ) 窒息

关于老头的一切沉默,冷静,一丝不苟...只是把它当作自己的职业然后认真工作直到杀死自己的朋友才幡然发现这些都是和他一样的生命,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废除死刑所以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死刑,原来死刑除了报复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关于死刑的电影,波兰的杀人短片,大卫·戈尔的一生 ,死刑绝不是为了惩罚罪犯。

 3 ) 被职业埋葬的人生

 “阿尔伯特,只要你还活着就不会得到好运。

我曾经对你父亲这么说过,现在跟你说同样的话”。

 在阿尔伯特即将踏上绞刑师的人生之路时,她的母亲不无痛心的说道。

真是一语成谶,这就是他的命运,只不过那时的阿尔伯特根本听不进去。

当心心念念的职业唾手可得,他怎么能听得到来自于母亲的劝告?

毕竟绞刑师是父辈遗留下的传统,是整个家族的荣耀。

 一入职场深四海,从此幸福是路人。

然而,最初,或者后来的一段时间见里他曾经因为自己的职业而幸福过。

 刚接到监狱录取的信函时,虽然对知识助手耿耿于怀,但他内心中有小小的自豪,淡淡的喜悦,因为他传承了父辈的衣钵。

 他能够在14.5秒绞死一个人死时,他骄傲而开心,他说“我的确为自己感到骄傲,我确定没有比我更快的了”。

谈到他自己在事业上的成绩时,他幸福。

那时的他说错了一句话,比他更快的人是他自己,后来他能够在用7.5秒钟结束一个人的生命,神话般的存在。

正如他自己所说“死刑史前所未有,其他人是没机会了。

” 他向妻子述说蒙哥马利元帅的话时,他也是开心的,他觉得他是特殊的,他有本事被别人赞赏。

 不能否认,他为职业成就而高兴而自豪理所应当。

从影片中我们知道,他上手得很快,他睿智,他沉着,他冷静。

我必须承认,阿尔伯特在行刑时的淡定完全掩盖了他的矮小肥胖,做起绞刑师的他魅力无可挡,别人也无法超越。

 然而,当职业毁了人生是多么可怕,要知道职业只不过是人生中的一部分,甚至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工作没有了,我们可以寻找下一份,而有些东西没有了,便再也寻觅不到。

最初的阿尔伯特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不是英雄太糊涂,只是未到反省时。

 最初,甚至后来的很长时间,阿尔伯特都觉得工作和日常生活并不相关,他有自己的一套哲学,并且一直坚持。

 “我还是阿尔伯特,你还是查理,我们和以前一样。

”他认为职业不会改变生活。

 “每当我走进牢房时,就把阿尔伯特留在外面了,我从来不会把这两者混淆。

人们总想是否能够通过参与一种生活而改变自己,却付出了血的代价。

我不知道为什么,也没有过这种想法”。

他坚信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品质,影响不了一个人的内心,可是,真是这样么?

 他对死者有一直有一种尊敬,认为人死后就清白了,与生前的一切罪恶再无关联。

他一直坚持亲自帮死者清理身体,一直相信死后便要有最起码的尊重。

印象最深的便是他在德国行刑时因为少了一个棺材愤怒嘶吼,那一刻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他一直在努力把职业与其他撇开。

就算是他亲手杀死了那些人,他仍然从心里种尊他们。

 生命的悲哀在于,有些事并非我们坚持便能朝着我们想象的方向发展。

阿尔伯特再冷静,再出色,其本质亦是一个平凡人,血肉之躯,一日三餐。

 因为平凡,所以无法免俗。

 因为职业,他没有时间陪妻子,无数个夜晚孤独的女人痛苦的独守空床。

当他想和妻子亲热时,却被妻子找话题绕开,因为她心里有障碍。

家庭被职业边缘化。

 因为职业,他讳莫如深,外人不知道他究竟在忙些什么,妻子也只能疑心猜测,等她终于明白,只能彷徨不安地等待丈夫坦白,而这一天她等了好久好久。

职业掩盖了他的坦白,他沉默,他孤独。

 因为职业,他被捧上了天,然后又被甩入地狱。

政府公开了他本应该秘密的职业,他彷徨,他忧愁,鼓足勇气才能勉强接受人们英雄般的赞美,他不想要这些。

他成了反死刑者们攻击的靶子,他终日痛苦,向谁诉说?

