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心理惊悚影片,重头戏自然是着力刻画影片角色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意识银幕化”的方式以可以捕捉到形态的“视听模式”艺术地再现人物的各种心理情绪,来扩充影片的内容、强化其深度和塑造角色的性格,而且,不一定要依靠血花四溅的暴力血腥场面去吸引观众,制造卖点和噱头;如何能将人物的心理意识细腻地剖析乃至运用巧妙高超的叙事手法投影到银幕上,使得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到那种无形无影的恐怖气氛与时时跟着剧中人物的主观镜头去体会岌岌可危的处境才能够在心理上而不是一味只求感官上的刺激而造成的惊悚紧迫感。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这部影片《白夜追凶》算不得他最得意的作品,属于保守中带些小突破的那种类型:内心戏分的比重明显多于武戏的过度渲染,意在让观众从心理上与剧中角色产生共通的心灵默契,体会故事人物在进退维谷的境况下所面临的艰难抉择与激烈的内心冲突。
记得以前,诺兰的一部心理惊悚影片《记忆碎片》险些让一众影迷患上精神分裂症,因为要解构和明晰这部内容如其名的影片着实会烧掉观众不少脑细胞。
《蝙蝠侠》系列(侠影之谜、黑暗骑士)及《致命魔术》的问世,又印证了他在诠释黑暗、阴郁、吊诡等影片风格的成功转变。
诡秘且时空交错的剧情氛围、精细又残忍的打破观影惯例的叙事架构、深入到观众骨髓的战栗心理代入感、剧中凌厉独特的角色形象定位是这位英国新锐导演鲜明的影片标签。
他总能让台下的人们在观赏他的影片时就象打了一针强心剂似的亢奋起来,影迷们必须动员起身上每个细胞参与进诺兰的影像,去“聆听”他创意不断又新鲜刺激的电影语言。
时隔两年,在《记忆碎片》之后,诺兰拍摄了《白夜追凶》。
影片直译为:失眠症。
有趣的是,在未看这部影片及相关介绍时,我脑海中竟然浮现出《机械师》的画面来。
以为这又是讲述一个失眠症患者精神分裂的幻想之旅。
不过,非也。
这关乎两个谋杀犯的一场致命对决和较量。
失眠症则是加重险境的一个微小的外界因素而已,一切都变得浑浑噩噩、云里雾里,人的思想因为阵阵倦意变得迟缓呆滞。
诺兰用形象会意的意识流镜头传递着让人催眠又有些烦躁不安的讯号。
一个警界的铁腕探员多默(阿尔•帕西诺),与一个落魄的小说家二人各怀鬼胎,相互牵制对方,为着两个共同又血肉相连的秘密:他们都杀了人,彼此都心知肚明的演着戏,玩着猫捉老鼠的死亡游戏。
故事伊始的走向是朝着多默与他的搭档哈普到阿拉斯加的一个偏远小镇去办一件少女谋杀案去梳理情节的,实际上,慢慢的剧情就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办案过程已被掩盖罪行的种种行径取代。
罪恶的渊薮需要丧失正义与泯灭人性为养料,盛开出腐烂的丑虐之花。
至此,谋杀案的元凶及作案手段及案犯的心理剖析已不重要,影片主题彰显的丧失原则与迷失的正义感及在职业操守与私心己欲下的人性混乱影影绰绰地浮出水面。
为了凸显多默,这个老辣精明的洛杉矶探员光芒下有阴影的形象,导演诺兰不时将一些画面分给了他身边的角色,镜头捕捉住那些探员们因为多默在侦查过程中敏锐沉静又过于霸道的办案手法而变得瞠目结舌、迷惑不解至心生叹服的脸部表情。
特别是希拉里•斯万克饰演的女警员埃丽对于多默崇拜与笃信的眼神。
一但散发出震慑力的警徽蒙了尘,它可能会弥漫出一种恶臭的气味。
有些问题其实可以简单化,精明过头的人在无法预料严重事态后果的情况下,为了私心与不可告人的秘密都可能铤而走险、冒死一搏。
