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带你去见我妈

带你去见我妈,Back to Love

主演:郑润奇,钟少贤,卢珊,郑鹏生,连锡龙,连映珠,范婵真,李树浩,卢敏敏,黄庚州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潮汕语年份:2022

《带你去见我妈》剧照

带你去见我妈 剧照 NO.1带你去见我妈 剧照 NO.2带你去见我妈 剧照 NO.3带你去见我妈 剧照 NO.4带你去见我妈 剧照 NO.5带你去见我妈 剧照 NO.6带你去见我妈 剧照 NO.13带你去见我妈 剧照 NO.14带你去见我妈 剧照 NO.15带你去见我妈 剧照 NO.16带你去见我妈 剧照 NO.17带你去见我妈 剧照 NO.18带你去见我妈 剧照 NO.19带你去见我妈 剧照 NO.20

《带你去见我妈》剧情介绍

带你去见我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泽凯跟静珊交往两年了,两个人在深圳一起打拼,相伴相依甚是幸福。但在汕头老家的妈妈,却不知道泽凯已经有了女朋友,不停地给泽凯找对象,甚至安排人跑到深圳来跟泽凯相亲。 泽凯知道,要让妈妈接受静珊是很难迈过去的坎,因为静珊有过一段婚姻,所以迟迟没有跟家人介绍过静珊。但妈妈不停地催婚,泽凯不得不面对,最终决定跟静珊领证结婚,带她回家,跟妈妈坦白一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温泉屋的小老板娘海底娇娃蓝华:处女任务不死不幸结束汉城别曲德州棉花外滩探秘第四季遥远的召唤舞台恋曲女犯:新奥尔良查佩尔明星队-路奈尔:奥克兰起家奇葩一家亲无极限之危情速递谁偷了我的DNA那就是声优特别篇问题住宅只能唱的心声权力的游戏第八季一骑当千XTREMEXECUTOR家有儿女本X火帅华严小镇2之藏踪巨商金万德假证人画板上的人生九叔归来2刑柱之地2变身西装濑户内海

《带你去见我妈》长篇影评

 1 ) 电影的一些小幕后

妈妈奶奶还有龅牙婶大家好,我是阿狼,蓝鸿春,是《带你去见我妈》的导演,很开心可以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电影幕后的趣事。

其实我是一个深度的豆瓣用户,2007年用豆瓣到现在,几乎所有关于电影的理解和认知,都来自于我在豆瓣的阅读,所以当我把电影拍出来,然后在豆瓣跟大家分享,那种感觉是很奇妙的。

我大学读的是中文系,毕业后进了电视台,拍纪录片。

后来自己开工作室,跟朋友尝试拍电影,从2012年的《鮀恋》到2018年的《爸,我一定行的》,还有今年的《带你去见我妈》,一直都是半吊子摸索着做。

因为没有接受过电影专业的训练,所以常常在创作过程中陷入迷惘,没有了方向。

在手足无措的情况下,就会不自觉地用上拍纪录片的那套方法。

很多朋友看完影片,对最后一场戏,妈妈第一次坐飞机印象深刻,而真实的情况是,演妈妈的少贤阿姨,是第一次出远门坐飞机,那是我用手机纪录到的真实反应。

妈妈第一次坐飞机那次坐飞机,是因为要带少贤阿姨去杭州,补拍西湖拜雷峰塔那场戏。

我知道她从来没坐过飞机,一定是会紧张又兴奋的,所以我就想,整个过程录下来,会是个很有趣的视频,说不定可以做片尾彩蛋,再不行至少可以给少贤阿姨的孩子们留着做纪念。

男主角狗哥日常里也叫少贤阿姨妈妈,我则是叫她老母(潮汕话),虽然她比我大九岁而已。

从候机大厅开始,我就一直开着手机录,开了飞行模式,空姐也没阻止,就一直录着。

老母一路都很好奇很兴奋,全程絮絮叨叨跟我们聊着家长里短,一一列举她最想去的地方,等到飞机引擎轰鸣,真的要起飞了,她变得安静,然后就有了电影最后的那一幕。

她对着手机镜头所说的话,都是那一刻的真实反映,有一刻她眼神放空,陷入沉默,而后突然回过头对泽凯说:妈妈是不是很没用。

那一瞬间,我被击中了,这不是一个片尾彩蛋,而是整个影片的高光时刻。

之后,少贤阿姨转过头看着窗外,沉默许久,直到飞机平稳,空乘服务播报响起,我才放下手机。

像飞机上这样,少贤阿姨神来之笔的台词,电影里还有不少处对白,是这样来的。

她那些普通日常里的语句,往往胜过我们编剧导演雕琢了许久的台词。

少贤阿姨上街买菜少贤阿姨没有上过学,年轻时,也曾想努力到大城市打拼落脚,结婚后二十几年再没有出过远门,一手养育三个孩子成人,把人生里最青春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家庭。

她的人生,跟电影里的妈妈,几乎是一样的。

而电影里妈妈呈现的所有技能,也是少贤阿姨真实具备的。

跟邻居斗嘴、卤鹅做生意、做粿拜神明、敬老骑摩托……样样是她生活里熟练的技能。

在拍拜神那些戏份的时候,纸钱怎么买,供品怎么摆,先烧香还是点炮,少贤阿姨成了道具组的老大,全部人都要询问她,以她的意见为标准,拜神仪式全流程,她真的是了然于心。

少贤阿姨现场教授拜神礼节因为少贤阿姨的人戏合一,所以我们在拍摄过程中,也常常会把她的真实反应,融入到角色里头去。

比如在杭州西湖拜雷峰塔那一幕,剧本原来不是那样写的。

刚到杭州第一天,我没有安排拍摄,而是先带少贤阿姨去西湖游玩了一圈。

我们俩逛到断桥的时候,她突然惊呼,说看到雷锋塔了,然后立即双手合十,对着塔祈福。

其实那个不是雷锋塔,而是保俶塔。

第二天实拍的时候,我就把少贤阿姨的真实反应,放到剧情里头去了。

拍戏的过程,我常常感叹,正是因为这群素人演员,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表达,赐予了影片那些无比真实的瞬间,才让这个平淡的故事有了些电影的质感。