职业终究毁了他的平凡,他已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阿尔伯特终于开始动摇,他的不安开始写在脸上。

他想要倾诉,却无对象。

 跟朋友谈话时他终于坦白, “这并不容易,也有一些事在我脑海里萦绕,而我宁可不想。

我可以将他们隔开,然而他们总是要寻找到我疏忽的时机,然后出来。

我在德国做了很多事,大多对我毫无益处,太多了。

我现在真得厌倦了”。

 只不过,他始终矛盾,他接着又否认,对朋友否认,对妻子否认,对助手否认,他甚至向自己都否认。

他向所有的人说,他可以摆脱那些事情,他可以像新生儿一样安稳入眠。

那些时刻,我们可以刻骨的感觉到,他真得已经彷徨,他被职业刻上了烙印,永无宁日的被骚扰。

 如果这世界上真有最后一根稻草,那就是好友的死去。

确切地说,阿尔伯特亲手结束了他朋友的性命。

他一直觉得职业无关私生活,而那一刻职业和私下里的生活重合,他杀了生活中最好的朋友。

他们曾经一起喝酒玩乐,他们曾经一起放声高歌,他们曾经患难与共。

结局却是:一个把另一个结果。

 阿尔伯特彻底感受到了死刑的肮脏,他崩溃了。

想要与妻子诉说,妻子同样歇斯底里,不愿触及;想要出门,碰到的全是批判讽刺。

他失去了相信自己理念的勇气。

 痛苦与纠缠真实地摆在阿尔伯特面前,他了解绞刑师这一职业不再单纯,他和生活息息相关。

职业让他骄傲过,更多的却是痛苦。

 彻底印证他母亲的话,他只要活着就失去了好运。

 最后的最后,他辞去了一度让他心驰神往的工作,并写下了令人深思的话语 “死刑在我看来,除了复仇,没有任何意义。

” 职业确实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却真真实实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如果一个职业的存在令所有人都痛苦挣扎,那么它还有继续存在的意义么?

譬如:绞刑师

 4 ) 人终究无法成为机器

主人公Pierrepoint的工作是一个绞刑师,或者可以说是一部杀人机器,面无表情,干净利落,不多说一句,可以创造7秒解决一个罪犯的记录。

但是,你能说他是一个丧心病狂的杀人犯吗?

就像主人公所言,当他走进绞刑室的时候,他已经把Pierrepoint放在的门外,他在做一份工作而已,并力求工作的专业性。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纳粹时期,按下焚尸炉按钮的工人,对他来说,他的工作只是按下那个按钮,这是他的工作,他有罪吗?

Pierrepoint也是这样在做着他的工作,但是他知道作为一名“刽子手”,特别是对于死者的亲人来说,他才是一个杀人犯,所以他当他的身份公之于众之时,虽然因为处死纳粹而得到群众的欢呼,但他的不安可从一句“这可不是一件好事”看出。

