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于深焦DeepFocus,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是罪 | 罪与爱是冰与火的交织作者:特洛伊微博/豆瓣:@dasisttroy时间回到80年代。
华灯初上,霓虹灯下,轻快的电子乐和令人迷醉的迪斯科响彻凌晨三点的伦敦。
五光十色的灯光洒在每一个20岁男孩的脸上,映衬着他们难以按耐的情绪。
他们大胆地享受着酒精带来的快感,其他同龄男孩的亲密陪伴沦为陪衬。
而在这极乐背后,一股渗透力极强的力量逐渐笼罩整个伦敦,试图泯灭这群男孩甜美潇洒的生活。
《这是罪》中的四位男孩正是如此,他们如同其他伦敦男孩,享受快乐的同时,面临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冲击和挑战。
《这是罪》剧照这并不是《这是罪》主创罗素尔·戴维斯第一次创作与男同性恋或政治类话题有关的剧集。
早在1999年,罗素尔便为BBC打造了《同志亦凡人》。
开播后,这部剧集声名大噪,传至美国,被有线电视台Showtime拍下版权,拍摄美国版《同志亦凡人》,开创了美国本土男同性恋剧集先河。
《同志亦凡人》作为小荧幕同性恋代表作,意义非凡,他不仅影响并引导了美国接下20年的同类剧集发展,同时,将边缘群体的生活呈现至小银幕,让万千观众察觉到,原来主体社会长期恐惧的他们,不过是凡人,是有情欲有需求的所有人,传达娱乐效果的同时响应了21世纪的比较政治正确。
作为一部剧集,《同志亦凡人》也像一本教科书,指点百年来社会对该群体错误认识,冥冥中改变着主体社会的刻板印象。
之后,罗素尔坚持创作相关主题作品,比如《英国式丑闻》和《未来岁月》。
在这两部剧集里,他始终讲当今政治作为故事基石,在此之上,深入探讨各类社会问题。
作为同性恋编剧的他,致力于将不同年代的群体问题融入政治,为我们讲述最为真实,也最动人的少数群体故事。
《这是罪》剧照艾滋爆发40年后,2021年的今天,《这是罪》重述只属于那残酷无情80年代的故事。
故事发展呈双线发展,两条主线 —— 艾滋病情的爆发和五位主人公的生活,分别交叉作用,相互影响。
时间缓缓道来,埋藏在开头的艾滋主线,在五集的逐渐发展下,慢慢爆发,时时刻刻冲击着另一条主线的发展。
罗素尔对80年代艾滋病情的描绘是隐晦又委婉的。
他并没有直接展示艾滋一时爆发所带来的无法控制的变化,而是通过角色在心理上产生的恐惧,或生理上觉醒的防范意识,缓慢道出艾滋营造的“死亡氛围”。
或许艾滋的叙述是残酷的,但在一个又一个“死亡宣判”前,剧集中大大小小的角色奋勇抵抗,讲述着人生的不公,为少数群体在那偏见感极强的80年代,争取一席之地。
这一个个无名之辈,一个又一个20岁的男孩,在与命运叫板,与病魔抗争时,闪耀着人性光辉,展现着在死亡终点前的释怀和无畏。
同样,正是这类“反命运”叙述,五位主人公的塑造才更加成功,立体。
里奇,罗斯科,科林,阿什和吉尔,分别代表了这个群体的不同人物。
里奇自信活泼,罗斯科大胆仗义,科林温顺乖巧,阿什温暖体贴,而唯一没有该群体身份却又紧紧将这群体凝结在一起的吉尔善良又包容。
里奇和罗斯科是被原生家庭抛弃的代表。
他们从小生长在无爱的环境里,渴望着他人的认可和爱。
这类人物通常是同性恋剧集,甚至是当代都市剧集角色的主要背景,他们抛下出身时的悲哀,披荆斩棘,一步步迈进大城市,寻找自己的根基和归属。
在正常的普世社会里,他们凭借自己的不正常获得正常的人生。
科林和阿什虽然个性相反,但他们就像晨曦后的阳光,温暖动人,用爱包容着群体的每一个人。