多默就是犯了这样简单的错误。
影片开初的俯瞰大全景镜头勾画出阿拉斯加雪谷的纯白之美,一切看起来虚幻不真实,亦如在暗示这是个易于受到蒙蔽的培养罪恶之源的滋生地。
浩瀚无垠的白雪峡谷景致也是一种隐喻:暗示多默的职业生涯看似正大光明,实则有肉眼无法察觉的污点夹杂于内里,只是被隐匿得很巧妙而已。
闪回镜头频繁地出现在多默的脑海及银幕的画面上,也反射到观众的眼中,诺兰的镜头语言在起作用,静默地述说着主人公多默在私心与原则之间徘徊挣扎的矛盾心情:痛苦到痉挛的脸与因为失眠多日涣散的眼神,渐渐模糊的画面,这一切都在压抑中静待着爆发。
我想,观众和我一样,都在期待着多默最终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或是在末尾已猜到谁会出局,只是想要得到一个情感上的宣泄与最终回归正义底线的肯定。
影片的男二号,小说家沃特(罗宾•威廉斯),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罪犯,他公然地挑逗警界的铁腕探员,手里有能够掐住多默七寸的王牌,并与他进行魔鬼的交易。
因为在他眼中,多默与他是同一类人,只过杀人手段不一样而已。
影片最出彩的情节莫过于这二位的交手戏,这也是双方撕下伪装面具之后相互投射到彼此身上的心理戏的对战点:恶与善仅一线之隔,如同硬币的正面两面。
编导对于这几场斗智斗勇的戏份驾驭得火候到位,因为重头戏就在此,一定要让观众既同情又厌恶他们的情绪被挑动出来,务求将影片的高潮在此被撩拨到至高点。
观众等待二人释放内心秘密的时候到了。
似乎杀人者好似都有他们充分的理由,从情理上说值得同情,从道义上讲法不容情。
结局多默跳入湖边小屋的水中与影片初时办案的相似过程有首尾映衬般的妙笔生花之感,也有冥冥之中的宿命悲沧,更可看成是一种赎罪的愿望体现。
影片分量级的卡司阵容又成为这个剧本故事的最大筹码。
浪漫情人+正义的警界形象阿尔•帕西诺饰演警探多默,老少皆宜的谐星罗宾•威廉斯则挑起了狡猾奸险的小说家这个猥琐的形象戏份,他们都是影片角色的不二人选。
影片直译为“失眠症”,六天没能睡个好觉的郁闷样子就如同帕西诺那样在镜头里所表现的:失神萎靡的眼窝深陷于眼睑,极目之处的景象天旋地转,那份极力保持清醒的意识力和难以承受的罪恶感,时而暴虐相向时而沉郁思忖的复杂表情和肢体语言。
威廉斯做为在影片三分之二处出现的关键人物,则成为掀起剧情另一波高潮的看点,他还是那么笑容可掬,话态柔和,但已是棉里藏针、步步紧逼。
影片的另一位女配角埃丽,《百万美元宝贝》中的硬朗美利坚女人希拉里•斯万克,应该是没有太多的表演发挥余地,这也是受到剧本设置的形象与故事情节的限制,她只能演个青涩率性的女警员,自始至终维护着正义与职业操守的形象,从侧面烘托多默在最后时刻回归良心与原则那一刹那的释怀。
2010年暑期即将上映的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片《奠基》,是游走在梦境与现实的动作科幻影片,《失眠症》也有相似的主题元素,与睡眠有关,但前者是更深层意义上的延伸,期待一睹为快!
算是自己能叫得上全名的第一个外国男演员,因为小时候电影频道总是放他的电影。
印象最深的一部是《勇敢者的游戏》,还看过《博物馆奇妙夜》,还有一部讲小飞侠(彼得潘)长大后的电影,忘记叫什么名字。
他的电影是真的适合给孩子看!
因此,也无意中记住了他的名字。
然后,我长大了。
然后,追诺兰的片单。
然后,在片单的最后一部电影里遇到他。
意外!
特别意外!
他和阿尔帕西诺的表演可以用完美来形容。
太喜欢这部电影!
罗宾走了也已经快7年了!