而能够跟这些有趣的、拥有丰富人生经历的阿叔阿婶们遇见,也是难得的缘分。

像少贤阿姨,要不是她女儿知道我们在招募演员,硬拉她来面试,我们就不可能塑造出一个这么真实可爱的妈妈。

像奶奶,就更是有缘分。

在开拍前半个月,奶奶的演员人选还是空缺的。

奶奶这个角色,我们找了有近一年之久,各种亲戚的奶奶、外婆,都找了一遍,没有合适的。

最后用地毯搜索的方法,一个个村一条条巷子去找,看到形象合适的就去套近乎,找熟人说明来由,但十有八九还是会拒绝。

记得有一次,在汕头达濠找到一个合适的老太太,她本人也很乐意参演,结果子孙们都反对,说拍电影太折腾,对老太太身体不好,没办法。

我们一度想改剧本,把奶奶这个角色删掉。

好在最后,老天爷还是帮了我们一把,在朋友的朋友介绍下,认识了最后电影里的奶奶,跟剧情设定简直一模一样。

奶奶的造型跟她平日里一样奶奶也算人戏合一,所以她的戏也会根据她的真实反应,来调整剧本台词。

记得奶奶第一次拍摄,是那场她劝说少贤妈妈别在意外人眼光的戏,她在现场台词念不顺,演不下来。

毕竟老太太八十八岁了,记那么多台词不容易。

最后,我就把剧本抛掉,让奶奶用她自己的话来表达。

“别管外人哭还是笑,我们自己好就行。

”像这样的台词,都是奶奶的临场发挥,朴质简单,又那么直抵内心。

还有一处,也是奶奶贡献的台词,要教孙子生小孩的戏,剧本原来没写“脱裤子”这句,但奶奶说按实际情况,最后应该要强调一下,因为确实怕孙子不懂。

所以最后要再加一句“晚上要脱裤子懂吗”,我们现场都笑翻了。

在找奶奶这个演员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意外之喜的人物,像龅牙婶就是在其间找到的。

龅牙婶正名叫婵真,她是爸爸这个角色的邻居的大伯母,一开始说要来面试奶奶,但她的外形跟奶奶的设定,差了十八层楼,没办法,不匹配。

她在试戏的时候,真的是太能搞笑了,那种邻居八卦大婶的神韵,艳压全场。

然后,我们决定不要她,确实不适合演奶奶。

但回来后一想,这么出彩的人物,怎么可以放过呢,加戏!

于是,就再写了一版有龅牙婶这个角色的剧本,没想到,后面一撒开写,就给婵真婶加了五场戏。

婵真婶所有素人演员,都是小孩或亲戚,推荐他们来参演,半推半就被拉过来的,只有婵真婶是唯一自荐要来演戏的大妈,她也是打心里热爱演戏的,她的戏拍起来最慢,她也比任何人都在意自己演得好不好。

每拍一条,婵真婶都跑过来监视器看,问我好不好,不好再来。

她的镜头,每个都要拍到20次以上,虽然很耗时间,但最后总有一条让我们会心一笑。

婵真婶怼妈妈的镜头婵真婶日常里,最忙的事情是带孙子,但她私底下跟我说最多的话是:阿狼我要是再年轻二十岁,一定要来当演员。

她对自己具备表演天赋,是有自知的,也是发自心底热爱表演的。

每次拍到半夜,她虽会吐槽比带孙子累多了,但一喊开机就立马严阵以待。

少贤阿姨、奶奶、婵真婶,我总在恍惚间,看到自己妈妈、奶奶和婶婶的影子,那种亲近感,是过往任何一次拍摄都无法比拟的。

很多时候,我也会产生一种错觉,这是在做一个自己家庭的生活纪录片。

少贤阿姨,奶奶,婵真婶,她们刚好是三个年龄层,都隔了一代人,但很多方面又是那么地相似,跟我的母亲也是那么地相似。

她们笃定地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她们信奉尽人事听天命,对待什么事情都认真地全力以赴,最后做不成,也不会过多的抱怨,老天自有安排。

她们生活的负担,比我们年轻的一代要重很多,但却很少见她们茫然焦虑,她们的韧劲,强烈的信念感,是我自认无法比拟的。

在电影的线下见面会上,有观众问少贤阿姨,你没有上过学,那是怎么记台词的。

少贤阿姨回答很简单:就是一直背啊,上厕所的时候背,做饭的时候背,走路的时候背,就背下来了。

我知道,她其实并不能认全所有的字,有些要女儿教她认,然后用彩色笔重点标记,她自嘲“字都认得她,但她不一定认得字。

”就算是这样,她还是把所有台词背下来了,还是整个剧组里头记得最熟的,她的戏没有出现忘词的情况,所有的台词已经进入她的潜意识,就像我们张口就来“窗前明月光”那么熟。

电影里其实有好几处一口气拍两三分钟的长镜头,她怎么做到一个镜头三分钟,不停机,台词一句不漏的,我不全了解,但一定不像她说的“就是一直背”那么容易。

妈妈在现场的状态把母亲、奶奶、婶婶、至亲中女性的样子,放上大荧幕,这是我早年做纪录片时,就有过的念想。

幸得遇见了少贤阿姨,奶奶,龅牙婶,是她们给予了这些荧幕形象以生命,用她们真实的人生经验,来帮助我们这几个尚且青涩的导演编剧,去完成这部作品。

谢谢让我仰望的她们!

 2 ) 平凡却没什么力量的家庭剧

男人带着对象回老家,与自家父母在一栋小房子里住几天顺便做了一些事。

这样的家庭片发展,很难不让我想到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

当然,一与后者联系起来,就能迅速发现本作的诸多问题(这只是我私人观后感,非影评)。

人物性格没一个有弧光人物扁平化不用多说,唯一被重点刻画的母亲角色,其魅力点应该是在于“观点的改变”,连这一点都没有执行很好,这就对剧本的扎实程度要打一个打问号。

不是说要为了人物改情节,这个故事的主要矛盾、最大高潮立脚点都在这,却没有讲清楚。

配角一个个也无性格,温和友好得就像爆满酒楼里临时搭台的邻座。

男女主角为何分手,也可以处理得更细致些,比如女主说与前夫分手也是父母原因?

但与此同时我又迅速想到,这一切真是太奇怪了,两人在一起两年,都谈婚论嫁了,从没讨论过父母及前任的问题?

OK,就当上头时觉得没多大事,决定回家前两人没有商量过万一谈崩怎么办?

还是说从未考虑这个可能性?

但从人设上来看,男女主角似乎也不是恋爱脑、没规划的冲动高中生啊。

两年了,如果男主又知道女主前任也是家庭原因,一切也就任其发展?

同步在看的书《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中,作者也是觉得男友提出的分手格外突然,原因“不想再有孩子打搅自己人生”也很扯淡(非剧透,这本书不是小说)。

但心理医生给她指出,其实这一切男友早有预兆,有许许多多行为、语言、细节的暗示,只是她潜意识里一直在回避那部分而已。

所以男主也是一直在回避吗?