《这是罪》 剧照吉尔作为唯一女性角色,在人物结构上,反映了80年代独有的女性角度,让我们从女性的视角体会同性恋群体的挣扎,感受到同作为少数群体的女性群体的包容和人文关怀;同时,在人物叙述上,吉尔始终是该群体的绑带,紧紧链接着群体内部每一个人。
在开头,她将里奇介绍给阿什,奠定了这五人家庭的根基;在中途,她号召身边所有人,为同性恋群体发声,昼夜颠倒地为艾滋调研;在结尾,她带领罗斯科奋不顾身前往怀特岛拯救里奇,最终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她的勇气和毅力征服了固有的刻板印象。
《这是罪》 剧照正如剧集正式宣传海报所说 —— “当世界抛弃他们时,彼此成为了他们最坚强的后盾”。
事实如此,在充满暴力和歧视的80年代,朋友替代了家人,成为该群体所有人的第二家庭,他们五人之间混杂友情和爱情的留白,使得五个角色互相深入了解,发现对方都是自己在灰色时代下的唯一支柱。
跨越十年时间,五位主人公经历生死离别,体验悲欢离合,感受世事变迁,也是在如此动荡的时代背景之下,五位主人公无条件的爱才显得如此动人。
凭借这份多维度的爱的温度,他们才在这冰冷的社会中得以生存。
值得一提的是,几位主演均为首次出演电视剧,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来自年年乐队的主唱奥利·亚历山大,他惊艳独特的表演精准刻画了里奇的彷徨与不安。
社会的冷酷无情在故事的种种细节得以展现,前有病人被独自一人关在病房,等待死亡的到来;后有群体奋起而攻,却被权力之手压控,无法喘息。
无论是来自民间的语言压力,还是来自于政府和权力的压迫,在那个四面楚歌的年代,同性恋群体寸步难行,难以生存。
艾滋或者抵抗艾滋作为叙述同性恋群体故事的主要载体,在影视作品中已是常客。
2014年由HBO出品的电视电影《平常心》同样聚焦于1981年的纽约艾滋病情,其在时间上和叙述上的表现方式与《这是罪》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前者更注重刻画艾滋背后的政治拼搏,忽视了同性恋群体中亲密的伟大。
《喜欢,轻吻,快跑》 剧照另外两部同时结合艾滋、希望和爱的作品分别来自法国 —— 《每分钟120击》和《喜欢,轻吻,快跑》。
两者分别以艾滋作为起点,讲述艾滋中爱情的凄凉和人性的勇敢。
在《每分钟120击》里,单线铺陈叙述巴黎艾滋的故事以每分钟120击的力量振奋着我们每一个人,导演罗宾·坎皮略运用写实手法,将生命的意义和抗艾的价值结合,传递着生来无畏,死后无悔的价值。
在《喜欢,轻吻,快跑》里,导演克里斯托夫·奥诺雷将艾滋的颜色变为幽蓝,为病情下的爱情渲染上孤独,忧郁的色彩。
而《这是罪》更像《每分钟120击》与《喜欢,轻吻,快跑》的结合,因为他既有《每分钟120击》中无畏抗击病情,寻找真相的勇者精神,也有《喜欢,轻吻,快跑》里面临死亡,以平淡之心告别爱情和亲情的悲者情怀。
《这是罪》剧照相比其他剧集,《这是罪》成功将人性与社会的多面,病魔与现实的单面层层铺开,为已被行业标签化的主题添置动情元素,让我们与之产生共鸣的同时,感受80年代独有的愤怒,无助,绝望和爱。
这是罪,这也是爱,是冰与火的交织,是你与我的双生。
一开始看我讨厌瑞奇,讨厌他的软弱,讨厌俗套的剧情,讨厌符号化的表演。
但是科林死的时候还是会很难过,律师为科林辩护的时候还是会感动。
瑞奇又逃回家的时候我喊着不要吧又来了,还是会被车灯下的芭蕾舞感动,即使早就被剧透了。
我到底在要求什么,我到底有什么资格要求他人。
我会要求一个异性恋不要滥交吗?
我会要求一个不敢接受自己可能身患绝症的病人勇敢吗?
我真的不恐同不厌同吗?
我真的发自内心地平等尊重所有人的性向了吗?