一瞬间好像回到童年。
感谢你带给我美好的回忆。
RIP,my captain!
失眠症 (2002)7.62002 / 美国 / 剧情 悬疑 惊悚 犯罪 / 克里斯托弗·诺兰 / 阿尔·帕西诺 希拉里·斯万克 一直以来都有诺兰是否“作者”的讨论,显然比起一位艺术家来说,他更似一名技艺精湛的类型片匠人,但纵观他曾经的这些作品,没有人会不承认其“个人风格”的鲜明性。
而这部被称为最不诺兰的片子其实某种程度上仍带有不少诺兰的个人烙印,如迷茫不知所措、内心矛盾挣扎的男主角,在两难选择中面对身份危机,受至亲死亡的影响而常处于痛苦内疚之中(大多数片子会是妻子),往往也会在一定的自我毁灭之中完成自我救赎。
当然,若不了解诺兰的其他片子,单看这部确实更像是好莱坞时而会出现的某部类型佳作,叙事花样变少,其中的哲学意味也去掉不少,大概也是非诺兰亲自编剧以及翻拍的原因吧。
但抛开这些讨论,光看诺兰功力也足够沉浸,每每展现恍惚状态时,就通过剪辑炫技,快速的闪回插入配上跳剪,宛如失眠中。
场景的使用与氛围感营造也是首屈一指,大雾之中的迷失,对于地貌等环境的使用也叹为观止,宛如一出光天化日下的“黑色电影”。
最后台词的“let me sleep”也是让人直呼别太会写了。
《失眠症》的名字吸引了我,因为我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失眠患者。
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威尔•多莫(艾尔•帕西诺饰)是洛杉矶警察局一个老练的、敬业的探员。
他受命与搭档哈普到一个偏远的阿拉斯加小镇,去调查一个关于17岁少女被谋杀的案件。
在来这里之前,多莫为了让一个没有证据可指控的罪犯落入法网,不得不用伪造证据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却不幸被上司发现。
和他一起办案的哈普,和上司妥协,这意味着罪犯将逍遥法外,但若不如此,两名警察要承担起相关的责任。
带着着内部调查组未完成的调查,他们到达了小镇,这里由于地理环境特殊,永远是白昼,太阳永远不落,没有黑夜。
多莫和哈普通过某种手段吸引犯罪嫌疑人到达了案发的小屋。
他们跟踪罪犯来到了礁石林立、雾气弥漫的海滩,而罪犯却突然消失在了迷雾中。
正当他逃离多莫的视线时,一声枪响,哈普到在了血泊中。
是多莫误杀了哈普,带着内疚的心情,加上极昼的影响,他连续几天陷入了失眠的境地。
幻听,幻觉,焦躁,恐惧,他在清醒与模糊之间摇摆,但是对于误杀哈普的真相,却被他隐瞒了下来。
在迷雾中,罪犯看到了多莫的所为,他在夜半的时候打电话给多莫,通过此事要挟多莫。
多莫在死者留下的证物中找到了罪犯的线索,即隐居小说家沃特•芬茨(罗宾•威廉斯饰),他匆忙的赶到了芬茨的家中,在追捕中被芬茨逃脱,当他再次回到芬茨家的时候,录音电话响起,芬茨在电话里冷静的跟他分析着事态的发展,要求和多莫达成协议,即两个人互不揭发。
多莫逐渐落入芬茨的控制中,失眠的症状越发严重,他一面为自己的行为深深自责,一边为了怕事情败露而一次又一次的帮助芬茨。
此时,新搭档,当地的一个女警察慢慢从多莫的行迹中发现了端倪,然而在她找到证据时,死者的男友经过多莫和芬茨的设计,成了替罪羊,案子结束,多莫可以返回洛杉矶了。
在离开的时刻,女警察去芬茨那里取得死者的信件,多莫突然惊觉不妥,飞速赶往芬茨的小屋。
他赶到的时候,女警察已经被芬茨打晕,两个人在争执时,女警察醒来,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局面变的混乱,多莫在女警察的质问下非常羞愧,这时候芬茨拿起猎枪,攻击两人。
多莫将自己的枪给了女警察,在和芬茨的对抗中,双双身亡。
影片的结尾,女警察痛苦的望着多莫,那个她非常崇拜的好警察,准备将指控多莫的证物扔掉,却被奄奄一息的多莫拒绝了,他告诉女警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然后在平静和满足中,终于闭上眼睛,摆脱了失眠的困扰,长眠在这个小镇。
影片的气氛非常压抑,音乐也低沉悲凉,多莫内心的挣扎通过电影语言的叙述紧紧抓住了我的心,他最终通过死亡获得了解脱,因为他最终的话是:“让我好好睡会吧!