盲目乐观?

似乎不是,做好决裂准备?

更不是。

那女主怎么想的呢,是因为自信?

看剧里好像也不像。

从开始谈恋爱到一起回家之前,女主在忐忑之余,还做出过什么像个有自主意识的人的行为吗?

除了上班?

女主补充点对爱情的看法,对父母的看法,对父母不接受的看法,比如与朋友聊到别人,同事中有可对比案例,也许能让人物更丰满。

母亲讲述更多自己的往事,用更充分的台词和镜头来说明为什么后面接受了这个媳妇,或者来场辩论,也许能让这个俗套的故事节奏更好一些。

总之,这个故事相当禁不起细想。

如果说《步履不停》的故事给我的感觉是有一座冰山,导演拍了水面上一部分,有更多夫妻相处细节、与母亲相处细节、童年的故事、配角的人生故事观众都有线索可以去无限挖掘,那么本片的故事情节我更觉得是一个挠破头的编剧,反复被打回修改,赶着deadline逼出来的作品,像搭积木,手头有哪块就往上搭哪块,整体没倒就行,让人完全没有深挖的欲望。

当然,如果可以给配角增加一点点细节,看起来性格各异,就更好了。

镜头有基础美感,但没有连贯美学支撑,色调也并不统一,无法形成“风格”。

情节之外没有上升,缺乏意象,缺乏“文艺感”同样拍摄普通生活,但对比《四个春天》,就很强烈感受到四个春天是有表达的,透过每日生活,能感受到蕴藏其中充沛的力量和情感。

同样,在《步履不停》中,也同样感受得到比海更深的情感涌动,静默的时光有厚重的力量。

最后还想说一点,我不喜欢两个经济独立的成年人谈恋爱还要偷偷摸摸的,我不喜欢婆婆对媳妇随意地judge,我不喜欢两个热恋的人在任何公开场合被催生,我不喜欢片中浓厚的重男轻女思想,我不喜欢明明相爱的两个人不做任何尝试就随意分开。

但这些都是真实生活中有具体的人经历过的,也有具体的集体是这样的文化,那我就觉得值得被记录。

但潮汕这么特殊的文化,如果利用好文化碰撞,完全可以让本片增加深度,整体再提升一个level吧?

现在拍出来的“潮汕文化”,简直是更加印证我的负面刻板印象:思想封闭(对离婚女人、外地人的看法),重男轻女,迷信,一年到头拜神,拜神超级麻烦且从头到尾只有女人忙。

而那些美丽的景色诱人的食物更像是坐上旅游团的大巴车,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浮光掠影的看一下惊叹一下,仅此而已,非常浅薄,没有走心。

作为vlog是合格的,拍得很美,但对于电影来说,我会觉得这样还远不够。

 3 ) 《带你去见我妈》:带我回望家乡,带我妈去见世界

◆对我来说,既是电影,又是纪录片片尾的用手机录像,画质与前片明显有差,真实地记录(我觉得有一部分是)妈妈的素人扮演者第一次坐飞机去杭州的过程,让我脑子里确切地蹦出纪录片这三个字。

妈妈对乡邻街坊的询问平静应对,在机舱听到熟悉口音会寒暄“你是潮汕哪里的”,在飞机起飞会紧张、不敢看向窗外,会说下面的人好小喔,会问“等下飞机会稳下来不,能看到我们家里在哪里不”等问题。

因为我妈也还没有坐过飞机,我好像就在提前预演她的第一次,也希望能够参与并纪录她的这个第一次,过于贴切。

是的,因为是本地人,跨开媳妇见婆婆的摩擦和磨合等套路框架剧情,我看这部片主要是看家乡,看自己。

不无贴切的大家庭、庙会唱戏、算命;初一十五中秋等各种时节拜老爷,从年头拜到年尾,拜完后多的话都会各种亲戚走一圈,这个送一点那个拿一袋,然后就会出现推拉、反送、不接收、撒腿跑等经典场景。

◆戳人心的细节刻画全片我落泪了好几次。

比如一次是在泽凯和女友离开后妈妈和奶奶的对话,妈妈担心儿子娶了个离了婚的外省人会让家里的名声不好,奶奶说“管外面说好还是坏,自己好才是好”。

——我的奶奶也是!

有些点比年轻人、中年人都开明多了,活了那么多岁,经历是宝藏,真不要以为是老古板。

后面妈妈补了是怕他们生的孩子以后不会说潮汕话,这些老一辈又不会说普通话,沟通交流就断层了,传统传承就断了。

这一个我个人真的很能够理解,因为身边也有一些亲戚是异地婚姻,孙辈只说普通话,家乡话也不会说,我感觉到交流上有些表达在不同方言间不能够共通,也会影响交流的效果。

所以我还是希望我有小孩的时候,我要教他说潮汕话!

还有一次是在妈妈打算去深圳几天,把店铺交代给家小弟照料,临行前远望家里店铺,一个常客过来拿三只鸭“多少钱”“二百八”“昨日跟你妈定的时候说给我二百五而已喔”“阿叔,现在鸭很贵啊,我这个一只拿货成本都要到90了,不然我送点鸭翅给你好不“(这个话术实在是太熟悉太有亲切感了!

),然后妈妈欣慰地跟摩托叔说走吧。

——因为家里一般对小儿子都是比较呵护疼爱的,所以总是觉得长不大,但是其实小儿子是一直在成长的,只是没有那个被看见的时刻。

◆说说男主角泽凯男主角就是有点痞痞的潮汕男子的形象,有点大男子,会打哈哈,会较好周旋于各种亲戚街坊关系,长大后经商做生意,慢慢懂事能扛一片天。

虽然目前在全球化互联网化的进程中,潮汕男孩子的外表穿着性格等都逐步融合、呈现多样化、不再那么有地域性,但是确实我在这个泽凯的形象中看到很多老家的人的影子。

◆充满期望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还在吐槽“糟糕,外地人看完对潮汕人又加强了刻板印象了”,但是看到后面就释然了:其实这部片把潮汕家庭作为一个基点讲外地媳妇与本地婆婆的关系,我相信肯定在很多其他地方也会出现片中描述的一些场景。

虽然这个话题点属于老生常谈,但是从“潮汕妈妈”这个基点衍生开去,这部潮汕电影相对上一部做到了很多诚意和用心,我也充满信心,带更多“潮汕妈妈”去见世界!