当杀人成为一种职业,能在心底依然保持着那份人性,这或许是Pierrepoint身上最为闪耀的地方。

或许对他而言,将绞刑做的专业速度,为的是减少死者的痛苦。

他会亲自处理死者的尸体,清洁,入殓,就像他所说的“他(罪犯)已经为此付出的代价,这个时候他是清白的。

”这个观点自始至终存在于心,无论是一般的死囚,还是纳粹。

正因为如此,他才会为没有给纳粹死囚准备足够的棺材而动怒。

就算是纳粹,他们的罪恶也已经得到偿还,作为一个最后也应该得到尊重。

但人终究不会是机器,无法做到毫无感情毫无情绪。

无论Pierrepoint如何专业,如何克制自己,在面对需要亲手绞死自己好友的时候,还是崩溃了。

虽然他依然做的专业,依然不多言,但是,拉下手闸的那一刻,他一定比任何人都痛苦,但是却又无法表现出来。

所以,他会把这笔绞刑的工钱全部用光,那是他绞死朋友的收益,他不要;所以,面对自己的妻子的时候,当可以卸下绞刑师的身份的时候,他的痛苦彻底爆发。。

 5 ) 《最后的绞刑师》:曾经7秒的意义

(芷宁写于2010年5月5日)近期和影友秘窗、redsun聊到英国影片《最后的绞刑师(The Last Hangman)》,当时看这部典型的英伦影片时,较喜欢它所营造的环境氛围和思虑空间,于阴冷压抑中不断渗透着多重的人性思考,色调冷寂清冽,处处流露出一丝纯然的历史感和尘封感,其中所要表达的人道关怀也在片中静静诠释,不断交锋的人性冲突也在适时送出,不疾不徐,却发人深省。

影片据真人真事改编,事实上,主角Albert Pierrepoint并不是英国最后一个绞刑师,而是知名度最高的,他的著名来自于他曾处决过纳粹,而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前,按照行规,Albert的职业和行程都是保密的。

Albert之所以被盟军元帅蒙哥马利请去德国执行死刑,是因为他那出类拔萃的专业技能——他能精准地以7秒结束一个犯人的痛苦,蒙帅受不了美国人拖沓冗长的行刑方式,要搞“世界上最有效率和最人性”的英式行刑,于是Albert临危受命。

而片名之所以定为“最后的绞刑师”,大抵是因这个职业对于最后写了辞职信的Albert而言,已经是最后的。

该片还原了彼时伦敦的街景风貌,天气阴沉,阴雨连绵,四周清寂,并以大气的配乐烘托着影片的历史厚重感,更将几次矛盾冲突和内心焦灼表现得很得要领。

起先,作为绞刑师世家的一员,Albert对待绞刑的态度是极其职业的,他冷静地观察受刑人的身高体重,不愿多知囚犯的其他信息,至于该犯人为何获罪,如何被判,那都不是Albert操心的,他追求的是如何果断有效地完成工作。

蒙眼罩,套绳索,推操作杆……这一气呵成的动作,用时7秒,死刑犯被快速终结,不用忍受长时间的扼杀之苦。

而对死刑犯尸体的清洗、入殓工作,Albert做得十分认真,给予了那具尸体最后的尊严,因为在Albert的观念里,死刑犯已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现在是清白的”。

第一次的微冲突发生在家里,丈夫的职业成为了家庭的隐忧;第二次冲突出现在德国,Albert处理完纳粹尸体后,发现盟军少给了一副棺材,这让他生气,因为这不和他的职业规范和道德标准;第三次的大冲突出现在要求废除死刑的人们对Albert的攻击中,因为处决过纳粹而受到很多国人推崇的Albert骤然间成了一种残忍审判体系的排头兵,一边是由衷的赞誉,一边是犀利的抨击,Albert身处夹缝中;第四次冲突是巨大的也刻骨的,Albert必须给犯事儿的挚友James行刑,熟悉的人,熟悉的面孔、熟悉的眼睛,熟悉的声音,熟悉的习性……让避免了解多余信息的Albert不可避免地面对这一切,所见窜入思绪,令Albert痛苦不堪……在行刑方面,从古代各种各样残酷的虐刑到近代一些国家废除死刑,人类的确较历史有了人性化的进步,但有时候惩罚不来的雷厉风行又如何规范行为,毕竟人类还远不能集体达到道德精神境界的至高层次。

“死刑在我看来,除了复仇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这或许是Albert思虑后的感慨,但作为曾经的从业者,在死刑制度下工作过的人,Albert的7秒处决,瞬息间结束痛苦,已经给出了一个职业者所能给予的最大人性“慰藉”,从这个意义而言,他的7秒在彼时的惩戒环境下,已经具有了相对的人道关怀。