”可是,死亡就是最好的结局吗?
多莫解脱了,却把困惑留给了我。
我们不断被灌输着好与坏的标准,是与非的原则,然而,真的那么容易判断吗?
谁能做一个纯粹的好人呢?
实际上,我多么希望看到多莫说出真相,在心灵的解脱中坦然承受一切,这也许就是我们对所有好人的期望。
可是,如果他心理承受能力如此强的话,又怎么会患上失眠症?
原因或许很简单,他算得上英雄,但他同样是人。
是啊,人是多么的复杂啊!
很多时刻,一个念头就会造就不可挽回的结局,多莫一直在问自己他是真的误杀哈普吗?
有没有哈普死了一切就解决了念头?
而在芬茨的叙述中,他也并不是有意要杀害女孩的,只是当他意识到女孩已经死了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或许,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理性的生活,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死者最亲密的好友背着她和她男朋友约会,该女孩在葬礼上没有掉眼泪,但在多莫带她来到发现死者尸体时却泪流满面;多莫明明内心痛苦,却还是冷静的调换了证据,洗清了自己。
一个念头,最初的念头,很可能带着人浑噩的走下去,一错再错,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醒悟。
在多莫闭眼的时刻,我的心down了下去。
我不知道,导演安排这样的结局,是否是他认为,只有死亡才能洗清错误,或者说罪恶。
导演太强,彻底研究过犯罪者心理。
本片最巧妙的部分。
就是心理描述出自于flinch 的口,但是描述的是domer的心理。
flinch 以为自己备受尊敬有机会,被羞辱后老羞成怒杀人,是有心还是无意?
domer迷雾之中看到搭档开枪,是鬼迷心窍还是真的没清楚?
flinch 巧妙的描述了他们共同的心理:有时候杀人就是这样,我是无心的,当我醒觉时,人已死了
当我看到女警官找到9毫米子弹的时候,我一度觉得结尾要反转,可是居然没有。
话说要是设计成帕西诺根本没打中搭档,而是凶手同步打的,凶手设这样一个局来拉拢帕西诺,是不是更好一些?
题外话:我只是想这个短评,他非要我写上一百四十字,我是真的不知道应该写点什么,那就请各位兄台帮忙分析几个问题叭:1、为啥那颗9毫米子弹被发现就成为了实锤的证据?
2、帕西诺拿着.35的子弹去沾动物血(我没理解错他的意图吧),难道不是一下子就被检查出来了吗?
3、凶手杀了女孩之后,既然很仔细的给她清理干净,但为什么又抛尸垃圾堆?
这几点我实在想不通。
就片尾的这句话,有些印象。
诺大叔虽然犯了错,但在最后关头还是迷途知返重拾正义,年轻的女警官想要为他销毁罪证,他却说:不,你别走错路…… 一个前辈对弟子最后的教诲莫过如此,他是一名好警察。
by.旸夜就犯罪这类型的片子来说,本片比较平淡,也不太“类型化”,正因为如此,反倒给了我一个惊喜,实在是出乎意料。
本以为是个福尔摩斯式的破案电影,没想到扭头一个意外,前后连接,突然主题就浮出水面了。
虽然我也有没看懂的部分,一个是前面提示关于伪造证据案件的事,一个是小姑娘怎么从子弹推理出老警察杀了同伴。
不过,古人说不以词害意,不影响主旨的话不去深究也无妨。
一个好警察睡不着觉是因为没有线索,一个坏警察睡不着觉是因为心虚。
做了一辈子的好警察,最后怎么落得这样下场?