记得以前听潮语歌曲《胶己》看到一条评论:“我是潮汕的女孩,我不喜欢潮汕,但我又喜欢潮汕,我在潮汕生活不下去,但我又想念潮汕。

”我对潮汕的感情,大抵如此。

所以,将这部影片推荐给你,不论你是哪里人!

(目前已上线视频网站,若需zy,也可后台留言,我分享给你喔)

 4 ) 大烂片,把偏见当赞美,把落后当有趣

春节前,鄙人很不幸地浪费了珍贵的四十二块钱在电影院看了一部年度烂片《带你去见我妈》。

如果豆瓣能打负星,我一定给他打负五星。

但是豆瓣评分竟然是7.6,有奥斯卡水平。

打开百度。

百度百科说,这是一个感人的事迹!

这绝对是一部教科书级别的大烂片。

一、教科书级烂片:失败的再现 《带你去见我妈》讲的是一个杭州姑娘随着男朋友到潮阳老家见男方家长的故事。

题材原是很好,电影却拍得非常烂,连故事都讲得不完整。

大团圆结局之后,电影仍然给观众留下许多疑问:为什么上一秒还在骂男主神经病的女朋友,突然愿意接受求婚?

为什么母亲看了一段《今日视线》,就突然态度大转变愿意接受外省的离过婚的女孩子当儿媳妇?

为什么见证过所有的繁文缛节和不合理的家庭分工,被嫌弃甚至可以说被羞辱之后,一个优秀的杭州姑娘仍然愿意克服一切困难嫁到潮汕?

这些都是很复杂的现实问题,而影片的叙述完全忽略了。

法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被誉为“电影的亚里士多德”的安德烈·巴赞,曾经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中提出,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

《带你去见我妈》因为不能呈现出逻辑通顺、有细节支撑的情结转折,无法再现事物原本的面貌,就诉诸离谱的剧情、角色个人意志的转变乃至去掉这个部分,省略掉纠结、痛苦、权衡,直接把不合情理的结局呼到观众脸上。

这是一种失败的再现,是刻意的避重就轻。

这就是教科书级别的烂片,仿佛给在电影院坐了两个小时的观众上一盘新鲜的生腌苍蝇,苍蝇还在扑棱扑棱的那种。

但是这部电影的这些问题,导演没有意识到,喜欢这部电影的朋友没有意识到。

为什么?

因为他们与电影的思想一致吗?

我不断揣摩这个问题。

这是因为,在这部电影里,女性的想法是不重要的,她们只要用爱发电,想尽办法爱男主,替男主克服困难就好了。

被爱的人有恃无恐,不知道爱有多艰辛,所以不觉得不合理。

二.《带你去见我妈》中的女性:子宫,工蜂,替罪羊的集合“我想当爸爸了,可不可以帮个忙?

”这是电影中,男主角向女朋友求婚的台词。

这句台词油得可以炸油扎粿了,油腻程度直逼云霄,大大超越了黄晓明老师对大宝贝老师的表白: “Baby你完蛋了,接下来的日子你就等着吧,我从来没有对一个女人这么好过,除了我妈。

” 虽然黄晓明老师演霸道总裁有些笨拙,但是至少他知道要对大宝贝好,而不是因为大宝贝能让他当爸爸。

而我们的电影男主呈现出来的风貌,像一个健硕的一米八巨型婴儿,扑到每一个亲密的女人身前,拼命地吮吸和索要(找不到内裤也要向女朋友求助,看到这里我脑门上直接冒出一团问号,把电影院的灯都给勾下来了)。

如果说这句台词还不够体现什么,那么另一个证据在影片开头那里。

母亲为男主安排潮汕本地的相亲对象,导演找了一个身形外貌不符合主流男性审美的演员来出演这个角色,并且在言谈举止上都做了丑化处理,大大地丑化了年轻潮汕女人的形象。

为什么不敢选一个和女主角外貌相当的相亲对象?

难道说对潮汕男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适合生小孩,让人有杏玉吗?

如果选了一个漂亮本地姑娘,难保男主不会果断地放弃现在的女朋友。

对他来说,女朋友硕士毕业,在深圳带领自媒体策划团队,事业有成,经历过失败的婚姻,都无足轻重,他想娶她是因为他想当爸爸了,她是一个装饰漂亮的子宫。

工蜂是蜂群中发育不完善的雌性蜜蜂,注定要劳碌一生。

这正如影片中的母亲,她省吃俭用,入夜全家人都休息了还在煮麻叶,煤气没气了是她换,做生意是她忙,做粿拜神是她组织。

她攒钱的程度连丈夫都惊叹,怎么如此节俭?

在劳动里,一些潮汕男人有种天然的置身事外的能力。

辛勤的工作为她换来了尊重,爱护,或者权力吗?

答案是没有,这一切为她换来了罪孽,她是整个故事中的替罪羊。

替罪羊其实是个舶来词。

旧约中,以色列人通过祭祀,把自己诸般的罪孽、过犯,把一切的罪愆,都归在羊的头上。

邪恶的西方人迫害无辜可爱的小羊羊。

然而电影中的母亲也是这样被迫害的,孩子责备她管束太严,丈夫责备她没事找事,好像所有的问题都是她造成的一样。

如果女朋友要求他过年在杭州,他自己的男子气概和尊严接受吗?

被议论,他自己舒适吗?

遇到问题就把自己妈拎出来,说“我妈不同意”,然后发挥自己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本领,斥责母亲的“封建”。

真是唱得一出好戏啊!

这就是《带你去见我妈》中的女性,是子宫,工蜂和替罪羊的集合。

当然,中国的男女平等事业已经有了相当的进展,并且正在进步之中。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禁想问,在21世纪,这样一种性别观念和价值取向,真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

于是我想建议每一个要嫁潮汕男人的姑娘,追问一下自己,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潮汕好妻。

三. 错位的乡土电影:反思缺失的幻想之歌 谈完了最有争议的性别问题,再来谈一谈乡土问题。

我在朋友圈说这部电影不好看,一位男性朋友表示,这部片子加深了对潮汕的刻板印象。

确实如此。

在如今的潮汕,有一些现象是存在的,但任何一种地区文化都有巨大的复杂性,潮汕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秩序融合的过程中,碰撞出无限的张力和包容性。

电影试图用片面的意见代表全部的意见,用片面的想法代表全部的想法,伤害到了潮汕人的群体形象。

其实不拜老爷不接男宝的家庭不在少数,男女互相支持分担家务的家庭不在少数,不组建家庭的也不在少数。

在刻板印象的深渊之中(影片中其他家庭更封建,一定要接男宝),矮个里挑将军般地找出一个没那么封建(指:最终接受了离过婚的外省儿媳妇)的家庭,然后因为这种五十步笑百步的进步就变成感人的事迹了。

哇噻,好感人哦!