托泽夫人一连串的高跟鞋让我厌恶,我和她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说着抱歉有真正为自己的罪恶请求过哪怕一分钟的宽恕吗?
这是所有人的罪,那些成百上千因为“不知名疾病”死去的生命都是我们的罪。
看始于极限突然有感而发:我不理解为什么把jill塑造得那么伟大,她为什么这么好,看到这里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帮助那些因为艾滋孤苦无依的人也是在帮助她自己,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每个你身边的人都是社会,你辐射多少你的社会就会多大,你就能得到多少。
好吧,我表达不了我的意思,似乎已经偏离我的本意。
说不定jill那么帮他们只是因为他们是她的朋友,他们是一群无助的,祈求爱的人。
我是听了pop culture happy hour对这部剧的好评去看的,之前看过的艾滋相关的应该就是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如果说那一部电影让我知道了,噢,这个病这么惨,那么这部剧是真的带着我拥有了如果你朋友得了艾滋你是什么感受的私人体会。
哭是一定的。
这部剧有很多缺陷。
比如 Jill 这个人物的感情生活一点没有提及,她仿佛只是作为了一个拔价值/gay身边的异性朋友的工具人,尽管性格塑造的非常正面,但是这么完美的人成立吗?
她为什么如此关心同性恋?
是因为碰巧交到了这么多的同性恋朋友?
还是说她自己也是同性恋?
她的性生活呢?
当剧里的男同们尽情享受着青春肉体的时候,一点都没有交代Jill的情况,哪怕一次有男生/女生从她的房间里走出来都没有,实在是显得因为需要这么一个人物的存在才存在。
还有Richie的原生家庭,不得不说演员们都演得很到位,但是最后jill和妈妈的那番话指责妈妈为同性恋感到shame,如果有更多铺垫可能会更好。
Richie家表现出恐同的感觉是爸爸,妈妈只是一直暗示jill和Richie是一对,当然这是潜意识里面的恐同。
尽管如此,这部片子在情感上是出色的。
一个无比绚丽的开始,朋友们相遇,20岁的年纪,大城市伦敦,80年代性解放,一起合租pink palace,朋友们嘴上埋汰又互相支持的生活,跟我们青春的记忆都很相似。
所以很容易带入自己,把主角们看成自己的朋友,随着剧情发展,病魔降临,算是切身感受到了艾滋病,和任何其他病一样,给人带来的伤痛。
但艾滋,又跟其他病不一样。
80年代,是风起云涌的年代,女权运动,性解放,嬉皮士,随着这股进步自由开放的潮流,同性恋群体慢慢不那么遮遮掩掩。
其实要人们改变观念是一件很难的事,在主流仍然恐同(更别提家长对孩子)的环境下,作为同性恋,要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甚至寻欢作乐,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心理建设的。
好在Richie,Roscoe和Ash有彼此,有朋友,有社群。
当他们终于得到了支持,好不容易建立起自己的正当性,即使只在小范围内,艾滋出现了,且由于男同不采取避孕和容易破裂的性交方式,使得艾滋仿佛是上帝惩罚同性恋的物理武器。
Richie在酒吧的那番话,也是80年代大家最初对待艾滋的一种否定态度的真实写照 AIDS denialism。
总的来说,这部剧遥远却真实的,轻快却又沉重,以一种更私人的方式让观众们直观地体验了同性恋群体在80年代面对自己身份的挣扎,面对初露獠牙的艾滋的恐惧。
这是青春片呀,因为每个人都那么可爱,我们才如此的不舍啊。
面对同性恋和艾滋病的污名化还在继续,我相信这些东西都不会根除。
因为不是每个人都value自由。
1.艾滋病登上历史舞台和同性恋密不可分。
但这个密不可分的里面,有待去深扒吧?(虽然我也不知道是啥 总感觉需要我探索的东西)2.ash真的爱Ritchie的吗?要死了都说工作忙不去岛上看他?还是说我和西方情人观念不一样,爱情里也强调独立的个体?3.Ritchie的妈妈真的很可恶。