就是因为当初踏错一步,从伪造证据开始,就已经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离目的地也越来越远了。
正义和邪恶,总是相对而言的,在每个人心里,又有不同的诠释,我们无法评判一个虐童并杀害孩子的人被无罪释放是否公正,面对这样的事实制造伪证又是否是另一种补充的正义。
讨论这个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不会有结论。
正义无法固定存在,和世界上很多法则一样,需要用各种辅助条件来逐渐调试,例如司法环节的监督、法律完善等。
我们不一定能等到完全公正的世界来到,甚至可以说那只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梦,但绝不可以在那之前,就丧失追求的勇气,和走错路。
这就是结局想说的,不要走错路。
隐瞒一个人的失误,成全他一生清白,看似是一种悲悯。
但那是一种大悲悯吗?
不过是把一个好警察走错路这一选择放大,并且延续到另一个充满慈悲的姑娘身上而已。
这颗子弹,这个教训,这一场声名狼藉,只是为了警醒这个走到了犯错边缘的姑娘以及其他相似的人,不要走错路。
无论为了什么,不要忘记初衷。
为了正义辜负正义,永远不会得到正义。
为了善良辜负善意,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善。
2015.8.26
绝大多数观众都认为白夜追凶是诺兰迄今为止所有作品中最不“诺兰式”的一部电影。
没有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被打乱的时间线,没有反转的结尾,它是诺兰进军好莱坞的妥协产物,是游戏规则的一部分而非他的个人选择,如此种种。
它真的有这么糟糕吗?
故事从一个闪回式的梦境开始,Dormer警探在颠簸的飞机上惊醒,别离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次睡眠,抵达了没有黑夜的阿拉斯加小镇来协助侦查一桩杀人案。
彼时Dormer正陷入遭受内务组调查的漩涡中,搭档Hap已打算投入“敌方阵营”,而白夜带来的失眠扰得Dormer愈加心烦意乱。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一次追逐凶犯的过程中,Dormer误杀了Hap。
一切就此乱套,仰慕他的当地女警Burr在他栽赃凶手的谎言里渐渐嗅到了不寻常的讯息,虎视眈眈的内务组成员直截了当地指出Hap死亡的微妙时机,而目睹了一切的凶手以此要挟他结为同盟。
Dormer在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并非身家清白,小镇刺目的日光下一切丑恶无处遁形,每一个失眠的白夜里他都在遭受着比前一天更加激烈的心理煎熬。
影片的最后是意料之中的浪子回头迷途知返,Dormer与凶手同归于尽,换得了他期盼已久的安眠——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灵。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经在耶路撒冷做过一番著名的演讲,《高墙与鸡蛋》。
演讲内容在此不予赘述,我们仅借用这两样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因为它们恰恰可以诠释这部影片中一切矛盾与争斗的核心。
Dormer为了抓住罪犯而伪造了证据,法律和体制的高墙即将毁灭他辛苦得来的结果正义,他不甘心却无能为力。
而后,先入为主的观点和喧嚣尘上的谣言破土而出,尽管稚嫩,却迟早得以撼动上头或有心或无意的真相。
一路上我们目睹了冲动斗垮理智,欲望湮没良知。
而他在生命的尽头将将醒悟过来,“Don't lose your way.”——要么在开始时便选择成为高墙,抱持原则无所畏惧,要么退守进壳里,担惊受怕等待被碾碎的结局。
而人生往往因为一次行差踏错而再无回转的余地。
有人说,这样的故事是只有美国人会钟情的模式,1997年的版本冷峻疏离的北欧气质才是更胜一筹。
——原版与翻拍的较量是又一出人们乐于见到的高墙与鸡蛋的厮杀戏码。
97年上映的极度失眠与02年的白夜追凶在故事主线上大体相同,不可否认极度失眠的确更加冷静,没有过多的情感表露,每个人都在心中做着自己的盘算。
相比起在妥协的假象下Dormer与凶手间斗智斗勇暗藏杀机,97版的男主角Engström则更多的是在凶手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单纯的意外因为错过了解释的时机而再不被人相信。
最后,已做好准备坦然面对的他眼睁睁地看着女警将子弹放在桌上离去而没有动弹。
这是他想要的,却也不是他想要的,他保住了名声和荣誉,但失眠的痛苦还会继续下去。
很是直白又残酷的点题。
我无从比较孰优孰劣,它们就像一对双胞胎,相似的外壳下包裹着南辕北辙的灵魂,任何带有倾向性的评价都是对另一方的不公平。
回到白夜追凶本身,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奇特之处,那肯定不是它的平庸。
纵观诺兰的作品表,大都塑造了因为深陷欲望而最终成为魔鬼或是坠入深渊的角色,唯有在白夜追凶里,他描绘的是深渊的本体,并且对悬崖边的人们呐喊道:不要再向我靠近!