不知道的还以为潮汕人家家有皇位要继承,汕头户口比北京户口加澳门户口还值钱,找出一家愿意接受外地媳妇的就要“谢主隆恩”。

另外,电影在呈现问题的时候,对问题的本质和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缺少反思,仅仅呈现为一种私人意见的相左。

为什么潮汕农村喜欢生男孩,男性心里没数吗?

各位长这么大,在家庭聚餐的时候洗过碗吗?

入宗祠的时候,看到过自己姐妹和自己并列吗?

爸妈分家产,姐妹和你分的一样多吗?

村里生女儿的家庭,不会被嘲笑欺负吗?

入赘的女婿,不好吃懒做,不争冠姓权吗?

这些问题,这样一部好题材的电影是有机会去追问,反思的,但是《带你去见我妈》没有。

电影假装问题不存在,假装整个潮汕全都是爱,只有一些思想不先进的坏女人在妨碍爱。

这种浅薄的呈现简单而有害,让本不富裕的潮汕男人互联网形象雪上加霜。

实际上,对传统的反思和批判,才是继承传统唯一的路。

我在网上稍微查了一下蓝导演的履历,他十年前在华师读书,后来在广州创业,到香港工作。

对于在外工作的潮汕人来说,家乡的形象或许已经模糊掉了,变成一个乌托邦。

但大城市中产幻想中的潮汕已经与现在鲜活的潮汕相去甚远。

这样一种对潮汕文化充满偏见的对待和逛动物园般的俯瞰和观赏,我作为一个潮汕人自认不需要,甚至很讨厌。

抹黑潮汕,然后利用潮汕人对家乡的爱来售卖新鲜热乎的狗屎,令我厌烦。

既然没有意识到城市文化之间的差距,以及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存在结构,用“封建”来概括自己的家乡传统,我觉得蓝导可以不要再拍潮汕电影了,拍一点广漂港漂电影会好得多。

当然,从蓝导的才华来看,我更加建议他不要拍电影了,让这个美丽世界少一点烂片。

期待看到更好的乡土题材电影!

祝大家新年快乐!

 5 ) 带你去见意外变得好看的电影?

一个想法,成为一部影片。

一份爱,成为一辈子的牵挂。

初心是为了把他母亲的形象搬上银幕,却又被素人的真实表演、朴实的话语、俏皮的插嘴,拔高了意境,意外的变得很好看。

他母亲的形象,其实在每个人的记忆里,在每个现实家庭里,都真切的存在。

无论打是亲骂是爱,还是临行前担心的注视,以及见塔逢庙就祈福为潜意识行为,是她在多余的担心着家人的成长,把无法化解的矛盾,把想不通的问题,归结成一句:“泽凯,妈妈是不是很没用”,让人泪奔。

推开门,让快节奏的都市和缓滞的传统连接上,有人会把不解的东西视为人性卑微和旧习难迁,有人会把冒进的想法视为为洪水猛兽,老奶奶看得清,一句你可管他人哭与笑,自己过好才是真。

但当局者迷,犯'冲'难解,越深挖越茫然,深入不如浅出,转身各自走陌路,人生多的是悲剧,但导演不能免俗,以为一切都回到爱上,就会让残酷的人生好像变回多彩。

 6 ) 看电影,像是在看自己

别人看电影最多带上零食,但要看这部电影得带上潮汕人[旺柴] 莫吕多听无罢去 更正常的是里面每个潮汕人口音都不一样,个人个语[捂脸],非常正常[捂脸] 不过观念冲突氛围礼节厝边头尾闲言风语隆平平样 熟悉到像是开了观众视角在看自己家,男主名都是我叔仔名[捂脸] “辛苦二十几年供你读大学,你说不结婚就不结婚,这样还叫大学生吗?

这样还叫孝顺吗?

读书读到堵到屎”“厝边头尾人要说闲话的,在背后说你父母失败”...这些不就是近几年说给我听的么[捂脸] 但“你是怎么存下这么多钱的,这些年是不是都不用吃饭的?

”“哪有父母不疼孩子的”...这些也是[叹气] 这样的女主应该梦里才能遇到了,情节过渡也较生硬,好在感情满分[666] 小影厅四小排座位都没坐满,但笑点一致,结束后没一个人起身先走,全在等彩蛋,应该都是看过上一部的吧[捂脸] 这部没有彩蛋...

 7 ) 《带你去见我妈》之后,爸,我真的一定行的

因为爱,才有了千般的顾虑,迟疑,踌躇,焦虑;也是因为爱,纵有万般观念上的龃龉,也不得不选择和家人一起面对那些来自世俗的、传统的、固化的价值观上的冲击。

今天专门推了日程,来看369继《爸我一定行的》之后的第二部公映影片——《带你去见我妈》,我觉得值回票价。

按豆瓣标准打分,8.0分。

下面从故事,节奏,演员,镜头,配乐等方面进行点评。

故事切入点来说,没什么新意。

上映于2012年底的《鮀·恋》(又名《鱼与它之恋》),也正是以外地女与潮汕男相恋受阻为电影最大冲突点的。

但区别在于:《鮀·恋》的制作者和演员,大都是来自市区,影片有些文艺小资,用海派词汇叫“腔调”,这点从电影名字上可见一斑:“鮀·恋”二字带着文艺情调;而相比之下,《带你去见我妈》整个团队潮阳人偏多,而家庭背景与人物设定也基于潮阳乡村,影片标题非常直白,主谓宾齐全,点明了所有故事要素。

这次369(郑润奇)和他的团队,真的用心在打磨故事和剧本,把简单的、可预测的情节拍出了潮阳款式的细腻与味道。

上次369的《爸我一定行的》,加长版短视频的拼凑感非常强,故事情节生硬,只能靠父子间的对话来加分,后面的成功得像开了金手指一样,非常突兀。

夹杂大量的粗俗方言和人名,靠着方言的障耳法,躲过了电影局的审查(这点上我非常赞369,我支持一切能成功躲避审查的手段),虽制造了笑点,却也难登大雅之堂。

而故事中,拜月娘,拜老爷,潮汕美食等本土传统文化和风俗的呈现,拍得固然不错,让在外漂泊的人倍感亲切,寄托思乡之情;可是拼凑感十足,更像是“情节不够乡愁来凑”。

这次进影院前,我还是保留因前作印象产生的担忧,幸好369用他的进步和态度打消了我的顾虑。

情节上不再耍宝跳跃,不切实际。

这次拜天公的情节,合情合理,也推动了情节发展(要是369在回乡时多一句“回去拜天公”的台词,静珊在见识了繁琐的时头八节后能给点感受表达,就更好了),为免剧透,就不叙述后续情节了;潮剧段落的呈现,与角色发生了互动,进一步塑造了人物形象;家庭生活、邻里相处的互动,让人物都非常接地气,无论是父亲母亲奶奶弟弟姐姐和那些喜欢说三道四的厝边头尾,都仿佛是身边真实存在的人一样,这点也是绝对比《鮀·恋》胜出很多筹的地方。