Ritchie要死了,还要强权不让他朋友见面?并且弄些他不喜欢的“in hospital”。
很中国父母,打着爱的名义强制给孩子不喜欢的东西。
4.Colin这个小天使,我是真的心疼死了。
没有乱来,最后还是走了。
而Roscoe和那么多人滚过,就他一个人幸免。
命运啊,你是那么地无解,那么地无情!!!!5.都说全集jill没有自我,然而我不觉得。
从最后一集来看,医生都和他熟悉了,遇到一个人在病房的艾滋患者,她在给予,帮助那些因为羞愧而不敢告诉家人朋友的艾滋病人,在人生最后一刻得到温暖。
他在利他,他在自我实现。
6.权利是靠自己争取的。
第一时间看完了所有的5集。
中途无数次的放弃,尤其是第三集跟第五集,太催泪了。
具体的剧情我就不细说了,肯定也不如专业的影评人说的好,讲几个让我最起鸡皮疙瘩的体验。
主角们团结的时刻和他们带着野心和希望来伦敦的时刻都是非常棒的。
他们虽然患上了艾滋病,但是他们并不害怕还更加团结勇敢来对抗 充满谣言的病使 这真的是人感到人心振奋。
Channel 4的5集剧《这是罪》讲述80年代时三个男孩Ritchie(Olly Alexander饰)﹑Roscoe及Colin的故事,剧情长度将横跨10年。
三名主角在18岁时离开家乡,带着希望﹑野心来到伦敦。
然而当他们感染上爱滋病后(当年有发生血液污 染案,造成大量人感染肝炎及爱滋病),这在当时仍然充斥着各种谣言的病使他们在别人眼中是威胁﹑恐怖的存在,不过主角们也因此团结起来。
剧集还会讲述主角们的朋友﹑爱人﹑家人,他们将共同面对病情﹑被他人拒之门外﹑当时对同性恋者的偏见等。
除了Olly Alexander外,其他演员包括Neil Patrick Harris﹑Keeley Hawes﹑Stephen Fry﹑Tracy Ann Oberman﹑Shaun Dooley﹑Omari Douglas﹑Callum Scott Howells及Lydia West。
19世纪已经有了艾滋病毒的概念,但是在父母不理解,邻居说闲话,工作不雇佣同性恋的时代背景下,没人会向公众宣布,我是一个gay,也不会去了解艾滋病毒导致的艾滋病会怎样,即使传言已经有无数男同已经死去,可相关报道少之又少。
科林是一个极为规矩的人,待人友好,工作勤奋,但就那么一次遵循内心偏离“规矩”的轨道,他的历史于24岁终结。
可他临走前有母亲对他性向的理解和亲人朋友的陪伴。
Ritchie在知道他感染了hiv后,他哭着给妈妈打电话,他跟妈妈说我爱你,他回家给家人做了一顿饭,他把自己的餐具撤走没有跟家人一起用餐,他跟曾经喜欢的男孩表了白,他说他没有以后了,他在喜欢男孩的车灯前跳了芭蕾,他回到伦敦跟朋友说他想活下去,他努力治疗他努力生活,可他还是去世了。
吉尔她们在大街上为死去的hiv患者抗议,控诉药商哄抬价格,但是警察来了,他是来抓他们的,打他们的,有些司机在骂他们要用车碾压他们。
那个时代给他们的尊重少之又少,对他们的死亡只当谈资。
剧情大部分些许无聊,也些许俗气。
截图是我认为剧中的核心的输出(仅个人观点)嘴上叫嚣着艾滋病是被编出来骗人的,我们就自在生活就好了的人 其实内心也是恐惧的。
看完有点想念 queer eyes,三刷真善美。
除了必然会死有什么是真的必须发生的么?
我们可以接受社会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嘛?
我们可以接受身边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么?
答案好像都是 可以。
道理上都是可以。
但为什么,真的选择的时候 又不可以了?
你是要过你想过的生活还是社会给予你的生活。
from:香浓和其他她它
原来同一个帐号可以对同一部作品写不止一篇评论的。
赞一下。
本剧是著名的英国同志编剧Russel T Davis的最新同志力作。
此人基本上作品基本上如雷灌耳。
除了同志入门必看的 同志亦凡人 英国版,还有英国人的西游记 Dr. Who (05-10年编剧)此剧所有的gay角色都是gay演员扮演。
问起RTD为啥要作此选择,不怕从此限制了这些演员演出straight的角色嘛?