影片主演蒂姆西·斯鲍尔,有人说他长相颇具喜感,又有年少者说他长得阴险狡诈,说阴险狡诈的多是受哈波中那只名为“斑斑”老鼠(小矮星的变身)的影响,不论喜感还是狡诈,蒂姆西·斯鲍尔都是一个好演员,在他的从影生涯中,他以扎实的演技演绎了各种角色,在本片里,他将绞刑师的心境变化、内心波动拿捏得丝丝入扣,观众仿佛能清晰得看到这位特殊职业者的心路历程。

http://nicolew.blog.hexun.com/49447944_d.html

 6 ) 职业 复仇 生命

(一)绞刑师作为职业绞刑师是一种职业,和其他任何谋生手段一样,有自己的技术要求,需要精确估算每位囚犯的体型,并量身定制绳索长度;也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将处决时间不断压缩,为罪犯带来最后的人道主义关怀。

但绞刑师也有一个最令人诟病的不同,即其行为客体是人之性命而非其他。

而人是否有权利合法地剥夺他人生命?

生命权是每个人至高无上的权利,是每个人所有活动的基础和享有其他权利的基石。

在英美、日本,甚至自杀多算违法,那其他人又有什么权利剥夺他人性命呢?

因此,除了职业之外,绞刑师还是什么?

或许在这里,我们不能将他视为一个独立个体,更应该是国家公权力的延伸,是国家司法的最后环节,是国家暴力合法化的象征。

囚犯的命运本不是由绞刑师决定,司法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绳索。

因此主角也说过:“刑场上不是我。

”他只是一个国家需要的,扳动绞刑索的工具罢了。

但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对这个职业感到不解。

虽然绞刑师剥夺生命的权利为国家赋予,但你作为人,完全可以拒绝这份使自己双手沾染鲜血的工作,完全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带来安宁而不是享用剥夺他人生命而得的报酬。

人们肯定会困惑:难道你这样冷酷无情,居然面对鲜活生命在自己手中逝去而感到无动于衷?

事实上,这些困惑,主角何尝未曾思索?

生活中,主角有自己的小确幸,和朋友喝喝酒,酣畅之极时和着钢琴在大家面前高歌一曲——就像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谁会想象早上给我送牛奶的师傅会是黄泉路口的检票员呢?

只是他用顽强的意志,让工作和生活泾渭分明。

主角为什么选择担任绞刑师?

这个问题在影片中并没有正面给出答案,只是含糊地暗示其父亲和叔叔都曾是有名有姓绞刑师。

或许正是在这种家庭环境下,他并不认为处决死刑犯需要承受道德谴责,自己的所作所为更是在帮罪犯偿还罪恶,甚至比起其他工作,这更应该投入耐心和尊严。

影片中,当处死一名犯人,他会小心翼翼地为尸体擦拭清洗,并换上干净的衣物;当政府无法为纳粹尸体提供合适的棺材时,他几乎大发雷霆:“死人已经偿还了他的罪孽,就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

(二)死刑之于复仇死刑的意义是什么?

影片借用主人公的原话做了总结“死刑除了复仇没有任何意义”。

事实上,这在法理学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争论。

复仇说是其中之一,即“人都要为自己行为负责”和“以牙还牙”的朴素价值;但有的学者认为,死刑的意义在于警示和预防;也有学者认为,死刑是刑罚的正常延伸,是罪刑相当原则的自然体现。

正如所有社会科学一样,这是一个没有唯一答案的命题,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提供信服的说明。

无论有意还是无意,亦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现实再现,影片为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关于生死的对比,吸引着每位观众的思绪。

第一处对比。

主角曾在处死纳粹战犯时,被亲朋好友视为顶天立地的爱国英雄,但却在“反对死刑”的浪潮下,被人人唾骂和鄙夷。

为什么同样是剥夺他人的生命,群众反应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因为纳粹代表着报复和复仇,而普通死刑犯却并不能引起社会的普遍反感。

所以,当死刑成为社会的泄愤工具,当死刑犯与自己毫无瓜葛且只有仇恨,“杀害”就会被披上正义和爱国的袈裟,为群众所拥戴。

但为什么人人都觉得纳粹罪有应得,却对身边的死刑犯保持宽容?