电影节奏来说,也保持稳定的状态,不紧不慢讲故事,最重要的是,让人觉得自然、合乎故事逻辑和契合人物形象。

比如机场追人的情节,我特别担心狗血上演,结果并没有,非常合理。

人物表演来说,这次很多惊喜。

首先,“莫声”口音的演员比上次少了,也不会集结好几位潮汕名演员来露脸打卡了,只有水鸡兄客串了一下,舒适度极高。

其次,这次的人物表演脱离了耍宝和夸张的成分,人物制造笑点不再依赖于粗口,本土化依旧,但自然搞笑不尴尬。

再者,本片女一号的表演可圈可点。

《鮀·恋》里女一号角色乃至其他角色的表演,话剧感比较重,无法让观众对人物情感有共鸣;上一部《爸我一定行的》的女一号角色晓敏,演技不足,人物形象也建立不起来,更像纸片人;这次的女一号角色静珊,演技很好,在要提分手那一刻的泪光是动人的;在阳台乘凉拿着礼物对话的神情是凝重忐忑的;台词咬字很清晰,学蹩脚潮汕话也很好玩,制造了一些笑点,整个表演立起来了。

接下来重点夸一下妈妈和那位“微笑嫲人”的表演。

我相信看过电影的人,一定会从这位妈妈身上看到自己妈妈的影子,而如果会被感动得落泪,也一定是因为这一点。

最平凡的,就是最动人的。

有人问我“感不感动”,我回答:“很搞笑,感动的话需要人生经历,你们还小。

”我觉得一定是有和电影人物似曾相识的经历、见闻,才能在电影中瞥见自己的宿命,才能在台词或者情节呈现的那一刻瞬间被击中落泪。

只有在人生大命题上,遇到了和男一号角色泽凯一样的进退维谷,才会明白:因为爱,才有了千般的顾虑,迟疑,踌躇,焦虑;也是因为爱,纵有万般观念上的龃龉,也不得不选择和家人一起面对那些来自世俗的、传统的、固化的价值观上的冲击。

这位饰演妈妈的演员,非常朴实无华地塑造了一位典型的潮汕妈妈的形象:她会有十八般技能,在她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不会”这个词:可以在年轻时跟着丈夫去大城市做生意、干工地;也可以在有孩子后一边操持整个家庭一边做点手工或者生意;她可以记清所有时头八节的时间和仪式,记得所有故去长辈的祭日,也会记得邻里亲戚范围里孩子的生日乃至生辰,却唯独会把自己的生日忘掉;哪怕被成年翅膀硬的儿子欺瞒伤害的时候,还记得他的生日,发条微信说:“后天中午来家里吃”;在情绪退去以后,她愿意放下世俗偏见,为了后人的幸福去妥协;她永远在孩子最无助的时候,说一声“没有关系”然后默默用她能做到的方式帮到孩子;她永远都在对别人好的时候忘了对自己好一点。

接着是,那位“微笑嫲人”,一定是让观众不能忘怀的角色,全程迷之微笑,露出两颗大牙,看见就十分想笑,何况互怼台词精细打磨,潮汕味浓烈,和人物形象十分贴合;而口音重的潮阳话,更是让互怼的效果拉满,相信潮阳观众都是心领神会的;她就像你厝边头尾的嫲人,会礼尚往来,会相互照应;但也总免不了攀比——比财富,比孝顺,比多子多福;常常古道热肠,也常常话里带刺、让人膈应。

最后要提一下依旧饰演父亲的角色,这次比上次多了些细腻。

比如电影中的父亲得知妻子要去深圳时,洗完澡了还出去买话梅,被淋了一身雨又去洗澡,真是非常细节加分的闲笔了。

镜头语言方面,我不是专业人士,但凭观影经验,觉得不错,比《爸我一定行的》的镜头语言丰富多变;我还留意到一个长镜头,就是和妈妈口角后泽凯一路跟进对话的段落;还有很多蒙太奇式的镜头,比如在小公园游玩嬉戏的镜头。

配乐方面,这次看得出用心,应该是请专人创作和演唱的,而且都是本土方言音乐,配合情节,对情感的烘托作用明显。

最后不免要说说不足之处或者瑕疵。

一、闯入陌生的文化氛围(尤其特别传统)和生活方式中的人,呈现出的冲击和困扰不足——女主角最大的困扰只是妈妈反对;话说回来,这要是拍续集,就可以呈现女主作为“外省人”加入潮汕家庭后的纠结和同化了,这也有看头的。

二、对妈妈形象的塑造,还没有触及到潮汕传统习俗和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呈现了母亲“十项全能”的一面,却没有呈现被传统吞没的残酷一面,也没呈现出女性的反抗。

这其实也是后续故事可以考虑的方向,模版可以参考我无敌喜欢的台剧《俗女养成记》。

三、个别笑点,比如胖女相亲,黑人,涉及一定程度的恶意与歧视,不过这次的导演编剧还很克制,至少在台词上适可而止,没有特别让人难以接受的不适。

最后当自来水打一下广告,潮阳人都应该进影院去瞧瞧,保证看得开心舒心。

若不是影片质量可以,我也不会才看完电影就花两个小时码了这两千六百多字的影评。

 8 ) 很真实很接地气的伦理片

拍的好好,真实感人,接地气,很有feel的一部家庭伦理剧。

里面的演员是业余的还是专业的,我都分不出来,因为演绎的太真实了,他们就像是现实中真实的那个人物。

通过这这部片来表达潮汕人民观念的越来越开明开放,然后价值观的体现也没有用一种特别激烈的方式来表达,而是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这种方式来演绎出来。

真的很棒。

 9 ) 来自一个外省人

电影院里另外7个人我猜应该都是潮汕人,作为唯一的省外代表听着潮哥潮姐们洪亮的电话与嬉笑怒骂声,声临其境体味潮汕另一种“文化”也挺奇妙。

另作为一个去过汕头超过10次的喜爱潮汕的外省人,蛮失望的。

镜头没有拍出汕头10分之一的美,一些(我猜)目的在于把片子往文艺那一挂去靠的剪辑和镜头也是让人:这么个电视剧的摄影,节奏,以及故事,何苦呢?