诺兰的早期作品,尽管未采用他标志性的非线性叙事手法,但依然通过将三个案子环环相扣,吊足了观影者的胃口,这种手法在他后来的蝙蝠侠第二集中运用得更加炉火纯青。
诺兰很善于不彻底揭露人性,总是揭一半藏一半,剩下的一半让观众自己琢磨,有时却怎么都琢磨不透,也许因为他藏起来的部分也同样藏在观影者内心深处。
阿帕的演绎依旧精彩,虽然没有秀出他最经典的个人独白,但其精神斗争的过程足以使角色饱满而立体化。
极昼导致失眠,失眠之后则是永眠,不仅观众,连阿帕自己都不知道那一枪究竟是否有意。
其实诺兰和老帕的搭配 还是走简情节配神演技的路子 见短评说老帕的演技 包括在魔鬼代言人等片中的演出 都是走的嘶吼流痞子路线 而诺兰这部包括在imdb几个长评中 也被批评为沉闷 实际大约还是被看低了 片中四个瞬间:误杀搭档时的犹疑 强遮阳光时的无奈 看罗宾沉底时的复杂 及HS最终的坚定 便值得四星了
后半段有点拖沓
画面很冷峻、故事设定在一个处于极昼的小镇,诺兰很好的用电影语言制造了失眠症的感觉,虽然是诺兰翻拍的作品,虽然是诺兰作品中评价最低的一部,但是还是比一般的好莱坞片子耐看!当然又是一部需要耐下心看的片子。PS:据说原版挪威的Insomnia更加冷峻.
尽管不断闪回 但这不是我们熟悉的诺兰 丫的想当年刚到美国 随便拿了个如此SIMPLE的剧本还能折腾啥呢 使本片保持水准的实际原因是:PACINO在通往神的道路上无解
根本看不下去,相当无聊…………即使导演是诺兰,编剧不是他也无力回天啊~~剧情不是苍白无力,而是索然无味,有内容而无法吸引观众……
215
【D+】脱离编剧的诺兰,总觉得被好莱坞限制了手脚,完全是帕西诺的表演主导,导演意识则被隐没了,如果换维伦纽瓦和芬奇拍可能精彩很多倍。
还是有点失望
唯一一部我没看第二第三遍没看讲解的影评就看懂了的诺神电影。
说来说去也没解释清楚罗宾·威廉姆斯咋就知道阿尔·帕西诺失眠六天,看似细思极恐,实则故弄玄虚。
什么都没有记住
没有很深的印象
其实诺兰这部最不诺兰最被冷落的片子才是他在好莱坞拍的最好的片子,比他后来那些大片强多了,仅次于记忆碎片。4星半。
极昼这个概念贯穿始终,也使得全篇有一种颇为罕见的色调,悬念始终吊着观众的胃口
Al Pacino的表演太精彩了,剧情四平八稳,不像诺兰其它作品那么玄乎。
诺兰这个翻拍比原作强多了好吗?不是把坏警察改成好警察的问题,而是主要人物都丰富了很多,而且最重要的是把二流B级片的原作希区柯克化了,剪辑也好很多。作为诺兰第一部商业片6700多万刀票房已然很不错了。
真没看出来是诺兰的电影
除了阿拉斯加的美景,没了
Dormer: 'Don't lose your way.'
诺兰“最差作品”,但也足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