第二处对比中,原本冷静理智,将“绞刑师”视为工作的主角,在处决自己的朋友后,瞬间被自责和负罪感包裹,在声声哀悼中祈求道德的宽恕。

这一瞬间,工作和生活的隔板被主角自己抽离,朋友的死亡在这之间搭建了一条互通的桥梁。

朋友平时善良、热情、开朗的形象,始终无法与眼前死刑犯的罪孽深重相契合。

我想,主角的内心深处肯定响起了这样的声音,“不,他罪不致死!

”。

因为他知道,自己朋友所杀害的,是一位道德底线低下,玩弄男人感情的坏女人。

比起朋友的罪孽,其遭遇可能更值得同情。

然而就是这样的可怜人,今天竟然死在了自己的手里。

这时,他或许明白,所谓的死刑犯,可能也不过是如自己一般的普通人,每天兢兢业业,每天期盼着与家人的团聚和相逢,每天和朋友喝酒吹牛,甚至还是道德模范,但只一念之差酿成大祸而最终被捕入狱。

感情上,这无法让人接受。

这世界很难存在感同身受,但只要一想到自己也有成为杀人犯的可能时,我们就会开始本能地抗拒死刑对性命的剥夺。

第三处对比。

经历二战之残酷的将军们,面对枪林弹雨而勇往直前的校官们,居然在绞刑架前瑟瑟发抖,被一声声夺命绞索震颤得目瞪口呆。

其中一位上尉说:“扣动枪击和这不同。

他们站在行刑台上,我们面对面注视,都知道将发生什么。

”这令他很不自在。

因为在战场上,人人都相信自己是正当防卫,是公平对决,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生死较量,因此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

但在刑场前,胜利者实施的,是单方面的“屠杀”。

这些人的死亡究竟是否必要?

他们恶贯满盈,他们杀人无数,但这些已经成为历史,在我们面前的都不过手无缚鸡之力,都是尚且拥有无上生命的人类同胞。

正犹豫着,一阵声响,伴随着灵魂的消散,一个个体就这样在现实中失去了意义。

所以,死刑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正像我所说的,不会有统一的答案。

其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理性,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和冲动。

当我们发现对死刑产生怀疑时,或许只是因为认为眼前的这个人应该有更美好的生活。

(三)电影作为艺术毫无疑问,在今天,“电影是一门艺术”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人们对于电影的期待,不再是对现实的复刻,也不再是简单的娱乐,往往开始重视电影所传递的美感,希望在电影的时空中得到更强烈的生活表现和对新生活意义的阐释。

对于我而言,这部电影是成功的。

整部电影就像一门语言,在表面的故事底下,深藏着可以感觉但又不可捉摸的韵味。

影片色调整体偏暗、偏冷,与主题相契合,透露着死亡的阴影和庄严;仅在某些场景,明亮的灯光可以令人返回现实生活,而这些情节也恰恰凸显了主角的普通和作为市民的幸福。

整部影片并没有对镜头提出过高的要求,却也往往在此之中流露出平淡的细水流长。

老师上课时说,艺术源于人类审美意识的物化或人类生命意识的美感呈现,这在影片中不无体现。

无论是绞刑师作为职业的严谨认真,还是死刑犯生前的最后哀悼,无论是主角故事中的爱恨情仇,还是故事外历史的涓涓细流,都让我们感受到生的喜悦与死的悲痛——生者,享受当下的片刻安宁;将死之人,企图抓取生命的最后点滴。

这难道不正是一种生命意识的体现吗?

主角通过细致迅速的工作,以表达对死囚的最后怜悯;用装殓工作的严肃认真,表达其对死者的应有尊重和惋惜。

这些都孕育着审美意识的诞生。

而这部电影作为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唤醒观影者的生命和审美意识。

老师上课曾提及宗白华先生的一句话“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艺术家用以表现生命而给予欣赏家以生命的印象……非有生命的大彻悟不能有大文学大艺术”。

生活中,囿于时空的桎梏,我们无法在不通过其他媒介的情况下,超越自己的生命界限,无法体悟自己之外的人生和世界。

但电影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想象空间。

这部电影,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道德冲突——生死,放到观众面前,放到观众生活,使我们拥有审视自己生命的机会和全新的视角。

对于生命,我们有什么印象呢?

是平平无奇还是应当波澜壮阔?

是庸庸碌碌还是应该奋力拼搏?