;故事呢很潮汕的没有超出一毫米的设想情节(宁愿恶补一集《外来媳妇本地郎》,爱情,深漂,家庭,文化冲突,都精准踩在套路线中,也都完美的让人过目即忘,暂且也不强求之了,但都2022了能不能不要用10年前的镜头拍20年前的机场狗血离别大戏。

能想象导演真的很用力把家乡讲给大家听,但除了祭拜,粿条,小公园,和厝里大嗓门的男男女女,这些堆砌的符号的功能仅仅是带我又出差一次汕头一样,好吃好玩之外记不清什么,也留不下什么。

也许是要求太高,或是这些要求甚至只是凭空想象,但允许一个喜欢潮汕的外省人,期待着潮汕人的精神,崇尚着潮汕人的信仰,热情于潮汕人的传统,甚至那些嘴里喊的,大家听的所谓封建,也值得一探究竟。

当然很多潮汕人还是会很喜欢这部电影,唤起某些回忆和思乡未尝不好,至少我也有被一些东西打动到。

母亲去深圳前驻足店门口偷偷看着弟弟,善良,淳朴,努力的人,好听的方言歌。

Btw,习惯短评被字数限制逼来的一位观众。

 10 ) 比想象中好看的潮汕情怀

在看之前,我们这边已经有点映了,听说口碑还不错,我一直认为说不错的大概是奔着情怀去的,自己看了之后,不得不说电影真的比想象中好很多整部影片很有生活感,很贴近潮汕人的生活,有很多细节的地方,潮汕人来看真的很有情怀,语言也很幽默,家人的打打闹闹真的跟自己家里一样有趣取景很多是在汕头,老市区、老妈宫、广场轮渡等等这些熟悉的地方,主角们是潮阳人,开头来相亲的胖胖的妹子应该是澄海人生活的细节也很多,拜老爷、走亲戚互相塞家里拜的食物,生怕家里一直吃不完、爸爸儿子在家光着膀子、求神问老爷、做红桃粿、炒麻叶之类的,很多都是潮汕人家里会有的整个电影也是围绕老一辈们介意的“外省仔”“离过婚”的问题,也映射了一些家庭“重男轻女(想生男孙)”“好攀比、怕街坊邻居议论”的问题,这个现在比较开放了,很多潮汕的家庭都不会太注重这些,但还是有一些比较传统的老一辈人、或者比较传统的地区,仍然还会有这样的想法,用这种幽默诙谐的生活场景来表现,也特别的真实。

另外片子里还借女朋友的嘴里提出一些对潮汕地区比较固有的印象,“女人不可以上桌吃饭,要等家里的男人长辈吃完饭之后才能吃饭”、“女人的衣服不能叠在男人的衣服上面,被婆婆看到要罚跪”等等,这些陋习,在以前很多潮汕家庭都会有的,现在有些年长的奶奶,年轻的时候在家里可能也遭受过这个待遇,不过时代进步了许多,现在这些基本是没有了电影里妈妈的形象是最立体和丰满的,妈妈在和儿子互动时说的很多话,感觉都是我妈妈会对我说的,影院里面欢声不断,大概也是大家都觉得很有“真实感”妈妈看上去传统封建,开头不想接受“外省媳妇”,但又口嫌体直的带着儿子和女朋友去买各种过节需要用的东西,知道对方听不懂,也要或多或少的教一点拜神的知识。

慢慢的接受了“外省媳妇”的设定,又得知了“离过婚”的事情,陷入了新的一轮苦恼原来妈妈不单单只是传统封建,她担心的是自己和儿媳妇语言不通、担心以后小孙子连潮汕话都不会说、也担心街坊邻居的议论,最后发愁的说了一句“你们都不理解我”,但是还是舍不得吵完架后回深圳的儿子,最终跟儿媳妇和解影片里面也有很多令人破防的片段,儿子跟妈妈吵架那段、妈妈拿着存折跟爸爸规划儿子的生活、妈妈在深圳偷看儿子的储物盒,这几个片段都挺好哭的最后妈妈去杭州的vlog我也好喜欢!

炫耀儿媳妇的手镯、第一次坐飞机的欣喜和紧张、游西湖的时候还要说这次是真的不是说大话,真的是一个很鲜活的妈妈的形象,看到有人说看这段的时候很想妈妈,希望大家在金钱和时间富足的时候也能带着妈妈去旅游,让妈妈也拍着小视频发朋友圈炫耀剧情其实很简单,一句话就可以解释清楚,要说狗血也狗血,剧情没有一点点感到意外的地方。

用许多充满潮汕生活气息的片段,扩充到了一个多小时,却不会觉得反感,正好在元旦后过年前,和家人到影院看这种合家欢的喜剧电影,是真的很不错。

影片里有几个支线的小故事,也是普通人的人生,包括主角的故事,放到现实中,家里人反对后,不一定能再走到一起,更多的是爱情或者亲情的感情破碎。

就像里面提到的一个邻居家的儿子,要娶媳妇,家里人反对,就离家出走了十几年才回来。

我身边有亲戚真的是这样,要娶一个大自己六七岁、离过婚的女人,父母反对就离家出走,十多年后被家人找回来,还是因为母亲去世,甚至都来不及送终。

这样的故事很多,放到现实中很难有影片中的大团圆结局,所以看到影片里不出意外的大团圆了,感觉真的很欣喜希望以后这样的片子能多一点,可能比较多玩的是情怀,也不是什么大制作,但是体现出这种浓重的生活感,刻画一些普通的小人物生活,也是不错的啦

《带你去见我妈》短评

东北人,看的好尬

7分钟前
  • 暖暖1900
  • 较差

作為有50%潮汕血統(但從未去過)的人,首度觀看以潮汕話進行的長片,而片中潮汕母親對外省準兒媳的拒斥,很大程度正繫於語言:語言不通則心靈不通,也就無法在思想觀念上影響後者、在生活上控制後者。從兒媳到汕前努力自學潮汕話,到片尾送行的母親磕絆地說出普通話,影片也動用語言作為和解的最重要表征(此外還有手鐲、麻葉等前後呼應的紐扣)。母親的轉變繫於到深圳後的兩個見聞:棒打鴛鴦後兒子的孤獨落寞,以及親眼目睹的准兒媳高尚的社會經濟狀況,也同潮汕社會在逐漸加大的外部衝擊下的新變密切相關,影片以當地吸引外地遊客的嘗試、歸國華僑後代的介入、跨區域嫁娶的增加、當地人對生女的態度變化(有些刻意)暗示了這點。片中兒媳被設定為絕對可信、可愛的賢妻形象,似乎唯經如此方可超克外省、再婚和大齡等“缺點”,這種語法自然是保守的。