RTD说,几乎所有的gay一辈子都花了很多的时间在生活中假装straight,不觉得他们演straight会有任何问题!
感觉逻辑上很合理呢。
老实说,上一次看他的同志相关的作品是Cucumber,描写了居住在曼城的一些gay的琐碎生活和中年危机,没有很好看。
可能是主角不够养眼吧。
哈哈。
前阵子看了It's A Sin的介绍,也没有很兴奋,毕竟有Normal Heart,费城病人等珠玉在前。
还是第一时间看了,因为有我口水的Years and Years的主唱Olly Alexander啊。
这是他自Skins之后第二词跨界演戏,看他mv作的那个劲儿,又跟男主经历这么贴合,想来应该会有精彩的表现。
加上演他妈的是我自从德雷尔一家之后就大爱的Keeley Hawes阿姨,还有老爸老妈的浪漫史里面最贱的Neil Patrick Harris这样的名角儿来加持,自然十分好奇。
于是就第一时间看完了所有的5集。
中途无数次的放弃,尤其是第三集跟第五集,太催泪了。
具体的剧情我就不细说了,肯定也不如专业的影评人说的好,讲几个让我最起鸡皮疙瘩的体验。
"LA!!!!
" Ritchie的queen装扮出场,大家以为他要有啥激动人心的演出,没想到,就是一句简单,却是铿锵有力的,La!! 从此变成这群好友之间的日常招呼,分别,晚安,再见,都用la来代表。
有点奇怪,却似乎又很合理。
互相之前姐妹相称,不管是你攻还是受还是vers,都给你起个妞的名字。
让我想起了大学宿舍里面我们总喜欢用三个字名字的前两个字来称呼对方。
片中把所有的人都凝聚在一起的却是个腐女,Jill. 更惊讶的是,其他的角色都是虚构的,Jill这么善良美丽的天使却是有着真实人物的改编。
而且这个人的原型在片中出演了Jill的母亲。
不得不说,此片演的最好的就是Keeley Hawes,她把对Ritchie的母爱,不解,不原谅演的如此逼真,贴切。
不由得让我想起来最近看的另外一部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里面的母亲,王彩桦,同样演的如此让人动容。
看到第3集的时候,编剧让最乖最不乱搞的Colin也感染了hiv,发病的形式还是那么悲惨的脑部感染,实在让人万分唏嘘。
或许,还是编剧不想让观众把hiv跟性乱太直接的联系在一起,才编出了这个『老实人也逃不过』的剧情。
后面有暗示,他应该是刚刚来伦敦住在别人家的时候被landlord儿子传染的。
当时以为编剧会放过那么阳光,那么可爱,事业刚刚起步,有着无限光明前途的Richie,让他成为那场灾难的幸运儿。
然后,RTD没有那么慈悲,他用悲缓的配乐,暗沉的调色,想见却没能见到最后一面的挚友,勾画了Ritchie最后的时光。
Richie美丽灿烂的一生在Isle of Wight,他从小就睡的小床上结束了。
珍惜生命,珍惜眼前,尊重科学,不言放弃.......