是一场漫长的旅行,还仅仅只是几个仓促的选择?

电影告诉我们,这些思考或许在死刑面前根本没有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行刑架上的圆形绳套,就将是每一位死刑犯人生的句号和终结。

绳子前,是你的一生,充满仇恨与忏悔;绳子后,是对你的宽恕,充满慈祥和宁静。

而站在中间的,是冷静的绞刑师,用严苛精确的动作为你搭建彼岸与此岸的桥梁。

套上头套,只听一声拉栓,这个世界与你的联系就永远存在于过去时。

焦虑、紧张,新仇旧恨、叱咤风云,断壁残垣、姹紫嫣红,都伴随着第二和第三节脊椎的分离而消散在风中。

 7 ) 关于勇气

活着的勇气、自由思想的勇气、迎接爱情的勇气、结交朋友的勇气、迎合傻逼的勇气、成为绞刑师的勇气、保持沉默的勇气、坚守底线的勇气、绞死朋友的勇气、否定自己的勇气。

 8 ) 胡说。

一气呵成。

其实到最后我一直觉得平静的背后应该出现点什么。

演员的表演细腻到尾。

无可挑剔。

我想起了中国的刽子手。

鬼头大刀,包头巾。

红衣服。

一碗酒。

刀气头落。

霸气外露。

以前看过一篇写古代刽子手的故事。

讲过刀快准狠。

一刀下去血喷如注而不湿身,他们会斩首但是不会杀人。

贬义词。

悲剧的职业。

小时候听老人们说那些杀牛的人都会遭到报应。

后代香火不旺。

后来听说他们做纸人,做花圈的人也是如此。

有些事情总是需要人做的很小的时候看过一次在河边处决犯人。

围观人数众多,一排一排,短枪瞄准射击干净利索。

作恶多端的人杀之,拍手称快。

过后,千夫所指。

如猪脚说,他们死了就付出代价了

 9 ) 死刑废立是个经济问题

360行,行行出状元。

这个叫阿尔伯特的肥头大耳的男人,真可谓刽子手中的状元。

7秒钟绞死一个犯人,一周最多绞死13人。

在23年的职业生涯中,共绞死608人。

看似肥胖笨拙,动作却干脆利落。

职业操守也令人敬佩。

绞死人后,亲手为死者擦拭身体,然后放进棺材。

即便对所谓杀人如麻、罪有应得的纳粹分子,也一丝不苟。

杀完最后一个纳粹分子,当那个身为军人的助手说,没有棺材了的时候,阿尔伯特怒吼道:他们已经为他们的罪行付出代价,他们的身体是清白的,应该给他们尊严!

最强悍的应该是阿尔伯特的心理素质。

当助手还在喋喋不休地数落罪犯的罪恶,以缓解内心压力的时候,阿尔伯特立刻打断他:“是政府要杀死他们,不是我们!

记住,他们做过什么事,和我们无关!

所以,每当我走入死囚室,我就将‘阿尔伯特’这个人留在了外面”!

但是,当他亲手绞死自己的朋友时,他终于崩溃了!

这个从来没跟老婆亲热过的冷漠男人,像个孩子一样哭着,乞求老婆抱抱他。

在我看来,阿尔伯特最后绞死的那个女人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她美丽端庄、气质高雅,她对阿尔伯特微笑着,慨然堕入地狱!

1956年,阿尔伯特,这个在英国真实存在的刽子手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自传中,他说,“我反对死刑,除了复仇以外,死刑没有任何意义”。

1965年,英国废除了死刑。

今天,世界上大多数文明的国家都废除了死刑。

我是废除死刑的拥趸者。

因为在我的青春期,我亲眼目睹了死刑,它给我留下了终身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在我们那座全国闻名的城市中,死刑作为一种公开仪式,甚至娱乐活动存在多年,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