9分钟前
  • Bork
  • 推荐

角色立得稳,手法略车不要,甚至缺乏想象力,不过纪录片导演的基本盘,该拍的镜头都拍了,也就不会差了

13分钟前
  • 东木头
  • 推荐

太自然了

16分钟前
  • abru
  • 力荐

没啥意思,这种老爷们过日子也够呛。

17分钟前
  • 掌 灯
  • 较差

主题比较常见,潮汕背景很少看到。也算是领略了一番潮汕文化,地道与否不清楚,就电影呈现来看是比较自然的,完成得较好,只是有些电视剧风格。感受到了潮汕文化中美好的部分,当然糟粕也不少。7分。

21分钟前
  • 津五渡
  • 还行

最近方言电影四方兴起甚好 文化多元的基础就是方言 虽然我全程没怎么带入 但现场的潮汕观众笑的前仰后合 先说影片的优点 潮汕渔村的民风展示与几组平行剪辑带出的潮汕社会生态(雨天 卤味 小生意人 海外关系 邻居关系)特别是基本承包全片笑点的龅牙阿姨 日常拌嘴都是比较有灵气的地方 此外影片也比较委婉地展现了潮汕独有的婚前“男尊女卑”婚后独尊母上的特殊形态 借着潮汕背景编导开的这一点保守玩笑基本也在可接受范围内 不过电影的问题还是比较大的 总结下来可以归为过于原生态的平铺直叙 无论是表演还是导演的手法 都太平了 从模仿久石让的配乐就可以感受到编导想要模仿日韩系小清新的治愈风格 可实际呈现上对于生活缺少一个再发现的二度创作过程 剧本太顺拐了 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讨论上 甚至是低配版《摘金奇缘》

24分钟前
  • 贵久
  • 较差

江浙沪独女为啥要受这种委屈,某书上面的吐槽贴都比这个故事精彩,大团圆结局过于理想化,在两人分手那里结束就挺好,但是bgm方言以及整个节奏加分。

28分钟前
  • 浮生若梦
  • 还行

电影拍摄的很简单的,像纪录片。但是挺有感触。0.对潮汕的文化一直挺感兴趣的,牛肉火锅,宗族,封建。1.我的好朋友也在深圳打拼,嫁给潮汕人,也挺不开心的。其实婆媳关系如何,大多看经济情况,条件太差的,不会舒服的。2.这次去闽南广府旅游,都没敢去潮汕,语言不通,我就是在另一个对立的集体,和去外国有什么区别?很有危机感。3.母亲在和邻居的对话也让我们窥探到了老人心思的变化,在现代生活中,不仅婚姻难得,爱情也不容易得到。既然已经拥有,还能一辈子打光棍,和不爱的人蹉跎吗?哪个母亲都不忍心。

29分钟前
  • 呈谦尚腕
  • 推荐

7.3。我走进影院的流程是这样的——1.撸豆瓣即将上映影片:快来看啊,这有个百年难遇的脑子有泡才能搞出来的大傻子片名!2.咦?方言电影?潮汕故事?3.预告片好像还行,没有大傻子的感觉。4.插曲是玩具船长的歌儿?要不试一试?5.3公里距离影院有排片,票价还白菜,买!优点:角色表现非常自然,所有演员都没有尬演,演妈妈的演员特别好。家长里短,互动有趣,人物关系生动。没有用亲情要挟观众进行煽情。缺点:本子整体有点儿平,少点儿意思,题材方向如果对劲了就是潮汕的四个春天,但很遗憾不是。20220107光耀华纳国际影城

32分钟前
  • 我来我征服
  • 推荐

作为和潮汕有类似文化的客家人 还是挺有感触 我老婆第一次回家也越到类似的事情。结尾如果不要强行圆满的话会更好。

34分钟前
  • ReMinD
  • 还行

潮汕话还是听不太懂,但方言片挺好

38分钟前
  • UnforgetMemory
  • 还行

相当接地气的电影,是无数泽凯和静姗的故事。对汕头人情民俗的展现比较有趣,看到不少中国乡土的缩影。虽然结局还是有点理想化。不过潮汕话怎么这么难懂,感觉跟在听印度话似的,哈哈哈哈。

40分钟前
  • 杜望川
  • 推荐

故事、演技,配乐、摄影都挺差的

43分钟前
  • 郑允昶
  • 很差

剝去潮汕文化之後,其實還是外來媳婦本地郎之類的舊式故事,不過,沒有抓馬的情節和誇張的笑料,取而代之是輕鬆溫情,而原生態演員們鬆弛的表演還給電影添上了濃濃的生活質感。可惜的是,整部電影的闔家歡性質註定了,無法深思傳統中式家庭的父母絕對話語權,無法呈現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文化衝突,罷了罷了。

48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还行

杭州人看来汕头才是乡下好不好

50分钟前
  • 剃个小平头
  • 很差

有很多粗糙的地方,但潮汕风情展现得不错基本能盖住缺点。妈妈是全片最最亮眼立体的角色。PS:尊重,但真心不喜欢厌女氛围如此浓重的地方。

52分钟前
  • mOco
  • 还行

三星半,妈妈演得是真的好!剧本还不错,叙事很连贯,将传统婆媳家庭伦理情节融入潮汕风味后颇有新意。影像整体质感差一点,包括两个年轻演员,但是作为一部低预算电影,可以理解。

56分钟前
  • ハル
  • 还行

凤爪不是潮汕菜,这很重要;媳妇漂亮就好,外省不重要。同居两年还不生,奶奶教你;五牲高香拜三拜,心诚则灵。硕士学历七八层楼那么高,可惜离过婚;封建乡土街坊面子最重要,不如过得好。母亲第一次坐飞机,还是为敲定儿媳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真情不需要多说话,一来一去,平平淡淡,不见浮夸的浪漫,便是真情。

57分钟前
  • 王俊俊
  • 推荐

开头还以为是劣质烂梗喜剧,在媚俗和民俗之间两头拉扯,还好后者逐渐占了上风。这个妈妈太真实了,尤其是后来去深圳和杭州,处处都能看到我妈的影子,素人演到这个程度还是挺厉害的。

58分钟前
  • 肖浑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