现在是凌晨2:17一口气看完了5集,心里说不出的滋味以前看艾滋病的影视剧都是在已经知道艾滋病的症状和危害后人们面对的问题,这部拍出在所有人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同性恋才会得的”病不知所措的情况,很揪心。
医院里很害怕,不分清红皂白抱着宁可错杀也不放过的心态,社会上很害怕,如果你有同性恋倾向,不好意思我们不会雇佣你,甚至身边的人也会害怕,因为没人了解这个东西。
一开始我真的是笑的合不拢嘴,最后也是留下了泪水,为那个做所有事情都勤恳认真的科林,为那个独自回到岛上月光下跳舞得里奇,为最终和父亲达成和解的黑人小哥…
Collin的遭遇,让人感叹人生太不公了。
就算Olly Alexander最后没有成为14任博士,里面的DW tribute场景也算圆满了。不知道这是不是RTD回DW前的最后一部剧。
主角是我超级喜欢的年年主唱唉
3.5
太drama太煽情,鸡皮疙瘩掉个不停。故事了无新意,编剧小儿科,演技咆哮派,男主们一个比一个丑。
RTD真好,这可以放到教科书里供所有高中生都看一遍的历史教材。其实这部剧用一种敬畏的态度记录那些被遗忘的历史和死去的男同性恋们。我们似乎都忘了80年代LGBT所经历的,他们本该在终于可以活自己想要的生活时,很多人就这么突然的没有征兆的死去了,而这和他们的性生活是否“放荡”有什么关系呢?这只是运气,看剧里那些多乖的偏偏就死去了。剧也没有回避性,似乎性总被作为艾滋的原罪,但就像Ritchie说他想着那些他有过的男孩感到快乐,因为性本身不可耻,可耻的是反同的社会和家庭,用艾滋作为诋毁的工具,使到现在为止很多的同性恋依旧感到shame(也是为什么同性恋青少年比起异性恋更容易有抑郁症或有self destructive behavior)。所以Ritchie妈妈的角色KH诠释的太好。
看完不知道说啥。
整整五集讲述的,也是那个时代直到今天仍存在的一个荒唐无理的强盗逻辑,是同性间不检点、不自爱的性行为导致了病毒的出现、蔓延,而这场形同瘟疫的病症便成了所有同性恋身上的原罪。到底错在何处?到底罪在何处?是神色、是声音、是行为,是试图将人们区隔、分离并假以正义地污名化的一切。母亲在病房里一刻不停地来回踱步,父亲躲在别处抑制不住地失声痛哭,我们眼见爱的伟大,却也一窥心底的排斥、天然的误会有多深。
什么是罪:是你恰巧无法站在大多数人一边。而他们给予你的不幸甚至无需理由。
編劇的每一部劇都喜歡帶一個倒霉鬼, 之前Cucumber是Vince, 這部就是Colin, 看多了覺得編劇有心魔。這部劇講的70年代初的英倫男孩, 又是一堆gay少年住一起, 然後因為AIDS漸漸死去。 最難忘的是Richie在他crush的車前跳芭蕾, Jill真是天使。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想起Jonathan在Over the Top里写他感染艾滋的经历:在确诊的第一时间,医生就会跟患者签告知书,确保患者知道在往后的人生中要跟人发生性行为前都必须告知对方自己是病毒携带者,行为前隐瞒就是bioterrorist,重罪。拍的很软,触动,缺乏性教育的我们太多时候只是运气好罢了,希望我们这代经历过coronavirus的人都能有更多同理心,stigma是很荒谬的逻辑,希望有一天能像克服天花一样克服艾滋。同时也反思我自己身上那种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的虚伪,要试着把想到的做到。对channel 4的买剧品味心生好感,HBO max 2月18会上。
可怜的巴尼叔,第一集就杀青了……
恐惧、羞耻、悔恨、孤独,每一样都比疾病带来的生理痛苦更让人痛苦。最残忍之处在于,自由本应是你沐浴快乐的通行证,却瞬间成为你接受审判的墓志铭。让人动容的当然是剧中的每一次握手、拥抱和亲吻,它时刻提醒着我们爱的力量。表达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行动本身。永远记住,污名化不会让病毒消失,只会让其以更猖獗的速度肆意蔓延。
Gay片,弃........
过于drama且感觉毫无深度,完全get不到为什么会这么高分,是因为政治正确吗?
HIV正式提出于医学期刊40周年的时间节点,不过这个剧人物形象挺刻板,剧情前后关联和发展很割裂,像是很多幕剧场独角戏加一堆背景板角色串连在一起。
集与集之间的割裂感极强,乍看起来热热闹闹的群像,实则塑造得非常失败,男性角色不是工具人就是不讨喜,唯独刻画了一个女神般的完美女性角色。男主向中学时代暗恋的直男confess的段落是全剧华彩,片尾女主质问男主母亲的段落荒谬至极。
快要失去对这类题材的兴趣了
各方面都很平庸的一部剧。只有最后女主角痛骂男主妈妈的一番话才有一点深度,但可惜这点深度在前文也毫无体现。看得难受倒是真的。
英版 戴着手套擦泪 😢