一年一度,甚至一年两度的死刑一般都在西边的一个荒凉的海滩三执行,我们称之为西海。

死刑执行前后是一派蔚为壮观的景象,随着尖啸的警笛声,人们争先恐后奔向西海。

有骑摩托的、骑自行车的,还有蹬三轮的、跑步的。

死刑前一天,公安局的人会去勘察现场,挖好几个大坑。

执行死刑的时候,就将死刑犯押到大坑前,让他跪下,戴着墨镜的武警战士端着步枪,几乎顶在死刑犯的后脑上,爆豆般的枪响之后,死刑犯一头扎进坑里。

坑里早就放好了一个巨大的塑料袋,大多数死刑犯会一头扎进袋子里,连一滴血都不会迸溅出来。

尽管这么干净利索,但看客们还是能够清晰地看到鲜血淋漓的尸体,满足人类本能的嗜血欲望。

此后,法医会迅速将尸体拖到车上。

据说,那些没有家人认领的尸体,医生会直接在车上将器官摘下来。

而认领尸体的家属则会更加痛苦。

因为,稍后有关方面会到死刑犯的家中,向家属索取子弹费。

有一年,一个年轻的死刑犯令行刑人员手忙脚乱,也令现场一片哗然。

那个年轻的死刑犯刚满18岁,因为盗窃一辆桑塔纳轿车被处死。

或许他的生命力太旺盛了,枪响之后,他竟然没有扎进坑里,而是倒向旁边的沙滩上挣扎着。

一个没有戴墨镜的公安人员拔出手枪,在他身上连开5枪!

那个年轻的身体终于停止了抽搐。

今天,在我国,废除死刑的呼声是如此微弱,让人们相信我们的人文素质与西方相差悬殊。

其实不然。

对那个没有合法登记,但却拥有强大宣传机器的政党来说,在一夜之间让公众相信废除死刑是与时俱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对我们来说,死刑废立是个经济问题。

眼下,狱警们尚要为创收而苦闷,如果再平白多出成百上千张嘴,他们不崩溃才怪。

 10 ) 世界有三,他 她 绞索

关于差事。

其实他不是最后的绞刑师,他是最后的绞刑大师。

业精于勤,创下了7秒半的行刑纪录。

被蒙哥马利请到德国,以13人/天的速率处决200名纳粹战犯。

关于生死。

其实也没太多狗血剧情,谁都要过鬼门关,他不过是其中一扇的看门人。

他走进去对他们说,请跟我来——打开地狱的门——然后,独自回来。

在22年的守门生涯中,他送走了608个人。

关于内心。

其实他没有纠结。

面对自己要打发的一个个恩客,他无心了解他们是谁,做过什么。

在他看来,无论他们做过什么,现在都以死洗清了。

他的工作是还他们以清白,让他们死得不及痛苦,留得全尸,干净收殓。

他理智清醒地划分工作与个人的界限,一丝不苟做刑前准备,并小心地将自己留在刑场外面。

关于如果。

如果没有如果,这个世界平整安祥秩序井然。

然而——他亲手绞死了自己的好友。

好友下坠的重量瞬间打通了他多年来严密封锁两个世界的密封门,怀疑的毒气像泄进的阳光一样无法收拾,他三观俱毁,惶惑终日。

我们原以为只要躲在巨大的秩序之下,把谋生当作一门技术,就可以逃开生死诘问这些永远没有答案的烂选择。

却原来,生命,才是不能承受之轻之本尊。

关于电影。

冷感寂然的英国片,灰蓝调子,克制节奏,隐忍不发。

印象最深的是极简——场景、角色、情节、色彩、灯光、表演,都只保留到最少。

这反而给每一样出场的人物道具赋予了一种符号般的凝练。

在生死之门,静寂之巅,世界只有三者,他、她和他们之间的绞索。

《最后的绞刑师》短评

就是那种哪哪都刚好的电影;看片子时我一直在想【入殓师】:一个在残忍地对待生,一个在温柔地处理死;高潮都那么相似:绞刑师绞死最好的朋友,入殓师收殓生父的遗体。绞刑师最难的时候被发妻抛弃,入殓师的妻子一直站在他身边。五星。

4分钟前
  • 狂接舆
  • 力荐

专业的人总是很帅。

5分钟前
  • 热力学第二定律
  • 还行

电影表现流畅娴熟,废除死刑不是一个落后国家所能理解的问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经历许多痛,才能健全司法。即使人们感性上不能接受死刑的废除,起码国家的法律要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10分钟前
  • Victor
  • 力荐

绝对是个技术活。

13分钟前
  • 红男
  • 还行

电影确实有点冷冰冰空荡荡的感觉。娴熟的技巧 无情的面孔 冰冷的口气 人格的谴责 宗教的影响 社会的压力 直到 废除死刑。

17分钟前
  • rhythm
  • 较差

看得好累啊~~~

20分钟前
  • 孔雀白
  • 较差

唯美主义,电影本身,甚至从开始的字体,肮脏的职业如同舞蹈般优美;手术般精准;工业化的管理和效率。尊重!不论他身前是谁,他的生命为他偿还了所有的债。尊重自己的职业,尊重他人,不论他是你的朋友还是敌人,在死后一切归零。

21分钟前
  • 猪头山太子
  • 力荐

心理危机总爆发,这胖子该看心理医生了。比《入殓师》差。

22分钟前
  • 公子羽
  • 还行

这部电影音乐,摄影都很牛

27分钟前
  • ShackleSoul
  • 还行

难以相信这么无聊。。

30分钟前
  • 湖狸
  • 较差

死刑除了复仇没有任何意义

31分钟前
  • Puff
  • 力荐

所 謂 普 遍 道 德 的 遺 憾

36分钟前
  • feelzero
  • 推荐

居然看了部小众电影,不过也在西方国家这种生死一刻的人性光辉才更加彰显,在中国,或许,享受这种主宰生死的感觉。

39分钟前
  • about:blank
  • 还行

男主角的演技太好了!沒說的!絕對的影帝!

43分钟前
  • 金裝嬰幼兒白粉
  • 力荐

Adrian的敘事和表現力過於稀疏 一般般的作品 英式冷豔自批 蒙哥馬利算是全篇唯一亮點NPC 真真“一語雙關” 【德國納粹在英國司法面前接受審判】隆美爾不知道當時看了這種報導吐血沒 不知為何只記得太祖送給蒙戈的那首<水調歌頭.游泳>... 話說剛剛知道09年英國才成立最高大法院 這值得調查 尼瑪咋回事

44分钟前
  • 好公民库尔蕾丝
  • 推荐

可以把这部电影看作从人道主义角度废止死刑意义的讨论,电影最大的优点是对真人改编的绞刑师前期的刻画,作为运转体系最底层的执行者,他必须将自己的人性抽离,说服自己面对的就是一具具已经死去、不会说话的尸体,前期的皮埃尔伯恩特在执行死刑时坚决、冷酷,面目狰狞,他甚至钻研出了如何更有效率的执行绞刑,在业务能力上成为全国第一,可当他面对真正的尸体,却迸发出了人性基本地对生命的敬畏,这个矛盾点非常出色。不过这部电影的故事还是太老套,绞刑师最后的摇摆,还是要对一个铺垫了整部电影的朋友行刑,而前半部优秀的描写后,影片也缺乏对绞刑师更进一步的刻画以及全社会反对死刑意义的辩论,与传统的莎翁戏剧一样,停留在了个人意义上的踌躇。其实影片可以延伸的议题简直不要太多,老练的刽子手真的会摇摆么?平庸之恶又是否应当被审判?

48分钟前
  • 贵久
  • 还行

班班演技相当到位!当他亲手绞死好友的时候,我真的鼻子酸了

52分钟前
  • 习惯被忽略
  • 推荐

典型的双面刽子手。行刑时的冷酷,入殓时的细微,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战士与绅士不过仅是7秒半的差距。他是死神的代言人,不管生只管死;他不在乎你是谁,也不关心你有多穷凶极恶抑或楚楚可怜,他只是完成自己的使命,还赎清罪恶的肉身一份尊严。

56分钟前
  • 混世白兔
  • 推荐

這不就是那個落後時代沒有心理輔導的冤種打工人嗎?陰冷而又能唸經的歐洲電影

60分钟前
  • 天雨粟
  • 很差

很典型的英式冷色调电影,结局不难猜,但是整个故事干净利落

1小时前
  • 片片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